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要素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要素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1篇

聚力表示,此次升级,将从单纯的视频网站,演进为涵盖虚拟产品、实物商品、周边服务的综合文化O2O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可参与的、社群化的优质内容,以沉浸式的消费体验,打造“开放式螺旋生态”,助力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升级。

在会上,聚力总裁米昕表示:“虽然,目前视频行业被广泛解读为红海市场,但聚力作为苏宁控股集团文创版图的核心公司之一,从更高的视野看到,大量优质创意缺乏配套的商业体系和制作体系支撑,导致大量优质创意未被充分发掘,现存IP缺乏多种形态的商业实现能力,解决这一行业痛点,将赢得广泛的市场空间。如何体系化支撑创意,孵化IP,放大其商业价值,聚力传媒宣布以全模式、全服务、全渠道三位一体的O2O平台战略予以实现。”

IP商业化模式引入

据介绍,此次品牌升级后,聚力将进行“工业化生产包装”,并与韩国最大的娱乐媒体公司CJ E&M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CJ E&M集团旗下业务覆盖电影、电视、音乐、演出、媒体、游戏等娱乐文化事业各个层面,已全面发展成为在韩国最具竞争力的娱乐传媒集团之一。

此次与聚力携手合作,正是倚重聚力传媒强大的O2O整合能力,立足文化O2O进行中国本地化的内容模式和艺人培训系统的开发。

开启聚力明星培育计划

聚力根据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发展的需要,联动苏宁控股集团资源,引入青创基金和青创基地,推出“百城千店”的线下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心,通过遍布百城的落地资源,实现IP创作与衍生服务的落地,达成用户沉浸式文化体验。

同时,聚力宣布与国内知名的秀场平台YY、电竞赛事平台龙珠&PLU达成战略合作,从这两大平台推出的优秀主播、优秀创意将直接进入聚力传媒的商业化、工业化管道,实现IP孵化和增值。

文化O2O新玩法

与《魔兽》电影的独家网络版权合作成为聚力本次战略披露的重大消息之一。作为文化娱乐产业的核心要素,超级IP的运营将成为聚力验证其新商业模式的试金石。除了《魔兽》电影的在线运营推广,聚力传媒还将在北京三里屯开展线下活动,邀请众多明星、粉丝和会员前往参与,同时其周边的衍生品,诸如电影和动漫等内容也是聚力传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聚力将借助苏宁强大的线下渠道资源,为超级IP引入更多的商业模式,积极打造全新的文化O2O新玩法。

超级IP衍生品开发新模式

基于与苏宁联合,后续将开设200家IP周边专营店,销售产品包括明星照片、海报、背包等商品,也包括游戏手办、T恤、艺术品等游戏周边衍生品,并将定期举办观影会、fan meeting、握手会、cosplay、明星生日趴等活动,创造粉丝就近与明星亲密接触的机会。当然用户也能在苏宁易购、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红孩子等平台就近买到心仪的正版动漫、电影、游戏、明星周边等商品。

借助全服务体系的搭建,聚力目标是2017年成为覆盖5000万会员的中国最大的文化衍生品交易平台。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高铁;品牌文化;广告策略;传媒方式

