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区域地理

初中区域地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区域地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区域地理

初中区域地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区域地理 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挖掘区域的地域性、综合性特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能力。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授人以渔”?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区域地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创设情境这一招是最吸引他们的方法,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对该区域产生强烈兴趣,进一步主动学习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创设情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等。

例1:学习青藏地区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修青藏铁路的工人有“三宝”――“墨镜、唇膏、防晒霜”;工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大地大不如反应大,爹亲娘亲不如氧气亲。”你能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例2:在学习亚洲的季风气候时,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为什么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国的民居为什么一般都坐北朝南?

还有日本传统的食品寿司为什么中间是米饭、鱼片,外面包着海苔,这和日本的农业有什么关系?印度的妇女天天都穿着传统服饰――纱丽,除了纱丽被誉为“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外,与南亚的气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位高权重的杨贵妃不叫人在长安种上荔枝,而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绝唱,等等。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而且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情境,可以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全身心融入课堂,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学会、乐学区域地理。当然,我们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该区域最核心的地理特征,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不能光为好玩而创设情境。

二、读图分析,看图说话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学生就无法记住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无法分析、理解地理特征、原理和成因。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文字,将毫无用处,所以学地理一定要让学生图不离手,宁可无书,不可无图。那么,如何让学生会“看图说话”?

1.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重要纬线是否穿过该区域,每次我都要求学生在图中画出这几条重要的纬线,这样可以确定该区域所处地球五带中的位置,这是分析区域气候类型的基础。(2)海陆位置:找出该区域位于什么大陆的什么部位,周围濒临什么海洋和陆地,也就是该区域的邻居,要求学生在图上圈出来,海陆位置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多少。

2.归纳区域的地形特征:(1)读该区域的分层颜色地形图,从颜色判断该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2)结合注记,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圈画;(3)看颜色和图例分析地形分布格局,即地势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3.分析区域的气候特征:(1)阅读“区域气候类型图”,找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分布;(2)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区域气候特征;(3)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分析形成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原因。

4.探讨区域的河流特征:(1)在图上找出该区域主要的大江大河,并用笔自河流的上游描至下游;(2)判断河流的类型: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3)结合地形特征分析河流的流向、落差、流域范围等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河流的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5.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导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工业特点,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等(如水热充足的平原地区多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地区多发展林业)。这样步步深入,有条件的话要多图并用,将该区域不同要素的专题地图叠加,找出图中蕴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综合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

三、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所以要找出影响区域综合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就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突出区域特征。

如学习青藏地区时,要牢牢抓住“海拔高”这一主导因素,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自然特征。

而学习西北地区,要紧紧抓住它“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导致气候“干旱”这一核心区域特征,影响西北地区河流、自然景观、农业等其他方面的地理特征。

四、注重区域比较,深挖区域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趋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把前后所学知识贯穿起来,找出区域间的“异”和“同”,把握该区域独有的特征。

以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为例,为什么会有“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船北马”、“南腔北调”、“南拳北腿”,南方人矮小灵活,北方人高大粗犷,等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和南方北方自然地理特征明显的差异有关,采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可以一目了然。

比如学习美国的农业带时,可与我国四大区域进行比较,二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热带面积广大的埃及与巴西,区域地理特征却天差地别;同样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俄罗斯与日本,两国的海运发达程度亦不可相提并论,等等。只要我们留心、用心观察、比较,深挖区域差异,就能更突出地认识区域特征。

五、运用“知识树”学习区域地理

“知识树”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可以表示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做“知识树”的前提是梳理知识要点,然后画一个树状的结构图。因为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画“知识树”时,不仅要整理好各地理要素的特征,还要教会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下学生所画欧洲的“知识树”:

