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术室安全制度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手术成为多种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室通常是骨外科、普外科、脑外科等诸多手术科室的汇集地,进入手术室的患者来自于不同的科室,由于患者的病种、个人体质等方面具有差异,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需要在不同的、不同的麻醉方式下进行手术,这直接导致手术室的工作量繁琐[1]。此外,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加之社会舆论导向的偏颇,社会对医护工作者存在一定的偏见,导致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无论是医患纠纷的发生率还是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都是衡量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分析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有效保障之一。该文综合近年来相关文献,结合我国目前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现状,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1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1.1管理因素
由于手术室的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在三甲医院的手术室中,每天每个术间会安排至少两台接台手术,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在一天的工作中除了必要的生理活动之外几乎都是连续8h以上在术间中工作。在强大的工作量与连续作业的双重压力作用下,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手术室护理操作的时候有时不会完全按照操作规章进行,致使手术室护理的风险增加[2]。同时,手术室中为了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以及照顾手术患者家属的情绪,不允许患者陪护一同进入手术室,而患者自身进入手术室之后会因手术的需要限制患者的行动与感官,患者及其家属不能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操作程序缺失的原因之一。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导致程序缺失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量较大,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通常各司其职,缺少相互之间的监督。因此,管理因素是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2制度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手术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例如,腔镜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手术过程中新仪器以及新设备的应用等,都使手术室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习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手术室管理制度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先进的手术需求,导致手术室制度落后,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手术室护理操作的时候无章可循,仅能通过日常习惯来进行操作,在操作的程序过于随意。目前,手术室护理制度中不仅缺少与时俱进的操作规程,也缺乏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制度,不能对手术室护理操作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与控制。
1.3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包括人员的责任心、人员的专业素养、人员配置等因素。手术室护理不同于病区的护理,手术室护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位患者会配备一位器械护士,1~2名巡回护士,有条件的医院还会配备麻醉护士,虽然护士在同一术间工作,但是每名护士有每位护士的职责,相互之间是协作的关系,除了清点器械与纱布之外,其他工作只有对接没有交集,这就导致护士几乎是独立完成自身的工作,这就要求护士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高度紧张的责任心[3]。同时,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是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决定其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其实践能力决定其护理操作的质量,其敬业精神决定其护理操作的态度以及责任心等等。此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配置也会对手术室护理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手术室的工作量较大,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会导致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而在大工作量的压力下,手术室护士为了工作数量会有工作质量下降的风险。
2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2.1完善管理体系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大的社会背景下,医疗技术以及医疗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手术室护理管理体系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可以采用科室、分组、个人三级管理的方式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这种层级管理制度会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约束,而这种外在的约束力也会使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扬慎独精神[4]。同时,要加强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监控,定期对手术室护理操作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探讨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改正。此外,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完善人才培养与流通体系,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防止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过大导致工作人员疲乏或焦虑。
2.2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手术室的实际需求健全手术室管理制度,如洗手规则、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接送患者制度、查对制度、标本管理制度、手术仪器物品管理制度、巡回护士、器械护士等不同班次的职责以及不同手术室护理操作的规范术前访视制及手术室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对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对护理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要求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管力度。
2.3提高人员素养
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素养是手术室护理风险不安全因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素养。①要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新护士的岗前培训以及带教工作,以此来学习、强化并弥补专科业务的不足,夯实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5]。②要强化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同时对以往的护理差错事件或是护理事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大限度防止手术室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③可以采取分级、分科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先从专科护士做起,快熟掌握专科器械、仪器的使用,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再逐渐学习其他专科的手术室护理知识,管理者根据护士责任心、年资、能力、悟性与岗位要求,实行分级培训,针对不同的专科,将人员进行分组,定期轮换,提高护士配合手术的能力。开展新项目要预先培训学习,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新项目的安全实施。
2.4其他
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工作环境等也会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保持手术室护士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创建良好的手术室工作环境也可以降低手术室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①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磨练是培养护士高尚情操的、保持护士良好心态的重要方法之一,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应理智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到工作中,以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服务,担当自身的护理职业角色减少差错事件的发生[6]。②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会影响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心态,手术室要考虑到无菌的需求而进行空间的密封,同时,由于不同手术的不同需求,术间会要求有不同的温度,例如进行体外循环的时候室温可能会要求在18℃甚至更低,此时应注意为护理工作人员配置保暖衣物,以减少寒冷对护理工作人员思维的影响,术间中的仪器、设备的噪音、空气的温湿度等均会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心态产生影响,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③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与否也很重要,其中包括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护士与麻醉医生之间的关系、护士与外科医生之间的关系、护士之间的关系等,轻松、和谐的关系会使护理工作人员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来面对工作,增加护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爱程度,进而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小结
手术室是医疗机构中承担最大风险的科室之一,手术室护理安全的要求较其他科室护理安全的要求更为严格。影响手术室护理安全的风险因素包括管理、制度、人员等多方面因素,防范手术室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也要从完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等多方位着手,以期达到降低手术室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青青.风险因素管理护理用于降低手术室感染率中的管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2):243-245.
