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席慕容诗歌

席慕容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席慕容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席慕容诗歌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1-20

画家是席慕蓉的职业,创作诗歌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却不知她最终凭借诗歌开始风靡台湾和大陆。席慕蓉的诗歌带有婉约派的特色,感染力极强,其中她的爱情诗广受追捧,她的诗歌融画于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在当代文坛可谓独树一帜。在经济迅速发展、生活脚步急速前进的现代社会,席慕蓉的诗歌是一剂良药,能治愈人们的“心慌症”,让人们学会在美中感悟生活。

一、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自古以来,诗和画是分不开的。著名的画作中都会题上名家诗词,作诗时也会有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初就是对王维诗词的评价。台湾女作家席慕蓉也是一名画家,她在作诗时就习惯用颜色来传达意念,将具体事物抽象化,轻而易举将读者带入她营造的氛围,在诗歌欣赏中同时体会绘画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席慕蓉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源于她画家的特殊身份。诗歌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参与,由于席慕蓉实现了诗与画在灵感上的互通,在诗歌创作时才出现诗中有画的现象。《山路》就是这样一首诗画相融的诗歌,“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头”“少年的你……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这首诗画面感极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幅由“夏日”“山坡”“新茶”“相思树”“小路”“少年”等多个意象叠加形成的清纯而美丽的图画,在诗中,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青春时期的懵懂和清纯,不仅勾起读者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憧憬。诗人以一个画家的审美感来写诗,诗画结合、虚实相间。

二、深邃幽远的意境

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意境,这是诗歌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没有意境的诗歌只能是平铺直叙,不值得研读。意境是诗人在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中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达到外界与内心合二为一的境界,用简短或是冗长的话语传达丰富的内容。

席慕蓉诗歌中善于传达深邃幽远的意境,如《渡口》“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年华从此停顿……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天涯。”渡口、长亭在古诗中从来都是代表送别的地方,提到渡口就使人产生别离的伤感,离别在即,我们只能握手,从此思念生根、年华停顿,在渡口找到花送你,把我的祝福别在你衣襟上,这些表达都在暗示,即时离别,思念也会随着生命的存在得到延续,甚至思念可以生根。年华从此停顿,暗示着牵挂永世不休不止。席慕蓉在诗歌中把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诗歌的整个结构都与作者表达的情感相协调,深邃悠远的意境传达无遗,读来回味无穷。

三、感伤情调与无悔心情

爱情不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在诗歌等文学创作中也是永恒的主题。席慕蓉善于写爱情诗,而且大多数都带有一种伤感的基调;但是,她又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无悔的主人公,最后,在她的诗歌中我们感觉到哀而不伤。在《信仰》中,她对何为永恒的爱情做了诠释:爱的本质是生命的单纯与温柔,爱情是生命的源泉,爱情是信仰,诗中六个“我相信”就能体现诗人始终相信爱情,即使错过了也始终无悔。现代的理性社会里,人们很少再相信爱情,但是诗人却坚定不移地相信爱情依然存在,诗人说永远相信世上有真诚、无怨、美丽的爱情,如果得到了,诗歌可以为她作证;如果得不到,就让它永远存在诗歌里,这就是诗人对真正爱情的一种执着。

席慕蓉的诗歌以独特的艺术特色感染了无数读者,不管是讲述生命的悲欢离合还是爱情的聚散,她的诗歌中都体现了一种超功利,给我们一种“娓娓道来”的慢节奏感,让生活在如今迷茫、浮躁的社会中的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2篇

摘要席慕容的诗歌之所以开阔空灵,在于她很好地把参禅与做诗融合在了一起。她的诗总是在人心灵最静谧的时候给人以新鲜的启迪,禅意在其诗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表现,诗歌也因为有了禅意而更深邃辽远。本文试从爱情和人生两个主题;禅意、禅境和禅的意象三个角度对席慕容的诗歌进行解读,从而让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由爱入禅的席慕容。

关键词:作诗 禅意 禅境 禅的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严羽《沧浪诗话》中云:“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把禅学融合于诗学之中,相当于哲学汇入艺术形式之中,其理解起来是极为抽象和玄妙的,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席慕容诗中的“禅”大约就是处在妙悟里的大道,就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与美学。

