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重要意义;思路
0 引言
伴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保险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保险行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虽然我国保险行业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是其身处金融领域,同时资本运行具有独特性的保险行业,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一直不尽人意。世界经济受到美国次债危机的严重影响,尽管在我国政府的百般努力下,这场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不算太大,但保险行业依然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努力转变其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化财务管理,进而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更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实现保险公司效益目标的同时,保障保险行业持续稳定的
发展。
1 我国保险公司中的财务管理现状与重要意义
最初我国保险公司是在政府监督下开展业务和进行财务管理的。伴随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以及金融的混业发展,对保险公司国家开始逐步放松监管其财务管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行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就财务管理而言,我国保险行业开始学习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并且政府也随之加大了监管保险公司财务的力度。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保险公司的人才队伍素质及专业化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虽然在财务管理的有些方面我国保险公司获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比较成熟的西方保险行业、财务管理体系相比,我国依然存在不少差距。此外,伴随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及金融开展混业经营,财务风险在我国保险公司中正在逐渐增大,这对于保险公司如何化解财务管理存在的各种风险,使其不能衍生出新的问题,为保险公司保持财务管理的连续性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使得保险公司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视为重中
之重。
我国大型保险公司一般都是国有独资公司,在这些公司中国有企业粗放式的管理通病也表现的比较突出,从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不但难以借助银行发达的电子支付系统来更好的开拓业务,甚至有的保险公司对各营业网点都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并且许多基层公司也存在着财务工作缺乏标准化的现象,导致各项业务需要通过人为操作去完成,这必然使操作风险增加,从而容易产生数据失真、弄虚作假及信息传递慢等情况。正因为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整个市场中我国保险行业的竞争力偏低,在面对拥有先进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外资企业的冲击下江河日下,如果我们不及时对当前的财务管理与经营模式进行积极的改革,我国保险公司唯一的多网点优势将沦为效益低、耗资多的沉重负担。所以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加快建设信息化,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其财务处理和业务进行改造,把各个营业网点尽快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促进我国保险行业最终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2 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2.1 保险公司相关财务制度的不健全
首先,对保险公司中的财务管理相关部门缺乏系统性的规定,缺少针对性,覆盖面不够。缺乏系统性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当前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遵守的规定主要是《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明细准则,而一些补充规定则集中在保监会和财政部下发的通知、意见和规定中。缺乏针对性只要表现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对象是各类金融机构,因此,针对保险公司的限制性和规范性条款一般比较宽泛、模糊。覆盖面不够则表现在相关规定予以明确,民营和外资金融企业可参照执行,进而使民营和外资保险公司与国有保险公司相比,在财务规则上没有统一起来。其次,保险公司制定出的部分内部规章条款与国家相关规定存在一定冲突。有的保险公司因第一款的局限性制定了自身内部的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及会计实务等规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中有些内容与保监会、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存在抵触现象。例如有些保险公司按照自己制定的规章将为展业支出的客户旅游及招待费用计入佣金科目进行核算。再次,缺乏严格明细的操作流程。有些保险公司报销的发票开具单位与发票领用单位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在审核报销时没有对所提供的发票通过税务热线与税务网站进行验证。最后,违反《劳动法》相关规定,存在五险一金漏缴的现象。因保险公司对员工劳动保障权的相关规定比较笼统,有些保险公司下设分支机构制定出的考核办法、操作办法等文件不符合劳动法相关规定,将员工人为的分成经理层与管理层、营销员与正式员工,对于经理层与管理层来说,五险一金都会缴纳,为了激发营销员和普通正式员工的积极性,通常不会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甚至底薪都没有。
2.2 现金管理存在缺陷
保险公司的大量现金流转是一个特色,所以保险公司的现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依据现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现金开支超过规定的数额就需要运用转账结算。然而当前保险公司的实际现金流通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现金管理相关规定。在购置办公用品、支付赔款等方面使用大量现金,有些基层公司甚至每个月发放的工资、福利费等也不通过银行支付,而是直接坐支现收的保费,进而避免银行等部门来有效监管现金。有些公司对现金日记账也没有做到日清月结,导致无法有效控制现金库存量,使经营管理产生不少漏洞。现金收付的手续缺乏规范化,混淆了现讫、转讫,思想上开始有怠慢的情绪,认为不管是转账还是现金,只要钱已经到了保险公司账户就行,导致了业务的真实情况难以通过账面准确反映,某些数据在会计上产生了偏差。故意将财务印章弄得模糊不清,方便以后合并记账,使得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不相符。在付款时,有的付完款后再盖章;在收款时,有的盖完章后再收款;有的会计人员甚至对收款人不要求必须亲自签章;对于外部的原始凭证,只要领导有签字就会一路绿灯,对其审查不严,导致会计失去监督效用。
2.3 会计人员主观操作乱象