1 高铁品牌文化现状

21世纪的中国,高铁及其所属的铁路品牌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高铁是中长途旅行的重要载体。据统计,2015年全路高铁旅客发送量完成11.61亿人,旅客周转量完成4041.0亿人公里,分别占全路总量的45.8%和33.8%,约占世界高铁的60%和65%。[1]旅客从车站、列车到整体的旅途过程无疑都是高铁品牌文化传播的重要目标群体。一方面,优秀高铁品牌文化的建立,无疑能够提升高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高铁作为走出去的重要杀手锏,在输出硬件技术的同时输出中国的软文化,就如同太极的两面,都是影响别国对中国高铁整体认识的因素。然而中国高铁自2008年京津城际列车开通运营以来,只经历了不到十年的时间,铁路各个系统将精力都集中在车、站、路、轨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对于品牌文化的塑造却鲜有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该区域人口密集,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境内高铁成网。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合肥、蚌埠、徐州等站高铁动车组密集连发,最短5分钟发出一列,高铁沿线旅客基本上做到随到随走,是联系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纽带。[2]长三角作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无论是高铁里程、运载能力都具有典型性,是最能代表铁路文化发展方向的研究范本之一。然而,长三角铁路运营企业在品牌文化建设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对高铁文化不够重视,虽有安全文化、服务文化等通识的铁路企业文化,却没有树立起对应的高铁品牌文化和形象。第二,宣传推广较为杂乱,长三角所在区域包括了萧甬公司、合九公司、新长公司、浦东公司、衢常公司、沪宁公司、沪杭公司、合武公司、沿海公司等众多运营单位,每个单位都独自宣传公司要素,没有形成品牌合力,高铁文化在统一的长三角运营区域内却表现得杂乱无序。

2 高铁品牌文化要素

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是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3]与企业文化不同,品牌文化是将企业精神、价值观、伦理道德、审美属性等核心要义进行人格化的塑造后,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传媒推广,将企业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的一种手段。高铁作为国家的重要企业实体,承担着国家和企业双重形象展示的功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W.C.弗莱德里克所言“它所面临的社会挑战就是要寻找一条使经济与道德相统一的途径”。高铁品牌在传播的过程中,第一,要求企业品牌文化与社会进步协调一致,这需要在宣传企业特色的同时弘扬优秀的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如德国高铁ICE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在乘车安排、票价制定、综合服务等方面无不以大众需求为前提,被誉为“欧洲最贴心的企业”。第二,要求企业品牌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象统一,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品牌文化,例如通过正能量的思想、宗教、文化、传承等要素的传播,更易让大众产生共鸣,例如曲阜东站倾心打造“高铁儒行”品牌,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推出“母爱十平方”母婴候车区、“敬慈乐吧”重点旅客候车区等特色服务品牌,将浓厚的“和”文化气息渗透在该站每个角落,厚重的儒家文化在铁路人的践行下得到发扬和升华。[4]第三,长三角作为高铁的一个重要的实施区域,在品牌文化建设方面还应该融入区域的特征,特别是反映长三角地域、人文、物产等方面的要素,使品牌文化不是枯燥的宣传,而是融入大众自豪感、荣誉感的一种公共信仰。例如,日本新干线铁路,无论是视觉识别系统还是整体的品牌文化执行都深深烙印上日本的视觉要素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企业品牌文化的引领下,新干线运营以来没有出现过一例人员伤亡事故,被日本国民誉为“值得信赖的新干线”。[5]

3 长三角区域高铁品牌文化传媒策略

高铁的品牌价值源于社会责任、民族文化、区域要素和企业文化的结合体,长三角的高铁品牌文化塑造应该从上述要素中进行挖掘和提炼,社会责任是高铁社会价值的体现,一方面体现在高铁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例如科技性、质量和运载能力等要素,另一方面高铁运营单位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其公益属性应该得到彰显,突出高铁企业文化中的服务文化、制度文化、安全文化和社会公益文化等要素,使其成为真正贴近民众需求的大众载体。民族文化方面,长三角区域是中国文化复兴和传承的核心地带,这里人文荟萃、名人、典故、文化、故事数不胜数,可以巧妙地将高铁线路或列车与人文典故结合,通过命名、线路趣闻、经典故事回顾等方式以公益的手段进行品牌文化宣传,塑造长三角区域人文的儒雅和善,使企业不再是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高铁运营单位,而是凝练和搭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宣传基地,使高铁真正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性的传播符号,提升大众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区域要素,长三角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景,将这些显性化的要素转换成具象或抽象的视觉元素,从车站建筑、列车外观及内部陈设、员工制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使其成为彰显江南生活形态的重要体现。

