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应急队伍 体系建设

近年来,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逐年增大,特别是大面积停电等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更是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对于有效缩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间,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对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工作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 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 国家法律、法规对搞好应急队伍建设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受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如2008年的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的央视火灾、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等。为了有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各地也颁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对应急救援工作作了明确的规定。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建设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因此,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供电企业战略对应急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作为供电企业,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保持企业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能够切实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电力安全事故及对企业、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各类突发事件,快速恢复电网稳定运行和保障客户可靠供电,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供电秩序,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供电企业只有搞好应急队伍建设,才能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2 供电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

搞好应急队伍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供电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企业统一的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对应急队伍的标识、着装、旗帜等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搞好应急队伍组织体系建设、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建设、预案体系建设、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应急队伍管理,完善应急服务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技术精湛、装备精良、作风顽强的专业应急队伍,提高企业应急抢修服务的综合能力,切实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电力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快速恢复电网稳定运行和保障客户可靠供电,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供电秩序。

3 供电企业应急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对搞好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和影响认识不到位,对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的发生存有侥幸、麻痹心理,对搞好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人、财、物投入相对不足,应急队伍建设缺少资源保证,应急队伍管理工作机构不健全、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综合协调能力差。

3.2 应急队伍管理工作缺少考核机制

企业对应急队伍管理工作缺少考核机制,各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应急队伍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标准不全,缺乏可操作性,缺少相关检查与考核的制度,造成应急队伍工作内容不清,无章可依,无据可查,造成应急队伍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3.3 应急队伍应急保障能力不足

企业应急物资储备不能满足应急工作需要,应急物资储备不能严格管理,及时更新,造成突发事件处置时物资供应困难。应急队伍装备配置不足,应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时缺少装备,灾害天气时缺少可靠的通讯工具,都会影响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直接制约着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3.4 应急预案覆盖面低,缺乏实战演练

企业对于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制定仍局限于“纸上谈兵”,各类应急预案覆盖面低,不能紧密贴近实战,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内容往往不能满足实战要求。此外,各项预案开展实战演练较少,由于缺乏实战演练的检验,不能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待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难以满足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3.5 应急队伍培训工作需要加强

应急队伍队员参加培训时间较少,培训内容单一,缺少综合的、全面的业务技能培训专家队伍,缺少统一的、专业齐全的培训资料和教材,难以满足应急队伍近期和长期的培训需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发生的环境、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影响不尽相同,应急处置工作专业性要求较高,培训工作缺乏往往造成应急队伍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4 加强供电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的措施

4.1 搞好应急队伍组织体系建设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应急队伍建设实施细则,经企业负责人审核、批准,严格落实企业负责人责任制,按照细则要求组织搞好组织体系建设,形成各部门、各玩味分工协作,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专业指挥、综合协调、运转高效的应急队伍组织体系,确保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搞好应急队伍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职责,建立健全应急队伍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标准,保障应急队伍管理工作运转畅通有效、各项工作流程清晰,有章可依。同时,建立健全应急队伍管理责任考核机制,根据职责分工对应急队伍管理工作进行对口项目检查与考核,将应急队伍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对在应急队伍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应急队伍管理工作中落后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和处罚。

4.3 搞好应急队伍保障体系建设

企业应优先确保应急队伍建设资金的投入,每年编制应急队伍应急项目预算,制定应急队伍装备选型与配置标准,制定各单位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策略,组织收集、汇总并下达应急物资需求,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更新制度,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更新和补充,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做好应急队伍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应急队伍通信网络畅通、高效。

4.4 搞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应急队伍预案体系建设,建立贴近实战、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流程合理、覆盖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把应急预案与应急实战演练相结合,不断加大实战演练工作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实战演练和评估。通过定期开展应急实战演练,不断检验、改进和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充分满足企业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需要。

