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具身认知 身体 认知科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33
Abstract As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embodied cognition has opened up a new wa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emphasizes that the body, mind, brain and environment are dynamic coupling and interaction. Under the reference and examination of embodied cognitive theory,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visibility, one-way, indoctrination, lack of context and so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itical theory, ideology, values, moral cogni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inte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special kind of cognitive style, the body needs to return the cre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innovation of embodied cogni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establish "the body" cognitive teaching concept,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bodied practice, us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ensory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other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emotional identity, thought of political identity.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bodied cognition; body; cognitive science
1离身学习:传统思政教学方式的检视与反思
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是21世界四大前言科学之一,其理论在哲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领域掀起了“身体”转向的研究热潮。作为第二代J知科学,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心智、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是对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认知和内化的过程,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热潮,身体在认知科学的“身体”转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身体带来了新的研究进路。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检视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教育主体“身体”隐退、教学情境缺失、体验性缺乏、互动性较弱等缺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身体的参与、情境的生成、环境的互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1.1 思政教学主体“身体”的隐退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政治理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理论教学,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以理论学习和灌输为主,教师通过教授知识内容、展示案例分析、知识点的巩固让学生识记教学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主体“身体”在课堂中成为被压抑的对象。传统的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是可以脱离身体的存在,即认知是具有离身性的。在“离身性”的误导下,教师易形成身心、主客二元对立的教学认识论,认为学生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依然能有效地学习,结果忽视身体的经验、体认和参与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①身体在教育中处于被压抑克制的境地,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身体的缺失让教学变成了政治知识的填鸭和灌输,使得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不能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的自觉行动,思想政治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效果大大减弱。
1.2 思政教学方式的“互动性”的较弱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需要结合时展的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教学方式的创新对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随着当前社会思潮涌动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享乐主义盛行、思维活跃但自制力较差等倾向。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传统“说教型”方法转变为“参与型”的教育模式,摒弃教师直线式知识灌输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理念更新、教育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离身认知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理论的教育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身体的参与和互动并未在教学方式中显现出来,“身体”成为了教学中隐性的存在。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思想观念、政治理论的认知,让学生形成爱国、爱党、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入脑,才能使得教育取得实质成效。在身心二元的认识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身心分离,身体、心智、大脑在政治认知和学习互动机制的缺失大大减弱了教育的实效性。
1.3 思政教学的环体“情境性”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的是由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及内容人为地进行创设,并且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把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优化作用的客观现实条件和主观情感环境的有机结合体。②思想政治教学是教育者、情境、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并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中对政治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认知。在教学中发挥情景的作用有助于调动情感、情绪、思维、身体的因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这个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性、感知能力的个体,情境的营造在教育过程中十分必要。作为思政教育的环境,应注重与思政教育主体、客体及介体之间的交流,否则会造成客观上的身心分离。身体政治学中也一直强调身体和情景的作用,当我们听到慷慨激昂的国歌,注目冉冉升起的国旗,在这样的情景中也会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然而,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讲授为主,具有一定的灌输性和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多媒体教具也在课堂中运用,但其教学过程情景的营造、身体的发挥、环境的互动效果并不显著。思想政治的教育不是对身体、意识、观念的规训,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挥学生身体的作用,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四有”青年。思想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在情景中实践的过程,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具身认知指导下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刻不容缓。
