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制度建设情况

企业制度建设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制度建设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制度建设情况

企业制度建设情况范文第1篇

我们认为,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电信企业已经实现政企分开,独家经营的局面已经被多主体的市场竞争所取代,不仅如此,随着电信市场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国际间的竞争也将展开,这使电信企业必须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这些特点,决定了电信企业需要尽快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制度文化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建设,从中反映出我们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反映出我们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通过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我们能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地表达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其次,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弱化,可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

其三,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规范,就要正确认识理解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懂得运用制度文化来保证和促进企业发展。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把电信服务理念和行为准则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经营服务水平提高的目的。不难看出,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做好经营服务工作。

其四,要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个完善、合事宜的企业制度文化,能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效率。

二、当前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之现状

我们看到,目前电信企业在制度建设上已初显成效:通过推进五项集中管理,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大力实施预算管理,强调了企业的科学决策、投入产出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竞争上岗、薪酬改革、绩效考核、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和教育培训等五项机制创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bpr业务流程重组,逐步形成了“以前台服务为标志,以后台服务为支撑,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服务链,解决了过去对市场反应慢、业务流程不畅、员工职责不清等问题,使市场响应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电信企业还缺乏对内在的制度文化自律与软性的制度文化引导;缺乏强调心理认同、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缺乏启发员工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支撑制度的文化尚未全面形成,企业的制度执行成本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因认识不到位。一些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立足于需要之上的,认为制度是越多越好,为严格而严格。

二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将制度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表现形式,甚至迷信于制度建设,而忘记其他部分。

三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到位。将制度看成是管理者的文化,或者是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注重外在的约束,而不探讨制度内涵是否被员工心理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使制度没有成为一种共有的文化。

四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执行认识不到位。有的企业在执行制度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虽然这些制度往往能迅速实施,很快就在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人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但是,这些仅仅是表象,其后缺少与员工的沟通,不能让员工充分理解和认同制度的内涵,不重视制度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因此,制度的有效性不长。

三、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西方学者做过一个比喻:制度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规范、标准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对制度的接受度、认同感、认知率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其中,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制度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集体感受和各种非正式规则、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制度文化管理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信仰、道德、理念、规则和行为不断强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所凝聚的力量。所以,我们认为,把握企业制度文化的“无形”、“柔性”,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从审视制度是否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制度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同时,制度又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制度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是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如事关企业生存的各种问题,包括服务质量、客户关系、网络运行等,毫无疑问是必须以制度加以明确规范的。

(二)从审视制度的内容是否以“以人为本”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活力点。制度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率、效果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加强对企业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因为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投机取巧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信誉。其次,要关注员工自身价值的建设,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每年提出不同的知识更新要求,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和业绩评估等形式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水平。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从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全员的认可。

(四)从审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严格平等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折射点。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的监督执行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制度的效果,危及制度的最终目标。

(五)从审视制度的责任是否明确落实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规定是企业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就会使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个企业也就没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惩罚规定是责任追究制度的补充,它既是治理违法违规、偷懒、弄虚作假的直接手段,又是树立正风,打击歪风邪气的有力武器,这种制度规定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员工都应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在企业内部不应有特殊员工,尤其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理上,必须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这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并具有权威性。

四、常州电信企业制度建设概要

如前所述,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文化的反作用力更为明显。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和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文化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因此,文化理念的落实最终要靠制度去推进,形成固化模式,否则文化就没有土壤,制度也没有持久生命力。在企业转型中,制度的再造与文化的再造是相辅相成的。

为此,今年以来,常州电信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先进行了一些探索。分公司明确提出,企业制度重建工作必须与《企业文化纲要》宣贯工作,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宣传、贯彻落实相结合,必须与流程重组、架构再造工作相结合,必须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一是明确了制度建设的目的。以执行层的精细化为途径,以管理层的精确化为目标,逐步固化各种事务处理模式,为企业运行疏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描述清晰的操作和管理规范。

二是确定了制度建设的理念。即,制度建设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在现有机制下的改良;制度建设要做好“针线工夫”,一针一线地缝出企业品牌;制度建设要为精确化决策提供保障;淡化个人色彩,实行职业化管理;效率与规范相结合。