保险公司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需要以会计人员整理的财务信息为前提。因保险行业具有较大的特征:保费收取在前而赔付支出费用在后,这两者有时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造成了各会计期间不合理的收益费用分配。除此以外,保险行业要求会计人员对未来要具有较高的预期性,以自身工作经验开展操作等因素,造成了会计人员主观操作乱象,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误差。另外,尽管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具体业务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方法,遇到具体业务时,会计准则只是要求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方法。这说明我国的会计准则由原则性导向代替了规则性导向,尽管让保险公司在会计信息上表现出一定质量,但由于我国会计人员存在参差不齐的业务水平,造成会计处理的随意性大,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这些都会严重冲击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使保险公司中的财务管理决策受到严重影响。
3 我国保险公司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路
3.1 加强建设财务制度,完善制度体系
其一,从监管层面来说需要对保险公司统一规范财务制度,可以依据《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企业会计准则》重新设计《保险公司财务规则》与《保险公司会计准则》,将以往零散的关于财务会计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统一归纳到《保险公司财务规则》与《保险公司会计准则》中,在财务会计制度方面使各个保险公司都处于同一水平,防止以劣币取代良币的现象出现。其二,各个保险公司内部的规章不仅要与国家法规保持一致,还要努力做到明确化、细分化、可操作化及规范化。
3.2 强化现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
保险公司生存发展依赖的血液就是资金,在公司各个环节的经营活动中都贯穿着资金管理,保障保险公司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就是资金的安全性。首先,对银行账户加强管理,实施报批与备案制,没有经过上级公司的批准,不能擅自对银行账户进行变更与撤销。并且要分类管理账户,基层公司不能互相划转混用各种账户;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动态化监控,监控的范围包括所有账户。其次,切实贯彻执行现金收支管理办法。由于当前实行的是现收保费即出保单的制度,极大降低了应收保费的额度,使保费资金大大缩短了回收期限。对资金收入实施限额限时上缴制度,使得资金在基层公司减少沉淀时间与沉淀量。需要严格依据项目的预算来拨付费用资金,一旦项目费用支出超过了预算,财务部可暂停拨付资金。就理赔资金而言,对客户的信息财务部要认真做好核对工作,把好理赔支付这道关,保障理赔款能够直接汇到客户账户上。最后,对银行账户实施严格的对账制度,强化未达资金管理。必须将余额调节表与银行对账单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请上级公司审核。防止出现超过规定时间和非正常的未达账项,如果存在这类情况,必须向上级公司汇报引发的具体原因及限时予以处理。
3.3 提高保险公司财务人员素质
在一切因素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要想解决一切问题其本质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对基层公司的员工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激发员工的最大积极性,使员工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公司的发展进步提供人力保障。首先,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对委派的相关人员要实行基层公司与上级公司相辅相成的双重管理考核机制。其次,委派的相关人员为基层公司与上级公司搭建起了沟通桥梁,不但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知识,还要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而是沟通的时间成本极大降低。最后,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座谈会,逐步提高财务工作执行力和服务质量,使保险公司财务人员提高责任意识。
4 结论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我国的保险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当然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开拓思路,使保险公司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汉民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9
关键词:跨国公司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问题及措施
1.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及管理
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是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时,财务管理活动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预期收益而遭受或有损失的可能性。它是相对于国内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言。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跨越了国界之后,面临各国的经济状况,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各有不同,财务管理的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面临的可能收益或潜在的损失,有效的规避风险,提高跨国公司收益,减少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这就是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4]。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一般的风险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即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
2.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类
跨国公司由于理财环境的特殊性和自身经营管理的复杂性造成的财务管理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2.1内部风险
跨国公司的内部风险是指不受外部因素影响,由于自身战略目标的不同和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导致公司出现的一系列风险。表现在具体形式:在财务上是公司出现财务困境,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经营管理上表现为不能持续有效的经营等情况等。但公司的出现困境首先表现在财务方面,即资金的周转和流动出现问题。跨国公司的内部风险在本质上于一般国内企业并没有区别,但是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超越了一国的国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扩大了管理的范围,提高了管理的难度。在资金往来方面:跨国公司的资金往来不是单指一个国家的货币进行资金调整,而是在多个不同国家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之间进行资金调拨。在避税方面,跨国公司考虑产品价格在转移过程中的影响,把利润所得来源进行调整,由高税率的国家调整到低税率或者是免税的国家或地区。这些都需要考虑汇率变化的问题。
