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心理学论文

安全心理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心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心理学论文

安全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

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59例,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6.9±4.5)岁,包括29例心肌梗死患者、21例高血压性冠心病患者。分析依据为患者的临床资料。问卷调查结果。

1.2统计学处理所有的统计学数据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纳入的50例患者,发生护理意外的有17例之多,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患者方面,占比为47.1%,二是护理人员,占比为35.3%,三是医院环境,占比为17.6%。三方面因素,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不安全因素,包括患者、护理人员和医院三个方面。

2.1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因素

在导致不安全因素方面,占比为35.3%,仅次于患者本身,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护理人员护理技能不足,安全、服务和法律意识较差,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期望不相适应。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无法与患者有效沟通,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同时也没有及时进行健康教育。这也是护患纠纷的原因所在。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大都不稳定,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由于身心疲惫,容易滋生厌烦心理,出现服务态度差、频繁出错。另外,加上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技术更新较快,一些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未能及时掌握新的方法、技能,不能熟练操作监护仪、除颤仪等,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不足,导致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联合用药不当,可造成心脏负担增加、血压波动过大等,情况严重,可诱发心力衰竭;而护理记录不当,缺乏真实性,则可能导致诊治缺乏可靠性的依据,导致误诊等,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良的影响。

2.2患者方面患者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心血管内科疾病特征,由于大都比较严重,如果在某些疾病发病初期,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导致抢救困难,危及患者的生命,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如不及时抢救,就无法保证抢救的成功率。二是患者的期望值过高,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恢复存在过高的期望,则在康复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则极有可能归咎于医护人员。同时,患者可能一时之间无法使用医院环境,情绪波动比较大,护理人员的表述不当等,可能导致其不信任情绪增加。三是治疗依从性较低,对于该引起的疾病特征,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遵照医嘱用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2.3医院方面医院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医疗配套设施比较差,治疗技术差,无法快速、准确诊断出患者的病情程度;二是住院管理不善,比如病房的隔音效果差,通风差,温度及湿度控制不合理等,消毒不彻底等,均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加重患者的病情。

3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是一组非常复杂的疾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可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探讨和明确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护理工作中潜在不安全因素,包括患者本身、护理人员和医院环境三个方面。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发生纠纷时,可采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用法律规范约束护理行文。通过对纠纷案件的学习,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

3.2强化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培训

随着护理工作的深入发展,也需要重视护理人员情商的培养。为尽可能减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护理水平。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可行的培训计划,特别是对新护士的培训。制定严格的岗前培训计划,加强对护理人员知识、技能的考核。为了更好服务医生,应进行专门的培训。

3.3规范护理记录书写

护理文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反映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全过程的说明性文件。因此,护理记录的客观性、及时性,是管理的重点所在。所以,这就要求从法律角度,高度重视护理文书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出现漏记、错记和涂改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防止医护记录出现矛盾。

3.4提高护患沟通交流的有效性

安全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安全文化缘起及国外安全文化研究现状回顾

现代意义的安全文化最初由安全科技界专家提出来。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由此提出核电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也在其它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主要起源于工业化国家,其特点是: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业领域重点推进。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91年提出《安全文化》报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义并且得到世界多数行业专家教授的认同。1994年该机构又制定了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业领域的迅速推广。美国蒙特纳州1993年颁布了一部《蒙特纳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强调雇主和雇员合作以创造和实现工作场所的安全理念。目前国外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领域都有较大推广。

第三,安全文化研究在高校得以大力发展,并且安全文化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目前,国外许多矿山类、公共管理类、卫生健康类院校中均开设安全文化类课程;很多高校都设有安全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开展相关项目研究。

第四,从单纯研究技术解决安全问题到安全文化研究的理念突破。例如美国北卡大学提倡的安全理念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设计、成本核算、以产品状况解决冲突转到安全价值和关注安全的过程上来。这一转变,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走预防为主之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主体化。

二、国内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现状

(一)当前国内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

1.安全文化研究主体。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主要是由劳动部及其下属协会机构进行。进入21世纪后,逐渐转移到高校和一些专职科研机构,掀起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目前政府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推动者角色的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2.安全文化研究领域。从煤矿为主转向其他领域研究。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首先源于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如1994年初国务院核应急办公室召开了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传播了国际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不是在核工业领域首先应用探索,而主要放在矿山尤其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与研究方面,这与我国国情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安全文化研究也逐步由矿业为主转向其他领域,如交通安全文化、建筑安全文化等,各种研讨会、论文论著和大型调查研究相继涌现。

3.安全文化研究学科。从单一或几类学科为主转向多学科既分又合的研究。起初,国内安全文化研究集中于矿山类安全问题,突出以安全工程和安全科技为主、安全文化研究为辅的模式。目前,国内除了单纯进行安全文化总论研讨外,纷纷走向各分科领域的安全文化研究。

