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建设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组建医管会(决策层),创新决策机制
成立县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由常务副县长任主任,分管卫生的副县长任副主任,组织、编制、发改、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资、物价、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作为全县公立医院的决策机构,履行政府办医职责。医管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公立医院资产管理、重大投资事项决策及财务监管;负责公立医院法定代表人聘任、解聘及年薪制定;研究审批全县卫生发展规划、医疗资源整合、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等重大事项;制定公立医院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与公立医院签订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组织实施绩效考核,并负责对管理层执行国家、省、市卫生法规政策及县医管会的决策和决议情况进行监督;对公立医院的资产、运营进行监督;对管理层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对医院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情况进行监督,推进医院民主管理。
二、聘任医院院长(管理层),落实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县医管会公开选聘院长作为医院的法定代表人,院长及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医院的管理层;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县医管会聘任。院长主要行使以下职责:主持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县医管会决策;组织实施与县医管会签订的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拟定医院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拟定医院的人事、分配、职称聘任等基本管理制度;拟定医院运行的具体规章;提请县医管会聘任或解聘副院长,聘任或解聘医院中层管理人员。
三、完善制度章程,确保新的治理机制规范运行
事业单位章程是法人治理制度的载体。《章程》草案由县卫生局会同县医管会、县人民医院拟定,经县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核准后实施。《章程》明确了医管会依法办事、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相互平等的基本议事原则;明确了议事范围,包括:医院发展规划,医院院长、副院长聘任,医院财务预决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涉及医院全局性的重大工作、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明确了议事程序,包括:议题确定、集体讨论、会议表决、会议记录、形成纪要等。
四、法人治理机制落实情况
一是科学核定编制。按照《山东省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本着编制总量一次核定、动态管理、逐步配齐的原则,为县人民医院核定编制785名,核定院长1名、副院长4名,核定管理机构12个、临床医技机构52个。二是推行干部公开竞争上岗。按照公开竞争的原则,由县医管会聘任院长,由院长提名聘任副院长。县人民医院依据编制文件,按照“因事设岗,综合设置”的原则,对行政职能科室进行整合,对临床医技科室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对中层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岗。全院共有131人参加中层管理职位竞争上岗,通过竞争,104名优秀人才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其中正职43名,副职61名,人员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是推行员工全员聘用。县人社局配合卫生部门制订了《平原县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县公立医院岗位进行了分类,并确定了竞聘上岗的程序和办法。县人民医院487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竞聘上岗,460名竞聘成功,其中2名同志高职低聘,4名同志低职高聘。
通过搭建以医管会、管理层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平原县人民医院初步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医院在人事管理和绩效分配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有效激发了医院的生机与活力,优化了服务流程,提升了服务质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有四个方面问题:
摘要: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都有着明显的认知风格的偏好。为了定量地实证研究这种偏好,课题组主要采用Riding的理论和编制方法,进行重新组题、修正并成功开发CSA(Cognitive Style Analysis)软件系统。
关键词:软件开发人员;认知风格;Riding认知风格理论;CS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认知风格,是指“信息加工过程中,围绕内在人格特征、以合适的方式发展的自我一致性的特征”,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他直接指向学习者处理信息的习惯,描述了学习者感知、思考、记忆和问题处理的类型模式,反映了个体知觉信息时的特定偏好”。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出现了几种认知风格模型,许多研究者由于独立进行研究的缘故,提出一长串的风格名称。20世纪90年代Riding等人对认知风格的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把各种各样的认知风格类型归结到两个基本维度――整体-分析维度和言语-表象维度。整体-分析风格范畴的风格测量所测评的是个体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整体部分还是不同部分,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代表有场独立性-依存性、粗放型-敏锐性、冲动性-反思性等;言语-表象风格范畴测量所测评的是个体在思维时倾向于借助言语还是心理表象来表征信息,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代表有言语型-视觉型和言语型-表象型。现代EEG、ERP等实验为两个风格维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从事不同职业的成员具有共性的认知风格,软件开发人员指的是软件行业从事开发的应用型人员,既不包含算法研究等理论研究人员,也不包含软件开发管理人员。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都有着明显的认知风格的偏好。为了定量地实证研究这种偏好,课题组主要采用Riding的理论和编制方法,进行重新组题、修正并成功开发CSA(Cognitive Style Analysis)软件系统。