2具身认知:身体在认知科学中的隐身与复归
具身认知是21世纪四大前沿科学的之一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代J知科学中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在认知的过程中身体、环境、认知(心脑)是一个动态耦合的系统。传统的认知科学计算机联结主义传统认知主义视认知为发生于大脑中的抽象符号运算过程,身体只是一个容器,接纳外界信息,把信息转换为一定的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然后接受大脑发出的指令,产生运动反应。③具身认知科学相比于第一代认知科学而言,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认知主体的身体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同时,它也更加注重认知主体所处的实时环境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并将认知主体所处的环境视为认知系统的一部分。④在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是身体、心智、大脑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互动耦合的系统,认知是身心统一的认知,心智嵌入(embedded)大脑中,大脑嵌入身体中,身体嵌入环境中。心智、大脑、身体和环境是一体化的系统。因此,在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具有具身性、情境下、互动性的特点,离开了心智、身体、环境的离身认知就会造成客观上的身心分离。
2.1 认知的具身性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的具身化,认知是不可以脱离身体的。认知的过程是依赖人具有物理性的身体,依赖于内化的经验、各种感觉、思维、器官、大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的语言系统中,“冷言冷语”、“烫手山芋”、“炽热的情感”、“沉重的负担”、“走出困境”等词汇都是用身体的物理感受来表达出抽象的思想和较为复杂的情感,这些对于情感、思想的认知与表达都来源于“身体”参与的感受。人类的认知受到了身体的制约,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决定着认知的方式。社会心理学家Cacioppo等人的实验证实了身体动作可以导致态度和认知改变。⑤在测试中拿着沉重的写字板的人比拿着较轻写字板的人,判断认为外币的价值更高。在另外一项有关皮肤的温度知觉对人际关系判断的影响研究中,心理学家Lawrence E. William发现,拿着热咖啡的人相对相对拿着冷咖啡的人,在判断同一中性人物事,持热咖啡这认为中性人物更趋友好。⑥在心理学实验中也表明,身体的感知和感官影响着人的认知,身体在认知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具身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蕴含着具身认知的思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身体力行的实践在认知中的至关重要。实践观“劳动创造了人”也表明了人类的身体是开展具身认知的前提,社会实践是实现具身认知的途径。⑦
2.2 认知的情境性
认知过程是人置身于实际环境时进行的,依赖于现实情境,并受到情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旦离开情境,就无所谓社会实践、更谈不上参与活动系统进行交互联系,正是在身体与情境的交互中,身体活动首先展现为一种人类认知活动。认知的情境性强调认知过程并非发生在个体内部,而是认知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因此,认知过程并非是大脑内部的心理表征活动,而是被置于更大的物理、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中。人作为有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思潮、思想观念的情境中认知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的认知,我们不仅需要身体的参与认知的过程,更要为认知创造特定的情境性。在认知过程中,发挥身体的作用在情景中互动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身体、思想、观念、思维的束缚和规训,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与环境互动并身体力行,将思想内化入心入脑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
2.3 认知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具身认知的特征之一,交互是指“身体”在场并与环境不断交互的认知方式。具身认知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依赖于身体,扎根于环境,是一个认知、身体和环境相统一的系统结构,是身体“在场”的认知活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具身认知中的身体处于心智之中,心智也处于身体之中,身体处在情景之中。在这里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分工,进行符号、信息、能量的交换与供给,共同塑造了认知的过程和方式。具身认知是一个动态耦合的系统,身体与心智,心智与大脑,身体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动态交互形成了认知的过程。在身心一体的认知中,认知、身体和环境形成一个动力系统,各要素内部的动态交互,认知也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具身学习:思政教学方式的身体转向与回归
具身认知做为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对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创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开启了身体转向的新进路。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具身化、教学内容实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环境情景化,将身体做为认知的主体,以全新的“体认”的认知模式进行思政政治教育教学对提升教育有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入脑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3.1 树立“具身”认知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具身”做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发挥身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做为教育者要秉承着“身心一体”的具身教学理念,将学生的身心在教育教学中充分释放。在具身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身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树立“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教师需要将自身置于学生的境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思想动态。在“学生立场”上充分了解学生所想,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发展。(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释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在“身体”的参与中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身体的规训,相反身体政治学中“身体”在认知中的隐喻会割裂认知中身心关系,身体政治学中注目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到国歌内心这些身体的行为都是具体性思维模式的体现。“体认”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和身体性。(3)改变传统的“抑身扬心”的教学理念,摒弃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知识的讲解、理论的梳理和灌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中司空见惯,但在当前新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学生思维日益活跃化、移动网络的,传统的讲授灌输型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因此,在具身认知指导下的,身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和回归呼吁着教师摒弃“灌输式”教育加强思想观念“引导型”、身体实践“参与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认”的认知模式中,学习实践道德观念、政治理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2 加强思政政治教育具身实践,促进思政教学的“身体”回归
