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第1篇

4年时间内,企业在伦敦奥运前的营销表现,似乎与北京奥运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纪。

人们突然发现:曾经战无不胜的奥运营销“七种武器”——赛事、明星、主队、新闻、活动、广告、公关,似乎已经跟不上移动互联时代的步伐。于是,数字化营销的浪潮铺天盖地,“追新打新”成为潮流,试图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打通展示类、视频类、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平台乃至自媒体之间的界限。

没做过以下四类新玩法,2012年企业所做的奥运营销似乎就是白玩了。

新新人类的自媒体平台

从北京到伦敦,最不可忽视的变化,是4年中新兴数字媒体的迅速成长给媒介环境带来的改变。数字在改变奥运营销的传统形态,尤其对于微博以及手机App等新兴平台来说,此次伦敦奥运会如同试金石。

对于80后、90后的新新人类来说,自媒体(wemedia,如博客、微博、SNS、播客、个人空间等)才是他们的“新闻中心”。

伦敦奥运冠军的营销环节,最重要的就是突破传统单一的形象代言模式,走向奥运冠军“自媒体”时代。其中,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早已在这个方面发力竞争。

奥运会期间,中国各大传统强项的体育明星,以及中国金牌冠军队、教练员、权威专家、退役奥运冠军,他们在赛后第一时间的独家官方微博、个人微博和粉丝互动访谈,将成为中国传统媒体之外的“第二新闻中心”。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还没有对“冠军自媒体”进行有效关注,更没有制订相应的营销计划

以人为本的微品牌战略

对于伦敦奥运赞助商和非奥运隐形营销企业来说,数字媒体已经是整体营销布局中越来越重要的棋子。其中,“以人为本”的微品牌(Microbrand)战略,是企业发力的关键。

宝洁公司作为2012伦敦奥运会组委会赞助商,构架了奥运“微品牌战略”。宝洁全球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执行官毕瑞哲(Marc Pritchard)表示,宝洁希望通过自己对运动员母亲们的支持来展现品牌,主要实现手段是微博、微电影等微品牌载体。

在奥运微品牌计划中,宝洁已经把部分电视广告上的预算转移到数字媒体上,4月,宝洁首支奥运广告片《Best Job》率先在Facebook主页上线,在中国大陆也是首先在新浪微博、QQ、百度等网络上。对于中国市场,宝洁赞助了林丹、陈一冰、何雯娜和吴敏霞等运动员。除此之外,宝洁专为中国市场制作了广告片《感谢母亲宣言》,而微电影《谁给她掌声》也在各大数字平台上线推广。

相比较而言,以往在体育营销中表现活跃的国内企业,在“微品牌战略”方面明显落后,几乎没人展现身手。

加多宝已经在官司中把“王老吉”的商标输给了广药集团,红罐“王老吉”已经变身为红罐“加多宝”。在这个背景下,加多宝还用“红动伦敦,精彩之吉”的主题活动的轰炸策略,显然不合时宜。

加多宝轰炸越狠,也就越会为“广药版王老吉”呐喊铺路。还不如在微品牌领域借奥运之势,强化加多宝自有品牌,比如以“加多一罐、加多一喜”为主题,操作微博等网上互动奖励营销。

链接:“微品牌营销”十大新兴策略:

奥运微品牌规划,奥运名人微博,品牌官方微博,微话题聚焦,微摄影整合营销,微视频整合营销,微电影营销,微互动访谈,微节会营销,微屏跨界整合。

目标人群的精准互动

从北京奥运到伦敦奥运,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影响着消费者洞察。最重要的是强烈的民族情结回归理性。

2008年是中国人第一次举办奥运,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全民力量”成为广告主的主要诉求,比如adidas打出的“全民支持”口号,用人山人海把运动员举起来的震撼视觉;百事可乐也推出“全民上罐,舞动中国”等口号。

但伦敦奥运,围绕着对伦敦及欧洲文化的理解,围绕着英伦风味和文化底蕴的内容,围绕产品和消费者的实际关联,围绕目标人群的精准互动,才是今年营销创意值得关注的亮点。

如可口可乐“中国节拍”的主题,来源于此次全球营销主线“Move To The Beat”(随乐而动),在奥运项目中,可口可乐会在其官方活动平台推出一系列与“中国节拍”相关的网络营销活动,内容包括初始的奥运系列宣传片和征集消费者上传的“加油节拍”,并把“加油节拍”融合在一首名为《中国节拍·震动世界》的奥运加油歌曲中,送给中国代表团。同时,可口可乐推出“纸片Tweet”、“微博支持”以及系列视频,让品牌多通道融入奥运。

