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的解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1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新要求

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与广泛普及,已经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使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都产生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1],手机上网已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这就导致传统纸媒逐渐走向了萎缩。那么,传统纸媒如何生存、发展,继续发挥其功用?唯一方法就是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这就推动了原本单一化的纸媒逐渐走向了融合,媒介融合也就应运而生。何为媒介融合?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他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在以数字、网络以及电子通信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以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2]蔡雯教授的解释虽然偏向宏观性的理论阐释,但他的理论性阐释中突出了媒介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具备媒介运营能力。我们结合申报传媒公司新媒体采编招聘岗位要求,具体分析一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变化。一是对新闻敏感性、文字功底、团队合作等要求是不变的。二是对新媒体运营能力提出高要求,要精通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新闻用语、营销方式。三是没有明确学历的要求,反而突出岗位人才的媒介融合的特性。首先采编岗位融合,采编不仅仅是文字、图片,更重要的是视频,这就是媒介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其次是市场运营与采编的融合,甚至是不同运营平台的融合管理,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新闻传播教育的“老问题”更加凸显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培养方式与信息技术脱节,师资队伍总体上缺乏媒体工作经验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媒介融合时代会更加凸显。媒介融合更加突出了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少高校也在积极回应媒介融合,教师讲课经常会提及新媒体、媒介融合,部分学校也设置了媒介融合的课程。但由于媒介融合发展时间不长,当前新闻传播方面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学习时,还未出现媒介融合,因此,他们在媒介融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处于摸索阶段,尚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案。因此,他们采用的方式,也仅仅是添加了一些媒介融合的内容,或许能暂时地满足媒介融合人才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很难真正促进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2现有理论教学模式难以适应

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由于上述“问题”一直未解决,高校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设备等依然偏向于理论教学与传统主流媒体,因而与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运营不相适应,从而使得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难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并未从时展的角度调整、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是其重要原因,固守于传统重理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或者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碎片化的“修补”,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人员[3]。

3媒介融合时代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途径

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与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媒介融合广度与深度会日益增加,新闻报道内容、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元,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人文精神、新闻理想与新闻职业道德等,本文认为高校迫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创新当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3.1与时俱进,更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目标是行动的指导,新闻传播教育“问题”的存在,与高校教学理念、目标未能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有很大关系。为此,我国高校应基于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重新审视当下的复杂传播图景,突破“采、写、编、评”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媒介融合、大媒体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适合具体的培养目标[4]。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上,一要增开新媒体、媒介融合等专业课程,早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课程内容,但最终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课程结构;二要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新媒体、社交和移动互联网、数据新闻等;三要更新教学资源,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组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实验室,如VR技术、AR技术、MR技术等新媒介技术,革新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叙事模式,从而突出新闻的真实性,提升大众对新闻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3.2突出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新闻传播学的生命,其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校内开设实践课堂,结合校内开设各种微博、微信、官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如重庆某新闻学院开设了“传媒新视角”“编导派”“咪点儿”“淘学猫”“视说新语”“欧了”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第二步各个高校要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还应积极发展定点合作教学的新闻媒体,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平台与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各种媒体新闻传播的异同,并培养其新媒体运营的能力。两步走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每一步都很难,每一步都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师资队伍的组建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方面,高校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激励高校教师在新闻传媒领域内进一步深造,并要求每位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媒介融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有人才引进计划,从国外聘用优秀传媒人才,从国内传媒引进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多管齐下,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范文第2篇

至此,国内已有138个城市的用户可利用CMMB终端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及信息服务。

“河北的CMMB工程建设动作非常快,2008年10月总局开始启动地级市城市覆盖时,在全国只框定了101个城市,河北不但把所有9个地级市都加了进去,而且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网络覆盖及试验播出工作。”河北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副主任焦磊介绍,“河北9个城市的接收终端已全部加装CA,用户用插卡带CA模块的终端才能收看到所有节目。”

在节目播出数量上,曾有媒体报道河北的CMMB将播出16套电视节目。“其实目前CMMB采用的QPSK调制模式只能传输8~9套节目,要传16套节目,一个办法是将单一频点升级到16QAM,或再开通一个8MHz带宽的频段,但总局尚没有下达相应工作的时间表。网络上的文章,可能是记者根据相关信息的杜撰。”焦磊解释道。

在完成初期覆盖计划的基础上,合作模式的选择及运营体系的建设就成为CMMB的当务之急,目前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09年初,中广移动宣布与国内9个城市签署框架性协议,根据协议,中广移动作为全国总公司将按6:4的资金比例,投资参与各省分、子公司的组建及运营。

组建运营公司需要中广移动与各地广电真金白银的投入,如注册一个5000万元的运营公司,中广投3000万元,省市凑剩余的2000万元。对此焦磊表示,“鉴于广电条块分割的现状,通过资本控制实现CMMB整体运营是一种较佳模式,加之总局态度非常坚定,预计很快会有更多省市与总公司签约。”