以禅学融入诗学,这在我国古代便已有多种试验。但是席慕容不似别的诗人或以诗示禅;或以禅喻诗,她是在无意中做到了诗禅相融。

所谓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可感而不可解,或可解而不可尽解。更进一步说,这种无意中为之的禅境本身便是诗人自身对红尘参透领悟的结果。

席慕蓉的诗自然流畅,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故意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缓缓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努力,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芳香的夜晚,等待它到我的心中。”

正为这随意,她的诗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而其内容,也自然地形成三个如歌旋律:其一是一种乡愁的情绪,其二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其三是对生命的理解。这三个旋律汇成席慕蓉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伤,空灵澄澈而极富内涵的文字,又使其诗歌具有极富魅力的美的意味。而她的参禅哲学主要体现在后两种诗歌里。

一 关于爱情

在席慕容的爱情世界里,缘分和宿命论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她的爱情诗不同别的爱情诗的苦闷、哀怨笔调,读她的爱情诗,就算爱而不得,我们也只感到一种超然的洒脱,无怨无悔也无恨。她的新颖也在于在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在实指与神会之间、淡泊与玄幽之间,揭示其微妙飘逸的神韵。

1 禅意与禅境

提到这种神韵,我们不得不提到席慕容诗歌里的禅意。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境界;禅又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席慕容的诗歌就像是一册册爱的经书,总是在你心灵最静谧的时候给你新鲜的启迪,禅意在诗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表现,诗歌也因为有了禅意而更开阔空灵。

诗集《七里香》的献词写道:“献给爱与生命―――两者皆由天赐。”本文就从这本诗集中的《一棵开花的树》说起: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 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关系或现象。特别是情事,没理由,任怎么在佛前求,都无济于事。此诗表达了一厢情愿的悲情。“我”化作树,因等待而开花而颤抖的叶,最终失望落了一地的,“是我凋零的心”;“你”走过竟无视这盛开的花、这颤抖的叶,形同陌路之人,令人扼腕。

诗人用一个画家、一个女人、一个对生命一往情深的人所特有的温存,表现了一种绝对宽容、绝对真挚、绝对无怨、绝对美丽的爱情观。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时空张力,使人感到爱情的永恒与真挚、唯美的禅境和佛意,让人为爱的纯洁而感动。她恰当地继承了中国古诗的传统,其诗意象营造唯美清新,而其禅意的惟妙惟肖配合着超画面的巧妙情节,使得平实的语句更具经久不衰的诗性,正应了那一句“佛曰:不可说,不可说”的空灵。

2 禅的意象

席慕容在很多诗歌中,将自己的感情都诉之于意象的运用之上,通过意象对诗境进行渲染,使得这些具体化、静态化的意象承载着她的感情,蕴含着丰富的禅意。

上面列举《一棵开花的树》的意象是“一棵树”,衍生出花朵、叶子等子意象,直至繁华落尽,却臻于变化之美。

另外,席慕容还喜欢借助“明月”的意象,来抒发“寂寞”、“哀意”,以及爱的空灵美丽,营造出一种空灵辽阔的禅境。例如《山月之一》:

在山中/午夜/松林像海浪/月光替松林剪影/你笑着说/这不是松/管它是什么/深远的黑/透明的蓝/一点点淡青/一片片银白/还有那幽幽的绿/映照着/映照着/林中的你/在你的林中 你殷勤款待因为你是富豪/有着许许多多山中的故事/佛晓的星星林火/传奇的梅花鹿/你说着说着/却留神着不对我说/那一个字/我等着,化石般的耐心/可是月光使我聋了/山风不断袭来/在午夜,古老的林中百合苍老。

诗中的“古老的林中百合苍白”,可谓是画龙点睛,给年轻时代的爱情做出一种最终的结论,爱情就是这样缓缓地从色彩斑驳的热恋变成单调苍白的回忆,这也是诗人对爱情的参透和领悟而得出的结论。

世上所有的感情其实都没有结果,有的只是过程而已,而最终的回忆也不过就是由这过程而决定的。正是诗人这种透彻的爱情观使得她无意中能够作出这样并不是为禅而作的禅诗。

“松林”在你眼中已不是原本,禅宗里的“是”与“不是”皆是同一,这种物我两忘的虚幻之境,就是心灵直觉的顿悟,是超越分别思量的境界。自性的超越性之一是身心脱落,即脱却身心的一切烦恼妄想,而跃入真空无我的自由。这意味着诗人在用般若空观遣荡一切之后,无有挂碍的心灵已经和明彻自然的万物冥合为一,在此期间对爱情的“悟”也能“明心见性”。

