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体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体育美学 渗透

关于体育与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国国内,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很多研究。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在美学方面的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对于哪一门学科而言,都需要始终贯穿美学的教学。就高校体育教学中美学渗透而言,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多引进美的元素和内容,增强学生对美的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体育和美学的关系

(1)从体育的本质来看

体育是一门以提升运动者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学科,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促进运动者智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审美意识,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欣赏。

体育美学时刻融入在体育活动中,它是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的反映,参与者通过身体运动,在一连串的有节奏、有形态的动作下,力量、速度与柔韧相结合,加速血液循环、减脂塑形、体现形体美,勇敢坚韧、克服困难,释放压力展现自我。这就是一种由体育运动带来的身心具备的美感。另外,在表演项目中,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有美的享受。

(2)从美学的观点来看

美是人类力量的感性展现,建立在生命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而生命健康的发展与体育运动是密不可分的。而体育美学,将美与生命健康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体育的美是体现在生命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人的身体通过各式各样的姿态展现出一种形态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认识程度越来越高,美学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体育美学是美学范畴中重要的一支。如今的社会,提倡体育美学、重视体育美学、发展体育美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3)教学中体育与美学的关联

美,作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以及精神生活欣欣向荣的重要标志,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之中。体育作为一个多项目学科,它本身就包含了较多的审美元素。体育和美就相当于生命和美、健康和美、运动和美、展示和美,与美密不可分。体育对锻炼身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健康的身体,根本谈不上美;另外,没有美的健康也将会黯然失色。体育作为一项审美活动,它对陶冶人的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等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要想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渗透体育美学的教学。在体育项目中,我们可以充分地体验到各种动作带来的美的享受,如形态美、语言美、动作美以及技术美等,体育不仅是一门学科,它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本身又是美的体现,从这个层面来讲,体育和美学又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美向往,注重形态美的塑造,从而让他们在向往美和感受美的过程中掌握技术知识,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体育美学

(1)遵循体育美学原则,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美学的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而存在着的,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标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循体育美学的原则,在对学生加以正确指导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利用美学的观点感染学生。学生在了解美的内涵的基础上,能够逐渐产生审美意识,然后形成审美动机,在接下来的体育学习中,将会自觉地主动参与,从而激发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融入形态美内容的教学,增加学生接触美的机会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开设形态美项目的课程,是体育美学渗透的一个有效手段。如健美操、体育舞蹈、柔力球和艺术体操等项目和内容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项目本身对形体形态就有要求,兼具了力量美、形体美以及韵律美,在音乐的伴奏下将视觉美感知和听觉感知有机结合,这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的高校由于受到教学大纲、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匮乏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在课程的开设上还不够充分和到位,这对学生接触美、体验美是不利的。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多融入健美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在有益健康上还是在培养审美能力上,都将取得显著的成效。

(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对学生的视觉形态展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学生的行为其实是对老师的模仿。学生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以及动作形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美,用专业技术的美和魅力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包括语言美和体态美,体育老师要将这两者的艺术表现与体育动作和技巧妙地融合起来,这样就能做到体育教学和美学渗透两不误。然而,对于体育教学中标新立异、缺乏内涵的语言和动作,教师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加以制止。体育美学的渗透需要体育老师规范自身的神态和举止,将优雅、美妙的身体语言展现给学生,这一点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4)营造美的氛围,增加美的体验

目前,在体育训练中,已经随处可见音乐的广泛运用,它不仅能够帮助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克服无聊感和枯燥感,消除疲劳感,还能够通过轻快的节奏帮助运动员提升运动激情。因此,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然后再进行体育项目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给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在课程结束之后,再放一些节奏比较缓慢的音乐,对学生迅速恢复体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体育老师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去观看体育比赛或者表演,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就获得了美的享受。当然,体育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参加比赛和表演,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技术美的审美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美学的意义

(1)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基本项目的学习上,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有时对其存在着排斥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健美知识的熏陶下,观看一些美学效果很强的图片或视频,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锻炼效果,从而刺激他们形成体育美感的意识及动机,在体育运动中有意识地展现出身体各方面的美感,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渗透体育美学的教学,一方面,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另一方面,体育美学的渗透响应了素质教育的号召,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2)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与体育美学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首先,体育项目的训练离不开意志。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学会一项体育项目,还是从会到熟练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而要克服就需要坚忍的意志,意志是改变客观规律的中坚力量,美能增加参与者坚持的力量,学生的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

(3)端正学生的审美观

体育美学的教学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动作的规范化和美感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包括四肢的活动幅度、力度、速度、频率等都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中,因此,体育运动可以说是力量和美感的综合体。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想掌握住动作和要领,体现动作的美感,必然是需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够获得自己的一番见解。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各项具有美感的动作对学生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这对学生的审美观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另外,体育运动还能够将人的活力、情感气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素质表现出来,这些都是端正学生审美观的有效途径。