[2]赵艳梅,孙丽,王梦竹,等.手术室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与安全管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30):343-344.
[3]徐华,王翠平,徐鹏,等.探析手术室影响护理差错事故出现的因素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22,24.
[4]叶,黄俊武,张梓童,等.探讨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与干预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3215,3218.
[5]李燕.手术室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4(16):118-119,128.
吉林省肿瘤医院手术室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 要】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是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场所。为了有效地减少一些手术室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主要针对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加强对手术室风险的重视与管理,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只有加强手术室的科学管理以及针对存在的风险做好相应地防护,才能有效地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确保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
手术室作为抢救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它的护理安全以及工作的环境与手术的成效有直接的关系。而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主要是针对手术工作而言的,它具有操作复杂、专业性强以及涉及范围广等多方面的特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是手术室护理的工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会造成非常大的威胁。因此,注重手术室护理的安全性对于医院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1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手术室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了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又具体的表现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第一,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方面;手术室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工作强度非常大的工作,并且手术室所承担的风险也是非常高的。医生在工作中经常回遇到需要半夜进手术室或是一连完成好几个手术的问题,在手术室呆的时间越长,对医生的心理素质的考验就越明显。医生长时间待在手术室里,内心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并且这种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影响着饮食的不规律,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医生在心理上陷入一种疲惫、烦躁的恶劣情绪中。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就容易导致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差错,给病人的生病造成威胁。第二,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手术室会收到各种病症的病人,并且不同的病症的复杂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有一些急诊手术的突发状况,通常这些手术病症都是非常严重,这样就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动作迅速、反应敏捷以及操作娴熟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此外,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以便更加用心地为患者服务,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1.2 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
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手术室的相关安全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手术室工作的监督力度也不强;要想体现一所医院的服务质量,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最直接的表现。因此,这就要求手术室护理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与完成。第二,对于手术室护理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护理人员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他们承受着常人不能理解的心理压力,精神时刻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但是,由于人员上的分配不合理,导致护理人员经常加班造成睡眠不足,这样就严重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
2 关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2.1 建立和完善手术室的相关安全制度根据当前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要想实现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安全、可靠地进行,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手术室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的手术室护理安全制度具体包括了交接班制度、护理安全制度、隔离措施、消毒灭菌制度、物品的清点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患者的查对、器械管理制度以及标本的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利于保障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还要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监管,确保护理质量的提高。只有针对手术室护理中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更加有效地管理手术室护理工作,从而降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风险性。
2.2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训
此外,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手术室护理工作。高质量的护理与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更加专业的知识服务于每一位手术患者,同时还要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确保患者与医生之间良好的配合。医院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还应该安排一些骨干医生、主治医生到更优秀的医院进行学习,确保医生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医生在保证专业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个人修养素质等多方面的提高,从而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确保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质量。对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这是身为医护人员的基本职责与义务,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践行这一职责的基本体现。