4.5 应急队伍培训体系建设

按照要求建立适用应急队伍工作需要和长期发展规划的应急培训体系,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综合的、全面的业务技能培训专家队伍体系,形成统一的、专业齐全的应急队伍培训资料和教材,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充分满足应急队伍近期和长期的培训工作需求。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一是档案管理基础工作需要加强,档案收集不及时,存在归档不规范、不完善现象,重要档案存在遗漏隐患。二是档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特别是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档案管理人员变动后,人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系统多套多轨同时运行,系统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多年前历史数据的导入工作尚未开展;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任务艰巨,数量巨大,给工作带来了被动。四是工程类科技档案管理需要加强,该类型档案归口管理部门尚不明确,属于省公司层面管理的工程档案均存放在生产运营、电网建设等单位。同一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检修等过程中产生的工程档案分散保存在各单位,未进行汇总整合和统一管理。面对档案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档案工作者务必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艰巨性,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短板,深入研究和解决当前档案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按照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要求,健全覆盖各管理层面、贯穿各业务流程的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体系,全面加强档案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司档案工作水平。笔者认为省公司当前档案工作的着力点应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和省档案局工作要求,准确把握档案工作规律,坚持“强基固本、做实做优”的工作原则,以开展“创建优秀档案馆(室)”创建活动为主线,以国家电网公司档案工作考评中达到“示范级”为目标,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提升工作价值。

1.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档案管理工作新体系认真落实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要求,积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性调整,明确各类档案管理的业务界面、职责分工、工作权限和工作要求,加快建设“统一归口、分级管理、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档案管理机制。省、市、县供电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对照国家电网公司考核评价标准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全面完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工作体系。要严格落实《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评价办法》,尽快建立和完善档案基础管理、动态管控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规范严谨、协调统一、特色鲜明、闭环高效的档案工作体系。近年来,山东公司对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梳理和修订,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对原来的《档案管理标准》作了较大修改,重新规范了管理职责、管理界面、工作流程。在制度建设方面,广泛筛选,充分论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内容涵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专业规范等各个方面。其中,《管理标准》是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规章制度汇编》是制度体系建设的解释和补充。《管理标准》中的内容基本涵盖了《规章制度汇编》的主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这两个成果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切实抓好贯彻落实。2.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档案工作新动力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素质优的档案管理队伍,是实现档案管理提升的关键。广大档案工作者要主动学习、提升能力,高标准开展档案工作。要切实加强培训组织,紧密结合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培训质量。要学习借鉴国家电网公司档案协作组的做法,紧紧围绕工程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档案馆(室)建设、档案基础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方面,结合工作实际成立协作组织,科学制定活动方案,深入开展业务研讨,锻炼和培养一批专家型档案工作队伍。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或管理创新活动,集思广益,汇集众智,力争推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或管理创新成果,为公司档案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提供理论支持。各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要本着提升能力、提升管理的要求,积极参与协作组活动,引导和帮助档案工作者学好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紧跟档案工作最前沿、最需要、最管用的知识,为公司档案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3.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档案管理新优势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数字化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在国家电网公司考核评价办法中有明确要求。要启动数字化建设项目,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进度,完成纸质档案向电子化档案的转换,建立库藏档案资料的目录数据库和档案全文索引数据库。力争利用两年时间完成数字化建设任务,建立统一、通畅、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好地为公司决策和专业工作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要认真做好信息统计、分析、整理等各项前期基础工作,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和做法,为数字化项目高效推进奠定良好基础。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项目启动之前,不要委托第三方开展数字化、信息化开发业务,确保企业秘密安全。4.加强基础管理,拓展档案管理新空间要树立“大档案”工作理念,各单位的办公室作为本单位档案管理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管理职能,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在主多分开改革过程中,要对企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确保各类档案无遗漏、无遗失,积极稳妥地做好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保管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切实加强工程档案管理,确保工程档案顺利通过验收。要将档案安全管理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全过程,建立和完善档案应急管理制度,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高度重视档案馆室、库房等安全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十防”安全标准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安全管控的“硬能力”。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公司档案借阅制度,恪守安全保密相关规定,加强对档案资源特别是档案借用流程、信息流向、知悉范围的控制,提升安全管理的“软能力”,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5.深入开展“优秀档案馆(室)”创建活动国家电网公司于2012年1月10日下发了档案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这个办法是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提升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水平的重要指导文件。要充分认识考评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早动手、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全方位启动迎检工作,确保公司达到“示范级”目标。

