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商业道德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企业以损坏别人的利益为前提,虽然可以得到一时的赢利,但是终究是不长久,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要获得生存的空间,进而长久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观,并把这道德观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指导着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评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

关键词:商业道德战略管理社会责任

商业道德是商业从业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商业道德是维系着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纽带,指导着整个战略管理活动。

一、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制定

1.必须要用商业道德观念来指导确定企业愿景和使命

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未来将成什么样子、任务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企业愿景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驾驭在商业道德之上,做一个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否则终被社会抛弃。

企业确立愿景和使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要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还需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富有竞争力。

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期望?怎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杆衡量标称,这杆标称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各个利益参与方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底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和破坏,否则将遭到惩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否则企业在起跑线上走错方向注定企业必然失败。

2.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基础上

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战略目标都必须坚持这原则。因为战略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企业愿景和使命是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的终点,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让企业愿景和使命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是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目标也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

3.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

战略目标实现有许多途径会产生多种方案,如何评价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是战略制定阶段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实施手段。

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方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企业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只能用商业道德这杆标称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各利益相关方最满意的备选战略作为最佳战略!从短期和表面上看,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但从长远大局看,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收益更大。用商业道德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去保证。如何才能确保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1.企业职能部门在制定策略时要恪守商业道德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靠职能部门去执行实现的,职能部门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最低层的职能部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职能部门在制定战略目标策略时必须恪守商业道德,不能因为职能部门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小部分,个别职能部门为了追求近利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原则,这种做法会伤害到企业的信誉,破坏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职能部门制定策略时要坚持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策略。

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守商业道德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基业常青”,必须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指导,这种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商业道德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领导风格、责权体系等,然后再把这些商业道德观念及商业道德标准转化为行为,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因此,战略实施者必须在商业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完整的全过程动态权变管理。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要培养一种商业道德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企业有了好的战略方案后,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贯彻实施。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激发员工热情、积极性使得目标得以实现。怎样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能获得企业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必须有道德的,任何没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得不到社会公众认可的。

三、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战略的好坏应该有一个标准来评判,这个标准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确立到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中商业道德都起到指导决定性的作用。

商业道德是战略评估的评判标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决定企业必须做一个讲商业道德、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战略目标也必须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在战略制定与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在满足自身利益同时最大满足各相关方利益力求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能做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事情从而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企业的公众形象能够很准确地反映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公司的治理水平,好的公司治理必须要深入其骨髓。以此类推,企业的内部运营是否健康也能够通过外部体现出来。

最佳的公司治理实践不是法人股东和董事之间的简单较量,而是关乎企业精神和企业目标的达成。这些目标可能是由企业创始人设立的,但一定是被各利益相关方接受、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当然,有的相关方拥有较多的股权、比其他人受益更多,而且不同的群体希望从企业获得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识别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并对这些不同需求进行协调,这是企业保持平稳运行的起点。

外部监管对于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同样,要实现理想状态,并将公司治理做到最好的任务应该交给各利益相关者,他们能够也应该通过适当参与来使企业目标变成现实。

法则1:商业道德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商业道德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企业的经营方式必须超越单纯以利润为基础的模式,转而采用适用于所有人的经营模式,即固守三重底线: 社会底线、经济底线和环境底线。

影响商业道德的因素:

1. 长期增长

巨额利润总是充满吸引力,它有可能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容易实现,以及能够更好地防范风险、增强稳定性。然而,无论是宏观的经济发展还是微观的企业发展,已经有无数从繁荣到萧条的例子。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新评估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应该看到利润越大伴随的风险也越高。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由于缺乏长期计划,大多数国家陷入破产的边缘。

2. 降低成本及风险

有人可能认为只要得到员工和贸易伙伴的默许,企业主就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来运营自己的企业,因为没有其他股东的参与,只有企业主自己的投资会面临潜在的风险。然而,根据多年对不同环境下商业行为准则的观察,我们发现了渗透到企业内部的道德观念和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信任、忠诚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忠诚与信任度不仅对于企业运营效率和有效性有着极高的价值,同时还影响企业管理伴随的成本。换言之,高度道德化经营的企业无需为保护自己免受欺诈而花费太多,同时能够保持士气、维护共同发展目标。这应该促使企业认识到遵守商业道德的重要性,使良好的公司治理观念渗透到所有的企业。