2.2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是那些因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风险,即通常所说的政治风险,投资风险,融资风险,外汇风险等。这些风险是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政治风险是在投资中,由于东道国政治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政策的变更导致在该国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甚至财产被没收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是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包括金融投资和项目投资),由于东道国汇率的调整和政策的变化,导致跨国公司的投资在计量或者是评价时抵御预期的投资回报。融资风险是指跨国公司在融资中,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风险,这其中还包括跨国公司在融资中出现的利率风险等情况。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给公司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支出,收入带来的不确定性。它是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时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因为跨国公司贸易往来大都是以外币计价的,如果汇率发生变动,就会致使跨国公司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出现差异,从而承担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外汇风险管理根据在产生的原因,一般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折算风险(也可称会计风险) [3]。
3.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3.1风险回避
是指跨国公司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预料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判断导致其发生的因素。在国际经营和财务管理活动中尽可能避免风险,是企业对付风险最彻底的方法,有效地风险回避,可以完全避免某一风险可能造成的所有损失。但是,应用风险回避方法受到一定限制,往往因放弃某一投资机会或回避某一种风险,却在另一层面增大了其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2风险减少
是指对于企业不愿放弃也不愿转移的风险,设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损失程度。跨国公司力图维持原有投资决策,实施风险对抗的积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控制风险发生时的损失程度。
3.3风险转移
是指跨国公司通过若干技术和经济手段,将风险损失有意转给与其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风险转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可能遭受损失的财产转移,可能会引起风险及损失的活动;二是将风险及其损失的财务结果转移,而不转移财产本身。
3.险自留
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资源承受该风险损失,可以采取风险自留和风险自保方式,自行消化风险损失。风险自留策略与风险减少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风险自留策略是在风险发生之后处理其险,而风险减少策略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前采取措施,以改变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风险自留是损失发生后,将其摊入成本或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是企业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地计提风险基金如呆账损失,大修理基金等,这适用于损失较小的风险。运用自留风险方式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企业的财务能力足以承担由风险可能造成的最坏后果,一旦损失发生,企业有充分的财务准备,不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很大影响。二是风险损失额可直接预测且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三是风险管理过程中无其他处理方式可以选择。在实践过程中,有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或有计划自留和无计划自留之分[1]。
4.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时间较短,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4.1综合风险观念不强
我国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关风险控制方面的论著大多集中于对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的研究。对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更多地关注某个风险引发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而较少地对企业所有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
4.2对财务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不够重视
财务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很多,它们都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但跨国公司在运用这些度量工具进行分析决策时,很少关注这些度量工具的适用条件。所以,要合理地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财务风险度量方法。
4.3陷入高杠杆、高风险的经营困境
目前一些跨国公司陷入高杠杆,高风险的经营困境。这与企业自身的资产状况有很大关系。一些企业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不当和资产组合失衡,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利用,单位固定成本难以降低,企业以较低的销售水平维持高额的固定成本,显得捉襟见肘。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迅速。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闲置固定资产比重有增无减。这些不良固定资产的支出使企业经营负担沉重,效益下降,举步维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积极处置闲置资产,加速资产结构的调整,提高资产利用率,促使其资产的良性循环,迅速摆脱经营危机。
4.4资金调度不合理,增加了资金占用成本和风险
一些企业资金调度不合理,增加了资金占用成本,使其在形式上互冲突,时间上脱节。同时,当企业负债增加时,企业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增大,为债权人带来风险。因此,债权人可能相应地提高借款利率,从而造成企业筹资成本过高。由于这些原因,企业难以偿付应付到期债务本息,陷入财务危机,严重时造成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或导致企业的破产。
总之,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所以,我国跨国公司必须重视对财务风险的度量和控制,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2]。
参考文献:
[1]赵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战略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2]熊淑琴,王振宇:入世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财务战略管理[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7,(5).