本文作者:王艳玫工作单位: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供电服务中心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管理

作者简介:潘智敏(1979-),男,安徽铜陵人,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铜陵供电公司,工程师;朱红英(1967-),女,安徽无为人,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铜陵供电公司,高级政工师。(安徽 铜陵 24400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56-02

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要靠科学的制度体系作保障,企业风险的防控和应对需要健全的制度体系作支撑,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育需要制度“落地”来助力。近年来,铜陵供电公司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发展基础,通过创新工作思路,丰富载体形式,在制度建设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一、制度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会发展到今天,制度已是现代企业最基础的软设施之一,成为企业正常运作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管理现代企业,首要的工作便是建章立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少制度也就谈不上管理,企业也如同一盘散沙,杂乱无序、寸步难行。当今社会已高度开放,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内企业所面临的是全球性的挑战,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优胜劣汰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不二法则,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沉下心来,从建章立制做起,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夯实管理基础,进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全球框架内成为相互博弈的最后赢家。

可见,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无可非议,但究竟做得怎么样,通过一些观察和调研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够扎实有效,制度执行力还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层面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企业虽然常把制度建设挂在嘴边,但真正下功夫去抓的却不多,制度建设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完成停留在了口号上。制度建设必须要站在为企业谋发展的高度来推动,企业领导更要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知,把制度建设当成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务必求得实效。如果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这项工作就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

2.规章制度混杂无序

制度体系本身应该是一套科学合理的组成结构,但是由于各种阶段性工作要求,从而滋生出一些名目繁多的细化型制度,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制度体系就会变得庞杂。针对同一工作,原本一项制度即可涵盖,但却存有多项制度,让执行者无所适从,直接影响到制度的贯彻执行,因此,制度体系必须要定期修订完善,确保规章制度能够满足公司管理的实际需求。

3.制度实用性不强

制度要本着简洁实用的原则,让人一看就明、一读就通,可操作性强。可是实际中,真正实用的条款却廖廖可数,造成了主次不分、逻辑不明,这样的制度就不利于贯彻执行,最后制度难免被“束之高搁”。

4.制度条款不严谨,存在漏洞和风险

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由于起草人员水平、审核人员把关等因素影响,可能造成制度质量不高、条款不严谨,存在漏洞和风险。目前,供电企业对依法治企工作越来越重视,反复强调要从严依法治企,制度就是依法治企工作得以推进的重要保障。如果制度条款不严谨,那么执行中就存在管理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5.制度执行力不够

制度建立以后,关键就在于执行。电力企业的一些安全事故往往都是由于规章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反之,如果都能按章办事,那么很多事故完全可以避免。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原因,规章制度执行后必然会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有所约束,也可能会改变以往的行事规则,让人感觉“麻烦”或“不舒服”,从主观意识上便不愿遵循。

综上所述,企业制度建设中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但只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加以重视,那么所有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加强制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铜陵供电公司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实抓、实用、实效”为原则,统筹谋划规章制度建设,从实践中总结出“四化四提升”,丰富了制度建设的内涵,强化了制度的渗透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规范化流程,提升制度管理水平

