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财务主要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集约化财务控制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关于集约化财务控制内涵的研究不多,且观点不尽相同。笔者认为,集约化财务控制是控制主体以集约化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财务制度为前提,以统一的信息系统为平台,对财务信息生成、资金管理、资本运作、预算调控和风险监控等环节进行组织、指导、约束,促使企业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集约化财务控制的内涵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集约化财务控制与集权型财务控制的根本区别:集约化财务控制不是全面的集权控制,而是对事关公司战略的财务信息生成、资金管理、资本运作、预算调控和风险监控等重点环节的控制;集约化财务控制不是片面地强调集权,而是通过公司职能和行使职能流程的集成,实现公司经营的精益和高效。
(2)集约化财务控制以统一的信息系统为平台。集约化注重信息化的发展,财务控制必须依托统一的信息系统。公司内部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融合、公司资本、资金的统一调度、公司预算系统的构建以及风险在线监控的实现都依赖于公司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
(3)集约化财务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集约化财务控制对公司财务活动的重点领域实行重点控制,这些重点领域关系公司战略决策,要求公司必须全方位考虑上下级之间、公司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公司内部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
二、集团公司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集团化运作加快,企业集团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主力军,其影响力日益加强。同时,现代集团财务控制思想逐渐引入和发展。但是,我国企业集团仍处于初级阶段,在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如财务政策缺乏一体性、资金管理效率低下、资本运作功能缺失、预算调控薄弱、财务控制力不强等,严重制约了我国集团公司健康发展。
(1)集团财务政策缺乏统一性。目前,我国集团公司,特别是中小集团公司,内部没有建立统一的财务和会计制度。集团内部子公司财务控制与整个集团财务控制不一致,各子公司之间财务会计制度不统一,导致各子公司财务信息口径不一致,信息缺乏横向可比性。同时,财务信息缺乏及时性。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生成迟缓严重,不能及时地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影响集团公司财务决策。
(2)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当前,许多集团公司缺乏科学合理的资金收支体系,资金不能实现有效集中,集团资金流失严重。由于没有科学统一的资金调度系统,导致一些子公司有大量的资金沉淀、闲置。而另一些子公司则出现资金严重短缺。可见,这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集团公司的健康发展。
(3)集团公司资本运作功能缺失。许多集团公司产权链条过长,有些集团甚至存在六、七级产权链,集团内部股权投资混乱,子公司投资决策不能与集团总部决策保持一致,严重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投资效益。同时,集团公司对内部优良资产的整合和不良资产的剥离存在问题,影响了集团公司的规模效益。
三、集团公司集约化财务控制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集团公司作为一种现代主要组织形式,其规模和数量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我国集团公司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众多大型集团公司跻身世界500强,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等。我国集团公司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集团公司,公司内部管理层级和法人主体过多,管理链条过长,纵向执行力较弱、横向沟通不畅,难以实现扁平、透明、高效、集约的运作和管理,必须加强集团公司集约化财务控制。
(1)制定科学的财务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是集团公司集约化财务控制体系的前提和保障。本文认为,为保障集团公司集约化财务控制的有效实施,必须从控制层次和控制过程两方面制定适合集团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从控制层次角度来看,集团公司可以划分为多个控制层次,各个控制层次都有其财务管理权力和责任。建立层级控制财务制度,集团内部各个控制层次财务制度均应重点突出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财务管理四层次的权责利关系。从控制过程来看,集团公司集约化财务控制主要内容是在财务信息生成、资金管理、资本运作、预算调控和风险监控等重点领域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控制,集团公司制定财务制度应突出集约化财务控制的重点环节,针对重点领域制定更适合集约化财务控制的财务制度。
(2)集中财务信息。建立集团公司集中的财务信息系统应以集约化财务思想为指导,统一集团公司财务制度,实现财务政策和会计核算的统一,整合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依托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现资金管理、资本运作、预算调控等重点领域的业务标准化,实现财务和业务的高度融合,使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同步、及时和有效。
(3)资金集中管理。建立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核心思想是以集团总部为资金配置和管理调控中心,建立适合集团实际的资金结算中心和归集平台,建立多层次的“资金池”,实现集团公司资金的全面集中和统一管控。一般而言,集团公司资金结算模式有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和财务公司模式。本文认为,中小集团公司适合采用结算中心模式和内部银行模式,而财务公司模式则适合于大型的集团公司。同时,集约化下资金集中管理要求在资金归集平台的基础上,实现集团内部子公司、分公司资金“收支两条线”,强化集团总部资金配置和资金运作的作用,实现资金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4)资本集中运作。从横向来看,集团公司,优化产业资本结构,创新融资手段,加强股权投资管控,整合产业和金融资产,加强集团内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从纵向来看,集团公司应结合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压缩集团产权链条。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优化资本配置和实现资本集中运作。
(5)预算集约调控。集团公司实行预算集约调控旨在提高预算的科学化、高效化和精益化,加强集团总部的调控力度和内部公司的执行力。以集团总部战略目标为主导,强化目标预控,实施“两下两上”的预算编报流程。构建以预算模型是逻辑内核、预算科目为信息载体、标准成本体系为编制依据、管控模块为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平台,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协同化。同时,集团内部子公司、分公司等应做实项目预算,使集团公司预算实现真正的集约化。
