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出纳报表分析

财务出纳报表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出纳报表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出纳报表分析

财务出纳报表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描述;实践教学

Abstract: Vocational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course system build,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occupation, job analysis and job task analysis, then consider the credentials of the course requirements, which satisfy the post demand and adapt to the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for science, real combination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occupation post; task description; 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要与会计职业岗位相适应,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一些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课程设置目的不强、课程内容重复和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等现象。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把握好总体方向,突出实践课的份量。

一、课程体系建立的思路

设置课程首先要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与分析,再进行工作任务描述,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

(一)职业岗位分析

经过调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可从事的相关职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也有部分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岗位,中介机构的记账和审计助理岗位及部分从事金融企业的银行柜员工作。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会计岗位的需求不同,从整个会计岗位上分析,主要分四个层次,初级会计岗位、中级会计岗位、高级会计岗位和会计相关岗位。

高级会计岗位承担大、中企业事业单位、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和财务分析工作,对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高职生难以胜任。中级会计岗位的承担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包括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综合及编制报表等具体核算岗位。)及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企业有会计岗位、审计岗位和相关管理岗位(信贷、计划等)。小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岗位、会计主管和审计主管。这些具有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便可胜任。初级岗位主要是从事大中型企业的出纳和数据录入工作及企业的核算工作,中职及以上的毕业生便可胜任。

通过上面分析,中级会计岗位群及以下,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学历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市场定位的首选。主要岗位有:出纳岗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企业审计及会计管理岗等。

(二)工作任务描述

各职业岗位是通过一定的工作过程完成的,确定岗位后,再分析的各岗位的工作过程、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如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开设会计账户;录入余额;试算平衡;业务处理(投入资本业务、物资采购业务、进行生产业务、产品销售业务、经营成果业务、利润分配业务);登记账户(明细账、总分类账);结账;编制报表。

在这些工作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工作任务:

(1)相关环节认知。主要对会计信息产品生产环境认知;生产岗位认知;生产流程认知;生产工艺认知;生产方法认知。具体要求是能正确理解会计信息产品生产活动;能正确认识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规程、加工方法;能正确总结会计信息产品的特点。

(2)各要素的核算。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利润核算。具体要求是能明辨各种经济业务原始单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能正确判断各种原始单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性质和类型;能按照会计规范正确计量各种经济业务;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认计量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

(3)税款计算与申报。包含各项税款和各项费用的计算与申报。具体要求是能顺利地办理企业税务登记、发票申购等涉税业务;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应缴纳的各种税费;能熟练运用税收网络申报系统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

(4)成本计算。包括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方法选择、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分析。具体要求是能结合各种产品、劳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采用灵活合理的方法正确计算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能正确编制成本报表;能根据成本报表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

(5)会计报告的编制。会计报表编报、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其他相关信息披露。具体要求是能正确编制会计报表;会选择和披露相关报表附注信息;能及时按照规定采用书面和网络系统向相关信息使用者报送财务报告。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学习领域最后确定出各门课程。

(三)专业资格证书对课程的要求。

设置的课程还要满足取得资格证书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取得的资格证书和需要的相关课程如下表

职业证书 课程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基础、会计法规、会计电算化。

初级会计证书 会计基础、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济法、会计分岗实训。

会计电算化证书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实训。

计算技术证书 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银行从业资格证书 金融与信贷、银行会计。

英语A、B级及四级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

计算机等级证书 计算机文化知识。

经过分析,按照“校企合作、实境育人、一书多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习领域组成,依据会计岗位与职业证书的要求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习领域教学计划,

二、 整合相关课程的内容

对形成的课程体系还要进行细致整合,合并相关课程,去掉重复内容,在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有如下专业课程,如下表:

课程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 资产评估 报表分析

课时 124 72 60 72 60 40

会计概述 总论 概述 概论 总论 概论

金融资产 产品成本核算概述 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 资金时间价值 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资产负债表解读

存货 产品成本构成要素核算 本量利分析原理 筹资管理 资产评估的程序 利润表解读

长期股权投资 品种法 预测分析 项目管理 机器设备评估 现金流量表解读

固定资产 分批法 短期投资决策 证券投资管理 房地产评估 偿债能力分析

无形资产 分步法 长期投资决策 流动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评估 营运能力分析

资产减值 产品成本计算辅助方法 全面预算 利润分配管理 长期投资评估 盈利能力分析

负债 成本报表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 财务预算 流动资产评估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所有者权益 成本分析 存货决策 财务控制 企业价值评估 综合分析