具身认知观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没有身体的知觉与经验,认知无从谈起,人的认知发展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为基础,认知或者心智是具身的。纵观中外教育史,无论是早期的奴化教育、宗教教育还是现今的物化教育,它们都秉承心身二元分离逻辑,强调 “扬心抑身”,即教育中只关注学生心智的发展变化,忽视或抑制身体的发展需求。⑧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上得来终觉浅”的“体认”思想,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的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的身体是开展具身认知前提的具身认知思想,都表明了教育中的“重心轻身”,身体参与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具身认知的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重视在政治认知中身体的参与、情境的生成、心智与环境的互动是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身实践可以从身体参与、身体行为、身体力行三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身体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身体的主体性。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多样化身体参与教育方法寓教于景,寓教于生活,采用学生团队展示、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集体引导学生的参与互动,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官体验和具身模拟,让学生在身体参与中发挥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其次,身体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采用多元考评机制寓教于生活。多元考评中将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拓展等活动的参与和考评纳入思政评价机制中,运用隐性教育资源规范自身的行为规范、道德意识行为、思想政治动态。最后,身体力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将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定期开展丰富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参加社会调研,让学生在身体参与的实践中加强对思想观念、政治理论、爱国情感的认知和塑造。
3.3 采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强化思想思政教学的体验性
情境是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形成的重要因素,主体通过身体的参与互动在情境中充分感知、理解、认知形成内化为自身的认识。情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有助于利用具身认知情景化的优势扎根于丰富而具体的现实世界,从宏观的理论知识转向符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成长诉求的情景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政治的情境中强化思政教学的体验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去感知具体教学情景,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模式。⑨具身认知的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中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创设案例情景,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被看做是“注入式”“单项式”的教育,而理论间接性、抽象性、辩证性等特点也决定了“注入式”的教育方式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案例案例,将抽象化、理论化、辩证化的政治观、经济观、哲学观点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认知、理解、学习,并利用多媒体的音、图、文、形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创设影视情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渗透力。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新闻案例、法律案件、时事热点等影视材料,如《今日说法》、《太行山上》、《感动中国》、《永远在路上》、《讲述》等。让学生参与案例的互动分析讨论,并利用影视素材加强教育的情境性,让学生在情景中互动增强对道德观念、政治理论、价值观念的认知。第三、增强表演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育者要利用自身的身体语言,具身模拟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语言是认知的载体,具身模拟能够增强个体的认识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生动的身体语言、肢体动作、优美的语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变化,提升教育有效性。第四,创设实地情境,拓宽思想政治的认知空间。创设实地情景, 即有组织地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青年自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社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课堂,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加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认知的基础上情、意、行的程序不断内化、外化的过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3.4 充分调动感官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
具身认知身心一体的核心理念是“心智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环境中,心智、大脑、身体、环境组成了紧密联系的整体,身体的感官、体验、情绪等因素在认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⑩因此,身体感知、情感体验、情绪因素对思想政治的理解、认知、升华、内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辩证发展中,对思想政治的理论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在递进、升华和内化中达到思想政治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政治的认同是在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依赖和强烈的归属感。在具身认知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首先,教育者要通过具身化的参与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音乐素材、视频材料、团队学习成果展示调动学生的感官身体的参与,在积极地身体参与、感官调动和情感体验中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让感性的认知上升为情感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的自豪感、制度的自信和道路的自信。其次,在情感的认同中利用具身认知的情境下因素,实现身体、心智、环境的有机互动和身体实践,将情感的认同上升为思想的认同。马克思的具身认知思想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由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过程。在政治理论的认知中,加强情感的内化、课堂教学的参与、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都能在“身体认知”的多样化实践中形成思想的认同。最后,运用积极情绪体验,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的实践中内化为自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思想形成是一种理性认识形成和活动的结果。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是简单的符号交换和概念的研究,要具身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增强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最终让感性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内化上升为政治的认同。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15-2016德育专项n题“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GW1516AXL034)
注释
① 王会亭.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57-60.