自来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条件之一,能否保障自来水供应质量、提高自来水管理效率直接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质量。自来水公司作为自来水的主要供给者,财务管理水平高低与否,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增值,还直接影响了自来水供应质量。鉴于当前我国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强化性建议。
关键词:
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改革开放之后,自来水公司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转变,现代公司制度已经引入公司管理之中。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与国有公司体制原因,自来水公司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性并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自来水公司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强化财务管理,不仅是现代公司的要求,也是提高自来水公司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国民生活安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强化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的意义
1.降风险自来水公司虽然具备很强的公共服务属性,其主要作用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水资源服务。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获得盈利才能维持公司生存,才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增值。强化财务管理工作,能降低公司财务风险,保障公司收益。
2.提升公司绩效财务管理工作是对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的配置工作,强化财务管理,能提高自来水公司成本费用规划的合理性,使得公司管理及生产成本降低,提升公司绩效。
3.提升资金运转效率当前,不少自来水生产公司都缺乏监督体系,预算编制、资金收支计划监督不足,不少管理问题都扩展到财务管理中,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强化财务管理,能使公司收支整体规划性增强,保障预算的真实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
二、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作为国有公司,财务管理对自来水公司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自来水公司的财务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制约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当前我国自来水供应需求量不断增大,自来水公司经营压力较大。2013年,我国自来水供应公司总量已经超过1100家,其中,国有企业占50%以上。从规模上看,大中型自来水供应公司的比例不足,小型自来水公司居多;从资产总量上看,自来水供应行业资产总规模不断扩大,且民营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要快于国企;从发展状况来看,虽然行业总体亏损幅度在下降,但国有企业发展健康程度较差,亏损程度高于民营企业。
三、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不健全首先,财务人员分配上,不少自来水公司并不考虑内部控制机制的需求,很多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存在兼职现象,不仅负责预算编制,还负责收支归纳、税费等工作,不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置岗位,财务舞弊风险高。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用水增多,居民、企业用水量也在增大,自来水公司日常经营成本也随之增高,原材料需求扩大,然而,我国自来水公司的采购方式还比较落后,单纯地将几家供应商材料进行对比就订立采购合同,这样的方式缺乏监督,极易导致暗箱操作。此外,公司采购人员长期不调换,材料领用混乱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2.预算编制水平较低自来水公司对于预算管理的概念并不深,降低了公司财务管理效率。一方面,公司预算编制的方法不科学,零基预算方式较常用,忽略预算弹性,导致预算编制与执行出入偏大。另一方面,自来水公司监督与执行力度不足,编制上通常过分注重具体项目编制,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予跟踪,忽略执行监控。最后,自来水公司预算中资金使用覆盖范围不广,偏重预算内资金使用效率,在超预算、短预算频发的现状之下,导致预算涵盖面不广,加大了公司资金风险。
3.管道施工财务问题突出作为供水公司,自来水公司主要的运输渠道就是管道,近年来,居民用水量正不断增大,管道施工工作量也随之增大,成为了自来水公司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有时管道施工成本甚至会超过供水收入。财务管理上,在对涉及供水管道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时,虽然自身配备审计人员,但重点工程还是采用外部审计办法,且投招标机制也存在一些缺失,加剧了公司成本,损害了公司利益。
四、强化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
1.强化财务管理意识自来水公司属国企,财务管理意识强化,首先必须强化领导者意识,从上而下贯彻财务管理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针对自来水公司,可引进的观念包括现金流理念、货币时间价值、资金绩效等。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优化组织机构设置自来水公司应当强化内部控制建设,重点优化组织机构设置。内部控制上,公司当从事前、事中、事后三大阶段入手,针对管道等重大施工建设,严格控制资金流入流出,避免项目失控引发风险;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保障审计独立性,提高监控效能,避免采购问题与合同问题的发生。组织机构设置上,应当按资金运用、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原则开展,设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分离岗位,其中,财务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整体财务工作的规划与指导,并行财务监督考核职能;资金管理部门当负责公司筹资及资金运作,着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会计核算机构工作重点当为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编制财务报告,进行会计分析。
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公司制度的必然,自来水公司应当将全面预算引入财务管理工作中,以强化财务管理与生产之间的关联程度。预算编制时,公司应该所有资金纳入财务支出范围之内,按照全面预算思想,合理安排资金支出,从公司战略出发,分公司整体与具体部门两方面构建预算目标,实现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全预算,应当构建全程的监控机制,严格监控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费用使用状况,重点把握预算编制、执行及考核三大板块,从而从整体上把控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
4.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建设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公司可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技能竞赛等方式拓展财务管理人的知识广度,可按优秀程度进行重点培训。此外,自来水公司还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创造信息化财务管理环境,为财务管理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莉英.浅谈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3):211-212.