[3]丁子繁: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财会研究,2006(10)
[4]王美涵:《跨国公司财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公司集团化 财务管理 问题分析 解决对策
什么是集团化?所谓集团化发展就是指通过资产、资本以及技术等等因素相连结的各公司实体,在整体控制,统筹安排协作的背景下,以集团的整体经营战略目标作为导向;以集团的整体契约作为约束条件;以实现集团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作为行动纲领的一种具有多元化、多领域以及多业态发展特征的组织发展模式。由于公司集团化发展的多样性,其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目前我国的集团化公司的财务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现笔者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公司集团化财务管理的不断完善尽绵薄之力。
一、公司集团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国家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些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却没有及时的掌握最新财务管理理念,依旧在固守着传统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理论。比如说,在进行筹资时往往没有具体的考虑资本结构。另外,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集团公司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散,导致其难以实施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有效控制,无法站在整体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筹资活动,不利于集团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过于分散的管理也将大大的削弱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各成员企业貌合神离,集团化的整体优势以及综合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在财务管理的模式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是整个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纵观全世界那些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以及经营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其财务管理模式没有一家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的模式有集权模式、分权模式、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三种类型。笔者发现,如今我国很多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经常会陷入到一个误区,也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过分集权,并试图一步到位。正因为如此,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企业集团分权程度不匹配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三)公司集团内的财务监管不到位
公司集团内的财务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集团内部的审计职能不够健全
财务监督权通常是在集团各公司间分散独立配置的,包括财务内部监督和约束以及集团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内部与财务相平行部门的监督和约束。而在现实中,一些集团各公司之间协同发生的不利于集团整体发展的不规范的活动形成了监控的盲区,导致监督的真空。
2、持续监督意识不强
集团各公司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监督。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很多的集团财务监督走过场的情形数见不鲜,使得企业的监督机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也不能够很好的规避财务风险。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彻底的转变公司集团化的财务管理理念
首先,集团领导层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观念,同时,要督促财务人员努力转变单一企业的传统性以及习惯性做法的观念,以达到集团化管理的要求。其次,企业集团的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居安思危,时刻树立市场风险观念,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以及注重投资回报。再次,集团化的财务管理要树立起效益最大化的观念。通过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以销售、利润和资产收益率等等为主要考核标准的考核体系,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后,要树立起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观念。财务管理跟其他的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无论是采取哪种什么财务管理形式的企业集团,为了保证利益的最大化,都必须树立财务管理核心地位观念。
(二)选择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就我国集团公司的发展情况而言,应该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一方面,集权管理要适度。虽然过分的集权能够有利于对资金进行集中控制和统一调配,但却会挫伤成员企业的积极性,相对集权则能够较好的处理集团母子公司间的财权分割,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等等各种问题。另一方面,集权管理主要的控制点。毫无疑问,过分的分权可以充分的调动起成员企业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集团的整体优势以及资源的聚集效应难以发挥出来。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明确控制好财务管理的集权程度,科学制定分权的控制规范,防止过分的分权。
(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强化集团内部的监控
首先,加强企业集团整体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对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最后,可以通过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保证集团公司的财务会计政策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并积极推动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
参考文献:
[1]董长青.浅析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商业》2010年29期
[2]李剑峰.浅谈集团化财务管理《中国商界》2009年5期
【关键词】财务公司;问题;浅析
自1987年东风汽车财务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类相对成熟的金融机构,在行业规模和影响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个行业来分析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财务公司的资产及收入结构不合理
