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提出了在健康水循环思路指导下的以供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为基础的,综合考虑水资源配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根据水量需求单纯扩大供水规模的以需定供规划方式。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从依靠技术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用水定额、兼顾 经济 社会用水与生态用水等方面对需水加以控制管理;从一次性水源向再生性水源转变,挖掘供水潜力;对饮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涵养保护、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回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保护。最后,以北京市新城顺义区为对象进行了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 ,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应当由以前水厂一用户一排放的单向利用转变为水厂一用户一再生的循环利用,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使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与 自然 循环能够相互协调。
1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0年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导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更多地考虑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外水资源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wwW.133229.coM水资源的规划重点放在控制水资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以保证现有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当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确实需要增加水资源量时,才考虑开发新的水资源或寻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则转变为满足现状和将来经济社会开发的适度水资源需求量。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经济措施和价格手段,以及公众参与的透明规划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国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资源规划方法,这种方法隐性认为水资源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规划目标及方法
2.1规划目标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为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规划方法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传统规划方法——现状调查评价、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以“健康、循环”为核心进行规划。
“健康”即在规划的全过程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需水预测中,除进行生产和生活需水预测外,还应进行生态需水预测,其目标为各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多数能够有所改善。
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内容,通过水资源污染现状调研及预测,结合保护目标,制定污染源治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保护措施,重点是建立规划区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的布局方案。
在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的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去除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案。
在规划方案比选过程中,除考虑传统的水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应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共同进行多目标的优化决策,形成推荐的规划方案。“循环”的核心是规划区内污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和回用。再生水回用应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分析可应用再生水的项目,确定不同回用目标的水质要求及水量需求,由此确定不同规划水平年再生水厂的规模、工艺、分布和服务范围。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应在规划区内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应改变传统“以需定供”的规划理念,通过“节制用水”抑制需水预测中不合理的部分,减少需水量。产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是节制用水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农业及 工业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规模,鼓励耗水量小、利用率高的行业发展;通过节约用水的分析来减少不合理的需水量。
通过上述围绕“健康、循环”而建立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得到由强化节水的需水方案和包含替代水源的供水方案所组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综合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后可得到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3应用案例
3.1背景介绍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将作为北京市东部的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承担主城区疏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是未来北京东北部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地区。随着顺义区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进行新的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势在必行。为此,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研究和制定了顺义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了2010年-2030年顺义地区工业、城市及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与用水布局,在综合考虑总体用水和供水方案后,给出了顺义区水资源总体布局方案,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等各种供水利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同时也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的用水来源进行了规划,满足了顺义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3.2相关规划成果
①需水预测及节制用水
在生产需水预测过程中,考虑了顺义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合理抑制了需水量。
生态需水预测的目标是各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尤其是重点保护地区。生态需水预测分别讨论了河流、林地、湿地、城区绿地、城镇景观水体的生态需水。通过 计算 给出了顺义区的生态需水量及参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水量。
节制用水除应用产业结构调整手段外,还对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用水节水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的节水标准与指标,由此进行了节水潜力计算并给出了可行的节水措施。2030年顺义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相对节水潜力如图2所示。
根据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水的预测及节制用水分析汇总得到基本方案与强化节水方案下的顺义区需水量(如图3所示)。
②水资源保护
首先,结合水功能区划及现状水质,确定了地表水分阶段保护目标,并 计算 了相应的纳污能力。根据对污染源现状的调研,进行了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和预测。由此制定了相应时期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及处理深度方案。
其次,从 工业 、城镇生活、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综合整治等方面对地表水资源保护策略进行了规划;由开采量和主要污染物因子控制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③供水预测
根据顺义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预测了不同规划年顺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在污水集中处理处置方案的基础上,对再生水用途及回用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回用于生态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工业及市政杂用用水。
④水资源总体布局
由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及供水预测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顺义地区的6个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水资源量、社会 经济 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经过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给出了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形成了水资源的总体布局(见图4)。
