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

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

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范文第1篇

一、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意义

实训室建设是以实训为核心,以任务驱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训室建设是新教学模式当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各大院校培养高级人才的必备条件,成为现今各大技工院校的改革重点。学生可以在一体化实训室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而一体化实训室的建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

1.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笔者学院加强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以校企结合为重要思想,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进行一体化建设,实训室的整体布局与企业的运营流程一一对应。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主体的落后观念,使理论和实际相融合,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

2.一体化实训室实训环境的搭建

通过到其他院校以及企业的调研学习,学院把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应用到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中。实训室场地的布置按照企业的模式,环境布置与企业相一致,学院建成的现代化实训中心就是严格按照实际生产配置的。这使得实训室不仅是学生的教学场所,还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正是由于让企业文化走进了校园,使得学院的教学能够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实训的积极性,例如设置获奖展示台,用来展示学生所获得的各种奖项。为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学生搭建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学院还在实训场地悬挂了安全生产标语以及规章制度等。

3.一体化实训室实训内容的构建

教学实训室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训场所,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服务能力、合作精神等。一体化实训室的实训内容构建,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讲为主,在进行指导与训练以前,指导老师会根据实训内容来讲解相关的知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把握关键性知识;第二阶段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实训技能;第三阶段是以做为主,即学生在老师的操作示范下,自行完成各项专业技能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模仿。

4.一体化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不仅要建成一流的实训基地,还要打造出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因此,学院采取了引进与培养结合的方法,从一线引进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外派进修、企业锻炼等方法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并通过他们来培养年轻教师。最终通过校企合作来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教学团队。

三、一体化实训室的运行效果

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需求;零过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讲,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需要转型升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要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实现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在课程中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需要转型升级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转型升级。笔者结合这一转型升级,对项目综合训练课电子商务项目方案设计中的改革实践进行探讨。

时展需求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不再是单一技能型人才培养,而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笔者对珠三角近30家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中小型企业进行岗位知识需求和技能需求,发现目前企业对高职类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分为网站运营和网店运营。网站运营要求能进行独立的网站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特别是网站的推广策划;而网店运营要求能进行独立的网店人力资源管理、网店活动策划、网店推广促销等。无论是网站运营人才还是网店运营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那就是要求学生不能只会单一的技能,而是会多种技能,既有分析能力、独特视角、前瞻预见能力、市场策划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网络营销能力,又有较强的广告创意及平面设计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整合与专题策划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概括为方案策划岗位技术技能。

一、项目实施目的和定位

电子商务项目方案设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技能融合项目,其涵盖电子商务项目市场调研方法、调研数据分析、项目实施方案策划等知识和技能。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具备独立策划电子商务项目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电子商务文案策划等相关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高职教育3.0中提到,培养人才的转型升级,具体从课程的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需要转型升级从一种需求(单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上升到从两种需求(双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过去是从岗位需求或职业需求出发,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今天不仅要从岗位或职业的需求出发,还要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该课程对应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群是项目策划,包括:文案策划、策划经理、策划总监,学生通过课程训练应具备文案策划的岗位技能,也可以向策划经理、运营总监岗位提升;而项目策划岗位群所对应的技术技能:掌控、发掘、策划、创新。

掌控技术技能:指能洞悉市场信息、竞争对手动态,注意收集市场信息并制定相应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

发掘技术技能:指熟悉互联网和各类网络媒体,对网络人群及网络营销具有较深理解,从中发现新视角和商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特视角、前瞻预见能力。

策划技术技能:指根据不同网络平台特色,结合流行热点,对项目提出有效的网络营销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市场策划能力;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员组织、资金预算进行分析规划,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对具体项目实施中的广告设计、推广方案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网络营销能力、创意及平面设计能力、信息整合与专题策划能力。

创新技术技能:在前面三个技术技能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进行网络广告文案策划、媒体软文写作、网络推广方案策划新意、亮点,这个技术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培养的。

当然除了这四个技术技能外,还有沟通表达能力是文案策划不可缺少的技能。

二、项目实施要求

要完成上面提出的掌控、发掘、策划、创新四大技术技能的培养目标,本项目开设的时间为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市场分析、商务策划、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课程,而电子商务项目方案设计课程就是紧跟其他的综合项目训练,学时至少在28学时以上,对四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完成一份电子商务项目方案设计。

