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调控的目的

宏观调控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调控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调控的目的

宏观调控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 宏观调控 交易成本 准公共产品

我国房地产市场虽经一年宏观调控,但是整个市场走向没有改变,市场房价仍呈快速上涨势头。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第1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长23.1%,房地产企业开发土地面积同比增长53.3%,而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则同比上涨5.5%,部分城市上涨幅度在1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认真审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目标,进一步明确调控的依据和政策边界,以切实推进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工作。

一、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政府到底为什么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为什么要给居民提供一定的住房保障?从现象上看,房地产市场出现投资过热、商品房价格偏高以及百姓住房困难等都是原因,然而从本质上看房地产市场某些内在缺陷才是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市场供求均衡,更不能避免出现严重的市场失灵。正因为如此,从理论上说政府必须通过积极的干预和调控,促进和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1.房地产市场具有高交易成本特征,存在投机炒作问题。与一般商品不同,房地产除了可以满足居住需要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投机炒作价值。房地产为什么可以用来投机炒作,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释,但归根结底在于房地产市场有较高的门槛,具有高交易成本特征。首先,房地产是较为复杂和特殊的商品,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需要掌握较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成为理性的市场参与者,才能作出其最优决策。现实中房地产的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占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攫取更多的利益,这一点在房地产商一方表现得特别突出。其次,与房地产相关联的土地是稀缺与自然垄断的,加上房地产开发资金需要量较大,以至于房地产市场进入门槛比较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完全竞争市场,进而无法保证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公开的。虽然房地产市场这种高交易成本特征可以随着市场的逐渐发育成熟而有所弱化,但仍然会一定程度地存在,相应地市场投机炒作问题总是存在,因而依靠市场自身不可能解决投机炒作问题。

2.房地产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其价值无法依靠市场完全实现。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有时也称作“二重性”、社会属性或政策性。一般商品的消费可能只给私人带来收益,而房地产却不一样,它的消费含有公共利益成分,或者外部效益。比如,居民享有适当的住房不仅给居民本人带来利益,而且会对周围环境,对其他居民带来益处,包括公共卫生、市容环境、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利益。另外,房地产消费,特别是居民购房置业,对增强其对国家及所在城市的归属意识有很大促进作用。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特别采取了鼓励居民购房置业的政策,都存在这方面的动机。就不同档次的房地产来说,中低档的普通商品房的公共利益成分所占比重更大,准公共产品属性更为突出。不难证明,让中低收入人士安居乐业将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体现出的外部效益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房地产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所体现的外部效益并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市场机制在公共产品供应或者说公共价值的实现上是失灵的。既然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房地产的一部分价值得不到实现,那么房地产市场供应将可能相对不足,并且主要体现为普通商品房供应相对不足。这时房地产市场虽然可能会出现供求均衡,但那并非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均衡,不是保证居民充分享受到住房福利的最优均衡。

3.房地产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特征,能够导致市场供求结构失衡。房地产的供应以土地为基础,而土地具有自然垄断性特征。任一特定区位的土地都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其供应是有限的。土地的自然垄断性特征则衍生出了房地产的垄断性特征。房地产的垄断性体现为房地产的非同质性。在房地产市场上,受区位因素限制,尽管可以有两套价格相同的商品房,但不可能有两套品质完全一样的商品房。房地产这种非同质性使得任何一套商品房都有其惟一性或者说独占性特征,使得房地产的供应者具备某种程度的垄断地位。房地产的垄断性特征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失衡。垄断表面上看是导致高价格,但价格不是问题的根本,供求结构失衡才是根本问题。由于中高档商品房定价的弹性空间比普通商品房大,可以更好地实现甚至扩张垄断收益,所以房地产企业会倾向于开发中高档商品房。其结果必然是房地产供应结构失衡,房地产市场的这种供应结构失衡,根源于土地自然特征及稀缺性特征,是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垄断引发的,因而无法靠市场力量来消除。

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分类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正是针对房地产市场内在缺陷展开的,其总体目标就是要消除市场失灵的影响,保障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均衡和健康发展,促使其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协调。根据所针对市场缺陷的不同和政策效应大小,政府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可分为投机抑制目标、均衡供应目标与福利保障目标。

1.投机抑制目标。把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抑制在一定程度之内,或者完全遏止投机行为,是政府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最经常目标。针对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的抑制性政策则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最常见政策。房地产市场上投机行为包括商品房的炒作买卖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热,其共性是没有正常市场消费需求基础。这些投机行为的存在,一方面可以给房地产市场集聚更多的资金,增加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又可能引发房地产投资过热,市场炒作过度,导致房地产价格偏高,严重时可能形成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房地产泡沫。正因为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存在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对市场投机行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态度,实行不同的调控政策。不过,当市场炒作气氛过于浓厚,房地产泡沫非常明显时,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会制订程度不同的投机抑制目标,采取相应宏观调控政策。