②王霞娟,陈海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方法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1):84-85.
③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154-155.
④ 陈波,陈巍,丁峻.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J].心理研究,2010.3(4):3-12.
⑤ Jostmann, N.B., Lakens D,& Schubert T W(2009).Weight as an embodiment of import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20(9).
⑥ Johnson, M.The embodied mind & “the illusion of disembodied thoughts. In The mind, the body and the world: Psychology after cognitivism?” Brendan Wallace etal. Eds. Imprint Academic PO Box 200, Exeter, UK,2007.
⑦ 张积家,马利军.马克思、恩格斯的具身认知思想及其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3.
⑧ 汪晶晶,杜燕红.教育的“身体”转向:理据、意蕴与路径――精神与身体的“二元合一”[J].集美大学学报,2016.17(5):55-57.
关键词 蒙古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Methods to Improve Mongolia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U Xia, PENG Jianb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ongolian students, i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ongolian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han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advan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sum up experience, improve and explore the new model and the new way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ngolia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y
1 蒙古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蒙古族学生由于特定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心理、性格、生活和行为习惯。广阔的生存空间使他们形成了天性纯朴、性格直爽、感情表达直接、思维方式较简单、喜欢喝酒、爱好运动、民族意识强的性格特点。他们热情高,却难以持久稳定;自我意识强,但约束能力较差;他们能够做成事情,但也常常会出错误;他们心直口快,喜欢打抱不平,但也容易冲动,有时不计后果,所以会带来很多副作用。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极大变化,由于与汉族学生在语言文字、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更喜欢加入到蒙古族学生组成的 “小团体”中进行交流活动,而不能与汉族学生很好地沟通交往,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有些“脱离”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群体。
2 普通高校蒙古族大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国家对蒙古族升学政策的倾斜,使得蒙古族大学生入学分数较低。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蒙古族学生造成了依赖心理,使得部分蒙古族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缺少竞争意识。再加上蒙古族学生在入大学之前主要以本民族语言来学习和接受教育,受当地汉语教学水平的制约,汉语基础较差。而目前在高校所有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作业、检测考试、师生交流等)使用的语言是汉语,这样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讲,由于文化课基础薄弱,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中的困难越来越明显,有的学生甚至难以用汉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一知半解甚至曲解,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之远离家乡与父母,心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大,造成自卑或放弃学业。
3 加强蒙古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能实现蒙古族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的目标。无论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管理模式,都要根据蒙古族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1)加强正面引导,发扬蒙古族大学生民族意识中的健康、积极的成分。每个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都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任何民族文化、民族意识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对于蒙古族大学生本身具有民族意识明显增强的特点,在做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多采取能促使蒙古族学生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高扬的民族意识与现代化进程、与民族利益、民族自尊和民族情感结合起来。
(2)对蒙古族大学生要加强“八荣八耻”教育。在教育中,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采取灵活易懂的、符合蒙古族大学生性格特点的教育方式,重点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由于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是非颠倒、不知荣辱的现象,使蒙古族大学生们在思想上对这些社会现象产生许多疑惑,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为了使民族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必须要以社会发展主流的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使他们明白只有社会公德与个人良好发展一致前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个人才能全面进步。所以对蒙古族大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势在必行。
4 加强和改进蒙古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把握育人规律,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蒙古族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民族意识很强,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也缺乏竞争意识。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于蒙古族大学生来说,首先通过正确对待他们的生活习俗,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信仰,培养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取得蒙古族大学生的认同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交流、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引导蒙古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树立自己奋斗目标,例如一年级要适应大学生活,二年级要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设计,三年级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四年级进行就业规划,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既充实又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关注民族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他们的道德、心理需求。蒙古族大学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大部分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再加上能升学到大学的学生,也是当地的学习较好,性格要强的学生。来到大学,他们希望能够融入到大学的校园生活中,希望和汉族学生一样取得优异成绩,收到别人的重视和肯定。他们中绝大部分来自偏远农村和牧区,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都相对落后,家庭生活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族学生的自卑心理。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深入到学生宿舍、学生家庭中,充分了解农牧区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鼓励学生争取学校的常规奖助学金、生活补贴等。