三是把握好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制度的描述不够清晰、细致,缺乏可操作性,留有一定的个人意志空间;部门职责的制定只解决了分工问题,没有解决执行质量问题,一些职责仍缺乏与之配套的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各种制度仍缺乏相应文化理念、价值观的贯穿和支撑。

四是勾划了常州电信企业制度的总纲及框架。总纲包括序言及八章内容,阐述了常州电信的沿革、企业性质、议事规则、企业精神及企业愿景,规定了员工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规范了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关系,明确了员工守则。企业制度的框架分为三大块,即业务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行政管理、法律事务、人力资源、财务审计、运行维护、市场营销、服务监督、信息化等。同时,将沟通反馈制度、监察检查制度和文化监督制度贯穿各个部门。

企业制度建设情况范文第2篇

企业制度建设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伦理与制度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及对企业伦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决定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更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企业制度的制定者和决策者是在根本不明白制度的含义和实质的情况下制定制度的,所以制度的制定本身就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非科学性。我们的企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企业领导者、决策者意志的制度化,反映的只是企业领导者的利益诉求和目标。这种意义上的制度只是老板的制度或者少数企业领导者的制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制度。要建立真正合理的企业制度,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制度的含义以及制度与伦理之间的关系。

一、伦理是制度的灵魂和核心,制度是伦理的外在规范

制度是什么呢? 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是作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的规则、守法程序和守法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2]( 226)

罗尔斯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这些规范指定某些行为类型为能允许的,另一些则为被禁止的,并在违反出现时,给出某些惩罚和保护措施”。[3]( P51 - 52)

为了调节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避免主体之间利益矛盾的激化,有必要将人们之间合理的社会关系及利益关系固定化、秩序化,使之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和结构,由此便形成了制度。

可见,制度就是包含了“伦理、道德在内的”并制约人们行为以及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利益矛盾的基本规范。内含在制度中的道德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4]( P8)

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理论。“伦”的本义就是“关系”或“条理”。伦理和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两个基本范畴,伦理在逻辑上先于或高于道德。一般认为伦理与道德具有大体相同的意义,人们常常把“伦理”、“道德”当作同义词来使用,甚至就把两者并称为“伦理道德”。因为伦理和道德都是指人与人关系的学问,都是关乎如何做人的道理,是人们行为品质的善恶正邪,生活方式、生命意义和终极关切的问题。但在日常用法中,两者的细微差别表现在: 道德更强调主观、内在、个人的意味,伦理则强调客观、外在、社会的意味。另外,当表示规范、理论的时候,人们倾向于用“伦理”一词,而当指现象、问题的时候,则倾向于用“道德”一词。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道德”和“伦理”都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

通过对制度和伦理之内涵的分析,我们发现,制度与伦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制度与伦理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都有一种约束性。但是,制度是一种他律性的约束而伦理是一种自律性的约束。制度是人们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主观性和外显性。而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具有应然性,非强制性。相对伦理而言,制度是对人与人关系的刚性制约; 相对制度而言,伦理是对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柔性约束。

既然制度与伦理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两者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制度和伦理就像一部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从本质上讲制度和伦理应是相互包含、有机统一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其实不然。对制度与伦理关系的探讨,对制度的伦理设计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儒家的规范社会的方案就是对制度的伦理设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制度与伦理的高度结合。西方近、现代社会从伦理学视角考察制度问题的更是不乏其人,洛克、卢梭、康德等人便是典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罗尔斯,他的《正义论》认为,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核心的问题就是制度的道德性、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对制度的伦理性探讨和考察正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个人转向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企业伦理和企业制度是本与末、体与用、价值与工具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在其运行中是最需要规矩的,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企业制度的指导下进行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方向盘和刹车片,企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发展都是用企业制度来规范和指导的。可以说没有制度的企业,就像是没有方向盘和刹车片的汽车一样没有方向和目标甚至容易走向毁灭。显然企业制度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企业制度,应该怎样建设企业制度,什么样的企业制度才是正当的、正义的、合理的,这就涉及到企业制度与企业伦理的关系问题。

企业制度是关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模式的总称,也是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或构成主要包括法律与政策、企业组织结构( 部门划分及职责分工) 、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管理表单等各类规范文件。简言之,企业制度就是协调和规范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及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企业制度一般具有强制性、外显性、主观性和规范性等特征。

