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制度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 内控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责权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它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

一、内控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合规原则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务实合法、积极灵活地制定本企业的内控制度。

(二)相互牵制原则

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使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

(三)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要合理地测算出控制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内控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即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就要求内控在全面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控制,同时要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高效率运作,低成本支出,使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能良性发展,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协调配合原则

在内部控制中相互牵制是基础,协调配合是升华,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为此,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保证经营管理活动连续、有效地进行。

(五)整体结构原则

各个控制点设立要齐全,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控制之下,点点相连、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同时建立必要的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随时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不适合的控制点,以保证整个内控体系的控制点连成一片,使各部门具体控制的分目标与企业整体控制的总目标相一致。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组织机构内控制度

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为了便于内控作用的发挥,横向控制上,要求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纵向控制上,需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二)货币资金内控制度

企业的货币资金要按现金管理办法,建立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包括现金定额制度、现金管理牵制制度、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制度、现金支付审核制度。建立主管领导定期查库制度、银行对账制度,并明确货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

(三) 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预算的编制与审查,使企业财务预算更具科学性;二是严格预算的执行,这是财务预算的重要环节;三是做好财务预算的调整,这是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的重要措施;四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要定期加强财务预算的检查与监督。

(四)成本费用内控制度

一是对企业内部费用制定相应的定额,加强费用定额的管理;二是对费用支付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并按预算拨付各项费用支出;三是建立费用支付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对费用支出要按审批权限和程序,由审批人审批并按审批程序办理支出。

(五)对外投资内控制度

一是实施对外投资项目,必须经单位负责人批准,由被授权的单位或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二是单位应当加强对投资收益的管理和控制,严禁设置账外账,并定期和不定期地与被投资单位核对有关投资账目,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完整;三是投资资产如由本单位自行保管,必须执行严格的联合控制制度,即至少要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控制。

(六)债权债务内控制度

一是建立各项应收款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对外发生应收款。建立应收款管理新机制,即实行销售人员风险抵押金制、以回收款为主的销售激励机制以及应收款损失赔偿制度;二是建立应付款内部控制制度,发生应付款要讲效益,要有投资回报,同时建立逐级审批制。

(七)财产物资内控制度

一是要建立对外采购审批和审核的程序,会计人员在采购结算之前,要对采购合同及原始凭证进行认真审查核对;二是建立财产物资保管责任制;三是定期或不定期抓好财产清查,保证财产物资账实相符。

(八)电子信息管理制度

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尽可能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二是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既要加强对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的控制,还要加强对数据和文字输入、输出、保存等有关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

(九)风险防范制度

企业在经营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客观上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种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如,为防范合同风险,单位应建立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约监督与违约应对控制措施,以及设置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分析和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规避和控制企业所面对的筹资、投资、信用、合同等风险。

(十)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应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使职、责,权、利相统一,做到控制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以此定奖罚,以增强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监督机制是提高内控效果的保障

(一)重视企业文化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执行的,有了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无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经常进行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有共同的意愿、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二)加强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特殊的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由于它对企业的管理风格、会计核算、控制程序等方面均熟悉,可以渗透到企业的各方面,使其对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性成为可能。但因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机构,独立性相对较弱,为了全面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还必须借助外部的监督力量,如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审查,逐渐形成一套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的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监督体系,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运营效率。

(三)做好内控评价

企业的内控评价机构首先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保证在执行评价事务时不受干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开、公平。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重点是测定内部控制各个组成部分是否按规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各控制环节运行与其内容是否相符,特别要对差错、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或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失控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和补救措施,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在不断改进中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2篇

内部控制是一种自我规范的行为,为实现既定经营目标,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自我规范、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为实现经营目标和防范风险,应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即管理层高度重视内控建设,并努力创造符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内控氛围,不失时机地建立有利于控制风险的机制和组织架构,设置约束操作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指标体系。近几年随着商业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确立,内部控制建设明显加强,对防范经营风险、预防案件发生、依法合规经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一些商业寿险公司未能将内控制度建设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手段加以重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受到制约。