而中国的运动品牌,安踏、李宁、匹克等在精准营销上还缺乏系统思路。

匹克今年共赞助了7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代表团的全套运动装,虽在奥运代表团的曝光率有所提升,但很难与目标人群形成互动,也几乎无法形成传播的话题性和关注点——这种单边推广的思路,无异于大炮打蚊子或乱枪打鸟。

人气飙升的跨屏跨界

基于年轻人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多来源于即时、迅速、互动感强的网络。本届奥运会的营销活动若想取得人气飙升的效果,就得采取跨屏跨界的营销方式。

所谓“跨屏”,就是跨电脑屏、手机屏、移动Pad屏、电视屏、户外大屏的五屏融合平台,不同屏幕之间做到内容源的整合、分享与互动。尤其是移动终端上的互动创新,将成为奥运营销的兵家必争之地。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第2篇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伊利以奥运会为新起点,品牌营销和经营业绩均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在中国品牌研究院的《2006奥运营销年度报告》中,伊利由于美誉度涨幅最大,知名度最高,广告创意最受好评而成功荣获“2006奥运营销最成功品牌”称号。

打响“刘翔速度”

当2005年11月伊利成为奥运赞助商之时,国内乳制品行业已经处于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同城对手蒙牛更是以快速的发展态势对伊利形成巨大的生存压力。然而,伊利始终坚定的认为奥运是其实现新腾飞的机会,也是实施新营销的起点。于是,伊利很快确定了奥运营销的第一步:以密集和及时的海报广告、媒体宣传,以邀请金牌运动员、国家运动队为代言人的方式使消费者形成伊利和奥运会密切联系的印象。

在伊利备战奥运营销大战之前,集团上下就形成这样的共识:伊利的奥运营销是与国际巨头竞争,所以必须出手快而准。因此,当北京奥组委在当日下午4点正式宣布伊利成为2008年奥运赞助商的那一刻,全国所有区域销售终端的业务人员立即把早已准备好的海报张贴到所有销售点,海报的主题也十分简单而鲜明:热烈祝贺伊利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晚上6点,所有电视媒体开始播放伊利的广告。虽然广告只有短短的5秒,但仅一个半月内伊利就投放了4600多万元广告费,在电视屏幕上形成高密度“轰炸”。从管理层到销售人员,所有的伊利人对奥运营销的推广宣传快速到位,成功地运用奥运营销进行了快速而有效的宣传,短时间内在消费者心中初步建立了“伊利+奥运”的印象。

2006年2月,伊利签下了雅典奥运会百米跨栏冠军刘翔为其形象代言人,在奥运营销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此,伊利的品牌营销似乎也实现了“刘翔速度”。2006年7月,刘翔在瑞士洛桑刷新了百米跨栏世界记录之时,一场不见硝烟的体育营销大战就在刘翔代言的8个赞助商中悄然展开。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伊利面对的是深谙体育营销大战的耐克、可口可乐、VISA等跨国大腕。然而,伊利当日下午就在网上登出了大幅的庆贺广告,甚至领先于耐克。之后的3天内,所有与伊利相关的媒介广告和销售终端海报都把“刘翔夺冠”和“伊利产品的冠军品质”相关联。伊利在极短的时间内打了一场极为漂亮的品牌营销战,不但大力拉动了产品销售,极大地提升了伊利集团的美誉度,而且还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伊利为梦想创造可能”的品牌精髓,即“伊利希望通过提供优质产品,能让消费者拥有更好的体魄,来更好更快地实现梦想”。分析认为,伊利在奥运营销中与刘翔的联姻,不仅体现了伊利追求卓越和不断超越的经营理念,也为伊利走向世界找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语言。

随后,伊利奥运营销的步伐不断加快,除了签约郭晶晶为代言人以外,还在成为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乳制品合作伙伴之后,又先后签约了国家田径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花样游泳和艺术体操队。事实上,伊利在牢牢占据中国体育营销的金字塔尖之时,也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成功搭建起“伊利+奥运+冠军”的品牌体系,为今后的奥运营销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动“健康中国行”