企业伦理是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是应用伦理的一个重要分支。企业伦理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最早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日本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对企业伦理进行系统的研究。而我国对企业伦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企业伦理的内涵还缺乏了解。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关于企业伦理的定义如下: 所谓企业伦理( 又称为企业道德) ,是企业本身的伦理,是用于规范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规范。

任何企业的经营行为及其运行过程在本质上都离不开伦理问题。一个正当合理的企业应当重视企业伦理,不与社会发生道德冲突与摩擦,并积极采取有益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在当今时代,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盈利的多少,更体现在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伦理道德底蕴方面。如果企业片面强调利润的最大化而无视企业伦理建设,企业的经营活动将越来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换言之,企业经营的成功离不开正确合理的企业伦理的确立。树立正确合理的企业伦理观念,体现了重视企业经营过程中人与社会要素的理念,更是体现了企业经营中以人为本的观念。企业伦理观念的树立及最后的落实执行体现在企业制度的建设方面,在实践中企业伦理是通过企业制度显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这就要进一步考察企业伦理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问题。

正如恩格斯所说: “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一定制度一经形成,它就构成蕴含着道德价值和人们道德评价的有机系统。”[5]( P1330)企业制度与企业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的所有管理过程都是通过企业制度来实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制度的运行过程。企业制度与企业伦理的关系就是管理与伦理的关系。唐凯麟和龚天平教授在《管理伦理学纲要》一书中从管理的伦理属性和伦理的管理价值两个角度论证了管理伦理的必然性。有人认为“管理与伦理之所以能够结合,关键不在于伦理学能够为管理学提供什么,或者相反,而是由于‘管理’与‘伦理’具有可通约性———管理本身内在地具有伦理性质”。[6]

这也就是说企业制度本身就应该包含有企业伦理的气质,企业伦理应当为企业制度的建设确立方向和规范边界。然而现实往往令人遗憾,我们在实践操作中往往忽略甚至否认企业伦理对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其实对企业制度的道德评价和审视就意味着企业制度的建立不应该漠视企业伦理的存在,那种认为企业是赢利性经济组织不是慈善机构因此不需要伦理的认识本身就是极不正确的。

事实上,那种与伦理道德完全无关、超越社会伦理道德关系而采取所谓“伦理道德中立”的企业根本不可能存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企业从产生的时候起就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不可避免地在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中作为某种伦理道德主体而存在。所谓纯粹的“经济人”和经济单位只不过是经济学家的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无伦理的企业和企业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持有不同伦理道德观念和态度的企业和企业家。

因为任何企业家和企业的活动,不管从其手段还是从其目的来说,都存在着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或价值问题; 人们总是可以从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的行为做出是善的还是恶的、是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评价。

由于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这种道德评价也是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由于在人类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分裂成为利益对立的集团、阶级,人和社会的发展是矛盾地前进的,这种道德评价也是矛盾的、复杂的; 由于在这样的历史时期,社会少数人的发展,常常是以牺牲社会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是在人的异化状态中得以实现的,于是就产生了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的矛盾问题。一个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增加的时候,如果采取了损害他人的发展或者大多数人的发展的手段和形式,那么企业的这种行为就一定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这种情况表明,企业不可能与伦理毫无关系,不可能不具有伦理气质。

当然,我国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制度的某些不完善以及人们的某些不正当需求的存在,的确使一些不讲伦理道德的企业大发横财,通过一些不正当竞争和非道德手段获取了较大的利益。

由此也使一些人在认识上陷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企业伦理完全是多余的。但是我们终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用非伦理的手段赚取“黑心钱”的短期行为必定不会长久。因为这样“缺德”的企业只一味追求赢利的最大化,不顾人的生命价值和终极关怀,只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理性; 即使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只能得到一时之利,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企业终究会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从而遭到社会的淘汰。于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日益规范化,现代市场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法制经济、诚信经济、道德经济、文明经济,现代市场上的企业家已越来越成长为讲法制、讲诚信、讲道德、讲文明的现代企业家,早已不是市场初始阶段的那种很难同强盗、骗子区分的形象了。

总之,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受到社会和公众认可的程度、其存在和成长的持续性和长久性直接取决于其具有的伦理道德水平。在一个重道德、讲伦理的文明社会和市场中,企业的信誉和伦理是一种无形资本、潜在市场。这种无形的资本、潜在的市场将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意义上,企业伦理建设虽然直接提高的是企业的伦理素质、伦理水平、伦理价值、伦理形象,但这种伦理素质、水平、价值、形象的提高却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化为企业在经济上的利润和收入。做有道德的企业应从有道德的企业制度做起,在企业伦理指导下建设有德性的企业制度才能让企业同时拥抱利润和灵魂。