一、目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不理想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模糊,事前防范意识不强。一些管理者把内部控制建设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汇总,认为做了整章建制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而没有把内部控制建设作为内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把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混淆,有的甚至把内部控制建设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

二是职责不清。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事中控制不力,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从目前情况看,尽管许多商业寿险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不少,但仍存在职责不清,特别是有些商业公司的各层次管理人员仍存在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的现象,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由于机制的原因,目前很少有人对权力范围内的业务行为造成的风险承担责任。事实证明,一些商业寿险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多数是因为缺乏对领导的监督制约措施,以及管理人员违规越权造成的。

三是事后监督形式单一,无权威性,缺乏必要的连带责任追究制度。目前,一些商业寿险公司的监督检查主要是依靠自查和各类工作的常规检查;检查方法仍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印章、单证、会计凭证和账簿的检查上,未能做到适时地根据综合业务处理及其延伸的推广应用而相应改进检查方法;在检查方式上,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也相互脱节;加之长期的自查,碍于情面和“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束缚,监督没有权威性,致使许多风险控制点成为“盲区”,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即便是上级公司的检查,由于没有严格的违规处罚措施以及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因此最基本的通报也是“隔靴搔痒”,不能切准要害;查出的问题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检查流于形式,起不到监督和威慑的作用,留下风险隐患。

四是内控优先的原则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传统业务没有制订计量识别的标准;再控制机制薄弱,新型业务开办的同时没有及时建立起风险控制制度,内部制约出现断层,往往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去寻求控制措施,已得不偿失。

(二)制度落实打折扣

内控制度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的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重制度、轻落实,造成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了规矩,不去落实,即使内控制度制定得再严密,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威慑力都会大打折扣。从近年来陆续查处的保险违规违法案件中反映出,不少“出事”公司,不是没有制定详细具体的规章制度,而是没有去认真执行和落实,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捅了漏子。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上传下达中各级管理者对制度理解的扭曲和打折扣,以及执行者的责任心、自觉性和落实力度不够。

二是重效益、轻制度,无意之中造成内控“盲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业寿险公司的根本目标,也是其追求的最终结果;但利润的最大化离不开内部控制作保证,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如人力资源和岗位的合理配置,业务环节的流程和人力组合,操作环节和事后监督检查的科技投入等等,但由于强调高效益、减员增效紧缩人员,以及相互制约手段的滞后等因素,必然产生在内控制度落实上的实际困难,从而为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等管理风险留下了隐患。

三是重开拓、轻管理。开拓与管理,从理论上各级领导都认识到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内控优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开拓在先,内控列后。例如:为了抢占保险市场,新兴业务先办起来再说,管理制度不能及时配套跟上,制度滞后造成管理上的真空。

(三)对员工的内控制度教育相对薄弱

近年来,虽然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强化、完善内控管理,但同时,差错事故、违规违纪案件仍然频频发生。反思深究,内控环境不理想、制度落实不力是其主要原因;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相对薄弱,使相当一部分员工对内控制度的遵守和执行表现出“无所谓”的思想。此外,公司综合处理业务系统和其他新系统投入使用以及陆续升级,规章制度未能及时随之更新,仍沿袭过时的内控制度。并且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的接踵而至,业务辅导和业务培训脱节,业务文件、制度及办法传递相对迟缓,使部分营业网点的管理和经办人员产生抱怨情绪和逆反心理,表现出工作不扎实、不细致,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影响了内控效率,导致客户投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公司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只注重在发展业务上下功夫,而忽视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有麻痹、依赖思想,内控意识较淡化,将内控职责转嫁给上级,在“出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循环过程中被动管理,使挪用资金、账外设账、贪污、出纳长短款、账务处理差错、结算事故,甚至违规办理业务、截留保险费等违规违章违法现象屡有发生。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促使企业实现稳健经营、防范经营风险的必要条件,加强和健全企业的内控机制,已成为寿险行业的共识。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寿险公司都已建立了比较科学规范的内控体系,国际保险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已成为加强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得到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商业寿险公司终将成为法律上真正意义的独立法人,业务上的自主经营,资金需求过程中的自求平衡,经营管理中的自担风险,经营成果上的自负盈亏等企业特征将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经济规律所引发的竞争、风险、盈利——三大企业特征将驱使商业寿险公司在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自我保护、自我约束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因此,作为经营管理中重要手段的内部控制,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明确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经营管理涵盖了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内容,是经营活动的全部。内部控制贯穿于商业寿险公司整个业务、资金流动的全过程,又与经营管理融为一体,是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或方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区别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是组织决策层对管理对象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为达到其管理目标,实现其预期效果的制度或过程,是相对独立的。二是内部控制提供合理的保证,为管理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应与时俱进,有前瞻性。目的是防止经营活动中“亡羊补牢”,并不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各个部分,许多管理方面的具体决策和一般性活动都无法取代内部控制,为此,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不仅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自律行为始终规范业务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这种科学机制,发挥整体功能,在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不断体现监督制约的动态控制,始终强调“程序至上、内控优先”的内控工作原则,并把内部控制作为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抓不懈,落到实处,防范经营风险,保障寿险公司业务安全稳健运行,从而为确保业务持续、健康以及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三)内控工作要与时俱进