3. 反资本主义情绪

一些较大的企业由于利润高而受到来自商业和金融界之外的负面评价,显然由于这些企业的规模之大,总有人怀疑这些利润并不都是通过道德的手段获得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完全不道德的手段。例如,由于公众缺乏足够的信息,银行利润和高管薪酬(特别是奖金)之高一直饱受争议。

4. 资源有限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企业纷纷采取行动降低资源消耗,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重复使用率,但仍很难扭转这一趋势,尤其是在主要的发展中国家。

有经验的人能够通过和董事及高管的谈话洞察企业的道德立场,当然也可以通过和员工代表,尤其是主管客户和人事管理的员工进行讨论来获取相关信息,最后可以根据财务总监的谈话获得证实。

法则2:企业目标一致

企业目标不一致可能面临以下两种风险:

1. 缺乏共同、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方向。轻则导致效率低下,重则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因为目标和战略方向不清晰,决策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应对竞争压力的时候。

2. 利益相关者意见不统一。如果缺乏有效沟通,企业的大多数利益相关方不清楚或不同意董事会关于企业目标的观点,那么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之间极有可能出现关系不协调的局面,从而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

企业目标不一致是企业失败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建立清晰的企业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期审查,不仅使用传统的战略管理方法,还需要同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商。如果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无法就企业目标达成共识,那么这一目标将很难顺利实现。

目标一致是根据全体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反馈而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凝聚力。企业应该把目标一致作为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并促进目标的实现。董事会必须时刻以这种目标作为指导,并争取利益相关者的一致意见,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

法则3: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管理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公司治理同样可以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公司治理的第三条法则是良好的公司治理需要有效的战略管理过程。这就要求公司的有序管理、有规则运行,其所依据的规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定目标,并适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制定可行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组建相应的部门负责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成立控制和报告部门推动企业的有效管理,并对战略和目标做出必要调整。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无论企业规模有多大,战略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或将风险降至最低,企业需要制定清晰的战略计划,这不仅对于利益相关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好的公司治理也是极其重要的。

法则4:组织有效性

组织有效性本身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目标,而是最终实现企业目标的途径。通过实施持续性的战略管理,并建立适当、有效的组织形式,才能实现企业目标。组织缺乏有效性,企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企业运营方式和非管理层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之间的关系也不具有稳定性。维护企业运行的有效性必须适当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确保他们的利益得到合理照顾。

在设计组织有效性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企业形态:组织结构有五种基本类型:

直线型:企业由个人运营,没有正式结构,超出一定规模不可行;

职能型:组织按照职能元素划分为销售、市场营销、生产、财务等不同部门。但这种划分适合规模较小、集中度高的企业。随着企业不断成长,不同部门之间需要更多协调;

直线职能型: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和中央支持服务相结合,需要更复杂的管理技术,但在大企业中,这种机构有利于支持产品开发和市场业务;

模拟分权制:适合较大的组织,企业高管不过多参与日常运营控制,他们的角色更像投资公司;

矩阵式:代表了一种更复杂的组织形式,企业、部门和不同区域承担不同的责任;这种结构的优势是能够发挥技能和经验优势,但也会因为最终责任混乱备受批评。

类型:有三种基本的管理风格:

战略规划型:管理层做出整体规划并制定详细的中央计划,部门各司其职;

财务控制型:管理层将自己视为各部门的股东或银行家,极少参与各自产品或市场策略的制定;

战略控制型:管理层允许各部门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代替整体规划,并在各部门之间取得平衡。

法则5:企业沟通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4条法则外,企业沟通在所有法则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了解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识(包括沟通的质量)到披露企业运行的完整细节(如董事酬劳),沟通在里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信息披露程度千差万别,但规范公司治理的各种规则也显示出企业沟通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规则使利益相关者的协商有了保障,但很少涉及企业内部沟通。在这种规定下,只有通过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才能真正了解我企业本身以及企业文化是否符合商业道德、企业运行是否令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满意。