三、企业伦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灵魂性地位和主导作用

在考察了企业伦理与企业制度的关系后,便有了阐明企业伦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可能和必要。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长久生存的基石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伦理对明确企业制度建设的方向和规范企业制度建设的边界方面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

( 一) 企业伦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灵魂性地位

企业伦理具体到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就是企业制度伦理。通过上述对企业制度的分析得知,企业制度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伦理气质,本身就内含了企业伦理。这种内含在企业制度中的企业伦理我们把它叫做企业制度伦理。那么企业制度的结构就由企业制度伦理和企业制度规范两个层面构成。其中企业制度伦理是企业制度的灵魂和核心,企业制度规范是企业制度伦理的外显和表现。一定的企业制度规范总是要体现一定的企业制度伦理,而一定的企业制度伦理总是要贯穿于一定的企业制度规范之中。离开企业制度伦理的企业制度只是干瘪冰冷的制度规范与条文,而没有具体制度规范与条文承载的企业制度伦理只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观念。企业伦理是价值理性的,制度规范则是工具理性的,只有在价值理性引导和调控下的工具理性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好比优秀的硬件必须有一定的软件与之相匹配才能发挥其作用一样,只有企业伦理与企业制度规范有机结合的企业制度,才是有灵魂的制度,才是有生命的制度。价值理性的企业伦理与工具理性的企业制度的结合才是善的企业制度,才是正义的企业制度。

每一个企业都有制度,但是每一个企业的制度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便有了企业制度的制定,评价,运行,修正等等问题。不断地修正带来了不断的完善,同时又带来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以说指导实践活动的理性或理论的非科学性和不合理性,是造成不合理实践及其负效应的直接根源。”[7]因此,企业制度本身的建设是否合理的问题,与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是否具有正确合理的伦理道德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影响和反映企业领导者、决策者伦理道德观念的正是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和灵魂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该对企业制度的建设进行伦理审视的时候了。

( 二) 企业伦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制度的内容我们从宏观上划分,大概分为协调规范企业内部行为的制度和协调规范企业外部行为的制度两个方面。企业制度建设是指对企业对内对外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章程的制定、运行、评价和修正的系统工程。企业伦理对企业制度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制度建设提供原则性指导,为企业制度建设指明方向和规定边界。企业制度建设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制度正义原则

正义,是我们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价值原则。正义观念是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本质是利益协调的合理性。正义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但真正的正义始终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完善的价值原则和目标。正义从社会的角度可分为经济正义、政治正义、法律正义、伦理正义等。伦理学意义上的正义指的是人们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以及合理的人际关系,其核心的意义是公正。正义从主体人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体正义和社会正义。

个体正义包括个人的正直美德以及作为其表现的个人对待他人以及社会的正义感。社会正义则是通过制度明文化了的正义,它的实现能够为社会营造和保持一个允公允能、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可见社会正义问题本质上就是社会制度的正义问题。

那么具体到企业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制度本身就蕴涵着某种伦理价值原则,而首要的价值便是正义。正义是衡量制度合理性的根本标准,能对制度展开正当与否、合理与否、正义与否的伦理评价。

正义的具体标准: 一是“发展最大化”标准; 二是利益协调平衡标准; 三是权利与义务的明晰与确定。

2 . 制度和谐原则

和谐最基本的解释是和睦、谐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和谐是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辩证统一,它体现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立面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一致性、完整性、平衡性、协调性和合乎规律性的状态。“和谐”强调事物关系的一致性、协调性、合乎规律性。伦理学作为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问,也就是关于如何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学问。因此,和谐原则是人伦关系中的根本价值原则和目标,也是人伦关系的理想状态。制度和谐是指制度间的一种一致性、完整性、平衡性、协调性、合乎规律性、相互支持以及相互促进的状态。企业和谐有赖于制度和谐。

而企业伦理追求的就是制度的和谐。制度的和谐对企业和谐能够产生一定的良好效果。制度和谐又离不开企业伦理的价值导向作用,只有体现一定合理的伦理价值理念和原则的制度才算是和谐的制度。