内部控制是实现规范化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经营过程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各项业务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因此,内部控制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逐渐适应的过程。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现有的内控机制会被突破,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不一定适用。所以,内控机制既要有宏观上的战略体系,又要有微观上的不断修正,以形成完善——提高——再完善——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目前更应充分重视在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主动规避由于改革和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可能形成的内部控制滞后的风险,及其对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坚持业务开拓、内控先行的原则。凡是各专业部门新开办的新兴业务操作规程、制度和办法均要通过内部控制部门审查会签后方可印发执行,以确保新业务安全、有序、稳步发展。特别是综合业务系统的应用与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管理部门要及时加强对内控管理环节的摸索和探讨,从制度上保证消除隐患死角和风险盲区,确保业务和制度的更新同步进行。

(四)强化对权力的约束

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重要性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商业寿险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建设,不仅要体现精简高效的要求,关键是要把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制衡的原则落到实处。在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应有效发挥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过程中新的组织体制对经营管理成效以及对各级管理人员行为进行高效监督的作用,形成集中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为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防范风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五)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寿险公司是对人的能力依赖性极强的行业,它的发展壮大主要依赖于有较高寿险业务素质的全体员工。因此,在内部控制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个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正是其全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全面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乃是当务之急。通过科学缜密的管理,为内部控制管理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忠诚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防范化解风险的牢固基础。加强各级班子、职能部门、党团组织、职代会及群众性的民主监督作用应形成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干劲是不可松懈的内功。所以,内部控制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把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六)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1.真正实现内部控制系统运转有效,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优化依法合法稳健经营的运行秩序,建立和强化统一的内部控制监管模式,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权威体系,对各级经营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在职权范围内对其业务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全面监管。

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存货 内控制度 内控建设

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项业务和事项,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存货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和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供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主要包括库存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原材料、燃料、委托加工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由于存货属于流动资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品种多、受市场因素和生产经营计划影响较大,而且流动性强,经常处于不断销售、耗用、购买和重置中。它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产,也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它在正常销售情况下能转变成货币资产和其他资产,给企业带来利润,但如长期积压将降低其价值,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加强存货的内部控制建设显得特别重要,它是科学高效管理存货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存货控制和管理,会使濒临绝境的企业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反之,则会使充满活力的企业逐步陷入困境。为了保证存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正常需要,降低其相关成本,就必须加强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才能对存货实施有效的控制,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加强完善有关存货的内部控制建设

首先,制订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其次,制订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再次,制订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包括单位的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单位文化。为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董事会和单位负责人起着关键作用。风险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它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如:存货采购时就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和内部生产等风险,以免造成存货较大的减值。控制活动是单位管理层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是内控的重点。如:存货的财产保护控制措施,它要求财产记录与实物相符,定期盘点核对账实,严禁无关人员接触存货。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是单位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与外部之间进行了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所以,存货内控制度的建设应根据企业具体的战略经营目标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存货内控制度,并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内控制度构成五要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一整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各层面、各环节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第二、 加强对存货业务实物流的控制