2Riding的认知风格理论和CSA系统
Riding等人给出了一个结构模式,开发出认知风格的整合测评工具――认知风格分析系统(CSA)。CSA直接测量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维度的两端,由3个分测验构成。第一个分测验通过每次呈现一个要求判断“对”、“错”的陈述,来测评言语-表象维度。测验中关于认知范畴的信息的陈述和描述外观项目的陈述各占一半。研究者假定表象型的个体由于物体相对容易被表征为心理表象,能够迅速获得用于比较的信息,从而对外观性的陈述做出的反映更快。同时假定言语型个体对认知范畴的项目的反映时间会更短,计算机记录对每个项目的反映时,并且计算言语-表象比率。低比率反映的是言语型,高比率反映的是表象型,居于中间位置的被认为是双重型。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个体必须既阅读言语型项目,又阅读表象型项目,以便于阅读能力和速度同时得到监控。
后面的两个分测验用于评估整体-分析维度。其中的第一个分测验的项目要求个体判断成对的复杂几何图形是否相同。假定整体型的个体对这种任务的反映可能相对较快,其中的第二个分测验的项目要求被测试人通过按两个有标记的键中的一个来指出作为刺激的简单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三角形等)是否包含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假定,分析型的个体把简单图形从镶嵌他在内的复杂几何图形中分离出来的速度相对要快些,在进行这一分测验时,计算机同样要记录反应时,计算整体加工与分析加工的比率。低比率反映了整体性加工倾向,高比率反映了分析性加工倾向,介于两者之间的比率被称为“中间型”。
在做这些测验时,被试者并不知道该测验记录反应时,目的是让他们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受测试任务,反映出他们通常加工信息的方式。由于使用比率、总体的反应速度并不影响风格的测试结果。在Riding和Cheema的研究中给出了开发CSA的背景材料。
3CSA的优点和缺点
CSA为测评个体在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上的位置提供了一种的简单、快捷、方便的手段(Riding,1991b)。该测评工具有五个优点:(1)他是一种客观性的测验;(2)他确实评估了风格维度的两端,如果没有做到这点,测验评估的就是能力而不是认知风格了;(3)测试没有包含问卷类的项目或者有难度的语言,适合于从儿童到成人的任何年龄段;(4)他的测试情境能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不受环境约束;(5)他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在本质上一般不受文化的影响。
Ali Reza Rezaeia(2003)等人对CSA系统提出一些建议来改进CSA的信度和效度,这些建议包括:(1)进行三个分测验时尽量不要出现中断,因为在进行CSA测量时被试者需要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加工信息,主试者应避免给出任何线索暗示被试者的分数与反映速度有关,如果强调反应速度的话,个体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就可能会改变,CSA的信度对反应时间非常敏感,即使一个简短的中断也会影响信度和效度系数;(2)将来的CSA版本应该在结果中提供每个分测验中各个项目的反应时。CSA的结果中只列出全部的反应时的比率,而不显示每个项目的反应时。这样在结果分析时会失去很多的信息;(3)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CSA的一个局限性可能与言语-表象的两个量表的内容效度有关,因为在这两个量表中问题的呈现需要被试者首先读懂以“句子”形式出现的陈述,这就可能使言语型的被试者减少对每个项目的反应时;(4)增加CSA各个类型问题的数量,CSA每种类型问题的数量太有限,为了降低由于随机误差所带来的影响建议增加每个种类项目的测验数量;(5)建议将CSA测验中判断对错的有颜色的按钮改成同样的颜色或没有颜色;(6)使用规范统一的提问方式来替代有颜色标记的题干;(7)提高言语-表象维度量表的可变性。由于整体-分析维度上问题的难度要高于言语-表象维度的项目,整体-分析维度的信度可能要比言语-表象维度的信度要高,因此增加该维度中项目的数量和变化可以提高测验的信度。
4设计实现
“软件开发人员的认知风格研究”是针对软件从业人员的风格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假定软件从业人员的认知风格在某维度方面存在偏好,采取Ali Reza Rezaeia(2003)等人对CSA系统的建议,根据CSA的测试模式进行修正后制定了具体的4个分测验,小组的成员对CSA测试系统做了一个模拟的系统“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风格测试系统”。
Riding的CSA系统涉及到的表象维度的测试是用言语描述的,这就可能使表象型的被试者先要进行言语-表象的转换,从而增加对每个项目的反应时。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测试系统的编制中,将表象测试题设计为用图形来描述。这将提高表象维度的测试效度。
考虑到评测时主要是根据“反应时”作为衡量不同风格的依据,所以我们首选了C#系统进行编程,而非C#等JIT解释型语言系统。用C#语言工具编写出用于测试软件人员认知风格的软件,将四个分测验进行综合测试,因为在做这些测验时,被试者并不知道该测验记录反应时,目的是让他们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受测试任务,反映出他们通常加工信息的方式。由于使用了比率,所以总体的反应速度并不影响风格的测试结果。测试系统如图1所示:
第一个分测验是以图形方式呈现的对外观认知的项目,用来测试表象维度。假设表象型的个体由于物体相对容易被表征为心理表象,从而对图形题干将会做出更快的反应,并且从这些表象中能够直接而迅速地获得用于比较的信息,如图2所示。
第二个分测验包含着认知范畴的信息来测试言语维度。言语测试题如:
我(男)爸爸的姑姑的唯一的兄弟的妻子的唯一的孙子的妈妈的最大的姐姐是:
A大姑 B大嫂 C大婶 D大姨 E大姐
言语型的个体对认知范畴的项目反应时间更短,因为表象型的个体需要先将抽象的言语转换为形象来表征。计算机记录对被试者对每个项目的反应时。
第三个分测验包含着有成对的复杂几何图形组,他要求个体判断同一组的图形是否相同用来评估整体维度。如图3所示。