诗人因感于物而浮想联翩,沉思默想,徘徊于宇宙万物之间。“写形传神,既是随物宛转,遣词用语,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致而细心琢磨。所强调的也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

又如《山月之二》:

我曾踏月而去/只因你在山中/而在今夜诉说着的热泪里/犹见你微笑的面容/丛山黯暗/我华年已逝/想林中次次春回,依然/会有强健的你/挽我拾级而上/而月色如水,芳草凄迷。

诗人在此表白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顺从自然,忘却自我的存在,同山月林树化作一起,自由自在,与万物融为一体,可是诗人踏月只为追寻山中的爱人。

席慕容的这些诗中流露出的禅趣具有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是一种体悟自我内心与外界物象相和谐、相统一的空旷与超脱。没有尘世的烦琐烟云,没有人间的喧嚣烦躁,给人一种灵动和谐的幽美。这种追求空寂境界的禅趣在席慕容诗中是屡见不鲜的。

禅本是静虑、止观的意思,强调心灵的参悟,它的最高境界乃是“空”,让人追求心无挂碍的灵魂空悟诗与禅结合,自有新境界出现,即心与物交融而使美的情感与物象合一。

“花”也是席慕容爱情诗中一个出现得非常频繁的意象,如《盼望》:

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

《短歌》:“在无人经过的山路旁/桃花纷纷地开了/并且落了”;《鸢尾花》:“到了最后/我之于你/一如深紫色的鸢尾花之于这个春季/最后仍要互相背弃。”《结局》:“春天再来的时候/遗忘了的野百合花/仍然会在同一个山谷里生长/在羊齿的浓荫处/仍然会有昔日的警香/可是没有人/没有人会记得我们/和我们曾有过的欢乐和悲伤/而时光越去越远/终于/只剩下几首佚名的诗/和/一抹/淡淡的斜阳”。

席慕容笔下的“花”都有一种“花开花落”、“自生自灭”的宿命感和轮回观。她的“花”都是“自然的,生生不息的,有缘分的,天定的”。从作者本身来看,这正是一种自我内心的抒情言志,是自我生存状态的写照。她本身就有一种刻骨的宿命观,如“轮回”、“尘缘”、“来世”等等的词语常常出现在她的诗歌里面。

她的诗歌中融汇了佛教之观念,显现出灵动之美,非常平淡,非常自然;没有目的,没有意识。诗人的宁静淡泊的心情,大都借助于平凡的景物形象表达,而非直接抒发。正因此,这些诗歌便显得不激切、不怒张,既蕴藉含蓄,又冲和平淡,那情绪,淡到似乎令人觉察不到。而这些诗的平淡,又都有着悠远的韵味,也因为这种禅意的融入,使得诗歌理性与悟性并重,哲理与诗情圆通,生动地再现了禅诗独到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品质。

二 关于生命

生有涯而死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迫逐无限的时光,人就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难免会产生浮生若梦的感觉,而席慕蓉的一些诗便抒写了这种感受。面对时光的流逝,诗人悸动不已,但她也十分平淡地看待这场人生的戏,该走就走,该完就完,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这过程的基调便是“爱”与“美”。

看这首《咏叹调》:

不管我是要哭泣着/或是/微笑着与你道别/人生原是一场难分悲喜的/演出/而当灯光照过来时/我就必须要唱出那/最最艰难的一幕/请你屏息静听/然后/再热烈地为我喝彩/我终生所爱慕的人啊/曲终人散后/不管我是要哭泣着/或是/微笑着与你道别/我都会庆幸曾与你同台。

诗人在这里,把我们带入一个禅意流溢的境界当中,“而当灯光照过来时/我就必须要唱出那/最最艰难的一幕”,这一句在字面上仅是描写了一场演出里的一个场景,但实际上它是极具禅意的。这灯光的照临或许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必然,人生的某种仿佛宿命的性质,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人自身生命力的某种不由自主的冲动和创造。

从意象上面来看,人生是一场演出,本身就已经很具有禅味了,演出的开始与落幕都不是我们所能主宰的,并且是必然的,没有哪场演出不落幕,一场演出的落幕或许正是另一场演出的开始而已,这是一种宿命的、轮回的观点。