建议学校在评选各类奖助学金和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应当在一定比例内向家庭经济困难的蒙古族学生倾斜,积极帮助蒙古族贫困学生减轻和缓解经济压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3)建立针对蒙古族学生的学风建设体制。蒙古族大学生由于入校前蒙语授课,录取分数较低,文化基础较差,他们从小习惯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速度缓慢,在其外部表现为思维迟钝,反应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果教师不充分认识民族学生由于语言造成的思维独特性,仍按教汉族学生的速度讲课,民族学生必定跟不上,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了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是研究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其转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受教育者,按照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人只有在物质方面、安全方面、精神方面、人格方面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依次得到满足时,才能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此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实践载体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如:建立蒙古族学生学风建设体制。适用于蒙古族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规定不能与汉族学生一致,不能套用固有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蒙古族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逐步提高他们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蒙古族学生进行学籍管理、课程考核、评奖评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蒙古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设置专项奖学金,按照“单独评选、择优评定、表彰优秀、带动后进”的原则,奖励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蒙古族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蒙古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2] 张丽婕.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与教育,2010(10).
[关键词] 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 教学归因方式
一、前言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构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种信念;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信念。教师教学归因是指教师对自己或他人已完成的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因果性解析的过程,在以往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和其它专业教师。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存在工作任务、工作目的等许多不同点,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归因方式与他的教学效能感的关系又会是怎样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被试来自湖南大部分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39份,回份率86.89%,其中有效人数120名,有效率为86.35%。男、女人数与自然分布成一定比例。
2.测量工具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是俞国良等人1995年修订的。量表的Cronbach Alph同质性系数为0.77,分半信度为0.84。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工具。《教师教学归因方式量表》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等编制的。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估教师教学归因方式的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回归分析:
以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为预测变量,分别以个人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一般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剔除决定系数(R2)较小的模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的四个变量全部进入一般教学效能感回归方程,其预测力为56.2%,解释量大,且F检验显著;进入个人教学效能感回归方程的变量有内部原因(成功)、外部原因(失败)、外部原因(成功),其预测力为28.5%,F检验显著。
四、讨论
1.教学效能感与成功取向的归因的关系
回归分析发现,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取得成功时,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将其归因为自己教学能力强和自我努力的结果,那么这种归因倾向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自我做出积极的评价和肯定,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我能力的信心,提高教学动机水平,教师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其教学效能感必然较高。同时,这种自我归因会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再次教学成功的期望,会积极主动为下次成功付出更多努力.特别是,当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得到了发展时,那么他会认为教育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能否取得成功与教师自身原因不可分;通过教育,学生是可以产生积极的正向改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获得这种教育体验,会坚定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信念,这样必定会提高他们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总之,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等内部原因,就会体验到一种自豪感和自信感,就会促使自己再接再厉(努力行为),提高教学效能感。自然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外部原因,就会感到侥幸不在乎,就不会再作努力(懒惰行为),自然就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建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论成功与失败都要进行积极的归因,不可做出不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归因,即端正心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2.教学效能感与失败取向的归因的关系
回归分析发现,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教学失败的情况下,归因于外部原因对其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归因内部原因对其一般教学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这观点与谷生华1999年研究的《教师教学归因刍论》观点相同,与单玉涛2005年《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效能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硕士论文观点相背。这表明,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失败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认为失败是由于自己的内部原因造成的,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降低教学的自信心,缺乏下次成功的期望,而放弃继续努力,经常地失败容易使教师对教学失去兴趣,并缺乏改进提高的动机,这样就必然会降低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而趋向于将教学的成败归因为学生、运气等外控因素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这种失败就会增强行为的坚持,会再作努力。所以,对于教师的成绩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
五、结论
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中,责任意识对一般教学效能感起正向作用,情绪敏感性却对一般教学效能感起负向作用;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中,外向性和责任意识都对个人教学效能感起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卫.环境因素、教学归因对中小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3.