在成功打响奥运营销第一枪之后,伊利意识到奥运营销必须接触更多的消费者。于是,从2006年中开始,伊利就把奥运营销重点转为加强奥运、消费者、伊利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伊利在2007年4月宣布启动“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活动。这场规模空前的民间奥运健身文化推广主题活动,是迄今为止开展的全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最贴近社区的奥运主题活动,其目的旨在推动“全民奥运”热潮,引领大众参与全民健身,而“做健康明星,与奥运同行”是活动所倡导的理念。“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奥运社区行、奥运主题体验公园、万人健步走、千万人“做健康明星与奥运同行”签名等多项活动。该活动从启动之日起将持续至北京奥运会开幕。就2007年的活动情况看,其已经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660个城镇、近2千个社区,路演场次高达2300场。“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活动不仅在大中城市展开,而且还深入到更广阔的城镇。

为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中来,伊利还携手CCTV―2及全国13家省市电视合推出大型电视活动《圣火耀神州》。该节目通过设置奥运知识问答、大众体育纪录挑战、完成全民健身任务书等环节,最后选出奥运健康大使,获胜者将出使奥运城市、参加奥运宣传及火炬接力活动,还将与刘翔一起成为伊利的代言人。另外,伊利也十分注意展现其“企业责任”的一面。例如在活动中,伊利进行了社区健康健身现状调查,并向全国1000个健身设施匮乏的社区捐赠健身设备。

无论是企业还是民众,都会随着奥运的日益临近,为北京奥运倾注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热情。因此,上述的大型活动为伊利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落点,因为这些栏目可以与消费者进行零距离接触。此外,通过广告、公关、网络互动等各种传播手段的同步使用,与单一冠名的节目相比,该活动的可操作空间非常之大。

极具战略眼光的伊利,借助奥运平台设计实现的“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活动,成功推动了“奥运精神+企业品牌+市场营销”的结合,也使伊利健康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寻找“奥运坐标”

随着奥运营销的不断深入,伊利再次进行调整:逐渐把重心从“高举大旗的活动推广”升级到“调动国人的奥运热情”上来。2007年年底,伊利在数十家北京奥运赞助商中率先公布升级奥运计划,内容包括了伊利的奥运口号、奥运概念产品、大型奥运公益活动等一系列的升级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利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奥运营销的升级。

伊利集团与国内流量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央视国际网站达成战略合作,三者联手打造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网络互动奥运推广活动“有我中国强――寻找我的奥运坐标”。该活动为公益签名活动,通过架设虚拟空间的全新模式,引导所有网民为助威奥运签名,传递每一位中华儿女对北京奥运的祝福,增强奥运与每个城市、每个同胞的互动。在该活动中,所有网友都可以通过轻点鼠标在中国版图的任何一个位置锁定自己的坐标,并同时送上自己对于祖国和奥运的祝福。

在“有我中国强――寻找我的奥运坐标”渐渐掀起之际,伊利还和腾讯公司牵手,合力提升活动的影响力。据介绍,任何在“奥运地图”上标注自己的网友,都可以得到一个免费的QQ秀,而这些QQ头像都是刘翔、张韶涵等明星的卡通图案。QQ秀的特别馈赠,使得网友“助威奥运”不再是单向的呼唤,网民支持奥运的同时也会获得相应的回馈。换言之,所有网友都不仅仅是支持奥运的参与者,更是奥运精神的传播者和受益者。在这种营销策略的推动下,“奥运坐标”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网友追捧。数据显示,在“奥运地图”上签名的网民人数短短几天之内就突破10万大关,刷新了奥运营销的网络参与纪录。

分析指出,伊利集团与新型媒体的合作,不但成为“奥运坐标”活动的亮点,还首开了国内奥运企业对于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先例。这种新型的推广方式,不仅受到了业内专家的好评,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欢迎和喜爱。通过“奥运坐标”,无论是歌手、演员还是普通的学生、打工者都能为奥运传递一份祝福、贡献一份力量。正如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先生所说:“新媒体更契合年青受众的特性,也能更为精准的捕捉受众人群。重要的是,她能使更多网友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吸引所有人为支持奥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才是我们活动真正的初衷!”