3 结语
本文通过关于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手术室护理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了护理人员方面与组织管理方面的风险。要降低手术室护理中的风险问题,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手术室护理安全制度以及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手术室护理工作,从而有针对地完善手术室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廖惠玲.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35-236.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预防措施
手术室是需要高度严谨、专注的工作环境,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随着患者对健康重视程度与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1-2]。因此,找出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实施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十分重要,本文就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相关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
1.人员因素
1.1专业水平不高。手术室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水平一般没有特别的要求,对工作资历等方面要求较低;而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许多护理人员都是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护理人员,实际操作水平与专业素养水准都有待提高[3];加上部分护理人员对自身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对患者病情变化预见性差,对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及反应不知所措,应急反应能力低,出现本不应该出现的技术性工作失误[4]。另外,护理人员可能还存在对手术室新型仪器器械操作不熟练,手术物品使用配合生疏等情况,延误患者治疗,易造成护理安全问题。1.2法律意识和责任心缺乏。手术室护士对工作职责及重要性认识不清晰,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工作粗疏,草率从事,出现各种手术差错,如手术不当、安全核查不到位等,此类差错并非专业素养不够,往往与工作不专心、失责有关[5]。另外,还存在不严格执行制度与规范的情况,如术中不执行三清制度,致使手术物品数目不清,影响手术进度,甚至出现敷料、手术器械等物品遗留患者体内[6]。对于工作流程单纯走形式,如术前未能仔细准备、清点术中需要的物品与器械,术中添加物品未能及时登记等;部分护理人员手术护理清点记录单填写不规范,导致护理安全隐患。1.3缺乏有效沟通技巧。对患者服务意识不强,缺乏护患间的沟通技巧。在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问时,回答过于简单,态度冷漠,甚至不耐烦,导致患方不能及时、正确了解自身病情变化与治疗情况,影响后续治疗决策,对医方缺乏信任感[7-8]。护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护患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对医患良好协作也会产生影响。1.4心理素质不高。手术室工作具有高强度的特点,需要精神高度集中,面对时刻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护理人员的工作基本上以机械性、重复性的单调内容为主,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重复工作内容[9],护理人员难免会出现精神疲劳,导致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造成护理工作中的失误[10]。
2.管理因素
2.1手术室设备、器械缺乏有效保障。状态良好、安全的手术设备与器械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基础条件,手术室设备可能存在的情况:(1)手术使用器械未能完全灭菌,存在给患者造成手术感染的风险;(2)护理人员未能将手术使用器械准备完整或器械老化,不能正常使用;手术设备故障或存在安全隐患,导致手术不能正常开展,甚至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11-12]。2.2手术室规章制度不完善。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实际中存在管理层对手术室规章制度建设不重视的情况;管理人员缺乏对手术室的了解,缺乏手术室相关专业知识与工作管理经验,手术室规章制度未能得以健全与完善,甚至存在不合理性,导致医护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制度流程办事,制约了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手术室现有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监管体系,影响了手术室护理的质量[13-14]。
3.手术中的风险因素
3.1术前风险因素。(1)护理人员在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时未能仔细执行查对制度,对患者详细信息未能做到认真核对,导致接错患者或对患者手术部位识别错误;接患者途中出现推车不稳,发生擦伤甚至坠床等不安全事件。(2)术前手术器械、仪器准备不完整,不能充分满足术中需求,或手术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故障等情况,影响手术进程。(3)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欠缺,手术环境与手术物品消毒不合格,可能造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对患者术后康复带来隐患。3.2术中风险因素。(1)错误的手术会导致患者局部受到压迫,若手术时间较长,局部组织长期受到压迫,甚至会引起患者出现压疮等情况;根据手术操作需要与患者情况放置合适是护理人员必需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手术部位识别错误或手术选择不当的情况,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循环障碍与皮肤、神经损害等并发症。(2)护理人员是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是正常完成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个别护理人员未能正确认识自身职责,或缺乏关于术中输血、用药的相关知识,对输血、用药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未能及时发现;或在非紧急情况下未经核对就执行口头医嘱,造成输血、用药错误,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危害患者生命安全。(3)部分护理人员在术中未能进行规范的无菌操作,不能严格遵从手术要求,导致手术室内空气、手术敷料、器械遗留细菌,以致患者出现术中感染。(4)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其中的安全隐患也日渐增多,如医护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练等,可能导致仪器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造成灼伤;部分仪器较为精密,使用不当可能易导致损坏,发生故障,给患者带来意外伤害。3.3术后风险因素。(1)手术后未按规定认真清点核对纱布、器械等手术物品,造成物品遗留患者体腔内,引起不必要的伤害。(2)手术标本是诊断及进行下一步治疗的重要依据,手术室缺少完善的标本管理制度,导致标本信息不清,放置混乱或遗失等情况的发生,影响患者后续治疗。(3)手术完成后,部分护理人员在搬动、护送患者回病房途中不够平稳,导致插管脱落甚至发生坠故;或未能注意患者身体状态变化,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抢救,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二、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
1.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