[2]焦红荣.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9):6.
一、融资财务管理时期(1900-1950)
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研究的重点一是融资,二是法律。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财务管理问题就是融资管理问题,融资管理问题就是财务管理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适应当时的情况,各个公司纷纷成立新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独立的公司理财活动应运而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融资问题。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著作《公司财务》,1938年戴维(Dewing)和李昂(Lyon)分别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索罗门(Solomon)认为这种“传统财务研究”给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完善奠定了基础。但这种财务理论忽视资金使用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使如何维持公司生存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首要问题。危机使许多公司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任务并不仅是融资问题,还应包括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与使用,只有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严格控制财务收支,才能使经营立于不败之地。这样,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些专家、学者根据30年代后出现的这种趋势,认为30年代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实际并非如此。直到40年代未,公司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财务管理的重点仍停留于外部融资,财务理论的内容仍以介绍法律、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主。至于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内部控制等问题,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笔者认为,筹资财务管理时期长达50年。
二、资产财务管理时期(1950-1964)
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做好资金利用的决策。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与融资相关的事项已退居到第二位。这样,公司财务决策与生产决策、营销决策一起,构成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三大决策支柱。美国各大公司纷纷设立财务副总经理,由其制定公司的重要财务方针和计划,编审财务控制预算和评估重大投资方案等。基于这一原因,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或“综合财务管理时期”。
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美国人迪恩(JoelDean)于1951年出版了《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此后,财务管理的中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财务理论获得较大发展,主要的财务管理学家有美国的洛夫(Lough)、英国的罗斯(Rose)、日本的古川荣等。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所以,遇有重大决策时,首先必须评估决策对公司价值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至1961年米勒(Miller)和另一财务学者(Modigliani)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即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与其证券价值无关。西方财务界对此反响强烈。最初该定理被看作是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但今天它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大多数财务学者认为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贡献,奠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投资财务管理时期(1964-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早在1952年,马考维兹(H.Markowit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
基本概念。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夏普(WilliamF.Sharpe)和林特纳(J.Lintner)在马考维兹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IAssetsPricingMode1,简称CAPM)”。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财务管理理论的又一飞跃发展。
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融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二是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三是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四、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80年代后,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殷,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活动。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70年代未和80年代早期,西方各国开展了关于通货膨胀条件下怎样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企业财务政策日趋保守。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21世纪一旦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仍将大行其道。
2.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伴随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公司不断朝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空前活跃,在新的经济形式下,财务管理理论的注意力转向国际财务管理领域。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财务管理将更加得到重视和发展。