毫无疑问,最大范围内宣传奥运精神,并将奥运带到每个中国人的身边是伊利集团升级奥运营销的核心内容。而与新媒体的联姻,不但使伊利顺利实现了奥运营销的升级目标,也使伊利在广大网民中树立了“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构筑“奥运产品体系”

在奥运营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同时,伊利也清楚认识到“健康”是让消费者对其奥运营销活动形成共鸣的关键。因此,伊利一方面尽最大的力量宣传奥运、支持奥运,另一方面也构筑其安全健康的“奥运产品体系”。为了通过奥运这个世界最高的标准,为了保证生产出奥运品质的产品,从整体的管理运营到细节的质量控制,从产品的更新换代到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伊利集团4万员工合力对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也带来了品质上的极大飞跃。

在液态奶方面,继推出金典纯牛奶、LGG酸牛奶等高品质产品后,2007年伊利推出了两款里程碑式的产品――伊利营养舒化奶和伊利金典有机奶。前者让不能喝牛奶的人喝上牛奶,让能喝牛奶的人更容易吸收;后者实现了有机奶在中国零的突破,预示着中国乳品行业将走出产业发展瓶颈,踏上以消费者需求为产品基点、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更为理性的发展道路。随后,伊利旗下的优质产品全部进行了奥运升级。从市场反馈来看,升级后的奥运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销量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正如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所说“伊利要为2008年中国乳品打上了‘高端’的标签。”,除了金典有机奶和营养舒化奶这两款国际化标准高端产品,伊利今年还推出了“优品嘉人”优酪乳、“伊利金领冠婴幼儿配方奶粉”和“谷物多”代餐奶,可谓引爆2008年乳制品升级革命。

对此,奥运经济专家侯宁表示,今年刚上市的伊利新品,能够迅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充分说明“奥运已经成为伊利最成功的品质证书,并正内化为伊利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其后奥运经济时代持续发展的最好助力”。

在冷饮方面,伊利在2007年深化品牌运作策略,完善品牌营销体系,已经基本构成了伊利冷饮的多品牌产品体系和结构。事实上,中国传统冷饮行业市场营销上一直以保守著称,而2007年夏天伊利冷饮奥运营销则掀起了冷饮市场的销售,无疑是给传统的冷饮行业注入了一支强心剂。随着伊利冷饮奥运营销和多品牌营销策略的成形,伊利冷饮在中国冷饮市场上的领导者地位将更加牢不可破。

3月11日,伊利的2007年度财务报告显示:2007年全年,伊利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逼近200亿元,较去年同期稳健增长17.56%,其中净利润较去年增长27.46%,连续13年蝉联市场第一宝座。其奶粉、冷饮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全线飘红,成为伊利业绩的主要增长点。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第3篇

李宏文:在现阶段,电视媒体是最强势的。尤其是中央电视台这种国家电视台的地位,再加上比较好的内容就更具有优势。网络及时、互动、海量信息;广播则有快速、移动、方便的特点;但纸媒有纸媒的特点,可以做到深度的分析,尤其是杂志本来就是一种精英型媒体,有一部分人就是习惯通过纸面的阅读来休闲。纸媒尤其是杂志比较精美,可以传阅、可以收藏,这是电视、网络和广播都不具备的特点。此外,纸媒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地面化的发行,可以通过都有的地面渠道直接发行到读者的手中,这种地面的渗透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营销选择。

《V-MARKETING成功营销》:现在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针对奥运的各种特刊、专栏非常多,那么“一报一刊”既没有以往的读者基础,又只有一年多的运营时间,如何能够运作成功呢?