3 . 制度自由原则

自由是企业伦理指导下企业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人类历史是一个追求自由的过程也是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伦理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一种权力,是指主体人在一定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制度自由具体到企业层面表现为企业员工拥有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参与企业事务的民利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企业制度的建设必须是一个全体员工以各种形式参与最大限度的表达员工利益和诉求的过程而不应是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的意志的制度化的过程。

总之,现代企业制度不过是处理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的原则、方式、方法的规范化、持久化、稳定化、制度化的体现。它的建立和完善既要有经营实践上、制度技术上的根据,又要有伦理道德、社会文化上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在经营实践上是有效率的,在制度技术上是科学合理的,在社会文化上是进步的,在伦理道德上是公正合理的。

企业制度建设情况范文第3篇

为了贯彻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上市公司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先行一步”和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重点检查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情况的要求,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共同开展了以公司治理为重点的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检查。

检查工作历经动员、自查、重点检查和总结整改四个阶段。各地证管办、经贸委联合行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组织了1175家上市公司参加了自查,对216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重点检查,检查于9月底圆满结束。

上市公司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股权结构有所改善,股权多元化步伐加快;上市公司独立性有所增强,74%的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或服务使用自己注册的商标,68%的公司自己拥有生产经营场所的土地使用权,近100%的公司有独立的银行账户、独立的财务会计部门,96.5%的公司财务决策有完全的独立性。公司治理结构初步确立;独立董事制度基本建立,实践中正发挥积极作用。截至6月30日,已有1124家上市公司共选聘了2414名独立董事。聘任两名以上独立董事的公司占到20%,70%的公司已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担任独立董事;内控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信息披露质量逐渐提高。77%的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检查显示92%的上市公司近三年都能按要求及时披露定期报告;对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这次检查,也了解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检查中发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大量存在。其中既有控股股东因为关联销售、关联采购等原因占用公司资金,也有上市公司代控股股东垫付各种资金或向其拆借资金的情况。这不仅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中国证监会将积极采取措施,对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不规范行为加以解决。对上述占用资金问题中国证监会将会同国家经贸委报请国务院针对上市公司资金往来及担保行为制定规范措施,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上市公司采取有力措施清理并收回被占用的资金,对资金往来和对外担保行为制定明确的决策审核程序。

从这次检查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可以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借鉴。

――监管工作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在这次检查中各地证管办与当地经贸委、地方政府积极沟通、相互配合,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协调解决的一致意见,各方齐头并进,共同努力,以求实现对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的联动检查,提高了监管的效率;

――以检查促整改。检查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检查中各地通过发整改通知、培训、外聘专家、调研等各种形式,推动上市公司自身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紧迫性,从企业内部产生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动力,才能将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涉及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还需要整个外部环境的配合。要在整个社会形成讲诚信、守规则的良好风气,并有一套完备的司法诉讼等法律程序作保证,同时各个政府部门、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合力,促进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则来运作,监管部门正积极促成这样的外部氛围,目前已初见成效。

――积极开拓创新,全面推动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保障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

下一步中国证监会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1. 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所有者缺位是长期以来困扰国有企业的一个难题,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多与此有关。随着十六大提出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公司治理中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深层次问题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2.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的诚信与勤勉责任。董事会要作为上市公司的中心,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监管中要强化董事诚信义务,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要求负有责任的董事承担个人责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健全独立董事的提名、选聘及监督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强化董事责任的新途径,包括建立董事协会等自律机构,充分发挥董事和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积极探索股权激励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健全高管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问题。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尽快出台有关股权激励的规范性文件,并鼓励上市公司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合理的股权激励措施。

4.推动上市公司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通过树立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谋求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长期支持,从而提高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规模。处理好上市公司和股东之间的关系,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及其合法权益,进而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要求上市公司树立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观念,同时健全有关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企业制度建设情况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 现代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创新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其整体管理水平和整体价值服务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发展的永恒主题。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进行科学创新,对财会管理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 

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改革中,企业财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重要问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财务行为。也就是必须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筹措资金、使用资金和分配收益,才能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建立企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内在需求 

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金活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是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透过价值形态管理,达到实物形态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3)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建设财务管理制度 

尽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已有多年,但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依旧是会计和财务不分、财务仅是作为会计的附庸而存在,其对象仅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已。因此,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筹集资金、用好资金起积极作用。 