除河北之外,上海推进CMMB业务的速度亦较快。据某上海媒体报道,“2009年1月1日,上海率先正式商业运营,实行12元/包月模式,其中10元归广电,2元归电信运营商。”

“与总体市场相比,上海的CMMB推进速度确实较快,如完善网络覆盖,开展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及终端销售体系的搭建等工作。但目前还尚未开展CMMB商业运营。”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曹志勇向记者否认了有关媒体报道信息的准确性。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范文第3篇

韩怡冰向同学们介绍,传播的营销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营销者正在失去营销控制权,用户开始主导信息的控制权,电视大屏的数字化将改变电视产业形态。

韩怡冰解释,随着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营销行业的市场格局、操作模式发生变革,碎片化、去中心、颠覆与重构、屌丝化运动变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但也成为了营销者之痛,这对于营销界从业人士而言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往的营销经验、思路不足以应对当前市场的变化和品牌客户的需求。

电视产业形态的变化是韩怡冰本场营销分享课程的主线。在当今媒体碎片化、用户族群化、智能大屏普及化的大背景下,营销者或将已失去整个传播的控制权,内容的生产传播链条重新形成,用户不再是信息消费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信息消费的主导者,如何重塑消费者与品牌的营销关系,建立基于用户导向的互动媒体传输系统是营销破局的大问题。

韩怡冰认为,未来在用户的生活场景中,有三块至关重要的屏幕,其中一块便是维系家庭消费场景的电视大屏,这种数字化的大屏将改变电视产业形态,按照用户生活行为模式重构内容生产与运营和媒介互动关系。目前,优朋普乐互动电视已经从用户消费行为、媒体解构模式、营销传播模式、价值变现模式、大数据运营模式等全方位地改变现有电视的生态。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范文第4篇

光环新网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是一家电信、数据和信息网络综合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运营商。企业的毛利率明显高于同业。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平均值为52.90%。

在解释光环新网综合毛利率比鹏博士的电信服务分部毛利率高的原因时,其表示:两者的客户对象存在差异,在宽带接入服务方面,电信通服务用户包括小区居民用户和商企用户;而光环新网主要向商企用户提供服务。

招股书又强调,公司同时向企业用户和社区运营商提供互联网服务,由于企业用户使用网络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工作,而社区运营商主要在晚上非工作时间,这种“错峰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带宽利用率,降低了公司业务运营的带宽成本。

这明显是自相矛盾。

在解释自己宽带成本较低时其表示,光环新网同时经营宽带接入服务、IDC及增值服务,通过业务融合形成成本优势,使带宽使用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其IDC及增值服务毛利率。

笔者怀疑,这些理由可能并不是主要的,公司或人为故意调低了成本。

从公司财报可以看出,公司的固定资产2010年和2011年增值幅度非常大,在建工程也大幅增长。这对一个服务性行业来说是不正常的。

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2010年末公司固定资产余额同比大幅增长198.02%,主要原因是酒仙桥机房建设收购房产(即通过收购子公司瑞科新网)增加固定资产2981.07万元以及机房建设的主要设备和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而转增固定资产1982.07万元。

笔者怀疑,公司或把宽带成本或别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很大部分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了资本性支出,计入了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从而人为调低了宽带成本。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同业相比,公司的固定资产占比很高。

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由于光环新网的机房全部是自建机房,因此其IDC及增值服务的毛利率包括了自建机房应有的合理利润率。而网宿科技2009至2010年期间自建机房的比例很小。

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市场中,为何网宿科技等同业没选择重资产模式,而光环新网“这两年”却选择了重资产模式?这非常难以理解。并且公司还据此赚取了合理利润率。笔者怀疑,公司的固定资产很大一部分是把宽带成本或别的主营业务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虚增的。

从招股书的财报中可以看出,公司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09年是53.3%,2010年迅速下降到29.38%,2011年又下降为23.10%。

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迅速下降,表明公司投资这些固定资产的资本使用效率并不高,固定资产周转率下降很快。公司明知这些固定资产使用率不高,干吗还急着投资?这说明可能并没有投资额这么大,固定资产有水分。公司的毛利率也没有那么高。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化;财经新闻;变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470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快速准确的嵌合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经新闻作为人们了解经济发展最新动态的工具,一方面直接影响虚拟经济的价格走势;另一方面因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联动程度的提高而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面对着数据的日益膨胀,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转变自身运营模式,定位运营方向继而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有效信息的获取的要求,成为财经新闻的变革的重点。本文则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财经新闻变革现状,提出财经新闻进一步的发展意见。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一)“大数据”的特点及机遇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的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其主要特点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

在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许多机遇:(1)预测性。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它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对有效数据的处理、分析,做到对所感兴趣事物的准确预测,进而最大限度上规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2)大数据时代广泛实现了事物的数据化,加强了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而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可以更大程度上分析事物间的发展走向;(3)“大数据”提高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可能性;(4)总体样本取代随机样本。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由此使得结果更加精确。