高铁品牌文化的创建应与旅客心目中的定位相符,高铁不是简简单单的运输工具,而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关联体。在文化宣传上,安全、便捷、高效、人性化是旅客重要的诉求点,在品牌文化创建中着力宣传或巧妙地暗含大众的期许,最为恰当的方式是以广告语的方式匹配大众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觉设计上,应着眼于广告传媒的应用和推广,首先创建基于品牌文化特征的VIS视觉体系,基础要素应将品牌形象视觉化和人格化,设计符合区域特色文化的吉祥物,让其成为连接大众和企业的重要符号;在应用要素方面应该将车站建筑、室内空间、列车外立面、列车陈设、员工制服等与品牌文化进行巧妙融合,成为代表长三角区域的重要形象符号。在传媒推广上,可以选择电视、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推广,特别是利用列车乘客空间中的电视、杂志、报纸等,让每一名乘客都能够亲身感受高铁区域品牌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微信、交互游戏等新媒体,使大众能够感知高铁品牌文化创建所带来的改变。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3篇

全球电信业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完全垄断、管制竞争和全面竞争。全面竞争促进了行业的繁荣,但也催生了网络泡沫。当前,全行业都在冷静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务实地发展。美国电信业的做法是通过兼并、收购走向融合,这使得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和细分。在此背景下,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必须遵循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产业链和生态圈。

具体而言,原先的产业链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生物链,其上的各个主体都在争夺各自的生存空间,这不仅影响了为用户提供高效、优惠的通信服务,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而新产业链的各个主体之间将形成一种网状的信息价值交流架构,运营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以及用户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赢共利,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交互与融合。

构建融合、共赢的新型产业链

新型产业链的形成有两个驱动因素。第一个因素是高速发展的技术。从传输速度来看,无论是固定网络还是移动网络,传输速度都在不断提高。固网由原来的窄带向宽带延伸,也正在大范围推广光纤到户,移动网则向4G过渡。原先并行发展的固定和移动网技术,现在趋向融合。特别是通过WiMAX等新技术,信息通信业朝着越来越高的移动性发展,并且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第二个因素是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原先单一的通信运营的需求,正在转变为通信与娱乐性质的服务,未来还将进一步向移动化、娱乐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企业用户的需求也从原来的单一的通信产品需求,转变为对整体通信解决方案的需求。

就此而言,技术和需求的变化推动了网络、设备、内容和服务互相融合,互相兼容,最终形成通信产业链的无缝融合。产业链的各个主体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生态环境发展的需求。

作为运营商来讲,需要充分把握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满足企业用户的新需求。作为内容和服务提供商,就需要广泛进行业务应用合作,针对用户的需求与运营商共同拓展内容和服务平台。作为设备和元件供应商,要从销售产品转变为销售解决方案,与运营商共同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运营商在新型产业链当中需要建立、健全为客户服务,按照客户需求设计端到端的运营模式。就部门架构而言,市场、网络、客户是第一线部门,需要打破原有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根据不同客户群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战略、物流等职能部门可以找一线部门作为内部客户,同时找外部客户进行内部优化,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新型产业链必须与价值链相连接,与其他主体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的观念也必须进行转变,出现问题不能再只是自己解决,因为业务在不断融合,所以运营商必须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通信数据服务。对正在寻找新增长机会的运营商,以及有线电视公司而言,应该提供融合业务的捆绑服务。这些需求和变化的最终目标是确保运营商真正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总之,电信生态圈的共生、共赢包括四个核心要素:网络、内容、服务,以及设备。在网络上,产业链当中的各个成员必须共同建设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在内容上,必须立足于客户需求,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设备上,要直接面向客户需求,提供更加综合的设备和服务解决方案;在服务上,要充分发挥生态圈的各种优势。只有围绕上述四大要素,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一个共存、共融、共同发展的产业链。

“三大战略”营造和谐生态圈

在打造新型产业链方面,中国网通也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2003年,中国网通围绕创新发展主题,大力实施宽带、奥运和国际化三大战略,目标是逐步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商转变,到2015年力求成为全球领先的电信企业。