李宏文: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诸如参加奥运会、赞助奥运、借势宣传等等都可以翻译成一个共性的需求――参与奥运、宣传奥运、支持奥运,希望能够在奥运大事件中成为历史见证者。

顺着这个思路,奥运特刊推出了宗旨为“参与奥运、宣传奥运、支持奥运”的“奥运宣传全民参与大行动计划”,并明确提出“收藏奥运、见证历史”的独特诉求,我们也希望能够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凝聚在“一报一刊”上。比如,我们对“一报一刊”进行礼品化的包装定位,提出“礼品化报刊”这一全新概念,订阅“一报一刊”会额外得到一个奥运相关的礼盒,这个礼盒本身具有收藏价值,而且可以个性化。当然,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具有一定的情感附加价值。这些都属于创新经营的范畴。

我们的发行锁定在52个城市,订阅、零售、展示、直邮这些渠道我们都会进入。过一段时间,在全国的1000架飞机上也会出现“一报一刊”。

如何能将奥运特刊运作成功,其实关键在于“参与”。这是建立在全球,尤其是中国民众对奥运的高关注率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奥运宣传全民参与大行动计划”我们不但可以很好地履行北京奥组委所赋予的“奥运宣传”职责,而且可以让全社会各个层面轻松参与进来。我相信尤伯罗斯的奥运商业奇迹会在中国上演新的版本,就像尤伯罗斯在接受《奥运特刊》采访的时候说的:“我相信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北京奥运特刊》一定会创造新的奇迹。”其实奇迹已经开始,已经有全国60多个城市、几十万人、几十家不同性质的机构参与进来,其中包括萨马兰奇基金会、姚明,还有十几万大学生。

《V-MARKETING成功营销》:作为授权媒体,“一报一刊”将如何运营?奥运赞助企业是否会将“一报一刊”作为重要的奥运营销平台?

李宏文:我们会在52个城市都选择合格的合作伙伴,负责当地的媒体运营工作,这是一种特许经营式的运营方式。作为奥运宣传五大主力媒体的两个有生力量,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只要不亏损、把这件事做成功就可以,而成功的标志就是发行量、影响力以及对奥运第一精神“重在参与”的广泛实践,我相信这也将是北京奥运成功的标志之一。我希望能把“一报一刊”做成全中国第一,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奥运这么一个大背景下,计划报纸能够订阅发行200万套以上,杂志能够订阅发行50万套以上。一个媒体,有了满足目标群体需求的内容和发行面、发行量,自然就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广告价值。针对“一报一刊”,我会限定广告的数量,16P的报纸只能有5个版的广告,128P的杂志最多只能有30个版的广告。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第4篇

成为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但赞助奥运会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6500万美金的赞助门槛已经粉碎了众多企业的梦想,即使是最低级别的赞助费用也非一般企业能够承受。

同时,三星等企业因赞助汉城奥运会而变身为世界性品牌的先例,刺激着资金雄厚的企业前赴后继地向奥运砸下重金,争夺稀缺的赞助商资格。

羡慕与嫉妒间,一个现实的问题折磨着大多数无法得到赞助权的企业:奥运营销该如何做?也许,对这部分企业来说,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非奥运营销。

非奥运营销并不是拒绝奥运会,其实质仍然是要间接分享奥运资源,以此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为了协助企业打一场漂亮的非奥运营销战,我们邀请了一批国内活跃的实战营销专家为企业支招。在收到的反馈中,按照不直接占用奥运会相关资源的原则,我们精心筛选出了十三条建议。

一、寻找企业中与奥运精神契合的要素

审视奥运精神,其激情、荣誉、奋斗、和谐的传播元素,实际上是奥运会及其赞助商无法垄断的,因为其倡导的这种精神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因此,企业如果能够寻找到自身已经具有的与奥运精神相吻合的要素并加以传播,应该是一个相当漂亮的非奥运营销。

以浪莎为例,浪莎产品的健康、舒适与技术诉求无不暗合北京奥运的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是先天性的企业资源挖掘。在雄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经营历史的支持下,浪莎完全可以喊出“健康浪莎、文化浪莎、科技浪莎”的口号。企业表示与新奥运文化同步,恐怕不应该成为奥组委扼杀的对象。

二、“赞助”观众

奥运会除了运动员、运动队等基本要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观众。这一关键要素虽然是企业做营销的终极目标,但却往往让企业无从下手。这方面,雪花啤酒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雪花啤酒的“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不仅一下子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而且从多个方面与奥运会发生了较为清晰的联系,比如,“啤酒爱好者=奥运会观众”,“正式合作伙伴”的称谓又让人联想到奥运会的赞助商。

由于奥组委对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产权有严密的保护,非奥运赞助商往往无法利用奥运会的直接资源,比如口号、标志等,但雪花啤酒这种与奥运会关联主体产生紧密联系的做法,既能避免侵犯奥运会相关知识产权,又能与奥运会产生直接的联想。