再者,诗人在这里说的灯其实也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用来照明的灯。灯,是佛教中一个文化内蕴深厚的意象。禅灯可以是你的生命之眼,携你去承担现在的“应然”。在禅的典籍里,无处不在传述光明的心灯,照亮人生的光明面。而当我们处于这种“灯光”的照临时,人自身的行为,实际上具有着某种不由自主之感,不管这个“演唱”有多么艰难。这样深刻隽永的意味,席慕蓉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地告诉我们,而仅仅通过一个精妙的意象或场景就不留痕迹地表现了出来。而我们便在这一有限的短暂的观照中,悟出了人生、爱情的某种隽永的意味。

这些便是席慕容的禅诗不同于其他台湾诗人的禅诗的地方,比起台湾著名诗人周梦蝶的禅诗来说,席慕容的诗作更平和自然、更空旷辽远,诗思优美,禅味也表现得不露痕迹。

然而诗人对于人生并不是悲观的,而只是用一种看破红尘的顿悟透彻的心理来看待这世间万物,于是在诗人的意识中,至关重要的是追求生命的美满与融洽。诗人以自己的兰质慧心感悟着生命,表达出单纯而又深邃的意趣,用平凡的内心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贯通,从而体验生命中真正的喜悦与愁苦、激荡与平静,我想,也只有这样的心境才能真正参悟禅道吧。

参考文献:

[1] 吴言生:《中国禅学》(第一卷、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

[2] 杨菲:《慢板的音乐,清澈的山泉――读席慕容的〈七半香〉》,《哈尔滨学院院报》,2006年第1期。

[3] 张海宁主编:《水中之月――中国现代禅诗选》,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4] 郑茜:《无・有――禅与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5]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年版。

[6] 席慕容:《在黑暗的河流上》,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 诗意 课程方法

“曾经有一个未来的目标/让我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汪国真《嫁给幸福》)

伴着缓缓的琴音, 我动情地朗诵着汪国真的这首诗,正值花季雨季的学生们沉侵在美妙的音乐和诗的意境中,他们没有想到我就这样上第一册的第一个单元,他们早已预习《沁园春·长沙》,高一第一单元那么多首诗需要背诵,他们被高中学习的压力抑制着,我却有意回避他们深感压力的诗,而是朗诵着这首触动他们内心灵魂的《嫁给幸福》,他们的心开始激动起来,不知不觉也加入了朗诵,有些同学还摇头晃脑起来,等一曲缓慢的乐曲结束,我们已反复朗读了5遍,有些学生已经能背诵这首诗。笔者趁机问到:“同学们,诗歌美吗?”“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很美,诗歌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可以装点我们的人生,这一周,我将和同学们畅游在美妙的诗歌中,去领略一种前所未有的纯粹的美。所以开学第一周的语文课,我上课的主题是“让诗意洋溢课堂,让我们的心中充满诗情”。

这是我上诗歌单元第一节课的开场白,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所以没有直接教课文,而是用三节课和学生一起朗读汪国真的《嫁给幸福》《妙龄时光》《热爱生命》《永恒的心》,席慕容的《十六岁的花季》《一棵开花的树》《青春》,北岛的《回答》,顾城的《远和近》《一代人》等十几首诗,因为这些诗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经历,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很快喜欢上了这些诗歌,他们用精美的笔记本摘抄起来,课余时间都在深情地朗读着,我从他们的朗读中,真正听到了发自内心的声音。教这些诗歌的每一节课里,每当我伴着音乐动情地朗诵完一首诗时,教室里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当我激动地谈到自己喜欢的某一首诗的理由时,学生们也都迫不及待地谈着他们喜欢的原因,脸上洋溢着赞许的表情,眼睛里闪烁着少有的光亮,我们沉浸在诗歌的灵动与美好中,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收获着喜悦,亦收获着幸福。

这样的课堂一直是我在追寻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我从工作是生活的谋生手段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我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满激情;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人生的意义,从而过上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经过尝试,我知道了将来努力的方向。也许梦并不遥远,只要确定了,就义无返顾;只要确定了,就风雨兼程;理想的课堂将不再是梦。诗歌教学路漫漫,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自己的诗歌教学旅程:

一、开启心扉 由课外引向课内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诵读着这些诗句,我们进入了《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在多遍声情并茂地朗读后,没有过多的分析,没有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就理解了身处那个时代的“充满力量,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当他们读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班里好像出现了很多小,他们完全进入了情境,诗意已充满他们心中。之后我把闻一多的《死水》当成拓展延伸来学习,学生竟然一下就读懂了,一节课就如此高效地完成两首难度较大的诗歌学习,是以前用三节课都无法完成的,引用这些课外的诗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因为对诗歌有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了,所以教学效果好,课堂高效。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汪国真《让我怎么感谢你》)

吟咏这几行诗,我们进入了《再别康桥》的学习,当朗读完这首诗,我们班的施华同学谈了她的感受:“当我吟咏《再别康桥》的最后一个段落时,我感到徐志摩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极其奔放,让我联想到自己似乎来到了辽阔的草原,我驾着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驰骋,好洒脱!好痛快!感觉读着这句诗,我已融入草原,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压力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是学生学习的原始感受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当时早有评论家认为:“诗歌的最后一句好像很潇洒,其实很沉重,因为这首诗的情感是千种愁绪,万般凄楚”。学生读这首诗却得出全然相反的感受,我有些不知所措,纠正学生的想法怕挫伤学生的真实感受,不纠正又怕学生考试时丢分,直到后来看到孙绍振教授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才得以释然,他在这篇文章里批判道:怎能设想,当代诗人告别任何人物和景物时,一定要惆怅,而且还要有“千种愁绪”,命里注定只能有沉重之感,而没有甜蜜之感呢?其实不要多高的欣赏水平,光是凭直观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是潇洒、轻松、还有一点甜蜜,找不到一个字可以说明是“感伤沉默的哀伤情感。”(摘自《名作细读》),不得不相信,有时学生的直觉比专家还灵,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更纯粹,他们正属于诗的年龄,只要老师帮他们开启一扇门,他们就能轻易地走下去。有了这样的开启,当我们一起朗读徐志摩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来结束课堂时,已不用分析,他们会心一笑,诗意永久地回荡在教室的每个角落。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容《青春》)

吟咏完这些诗句,我让学生自学了《错误》《致橡树》《雨巷》这些唯美的朦胧诗,学生展示的学习结果和理解能力是惊人的,有一个男生在《错误》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旁这样批注到:“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这位学生竟然能将郑愁予的诗和席慕容的诗融合在一起理解。对《雨巷》中丁香姑娘意象的理解更是惊喜不断,在没有任何背景介绍的情况下,学生凭着原始的阅读感受,有的说丁香姑娘是戴望舒的一种理想,有的说是作者本人心仪的对象,有的说是一颗向往的草莓,有的说是一种心中的郁结……举不胜举,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开启,这远比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丰富和珍贵。

二、含英咀华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为了让诗歌课程延续得更久远,我让每个学生选一首课外的诗,每天课前朗读,每天我们就这样在诗歌中开启黎明,送走黄昏,我们称之为“晨颂——午读——暮省”,有一次刚收假回来,学生精神状态不佳,走进教室,睡倒一片,我改变了上散文的决定,把本来已备好课的《花未眠》抛到一边,当轻柔的音乐响起,我们诵读了: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狄金森《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舒婷《这也是一切——(应北岛的〈一切〉》)

读着这些诗句,原来扶桌子睡觉的同学坐直了,已没有了睡意,诗歌把他们对家的眷恋和旅途的劳顿洗清了。在这样的课堂,我看到了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目光,感受到了一颗颗感悟美的心灵。之后我以“读诗的感受”为话题让他们写一段文字。下面是摘自学生学习诗歌的一些感受:

美丽奇妙的诗啊,你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美,我沉浸在诗的海洋里,回味着诗的美妙,诗让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丰富多彩。我的整个心灵都流淌着诗意,告诉我,用你银铃般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廖斯女神。

——高一⑵班 黄连芳

以前,从未对诗歌有过兴趣,甚至对诗歌有过厌恶的情绪。但经过一周的学习,我渐渐爱上了诗歌。觉得诗比故事、漫画书好多了,诗可以表达出自己不能表达的思想感受和不能说出的惆怅与快乐,而且诗还激发自己奋发向上,鼓励自己在困境中站起。