1.1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目前手术室大多没有特别的准入标准,部分护理人员可能学历较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临床经验不足,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在患者突发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延误最佳抢救时机,故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十分必要。对新进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专业带教与培训工作,同时对培训结果也需进行考察[15]。另外,可定期组织讲座、案例分析讨论会,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分析,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对科室新进设备进行针对性培训学习,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1.2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随着患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与自身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手术室护患纠纷也不断增多,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法制观念,增强风险意识。医院应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条例及办法,增强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定期举办案例分析交流会,教育、引导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与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法律法规规范护理工作,同时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从客观角度认识事态发展,运用科学法律思维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护理质量。1.3提高沟通技巧,做好护患沟通。护理人员是直面患者及其家属的一线工作人员,会直接影响患方对医院的印象,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协调医患关系的有力保障。患者由于疾病折磨,生理及心理均处于应激状态,面对手术均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不安等负面心理,积极、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治疗,利于患者康复。护理人员应树立“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理念,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在手术开始前科普相关基础知识,缓解患者紧张心理,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细致的照顾与优质的服务,使患者在心理上感受到尊重,以协调医患合作[16]。医院可通过开展相关活动,由患者评选“服务之星”,完善奖惩机制,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院方应定期组织沟通交流学习活动,提高护理人员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建立积极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2.严格执行手术室规章制度
2.1健全手术室质量管理。手术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将手术室质量管理标准化。同时健全监管制度,定期认真审查、核实落实情况[17],以可行的管理制度为准绳,降低手术室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术室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应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定期分析个案的发生原因及易出现此类情况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与自检,提高职业责任感。2.3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无菌环境与无菌操作对患者的顺利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手术切口的愈合,无菌环境能减少患者伤口感染情况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因此,为保障患者安全,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定期对手术室及相关医疗器械进行管理消毒;在手术开始前严格手卫生制度;同时,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并进行不定时检查,务必使每次手术都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2.4严格执行清点制度。清点制度是降低手术医疗事故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手术过程中认真执行清点制度,做好手术器械、纱布、缝针缝线、棉球、引流管等手术物品的清点工作,并及时登记,预防手术物品混入患者体腔,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与纠纷;若手术过程中需要增加手术物品,应由该手术的巡回护士提供,并做好手术清点记录单的记录。2.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手术患者交接前后的时间虽然较短,但是若未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患者交接工作,仍易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尤其在手术台次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故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依照流程办事,做好手术患者的交接工作,根据手术通知单仔细核对患者各项信息,避免出现只看姓名的情况,防止接错患者,同时做好交接记录。
3.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
3.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手术室工作量大,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加上护理岗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性,因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十分重要。要保证患者及时进行抢救,顺利进行手术,就必须统筹好人员的配置,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能明确自身的具体职责与分工。管理人员可根据手术室实际情况,分配安排好人员,包括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值班管理护士、机动护士等,各职位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并做到相互配合与协调,保障手术顺利进行。3.2消除护理人员的疲劳感。长时间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心理疲惫,这容易引起工作上出现失误。因此,应合理排班,尤其重大手术前,应保证护理人员有充足休息时间;手术台次增多时尽量增加在岗护理人员数;同时宽松的工作氛围也十分重要,让疲惫的护理人员及时得到休憩与修整,保障手术顺利进行[18]。
三、小结
总而言之,手术室护理人员是手术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建立积极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法规以保障自身与患者正当权益;还应加强自身职业责任感,严格遵守并执行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按流程办事,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防范护理纠纷;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人员配置,根据实际情况排班,明确各岗位职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渭芳.细节管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10):35-37
2梁月娥,王志英,陈璧珊,等.介入手术室的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3):89-91
3苏临英.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418-2420