三、在奥运传播载体上寻求突破口

当企业无缘赞助奥运时,并不意味着奥运营销之路已被堵死,它们可以直接将品牌同奥运会的传播载体连接,在避免侵犯知识产权的同时,将自己的品牌同奥运会联系起来。

以李宁公司为例,由于阿迪达斯是奥运会体育用品行业的赞助商,获得了多项排他性权利,所以李宁只有剑走偏锋与国内体育传媒巨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达成协议,赞助出镜的主持人和记者的服装,使自己的品牌形象得以向所有奥运会观众进行有效展示。

从传播角度来看,与赞助商在镜头前的一闪而过相比,这种“哪里有记者哪里就有李宁”的做法无疑能让李宁获得更多的“露脸”机会。

四、借花献佛

借花献佛,亦见喜于佛。借花献佛,核心是一个“借”字。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从现在起,你买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这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则农夫山泉广告。农夫山泉倡导的这种“聚沙成塔”的宣传理念,让你分不清它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

农夫山泉不以个体的名义而是以消费者群体的利益来支持北京申奥,以企业行为带动社会行为,以个体力量拉动整体力量,以商业性推动公益性。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一活动开展半年后,“农夫山泉奥运装”在全国销售近5亿瓶,比上年同期翻一番。也就是说,农夫山泉代表消费者已为北京申奥贡献近500万元人民币,从“一分钱”里做出了大文章。

五、拥有奥运相关技术

奥运是全球最顶级的大型活动之一,也是东道主展示国家各方面形象与实力的良好舞台。事实上,奥运过程中的很多创新是能够转换为生产力的。这对于非奥运企业来讲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商机。

例如,奥运火炬的燃烧系统就完全可以很好地转换为燃气灶、高档打火机等产品的高端技术,谁能够率先拥有,谁就有可能抢得市场先机。还有奖牌上应用的“金玉配”创新思路,也会对部分企业的工业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购买、合作、聘请专家等方式,可以将一些奥运资源转换为企业有竞争力的资源,从而可以在日后的产品推广中,将奥运概念顺利嫁接到产品上。

六、开展双品牌营销

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个体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企业群体、企业联盟间的竞争。因此积极谋划成为奥运企业的联盟企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事实上,每个参与奥运的企业也都力图将自己的奥运利益最大化,而由于行业的跨度以及实力所限,部分企业的奥运权利还有很大的“行权”空间。

例如,贝发是奥运的文具独家供应商,但是过去很长时间内,它主要擅长与关注的还是笔类。那么,其他的文具企业可以考虑采取与贝发联合品牌的双品牌营销模式进行奥运资源的嫁接,利用奥运企业拥有的“富余”奥运资源进行营销推广。

七、签约未来的金牌运动员或运动队

签约明星作为企业形象代言人已经成为一种使用广泛的营销手段,但那些知名体育明星往往已经成为广告界的宠儿,代言费用相对较高。这对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依然可望而不可及。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团里肯定会有新人第一次拿到奥运金牌,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品牌定位与运动项目的关联性,拟一个奥运会有可能夺金的运动员名单,并圈定一些与企业形象相符合的运动员(或者运动队)进行沟通。一般来说,这些运动员的年度代言费用和市场运作费用都不会太贵,有的代言费10万元左右就可以签下。在进行初步的沟通以后,可以再进行相关的消费者调查,根据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最终确定签约人选。如果企业有一定实力可以多签几个以增加夺金成功率。一旦有签约的运动员获得奥运会金牌,那么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会随之提升,而且企业也有了与奥运会接轨的营销推广的由头,后续品牌效应非常大。

八、媒体组合博先机

众所周知,奥运的赞助计划、特许经营计划、票务计划、电视转播权计划等都是较为规范、系统的商业开发计划。作为非奥运企业,我们不能一味地考虑怎么打球,而是需要从营销的基本元素考虑如何借势奥运。

虽然北京奥运力图让更多人前往现场观看比赛,但由于交通、住宿等费用因素影响,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通过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了解比赛的情况。而奥运赛场之外,媒体的竞争也会异常激烈。根据以往大型活动的经验,包括央视在内的诸多媒体肯定会推出一些套播广告。此时非奥运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体投放组合,一样可以在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奥运时间里,高频次、高密度地传播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促销信息。