⑤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给出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实施后,顺义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将逐渐得到缓解,地下水储量亏损、地表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将逐渐恢复,最终形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规划实施后,将集中力度实施水资源保护方案,其中包括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地下水源保护工程等,以上工程实施后顺义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有很大改观,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要求,地表水因水质原因而无水可用的状况会彻底改变,地表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地下水也将逐步得到回补,水质也将有所保证。
4结论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因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城市用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而且生态环境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业内就开始把眼光投向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因为高层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但与此同时,高层建筑,尤其高层玻璃建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生态资源的浪费情况,所以如何在高层建筑中充分的利用生态学的知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故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对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应用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结构方案最优化原则
在建筑开始建设之前要对建筑所在的区域环境进行仔细的调研,从而对建筑所在的区域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此外还要对该区域内的经济状况,以及施工、技术等都有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构件晚上的建筑结构建设方案。
1.2计算简图合理化原则
建筑结构方案的制定,其前提就是要确保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而且确保在施工以及使用过程中避免一切安全隐患的出现,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精确的计算,对建筑结构方案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并且要确保熟悉的精确性。
1.3结果分析精准化原则
在对建筑结构方案进行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通过使用计算机能对建筑方案的数据进行科学的计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人工计算带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建筑结构方案的准确,从而为建筑工程的安全以及稳定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2生态建筑设计特点
2.1以人为核心
建筑物建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方便,所以建筑物建造出发点必须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而且还要以此作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要坚持设计的人性化、舒适以及方便,从而使建筑物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2环境互动性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对建筑周围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不仅包括当地的自然条件,还要对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等进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由此来使所建立的生态建筑与所处区域内的整体环境相互适应与协调。
2.3节能是重中之重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紧张的局面,很多绿色环保产业相继产生,而生态建筑的出现也是充分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这一观念,所以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师要紧紧遵守这一宗旨,把环保节能理念充分运用到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由此来提高建筑的环保节能效果,同时更好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应用
3.1遵循生态建筑学理念
(1)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舒适度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健康环保的施工材料,降低有害材料对人体的伤害,确保居住空间的温度以及湿度,而且还要对充分降低室内噪声的影响。
(2)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最大程度上减少设备的使用量,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此外还要对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进行充分利用,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3.2细致落实设计思路
(1)要确保高层建筑的质量首先就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在建筑设计时不仅要充分重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保的效果,所以在基础之上就必须要对建筑的结构空间进行科学的设计,确保建筑结构的空间布局与建筑本身的经济价值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使建筑在有效的空间内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2)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不仅要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其次还要满足其健康舒适的条件,不仅要实现资源的节约,而且还要对生态资源实现充分的保护。所以鉴于这一要求,在对建筑结构内部空间进行设计时就需要对建筑空间的采光以及温度等诸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因为在建筑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有的空间对温度及采光的要求比较高,而有的空间则比较低,所以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所以要严格按照空间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此外就是对建筑的平面空间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到建筑的朝向问题,要确保建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此外就是对建筑内的厨房、卫生间等区域进行设计时也要尽可能的提高其环保性能,也要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其采光以及通风的效果。
(3)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要对其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的考虑,而且在设计中要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使用,恰当的运用到建筑的设计中,由此来实现生态环境与建筑的和谐,不仅确保的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还提高了建筑的品质。但是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出现盲目运用生态资源的情况,一定要依据建筑周围生态资源的实际特点要进行设计。
(4)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对资源进行循环以及优化的使用,不仅要尽可能的降低建筑垃圾的出现,而且还要对建筑垃圾进行充分的利用,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此外还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灯,并且使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施工材料,由此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提高建筑节能环保的效果。
总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但是人们的很多行为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环境,并且还产生了很多不消极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为了更好的改善这一问题,生态建筑学由此诞生,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出路,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生态环保节能的理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兼顾到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舒适、节能并环保的居住环境,对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马兴永 单位:山东滨州城建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涂靖.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2(17):52+59.
[2]刘波.解析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6):70~71.