企业存货的内控制度建设重点在实际业务流程各环节的控制是否到位,为了加强控制,针对存货具有实物流和价值流的特殊性,分别对其进行控制。存货的实物流环节主要包括:存货预算、岗位分工控制、存货的采购、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与处置等环节。

1、实行存货预算管理,加强存货计划控制。预算必须报最高管理层审核批准后实施,任何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批准。具体要求是:

(1)存货品种的预算控制。采购预算部门应根据客户的销售订单、生产对存货需求的预测和仓库储备等情况,分析和制定存货的品种和规格。

(2)存货数量结构的预算控制。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确定不同存货储备量的高低。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生产经营用料的数量、量保证的均衡程度、存货本身特点、运输条件和存储能力,来决定存货的数量和结构。一般,货源充足,供货均匀,生产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那么储备定额就可以低些;存货本身贵重的、不易储存的、体积较大的存货,储备额就应相对低些;供需双方距离越近,交通越方便,运货限额越低,储备定额就可以越低;被储存存货的不同品种,根据其相关性判断在出现短缺的情况下,是否可相互替代。若不能则应考虑该种存货的充足储备量问题,以免造成停产。

(3)存货采购批量的预算控制。正确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和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采用公式来计算经济批量和各种存货平均日周转额、周转天数,使订货费用与存储费用两者之和为最低,存货资金占用最少。

(4)存货投入量的预算控制。投入量应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生产过程中的用料控制标准、存货保管的要求,可以采用分批、限量或一次性投入的方法。

2、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控制制度。主要包括:存货的请购与审批、审批与执行;存货的采购、验收与付款;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存货的保管与相关会计记录,以及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存货的全过程业务。实行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制度中明确规定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和责任,不得越权审批;明确规定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的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报告;并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

3、加强存货取得、验收与入库环节的控制。企业应对采购方式的确定、供货单位的选择、验收及入库的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采购与验收入库过程公开、公正、公平。

(1)建立采购申请制度。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一般由采购部门负责,报管理层审批批准,凭请购单进行采购。

(2)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由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在对需求部门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后办理请购手续。

(3)存货采购的控制。首先确定采购方式,企业根据物品或劳务的性质以及供应情况等确定是采用定单采购还是合同订货或直接采购。然后选择供货单位,采取由相关部门共同对各供货单位的信誉和财务状况、供货条件、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运输能力及售后服务等进行比较,按规定的授权批准程序来确定供货单位,采取相应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

(4)存货验收的控制。建立健全验收制度,仓库保管员应根据制度按合同或订货单的要求验收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尤其是货物的质量是否达标。严格验收并出具验收单据或验收报告。实行验收与入库责任追究制度,验收过程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查明原因,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接受投资者投入或抵顶债务等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审核批准,其实有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经过评估或符合双方协议。验收过程符合要求的予以入库,填制多联入库单据。

4、加强存货仓储与保管环节的控制。主要内容包括:

(1)根据销售、生产、采购和资金筹措等计划,在存货数量结构的预算控制范围内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存货的库存数量和结构。

(2)加强存货日常管理,严格专人保管,建立仓储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存货的安全与完整。

仓库保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仓储规章制度进行作业,建立完整的台账和详细的实物卡片,对存货进出业务进行详细的记录,对存货的安全与完整负责。在日常管理中,仓库保管员对仓储存货负有科学管理的责任,一要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同时协调好物品的数量,为节约成本保持最低的必需限度。二要对库存商品日结存量进行动态分析,以确保储备量的安全,发现短缺品种应及时汇报以便采购补充。三要追求仓储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利用仓库空间达到最大的存储量以降低成本。四要定期清仓,对呆滞和不合格品进行及时处理。

(3)建立存货按ABC分类的管理制度。企业对存货以其重要性、价值大小、耗用量多少和订购难易程度等将库存存货划分为ABC类分别进行管理;尤其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殊控制措施。