(二)“大数据”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变革总结为三点:一是总体样本取代随机样本,二是对不精确的容忍度增加,三是相关关系取代因果关系。而“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挑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数据化,使得数据膨胀,有效数据难以获取,进而阻碍了信息的流通。据统计,在大数据时代下,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如果不能正确的筛选与处理,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被利用。

2.用户的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信息数据化使得更多事物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得到相应预测结论,进而引发人们对数据获取的多样化加深,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机遇,另一方面,对用户需求供给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3.信息数据化使得事件间关联性变强,而如果数据处理主题(本文为财经新闻)不能充分的分析数据间的联系性,易造成报道的片面性甚至是误导性。

由此,为了抓住大数据时代所带了的机遇,同时应对其带来的挑战,继而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有效信息获取的要求,财经新闻的发展应该做出转变。

三、财经新闻的转变与发展

(一)传统财经新闻与当今财经新闻区别

传统的财经新闻主要以文字报道为主,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案例分析、文字理论分析或配以简单或用假设的数字给以解释。目的是为了解释经济现象总包含的经济知识点,解释经济现象。缺乏对精准数据的处理,各种图标的表示,以及事物发展方向的预测。

而当今财经新闻的工作流程是: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在信息不断提炼的过程中,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发掘其商业价值,并依此供受众获取、利用,在更好了解经济现状的同时,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财经新闻继而实现从本身并无优势的信息经济走向以大数据为中心的、可持续优化的反馈经济的转变。

(二)财经新闻的变革

经历了为了抓住大数据时代所带了的机遇,同时应对其带来的挑战,继而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有效信息获取的要求,将数据转化为商业资本,财经新闻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如下转变。

1.多形式、可透视化性。传统的财经新闻以文字报道为主,即使凭借视频、音频传播的新闻也多以文字稿件配合。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财经新闻开始用文字、图表、静态数学模型、动态系统仿真模型等多种形式处理数据,解释经济现象。可视化图形使得新闻故得更加新颖、美观、充实、高效。

2.多媒体性。传统的财经新闻多依托于传统纸媒、电视等媒体手段。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有效数据需求量的激增以及各种媒体手段的流行,使得社交媒体、门户网站专栏等开始承接财经新闻的传播要求。例如新浪微博、网易“数读”专栏,腾讯的“数据控”,搜狐的“数字之道”、“图说财经”等,而这些媒体的数据来源多出自于各级政府网站、专业或权威机构数据库、年鉴等,经过数据的整理加工而得。此外多种财经新闻的App也广泛应用,多媒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3.交互性得到提高。财经新闻可以解释经济现象与个人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受众点击数据图表中的交互式设计,可获知更多个性化信息。如BBC和《金融时报》所作的交互式预算报道可以帮助英国人找出政府预算如何对其个人产生影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年薪水平找出自己缴纳的税钱被用于哪些部门和领域。

(三)财经新闻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迎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深度与广度两个维度充分满足用户对经济发展走势与数据的理解与获取,财经新闻仍需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数据库的建立,强调数据竞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及时、准确、有效的收集、处理、分析与经济热点相关的数据,从而得出第一手资料,满足受众需求是财经新闻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当今的财经新闻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数据整合能力,由此,强调数据竞争,加强数据库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福布斯》、《时代周刊》等美国著名财经期刊就是通过一系列财经数据库、指数、排行榜等财经资讯产品产业价值链的开发来开创、巩固并提升财经品牌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像金融等具有持续数据形成机制行业的信息采集,用户数据信息在此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和地位。

2.建立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单一企业想构建完美的数据库的成本高,维护难度大。由此,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驱动下,多个媒体建立合作平台进行互动和资源共享,通过全媒体集团的跨媒体联动机制、协同效应、资源共享,实现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共通的资源数据和技术合作会提高财经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财经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实现共赢。

3.聚焦资本市场,做好舆论监督。财经媒体在新闻报道处理上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报道透析宏观经济走势,通过对虚拟经济的分析折射实体经济的运行;以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为报道对象和主体,注重对新闻事件作出独家解读和深度剖析;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参与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等等作为主要受众,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为受众快速、有效的决策提供依据是财经新闻报道最主要的目的和追求。此外,面对投资市场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财经媒体应充分发挥信息优势,挖掘资本市场中的虚假、欺诈信息,对上市公司进行舆论监督。

4.提升行业人员素质,强化技术革新。大数据时代,实现高效数据挖掘,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价值才是财经新闻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为此,为提高数据处理及预测准确性,发现事情之间的相关性,得出正确结论,财经新闻也应该增强分析人员机器学习能力以及大数据搜集和分析软件的应用、相应的硬件的配备,由此实现技术的革新,解决“大数据”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伴随着云技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财经媒体的受众与日俱增,而对财经新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深层次的趋势。因此,为在新时代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延长品牌的生命周期,财经媒体正在经历一步又一步的变革。随着科技水平与人们需求的进一步提升,财经新闻的变革幅度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与时俱进,方能万古长青。

[参考文献]

[1]仇筠茜,陈昌凤.大数据思维下的新闻业创新――英美新闻业的数据化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7):12-44

[2][英]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盛杨燕,周涛.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