4祝美珍,孙慧芳,曹茜,等.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防范[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11):22-23
5刘先燕,陈海亚.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与护理方式探究[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4):278
6冀福林.手术室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5,29(11C):4223-4224
7徐蓉.护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5,(3):19-20
8刘春凤,李红艳,马朝阳.沟通方法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73-74
9方婷婷,黄雪芬,刘素芳.质量评估模式对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预防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4):97-99
10周盈盈,张思朦,詹欢乐,等.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9):37-39
11何为.连续护理法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前焦虑心理的动态变化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8):702-703
12沈碧玉,刘经纬,何燕,等.同行评价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2):2094-2095
13温曲英,徐月娥,叶新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45-148,152
14翁留宁,高静.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在手术室年轻护士培养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0):2831-2833
15关柏秋,曹晓艳,董淑琴,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2):57-60
16陈聪,郑秋星,邱良智,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等候区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1):47-49
17傅建英,金秀英,吴盼丰.手术室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6):57-58
【关键词】安全文化 手术室 护理管理
手术室是对病人实施手术治疗、检查和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它的内容已由单纯完成手术配合扩展到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为确保手术病人安全,防止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我们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管理模式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手术床4张,护理人员10人,年龄20-45岁,学历:本科4名,大专5名,中专1名。职称: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护士5名。
2 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手术室护士安全培训,树立护理安全意识 严格加强“三基三严”培训,每月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对新入科护士制定严格的专科护士培训计划,使新护士很快熟悉手术室工作。同时,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制定的制度与职责,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定期进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培训,把“安全第一”作为护理活动的首要目标,通过教育培训,将安全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护士的心中,使全科人员树立安全护理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2加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制定周密的术前和术后访视制度,术前一天责任护士凭手术通知单到病房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患者亲切交谈,向患者说明来意,介绍手术室环境及手术和麻醉方式,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使患者放松心情坦然面对手术。次日凭手术通知单、病历、患者腕带与病房护士、患者(或家属)三方共同核对病人科室、床号、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体表标识。病人进入手术间再由巡回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及患者四方再次核对上述内容,这样就能彻底避免了手术部位错误。通过术前和术后访视可以发现许多潜在的护理问题,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医生和病房护士沟通,使手术前的准备更加充分,也促进了手术室护士专科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同时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开展,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对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也起到重要作用。
2.3建立完善的质控组织,加强风险监察 护士长和质量控制组成员加强术中巡查,掌握护士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与运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大家注意并纠正。设立护理缺陷自愿报告系统,使护士明白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以此作为预防不良事件的机会。护士长每周征求病房护士、手术医生及患者的意见,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反馈给相关的护士,帮助分析意见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以督促工作质量的提高。
2.4建立健全手术室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手术环境
2.4.1建立健全手术室与病房、急诊科之间的交接流程 内容包括:病人用物交接,病情交接,术前准备情况交接,所有手术病人佩戴手腕带作为识别标志,并建立完善的识别和交接记录。
2.4.2建立严格的查对制度 为避免手术部位错误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到麻醉前、摆放前、手术开始前等多方面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避免手术部位错误。对术中用药和用血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为避免物品遗漏患者体内,术前、术中、术后严格实行物品清点制度,并详细记录在《手术物品清点单》上。
2.4.3制定严格的《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人员术中应严格实行无菌技术操作,参观者应固定手术间参观,严格限制参观人数,减少走动和开关手术门,禁止从污染手术间进入无菌手术间参观。每月对手术间物表、空气、手术人员手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无菌物品与一次性灭菌物品设专室存放,专人保管,每天值班护士检查灭菌日期,发现有失效或包布潮湿、破损需要重新灭菌,避免了由于使用了灭菌不合格的物品而造成的感染。
3 效果及体会
3.1增强了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
3.2提高了手术室护士主动服务意识。
3.3提高了手术室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医疗器械 质量控制 手术室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medical devi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nitoring system monitor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operating room medical device life cycle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safe use of medical devices in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Key word: Medical Devices Quality control The operating room