中国网通三大战略的核心和基础是立足于网络技术演进的趋势,提升宽带业务能力。我们让宽带IP网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包括满足公众客户和企业客户的需求。我们围绕可以承载NGN、3G等多种电信级业务的宽带IP承载网,建设了符合宽带业务发展趋势的网络架构。

中国网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宽带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联合了国内外设备制造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了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的国家级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职责就是围绕着宽带来进行研究。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宽带视频、多媒体,以及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IPTV业务的研发和使用。宽带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客户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化服务,包括政务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以及家庭信息化等多个方面。

作为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中国网通力争把2008年奥运会打造成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奥运会。在服务2008年奥运会方面,中国网通创造出了多个第一,包括第一次全面采用高清电视直播赛事,第一次提供即插即用的上网模式,第一次提供基于IPv6的视频监控系统。此外,我们也和整个产业链的合作伙伴进行密切合作,包括与中国银行、中国邮政等多家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力争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通信业的新型产业链。

在国际化战略方面,中国网通依托国内核心业务和网络,与国际知名运营商进行合作,逐步扩大全球网络覆盖和服务对象,进一步延伸我国通信业务的价值链,并且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组建了运营公司。中国网通与西班牙电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我国的信息化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双方的合作也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业务层面的合作,双方的价值都得到了应有的提升,切实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理念。

在服务外包业务方面,中国网通目前大力发展ICT业务,而ICT业务的实质就是外包服务业务。近几年,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与电信运营商的契合度很高,所以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都在进入这个领域。以ICT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业务很可能影响我国电信运营商打造新型产业链的布局和走向。

过去几年,中国网通在外包服务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IDC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等,都是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的对象。中国网通将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成为我国通信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服务外包提供商之一。

(本文根据左迅生近日的公开演讲整理而成,小标题为编者拟定)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4篇

以视听内容为核心定位

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定位”是一切战略规划的基础,企业品牌建立、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均必须以事先确定的“定位”为最高准则。那么,在全面发展新媒体业务时,广电媒体又应该选择怎样的定位呢?

首先,广电媒体应对未来的媒体市场环境有基本的预期,并根据这一预期确定自身的定位策略。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体市场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新媒体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媒体市场格局的转变将彻底瓦解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但优质内容仍将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因素;三是未来传媒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将越来越高,“通吃”产业链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四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还将不断更新传媒业态。

其次,广电媒体在确定其新媒体发展定位时,还必须正视自身的优劣势。围绕广电媒体的优劣势,业界已经进行了很多分析和研究。一般认为,广电媒体发展新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品牌影响力、受众规模和内容资源等方面。但笔者认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些优势未必能真正发挥作用。其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广电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主要还是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基础,而将这种品牌影响力有效转移到新媒体业务上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二,据《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2)》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2.7亿电视观众中仅有1亿户(约3~4亿人)具备双向交互能力,仍远低于5.64亿的网民规模。其三,广电媒体并不具备充分的内容优势。从表1的比较中不难看出,与优酷相比,即使是像CNTV这样具备资源垄断优势的广电新媒体,也仅仅只在电视节目上具有较大优势(纪录片、传统直播频道对网民吸引力不大)。可见,在发展新媒体方面,我国广电媒体在内容资源的储备上实际不具备太多优势,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优势是高水平的节目创新、策划和制作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广电发展新媒体的定位仍应以视听内容为核心,应着力于发展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全媒体视听内容提供商,并进而成为集广告经营、内容经营、服务经营、用户经营和平台经营为一体的全媒体视听服务商。

重建强大的传播渠道

无论从传媒行业的社会职能来看,还是从传媒产业的经济属性来看,传播渠道都是广电媒体的立身之本。因此,广电新媒体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新的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中重建强大的传播渠道。