2.均衡供应目标。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对于土地垄断利润的追求所导致的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问题既包括中高档商品房供应量过大,而普通及低档商品房供应量偏小,也包括房地产商为追求土地垄断收益,对土地、商品房的囤积所引发的房地产市场当期供应相对不足。政府均衡供应目标就是针这些问题提出来的。政府根据房地产资源稀缺状况,特别是土地资源禀赋,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适当的,即与居民其它方面消费水平相协调的房地产供给水平,并通过政策引导予以保障,所实现的就是房地产市场均衡供应目标。它包括两个层次供求均衡,一是房地产市场供应与其它商品的供应相对均衡,居民的居住消费与其它商品的消费水平相协调;二是房地产内部结构供应相对均衡,各种档次的商品房供应都与需求基本相当,特别是中低档商品房的供应与广大居民的住房需求基本相当。

3.福利保障目标。政府为了实现房地产所包含的公共利益或价值,按照公共产品由公共提供的原则,通过有关公共政策参与和调节房地产的供应,为部分居民提供一定的房地产消费福利,由此所引起部分居民房地产消费水平的相对提高,享有基本的住房消费福利,使市场供求均衡得到优化和保障,体现的就是房地产福利保障目标。理论上政府的房地产福利保障极限是使房地产的公共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居民享受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一致的住房福利,住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市场达到最优均衡。简单地说就是居民房地产消费水平不滞后或超前于其它商品消费水平。现实中政府的房地产福利保障因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财力的不同而情况迥异。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给居民普惠制的住房福利,但都程度不同地给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保障,促使居民享有基本的居住条件。即使是极度崇尚自由市场制度的美国也有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选择与政策边界

宏观调控的目的范文第2篇

四次宏观调控之鉴

迄今为止,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宏观调控共有五次。前四次宏观调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都积淀了一些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的杨启先教授认为,1979到1980年第一次宏观调控针对的是当时的“洋跃进”之风,因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项目被压也没有造成太大的问题。1986年到1987年,中央开始对宏观经济进行第二次调控。由于此次调控平稳、缓慢、适度,政府没有在善后上费太大心力。第三次宏观调控力度过大。中国经济为之付出的成本是随后连续三年的经济低速增长、劳动失业率大幅上升和商品的大量积压。严格控制贷款也使得许多工厂资金运转不灵,拖欠问题严重和多角债大量增加,社会诚信大幅降低。这次调控也被称为是“硬着陆”。

1993年到1996年的第四次宏观调控使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采用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时间过长,导致了自1997年开始的连续六七年的通货紧缩。第四次宏观调控中,受冲击最大的是房地产业。北海、海南、惠州等地的大量的烂尾楼就出现在这次宏观调控当中。烂尾楼的大量出现也使得银行不良贷款大量增加,国家金融风险增大。如何处置这些不良贷款,也一直困扰着急于上市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通观前四次宏观调控,多位经济学家都表示,国家在宏观调控的善后问题上并没有太多具体的办法。由于前几次宏观调控被调控项目多为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也就承担起了宏观调控的成本。同时不良贷款积压到银行形成银行的呆坏账,最终可能只有中央财政为此埋单。中国经济也就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谁来埋单?

在目前进行的第五次宏观调控中,事情发生了变化。与以往受到冲击的多为国有企业不同,这次宏观调控虽然难言是针对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受到的伤害最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广为人知的铁本事件和新疆天基钢铁公司的遭遇就是例证。

如何才能防止新一轮呆坏账的产生?多数经济学家指出,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将停建缓建项目的资产盘活。对民营企业来说,这也应该是最好的救济之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指出,“对于被调控行业的在建项目,国家不应‘一刀切’地叫停,投资体制改革后,只要符合新的规范的项目,应当允许其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教授贺力平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表示,对于这次宏观调控中被停建或缓建的项目,在转变宏观调控方式后应该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加以盘活。

市场手段取代行政手段

尽可能“完美”善后的根本前提,当然是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中央政府显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8月18日,国务院总理指出:“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停建、缓建项目的贷款,要认真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亮红灯’,而不是‘踩刹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指出。