在关于战略管理重要性的讨论中,我们同时发现要了解企业战略实施情况和企业目标实现状况,需要有直接针对利益相关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这样一个系统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系统实施所需要的资源应该作为企业经营规划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系统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工具来了解企业战略实施的进展情况。没有一流的系统做保障,就可能无法获得必要的信息,甚至获得错误的信息。很多监测和报告系统的设计只关注财务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第五条黄金法则关注企业沟通渠道的建立,以及如何使这些渠道和整个报告系统保证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的满意;监测企业战略进展;确保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同时,这些系统还要具备以下特征:

能够服务于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客户、企业主、员工、供应商和其他贸易伙伴以及当地社区;

总体上能够体现公司治理系统下的企业运行状况,特别是针对每个目标群体都有特定的目标。按照这一标准,系统需要具备下列四大因素:

道德标准:突出企业道德,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了解董事会创建、维护的企业道德形象;

企业发展目标:报告企业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特别要照顾到特定利益相关者的特殊需求;

组织结构:突出企业组织的有效性,能够实现利益相关者希望实现的目标,并照顾到他们的个人利益;

企业报告:通过高质量的沟通来展示企业对问责制和透明度规则有很好的理解和坚持。

在企业报告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高标准来确保企业沟通便于理解、确保报告能够提供受众需要的信息,并符合他们对企业沟通的预期,同时权衡不同群体的需求,不忽视任何一个群体。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 研究探讨

一、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道德规范失衡的表现

我们知道,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雄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我国的社会发展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民众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同样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现象,诸如金钱至上,,制假造假,坑蒙拐骗等等层出不穷,更为恶行的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缺位,道德虚无主义的盛行。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上关于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这些认识尽管不尽相同,但对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的道德认识是深刻的,对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的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切中时弊的。在中国,远者有三鹿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注水猪肉、餐馆使用地沟油等等这类事件层出不穷,近期亦有众多的污染事件,这就给人一种疑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是否进入了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 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社会中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多以负面和消极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体有以下表现:

第一,经济领域不正当竞争增加。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往往从个人所处的利益关系出发,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自愿诚信的基本道德原则,常以侵犯他人的经济利益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经济利益;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此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以从中获取不法利润。这些不道德的经济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价值规律和基本道德原则,也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受害者产生的不满情绪最终有转向对社会的不满,为社会稳定制造不安定因素可能。

第二,政治行政领域的腐败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失灵,所以,权钱结合、权钱交易,腐败现象较为突出。腐败的实质是,其核心是权钱交易。腐败的后果是破坏性的,任其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导致社会民众不安,从而引发社会危机。

第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偏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偏离,导致民众是非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淡漠、利他主义感冷漠。社会公德水平下降、“见义勇为”、“维护公共利益”的传统美德丢失,道德良心失落。在建筑工程领域因偷工减料而致户主伤疾死亡的事例就是明证。再如普通民众的道德失范集中表现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颠倒上。改革开放前是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改革开放后是无公全私,私重公轻,将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追求放大为一切,生活的全部。

二、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道德规范失衡的原因

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下的思想意识与商业行为体现出来的是善德,是信义,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引入,一些西方的思想意识与利益为上的观念也进入中国,甚至有人说资本不相信眼泪,市场不需要道德。这种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很快在人们的心理与商业行为中盛行开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还未确立,群众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严重冲击。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蔓延的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市场经济是需要道德的,没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最终会损害市场经济以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那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当如何构建,这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道德规范建设的措施

从理念上说,市场经济与道德是相互对立的。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的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的。把自己的商业活动当作实现其功利目标的手段是商人的动力,因而他律性和功利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

市场经济和道德,一为他律,一为自律,二者必然表现为互斥甚至冲突的关系。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建立一种市场经济与道德相互统一的全新体系。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对人的主体性存在方式具有肯定作用。这种道德的肯定作用,并不是当下实现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人文精神升华才能够变成现实。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行为规则与商业道德理念,把市场经济与道德相互统一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义利观。古人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认为义利是可以统一的,是可以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教育商业从业人员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义利兼顾,义在首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任是重要的,因为商品交换表面是利益交换,深层是信任交换,失信则衰、守信则兴,只有讲道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进而立足于社会,求得商业行为的延伸,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孚 均衡 市场经济