九、举办“2008梦想”DV大赛

由于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很多人都会将2008年视为一个重要的年份,并希望将很多的梦想和愿望放在2008年去实现。

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人们希望实现哪些个人的梦想?人们所梦想的2008年的生活空间会有哪些变化?企业可以与主流的互联网视频网站和电视合举办“2008梦想”DV大赛,让公众用DV来表达自己最希望在2008年实现的梦想,以及最希望2008年发生的变化。通过举办DV大赛,可以打造出一个吸引广大普通公众广泛参与的平台,企业可以围绕比赛展开全方位的品牌传播,通过短信投票、电视节目等形式来调动公众的广泛参与,巧妙地将2008年奥运会与企业的品牌结合起来。

十、主办2008集体婚礼

很多人会选择在2008年走进婚姻的殿堂,而如何让婚礼变得有意义是很多新人在考虑的。借助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企业可以组织策划2008集体婚礼活动,比如全国可以选择2008对新人在2008年2月8日这一天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步举办集体婚礼,家电品牌、化妆品品牌等都可以来赞助和支持,体现祥和、欢乐、喜庆的气氛,其中还可以穿插种植2008年爱情树、2008年爱情之约等活动,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和不断地制造焦点,迅速提升企业的品牌。

十一、发起全国“奥运知识大讲堂”公益活动

让更多的人了解奥运会,这也属于“人文奥运”的范畴。企业可以在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发起组织“奥运知识大讲堂”全国公益活动,邀请全国知名的奥运专家、体育明星、奥运礼仪专家等组成讲师团,在全国各个城市举办“奥运知识大讲堂”活动,市民可以免费参加,企业可以对活动进行全程组织和活动冠名,将2008年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的理念与企业品牌传播结合起来。

十二、联合主流媒体编辑发行《2008年奥运观看手册》

2008年,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各种渠道观看奥运会,但是奥运会的购票指南、各项比赛的赛场和时间表、到达赛场的交通路线、宾馆、饮食、娱乐等实用资讯却是所有人关注的。电视转播的时间、网络直播的时间等,也是不同的人群所高度关心的。企业可以联合国内主流的媒体,在2008年6月编辑发行《2008年奥运观看手册》,将有关2008年奥运会的实用资讯收纳其中,手册可以以较低定价出售,或者可以寻求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等机构的支持,联合编辑出版,企业可以作为手册出版资助单位出现。

十三、节点营销

未来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每月都会有许多值得纪念和引起关注的奥运节点,如奥运倒计时100天、“鸟巢”竣工日、奥运圣火点火日和传入中国日等。这些节点是奥运赞助商最大化利用赞助资源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非奥运赞助企业“分一杯羹”的关键时刻。世界是多元的,营销也是多元的,面对2008奥运也不例外。非奥运赞助商应充分珍视和利用这些节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营销机会。具体而言,有8种手段值得非奥运赞助企业借鉴和思考:

1.研究媒体动向,合理借势进行节点宣传;

2.注重终端,予以消费者别致的节点体验;

3.新广告在节点中的合理推出运用,使消费者产生联想;

4.关注手中原有的体育资源和体育资产,能否与节点挂钩;

5.关注节点上国内大型体育项目和赛事,进行选择性赞助和介入,制造事件;

6.选择合适的形象代言人进行节点宣传;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第5篇

随着奥运的临近,在这倒计时的100天里,如何巧妙地将自身的营销计划与奥运内核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才是最终决胜奥运品牌与营销的关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08年4月初对中国消费者开展了一项有关奥运的最新研究,通过第一手的奥运近距离数据,帮助品牌主和媒体去思考如何制定100天的奥运营销策略。