而张文魁认为 “行政手段退场,市场手段入场”的条件已经成熟。

巴曙松、赵晓、钟伟等三位博士日前撰文指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点,应当是针对导致此次经济过热的体制缺陷进行市场化的体制改革,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现有的宏观调控成果,为行政型调控措施的退出提供体制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步的经济持续增长奠定新的体制基础。

宏观调控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 能力建设 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要在既有国际竞争秩序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构成了我国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我国而言,宏观调控能力就是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国际合作措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均衡,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稳健运行的综合掌控能力。

今后15-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以科学发展观基础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我党执政兴国能力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而且,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有助于根除体制转轨阶段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与发展信心。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历史性的新挑战

    2003年以来的本轮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与结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前几轮的宏观调控相比,当前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历史阶段性的新挑战:

    其一是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挑战。众所周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机制正日益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并成熟运转,同时传统管制经济的机制在逐步推出,在此背景下,同时出现了诸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时常面临两难选择。

    其二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模式正产生深刻的长远影响,经济信息数量随之剧增,但其中不乏一些严重失真的信息,这些失真信息传播开来很可能会冲击市场经济秩序,甚至衍生出无法控制的消极经济“蝴蝶”效应。全面、准确、快速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宏观调控能力建设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其三是我国经济的虚拟化的挑战。纵观当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以股票交易、债券市场、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虚拟经济及房地产半虚拟经济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与2005年GDP相比,我国股票市值占GDP达到57%,但是以市场实际可交易的流通市值看,这一比值仅仅为14%。专家估计,当前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20倍以上,日本的虚拟经济规模也比中国大18倍,这说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但虚拟经济运行具有其独特规律。毋须置疑,我国政府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做法,但在调控宏观虚拟经济方面总体来看仍然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其四是资源、生态状况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已大多难以完全由国内供应,相当一部分重要自然资源有赖于国际贸易,同时因改革深化各级政府直接调拨资源的能力受限增多,而且,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持、恢复和改善面临着空前大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面临着尖锐的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压力。

    其五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将继续扩展,相关的国际经济规范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必然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互动效应带来了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出台时机、过程监督、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宏观调控势必要和相应的政治外交、国际协调结合起来。

    其六是和谐社会目标多元化的挑战。和谐社会是我国中长期战略目标,它囊括了社会、经济、政治、地区、自然生态等多层面的和谐内涵,其目标是多元性的,这就使我国宏观调控已经远远地超过经济总量调控的范围,肩负着调整各项失衡的重任,要求宏观调控在重点关注经济层面目标的同时,还必须顾及它层面的要求。

    二、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1.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强化其根本的目的性

    “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总体要求,一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必须时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切身利益为归宿,尤其是要避免使宏观调控变成某些少数特殊经济利益集团的工具,损害社会弱势大众的基本利益。2.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统计分析能力,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增加宏观调控的精确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已难以独自承担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工作,一些重要统计信息不够准确、完整,个别指标与实际情况相比甚至出现严重偏差,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体系改革,整合工商、税务、海关、金融、行业主管、司法等部门经济类信息,引进有关国际组织、机构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信息补充、完善。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必要的财力投入,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能力,鼓励各种行业经济组织积极从事行业国内外信息搜集、整理工作,鼓励社会公益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宏观调控的目的范文第4篇

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加息是指对人民币利率的提高,利率简单说就是资金的价格。通过改变资金的价格,可以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对利率的调整属于宏观调控手段中的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

宏观调控的最大目的是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尤其是要防止通货膨胀。今年以来,由于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物价指数在几个月内持续上涨。物价如果持续、高速的增长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对老百姓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货币贬值、物资缺乏。中国今年一季度投资的增长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经济运行显示出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国家才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

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最近几年中国一直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对于运用资金的投资者来说,这意味向银行贷款的成本的很低,这确实是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普通居民而言,除了物价,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存款上。我国一年期限的存款年利率是1.98%,但是我国去年消费品价格上涨率已达到3%,居民存款的实际利率已经变成-1.02%。这就是说,存在银行的存款实际上不但得不到存款利息,而且本金也减少了。

因此,通过运用利率的杠杆,可以遏制投资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减轻居民储蓄损失,也是宏观调控最常见的一种手段。

加息与否时机重要

虽然调高利率可以达到宏观调控所需要的一些目的,但是在实际的宏观调控操作中,对这个工具的使用是很谨慎的。因为加息的影响是普遍的,是"一刀切"的做法。加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使经济降温的同时,很可能伤及经济发展,出现"急刹车"、"硬着陆",把经济从一个极端推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调整利率。

进入6月份,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慢慢显现,物价增速、投资增速都开始减缓。政府基本上控制住了物价上升的速度,各方意见都认为宏观调控在保持住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力度应当适当,以配合实现"软着陆"的目标。