《易经》原名《易》、《周易》。《易经》是汉代称的称谓。汉代所说的《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有六十四卦,“中孚”卦是其第六十一卦。笔者所说的“中孚”,既指“中孚”这一具体的卦,也指贯穿于整部《易经》之中的“中孚”思想。本文通过对“中孚”卦和相关问题的解析,试将透视“均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谈到“交换”和“商品”这些特定的词,必然要涉及到成就这二者的媒介“钱”这一等价物。传统的商品经济社会是“特权”社会。笔者在《〈易经〉的商旅卦之德与市场经济的“自利”》的论文中已明确,所谓“特权”,不指某一个人,更不指某一个群体或阶层,而专指一种意念、一种思想,一种思维,一种定式。因传统的商品经济社会默许“特权”左右交换,虽然人们在心理上,极其希望据有比别人更多的钱,但总是以不齿于钱的表象伪装自己。无论如何掩饰,钱这种东西总会令人表现出亢奋的欲望。

这种欲望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其一,钱基本上可以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凭借钱财的犯罪;其二,钱是流动的,在承载着财富的流动中,更多的时候被特权扭曲、劫持。因此,“钱”的积极作用被吞噬了,被冠名为肮脏的万恶之源。但由于“钱”与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又被人们掩耳盗铃地奉为致宝。有没有一条令钱的“罪恶”衰减之路呢?自钱这种特殊的东西问世以来,人们求索了几千年。钱的流动,是人在起作用,从整体上调整人的欲望,恢复钱这一“信物”的本性,可能是解决“二难”问题的途径。群经之首的《易经》在“中孚”等卦中,对解决“二难”的问题,表现出古人卓绝的智慧。

在对“中孚”进行具体的解析之前,须明确两个阅读《易经》时所遇到的基本问题,即对“爻”的排序、性质的称谓。爻的排序由下而上,即从一数到六,但称第一爻为“初”爻,称第六爻为“上”爻。同时,称阴爻为“六”,称阳爻为“九”。理由何在?这是历代统一下来的“规定”。扫除了阅读障碍之后,乃回到以上的话题。

“中孚”卦的六爻是由四个阳爻和两个阴爻构成,由下而上的爻序是,初、二、五、上为阳爻,三、四为阴爻。从而形成了八卦的上卦和下卦两个中爻(二、五爻)的实而刚,全卦中虚(三、四爻)而柔的格局。

《易经》将六爻分为天、地、人“三才”,并将之并列起来,把“人”放在了天与地之间的中心位置,人的重要意义在于顶天立地。本卦的“中虚”两爻,均在“人位”,似瞻前顾后,中而不倚。卦象预示,人之为人,必须得内心诚实,而又能虚己容物。按八经卦分,“中孚”卦的上卦是巽卦,为风为木,下卦是兑卦,为泽。我们看到的卦像是,泽受风吹,风施泽爱,上风下降,风行泽上而感于水。按序上下重合便是泽风“中孚”卦。

“中孚”卦的卦辞是,“豚(tun)鱼吉。利涉大川,利贞。”也就是说,中孚卦象征心中诚信。信及于豚鱼,是吉利的。利于涉越江河巨流和坚守正道。古人认为,豚鱼生于大泽之中,能生风,孚信自然而拜之,所以将此作为卦象。《象辞》说,泽上有风,就是中孚的象征。《卦序》对“中孚”卦的解释是,“节而信之。”有节制的人,言行就会有信用。这一解释,是与“节卦”重合,并非重复,卦义特别强调了节制这一显著特征。“中孚”卦除诚信守中,还要守“节”,“节”是“信”的基础,没有建立在守中基础之上的节制,不可能有确实的诚信。一个失信的人巨富了,谁能保证他占有的钱不作恶?看似与“钱”不相干的“诚信”,其实就是钱性善与钱性恶的根子,或者说是分水岭。

《彖辞》说,孚信于中,能教化万邦。豚鱼吉,是说信及万物,能感受孚信的感召。利涉大川,巽为木,坎为水,是中孚的卦象,外实内虚,是乘舟渡川的卦象。中孚有利于守持正道,能应合上天之道,而享有长久的福祉。通过这一解释,我们看到,“中孚”的卦辞所强调的是,这一既抽象又具体的人,或团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若想达到趋利避害,长久享有福祉的目标,唯一的途径是合于“天道”。《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道说是仁义。简而言之,天道的内容是“节制”、“守中”、“诚信”。“天”是赋予人类仁、义、礼、智、信等本性的存在,亦是赋予人类吉凶祸福的存在。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钱”这一种特定的信物,不可否认的是权力、财富、利益、欲望的载体,但也同时是公平、平等、诚信、福祉的载体。“中孚”卦辞从宏观上阐述了实现钱性善的路径。