第四个分测验项目包含着一个简单图形和一个复杂图形,他要求被试者在复杂图形中找到简单图形用来评估分析维度,这一测验所考察的是个体对包含在复杂图形里的简单图形的去隐蔽能力,他假定分析型的人在这一作业中做的更快。如图4所示。
测试由随机从每个分测验的测试题目中选择10个题目共计40题组成。在测试中考虑到被试者由于对题目没有兴趣,或者大多数题目没有经过大脑的认真思考就回答这样会影响测试分析的最终结果,因此必须对测试卷的有效性进行合理判断,如果一个测试卷的每一个项目的错误率达到30%,我们就判定该测试卷为无效试卷。
测试时,计算机记录下被试者对每一个分测验的各个项目的反应时。通过计算言语和表象平均反应时的比率,作为整体加工与分析加工比率信息。低比率反映了整体加工倾向,高比率反映了分析加工倾向,界于这两者之间的比率为中间型。同理计算言语和表象反应时的比率,低比率反映了表象维度倾向,高比率反映了表象维度倾向,界于这两者之间的比率为中间型。
目前课题组正在利用该系统对分组被试者进行测试,相关调查分析结果将另文阐述。
参考文献:
[1]Messick S.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styles: problems and promis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4(19):59-74.
[2]R.赖丁,S.雷纳. 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M]. 庞维国,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43.
[3] 刘惠军,李洋. Riding的认知风格测量与EEG证据[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27-133.
[4]Ali Reza Rezaeia,Larry Katzb. Evalu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ognitive styles analysi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1317-1327.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Cognitive Style Analysis System toward Software Developer
ZHAO Li1,2, DENG Rui2, WANG Hong-shi2, CHEN Hua3
(1.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0, China ; 2. Hun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hangsha 410200, China ;
3. Zhongzhou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关键词:算法;复杂认知技能;4C/ID
尼克劳斯•威茨,结构化程序设计的首创者和图灵奖获得者,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程序=算法+数据结构。这说明了算法的重要地位。什么是算法?算法和程序设计技术的先驱者高德纳把算法比喻成菜谱。他认为“算法是一组有穷的规则,这些规则给出求解特定类型问题的运算序列”,他强调“我们不仅要算法,而且还要在某种不明确定义的意义下的好算法”[1]――算法分析。《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把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界定为计算机专业高级人才的基本学科能力之一[2]。可见,“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重要性。然而,学生普遍觉得该课程难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用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以下简称4C/ID)进行教学改革。4C/ID是提高复杂认知技能的方法,在国外,4C/ID的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曾经成功地将4C/ID应用与计算机编程。在国内,4C/ID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研究了4C/ID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
算法是问题的程序化解决方案[3]。首先,要理解问题,确定问题的条件和应用范围。然后,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证明算法的正确性和分析算法的效率。这需要微积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数学知识。所以,对于这门复杂、抽象的课程,学生自然感到难学。
1.2算法实现有难度
算法实现指编制与调试算法。算法实现有助于加深对算法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算法的实现取决于:(1)丰富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实践经验。如学生在程序调试时经常出的错是缺少函数声明;在进行“分支限界”实训时,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队列而无法实现装载问题算法。这是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基础不扎实造成的。过多的出错会严重影响上机实践的质量,造成学生不愿动手。(2)对算法的理解。算法通常是由伪代码来描述的,如果不理解算法,很难准确地将算法转换成可以运行的程序。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
2 “4C/ID”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复杂的认知技能,其构成见图1。复杂的认知技能是由一系列的技能所构成,其中一部分构成技能体现为自动的处理过程,其它多数的构成技能涉及认知的领域[4]。从图1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如果从头到尾地讲解给学生听,然后再让学生上机实践,这就不能了解学生哪些技能掌握了,哪些没有掌握,从而影响了上机实践的质量。而且,直线式讲解不符合问题求解的规律,有些过程需要反复实践,有些过程需要思考和补充相关信息。4C/ID是面向复杂认知技能培训的教学设计模型,由约伦•范麦里恩伯尔基于学习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创造。该模型之所以能提高复杂认知技能的原因是它将复杂认知技能分成再用性构成技能和非再用性构成技能,并对它们分别进行实际练习设计和信息呈现设计。再用性构成技能是指在不同问题情境中以极为类似的方式而操作的技能,非再用性构成技能是指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不同操作的技能[5]。再用性构成技能的熟练掌握可以解决问题中熟悉的方面,非再用性构成技能通过图式建构可以运用于问题情境中新的、不熟悉的方面。两者相互促进,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整体水平。所以,将4C/ID应用于“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中会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3 “4C/ID”的教学实践