初中区域地理范文第2篇

电教设备唤醒区域空间思维

何为地理区域空间思维?其实就是观察者对某个地理区域的观察、分析、整理和概括的过程。期间,观察者需要在概括的基础上对区域进行空间定位,并渗透有关原理。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所以在培养区域空间思维能力方面,地理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比如,根据地理知识的特征,合理采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电教设备,不但可以唤醒学生区域空间思维意识,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意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根据学习内容将空间导图展示在白板上,体现知识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快速完成对知识模型的构建工作。以“工业的空间分布”为例:可以将该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白板中,并对重点工业区、某一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等进行标注,并将关联的知识进行线段连接,以此让学生在观察图像的同时可以在大脑中构建出合理的空间思维模块。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知识点,利用三维动图技术将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以立体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进一步强化空间感。另外,有些地理知识抽象性强,单纯地凭借讲解和画图无法被学生领会,如有关降水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演示功能将其展现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出我国农业区降水量变化的示意图,让他们对知识产生直观了解。

理论实践锻炼区域空间思维

在利用电教设备打造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区域空间思维的基础上,地理教师还要将读图、记图和识图等基础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实现课堂教学中的理实结合。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当学生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点(包括地名、地理符号和位置信息等)的记忆后,将比例尺的划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联系比例尺在地图上清晰分辨出不同位置间的具体距离,以及联合比例尺及相关地理符号了解图形代表的是区域气候、地势等问题,由此强化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随后,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并由学生进行主动操作,以此促M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构建效率。以“农业的地区分布”为例:可以以我国某个农业产地为案例,找出当地主要的农作物,以及地势特征和气候特征,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分析和构建,学生便可以迅速将知识归纳成一个完善的框架,这样他们在学习和习题中便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信息。在完成了对思维导图的构建工作之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演示功能将该地区的气温、降水、地势特征等信息都表现出来,让学生在3D动图中清晰把降水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气候和地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牢牢把握住,从而让知识点以立体形态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让知识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

课堂练习巩固区域空间思维

中学生地理区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和障碍。但是,只要教师可以珍惜每一次机会,妥善使用资源,便可以将问题解决在摇篮中,并取得理想中的成效。对此,在平日授课期间,地理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珍惜一切可以培养中学生地理区域空间思维能力的机会和资源。有一道习题涉及到美国小麦带分布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将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因素、河流分布等信息告诉学生,另一方面还可以间接指出当地工业城市分布、交通运输条件等状况,从而让学生在一道练习题中了解到更多的内容,拓展他们的区域空间思维。同理,在讲解一些涉及到抽象知识的地理练习题时,教师同样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解析,并进行区域空间思维延伸训练。如涉及到“气候复杂多样”问题时,由于概念性较强,难以被学生理解接受。这时,教师可以将气候要素进行多种组合的模式图出示在电子白板中,一方面启发学生温习以往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对新旧知识点的梳理和构建。如此一来,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关键。

初中区域地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趣味性 快乐性 初中地理教学

1.绪论

初中地理课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较为艰巨,因此,我认为适当引入“快乐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如讲中国的气候“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这一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气温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因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讲了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莫斯科保卫战”,让学生来分析影响这场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当学生分析是提早来临的严寒时,我进一步问:“严寒意味着什么?”学生答:“气温低。”我接着问学生:“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国冬季气温的情况呢?”同学们此时已是情绪激动,兴趣极浓,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当然,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方式,或用谜语、成语导入;或用名言词导入;或用一个事件……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

如,我讲“中国的降水东西差异”时,我念一个小事件,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而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则在学完新知识后方能知晓。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要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3.以“之最”、“著名景观”来导入新课

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通过“地理之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讲述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西亚、拉非的讲述。运用幻灯、录像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在观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幻灯片或录像片后开始埃及国家的学习、可先了解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然后开始法国地理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引入俄罗斯地理的学习。

4.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支粉笔一节课”。这种方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能力培养。“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并培养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更投入地“演出”。久而久之,他们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快乐地学习。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深入、针锋相对的辩论,两方同学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了乐而忘返的境界。