如果说“中孚”卦卦辞宏观的阐述还嫌粗放,那么我们即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赏析“中孚”卦的爻辞,这更有助于全面的理解整个卦的寓意。“中孚”卦初爻的爻辞是,“虞(yu)吉,有它不燕。”杨万里认为“虞”是“度”、“防”的意思。按孔颖达的解释,“燕”是“安”的意思。整句话是说,孚信的初始,安逸而吉利,如果不守信,产生了意外之患,就不安宁了。若将整个意思加以提炼,可以表达为,若想获得吉祥,必须臆度权衡,择善而从。在事物的初始阶段,就得竖立这一思想,以播下善良的种子。

九二的爻辞是,“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乐靡之。”鹤在荫蔽的地方鸣叫,它的孩子能够循声应合。我有美酒,与你同杯共享。后一句又可以理解为,我有好的爵位,与你共治。前一句以“和鸣”为像,后一句以“共享”为像,着重强调,至诚相交,同类相召,信守中道,近和远应的和谐效应。播下善良的种子是第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六三的爻辞是,“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遭遇敌人,有时鸣鼓前进,有时止而不前,有的泪泣声悲,有的歌乐欢唱。《象辞》对该爻的解释是,“或鼓或罢,位不当也。”六三以阴爻占据阳位,位就不当了,所以没有“和鸣”之声,动摇不定,喜怒无常,导致缺乏发自内心的诚信,自然不能取信于人,表现出举止失措,难以合和,一旦遭遇重大变故,不知所措是当然的,乱自己的方寸是必然结果。有善良的开端和必备的条件,还需要摆正位置。

的爻辞是,“月几望,马匹亡,无咎。”月儿即将圆满,良马走失原配,没有过错。《象辞》说,“马匹亡,绝类上也。”诚信既是个体行为,又是整体行为,个体行为整合成整体行为,绕不开选择对象的步骤。爻辞以马匹走失这一“象”,说明经选择,断绝与同类交往的归宿。居阳爻九五和阴爻六三之间,柔而守正,顺阳而弃阴,恰如满月顺了太阳的光辉。有善良的开端、必备的条件和中孚的位置,还须慎重的选择同类,弃恶从善,以消灾免难。

九五的爻辞是,“有孚孪如,无咎。”心存诚信并牵系天下,没有过错。《象辞》说,“有孚孪如,位正当也。”心存诚信并牵系天下,才是位居中正妥当的归宿。九五爻以阳刚居阳位,尊位得中且正,孚信于天下,人皆来服,这是没有过错的。善良的开端,必备的条件,正确的位置,慎重的选择,心存诚信的牵系天下,便深得中道,可以坚定不移了。

上九的爻辞是,“翰音登于天,贞凶。”鸡鸣的音声,高升到天上,正当有凶。具备了善良的开端,必备的条件,正确的位置,慎重的选择,心存诚信牵系天下的中道,还要杜绝翰音登于天的凶相。《象辞》说,“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不脚踏实地,欺世盗名,曲高和寡,是不可长久的。

爻辞从不同的层面,推论出“中孚”状态是使人、人类社会、事和物达到和谐的模式。“节制”、“守中”、“诚信”的“中孚”内涵,亦即是经济活动和政治举措的底限。一旦突破,必然走向反面。比如,“中孚”卦的错卦,是“小过”卦,交互卦是“颐”卦。“小过”卦强调,小事可以有小的过度,大事不可以有小的过度。“颐”卦言明必须坚持正道,福祉才会与你同行。

我们将“中孚”卦的卦辞和爻辞的阐述略加归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守中”“诚信”,避讳孤高自赏的自信,“节制”“诚信”杜绝狂妄的轻信,“中孚”“诚信”感召天下贤士有信。当“钱”从宏观到微观都被赋予了“中孚”之德,钱的流动便合和了,社会和谐稳定便成为一种必然。这就是智慧的古人对理顺传统商品经济秩序的理想。