4C/ID分成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各分成两层,共4层。它们是:(1)原理性技能的分解;(2)构成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分析;(3)教学方法的选择;(4)训练策略的合成。
3.1原理性技能的分解
4C/ID的第一步是将复杂认知技能分成不同类型的构成技能。分解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原则,因此称为“原理性”分解。原理性技能的分解遵循以下的原则:(1)识别。识别组成复杂认知技能的构成技能,产生一个技能分层结构。这个分层结构包含了确定的构成技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描述。清晰描述每个构成技能。(3)分类。将构成技能分成用于培训和不用于培训的技能。对于用于培训的构成技能将进一步分成再用性构成技能和非再用性构成技能。(4)排序。将被选择用于培训的构成技能排序。这里重点讲一下如何区别再用性构成技能和非再用性构成技能。它们的区别主要反映在执行时表现不同。再用性构成技能的表现特征为:(1)执行很快;(2)显示错误很少或没有;(3)能和其他构成技能同时执行;(4)只能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上述特点,不易迁移到新的、不熟悉的情境中。再用性构成技能的执行过程可以被制定成一套执行程序,只要配以必备的知识,总能成功的执行。非再用性构成技能的表现特点:(1)执行缓慢;(2)执行过程容易出错;(3)不适合与其他的非再用性构成技能同时执行。如,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就是再用性构成技能,在求解动态规划问题时分析最优子结构是非再用性构成技能。
3.2构成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分析
构成技能的分析方法有程序分析法和基于规则的分析法。程序分析法用于可以观察的、具有先后执行顺序的再用性构成技能,基于规则的分析法用于不可观察的、不具有明显先后执行顺序的非再用性构成技能。
3.2.1再用性构成技能
深度优先搜索可以表示成固定的“算法”,如图2。再用性构成技能的成功执行往往需要必备知识。必备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则等,见图2中的注释。
3.2.2非再用性构成技能
非再用性构成技能的执行过程不能表示成固定的“程序”,它的执行依赖于支撑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实,非再用性构成技能的分析就是对支撑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析。支撑性知识的分析涉及到复杂的认知图式。复杂的认知图式由不同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单元所组成,这些认知单元可以是陈述、概念、原理等。支撑性知识的分析是建立在对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再从相关的关系中找出所有有用的认知单元。主要的关系包括种类关系、部分关系、方位关系、原因―结果关系、相似关系。确定关系和认知单元后,用概念模型、目标―方案层次结构、原理功能模型、心智模型组织和显示认知单元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策略性知识的分析主要采用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该方法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描述解决问题的模型。为了建立这个模型,让专家和教师解决他们领域内和该问题相似的经典问题,并且要求他们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把思路讲出来,这些话便被整理成描述解决问题的模型。如,在求解动态规划问题时可以选择矩阵链相乘、求最长公共子序列、最优二叉搜索树、装配线调度等例子,通过分析经典教材来建立描述解决问题的模型。
3.3教学方法选择和训练策略合成
教学方法通过现则支持再用性、非再用性构成技能获得的实际练习设计和信息呈现设计。学习者通过反复训练都能掌握再用性构成技能,相应的信息呈现可以采用分割、示范和搭建脚手架的方法。分割的作用是避免认知负荷,在同一时间内仅提供直接的、可利用的信息。专家示范可以形象地说明规则和程序的运作。搭建脚手架就像帮助系统一样,能因人而异地
提供及时的、直接有效的信息。非再用性构成技能的获得取决于图式建构。图式建构是指把低水平的图式整合到高水平图式中,逐渐形成更加复杂的图式。复杂的图式有助于非再用性构成技能的获得。图式建构取决于归纳的程度。归纳的作用为:(1)创建新的图式;(2)调整已有图式,使之适合更广泛的事件。相应的信息呈现方式必须能为归纳所用。因此,必须要对知识精制化。精制化是指将新的知识整合到记忆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通过类比来实现。
复杂认知技能的获得是建立在整体任务实践的基础上。因此,训练策略的合成是形成复杂认知技能的关键。这个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在实践开始阶段,为再用性和非再用性构成技能提供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支撑知识;(2)随着专长的提高,相应地减少知识的呈现,直至学习者能够独立地、在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面对真实的问题。这时,学习者获得了复杂认知技能。
4结论
经过实践检验,4C/ID能有效提高复杂认知技能。应用4C/ID于“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效果体现在两方面:(1)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以前,答题是把算法从头到尾背过来的,算法常有缺漏或搞乱算法语句顺序。现在,答题内容以实践的经验体会居多,答对率提高了16%。(2)考证通过率提高了。“算法设计与分析”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提高深化了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考证通过率也增加了。4C/ID不尽人意之处在于要费很多时间去分析。所以,4C/ID一般和教学设计系统一起使用。
参考文献:
[1] DONALD E.KNUTH.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基本算法[M]. 苏运霖,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Anany Levitin. 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M]. 潘彦,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Jeroen J.G.Van Merrienboer,Paul A. Kirschner.Ten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