2、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 

企业财务、会计分别设立机构是体制创新的思路,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其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管理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企业、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同,其财务管理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才具有可操作性。 

(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的财富增加越多,越接近于企业的目标。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反映利润取得的时间,反映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反映受风险大小的影响。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 

企业财务会计体制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中应当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讲求实效。要充分认清会计环境,遵循国家法令法规,体现效益原则和内部控制原则,有利于和国际企业财务制度衔接,还要考虑到改制中的便于操作。 

(1)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企业的经营者及财务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同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 

(2)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培训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学习班及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和会计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财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使广大财务人员自觉重视职业道德的修养,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做好本职工作。 

(3)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 

在现代企业中,公司的财务管理通常与公司的高层领导有关,如总裁、财务总监等,还有一些级别较低的部门主管。因此,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避免公司的管理出现漏洞,减少公司的经济损失。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强有利的保障。 

总之,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以财务决策为中心,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因此,财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合理地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抓住发展机会,规避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企业制度建设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国有资产

内部控制制度指的是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控制的一系列程序与方法,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国有资产增值以及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内控制度是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关键

内控制度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购置、使用以及处置的具体标准,是国有资产保值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内控制度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公司结构,对国有资产的运营进行监督与制约,从而保证各项资产的运营安全。另外,由于内控制度的制定、落实均围绕企业目标最大化而开展,因此内控制度是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是资产增值的先决条件。

二、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

(一)意识问题

目前,部分国企领导层尚未认识到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未意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内控制度的强大推动力,甚至将独断专行与内控制度混为一谈,进而缺乏建设内控制度的主动性。

(二)环境问题

良好的宏观与微观环境,是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国企改制后,大部分企业均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内起步较晚,各项制度尚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独断专权、信息失真等问题频发。

(三)制度问题

我国大部分企业内控制度落后,制度制定缺乏连贯性与科学性,且大部分内控制度主要针对事后控制,缺乏对事前、事中过程的控制。此外,内控制度的制定往往忽略了对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的控制。

三、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阶层学习与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以及国有资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在领导阶层的认同与支持下,才能真正发挥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宣传、会议、教育等方式,在员工之间形成“内控制度”观念,促使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内控管理过程中来,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优化环境

首先,完善组织结构。彻底改变传统链条过长的企业管理体制,明晰职位、具化职责,畅通信息交流的双向渠道,积极打造合作、协调、控制的组织结构。其次,健全企业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积极营造创事业、努力工作、“能者上”的工作氛围,强化物质激励,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激发员工的执行力与创造力。再次,积极打造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有重要作用,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引导员工形成价值认同感,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执行力。再次,打造有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在信息化社会中,应以互联网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信息处理的快捷性、安全性与透明度。

(三)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制度建设,是加强内控制度实施的关键。具体对策如下:一是积极出台相应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包括多个方面,例如,计划管理制度、投融资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国有企业需在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遵循合法性、适应性、全面性等原则,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二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必须全面分析企业运行风险,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与控制策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由领导阶层、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生产销售人员等共同组成,通过各阶层、各部门人员的共同分析,积极识别企业运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三是严格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新形势下,必须完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第一,评估企业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例如,责任审计实施情况、决算审计制度的实施情况、审核会签制度实施情况以及对原材料、银行账户的不定期抽查情况等;第二,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置,充分发挥审计与监督职能,促使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四是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将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日程,促使培训工作常态化。职工培训不仅能提高员工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还能全面提高员工整体服务效能,并有效促进内控制度的实施。笔者建议,一是明确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形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员工健康发展提供空间支持;二是从整体上确定员工培训培养流程,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将培训考核结果与员工评优、岗位调动、薪资升降等相挂钩,在择优、公平、竞争原则下,优化科学用人机制,全面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个人与行业的双赢。五是科学考评机制。国有企业必须打破传统“大锅饭”局面,彻底改革以往程序简单、内容笼统的考核制度,积极建立多元化绩效考核体系。结合岗位性质、工龄、任务、贡献等因素,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考评与日常考核,将员工工资与出勤、安全、质量、工时定额等因素相结合,通过量化考核方式,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企的深化改革发展,内控管理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企业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在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资产增值。

参考文献:

[1]陈达明.国有资产安全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