由于课程是在期末集中进行的综合训练,是实践教学内容转型升级。从“单训练”到“双训练”,即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而且要强化技术训练。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不仅要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应知应会的职业岗位要求,而且要体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的属性。除了强调要真刀真枪地进行技能训练之外,还要强调要真刀真枪地进行技术开发的训练。同时处理好“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工作”的关系,防止实践教学简单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病。

如果说前面四门课是“单训练”,那么,这门课程就是“双训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四门课的知识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设计出来的方案在后继的电子商务项目运营中具体的实施出来,以实现项目进行训练,让学生从中获得实战经验,与社会需求实现“零过渡”,直接能从事企业项目工作。

三、项目组织实施

1.课程内容设计

学生自选一个电子商务项目或对某个已运营的电子商务项目现状进行诊断,通过市场调研分析,策划一份切合该项目的实施方案。按照电子商务企业中项目策划的流程,具体内容包括:市场调研、商务设计、营销计划、组织结构和资金策划、项目实施、项目汇报六个模块。

市场调研要求对所选的行业现状、市场格局、目标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学生必须通过网络调研进行行业数据收集、竞争对手调研,针对调研的项目进行问卷设计、、收集、数据分析,目标人群特征进行分析,在这个模块中学生通过实际调研及数据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能力。通过该模块的训练,培养学生掌控技术技能。

商务设计要求对所选项目的市场定位、业务模式或内容、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风险防范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项目的阐述。学生必须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认进行项目的市场定位,具体开展什么业务内容,项目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收益,项目与别人竞争的优势在哪儿,在这个模块中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初步定位,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独特视角、前瞻预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掘技术技能和创新技术技能。

营销计划要求根据市场调研分析情况,结合商务设计内容,运用相应的营销工具、策略和理念制定完整的营销方案。至少制定出项目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营销目标、具体营销实施方式、支撑材料。学生必须对整个项目的发展过程进行营销计划的制定,可以围绕网站或网店创建的初期、运营成长期和运营成熟期进行设计,必须要针对项目的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营销手段进行详细的策划说明。在这个模块中学生通过对项目的整体实施规划,培养了学生的市场策划能力,培养了学生策划技术技能。

组织结构和资金策划要求根据项目需求列出项目中所需人员组织需求说明和资金预算。学生必须对整个项目中各个环节的人员需求、人员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责、资金使用进行分析确定。在这个模块中学生通过对人员需求、资金预算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学生的策划技术技能。

项目实施要求制定出项目初期阶段的实施计划,包含进度计划与阶段目标(若涉及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仅描述技术解决方案即可;鉴于项目初期主要工作是营销实施,故进度计划一定要与营销方案涉及工作相吻合)、人员计划、资金计划、变更应对措施等。学生必须根据项目的情况进行网站的功能、栏目设计;项目的运营初期的推广活动方案策划,至少有一个完善的富有创意而有效的推广活动方案并高效推进活动的实施说明。在这个模块中学生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策划,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网络营销能力、有较强的广告创意及平面设计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整合与专题策划能力,培养了学生策划技术技能和创新技术技能。

项目汇报要求学生用15分钟时间对自己的项目进行阐述,然后指导老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通过这个模块学生把自己的项目亮点进行说明,并进行项目答辩,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说服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技术技能。

2.课程实施

课程在期末进行综合训练,此时学生已经对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技能基本掌握,因此,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只是一个项目顾问、工程监督的角色。所谓项目顾问是当学生在进行项目训练遇到一个困惑时教师进行引导、解答;而工程监督则是在项目开始时提出具体的项目要求,在每个具体模块执行时进行质量和进度撑控。特别是营销计划中要求有具体的支撑材料、实施过程时与营销方案相吻合这些学生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地方,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营销计划与实施过程相呼应,以保证项目的完整性、一致性、可执行性。同时,学生在进行项目策划时尽可能地结合目前市场的需要进行项目选择,为电子商务项目运营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实施策划,以便为后续课程《电子商务项目运营》奠定基础,做好前期准备,而不是停留在空纸上,真正达到综合训练的效果。

四、项目考核和验收成果

项目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从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合理评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以评估课程教学质量之目的。

通过学习过程和项目验收两方面进行考核,学习过程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及项目实施进度三方面;项目验收包括市场调研、商务设计、营销计划、组织结构和资金策划、项目实施、项目汇报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分值分配如下:

市场调研20%、商务设计15%、营销计划20%、组织结构和资金策划10%、项目实施20%、项目汇报答辩15%。

总之,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2012年11月11日这一天营业额191亿成功策划案的推动下,怎么使学生具有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是电子商务专业每一门课程需要考虑的,电子商务项目方案策划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如何适应高职教育3.0的要求,笔者也在不断地探索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的培养不仅是对单个岗位、单一技术的培养,而是对岗位技能的综合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项目策划对技术技能的要求特别多,如何把众多技术技术设计到课程中,通过六个模块训练,以达到策划技术技能的需求,笔者也是在不断地探索改进,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具体岗位需求为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岗位技术技能,满足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型人才的需求,实现“零过渡”期符合时展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俞仲文.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M].中国青年报,2013.

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范文第3篇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个人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它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社交媒体平台,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有效运用新型网络平台服务于班级管理成了班主任工作中的“必修课”。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班级管理宣传和交流的平台,开创了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职业学校;班级管理

1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特点及运用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012年8月23日,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上线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在此基础上推出的“微信公共平台”,有着广泛的受众体。经过三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被广泛关注与运用的新型媒体平台。它除具备一般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传播便捷性、交流灵活性、内容简洁性等特点。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1]。微信公众平台所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了青少年学生渴望交流、乐于自我展示的价值需求;同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教育资讯和服务,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了解学校文化、班级活动,掌握学生在校表现情况,满足家校沟通的需求。

2网络公共平台下,职业学校“三方沟通”的特征及需求

职业学校中,学校、家长、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沟通方面存在其独有的特征和需求。

1)特征:价值与尊重尤为重要。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过去传统管理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性。以就业为目标,评价标准相对多元化的职业学校,与以升学为目标,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普通中学相比,截然不同。职业学校学生需要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重新定位,自我价值感处于一种调整建构状态。相比较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学生的沟通心理和方式有着其独特性。在与人沟通方面具有更高的需求和积极性,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肯定,重建信心和目标,树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初中阶段“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行为习惯不良”等固有弱势思维上。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信心和耐心,这让职校校方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和内容上更应体现亲子“共建共进”(共同构建信任机制树立信心,共同进步)的特征。

2)需求:立体多样。学生方面,在心理上获得尊重与认同的同时,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要求,让其了解行业动态、参与职业锻炼。职校学生存在着自立、自信、倾诉、理解、发泄、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需求。而学校和家长方面,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借助电话、短信、校讯通等传统媒体的沟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比如信息表述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时效性不强、角度单一等。在传统的沟通方式里,沟通往往被约等同于“汇报”,尤其是“汇报”学生在校的不良行为,容易让家长和学生产生惧怕感。职业学校的家长更需要增强孩子的信心,参与、了解孩子在校的专业学习与成长,借助微信平台学生作品、展示学生生活,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改善三方关系。同时,从构成媒体上看,网络已经成为职校学生沟通的主要平台。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提出,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近1/3,远高于其他群体[3]。而新媒体的出现很快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和沟通的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4G网络业务的深入发展及智能手机在职校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微信和校园微信平台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特征基本符合了学生沟通的心理需求,因而,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关注和使用。同时,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打破了传统即时传播媒体(如QQ群、微信群)的信息容量小、形式单一、容易被“刷屏”过多的局限,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有效利用“三方”的碎片时间实施沟通,凸显了微信公众平台在“三方”沟通上的优势。

3职业学校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探究

以职业学校班级微信公众平台为例,一般是这样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

1)在微信公众平台申请班级管理公众账号。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没有设立专门为班级设立的公众账号类型,同时因为班级也不具备法人的性质,受到这样的局限,一般只能以班主任或班级中的个人为主体申请微信公众平台中的“服务号”或“订阅号”。

2)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名称及LOGO征集。为了更好地体现班级凝聚力,树立班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一过程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班级公开征集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名称,并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特色及目标设计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LO-GO,通过民主投票来选择确定班级公众号名称和LOGO。

3)组建班级微信公众平台日常运营团队。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报名选举成立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以班级宣传委员为中心,成立“两组一中心”(文字编辑组、图片采集组、综合运营中心)的运营团队。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职能章程和图文征集奖励制度,鼓励班级学生用心发现身边可宣传的“人和事”,积极投稿,做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主人翁。