4.安全文化研究方式。有关调研、文章著作和研讨会多头并举。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等有关机构多次牵头组织大型调查研究。论著方面:我国第一部安全文化研究著作《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于1994年底出版。分科著作、教材如《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等陆续出版发行。论文方面更是层出不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还专门开设了“安全文化网站”、“安全第一网站”等。

(二)当前国内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总体看,当前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势头比安全文化研究势头强劲。但仔细考察,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强盛所致。在政府的推动下,首先是在企业生产管理层面强调得多,并且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经济惩罚措施,因此与后来学术界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的主体建构论安全文化研究大有不同。当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学术界安全文化研究最终会形成良性互动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安全文化建设主体层面: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互动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组织)重在落实,个体在于内化安全文化理念或执行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建设任务。从政府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设是面向全社会。在企业(组织)方面,则把完善和建设安全文化落到实处,多从企业文化入手,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岗位与职责、安全实施、安全培训、安全保障条件、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企业还有很多创新。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要远远强于民营(私营)企业,有的民营(私营)企业根本谈不上安全文化建设,如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煤矿几乎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意识强化训练是空白,这也是为什么民营(私营)煤矿矿难发生率要高于国有矿的重要原因所在。

2.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层面:宏观上的安全法律法规与中观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宏观层面看,国家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从建国以来都在不断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尚比较落后。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法》2002年才正式颁布实施,而日本、欧美等国家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完备,其安全保障制度也相当成熟。目前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一是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包括应急预案);二是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制度如煤矿开采技术规程、建筑施工规程等;三是安全保障制度如工伤保险制度、伤亡赔偿制度等,还有就是在相关的刑法、党纪条例等方面也都相应地对安全责任进行了规定。从组织层面看,主要是各级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类生产企业组织中,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员职责”等。就安全文化建设本身的制度而言,最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门尝试推行过“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安全文化规划纲要”,一些国有企业制订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安全文化建设细则”等。

3.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层面:社会与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全社会层面,每年全国开展的“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三同时”等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地方政府、各企业组织内部,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安全文化建设汇演、安全文化文学等等。安全文化活动媒介也是多管齐下,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全面开花。安全文化活动在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安全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管类院校;安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真爱生命。因此,人们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目前安全管理、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并且亟待提高,近期我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例如2014年5月2日的广东省珠江口水域两船相撞事故、2014年5月3日的广东省茂名市一个在建石拱桥发生崩塌事故、2014年4月7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下海子煤矿发生的透水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技术与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随着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社会职能对安全工作者的要求,已不再简单地归结为只是研究解决具体安全问题或个别安全技术的专职人员,而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安全管理加技术的通用人才。对于承担如此重要社会责任的安全专业人才,国家需要,北京需要。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各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都在探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研究内容源自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经管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文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分析经管类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希望能对我国经管类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甚至是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借鉴作用(以下简称安全工程专业为安工专业)。

二、经管院校安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经管类院校自身问题

经管类院校,顾名思义是以经济和管理为主的院校,强势专业一般为金融、经济、管理、会计等,安工专业为弱势专业,所以经管类院校安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有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在学生报考经管院校的时候工科专业为非首选专业,致使工科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为调剂专业或次选专业,所以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学习缺乏认同,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安工专业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数学、物理、实践等内容要求较高,课程难度相对更大,使学生在经济管理环境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第三,在就业上,经管类院校安工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难被社会认可,这些因素对安工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诸多困扰。

2、实践教学问题严重

2012年,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的《2012―2013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显示: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质量排名为第46位(中国总体排名是第29 位),是中国7个“创新”指标中最差的指标。这表明,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在麦可思公司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不能达到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这意味着高校人才实践能力提高任重道远,高校毕业生非专业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1]

同样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安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更是目前财经类院校安工专业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设备利用率低

我院的矿山安全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的设备都是国内较先进的设备,但是购置的时候缺乏整体安排,没有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合理购置,致使许多实验设备闲置。

(2)学生实践效果差

在学校安排的实习中,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和量化的考核指标,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印象来打分和评估,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缺乏公平性和竞争型,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走马观花,达不到实习应有的效果。

(3)学院及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教师岗位,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教授内容大都是按照书本内容照本宣科,不清楚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学校对学院的考核内容中关于实践教学部分内容也没有明确和量化,导致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4)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性不够

实践内容整体规划性差,内容陈旧,安工专业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不少教师仍然采用多年不变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的安全管理工作脱节,更不能完全契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也没有按照教学安排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所以现阶段的实践教学根本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2]

(5)实践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限定之内,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践活动,但是实际上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很大的限制。[3]

3、专业依托性没有优势

安工专业一般依托于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如:矿山、化工、建筑、交通、机械、石油、航天等行业,但是,像我校这样的经管类院校没有这些能与安工专业相辅相成的上述行业的专业。从国内所有安工专业来讲,经管类高校的安工专业的方向性不明显,与其他类学校的安工专业学生相比没有竞争优势。如何将我校的安工专业办得有特色是我们现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4]