2008奥运:触动消费者心弦的奥运

如何看待奥运场景下的中国消费者,事关品牌或媒体是否能够最终赢得奥运市场。因此,想在预热阶段赢得奥运营销的主动权,不单要补上奥运知识这一课,更要看清楚消费者是如何与奥运互动的,了解消费者眼中的奥运和期待的奥运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个人,奥运是全球文化大使,当来自地中海岸边的圣火点燃了火红的中国大地,奥运已经如此真实地影响着每个人2008的外部生活和内心梦想。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2008奥运媒介行为与奥运营销效果研究报告》显示,人们围绕奥运发生的个人行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提升,其中有52.9%的消费者更加重视自己的言行,会去学习与奥运有关知识的消费者占到39.6%,13.6%的消费者会为奥运学习英语;第二个层面是分享,59.8%的消费者表示会与别人分享奥运话题;第三个层面是纪念,40.3%的消费者购买了奥运纪念商品;第四个层面是参与和奉献,其中21.7%的消费者参加了各种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分别报名参加奥运会志愿者和火炬手的消费者比例分别是6.5%和2.8%。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这些数据说明,2008奥运已经走进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围绕为奥运而改变的营销才是真正扣动消费者心弦的营销。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并深入挖掘消费者参与奥运的关键因素,了解消费者的心灵导向,揭示其内在的消费逻辑是奥运营销的核心,谁能够抓住这一点,谁就会最早到达目标。

媒介:时间争夺与新媒体盛宴

2008奥运期间,中国大众将全面参与到奥运比赛中,因此把握奥运期间媒介习惯,将可以找到那些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广告投放媒体,帮助企业在100天的媒体争夺战中获胜。调查显示,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90%的人会增加媒体的接触时间。因此,2008年奥运会也将是各类媒体大显身手比拼实力的机会,媒体如何抓住迸发出来的公众的眼球,并将媒体运营和企业营销有机结合起来,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而在具体的媒介接触行为中,电视、报纸、网络成为中国消费者获取奥运信息的三大主要媒体,互联网的使用比例将与报纸相当,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已经在媒介争夺中展现出巨大威力。抓住互联网的营销机会,将可以帮助品牌踢好2008奥运的临门一脚。

2008奥运同时还是新兴媒体的孵化器,当人们不能在家中收看电视转播的时候,替代媒体就应运而生。调查显示,消费者在移动场所中对于新兴媒体的使用比例将会增加,例如使用手机阅览奥运资讯的比例达到了13.6%,通过户外移动电视获取奥运资讯的达到了12.4%。“让奥运无处不在”是消费者的期望,而新媒体借此加大一些产品的测试和推广,比如手机的各种增值业务,促进新媒体的使用黏性,将可以挖掘出巨大的品牌传播商机。

赞助商品牌价值未充分传播,非赞助商却此起彼伏

奥运营销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专业的词汇,而“奥运会合作伙伴/赞助商”等称号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当问到“如果一个企业是奥运会赞助商,您对这个企业是什么印象”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有实力”(45.4%)、“有品牌影响力”(32.4%)和“有品质”(31.0%),其次,有24.1%的人则回答“有钱”,21.1%回答“有信赖感”。

应该说,奥运概念的附加值的确给企业在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上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能够增加品牌实力和影响力,但是,这些价值仅仅基于人们对于赞助商的表层和感性的认知,而与赞助商品牌有关或者是社会价值有关的“科技含量,奥运精神,社会责任感,国际化意识”等等的消费者感知比例却并不是太高。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很多奥运赞助商借助奥运平台的营销,还仅仅是打造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营销,对于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显得依然不足,特别是很多赞助商都在谈与2008奥运倡导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有关系,但是在消费者头脑中,似乎与这些关键词的关联性并不强。

而同样在消费者对奥运营销效果的感知上,也可以看到,多数人感到企业是在传达“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信息,只有15.3%的人认为其在“提高品牌好感度”,而仅有8.4%的人感受到了“让我感受其品牌内涵”。由此,再次证明了赞助品牌对于奥运内涵与自身理念的契合度不高,对奥运平台的利用远远没有达到最大化。

现在不仅仅是赞助商企业,各类非赞助商企业也在开展各种与奥运和2008有关的营销活动,到底谁动了奥运赞助商的奶酪呢?此次调查特别让消费者来回答其印象深刻的奥运赞助商,调查显示,在印象最深的前10位奥运会赞助商中,可口可乐、中国移动成为特征鲜明且消费者记忆深刻排在最前面的奥运会赞助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奥运会赞助商认知榜中,“非奥运赞助商”占到了一半,蒙牛、李宁、耐克、百事可乐、肯德基和中国联通这几个品牌作为同类赞助商的竞争对手,取得的营销效果似乎并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