4)完善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功能编辑自定义菜单。可根据班级特色,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添加菜单,如“作品展”“学友之家”等。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建设中来,还可以添加社区讨论的功能,让学生和家长自由发表言论。同时也可以开设“家校专栏”,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

5)着力宣传,提高知名度。“扫一扫”,成了热门的词语,可见二维码的运用已经深入人心,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进行宣传,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树立班级品牌意识,更重要的是,班级学生作品被广泛地关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的专业价值。让班级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学生了解行业动态的窗口,更要将其打造成学生与社会尤其是与行业内部人员沟通的平台,为学生就业开拓更广泛的途径。

4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1)过程民主,弘扬班级学生主人翁意识。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与管理,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把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成学生自己的平台,一方面可以保证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良性成长,另一方面可以更加体现班级管理的民主氛围,弘扬班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专业作品展示受众更广,班级学生更自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及时将学生优秀的作业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专业学习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可以提高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度,树立品牌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和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随着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入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到了高年级,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成为学生就业及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窗口。

3)家校互动,构建开放和谐的亲子互动平台。处于就读职校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常常让家长觉得“难以理解”,对孩子“兴致勃勃”的追求,家长也会觉得是“胡闹”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给这个年级阶段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造成严重障碍,这种不良影响甚至会对孩子和家长在后面近十几年的关系造成威胁。学校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生德育建设,通过宣传每月之星等形式,用以鼓励各方面表现优秀和进步快的学生,树立榜样,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这些也会得到家长的极大关注。在学校和班级开展活动时,可以用手机拍下学生活动的视频和照片,配上说明文字发到微信公众平台,让家长浏览、下载和保存。通过多途径展示班级的活力与文化,把现实的校园生活与虚拟世界相结合,创建“数字化”班级。学生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整合音频、视频等各种元素制作出个性化电子杂志,能够让全班同学、家长们都看到,并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反馈和鼓励。在不经意间让家长走近孩子的生活,参与到孩子的校园活动中来,增加理解,为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服务。

4)及时传递专业咨询,开拓专业第二课堂。除了通过课本和专业课教师向学生传递相关专业技能外,很多专业学习或行业相关的咨询处以分散的状态。因此,在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维护过程中,要发挥班级学生的集体力量,随时随地将自己了解到的相关咨询分享到班级微信公众平台上供大家学习交流。通过二维码,推送等功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连接到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学习资源,进而实现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学生所学知识与当前社会的前沿需求形成对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方向。

5)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意义。及时宣扬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结合爱国、感恩、孝道、诚信、公平、互助等话题设立专题讨论,提升、弘扬中华文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让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在成为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的摇篮时也成为学生个性形成与人格完善的窗口。

作者:戴晶晶 单位: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腾讯公司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在你身边为你设计,腾讯的用户体验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7.

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趋势给应用型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从媒介融合趋势对应用型新闻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探讨现行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调整课程体系、改进师资结构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路径和建议。

“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兴作业模式。在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媒介融合”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传播通道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近年来,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一、媒介融合趋势亟需复合型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其中人才战略是改革的重点。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必须关注并适应这一变化,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改革新闻学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媒体融合复合型新闻人才。

追溯起来,用“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媒介的发展状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是第一人,他于1978年最早提出此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兴盛,“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术语逐渐成为描述媒介发展趋势的通用概念。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

在媒介融合理论研究日趋繁荣的进程中,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也日趋兴盛。2000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 r)”,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最早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典范。其后,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百余家传媒机构都相继开展了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渐形成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国际传媒业媒介融合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呼唤着复合型新闻人才。曾到美国作访问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总结美国比较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后提出,媒介融合后新闻传播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其一是能在多媒体传播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其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第一种人才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培养出来,只能在媒介竞争中大浪淘沙磨练出来。第二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全面,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第二种新闻人才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出来的。新闻院校可以也应当承担起第二种人才的培养任务。200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世界上设立了第一个媒介融合(convergence emphasis of sequence)专业。目前,美国很多新闻媒体、新闻院校和媒介组织都在进行这类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习摄影、摄像技术,报纸编辑学习音频、视频编辑技术和图表制作等。力图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抢占先机。