关键词:荒山造林;成活率;规划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7402
1引言
荒山形成的原由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客观因素,即在自然状态下产生水土流失,久而久之会造成山区荒芜,形成荒山;另一种为主观因素,即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破坏生态体系,影响到山区植被的自然生长,严重的会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最终形成荒山。究其根本原因:荒山的形成出现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现阶段我国已经提升了对荒山造林的重视程度,但未达到预期理想效果。因而,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重点对荒山造林工程提升成活率对策措施进行讨论。
2种植容器苗
在荒山造林工程建设中,若直接采用播种种植的方式,会使植被的成活率大大降低,甚至会全部死亡。为了保证植被具备充足的湿度环境,应选择在降雨过后栽培树种。在树种发芽之后,若遭到太阳直射,同样也会使成活率降低,对此有必要种植容器苗。
容器苗的具体培育过程为:第一,使用塑料制成的圆体育苗袋,在育苗袋中灌入适宜树种生长以及生存的土壤,将水、肥料与土壤充分搅拌,保证营养与水达到供给需要;第二,将育种放入配置好的土壤中,放在便于供给水源位置。
在栽培树种中需要密切注意的是要给培育树种的育苗袋浇灌一次水,浇灌的水量要适度,保证种子成长的需水量,防止因浇灌水量大引起种子腐烂的问题。在放入树种之前的挖坑环节,需要预先用尖锐工具将塑料苗袋划破,撕开袋子,将土壤与成长的苗种一并放入挖好的树坑中,填入适量的土。若在放入树坑之前未能将塑料苗袋撕下,直接放入坑中,会阻碍苗种吸收水分与营养,严重的会造成死亡;若在种植中破坏了原生土质,也会对树种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3增强荒山造林的科学性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之也凸显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全球气温变暖、旱涝、雾霾等。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强化对山区植被覆盖率、成活率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山区植被成活率仍旧很低,因而将山区植被成活率作为研究的重点不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关键意义。
3.1提升荒山造林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提升荒山造林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是保证荒山造林工作良好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设计方案能为顺利有序的开展起到规范化、有序化的指导作用。通常情况下,荒山造林工程都是在恶劣的山区作业,环境艰苦且耗费较长时间,对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开展地区调研,详细的分析有可能对这一工作造成影响的因素,并且严格依照当地调研的实际情况设计方案,规划好施工技术,选择最佳的造林时间,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3.2组建专业水平较高的工程团队
荒山造林工程涉及到的科学因素较多,各个建设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造林效果的呈现。但现阶段,我国缺少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员,人才缺乏,这些问题都为荒山造林建设工程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组建荒山造林专业水平较高的工程团队,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3进行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选择与培育
不同种类的植被所需求的生长环境与土质要求均有不同,在栽培计划中要慎重考虑分析气候条件与土质因素,选择适宜的植被品种。除此之外也要结合投入的建设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因素,促进树种成活率的提高。
4加强提升荒山植被成活率的技术应用
4.1改善土地质量
大多数情况下,荒山由于其特殊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者特殊的气候条件,植被稀少,分布不均衡,使得生态环境脆弱。对此改善当地的土地质量能够为荒山造林开展起到重要调节作用,也为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奠定重要基础。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良土地的吸水性、透气性以及营养性,全方位解决土壤质量问题,进而提高种植苗种的成活率,实现荒山高植被覆盖率。主要流程如下。
(1)清理土地。考虑到山区面积较大,因而宜采取小块状的清理措施,针对呈块状区域的不相干杂物进行清除,这是栽种的基本环节,这一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栽种树苗,避免因其他植被的存在影响到树苗正常营养的供给。同时,清除的其他植被要做好腐烂分解工作,作为二次养料。
(2)开穴。应控制好开穴时间,其最佳选择时节为前一年的秋季,使土壤能够自然风化。还应注意到开穴时的土壤清理工作,土壤回填时要排除石块等杂物。改善荒山造林地区的土地质量能够在保持固有的土体结构基础之上疏松土壤,并且还能改善风力侵蚀带来的水分流失,保持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质量,为树苗的成长提供一个舒适、便于成长的土壤环境。
4.2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植被栽植
(1)选择恰当的栽培时间,多数情况下选择在造林的前一年清理土地,第二年进入正式栽培。但时间的确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应该具体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保证充足的降水量以及适宜的温度条件。
(2)e累栽培经验技巧,一般情况下是随起随载,尽可能避免树苗在呼吸作用下流失水分与肥料,对成活率造成不利影响。
(3)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植被的覆盖密度也会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荒山造林工作开展的前期阶段,要做好调研,根据土壤的质量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这是提升成活率的必要条件。
(4)强化栽培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整个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亲临指导,保证整个过程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与有序性。
4.3强化培育管理力度
在荒山造林后期的养护工作尤为重要,由于荒山气温条件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尤其是在雨水量较大地区,大量的雨水侵蚀对树苗成长极为不利。对此在良好的灌溉条件下,应定期依据实际需要对树苗灌溉。针对一些条件较差的荒山,可以选取塑料膜覆盖的方式,降低水分蒸发量,提升土壤的存水量,进而提升树苗的存活几率。具体措施如下:确保塑料膜的覆盖面积,多数情况下要比树坑的面积大,在确定尺寸之后,做好加固措施,防止暴风雨袭击破坏薄膜。另外需参照地区的气温变化特征,为树苗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
荒山造林建设是当前改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重要措施不论对于自然环境来讲,还是社会环境都具备生态价值与经济产业价值。提升荒山山区的植被覆盖率以及成活率是21世纪改善生态环境工作的本质要求,是以造林企业扩大能源资源、拓展平台,创新新的机制作为重要载体。在荒山造林工作计划中,应该将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因素作为考虑的重点因素,并且要充分结合当地地区的土质特征与气温条件,立足于地区的位置条件、选择适宜的栽植技术、培育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全方位的提升荒山植被的成活几率,不断加以创新,以改善我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类生存环境的舒适度,顺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此项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要积极探索创新,力求最好。
5结语
荒山造林兼具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两种重要特征,保证植被的成活率能够良好地体现出这一工程实施的意义与作用。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荒山造林成为了改善这一矛盾的关键措施。就当前植被成活率^低问题来讲,不仅会影响到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而且还会增加人类建设成本。因而有必要将荒山造林与不同地区的土质情况、自然温度等因素相结合,改善土质,优化改造措施,提升植被成活几率,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共同推进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培坤,徐秋芳,周国模,等.石灰岩荒山造林后土壤养分与活性碳含量的变化[J].林业科学,2015,43(z1):39~42.