表现在:一是备付金比例较高,全行业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比例占总资产比重很大,虽然保障了流动性,但资金利用明显不足;二是大部分财务公司的资产及收入均集中于内部贷款,受产业波动的影响很大。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种种表现,既有财务公司的内部化定位、产业依存度过大的原因,也有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足、金融产品单一的原因,从而使得财务公司进行资产组合、分散风险的难度很大。所以,在政策框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应就财务公司合理的资产结构及盈利模式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财务公司的整体发展不平衡
不同行业(或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其资产规模、资金运作模式、业务侧重点、盈利水平都存在极大的差别,这种差异又突出表现为负债业务的巨大不同,即资金来源构成及数量的不同。这种不同最终导致财务公司在经营运作上存在本质的不同。我国各产业发展间的不平衡以及各企业集团在资产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模式、销售收入、盈利水平特别是集团体系内部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容量的差别是各财务公司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我国财务公司法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单一
我国2004年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将财务公司定位为“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的法律定位决定了财务公司在其集团内部的资本运作和资金运用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因此从经济利益、资源供给、职能发挥及企业安全等角度考虑,财务公司的股东单位多为企业集团的成员单位。这种相对单一的股权结构难免产生一些不利的后果:财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组成人员绝大部分为集团内部人员,三会之间难以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制衡;集团公司派驻的董、监事及高管长期从事产业经营,缺乏金融从业经验,对财务公司金融机构特性认识不足,对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偏弱。
建议引入战略合作者,适当实现财务公司股权多元化。股权单一是造成财务公司法人治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延续存在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如果完全按照商业银行或上市公司的模式来完善财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仅与财务公司的法律定位不符,而且改造成本较大。有条件的财务公司应该引入有金融背景的战略投资者作为财务公司的股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有利于扩充财务公司的资本金,增强财务公司的抗风险能力;(2)有利于借助有金融背景股东的金融优势,提升财务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金融运作能力,存进财务公司的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其金融服务水平;(3)有利于借助集团外股东的专业人才优势,提高财务公司法人治理水平。
2.委托授权不清晰
公司法人治理的法律基础就是民法中的委托。董事、监事、经理层是受股东的委托或转委托。但是大多数财务公司在实际运行中,股东对董事、监事,董事会对经营层的授权多以《公司法》的原则性规定为蓝本,授权不清晰,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况:一是授权事项不明晰,委托人与人对风险的认识存在差异,容易造成风险失控。在风险经营操作前,委托人对于风险后果的了解不充分,也没有能力准确地阻止人实施风险操作,一旦产生风险,人却可以授权事项不明晰而推卸决策责任;二是授权不足,决策效率低下。有的财务公司委托人在授权问题上采取保守态度,将大部分的经营决策权集中在董事层面甚至是股东层面,由于董事会和股东会并非常设机构,人员构成主要为集团领导兼职,必须经过繁琐的会议召集和决策程序才能做出决议,这种低效率的决策管理难于适应瞬息万变的金融业务运作需要。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分权制衡的法律基础是授权制。委托人与人之间如果授权不明,就很难界定责任边界和风险边界,按照契约的理论,这种授权不明的委托协议从设立之日起就是有缺陷的,契约的有效履行也是很难保障的,因此完善财务公司法人治理的基础工作就是要解决股东对董事和监事的授权、董事会对高管人员的授权、公司章程的对监事会的授权不明晰的问题,使所有参与公司治理的人员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权限范围,使每一层面人的操作风险都在可控的授权范围内,使越权的行为因受到委托权限的限制而无法进行。
要使法人治理结构合理、运行高效,不仅要授权明确,更要严格执行问责。做实“三会”职能,关键是要解决人尽责履职的问题,因为制度的预期效果还是要靠人的有效执行来实现的。因此,应该通过设计董事、监事监督评价机制,制定任中离任审计、决策失误追责等制度,提高董事、监事等人的尽责履职意识,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和功能真正落到实处。
3.公司治理制度虚化
我国的财务公司在公司治理的设计层面还做得较好,基本都建立了三会,有的财务公司还在董事会下设了多个专业委员会,更有甚者还从外部聘请了独立董事,但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却没有真正发挥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执行者缺乏主动执行的积极性,很多程序流于形式;二是制度本身存在设计缺陷,可操作性差。由此产生的后果是:(1)公司治理制度虚化,法人治理结构中应有的 “分权与制衡”的效果没有充分实现,难以有效控制经营风险;(2)机构设置繁冗,公司决策链过长,决策成本高,决策效率低下。
建议完善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督机制,切实发挥公司治理的监督制约作用。充分发挥监督制约作用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公司全面真实的信息。由于财务公司的金融属性与集团公司的产业属性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让股东单位及董事、监事充分了解财务公司的信息,应该对财务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格式、范围及频率做出严格规定,提高所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可识别性。
4.激励约束机制偏弱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也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由于大多数财务公司的控股集团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认知有限,人力资本方面也缺乏市场化管理手段,因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激励约束的对象认知有欠缺,将公司治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片面地认为是对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而忽略了对董事和监事及其他人的激励约束,从而造成了董事、监事履职积极性不强的问题;二是人才选用方面市场化程度不高。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从集团内其他实业单位选派,缺乏金融业从业经验,这样不利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激励、约束机制弱化。目前对财务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考核还是沿用集团实业企业的考核模式,缺乏针对性,忽略了财务公司的金融行业特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会造成激励不足,人的人力资本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约束不力,不能很好地建立起公司法人治理层之间分权管理、层层制衡的委托关系。