收入、费用和利润 成本预测、决策与计划 责任会计 财务分析 资产评估报告

财务报表 成本控制与考核 业绩考核与评价

这六门课程共426学时,占了专业课的主体,这些课程有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主要重复的内容有货币时间价值; 成本分类及量本利分析; 报表分析; 全面预算;财务控制;预测与决策等。

可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成一门课程,为《成本与管理会计》。并把货币价值、全面预算等内容只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讲,只需80学时;把《报表分析》课程改为《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需50学时;《财务会计》课程去掉报表编制内容,学时为100学时;《资产评估》课程去掉货币时间价值内容,学时为56学时;《财务管理》课程去掉报表分析内容,课时为62学时。这样,六门课程要比以前减少用近80学时。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

单项实训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技术”课程进行珠算等级水平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参加全国等级考试水平训练;“基础会计”课程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训练;“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单证处理的训练;“成本会计”课程进行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等等。

综合实训,是在学习几门相关课程后组织的集中实训教学,它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完成岗位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职业岗位综合运用能力。本专业开设了“会计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课程。

(二)手算和电算相结合。

在实践课中,重点抓好“会计模拟实习”(手工综合实验课)、“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两门实践课的教学。这两门课程相互承接,构成了一个使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完成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一整套会计核算、账务处理操作的系统。

(三)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内实践是指随堂进行的实训活动。一般在教师讲授、演示和指导下进行,它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课外实践则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既可由教师出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课题独立进行实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已在大部分专业课程中分别安排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项目。

(四)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财务出纳报表分析范文第2篇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正不断加强。事业单位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职责以及政府职能,并且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市场经济规范运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事业单位由于体制、会计核算制度、单位性质等多重原因,财务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财务管理的职能无法发挥、财务预算约束力不强、财务人员无法有效的行驶监督职能、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高等。事业单位对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而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暴露出诸多问题,故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健康有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以及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要有计划地筹集、运用和分配资金,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预算、控制、分析、考核,并处理好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从而达到高效利用事业单位资金的目的。事业任务及计划的完成,不仅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公共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就从资产管理、财务报表分析、预算管理、筹资管理四个方面归纳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货币资金管理不健全

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无效购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购置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补贴,而固定资产购置决定由单位决策者做出,且决策者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无任何责任,故出现了重复购买、无用购买、高价购买等现象。第二,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财务部门和基础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管理意识淡薄,财务部门只管费用拨付而忽略该固定资产价值是否与购买价款相等,后勤部门只负责清点固定资产的分布而忽视其是否有用。第三,固定资产流失:为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一些单位及其领导将这些资产进行投资、出借或者出租,而相应的审批流程和管理跟不上,使得固定资产变相流失。

货币资金被称为企业的“血液”,可见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由于货币资金独有的重要性,它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点监控对象。然而,在某些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将货币资金转移到账外;对收入如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不入账;账外设账;不相容岗位如出纳、会计没有相分离;对出纳监督不到位;公款私存;白条抵库。

(二)财务报告流于形式,财务分析观念薄弱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分析观念淡薄,财务报告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建议。对报表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分析出事业单位存在问题以期进行更正,而分析过后没有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将无法达到报表分析的目的。第二,资料不全。由于在单位日常运行中,部分财务信息并未及时按规定入账,导致财务分析所依附的资料不够全面完整。第三,方法不当。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选择往往不是最优的,甚至是过时的,这导致报表分析得出的结论对决策有用性不大。

(三)预算编制不精准,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

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无法确保合理的编制时间及预算的准确性。首先,预算编制的时间有限甚至偏短,无法从基本上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其次,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大多采用的是“增量预算”法,但这种编制方法需有前提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该前提条件都不能满足。预算不仅需要精心准备和编制,更需要得到有效地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执行不灵活、缺乏沟通、执行不认真等问题。在实际执行中,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执行效果不理想。预算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由单位领导发起,由于其不定时和临时的特性,监督不能长效持久;外部监督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审计单位发起,由于其审计机关规模较小且基层审计力量尤其薄弱,故监督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四)筹资机制先天不足,过于规避风险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 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1.1%的非营利组织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首先,事业单位筹资机制先天不足,事业单位的投资者不能成为其所有者,违反了资本逐利的规律,降低了事业单位筹资吸引力,且现在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事业单位的融资服务体系,从而使事业单位难以从银行或资本市场获取资金。其次,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对事业单位影响较大,使得事业单位过分规避风险,极少利用财务杠杆与社会的权益资本,且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自财政拨款与事业收入,竞争能力与创收能力较差。最后,营利组织的“搭便车”会减弱公众的信心,限制单位的筹资金额与规模。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产生原因,不难发现其有内外部两方面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有内控机制不完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外部原因包括外部监管力度不够、先关财会法规滞后。