该公司结合上级要求制定了《铜陵供电公司规章制度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该《细则》对规章制度管理的职责分工、起草、审查、宣贯、督察与评估等作了规定,明确了建设应遵循合法性、全面性、实效性和一致性等原则。规章制度按其重要性分为核心、重要、专业三个级别,各级制度出台须经过相应层次的审批流程。该《细则》还对制度名称、格式等要求作了详尽描述。制定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图(图1),对制度起草、会签、审查、签发、执行等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固化,清晰展现规章制度的全过程管理脉络。该《细则》出台后,为规范和指导规章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程序化建设,提升制度建设效果

为全面建设公司“三集五大”制度体系,铜陵供电公司专门制定制度体系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对制度体系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将此项工作分为适应性评估、制修订、名录和成果上报四个阶段,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相关要求。根据各部门梳理情况,制定公司规章制度制、修订计划,以正式文件进行下发,明确责任部门、制修订原因和完成时限,公司层面根据方案将此项工作纳入月度重点工作进行督办,对进展情况定期进行通报,要求各部门按时按质完成相关工作。具体执行过程中,对过时的、重复的、与上级规定相悖的、条款不严谨的制度进行重点修编。制度制、修订工作完成后,按时现行有效制度名录。公司形成了每年现行有效规章制度名录的常态工作机制,涉及公司电网建设、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多个方面,从而为公司经营管理和决策制定提升依据与支撑。今后,该项工作将形成常态机制,每年初下达制度修编计划,修编任务完成后现行有效制度名录。

3.创新化平台,提升制度渗透力

一是编制规章制度试题库,由各管理部门从所分管的制度中提炼出核心条款,这些条款是其他部门所需重点掌握的,编制成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三种类型试题,将制度试题库纳入年度应试范畴;二是以试题库为基础,将制度核心条款编制成“一问一答”模式,分为电网建设、生产、营销、行政、政工、综合六个篇章,编印成《铜陵供电公司规章制度问答手册》,作为全员学制度的典型教材;三是建成运行“制度大辞典”项目。为实现规章制度信息化管理,着力提升制度管理水平,铜陵公司经过近一年的项目建设、后期录入等工作,建成了“制度大辞典”管理平台。该平台汇集公司所有现行有效制度,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非常便捷地查询所需制度,支持关键字查询,实现全文搜索,可以直接查询到相应条款,用户无需登陆即可对相应制度进行在线评价、交流感想,同时可随时将感兴趣的制度加入关注,方便用户调阅,该系统自动对热门制度进行排名。同时,“制度大辞典”将所有制度试题库收集在内,用户可随时根据岗位需求组成制度试卷,进行在线测试,促进全员学制度意识。“制度大辞典”系统已经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证书。

4.多样化宣贯,提升制度执行效果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健全与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又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现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谈点认识和思考。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外在需要。内部控制最初起源于内部牵制,即为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正确性,确保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建立起来的业务分管责任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内部牵制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逐渐发展到经营决策目标的建立和贯彻,经济效益的实现和评价等诸多领域,并由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的COSO委员会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设计并实施的一个程序,以便为达到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障。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建立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内部控制框架应运用生。在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中,把内部控制框架划分为五个构成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COSO框架是世界上最早的权威性内部控制框架,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大多数上市公司皆采用了COSO内部控制框架作为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的标准。众所周知,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国内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风险无处不在,我们更要看到企业管理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会计监督不到位,导致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二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尽完善,往往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许多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成适应市场需要的管理观念,大量无为的“内耗”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三是企业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迁就;违法不究,存在卖人情给面子情结。四是有的企业管理者价值观扭曲、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企业人事政策缺乏透明度、缺乏激励机制,不能够选拨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和调动人的积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已是解决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

充分认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

COSO委员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该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企业的四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四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八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质内涵可见:

1、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是密切关联的。从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框架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三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五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经济组织的管理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合理保障,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而合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益的经营也正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2、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差异性。一是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不仅体现在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定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二是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三是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一致。在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把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视为机会,将风险与机会区分开来;而在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四是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

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现代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针对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企业必须要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要不断赋予内部控制新的内容,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科学发展。