(4)建立健全存货盘点制度。企业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安排专人对各类存货进行实地清查和盘点,以确保资产账实相符,如发现盘盈、盘亏的,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编制盘点报告,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5、加强存货的领用、发出与处置环节的控制。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健全存货领用、发出与处置的审批制度。企业应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材料消耗定额,根据生产需要填制材料领用单报主管生产领导审批。销售产品发出存货应由销售部门根据销售合同填写发货申请单报主管领导审签。对外捐赠存货、对外投资投出存货,应当履行审批手续,签订相应的协议或合同。

(2)加强存货领用、发出的内部控制。仓库保管员要严把存货出库环节,认真审核领料单和发货单,以保证存货领用、发出无误,手续齐全。存货出库时,仓库保管员和领料人双方要仔细检查数量和质量,准确无误后签字或盖章。材料发出后,保管人员要按计划价格标明金额登记材料卡片,交材料记账员记账后随发料汇总表定期送往财务部门。

(3)存货领用、发出内部稽核的控制。存货稽核员为保证存货安全、记录准确,做到账实相符,应审核领料单或发出单,核对收发凭证和存货台账,检查收发记录和结存余额。存货稽核员应检查存货盘点表,核对各部门的数据是否相符,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4)建立存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存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6、加强存货领用与发出的退回环节控制。无论是材料退回还是产品退回,先应填写退货申请单报生产质检部门检查退回原因,报主管领导审批,再交仓库保管员及时入库,填制退货单,财务部门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第三、 加强对存货业务价值流的控制

存货的价值流环节主要包括:存货的采购付款、存货领用的核算、存货的成本会计控制和存货的销售收款等环节。

1、严格存货采购付款的内部控制。财务部门在接到已审批的付款通知单时,要严格核对采购发票、验收单、入库单和采购合同等原始资料,检查其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对符合付款条件的采购业务及时办理付款业务,做到货款支付正确、合法、合规。同时,建立预付账款和定金的授权审批制度。加强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管理,已到期的应付款项经批准后办理结算与支付。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发生采购退货的,及时收回货款。

2、加强存货领用核算的内部控制。为了保证存货领用业务记录真实、无误。要求仓库保管员及时登记存货台账;财会部门根据材料记账员的发料汇总表按品种汇总分配,汇总领料单,分摊材料成本差异,正确计算材料成本。

3、建立存货成本会计控制制度。财会部门根据本企业存货的特点从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成本控制。制定计划、定额或标准成本,对各领料单位实行有效控制,财会部门通过成本核算查找实际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及时分析原因,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和方法,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4、存货销售收款内部控制。企业采购并生产存货,目的是为了销售,获取利润最大化,所以要严格存货的销售收款控制:①销售收入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不得擅自坐支现金。销售与收款职能应当分开,销售人员应当避免接触现金。②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按客户设置应收账款台账;及时足额收回款项,对于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应当报告有关决策机构,以确定是否确认为坏账。发生的坏账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对已注销的坏账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收回已注销的坏账应及时入账;定期与客户核对往来款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③加强对应收票据的管理,其取得和贴现必须由保管票据以外的主管人员书面批准。

第四、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对存货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为了使存货内控制度能有效运行,企业应当建立并健全对存货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由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存货业务的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授权批准制度、收发和保管制度、处置制度等的执行情况。

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控制度;建设;原则;措施 

        内控制度是指企业为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规、合法,贯彻经营决策,实现经营目标,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检查和调整的制约机制。

        一、当前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方面。任何一个企业的内控制度的执行必然受到法人治理结构、管理理念、组织制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内控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要素能否发挥和怎样发挥作用,影响着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的企业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位负责人超越内控制度控制行使职权 ,使内控制度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是内控制度建设方面。有的企业建立了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全或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有些新业务已经开展,但相应的制度未建立;有些制度侧重于法律约束,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奖罚措施和缺乏严格的检查。有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制约了内控制度的有效发挥。

        三是在管理人员素质方面。有的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在技能上不能达到实施内控制度的基本要求,对内控制度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意识偏差,会导致内控制度局部形同虚设,造成企业管理混乱。 