近十年来,国内媒介融合大势乍起,但媒介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在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2007年前后,新华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先行者,开始进行多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迫切需要且目前仍感奇缺的,也是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与业界的探索实践相呼应,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已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蔡雯等一批赴美交流的学者首先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的相关理念与实践;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全国首设新媒体专业方向,开展了媒介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践;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但是,与国外新闻教育的改革相比,国内新闻院系的改革相对比较缓慢。学界对是否需要从新闻教育的角度对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回应,至今仍有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技能,使之能适应各种媒体的要求;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媒介融合教育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什么都精通的人才,这样会让学生什么都会但什么都做不好。[2]总的来看,虽然还有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疑虑的态度,新闻教育界针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对这一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趋势及早做出主动性反应和调整,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未雨绸缪,终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做法。

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内在要求的不相适应

面对国际传媒业方兴未艾的媒介融合大潮,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新闻实践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新闻教育要超前把握,开展媒介融合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认真解析存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探索解决方法。 转贴于

笔者认为,现行新闻教育实践,在应用型专业技能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要求之间,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其一,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大部分采取按媒体分专业进行专门性教育的学习方法。各新闻院系的学生,基本上是4年时间学习一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媒介融合的工作环境,则要求他们在4年时间内掌握多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如何处理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矛盾,是培养媒体融合复合型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精通某一媒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涉及的内容很广,既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也需要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大学四年时间,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其二,现有师资队伍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媒介素养的差距。目前,承担新闻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任教的。他们在校所受的教育都是单一型媒介的,只熟悉或了解某一媒介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多种媒介融合贯通教育的媒介素养。即使部分从媒体转到院校的老师,此前的媒体实践也主要集中在单一媒体,同样缺乏综合媒介素养。二是媒体的实践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新闻业界的现行变革状况了解不够,媒体实践经验特别是多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甚至是空白。三是教师担当的现行课程体系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目前,各院校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还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设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的。其三,是媒介融合教育与单一媒体实验室的矛盾。目前,各院校的新闻实验室依然是按照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设置实验室的,如摄影实验室、电视非编实验室、报纸排版实验室等。媒体融合教育,要求实验室的设置也能实现多媒体融合,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

三、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可行性路径

未来媒体的主流传播形态必定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新闻学教育应超前把握,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现行应用型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内在需求的不适应,我们不妨变换一种思路,从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探讨应用型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课程设置,变单一教育为全媒体教育

针对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高校可以“一专多能”为导向,对新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4年的大学教育时间内,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实践某一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对其他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则依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可能,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其选修涉猎。对“一专”的媒体,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精通”的目标;对“多能”的媒体,则只要求学生能了解和一般性地知晓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集中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并完成各专业的初步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在培养媒介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即对各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初步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掌握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年,则可以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将来可能就业的方向,选择专业。对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要按照“精通”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体系。与此同时,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全媒体教师队伍

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当务之急,是要引导教师清醒地认识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超前把握的责任意识,逐步树立媒介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要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新闻业界的变革与发展。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解析媒介融合的理论建构、技术支撑、体制架构和运行机制等,对媒介融合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归纳,为媒介融合教育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针对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需求,要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业务专长,使其在培养学生“一专”的知识和技能上发挥作用。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要有计划地“走出去”,进一步了解当前业界的变革和发展状况,及时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要大力改革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大一、大二阶段,可以尝试在专业基础教育上将各媒体打通,同一门课程试行多个老师讲授多种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大三、大四的授课则要突出“精通”意识,引导学生在精通某一媒体的基础上达到对其它媒体更深层面的认知和熟悉。

(三)打通媒体界限,构建以媒体融合实验室为中心的实践基地

要从媒体融合教育的需要出发,建成与未来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全真教学实验室。要大力开发基于全媒体资源库的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一站式全流程运作,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体融合意识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把课堂和实验室变成解读与创新媒体融合的模拟试验田,紧跟业界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培养合格的“一专多能”型全才。以媒体融合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式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它期待着更多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破题攻关!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范文第5篇