[2]谷生华.教师教学归因刍论[J].上海教育科研,1999,(1):40-43.
[3]JAMES P. BURTON NOLA-JEAN BAMBERRY JASON HARRIS-BOUNDYD developing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in New Teachers in University Sett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5,4(2):160-173.
[4]单玉涛.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效能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首先,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进而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且更具便利性的交流平台。
其次,新媒体本身所特有的灵活和便捷的特点能够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快速、方便。在这个“快速通道”上,不管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要一部手机或者是电脑,就能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再次,新媒体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中能够充分体验自由性。大学生不必像以前一样,不管感兴趣与否,都只能选择那些事先规定好的、千遍一律的教学内容。而是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和学习。同时,利用新媒体,大学生还可以在更加生动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比以前提升很多,也自然会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换发新的活力。
最后,由于新媒体具有的虚拟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实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利用论坛、博客等形式自由的发表对于某件事的意见和看法。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学生的所感所想进行及时的了解,以便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让教学具有实效性。
(二)导向功能
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功能。由于新媒体强劲的发展趋势,其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最主要的思想舆论“前线”。借助新媒体,大学生可以快速的获取资讯,并对资讯进行共享与交流。同时,新媒体还能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广泛地宣传,并通过各种渠道让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和掌握。因此,新媒体利用其强大的舆论优势,让大学生关注政治,了解社会,并引导他们明确对社会政治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宽容和兼容并包,其能够让大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政治态度。
(三)交互功能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即为其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由于具有这个功能,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并能够及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所在,对有用的教学信息进行重新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不断的吸收最新的资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种具有交互性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具创造性和多变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首先,由于新媒体具有简单、便捷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其获得任意想要的信息,这就容易让他们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很多自控能力不是很强的大学生极容易被新媒体上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影响。而这些不良思想的蔓延也很容易让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出现错误,进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冲击
新媒体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给教育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给教育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逐渐被大学生遗忘。其次,通过新媒体,一些事件的善恶倾向被不科学的放大,一些消极的思想被大肆传播,这些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三)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无屏障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困难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基本处于一个“无屏障”的状态下,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内容的限制,人们几乎可以随意的制造和信息。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其极容易受到各类不良信息的腐蚀,进而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都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很棘手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教育是其主要对策之一。首先,高校应该从思想上对媒介教育足够重视。加大对其的各项投入,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鼓励学生加入到媒介学校的过程中来。在媒介学习中,让大学生自己到校外进行采编,进行实践锻炼,通过这些手段来提升他们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密切留意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并对学生接触利用新媒体的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在适当的时间内给予导向。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对新生事物充满的好奇心。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难免会丧失判断真伪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时十分必要的,其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迷雾”,重见“光明”。
(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优化信息在校园的传播环境
首先,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该就自己学校的情况加强学校的新媒体建设平台。同时,校园新媒体建设应该与时俱进,对新媒体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其次,应该充实新媒体的内容,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革新,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的“知情权”,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最后,应该积极加强对于校园新媒体的分析和测评工作的力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让校园的新媒体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形成积极的引导。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导向和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而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思维最活跃、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但是低下的判断力同时也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导向和教育,让其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能够在庞大的新媒体信息数据中得到有用且健康的信息,以助力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