母公司(即核心层)决策的目标是实现集团财富最大化,而这同子公司(即紧密层)的利益往往存在着矛盾。为了实现集团整体目标,母公司不仅要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管理,而且要凭借产权所赋予的控制权,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加以控制。同时,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生产、销售、分配等法定经营权,能增强子公司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力度,是母子公司管理活动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严谨、完整的体系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因此,母子公司经营管理的统分程度,关键是财务管理权限在母子公司之间的划分,而这正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在这里要指出,母子公司财务管理集中与分权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不同子公司有不同的经营特点,对集团利益的影响大小各异,因此应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即使对同一子公司,不同的财务管理内容有不同的重要性,对其财务管理的集权分散程度也须加以权衡。比如对于现金管理和预算管理,我们要进行强有力的集权;对于投资与利润分配的管理,可以集权和分权适当结合;而其他的在母公司审定的决策范围内的生产、销售等,子公司享有彻底的分权。在对母子公司财务集权与分权作进一步探讨之前有必要先对母公司实行集权化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加以归纳。
一、财务管理集权化的前提条件
母子公司各自平等独立的法人地位,为财务管理的分权化提供了依据。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约束只能通过行使股东权力来进行。在实际管理中,母公司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来实现对子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
1.对子公司财务部门的集中控制。对财务部门的集中控制,相当于把握了各子公司的脉搏。在企业集团中,各子公司财务主管由母公司选派,向母公司负责;财务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均体现在母公司。由于财务部门相对独立于各子公司,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集权管理。以某集团为例,其财务人员集中办公,不下放到各子公司。财务部门不是按不同的子公司来设置科室,而是按财务职责的合理分工来设置,分为结算科、会计科和财务科。这种设置方法使母子公司财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母公司能及时地掌握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
2.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为了分析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其经营成果,从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母公司还应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任何一个子公司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在明确了母公司实行集权化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后,下面具体根据不同的财务管理内容就母子公司财务管理的集权分散程度加以讨论。
二、强有力的集权
1.现金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源,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现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现金集中起来,降低现金的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是集团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子公司财务部门的集中管理为强化现金管理提供了条件。
①银行账户管理。针对目前企业集团出现的子公司私自在银行开户截留现金的问题,母公司应加强对子公司开户的控制。子公司在银行开户须经母公司审批,所开帐户必须由母公司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例如,有的集团实行“结算中心制”,它以母公司名义在银行开立基本结算户,再分别以各子公司的名义在该总户头上设立分户,由总户头控制各子公司分户。在子公司看来结算中心就是银行,借款、还款及其他方式的融资均要向结算中心提出。结算中心加强了对子公司资金使用的监管,而且通过集中子公司的闲散资金也增强了集团的资金实力。
②现金预测。为了使现金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克服短期行为,母公司应通过整体预测,对集团以现有资金能做多大的经营规模、需要多大的融资规模、可寻求的资金来源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财务部门而言,则要随时掌握每一时期和时点可以运用及必须支付的现金。对子公司现金的集中管理为现金预测提供了条件。母公司每天都将实际收支情况与预测相比较,发现不相符的情况,及时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③筹资管理。母公司在现金预测基础上,研究集团资金来源的构成方式,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资金的筹集应与使用相结合,并与集团的综合偿债能力相适应,不能盲目举债,增加筹资风险。因此,子公司所需资金不得擅自向外筹集,而须在集团内部筹集,并由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此项业务。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可以借助价值规律,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有偿使用,即子公司向母公司借款时须支付利息。
2.预算管理。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还体现在,母公司对制定用于指导各子公司的预算拥有最终决定权。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母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母公司审批。母公司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和平衡各子公司的预算,并汇总编制集团预算。经批准后的预算下达给各子公司,据以指导其经营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母公司应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随时调整偏差,保证预算的完成。
三、集权与分权的适当结合
1.投资管理。集团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因此,集团投资管理倾向于采用集中管理。在母公司对子公司资金加以集中管理之后,投资管理可以适当分权,即子公司有权制定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项目,但一般占集团投资很小的一部分。有的集团是根据子公司等级来划分投资权限,超过规定限额的投资项目要向母公司提出申请。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并重视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防止出现只投资不管理的现象,规范子公司投资行为。
2.利润分配。母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主体,其利润分配是集团利润分配的核心内容。母子公司以控股方式形成,对应的是按股份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对母公司而言,子公司所增利润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在母公司,以便满足集团的长远发展需要,同时也要保证子公司和职工的利益得到逐步增加,这是集团凝聚力的动力源泉。