4.结论

体育和美学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中渗透体育美学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体育教学中已经逐渐融入了美学的教学,并且对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美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接受和重视,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的方式和目标之一,它对学生审美修养的提高、心灵的净化、身心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体育美学的渗透体现了高校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同时对体育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美学教学的效果,学生也需要改变自身对体育美学的观念,重视美学的学习,这对自我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是其他理论学科的学习所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孟凡会、张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13年第3期。

[2]夏晟、陈珍银:《高校难美类体育课程教学美学渗透的路径选择》,《长沙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3]李中军:《高校体育文化“美学”观念的创新与融合》,《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

[4]周艳华:《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实践路径探析》,《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第10期。

高校体育教学范文第2篇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保持身心健康是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成才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有必要在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健商理念,构建和实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求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测量与评价体系,让学生具备相应的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一)高素质健商人才是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体育教学通常与人的生命发展进行联系,倡导终身体育的理念,因此健康开始同人的智力和情感一样,成为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高等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如果无法通过健商理念的引入让学生具备终身体育的意识,则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在进行社会后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高素质健商人才能够将健康的思想和理念辐射全社会,因此是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提出的实际需求,这对于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而言,同样也不例外。

(二)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体现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应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健商理念在民办高校体育课堂上的引入,要求在教学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健康智力和身心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这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有助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养成

身心的健康是一个人保持体格、延长生命力的基础,是一个人健康、快乐乃至幸福、成功的源泉,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健商理念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引入,要求师生进一步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对健康体育的认识,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不断积累,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并使民办高校的学生终生受益。

二、基于健商理念的民办高校体育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以健商理念为指导,转变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

健商理念的出现,将健康智力作为人的的重要表现,健商的开发和提高与终身体育理念密切相关,这无疑给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对此,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可以以健商理念为指导,加快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以及后期评价过程中都重视健商理念的合理运用,对学生的健商知识、健商精神和体育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思维,进而加快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以健商理念为指导,创新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在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过于单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对此,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可以以健商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进而确保体育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第一,教师要在健商理念的指导习,重视学生体育兴趣和内在驱动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二,体育教师要懂得现代体育教学技术的灵活运用,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第三,体育教师要在健商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更多的自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

(三)以健商理念为指导,加快民办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与智商不同的是,大学生健商水平的高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非常小,主要取决于后天因素,但由于受制于民办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体育课程设计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健商素质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对此,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当以健商理念为指导,对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将健商理念和健商教学引入到体育课程的体系建设当中,逐步建立能够满足现代体育教学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民办高校学生的健商知识结构。

(四)以健商理念为指导,完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上,教学评价的考核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定量评价上,缺失对学生态度、体育道德、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考察,进而限制了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此,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可以以健商理念为指导,对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完善,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整体评价与个性评价的有效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有效结合,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体育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中心,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来促成个体自我完善的教育,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重新认识上。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而展开的体育教学改革也空前活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体育教育又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尤其是普通高校大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论。其教学模式还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高校体育,应该确立“为大学生终身受益奠基,为新世纪科技竞争育人”的理念,并以此来探索、实践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重视和抓好这个环节,才能既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又合理有效地开展其他体育活动。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空前活跃,新模式、新思想、新教法源源不断,这证明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能实现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竞技体育教材比重非但没减少还有所增加,教学内容繁杂,缺少趣味性,健身效果不好,因此学生不喜欢学,激发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种教学体系、考试体系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不能让学生形成“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认识以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育和引导。高校体育课教学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落后

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三基型”模式(注重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学组织形式以原教学班为主)。传统教学模式的体育课单调、僵化,无法让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学生的个性无法发挥,从而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

2、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一般以教学班为教学组织形式。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然而由于各个学生在体质状况、心理素质、运动能力、学习心态、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将他们全部集中在统一的组织形式下学习,就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需求。由此可见,班级授课制存在明显的不足,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3、忽视体育理论教学,学生锻炼缺乏针对性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普遍现象。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机能成熟高峰期,他们思维敏捷、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由于体育理论接收较少,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严重不足,不少学生仅仅了解一些非常简单的锻炼形式和方法,以至在锻炼时盲目性很大,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长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渐渐对体育锻炼失去信心。

4、考试内容以及评价形式不当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最深刻、最强烈的因素之一。因此,了解并尽量消除影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因素,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等学校的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体育观的树立和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它对终身体育锻炼将产生极大影响。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看,要完成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唤起他们内在的锻炼动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锻炼中形成自主意识。再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总的来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将限制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既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所束缚。既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实际创造合适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增强体育锻炼的针对性

高校体育理论课是实践课的前导和补充,集中地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教学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大学生而言,“知”很重要,它是激发行为的动力,是情感和自觉性的重要基础。有了体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才能“知其所以然”。

3、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体育课的评价方式更加合理化

评价标准应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目标,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应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内容应加大体育锻炼的过程性评价,重视身体素质达标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根据学生差异来确定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应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动力。考试的形式也应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化,应采取如体能测试,体质测试、技术测试、技术理论测试、比赛的实践测试等。在评价过程中,也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接合的评价方式,以此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总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体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对大学体育课进行重新定位。体育教学管理应该遵循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管理环境与氛围。体育教学评价应公正、客观、合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同时要不断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思想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以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月云,郑志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探析[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2]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叶清华王爱华.素质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革[J] . 体育学刊,2011.06.