[5] 罗伯特D.坦尼森,弗兰兹•肖特,诺伯特M.西尔,等. 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理论•研究•模型[M]. 任友群,裴新宁,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Improve Complex Cognitive Skills on "Algorithms Design and Analysis" Course
LUO Yi-sheng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China)
我国公设辩护人制度的建构应以新《刑事诉讼法》第34条、第367条规定为主要立法依据,就此而言,我国公设辩护人制度不仅仅是为“经济困难”等原因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免费辩护服务,同时也是为一些性质严重的案件(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欠缺辩护能力(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或者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案件提供免费辩护服务。申言之,一方面,我国公设辩护人制度旨在解决司法平等问题,即通过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辩护服务,此种情形下,公设辩护人制度具有避免公民因贫富差距而导致司法差别待遇,事实上,在一些英美法系国家,公设辩护人制度主要是作为为贫困者提供免费辩护服务的刑事法律援助模式;另一方面,我国公设辩护人制度旨在维护审判正义,即通过为一些性质严重的案件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欠缺辩护能力的案件提供辩护服务,此种情形下,公设辩护人制度与“强制性指定辩护”结合在一起,换言之,在此类案件中,国家有义务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派公设辩护人,而不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贫困者为必要条件。显然,在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引入公设辩护人制度将会产生如下积极意义:
第一,我国建构公设辩护人制度有助于真正实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律师辩护权。公设辩护人制度有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体而言:其一,公设辩护人制度稳定性、效率高的特征有助于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持续的辩护服务,这有助于解决我国时下刑事律师辩护低下的问题,因此,公设辩护人制度在实现律师辩护权普遍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二,与一般社会律师相比,公设辩护人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专业性,他们有可能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称职的辩护服务,这有助于解决我国时下刑事律师辩护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公设辩护人制度在实现律师辩护权有效性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概言之,我国建构公设辩护人制度有助于新《刑事诉讼法》第34条、第367条所规定的律师辩护权的真正实现,如果从律师辩护普遍性向有效性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建构公设辩护人制度有利于完善刑事法律援助的实施机制,其不仅着眼于当下,更为将来刑事辩护制度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笔者以为,公设辩护人制度在实现公民律师辩护权方面的价值仍有如下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首先,公设辩护人制度在审前程序中一般能发挥积极的辩护职能,如在美国,早期是指辩护律师在被告被逮捕24小时之内介入刑事案件,早期被视为是贫困被告权利保护的重大进步,美国《全国刑事辩护制度研究》首次系统考察了各贫困者辩护服务方案早期的情况,该研究报告指出:公设辩护人制度最易为当事人提供早期,采行公设辩护人制度的县中有39%报称他们提供早期;而采行指定律师制度的县中有33%报称他们提供早期,采行合同制的县中仅有12%报称他们提供早期。因此,鉴于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已经将刑事法律援助延伸至侦查阶段及审查阶段,我国建构公设辩护人制度在审前程序辩护职能的发挥尤为值得我们关注。其次,公设辩护人制度主要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辩护服务,因此,我国建构公设辩护人制度意味着刑事法律援助与民事法律援助将分开实施,事实上,不少学者赞同分开实施的模式,如英国法律援助职业者集团主任Richard Miller认为,民事和刑事法律援助在理论基础和社会功能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都极其重要,理想的做法是将二者分开,分别管理和组织实施。但在两者存在冲突的时候,应坚持刑事优先的观念。笔者也认同这一观点,由于刑事业务与民事业务存在较大差别,刑事法律援助与民事法律援助分开运作具有合理性,因为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二者应当由有所专长的律师分别进行更为合理,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服务质量。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涉及的利益是不同的,前者往往关涉公民的自由权以及生命权,因此,国家设立公设辩护人制度可以体现其对公民人身权益的尊重。