融媒时代,以媒介类别、广告运作流程为主要依据设计的培养体系和目标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广告专业教育逐步走向“泛广告”化。一是人才服务的行业领域的扩展。大众传媒时代的广告人才需求主体以广告公司、媒体机构为主。随着广告业文化产业属性的明确,其人才需求范围逐步扩展到出版、影视、动漫等文化创意传播机构,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本科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不同程度地写到“适合到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机构、创意文化产业部门等从事相关广告工作”。二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扩充。传统广告业对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围绕大众媒介传播流程,侧重于传播学、文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以调查策划、创意设计、广告经营等专业技能为主。如今整合营销传播、新媒体传播、数字传播成为广告业的主流,对专业人才的思维方式、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拓展至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理工类学科。于是一些高校开始调整专业准出标准,如暨南大学、汕头大学明确要求学生熟悉新媒体传播特性、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广告专业培养的共识和改革方向,如湖南大学、四川大学等。也有一些地方高校基于自身定位提出了“复合型、应用型”的双重定位,如安徽财经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但广告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较低,地区差异较大,尤其是很多二、三线市场,传统广告业务仍占较大比重,①对专业人才素质与技能的认识和需求还停留在“业务熟练、上手快”。对广告这个应用型专业来说,掌握娴熟专业技能的专才与具有广阔知识面的通才并不冲突。因此,广告专业应该秉承“手脑并重”的教育理念,“通才”与“专才”兼顾,使学生能顺利跨入职业大门,更能走得长远。

二、课程体系“人文与科技融通”的多元化

当前媒介融合的态势已经渗透到内容、技术、组织结构、经营战略等各个方面,广告人既要掌握传统广告作业的基本技能,还要懂管理、擅经营,并熟悉媒体技术的发展变化。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与需求,广告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出现了两个二元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是通识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媒介融合更强调知识的跨学科整合。被称为“广告教育之父”的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桑德奇认为广告专业学生的课程中,广告类的课程比重不应该超过12%。②我国一些高校也已开始逐步加大通识类课程(不含政治理论、英语、体育等)的比重,如北京大学在140个总学分内直接与广告相关的必修课有28个学分,社会科学类平台课和素质教育通选课共28个学分,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等学科领域。二是计算机等科技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对此大致有两类观点:一类认为有必要开设,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工作所需,但应根据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能力设计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侧重应用性;第二类认为必要性不大,技术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发现和挖掘消费者需求,需要技术手段实现的可寻找专业人士合作。从多所高校广告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到,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已在逐步增加,广告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多元化已成事实。媒介融合的意识、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创新能力是融媒时代广告人才的基本素养,以“人文与科技融通”为基本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应为今后广告专业教育转型的方向。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社交化”与“实战化”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提出的“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如今微信和微博已成为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也为交往教学提供了更高效的实现方式。CMI校园营销研究所调查显示,在学生中通过网络查阅专业资料辅助学习的占68.1%,他们表示“网络可以带来更多全球性的、书本以外的专业资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③由此,师生关系重新定位,课堂和课外时间重新分配,教学的许多环节和内容都转移到了线上虚拟空间。广告专业教学借助微博、微信的“社交化”尝试也日渐增多,其基本模式为:1.建立微博/微信学习群(平台);2.互动:在课堂内外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师生搜集或分享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讨论;3.指导评价:分析点评学生的精彩观点,引导其进一步思考和完善,亦可设计针对性或扩展性学习。如今,“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导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广告营销环节可以说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广告产业规模达到1540亿元,占整体广告产业的28%。但“互联网+”时代广告营销的思维方式、运作模式都在探索之中,而广告专业教育又必须适应行业的发展。传统广告教学中“虚拟项目引导”、“情景教学”、“仿真流程体验”等教学方法,大多采取模拟的方式进行训练,这在以广告主为主的单项传播时代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但新媒体时代是开放、互动的,消费者不仅接收广告更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其间的突况和应对反应是无法模拟的,所以“实战化”无疑是广告教学跟进行业步伐的最佳选择。一方面,加强学生新媒体思维与技能的训练,鼓励和引导其将个体的自媒体日常传播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如运营微信平台、创建微店等;另一方面,加大与业界合作的广度与力度,共同建设新媒体实验室(实训平台),将项目引进校园,或与有新媒体业务的传媒公司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去,这些都是“实战化”的有效路径。广告专业教育在众多学者和业界的批评、呼吁和建议中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变革,为广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广告专业教育要适应全球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立足教育的本质和本土广告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行业持续良好发展。

注释:

①陈红刘磊《:陕西广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当代传播》,2012年第5期

②何平华李骅:《广告教育的“学”与“术”——从课程设置角度看我国高校广告教育的“术化”倾向》[J],《新闻界》,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