(一)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健全很大程度上决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否有效。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单位内部未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即使设立了,也仅仅是进行会计核算,而未发挥财务管理应有的作用。第二,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即使极少数较大的隶属省级以上的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该机构也并不健全,制度只是摆设,几乎没有审计人员,从而不能发挥财务会计在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作用。第三,不相容岗位职责划分不清。

(二)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财务管理人员多数来源于本单位的会计,这造成了人事上的漏洞且不利于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其次,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再教育,致使其财务管理知识严重老化。最后,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着财务工作主管人员是从由其他岗位主管转岗而来,不能做到专业领导。

(三)外部监管力度不够,财务会计法规滞后

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管主要是通过人大、审计、财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对事业单位财务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监督。各个监管单位由于相互独立,在认识上没有形成相应的一致性,缺乏合作精神,难以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监管体系。且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致使职能权限相互交叉,效率低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业单位的相关业务活动也随之发生很大改变,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正式实施至今已有十余年了,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

(四)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许多事业单位日常财务事项运作与惯例并没有成文的规定,只是依照惯例,这就使财务操作无据可依。其次,有的事业单位即使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也只涉及到少数的报销费用审批及会计责任制方面的管理,没有对资产管理和账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出指导性意见,收支审批全凭领导意志,并未发挥出财务管理真正的作用。最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很好的与新的财经法规和制度相衔接,不大适应单位的实际情况变化,这就使得财务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损害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职责以及政府职能,并且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市场经济规范运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前文分析可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必须被提上日程且应给与高度重视。我国事业单位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下,还存在着很多和内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新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实施,要求事业单位结合单位自身发展的特点,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得出的对策是:首先,事业单位要优化自身体制结构,增加融资渠道,提高效率。其次,事业单位自身要完善内控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多角度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政府应该加强外部监督,完善财务会计法规;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能力、时间、篇幅所限,本文对于有些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比如没有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诸多不足之处尚待进一步地改进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汪杨岚.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13(08):96.

[2]徐东波.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财务会计,2013(05):31.

[3]颜卓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浅谈.财会研究,2012(05):251-252.

[4]张孟.浅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商业文化,2012(04):48.

[5]张文艳.从晒“三公经费”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趋势.管理视野,2012(06):121.

[6]汪杨岚.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13(08):96.

[7]徐东波.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财务会计,2013(05):31.

财务出纳报表分析范文第3篇

岗位名称:财务部经理隶属部门:财务部岗位编码:直接上级:总经理工资等级:直接下级:会计、出纳可轮换岗位:无分析日期:

二、岗位工作概述

全面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及财务策划,确保公司资金的正常运作。

三、工作职责与任务

(一)负责制订公司投资、融资计划

1.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制订公司的财务战略计划方案,并提交总经理审批;

2.负责制订项目的投资和融资计划方案,并提交总经理审批;

3.负责制订财务应变计划;

4.日常运营资金的融资计划,并报经总经理审批。

(二)负责公司各项财务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监控

1.负责计划的解释与沟通;

2.安排各项工作;

3.负责各项计划实施的监控,并定期或不定期向总经理汇报,对重大的变化应及时向总经理汇报。

(三)运营资金的安排与费用的审核

(四)监控公司流动资产的状况

1.库存状况的监督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优化分析;

2.监督应收账款的状况,并负责根据有关情况采取措施;

3.审核固定资产的处理。

(五)负责公司印鉴和各种资质证明的管理

(六)负责制定、完善与审核本部门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七)负责实施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公共关系

(八)领导、规范、考核直接下级的工作,审批直接下级的工作计划

(九)完成上级委派的其他任务。

四、工作绩效标准

(一)财务计划的制订科学合理并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提供的各项财务数据准确,及时,有效;

(三)保证运营资金的平衡,确保经营及生产的正常进行;

(四)全面监控公司资产状况,对异常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并采取措施;

(五)严格执行公司印鉴和各种资质证明的管理规定,杜绝差错发生;

(六)财务规章制度及财务工作流程的制定科学合理;

(七)在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交往中不使公司利益受到损失。

五、岗位工作关系

(一)内部关系

1.所受监督:在公司总体规划、重大决策及重要文件审批方面,接受总经理的指示和监督;