对子公司的工资、奖金的分配实行总量控制,建立健全对子公司工资奖金分配的检查和控制制度。子公司要严格按照母公司所规定的工资奖金计提原则,在计提工资金额范围内自主分配。
四、广泛彻底的分权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特点
1.企业集团概念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
2.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特点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管理目标双重性。集团公司不仅要最大限度的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还要指导、监督子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二是财务管理活动层次化、体系化。三是多元化投资。四是关联交易频繁化。
(二)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首先,二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股东或子公司价值最大化。其次,二者可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内控需要的资料财务协助提供,同时,内控可以对财务提出建议整改措施。最后,内部控制的实施对于集团财务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二、集团财务管理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有效防控财务风险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而企业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目标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对各种表现形式的风险进行识别,进而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
(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及时、可靠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来源、归类、记录、汇报能如实反映企业集团、子公司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进而可以准确的评价经营业绩和综合管理的情况,可以为管理层和决策层进行经营决策、开展经营计划、实施经营活动提供参考的依据。
(三)利于经营者管理水平的提高
集团公司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帮助管理者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同时,各项制度也在内控机制下得到了有效的评估和改进。集团企业整个管理团队和员工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三、企业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高层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内部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管理过程,管理层的重视至关重要。否则,即便制度再完善,若得不到有效执行,或者在执行中因高层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使得内控在一定范围内缺乏独立性,那么也是一纸空文。
虽然有很多集团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内审部门,但我国现阶段,内审的职能只局限于审计会计报表、查账等监督工作,未深入管理和经营领域,很难对管理层提出预防性和实质性的建议。
(二)缺乏有效监控
企业监控有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外部监控包括社会监控和政府监控,内部监控是来自企业的内部监督,集团企业的内部监控一直处于薄弱状态。实际工作中,集团公司财务问题复杂,尤其如关联交易发生频繁、内部往来账目混乱。因集团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监控,问题会日益积累,直至严重的地步。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是否得到合理执行也要进行有效监控。
(三)缺乏风险意识
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风险意识薄弱,管理缺乏动态性,对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使得事前预测无从谈起,潜在的风险无法识别;事中控制又非常薄弱,风险再次被忽略;事后控制时,时机已错过,效果明显欠佳。
四、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机制
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内控是否能有效实施、控制能否成功,也制约着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集团公司迫切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首先是管理层的态度,要重视内控的建设和执行。其次,人员素质的提升。这主要指会计人员,因为会计核算是财务内控的重要方面,所以,必须重视内控执行者的选择、培训,一方面重技能,另一方面重人品,全面提升内控执行者的素质。最后,企业集团应有积极的内控环境,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实施风险预警制度,加强风险管理
企业集团应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从总体上把握各部门的分散风险。其次,建立长短期财务预警制度。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可以及时地为企业传达预警信号,使管理层及早做好应对准备;长期财务预警制度的建立可以权衡举债经营的风险,检验公司是否取得杠杆收益,同时警惕公司关注偿债能力,实现债务在各项目间的合理分配。
(三)健全集团信息化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集团只有全面掌握了生产经营的整体概况,及时充分的了解各子公司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信息等,决策者才能从全局出发解决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集团公司应统一各子公司财务软件系统的使用,使软件的应用满足跨账簿、跨企业、多维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实现时时的信息查询和处理,还要制定一套严格的系统管理制度,统一财务管理办法、统一资金管理,定期传递、反馈信息流,保障信息传递机制的通畅性。
(四)加大财务监督力度
集团公司内部的监督分为预算监督和执行监督等。集团内部应当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设,为体现“全员、全额、全程”的要求,发挥预算的权威性,监控是必不可少的,且要加大监督力度,使监督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另一方面,应发动全员监督内控执行情况,应时代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健全改进内控制度建设,使内部控制得到真正执行,起到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蓓.浅谈内部控制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1(10).
[2] 郝梅.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研究[J].中国经贸,2011(4).
[3] 魏敏. 企业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8).
[4] 刘海涛. 浅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及管理意识[J].大科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