第二,我国建构公设辩护人制度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刑事司法改革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设辩护人制度为我国解决司法积弊创造了一个契机。作为国家专设的辩护人,公设辩护人依其所拥有的外部条件(资源保障等)与内部条件(专业性等)强化了辩护功能,从而具备打破“流水线式”刑事司法运作方式的可能性,因此,公设辩护人制度有助于在整体上改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构造,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向“等腰三角结构”方向迈进,以维护司法公正。就当下司法实践而言,公设辩护人制度对于我国近些年来进行的一系列刑事司法改革的成功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刑事司法领域中的大多数改革,若是没有辩护律师的有效参与,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诸如我国进行的“控辩式”的审判方式、“普通程序简化审”以及量刑程序等刑事司法改革,维护控辩平等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缺乏辩护律师的参与,刑事司法活动将背离“等腰三角结构”的基本构造,最终所谓的改革也只能是以牺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为代价了。所以,笔者以为,建构公设辩护人制度将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推动我国刑事诉讼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室内设计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依然采用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法,即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作为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设计专业,这种教育方式所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运用实践教学法进行教改,才能培养合格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深入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同时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超的职业技能以及在工作岗位上持续进步的能力,同时要培养系统全面的专业应用能力。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交叉多学科的应用性学科,涉及建筑学、美术学、材料学、施工技术等众多领域。高职院校要把握住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进行重点培养,还要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系统应用知识。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开展项目式情景教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情景教学法。在情景教学课程设计中,要抓住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进行设计,问题情境要对课程的展开做铺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找到每个问题的合理切入点极为重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和学的质量。就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来说,问题情境的提出有着极多的借鉴内容,在问题安排上,要做到与课堂内容完美的切合,问题由浅至深,从易到难,从枯燥至有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项目设计时,可以将实际的案例引入课程中,对案例的选取要具有目的性、针对性以及趣味性。这一过程要进行师生的充分互动,一同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学习、应变等能力的培养。
2.依照市场导向,科学安排课程
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对课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对各类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贴合。对各类课程的课时数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主要的专业性课程占据主要课时。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室内设计项目,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学习兴趣。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可以将培养途径和实践操作作为基点,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将若干实际项目作为课程的主线,将相关的课程进行有机串联,对设计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课程群。强化专业设计与社会实践,使课程的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要求。此外,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避免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或遗漏。
3.与市鼋庸欤校企联合培养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今后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深入的了解,提升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和市场衔接,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校内教师与企业内的项目设计专业人士共同对学生指导,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与市场保持同步。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内部操作实际的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校企共同培养可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进而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室内设计专业是由多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本文提出将所有课程串联起来,以实际项目作为核心将相关课程整合成课程模块群;组织有关课程内容相互交叉教学,建立系统的教学模式。此外,与市场相结合,更新课程内容,和企业进行共同培养,从而达到产学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翟胜增.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11):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