[2]刘兰杰,范海波.探析荒山造林的主要技术及新工艺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18):69.
[3]马骏,庞惠仙,马林,等.滇中地区荒山造林乡土树种选择试验[J].西部林业科学,2013,42(3):117~122.
[4]华建龙,安宇.靖边县丘陵沟壑区荒山造林主要抗干旱技术措施初探[J].现代园艺,2015(21):95~96,98.
[5]郭红花,郭德生.辽西地区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9):276.
基于移民、牧民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青海三江源泽库县生态移民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移民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以了解生态移民政策的成效与不足,并探讨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三江源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完善提供参考和研究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移民家庭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下降,生态补偿、务工、经商对于家庭收入的作用已明显显现。移民家庭从事畜牧业降为20.1%,务工家庭增加到37%,30.5%的移民参加过技能培训,但能源使用经济负担有所增加。53.90%的牧民愿意移民,但对移民后就业及生活设施建设仍有较大顾虑。总体而言,生态移民生活整体情况有所改观,移民后草地资源不再是家庭主要收入的基础。政府应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后续产业培育,重视生态移民工程前期规划,加大生态补偿资金支持力度。
关键词 三江源;生态移民;现状;草地资源;泽库县;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3-0077-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3.012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已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而我国的绝大部分资源均在农村,农民也是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要实现“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长远目标a,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否搞好又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搞好新时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并配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题和谐发展,在新农村城镇建设中,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融为一体,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明确工作任务
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到当前政府的指导工作当中去。必须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保护的迫切性,加强村镇干部领导,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责任到人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建议成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发改、国土、建设、统计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明确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达到的目的,通过定期开展与各部门单位协调、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并对当地生态环境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规划及对相应的实施方案进行完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系统的工程。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周期长的特点,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强协调,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职责,以增强工作效率。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遵循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城镇建设工程,未雨绸缪,做好规划,加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恢复和维护区域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提高调洪蓄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湿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水土保持功能;开发利用水资源,应优先保障生活饮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加强森林、草地和湿地的管护和恢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生态状况、环境容量、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合理引导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即解决农村能源需求,有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绝大部分农村居民都是通过电视节目、收音机等媒介了解到一些环境保护知识、信息。政府部门应通过使用电视、广播、报刊,还有对乡镇以下的行政村开设环境宣传专栏,以及对学校学生发放环境保护宣传手册进行教育指导等宣传媒介,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保护环境知识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以点到面,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保护的目的,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各项知识,来增强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加大建设生态环境力度及文化氛围,政府部门每年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创新活动,使农民积极和自觉的投入到保护农村环境行动中,今后政府部门单位要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与消费形式,塑造珍爱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也可以利用报刊、书籍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上对他们的影响,利用小广播对居民进行政策、法规、事件宣传、教育的做法;另外,环境保护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各种渠道推广实施农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创新活动和多方面收集农民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工作制定与实施推广,尊重并保障农民的权益[3]。
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办法
农业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乎农业的兴衰。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就是农业,所以农业既有着自然的属性,又与经济息息相关,当然,农业的基础是自然再生产,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所以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构建农村生态环境。如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我国目前整个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研究制定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办法,可以把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工作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项目,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污染严重一票否决制,增强农村基层干部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4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各级政府应设置部分资金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关键用于水源地保护、改善水质以及卫生监测;统一厕所、生活废水、垃圾管理;处理畜禽、水产问题;处理毁坏的土壤;设立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多种形式,指导社会资金进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利用市场杠杆作用,同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研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的投资、税收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还可以在有条件的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5 结论
我国农村小生产意识强烈和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观念存在已久,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思想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和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来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科学文化素质和其他人文素养,并以此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卫龙宝,储德平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129~132.
[2]曲格平著.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