建议优化和完善用人制度和激励制度,提升财务公司治理机制运行效率。目前,我国的财务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财务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重视人才这一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建立商业化、专业化和透明化的人才选用机制,吸纳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充实到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各个治理层次;二是要通过同业调研和专业化培训来不断增强董事、监事、经营管理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法律责任意识、金融专业知识及相关管理技能,逐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三是建立财务公司风险、审计部门的垂直管理机制,使其部门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增强其独立性,进而提升其风险控制、监督评价职能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财务 信息化建设 研究。
实事求是地说,财务公司做存贷、结算、票据业务方面,优势可能不如银行;做租赁业务的优势可能不如金融租赁公司,做担保业务优势可能不如担保公司。如果与这些机构进行同质化竞争,不但业务做不大,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还有较大的政策风险。财务公司只能是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这也对财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特殊、更高的要求,要求信息化系统要来源于银行又要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贴近企业、服务企业方面要优于银行、高于银行、快于银行。
现就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谈几点体会
1 加强队伍建设 ,进一步充实专业人才 ,形成对业务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带动。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充足的专业人才,细节的事情都不易于操作,总体规划无法落实。当然财务公司也没有必要建立像大银行那样的庞大的开发中心,今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是应该与特定的 1- 2 家软件公司达成长期合作意向,主要工作还是要依靠软件公司来做,但基本的人员配置是必须的。必须建立高效精干的项目经理团队,这些项目经理应该具备银行 IT 系统建设经验,最好也对企业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一方面要对业务进行分析,一方面要对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还要组织监督项目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将规划迅速落地,快速满足业务部门的需要,并且带动和促进业务的发展。
2 要全面部署,分步实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针对目前财务公司信息化的现状,充分考虑公司管理变革的承受力,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充分分析、研究业务需求,对项目实际目标做出切合实际的估计,明确阶段性目标,不断巩固、强化应用,不盲目追求高标准和期望一步到位,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秩序,用全面、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来巩固实施效果和规范公司基本业务处理行为,确保该管理模式符合公司管理需要,逐步实现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保证项目整体实施效果。
3 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加快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
以点带面中的“点”是紧迫要建立的业务系统,“面”既包括基础架构建设,也包括与此“点”相关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出不足;其次必须参考银行信息化系统,对财务公司未来信息化系统的概貌有清楚的认识和定位;最后还需要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的同时,顺势开展基础架构建设,否则业务系统林立,底层难以融合,又步入了银行的老路。
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弱,这也是发展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银行也都曾经历过这个阶段。现在财务公司信息化部门的主要目标应该跨越式地经过这个阶段而不是照着银行走过的路再重新走一遍。有些步骤财务公司可以迅速跨越,而银行则无法迅速跨越。所以财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理论上应该能够比银行快,也必须比银行快。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是现实的,但这些困难也必须是要克服的,否则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始终处于落后地位。
4 要加强流程、环节控制,保障网络安全性。
在系统建设、运行等不同阶段应遵守不同的安全管理目标,对系统建设、规划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研究,对实施方案进行充分验证,充分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理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保证公司管理体系的完整和安全。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各单位还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安全策略,建立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用安全方式连接客户端与应用服务器,划分管理权限,实行身份认证,形成数据库系统、数据存放的安全机制和网络备份机制。信息安全与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对病毒和黑客的防范措施,确保财务管理业务不间断和财务信息高度安全。
5 厘清财务公司 IT 系统与集团的关系, 建立相对独立的 IT 运作机制。
首先,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上、IT 系统建设上都要接受人民银行、银监局等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相应的在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工作内容方面都有着特殊要求。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讲,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更困难。因为之前在此方面考虑的少,并且财务公司的信息化体系内置于集团整体信息化体系之中。今后随着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和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财务公司必须迅速厘清信息化体系与集团信息化体系的关系。必须从机房建设、网络建设、系统硬件、软件项目实施等各层面将信息化体系与集团的整体信息化体系进行相对的隔离,这样才能比较好地满足相应的监管要求,并适应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