此前对加息的讨论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加息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否超过5%的增长速度,二是美联储是否加息。虽然目前美联储已经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按照预测六月份CPI也很有可能突破5%的增速。但是,一方面美联储的加息只是减轻人民币加息压力,并不构成加息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考虑到去年底物价翘尾影响和去年同期非典造成物价指数较低,实际上,目前的经济运行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回落。所以,对加息与否就更需慎重。

居民储蓄的负利率和日高的物价已经在民间引起怨声,存款意愿降低、消费满意度降至历史最低点便是最明显的表现。而对是否加息的猜测以及金融证券领域对加息的普遍预期,也已经造成了对普通居民理财投资的负面影响。

虽然各方专家和专业人士对短期内加息都持反对意见,但都承认加息是必然趋势,至于什么时候加息,则要视下半年的经济运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

利率政策的两方面影响

国家虽然调控的是宏观经济,但却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政府在短期内不运用利率调整的工具,对老百姓的影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居民将面对存款的实际负利率,这意味着放在银行里的钱不但没有利息增加,连本金都在减少。另一方面,物价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增长。

宏观调控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均衡;宏观调控

1 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增长

1.1 “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但是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发达国家葡萄牙相当。”

“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如今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份额只有4.7%,而是20%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额则高达50%”

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对我国的地区不均衡、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所作出的动人心魄的描述。

具体来说,不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地区不平等,中国是一个大国,区域之间无论从地理上、自然资源分配上、受教育水平上都不大一样,中国东、西部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不平等:其次就是城乡之间也有天壤之别。根据人类发展指标来看,上海跟葡萄牙这样的发达国家是拉近的,但是和贵州只相当于非洲的纳米比亚或加纳这样的贫穷国家:最后就是社会团体之间存在的差距。中国像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有很多弱势群体,比如中西部的妇女,她们所受的困难是普通人无法想像的。丈夫外出,她们既要担负抚养子女的责任,又要下田种地、照顾老人等等,不平等在她们身上是非常突出的。

2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2.1 发展是目的。我国目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前提,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那么,我们国家又是怎么在发展不均衡,但是依然可以稳定的前进呢?这就与正面的宏观调控有重大关系。

3 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宏观调控一词是一个我国独有的经济学专业术语,“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概念创造”,其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宏观调节”、“宏观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自提出以来,无论是在学界、政界还是在民间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当然地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3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8%,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业绩。对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异常波动,政府采取了7次大规模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应该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的持续快速增长,与政府的宏观是密不可分的。

3.2 30年来中国宏观的实践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业已进行的7次大规模宏观调控中,有4次发生在转轨前期,包括1979-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1年以及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这4次宏观调控主要在应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紧缩性政策总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调控效果。转轨中后期的宏观调控具体表现为1998-2002年、2003-2007年和2008-2009年的宏观调控。这些调控在应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与局部经济过热、投资膨胀的过程中,扩张性和“有保有压”的政策调控体现出密度大、组合性强、力度大等特点,但调控的效果却低于预期。在转轨以来的7次宏观调控中,前4次都属于经济过热的情形,因此政府选择了紧缩性的政策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区别仅在于运用了不同的政策工具和调控方式。对于第五次宏观调控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问题以及第六次面临的局部经济过热问题,政府分别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对于第七次宏观调控所面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政府采取了综合性的扩张政策来应对,更体现出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调控艺术的难度,因为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经历了包括治理经济全面过热,局部过热与内需不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复杂过程,采取的调控措施包括紧缩性、扩张性与“有保有压”等政策选择,调控手段从行政计划等直接手段过渡到运用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应该说,我国的宏观调控几乎经历了从短缺到过剩、从过热到过冷、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全过程,成功应对了经济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经济状况。

正是有了国家强力的宏观调控,才得以使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从容的应对各种严峻的经济形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国家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宏观调控,且需要更加灵活的使用这一调控手段,帮助经济更快、更强、更稳的发展。

4 形势总述

由以所述,政府在做体系规划的时候,应该更加体现经济发展和均衡的内容,为大家创造更加平等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参与到发展进程中,分享好处。刚好这与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一致的,就是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体系。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用的衡量体系都是GDP,也就是说根据经济总量增长的问题来衡量整个国家是不是进步了。从人类发展角度来说,这个经济发展是失败的。不过我们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政府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中国在人类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不是一般的事情,中国这么大的规模,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很多人说,全球人类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大的发展国家,如果中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失败了,某种程度上全球也失败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