无数经验证明,医院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手术室作为医院的核心组成部门,在医院职能中承担了艰巨的任务。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诊断、治疗和紧急危重病人抢救的场所,是直接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部门。手术室中所使用的医疗器械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作用于患者身体之上,对患者的医疗风险很高。手术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决定患者的康复甚至性命的存亡。手术医疗器械越来越高科技化、复杂化,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安全,是安全、成功、高质量完成手术的基本保证。
近年来,我国医院手术室在规模、技术能力、装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许多大医院在医疗仪器设备方面的配置已非常的先进和完善。但我们同时也认看到,目前国内对于临床环境下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管理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医疗机构只重医疗仪器设备数量不重质量,缺乏对临床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和质量监管。为此,本文以探讨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为目的,提出建立一套手术室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监控体系,以实现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的规范管理与安全使用。
一、管理体系
2010年1月18日卫生部正式 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提到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本规范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手术室风险管理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手术室医疗器械临床质量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管理体系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对手术室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以提高手术室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安全。
(一)管理体系的构成
1.管理目标
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在手术室中可以安全和有效地运行和维护,保证手术质量,以提高医院综合效益。
2.管理结构
设立三级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质控技术中心――临床使用科室。
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院领导组成,成员由来自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等相关人员组成。其职责是总体指导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进行监督与审核。
质控技术中心主要由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员、本专业研究生组成。负责对手术室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和对具体方法与方案的研究与改进。制定工作计划、作业流程、技术规范、技术培训和具体实施技术方案。
临床科室―手术室,由护士长负责,规范手术室医生、护士对医疗器械的操作、使用和简单的维护。
3.规章制度
建立涵盖医疗器械需求、计划、采购、评估、安装、验收、培训、使用、维护、维修、计量、报废等环节的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它的核心是安全,以实现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的全程控制。
4.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的采购论证、安装验收、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检测评价等环节中的有关具体指标、参数、性能描述和程序要求,它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二)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借助过程管理方法,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是PDCA循环,PDCA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简称。PDCA循环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适用质量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通过风险分析手段,首先分析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危害,针对各种风险研究措施,制定PM\检查\培训等对策和计划;按照预定的计划认真执行;通过检查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要素,检查执行的效果,分析评估结果,重新调整改进措施,以达到新的安全管理目标。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持续改进。
(三)管理体系的监控与审核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监督制度;通过实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证方针目标的实现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内部审核:检查、确认体系各要素的实施过程是否按计划有效实现,是对体系运行是否达到了规定目标所做的系统地、独立地检查和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并致力于改进。
管理评审:是对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地适应安全管理体系目标的要求,以及体系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是否适宜等所做的综合性评价。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都是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要素,与检查监督构成了体系的三级监控。
二、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的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的对象是过程,即从需求、计划、采购、评估、安装、验收、培训、使用、维护、维修、计量、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对象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为使监控对象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包括技术和方法(见P67 手术室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表)。
对手术室医疗设备、高值耗材、环境体系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手术室整体硬件的安全状态(见图1、图2)。
三、数字化平台
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数字化平台来对手术室医疗器械、手术室环境体系、手术室安排进行全程监控。让手术室在手术准备、手术进行和手术完成之后都能对手术室医疗设备、高值耗材、手术室环境参数和手术信息进行查看和监控,实时了解手术室医疗器械信息与配置状态、器械质量安全状态、维修维护历史和使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