三、改革方案

1、明确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晨,我国的安工专业教学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关于所谓的“小安全”和“大安全”的争论也出现在我国安工专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很多学者都认为“大安全”指的是能应用于所有行业及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安全科学,教学的重点是安全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的人才往往被称为安全工程通用型人才,“大安全”的培养模式能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安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拓宽安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所谓的“小安全”是与以往的行业性安全有区别的,教学的重点是以“大安全”的安全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深入学习和研究某个行业的一系列安全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这种培养的人才被称之为安全工程专业型人才。[5]

由于我校属于经济管理类大学,安工专业的行业依托性差,所以我校的安工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以“大安全”的培养内容为主,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语言功底,并且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对各个行业的安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课程安排上以安工专业的基础理论为主,例如系统工程、运筹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等课程,并且开设比较常见的行业安全课程使学生对各行各业的安全问题都有所了解,由于经管类院校的特殊性甚至可以尝试开设经济管理专业领域的安全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2、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1)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教学计划相符合,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前后顺序性,能配合课堂教学,并且能验证和启发课堂教学,例如安全管理课,在课堂教学上讲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被验证,学生将很难理解并且不知道如何在工作中应用,这就需要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可以在实践环节设计一些下学期将开设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可以提前对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下学期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 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互惠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

企业方面:企业能开放各个部门的管理流程与工艺流程让学生参观与了解,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由资深的工程师给学生培训。学校方面:给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输送优秀人才。

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根据社会对安工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教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找企业和专家共同讨论哪些课程是安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哪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较多、哪些课程属于了解性的,课程与实践教学如何配合问题,课程的逻辑性问题等。

之后在学生入学时学校可以聘请在企业工作多年资深的工程师为学生介绍专业的应用情况及专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对安工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对专业有信心和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在学生入学后实行小组导师制。一年级的时候由导师辅导学生基础课程,在二年级之后的专业课学习中,每个学期结合课程和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设计一些专题项目,按照实际项目工作方式由各小组分别完成,最后由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给各个小组打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更加熟悉专业的内容,也能使学生及早地适应项目工作,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和工作打下基础。

聘请企业的专家给安工专业的学生经常性的开展讲座和培训,使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并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

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并由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打分,打分表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分数最后录入学生的成绩单。

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安排专家给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基础的培训和指导,并分担企业的改造和研究性项目。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实地观摩和实践,使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经管类院校的特点,分析出安工专业在经管类院校存在专业弱势、专业依托性差、培养方案难确定、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提出经管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并提出强化校企合作模式等改革方案,希望能对经管类院校办好安工专业起到促进作用,并且为我国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指导意义。(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祥春.陈金伟.毛燕军.赵鹏飞.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学科专业建设.2013(16):53-56.

[2]董黎刚.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69-273.

[3]周德红. 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改革.2012(12):25-26

[4]田震.马小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多样性人才培养.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7):17-19.

[5]肖知国.大安全模式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合理模式探讨.重庆大学学报.2008(10):75-78

(下接第70页)

无论是留学归国的学生,还是被强迫剪辫的农民。随着民国的建立,男子剪辫稀松平常,他们便将不满转移到女子的剪发。

因此,鲁迅小说中就出现了一个相关联的意象:手杖。假洋鬼子用手杖打压那些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反抗者。而N先生的手杖则带有鲁迅先生的主观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那些麻木不堪的国人的痛打。

(二)启蒙者即革命者

革命者在政治革命后陷入了惶惑,他们找不到出路,民国显然不是他们之前设想的样子。在革命队伍里人的目的并不相同,有些人是想帮人们摆脱被压迫的政治地位,并没有对革命的前途思考清楚,有些反清只是想恢复汉人的统治。

革命者通过暴力获取胜利,但却没有在精神上解放人民。他们和民众之间有着很深的思想隔膜:被解放者不能理解革命者的思想。西方的革命是在社会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而中国的革命始终在摸索着前进,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少数的。革命者没有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在同一个层次上,他们不能相互理解。

四、结语

正是人们消极适应环境才使鲁迅从“辫子”角度抓住人们的共性特征进行解读:一个国家的出路不仅在于进步的人群,更在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的任务不仅要推倒旧的社会制度,还要将心中的旧思想彻底清除。他们对自身的悲苦命运缺乏个人意识,落入苦难而不自知,对此,鲁迅怀着对人民的关怀,不断斗争为他们争取做“人”的资格。(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生,陈美兰.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张成.鲁迅《呐喊》中“辫子”意象的文化解读[J].硕士论文,2006.

[3]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8-53,76-121,54-63.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43-255.

[5]周作人.关于鲁迅[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217.

[6]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