5.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1用诗词歌赋来描述地理事物。

诗词歌赋交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峡谷之幽深、水流之湍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之秀丽。

5.2使用地理别称配合地名教学。

地理别称具有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等。

5.3使用抒情的文学语句、地理趣闻、地理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述西欧国家时,简单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讲述泰国首都曼谷时,让学生知道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全称若译成汉字共有四十一个字;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4选编一些地理口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等,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了使学生牢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可以采用“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甘陕,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古海福吉安”。

5.5课堂的边讲边画。

如讲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就以北京为起点依次画出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及京九线;接着以河南焦作为起点画焦柳线;以陕西宝鸡为起点画宝成——成昆线。之后,可以再画三条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形成全国铁路网络,给学生留下鲜明的直观印象。

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时,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地质宫矿产博物馆、天文馆等,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工业建设成就、农业生产状况、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调查。

初中区域地理范文第4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已从城市蔓延到山区,并严重影响到山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加强山区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高中地理教学将成为山区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山区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1.渗透环境教育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前,随着山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因此,环境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加上长期的历史原因,经济落后,环境状况面临严峻的形势,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生态功能退化。

如何拯救我们的青山绿水,实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山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教育在解决环境危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环境教育中帮助山区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规范人们的环境行为,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解决当前山区环境问题的根本。

2.培养山区学生环境意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

目前,山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剧,因此在山区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对山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的环境教育,因为他们是二十一世纪最主要的群体,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群体。另外,从高中新人教版教材中可以看到,环境问题是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在地理学科中非常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见,提高山区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

3.高中地理教学是山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

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但在山区还没有一个学校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数学校只是通过渗透教学来实施环境教育的。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和人类与环境之间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与环境教育密切联系着,承担着环境教育的重任,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一大平台。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其中大部分内容却与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关,与其对比中显示,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囊括了近70%的环境教育知识。由此看来,高中地理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良好载体和主要阵地。

二、山区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施

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针对山区的环境状况和高中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把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把环境教育渗透落到实处。

1.提高教师素质,挖掘环境教育素材

首先,钻研教材,归纳整理教材环境教育内容。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课本,都渗透了丰富的环境教育知识,其涉及面非常广。地理教师要抓住环境教育渗透点,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素材,归纳整理环境教育内容,在环境教育中把握好地理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形成新的环境与发展观。

其次,充分挖掘山区乡土地理环境教育素材,加强环境教育实践。乡土地理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从身边的环境教育问题谈起,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好些村的村民故意纵火烧毁森林以解决燃料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林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又如,部分市区某造纸厂排放的彩色水环绕整个城镇……收集身边的环境实例,让山区学生深刻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问题隐患,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更深的触动。

2.针对山区高中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首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丰富的环境教育材料图片来演示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例如,在讲解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一段录像:清澈的小河,茂密的森林,成群的牛羊,烂漫的鲜花,肥沃的土地……紧接着人类开垦土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场,开矿放牧,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森林变成了荒漠,满眼都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和贫瘠的土地。丰富的图像资料,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内容对比研究中发现,对有争议性话题进行探讨是现行教材所缺乏的,通过讨论能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在对这类话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内部之间可能产生意见分歧:一方面,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角色利益出发对问题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为辩明自身观点,学生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立足论点,找寻本观点的论据,以反驳对方。

3.立足课堂理论,加强环境教育渗透实践活动

在山区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变环境保护意识为环境保护行动。

首先,在学校积极开展“你丢我捡,你丢我管”保护环境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节约用水、用电、珍惜纸张、保护绿化等。调查学校用电状况,设计一份《学校节约用电》的行动方案。

其次,可成立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能积极监督,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或者提出有利于环保的好方法、好点子,并付诸实施。

初中区域地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淮北地区 秸秆处理 机械化 播种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24-01

前言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道。只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秸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有机肥源,而目前我国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还很低,科学开展秸秆的机械化处理,对促进广大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淮北地区秸秆机械化处理现状