——高一⑵班 罗美丹

现在我对诗歌着了迷,让我对人生充满了希望、欢快、幸福,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许多,人生就像这些诗句一样,它写出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心里的悄悄话,人应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高一⑶班 梁茹曼

………

一段段令人惊喜的文字,有些是出自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他们对诗歌这种纯粹的文学体裁却有着惊人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这是我所意料不到的,可见课程方法的重要性。我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从课程的高度出发,力争找到每种课程教学的密码。

三、后记

诗歌课程带给我的惊喜是无尽的,每天的语文课,当诗意洋溢着课堂,我的心中也升腾着诗意,如果可以,我愿意用一个学期来教诗歌,把狄金森、海子、聂鲁达等的诗歌全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心中充满诗意,过着诗意的生活。什么时候能无拘无束地去教诗歌,让诗意真正地萦绕课堂,让诗意根植于学生心中,师生共度每天的诗意生活,诗意地栖息,诗意地启程,诗意地开启黎明,诗意地融入黄昏,当我们闭上双眼,我们心中便充满诗意,当我们睁开双眼,诗意便充满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汪国真:《汪国真诗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席慕容:《席慕容诗选》,花城出版社,2010.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4篇

北京迎来这个夏天最大一场雨,郊区某学校的泥地操场变成好几个小水塘。课间时分,两个男孩拎着塑料桶、穿着凉鞋冲进雨中,其中一个男孩指着操场的角落对另一个说,刚才在那边看到了蜗牛。这个学校一年学费大概3万块,这个泥地操场是创办者大车专门留下来的。在学校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叫他大车老师。六年前,为了解决自己孩子上学的问题,大车决定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家长一起,自己请老师,在家上学,六年后,加入进来的家长和孩子越来越多,现在学校共有160多个学生和50多名老师,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五年级。大车也在2010年辞职,全心打理这间学校,他的办公室狭窄逼仄,通常这里或许应该是收发室或者门卫室的位置。

大车不愿意透露这所学校的一些具体信息,“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些问题是没有讨论意义的,我只想说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是好的。只要对孩子好的、有利的,就是对的,对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做呢?”六年时间做下来,大车说更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学校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9月开学后,这里还会接着办六年级,然后还会有初中。大车认为,要真正完善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那时候再公开地谈论这间学校更有意义。

Q = 《旅伴》

A = 大车

Q:160个孩子,50个老师,这在中国应该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

A:一个好的教育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如果师生比太大,我觉得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都有足够的关注度,没有这种关注度就谈不上对孩子心理发展的了解,心性成长的了解。比如一个班四五十人,一两个老师,老师能把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已经是非常好了。但是作为我们来讲,管理好一个班级是基本的底线,我们的要求是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知道每一个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

Q:最早没有把自己的小孩送进传统学校担心的是什么?

A:我没有什么担心。你也知道现在应试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孩子不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成长。所谓应试就是考什么学什么。一个人成长中不应该只是考试那点东西,那只是我们成长中很少的一部分东西,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全面地健康地成长,所以就不送到传统学校里去。

Q:最开始可能只是家长互助,就几个人,现在规模做这么大和最开始的初衷有变化吗?

A:最开始我们的想法就是把我们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请老师来给他们上课,培养到六年级小学毕业找到合适的初中,任务就完成啦。但是逐渐做下来,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越来越有心得,对于教育教学越来越有我们自己的主张、看法,而且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体系,再有我们的老师也在不断成长。你可以设想一下,我们不继续做,还是原来那几个孩子,我们孩子毕业的时候就是老师失业的时候。老师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每个人都会想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自我实现的价值,都会考虑这一点。要是你这学校到不了一定规模、不能长久地办下去,谁会把自己真正投入进来?所以现在我们把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老师的成长越来越融合在一起了。没有一定的规模,很多东西是无法形成的,比如说教学,如果是几个孩子,你很难有足够的样本,不足以使你获得足够的经验,在这个经验之上不断地完善,有一定的经验之后就有足够的样本,什么样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我们教育的思路、理念是不是有问题,也是在不断调整。

Q:规模做大以后,实现家长互助的形式是不是也得调整?