近年来,广电媒体已经纷纷通过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新业务,积极拓展全媒体传播渠道。但是,大部分广电媒体在抢占了地盘后,却缺少有效使用新渠道的具体手段,使得这些新媒体业务很快沦为传统电视的附属品。因此,广电新媒体在不断拓展新渠道时,必须强调全媒体传播渠道的融合互动和合理布局,变粗放式的全媒体覆盖为各有定位、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精细化全媒体传播。以广电媒体网站来讲,考虑到在用户规模、资源储备、品牌影响等方面都较难与优酷等视频网站相抗衡,就不能简单定位于“大而全”的视频门户,而应立足于自身的内容特质做到“精而专”;也不能只定位为自办节目的播出渠道,而应该通过提供形式多样的实时交互服务,成为不断强化观众参与度、忠诚度及提升节目品牌影响力的视听服务平台。

此外,面对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等视频网站的强势竞争,广电媒体仅仅凭借自建平台很难形成较强的传播影响力。因此,广电媒体在实现渠道多元化时,还要特别强调充分利用知名网络媒体的平台资源与受众资源,通过与知名网络媒体在版权经营、品牌推广以及内容创意制作等多个层面的深度合作,迅速提升自身视听内容资源的品牌影响和市场价值。事实上,近年来,与大型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等广电媒体迅速提升品牌节目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例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受众近80%来自互联网,其仅在爱奇艺上的点播量就累计超过了4亿次。可以预见,未来知名网络媒体不仅会成为广电媒体品牌节目的重要传播渠道,还会不断发展成为其面向广大网民开展品牌推广、交流互动乃至视听服务的重要平台。

全面丰富和强化自身品牌

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产业结构使得广电媒体长期处于区域垄断的发展格局中,竞争动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大多数仍然处于“有牌子、无品牌”的状况,其新媒体品牌的树立更是乏善可陈。相反,互联网新媒体近年来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形成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搜狐视频、乐视网等一批深入人心的品牌,逐渐成为个人信息及娱乐的第一入口。与此同时,从我国视频网站访问量的排名情况(如图1)中不难看出,视频网站的品牌竞争格局已经逐步趋向稳定,用户的品牌“心智阶梯”初步形成,这些访问量排在前面的网站无疑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因此,广电媒体要构建以视听内容和视听服务为核心的新媒体发展模式,能否建立并运营一个媒体品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广电媒体所构建的新媒体品牌一方面要能突出广电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又要迎合用户的需求及习惯,准确定位,体现出充分的差异性。

在今天,新媒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若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媒体品牌需投入大量的资源,这对大多数广电媒体来说是一个难题。因此大多数广电媒体选择了将自身成熟的媒体品牌延伸至新媒体领域,这一战略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笔者认为,在实施品牌延伸战略的同时,广电媒体进军新媒体还应该注重实施要素品牌战略。所谓要素品牌战略,顾名思义是指为品牌中某些必不可缺的材料、元素或部件等构成要素所制定品牌的战略,如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芯片、杜比实验室的杜比数字降噪系统等。市场营销学研究发现,从消费者的认知出发,要素品牌通常被视为产品质量的标志。与已有的新媒体品牌相比,大多数广电媒体虽然存在不少劣势,但在先发认知、节目制作、人才队伍、内容储备等方面仍然有着许多隐性的品牌优势。广电媒体应该加强对这些品牌核心要素的建设,尽快将媒体中所包含的环节设计、主持人、活动甚至于参与节目制作的核心人员等关键要素打造成一系列要素品牌,进而全面丰富和强化自身品牌,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核心竞争力。