近年来,农民习惯使用旋耕整地,大量施用化肥,焚烧秸秆,致使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有机质下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农作物秸秆禁烧条件下农机农艺融合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大豆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问题。

1.1 农机装备结构不甚合理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落实,当前淮北地区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较为迅速,基本上满足了农业生产要求。据了解中低端农机装备数量居多,高效高性能播种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很少,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调优结构、补短板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1.2 机械化作业规模较小

农村经济以家庭小户为单位,粮食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社会化组织程度的提高,反过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和购买力,加之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农村中有能力购机的人较少,从根本上不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1.3 农机服务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远远不足,滞后于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应用。再者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服务资源分布不均,降低了组织化程度,不利于扩大社会化服务规模,背离了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

2 淮北地区农机化发展总体思路

2.1 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长效机制

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劳动工具,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应用效益明显,也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的有效手段。要想形成农业机械化长效发展机制,首先须解决农民的购买力问题。其次,应着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不高,资金积累少,难以购买大中型农机装备。对此,政府应加大财政和信贷等政策支持,扶持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机化发展。

2.2 推进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栽培技术

应逐步建立起全新的机械化的作业体系,为实现高度机械化铺平道路,同时促进农业作业环境的标准化改造,如采取统一的栽培方式、同样的培育过程。始终遵循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的基本规律,走世界农业科技进步之路。着力解决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濉溪县玉米联合收获问题。进一步加大土地深松、秸秆还田与免耕播种技术集成示范,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

2.3 建立现代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应创新服务模式,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为主导,融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服务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普及应用。一方面着力培育农机服务主体,壮大人才队伍,强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保证服务组织规范运作,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最后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多层次的信息化网络,全面推进农机化事业向组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3 秸秆还田和保证播种的模式

秸秆禁烧工作已经成为午秋工作的重头戏。有关领导亲临一线指导,各单位抽出精兵强将,坚守田间地头长达数月,全力投入禁烧工作。究其原因只有一条,就是秸秆难处理,午季大豆、玉米播种无法顺利进行。

目前政府的解决方法分为两种,一是收割机不加装粉碎装置,限茬收割秸秆打捆。此方法费用高,并且土地经过收割机、搂草机、打捆机以及大平板车数次碾轧,既不利于免耕播种,也不利于板茬种植作物生长。二是收割机排草口加装秸秆切碎装置限茬收割,可一次性完成小麦收割、秸切碎抛撒,作业环节少,成本较低,选用高茬宽幅播种机可满足播种要求;缺点是在排草口处加装切碎抛撒装置,影响收割效率,秸秆抛撒也不均匀,降低播种质量。

3.1 完善收割、播种机相关配置

目前,使用最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为单侧排草,未加装切碎抛撒装置时,秸秆成条带铺放,直接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即使加装纵切碎抛撒装置,抛撒效果也不理想,使用新型高茬播种机可基本上满足播种要求。纵轴流小麦收割机加装后置式秸秆粉碎抛撒机能实现整幅秸秆抛撒、抛撒均匀,整体性能远优于横轴流收割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高质量播种的最佳途径。

3.2 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

秸秆机械化全量粉碎还田技术,就是使用小麦联合收割机加装切碎装置或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抛撒在地表覆盖还田或通过犁耕、旋耕翻埋还田的一项节本增效技术。秸秆还田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产量,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对于小麦秸秆还田,秸秆应粉碎且抛撒均匀,为下茬作物顺利播种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对于玉米秸秆还田,应通过犁耕、旋耕翻埋还田,耙透耙实,加施氮、磷肥,促进秸秆腐解。

结语

淮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是旱作农业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深厚,农作物品种繁多,生产季节多样,在农作物换季种植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资源,秸秆的收集利用重点在“快”。对秸秆收集机械的研发,要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地理环境、秸秆特点、秸秆利用方式等付诸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