        四是缺乏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机制是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的企业对建立内部监督不够重视,内部监督体系残缺不全、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有的企业没有制度化的内部审计,严重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原则

        “不相容”原则。企业在设计、建立内控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企业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授权审批的层次、授权审批的程序、授权审批的责任。企业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控制“人的行为”原则。人是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既要制定完善符合企业价值理念和经营管理实际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和考评办法,又要制定完善员工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行为规范。

        还要建立决策、经办分离制约制度和经办分离制度,使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同时还要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措施

        1.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对内控制度建设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内控制度建设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应在宏观层面要做好内控制度建设的规划工作。内控制度要涵盖企业管理的各方面。运行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不适应的制度要废止,使内控制度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不留漏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控制系统。此外,内控制度还要随着新的业务和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

   2.加强内控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内控制度管理的价值在于可执行,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因此,对内控制度的教育培训工作就起到了一个信息增强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主管部门要及时有效宣贯内控制度。对内控制度的宣贯工作还要形成制度化、长期化和专业化,并宣贯到制度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和员工。

        3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到一视同仁,奖惩明确,考核到位,善始善终,才能使内控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内控制度本身又是一种监督制度,不但要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控制,还需对内控部门本身实施再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内控真正发挥作用。要提高领导意识,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良好的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控制环境。

        4.提高内控人员素质。内控制度制定得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要注重对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内控人员应该是企业中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人员,熟悉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很好地监督执行规章制度,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就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观念,使内控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

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流程 内控制度 建设 实现

为什么要做内控?谁来牵头做内控?谁是内控的建设单位?怎么做内控?这些都是现代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当下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下,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怎样才能有其独特的视角?怎样才能有其独特的方式?这也是政府及其监管部门所着重考虑的方面。

一、内部控制的位置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的总称。

从定义上来讲,内部控制的范围很宽泛,是一个大内控的概念。然而内部控制的位置在哪里?是很值得管理者思索的问题。第一代企业可能比的是商业模式,第二代企业则比的是管理,而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不能做好这一环,企业就不能健康持续的运行。供电公司作为大型公用事业型企业,面临着内外部压力持续加大、经济挫折、技术变革、客户挑剔、电改重新启动等诸多挑战,原本靠“进销差价”两头独占的盈利模式将受到强力冲击,供电公司管理层必须运用灵活的方式和手段来迎接挑战,寻找利益最大化的突围之路。要最大限度地根据公司经营战略需求和目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尽量削减舆论压力,并要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使成本合理化并为社会所接受。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内部控制的影子也是随处可见,无所不在。

二、内部控制流程建设与实现

简单形象地讲,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管理中所运用与执行的所有政策程序、文件、单据和表格。内部控制涵盖了公司业务的全部流程,所以企业应该按照业务设计内部控制,而不是按照部门设计内部控制,应该把内部控制设计的起点和终点当做业务的起点和终点。由于这样一来,内部控制会超出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所以内部控制设计时,应坚持系统守恒的观点,避免局部看问题。同时,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兼顾效率和成本,既不能控制乏力,也不能过度控制。

制度建设总体来讲就是解放管理者,解决个别判断的麻烦。通常地讲,授权与是制度建设和运营的两条腿,依法授权和合法是保持平衡的关键。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流程化,所谓制度流程化,即将制度设计融合到流程中去。一般地,一个企业的制度流程建设要经过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过程,从而在一段时期内建立相对固化的标准流程。比如供应审核,每个控制点都应说明,审核人、审核时限、审核对象、审核的标准、用于审核的基础数据来源等,审核后的轨迹都应做到标准化。但流程标准化也不是万能的,也会形成一种利益常态。制度与流程是两层皮,而好的制度能不断适应公司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流程。流程再造并不容易,因为内控设计和流程再造是利益的梳理和再分配,是冲破企业内部的“藩篱”、“山头”等等的枷锁,所以实施困难。