A:我们依然在坚持互助的性质,但是人多之后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家长参与度都那么高。人多了以后,你的效率就会降低,就会影响你正常的经营和运转。一般学校家长是没有什么参与的可能的,那也不是我们办这个学校的初衷。我们现在成立了家校共建委员会,它是相对独立的咨询机构,家长有什么意见、建议、资源来帮助我们学校成长,这样家长有很强的参与度,但也不会影响到日常运转。

Q:在这所学校,挑选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A:我所谓的标准就是三条。一是爱孩子,发自内心地爱孩子,这是成为老师的基本条件。有的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乖乖的、很听话,那也不是我们希望的状态,有很多孩子很调皮、很淘气的,这样的孩子是非常好的,有可能长大了很有出息,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就会给你闯点小祸、给你些挑战,你要是真爱孩子,你就会非常包容、理解,相处得特别好,不会真生气。如果只是职业地爱、没有感情地爱,那远远不够。第二,我觉得老师的综合素养很重要,他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趣味很重要。我更看重一个老师的人文素养,尤其在小学以下的阶段,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决定了一个小孩未来的可能性,因为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一个“人”在从事工作,对于人的基本理解就特别重要,包括你审美的趣味。审美趣味决定你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审美趣味决定了你会跟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实际上就是你的成长方向。先生倡导以美育作为我们中国人的宗教,的确很有道理。一个好的艺术教育,不是弹钢琴,技术的训练和美育的培养完全是两码事。我们每年5月是诗歌月,老师、孩子会在一起读诗,每个班都有诗歌朗诵会。我们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回去跟家长说。家长很高兴,说自己特别喜欢席慕容的诗,妈妈拿着席慕容的诗给孩子读,读完后孩子没什么表示,叫妈妈去学校听听吧,别读了。妈妈特别受打击,觉得孩子不喜欢这诗。妈妈说那我找十多首诗给你读,你喜欢哪个妈妈就去读哪个——真是一位好妈妈,结果孩子选中了卞之琳的《断章》,这是中国现代诗歌中非常著名的一首。我们的孩子不懂得文艺理论,不知道卞之琳,也不知道席慕容,但是知道哪首诗是好的,这一点我就很欣慰,他有很高的审美趣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会错。第三,就是根据学校的专业需要选择不同的老师。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5篇

我一直不太能欣赏现代诗歌,除一些个别的以外,说起来这倒是很无奈的事。现代诗人中我能够欣赏的也只有徐志摩、席慕容等人的诗,再有就是我偶然读过的一些无名作家的作品。对于这些诗歌作品,我是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去喜欢与不喜欢,喜欢的我会有感知。比如我读过的一首诗《远星》,其中有几句是:梦眼莹莹伴我几度春,温柔依然是旧时的云鬓,纳凉可记得儿时的花阴,早春折梅寄与槛外人。这首诗,后来我上网查过,竟找不到这首诗,也不知是谁写的。但我觉得很有禅意、很美,很有意境。

中国有一时曾经流行过朦胧诗派。很兴盛的样子。但我却读不来。我读过致橡树、双桅船,是很有名气的诗人舒婷写的,但没有什么感觉,至今也没有记住一句。不喜欢现代的朦胧诗。但对唐诗里的朦胧,我还是非常喜欢的。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可谓朦胧,我喜欢。李商隐的君门难进之辞,隐晦、朦胧,但我能读出清冷的美感和诗意。去图书馆读杂志那阵,我也曾翻看过诗刊,但多半我都不能欣赏,所以我很少读诗。所读的一点点,一般也都是在其它刊物上偶尔看到的。喜欢的记了下来,有的一首诗里只记下几句,说明我只喜欢这几句。而不喜欢的呢,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记忆和印象了。

泰戈尔的两本诗集放在家中很久,我也没有认真去读。2006年我去南方漫游时,随身带有泰戈尔的一本诗集。我以为泰戈尔是世界公认的大诗人,诗歌艺术不成问题,有时间应该很好地去读一番。培养一下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但直到南方之旅回来,我也未培养起对诗歌的兴趣。那本诗集,在南方的旅馆里我也只是翻翻而已,回到家后又成了陈列品了。现在恐怕早已又蒙了一层灰尘了吧。

没办法,实在不能欣赏,我也就放弃了读现代诗歌的想法。还是读唐诗吧,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数量多,艺术价值也高。爱情诗、咏史诗、田园诗、边塞诗,五花八门,一个人读一辈子也未必能读尽。对于我,在唐诗的长河里徜徉足矣。

相关期刊更多

农垦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