“乾”“坤”二卦是《易经》的根本意符,亦是先民的图腾符号,其所生的“六子”兑、离、震、巽、坎、艮基本符号,是血缘社会组织架构和系统的写照,也是氏族联盟的象征。纵观六十四卦,层层累叠,错综交织的格局,记载了渐次累递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社会政治、商品经济组织结构的模拟。方东美先生启示是,中国历史从远古到秦汉时期的发展经历了:图腾社会(原始社会)——血缘社会——氏族联盟社会(部落社会)——分封制的统一王国——王国渐失其统社会(春秋时期)——王国中央解体社会(战国时代)——统一帝国(秦之后)。《易经》卦形符号系统的推衍,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恰恰相应,并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易理”显示,人类社会的进化,分工和交换的发生,家庭与家庭的差异亦即随之产生,“职业”便应运而生。社会形成一个互相依赖的整体,一个家庭乃至个人的生产,会影响到不确定的人群。

钱的善恶性与人的诚信密不可分,是各类经济社会的共同点。只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商业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它能使一切从事交换的人得益”。[1]在这种道德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每一分子的积极参与,并从始至终亦强制每一分子对其珍视和维护。追根索源,建立商业道德,政府得带头不说假话,持之以恒的作表率,诚实守信,严禁滥用权力,恪守利民的宗旨。这与“中孚”之德是一致的。历史证明,“从来没有一个腐败的政府能够带出一个有牢固商业道德的社会。”[2]“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领导出规范的市场。”[3]

从表现形式看,市场是一群追逐私利的人,为获得物质利益而交易。但市场经济的“交易有其特定的规范,其基础是人权和市场规则。”[4]交换本身不可否认的受自利动机的驱动,做生意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这是公理,但“做生意必须遵守市场规则,这是受道德约束限制的,它是反自利的。”[5]“市场以交换活动为其核心,抽去了交换就不再有市场。交换是双方出于自利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它不需要任何一方牺牲自己的利益。”[6]法定的自利与道德的契合点即是“守中”、“均衡”。“自利动机和道德约束协同作用。”[7]强迫每一分子在公共秩序方面遵守规则,他本人最终也能享受到他人和全社会为其提供的道德服务。这就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体制最具特征的表现。这一前提下的“钱”,将表现为性善。

在市场制度的建设中,必然出现两种障碍。第一点是人与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权势的不平等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或胁迫,阻碍了平等自愿的交换。”[8]一个人可以凭借权势,任意侵占他人的财富,于是交换的积极性被扼杀。倘若权势可以致富,争夺权势必然形成趋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将会被鄙视。“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之后的几千年内,争权势成为社会骚动的主要根源。”[9]第二点是市场规则难以确立。主要是来自特权对规则的肆无忌惮的破坏。特权否认别人追求自利的合法性,而自己的物欲则无限制地膨胀,钱性恶是特权的产物。导致交换失衡,诱发社会动荡。

“在交换深入到包括商品和劳务的经济领域的一切活动中去时,需要建立越来越复杂的商业和信用规则。遵守这些规则却不是浅近的自利目标能保证的。”[10]一方面需要政府公正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人可以置法律之外。另一方面,它需要道德的自我约束。市场经济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区别,在于旗帜鲜明地否定特权的合法性。

当市场经济规则匡正下的“钱”与传统商品社会下的特权相遇时,喜剧出现了。特权所表现的颠无不破的垄断性和胁迫交易性遭到了挑战;与之相反,财富的获取机会则不具备垄断性。虽说钱的流动会造成穷人和富人的不平等,但人人都有获得财富的机会,是一种共识的理论。在传统商品社会,有权的人往往同时有钱,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有钱的人未必有权。无权的人当成为有钱人后,便进入了特权阶层的消费领域,“钱”作为硬通的信物冲击着特权。这时的“钱”的性善上升为常数,此刻的市场和交换呈均衡状态。每个人可凭自己的体力、智力、天赋、兴趣及资源等优势参与市场交换,而不是权势。“经济学理论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的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组织形式”,[11]信任和普遍存在的市场经济商业道德条件下所建立的规则,能够把特权关进笼子,为“钱”戴上笼头。市场经济的良性状态是,“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势的人以权弄钱。而不应该不让大家发财。”[12]这就是“中孚”和“均衡”最切实际的注释。