根据用户的需求推出媒体产品

互联网时代,网络和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媒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首先改变的是用户的消费需求、习惯和模式。消费需求趋于“极化”,用户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普适性的信息和服务,而希望可根据自身需求、喜好获取特定的信息或服务;消费习惯趋于“碎片化”,用户不再满足于线性的、封闭式的获取信息或娱乐服务,而倾向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自由获取信息与娱乐服务;消费模式趋于“多元化”,新的媒体运营模式不断涌现,以Apple Store为代表的电子零售商场模式,以Google、乐视网等为代表的OTT模式已经或正在得到市场的认可。其次,随着市场需求日趋复杂、多变,媒体产品必须以用户特性需求为中心,随做随发,及时反馈,快速响应。“快鱼吃慢鱼”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产品竞争的不二法则,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明显加速。广电媒体原有的漫长、稳定的产品生产体系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因此,广电媒体要构建以视听内容和视听服务为核心的新媒体发展模式,必须构建全新的产品生产体系。这一体系一方面要立足于放大广电媒体在内容制作、储备上的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另一方面,必须迎合用户新的消费需求、习惯和模式,加快产品更新速度。笔者认为,构建全新产品体系的关键,一是要将产品的战略愿景从“以业务为核心”转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迎合用户“极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加速自身资源的“产品化”,将原有线性的内容产品重新整合、编辑、包装成为多种格式共存、多元化分发、可独立使用的产品,并同时通过多个渠道向用户实时立体式推送,满足用户“碎片化”的消费需求;三是采取“快速响应、迭代开发”的产品建设策略,在第一时间根据用户的主要需求推出对应的媒体产品,并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改进,以应对不断演变更新的用户消费模式,同时规避媒体产品创新失败的风险。

构建全方位的视听平台

当前,对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而言,广告、增值服务仍然是最主要、最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些成功的盈利模式背后,庞大的用户规模则是关键所在。然而,随着互联网产业结构的日趋扁平化和开放化,产业链上下游都具备了直接服务用户的渠道和能力,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在内容或服务上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那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取庞大而忠诚的用户群体呢?Google、苹果、百度、腾讯等国内外行业巨头的成功告诉我们,平台的建设和基于平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有效聚集用户、成功实现盈利的重要突破口。

从平台商业模式的基本特点来看,广电媒体要打造视听服务平台,首先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由用户和广电媒体本身所组成的单边视听服务模式,建立起广泛覆盖包括内容创作团队、营销团队、集成播出商、应用开发商、服务提供商乃至主持人、评论员等在内的视听服务链条主要环节的多边市场;其次就是要基于这一多边市场,深度挖掘各环节之间的供需关系,以视听内容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为纽带,构建能够促进各环节有效互动和满足各环节需求的“生态圈”。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低碳产业链机制

自上世纪开始,旅游业在全球各地发展迅速。近年来,虽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但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球GDP增长速度,其中,全球旅游总人次首次突破百亿,是全球人口总数的1.4倍,达105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了4.8%;全球旅游总收入达5.17万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3.6%,相当于全球GDP的7.0%。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依赖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旅游业也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同时,旅游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也对气候变化产业了一定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全球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交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部门开始关注旅游业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低碳化发展开始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低碳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低碳旅游、低碳出行方式渐渐成为一股潮流。低碳旅游就是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以旅游者为主体而设计的低碳交通、低碳住宿、低碳游览、低碳景区、低碳购物、低碳娱乐、低碳消费的活动。旅游业低碳化的过程就是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经济发展。然而,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供给系统、消费系统和支撑系统,如何实现各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首先需要明晰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系统如何协同发展。

二、旅游低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的理论逻辑

旅游产业链是以游客为中心、以旅游产品为纽带把旅游系统的各个要素链接起来的。在旅游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同的行业通过提供旅游相关服务而组成了一个链状的结构,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众多的产业部门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让旅游产业链正常运转。其中,围绕旅游核心企业的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餐饮、商店、车船及休闲娱乐设施,同时还涉及到农业、建筑、园林、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旅游核心企业是产业链上的要素,而其它相关产业和部门则为产业链的动态链接与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因此,要实现旅游产业链的低碳化发展,产业链上所有的要素都能低碳化发展。其中,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必须首先实现低碳化发展,如图1所示。在整条产业链上,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游客而开展,首先游客必须有低碳的意识和行动。作为旅游业三大核心企业旅行社、景区和酒店,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前端企业,在形象推广、营销、环境营造等过程中,必须低碳化,这也是旅游业低碳化的基础。供应链上的交通,是碳排放最主要的贡献部门,只有通过设施改造、技术提升、加大宣传等方式,才能为低碳化发展树立形象。而商业街区与休闲娱乐场所,则可以通过碳汇体验、环境营造、宣传等手段,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支撑。

三、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协同机制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