2.所施监督:在向部门内部人员下达工作任务和文件审批方面,对

各会计、出纳、采购主管、计划员实施监督;

3.合作关系:在财务计划、运营资金的安排、资产状况的监控等方面与各部门经理发生协作关系。

(二)外部关系

1.在融资计划实施时与银行等相关融资方发生联系;

2.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关系。

六、岗位工作权限

(一)对所属人员工作岗位调动权;

(二)对所属人员的工作指导权;

(三)对所属人员的工作分配权;

(四)对所属人员的工作监督、考核权;

(五)对所属人员的违纪、违规纠正权;

(六)对所属人员的违纪、违规事实处理权或处理申报权;

(七)对资金使用的审核权或额度内审批权;

(八)对采购合同的审核权。

七、岗位工作时间

在公司制度规定的正常班时间内工作,有时需要加班加点。

八、岗位工作环境

大部分时间在有空调的办公室工作,有时需要出外办事。

九、知识及教育水平要求

(一)财务管理知识;

(二)会计知识;

(三)税法知识;

(四)经济法知识;

(五)拥有财务管理、会计、税法、经济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六)了解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知识;

(七)熟悉计算机常用软件应用及操作。

十、岗位技能要求

(一)精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二)熟悉财务计划的制定,运营资金的监控;

(三)熟悉各项会计工作;

(四)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财务软件的应用。

十一、工作经验要求大学本科以上,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至少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其中任主管二年以上。

财务出纳报表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教学现状;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 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注3]×80%)×100%

[注3]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财务出纳报表分析范文第5篇

1 问题分析

1.1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终生教育的构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中院校的比例将逐年上升,一些地区中职生的升学比例甚至超过了30%,很多学校顺势从中职学校升为高职院校,学院的管理和教师的思维还处于一种彷徨摸索状态。

1.2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凸显,具体表现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高度接近,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重叠,缺乏配套教材,实践技能训练缺乏衔接性。

1.3 生源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学生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均不高,这又为中高职课程梯次衔接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由此可见,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怎样实现课程目标相互分工而不是简单重复、怎样保证中高职教育梯次性而又贴合学生受教育现状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几点思考

2.1 正确理解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定位。

从国家教育部对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两者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只是层次上有所区别。国家教育部对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中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者都是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全面、职业发展能力更强。所以在制定中、高职会计实务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时就应当相互衔接,保持一致性,只是根据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体现出层次性。

2.2 科学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保证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职阶段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的基础上,可以按岗位模块开设课程,把一本《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按岗位群划分为《出纳会计》、《往来会计》、《存货会计》、《长期资产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收益会计》、《会计报表》等课程,课程内容以基础性、应用性为重,但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高职阶段则应开设《财务会计》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涵盖《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贴合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的现状,以其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性,又要选择一部分《中级会计实务》的内容作为有益的补充,具体来说包括非货币交换、债务重组、会计调整、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报表分析等内容,以其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3 慎重对待授课时间的分配,满足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的需要。

中职阶段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接受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欠缺,欲速则不达,所以本着这一原则《初级会计实务》按岗位群划分出的《出纳会计》、《往来会计》、《存货会计》、《长期资产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收益会计》、《会计报表》等课程,应涵盖中职阶段第二、第三、第四三个学期,其中《出纳会计》12个学时,《往来会计》18个学时、《存货会计》90个学时、《长期资产会计》90个学时、《税务会计》90个学时、《成本会计》102个学时、《收益会计》30个学时、《会计报表》18个学时,共计450个学时,这样的时间安排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可以满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既能满足学生中专毕业就可以参加工作的岗位需求,也可以为学生进行高职阶段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

“3+2”高职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接受知识的能力随着专业的积淀也有所提升,学习主动性也相对好一些,所以这时候可以把《财务会计》开设为学年课,每周六学时,共计198学时,其中中职阶段已学习过的属于《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占90个学时,拔高性质的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占108个学时,这样既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提升了知识系统性的认识,也保证了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需要。

2.4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彰显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职阶段为了满足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需要,除了《基础会计》可以进行综合实训,《初级会计实务》涵盖的内容可以按岗位模块课程进行教学实习,实习方式可以采用校内实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

高职阶段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更高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把学生从一个“记账员”培养成初具管理能力的财会人员,可以对《财务会计》进行综合性实习,实习方式可采用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5 推行学生在校学习与考证的适度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的内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