1、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原则。一是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使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企业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要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原则。二是独立性原则。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保持相互独立,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三是垂直管理原则。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设置应满足垂直管理的要求,下级风险控制综合管理部门由上级风险控制部门直接管理,以利于强化内部控制机构的权威性。四是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有可操作性,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以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高效运作。

2、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而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下,可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决策机构,设立风险管理部为主要执行机构。同时可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监察、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执行情况,督促管理层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状况,并将修正内部控制意见反馈前者,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两个委员会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内部控制的各项目标。

3、建立符合内控要求的管理新机制。许多企业的规章制度大都比较健全,但不少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已经不适用于企业的当前环境,并且许多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有效运行。所以,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机制,构筑起面向全员、覆盖所有业务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同步发展,构筑起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监督管理网络。基层要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和风险控制情况的自查,形成定期检查的长效制度。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加大自律监管的力度。内审系统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帮促作用,促使企业逐步建立起业务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服从处理流程、业务考核服从统一标准的管理新机制,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上级要求提升到企业的整体行为,推进内控管理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4、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企业管理者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观念反映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来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在企业中大胆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学历培训教育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来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5、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的逻辑起点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而完善的内部控制更能进一步规范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的支持和维护,同时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融汇企业经营理念,打造和谐企业形象,有利于促进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推动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弥补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始终处于有效状态。■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问题对策

社会保障政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弥补市场风险的功能。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不仅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着党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新的发展与挑战,由于原有经济基础的薄弱和文化发展的落后,因此,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部分人群依然陷入生活困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同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果,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意义重大。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城市化和社会化建设的进程中,市场的多元性和竞争的无序性以及文化交往的开放性都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首先,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完善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是关系全体国民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社会工作等方面。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直接与社会建设的质量相关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大,对于西北民族地区而言,更是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社会建设事业总体效能呈现较低发展状态。因此,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包括医疗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体系等各项体系和规章制度,才能为我国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维护民族稳定的关键环节。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只有各民族地区共同和谐发展,才有国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才能安居乐业。加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就可以为人们提供这种安全感、幸福感和安居乐业的土壤,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最终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制度的福利。

最后,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核心主旨。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追求这个伟大目标的过程中,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可以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公平和正义。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地区自身发展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但是,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发展现状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社保规模不平衡。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仅占村民委员会的2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对“保障”来说名存实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区原本收入低,养老金制度更是缺乏,90%以上的老人基本处于无社保,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第二,法制建设不完善。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说,地方对于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会做出一系列新的规章,在遭遇年老、伤残、疾病、生育等风险后,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缺乏有效法制手段。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主要体现在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规章制裁办法,缺乏对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运行的行政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制度等等。

第三,社工发展太缓慢。社会工作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主流阵地,通过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目的是协助社会中的贫困者、老弱者、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提高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但是在西北民族地区这样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数量较少,整体社会群体的意识也较薄弱,个人认识不足、岗位设置稀缺、资金渠道单一都是制约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工缓慢发展的原因。

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建设社会保障政策体系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加强体系建设,既要发展民族经济,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尽快建立民族地^社会保障政策体系。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同时整合相关资源,拓展民族人才教育范围,加大社工人才培养,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首先,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要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由于西北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方面不仅存在还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在保持中央政策一致前提下,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标准、水平方式等方面进一步调整,加大资金投入比重,要坚持将社会保障政策的理念和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深化,做到循序渐进发展。

其次,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要完善当地法制水平。最主要的是完善社会保障的立法,既要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但是也要扩大社会保障层次。确保广大农牧民都能够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监督机制法制化建设,保证社保基金合理运行。

最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要拓展当地社工领域。社会工作在新时期扮演者“上传下达、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一批懂政策、有方法、会田野的社工深入各个地区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扩充社会组织数量,吸引社工人才,完善社工队伍,弘扬社工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