[4]黎明,薛春柏.浅析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导报,2008.16.

[5]杜国如.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02.

高校体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游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51-01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阳光运动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对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如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从而达到全面锻炼学生身体,有效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将体育游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效益,也可以客观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二 高校体育游戏的含义及特点

体育游戏是一种通过游戏方式活跃体育活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游戏为载体,让参与者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游戏活动。一般而言,这种游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体育游戏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动作概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顽强坚毅的品质。体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是趣味性。体育游戏通过一种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让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熟练地掌握体育技术动作,又能获得愉悦的心情。其次是竞争性。将体育项目以竞争的方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作。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规范体育技术动作要领,更好地约束和规范体育技术活动的运用,实现体育教育和娱乐的最终目标。

三 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的学生出现了不爱上体育课,从思想上不够重视体育运动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体育课和体育运动方式过于简单,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体育游戏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给体育课增加了娱乐性和趣味性,让大多数学生愿意并乐于参与体育运动。

2.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它将体育运动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参与者能够很好地锻炼身体,从而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体育游戏用模拟的方式将体育运动游戏化,这样就容易吸引参与者参与其中,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派上用场,从而全面地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此外,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逐渐实现每天一小时,健康一辈子的运动理念。

3.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坚毅顽强的道德品质

体育游戏将娱乐、教育与健身综合成一体,并制定了规范的约束准则,这样学生只要参与其中就得遵守规则,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更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爱上体育运动,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和身体健康的一个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坚毅顽强的道德品质,为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四 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更好地将体育游戏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1.根据不同的体育教材选择不同的游戏类别

体育游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调剂和作料。因此,各个学校要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根据不同的体育教材选择不同类别的体育游戏。如上篮球课应该考虑安排“运动上篮”和“罚球线投篮”等游戏比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热爱篮球运动,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素质的训练。

2.在不同阶段设计和安排不同的体育游戏

高校的体育课教学,有准备阶段,也有集中训练阶段。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的不同阶段安排设计不同的体育游戏。一般而言,在准备阶段,应选择练习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在课开始的集中阶段,则适宜选择一些竞争性较强、运动量较大的项目,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结束的时候,则可以配合一些放松类游戏,有效地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更好地投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

3.根据不同的参与对象,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要根据男女不同,有区别地选择不同的参与对象,因材施教地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摆脱了传统的体育教材内容和场地的影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既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放松身体消除疲劳,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游戏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活动和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引导高校体育教学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平.浅析“体育游戏”教学法在中学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0(7)

高校体育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思想意识的变化,体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这些特点,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学生创造性思维,德育教育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一、体育发展的特点

(一)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较量,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需要社会交往。因此,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

(三)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体育的艺术性提高。

二、适当调整体育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只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自觉地养成锻炼习惯,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充满活力,从根本上形成体育锻炼质的飞跃。

1.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普通高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观察、想象、记忆等方面都有了较高的水平,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他们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增强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教学上将产生良性的循环。

2.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假如教材内容贫乏、单调或是简单的重复,往往会由于缺乏技术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反感消极的情绪,这哪还能产生主观能动性呢!运动技术是体育锻炼的基础。没有一定运动技术的人是很难体会运动的乐趣的。

3.大力发展运动俱乐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高校学生思想积极,充满活力,在走入社会之前,他们对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运动俱乐部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校园团体,它是建立在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基础上,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新兴活动团体。

4.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运动条件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可能会由于挫折、失败,产生失望、自弃的消极情感。对于有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情绪,应尽量避免或帮助消除。

(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培养想象能力,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和利用原型启发,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诱发思考;其次要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再次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无目的、无计划的流于简单技能教学,其效率和效果都是明显不同的。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参加劳动锻炼少,存在着"骄","娇"二气,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四)增强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突破单纯运动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体育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

三、教学组织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引入体育运动处方理念

大学体育教育是以整个青少年群体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而体育运动处方则是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体育运动处方以先进的体育健身理念和现代的服务管理观念,结合大学体制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平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创新模式,这种体育教育模式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确定了大学体育教育服务管理职能。

(二)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工作过程,涉及面广又很具体,只有全校师生员工上下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国标.实用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王刚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