那么,怎样来进行控制流程建设?首先是摸清现状。在流程的描述方面:第一,对公司主要业务进行梳理分类。第二,按照业务流程走向描述到具体岗位。第三,描述的内容包括什么,多维度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其次,是评价现状。在流程管理中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应有的制约是否存在,比如不相容职务分离。风险点的分析与寻找、纠错与整改。最后,是完善现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等的改变,势必会导致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刻变革。因此,内部控制建设要主动适应企业发展新常态,不断修正现状、完善现状,甚至颠覆现状。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企业内控流程建设与实施中的关键方面:

(一)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深入了解

从某种程度上讲,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运营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大型公用事业型企业,关注度更高、影响更大。为此,内部控制流程建设实施之前,要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梳理和分析,这对内控流程建设和实现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能够对企业现阶段和未来运行阶段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和判断。此外,在对企业外部环境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明确企业内控流程的建设目标,从而保障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提高内控管理效率。

(二)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充分评估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在企业的发展运营中,为了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制度进行约束,制度的完善与否,决定了企业现阶段以及未来阶段的发展。因此,在内部控制流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对原有的内控制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设计合理的条款加以完善就可以直接使用,而对漏洞较大的相关条款措施,要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管理风险和漏洞,并对其加以改进,这样既节约了内控流程建设的工作量,同时又能以这些存在漏洞的条款措施为线索,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评估。

(三)确定合理的风险点

能否合理确定风险点以及控制点,是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建设与实施中的关键所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在内控流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疏漏了重要风险点和控制点,不仅会对企业的内控效果造成影响,而且会使企业面临较大风险。因而,充分考虑到业务活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和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必须将风险点和控制点的合理确定纳入到内控流程建设和实施中去。三、内部控制的风险与防范

在内部控制设计时就考虑风险与防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假定,从“好人”的假设出发,必然设计出坏制度,导出坏结果;从“坏人”的假设出发,则能设计出好制度,得出好结果。所以,经济学必须把人假设为“经济人”,把人看作是追求利益的,甚至是自私的。他认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类是否由自私的动机所左右,而在于要找到一套制度,使人们决定自己的动机,也尽可能地为满足所有他人的需要而贡献力量。

(一)树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理念

企业所有人员对风险框架理论的认同感,是决定企业内控成果的重要因素。内控制度不仅要依靠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而且与员工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树立良好的内控理念。首先,针对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对企业运营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能够做出准确分析,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建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在风险管理意识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进行有机融合,建立起相应的文化意识体系。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明白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些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内部控制意识,核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加快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二)内部控制的风险与防范的重要内容是防范舞弊

内部控制的风险与防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范舞弊。所谓舞弊就是故意错报或谎报经济事项的不诚实行为,具有欺诈性和隐弊性,对企业或单位造成的危害巨大。识别舞弊需采取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措施。简单地讲,识别舞弊还是差错要从造成的后果来看,是无意后果还是恶意后果。防范舞弊一直是内部控制最基本的功能。事实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受到外界的关注,尤其是各国政府及其监管部门的关注。通常情况下,舞弊产生的三因素是压力(动机)、机会和借口(道德取向),阻断三因素重合的机会是防范舞弊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四眼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道德讲堂、警示教育等等都是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近年来窝案、串案现象的频频发生,即利益共同体导致制衡失效现象频发,鉴于此,实行强制岗位轮换便成了解决和防范舞弊的有效途径。

(三)内部控制的风险与防范的后续处理也应得到重视

风险与防范的后续处理即风险发生后的处置手段。笔者以为主要有三种,一是基础数据的普查及系统库多地重置建设,风险发生后可迅速锁定损失价值,同时进行迅速恢复。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弥补性内控建设,采取措施,亡羊补牢。风险点、空白点、盲点、模糊地带的补强与特殊控制。三是内部控制的度量、考核、责罚等措施。

参考文献:

[1]黄京菁.企业内部控制培训[R].厦门国家会计学院,2014(11).

[2]赵元杰,胡亦玺,邹伟.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会计核算手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1).

[3]宋烨.浅谈物资集中采购的内控制度建设[J].中国经贸,2013,(20):205-205.

[4]柏杨.内控制度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