参考文献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关于“诚信”的内涵分析

对于“诚信”这一语词的内涵,可以从传统内涵、现代含义、法律语境中的意义这三方面去分析探究。

1.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内涵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者即“信”,“信”求于人“,诚”本于天。诚信合一,实为本我一统,天人合一。《礼记•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一个人要做到不欺骗他人,就必须要做到不欺骗自己,使自己保持老老实实而不弄虚作假的心理状态是做到不欺骗他人的前提,因只有真诚的心,方可形之于外。

2.法律层面上“诚信”的内涵分析。在法律层面上“,诚信”已不再只是简单的为人之道的一种“内在道德”,而是一种外在的法律制度,一种因其意思表示所引发的应然义务。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是善良公平的道德观念的法律化,一方面将个人道德修养中的诚实、信用上升为法律规范,以实现道德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在法律规范中添加道德情素,以增加法律规范的应变性。诚实信用原则实现了道德观念的法律化,其在民事活动中最本质的要求是“任何一方必须本着善意进行民事活动,任何恶意的即以损害对方或社会利益为代价获得己方利益的民事行为都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不是法律指导、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具体规则,而是作为法律解释的重要原则之一,以克服在实际运用法律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不确定、不公平等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法律解释是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诚信原则法律化的理由

1.诚信原则法律化是道德法律化的内在要求。诚信原则法律化本质上就是道德法律化。道德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普适意义上的道德,即为社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如不偷盗、不杀人等社会得以正常运行所必需的那些道德;第二个层次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优化人的自身修养为指向的道德,这种道德不一定必须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但是,它在促进社会进步、提升社会文明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个层次的道德是社会赖以存续、得以运行的必要前提,因而,这部分道德必须借助国家机器的强制力量得以推行。也就是说,普适意义上的道德必须上升为法律约束的层次,以发挥其真正效力。在小农经济时代,甚至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里,由于社会分工不明确,商品经济不发达,所以诚信原则在那里的必要性是不突出的。然而在一个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市场交易活动日趋频繁的社会中,诚信原则的重要性就日渐凸显出来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竞争的影响与冲击,象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仿制假冒,背信毁约,弄虚作假等违背中国传统“诚信”道德和现代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精神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近年以来发生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种种另人震惊、另人义愤填膺的事件,无不说明了在经济活动中那种以金钱追求为唯一目的所造成的道德伦理的丧失。这种商业道德感的缺失,如果不加以扭转、控制,造成的结果不仅仅是商业领域中欺骗、欺诈、黑心等现象的发生,还会延及整个社会心态的扭曲,冲跨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结构,最终甚至会造成民族精神的沦丧。有人认为,在当代中国,全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广泛的成信危机,这话一点也不假。所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但市场经济监管体制又相对落后的今天,中国急需诚信资源和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将社会基本道德的践履提升到法律约束的高度,借助国家意志的力量来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诚信”在适用上的不确定性要求诚信原则法律化。在法律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法官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自由裁量权,在一定意义上是必须的,其目的在于使法律成为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适用的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从而使法律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其理由是,任何明确化、具体化的规定都不可能将社会中所有的问题都予以涉及,故对明确化、具体化的规定之外的问题的调整必将依靠法官的主观理解上,如果某些应当得到法律调整的问题,在实际上却因为缺乏具体性的规定而游离于法律之外,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法律的悲哀。

三、民法中诚信原则的实现路径探讨

1.加强“诚信”原则制度化建设加快“诚信”原则的制度化、法制化工作,使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时有法可依,有意可循。不能也不应仍然只以“诚信原则”这一道德上的模糊语词囫囵吞枣地“移植”到法条中来,我们必须为之寻求一个可供操作的法律语词,建立可以实施和操作的规范程式,在程序上和实体上实现“诚信”法律化,以求尽量避免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因词义笼统模糊而造成可能的混乱与随意性。这个法律语词就是“约因制度”,它才是诚信原则在法律层面上的实现程式和制度保证。

2.强化对法官审判权的制约。法官作出公正裁判的决定因素在于法官的自由裁量。为有效地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施,可援引诚实信用原则在审判机制上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予以合理的配置,有效地遏制法官司法审判权的滥用与膨胀。首先,法官审判权的行使必须立足于案件事实,这是法官进行自由裁量的基础。在司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