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遇到的困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德林:科协组织其实卧虎藏龙,总有人希望干一些有价值的事,我只想告诉科协系统的朋友们,即便没钱、没权、没资源同样可以做有意义的事,而且应该做、能做。
虽然电子科普画廊不可能包罗万象,况且没有一种渠道会满足百分之百的受众。我们现在还刚起步,前面的路还很难走。但不能因为难而不走。
只要方向是对的,即便从小事做起,“小而美”的事一样值得坚持!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心得,并且一直在倡导:硬件资源共享、科普项目共商、有效成果分享。
我认为,科协人要想做好科普,必须具备五项综合素质,即策划、创意、整合资源、执行力、总结宣传的能力。就是说,既要有跑龙套的心态,当主角的表演能力,还要有当导演的组织能力,当制片人的调动资源能力。
《科技生活》:电子科普画廊与传统科普宣传栏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王德林:社区科普电子画廊与传统的科普宣传栏相比,汇集了电视和户外传媒的功能优势,一是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二是不受空间限制,可直接挂到墙壁上,选址及安装都比较容易;三是通过电子视频进行内容播放,在宣传形式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视听同步;四是信息容量大,可以反复播放,通过联网可以进行终端控制,内容更新方便快捷,便于管理且成本低。
《科技生活》:运营新媒体需要建立怎样的思维意识?
王德林:作为欠发达城市,建设运营新媒体科普资源会遇到很多困难,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以及长期运行所需的经费支持等。如果没有科技意识,就不能主动抓住新科技带来的市场机会,不懂得选择技术成熟,建设成本低与维修服务相对容易的新媒体。
此外,还要有市场、投资意识,要考虑投入产出。总之,要算经济账,要建得起,运行得了,不能成为负担。比如,LED需要较大的电费及上网费用。而制作适合播放的科普专题片等也需要财力支持,这些费用如果只依靠科协的经费支持,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所以在设计科普新媒体的运营方案时,委托专业的广告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不但可以负担日常运营的费用,而且还可以收回部分投资以便扩大规模和更新设备。
《科技生活》:科普资源市场化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王德林:目前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规模化,最大障碍是科普新媒体建设的投入问题。
首先,大部分电子科普新媒体都必须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发挥作用,这样就需要比较大的投入,所以,基层单位进行科普新媒体设施建设需要有各级政府资金的支持。
其次,科普新媒体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直接费用,在没有形成规模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前,需要政府支付一定的运营成本,否则基层单位就不能放开手脚创新应用科普新媒体。
新的一年里,派乐奇童将如何追逐动漫潮流,给孩子们派发无尽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广州市梦乐数码设计有限公司,与其市场总监水野一郎畅谈注入新鲜血液后的动漫品牌发展路。
从“奇童梦乐”品牌升级为“派乐奇童”,广州市梦乐数码设计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水野一郎认为,这不能仅仅看作是一次易名和LOGO的简单改变,而是向市场和投资人表明他们在品牌运营方面的决心,要彻底地改变之前的市场推广方式,丰富市场推广计划,以新品牌形象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加大力度投放新片
水野一郎介绍道,其实派乐奇童的前身“奇童梦乐”早在10年前已经问世,凭借可爱的形象和公司的服务意识得到了不少被授权商认可。但苦于资金的问题,这些年来所制作的动画片数量不足,导致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所以对于派乐奇童而言,亟待解决的就是提高动漫形象的知名度。对于新的融资,我们会把近8成资金用于动画片的制作方面。目前我们在北京、上海两地拥有近百人的动画片制作团队,以现在的制作效率基本可以保证每周一集的量。”
对于全新100集的《派乐奇童》播放计划,水野一郎表示,在今年6月可以完成之前的20集和新的40集动画片的投放。而根据现在的流畅制作流程,预计每半年可以完成播放30~40集的动画片。“而且我们会加大发行力度,不仅在原有的四大卡通频道和地方少儿频道播放,还会登上央视少儿频道,提升整体知名度。”
态度营销多元推广
随着新一轮600万美元投资资金的逐步到位,梦乐公司决定对原有品牌进行全面的战略升级。经过深度研究美日韩等动漫大国的成熟行业经验,并结合自身在国内市场多年运营的经验与反思,“派乐奇童”率先提出“态度营销”的概念,用多种手段强化品牌价值。
据介绍,除了动画片的播放推广,“派乐奇童”还会举行系列的线下配套活动,加强与被授权商的联合活动。包括印象制品发行、商品推广、网络新媒体运营、线下公益活动及亲子活动参与、户外媒体投放、平面媒体投放等一整套市场推广计划。
水野一郎表示,在推广原创品牌上,遇到的最大困难首先是盗版问题。“不仅是仿冒最知名的几个品牌,很多厂家直接就盗版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形象品牌。所以在中国做动漫形象并通过授权盈利,就必须在形象中“名列前茅”。这意味着在中国做动漫形象,淘第一桶金的成本非常高。其次,就是动画播放环节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内地是很难回收的。”
坚信精品定有市场
派乐奇童又将怎样应对?水野一郎表示,首先还是得靠资金支持动漫形象的制作运行和宣传推广,专注精品动漫形象的制作。其次,扩大授权范围,减低风险。不仅仅盯着玩具领域,还可以拓展文具、家用品等更宽范围的授权。还有就是积极在海外开展授权的工作。
借“WEB2.0”概念以“用户产生内容”的运作模式快速发展,其能更好的满足一大部分领域内的用户需求,或最新科技信息、或深度解析报道、或独家观点呈现。在这篇《新媒体的大势所趋与现实天花板》文章中,作者对分别新媒体的崛起原因和未来道路作了分析总结:“所以说,在取势之后,新媒体们还需明道。这个道,说白了就是新人遇到的老问题,对那些出身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掌门人来说,并不陌生。”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新媒体的崛起是因”社会大环境”所致,新媒体是互联网兴起对于媒体行业产生影响的必然结果,新媒体要想更好的发展,需要先了解未来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有绕不过去的(具体如下)三座大山。“三座大山”具体是指:自身定位,商业模式,公信力。诚然,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都避免不了会遇到上面的三个难题。
然而我认为新媒体这个新生事物的发明动机,就是为了要换个方式来解决这些难以避免的问题:科技新媒体已经是很明确的定位了,它的UGC模式就是为了解决“商业模式问题中的如何压缩运作成本”的问题,至于新媒体的“商业模式选择”问题,也是有固定答案的,即各种已知的“网络产品商业模式”(与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还是有些许区别的)。这样来看的话,新媒体甫一出现,就已经解决了“三座大山问题”中的两座(现在谁也不敢说它在将来一定会失败吧),那么目前所剩下的就只有公信力问题了。
先让我们来分析分析公信力到底是什么?《天花板》文中对公信力作了一定的解释,个人觉得那些解释还是不够具体。所谓公信力应该等同于影响力,它是媒体的价值所在:一个媒体如果没有公信力,就不会获得用户认可(无法获得影响力),无法获得用户认可(没有影响力的媒体就没有办法获得收益),媒体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或者说是活不下去)。我们对媒体公信力的理解并不是非常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媒体如何去获得公信力(新媒体发展的终极难题)?
可以肯定的说所有的媒体都在追求更高的公信力,也可以说媒体网站的运营就是指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公信力。
下面我将尝试引入“媒体生态圈”的概念来解决这个终极难题。生态圈又称商业生态圈,指商业活动的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共同建立一个价值平台。各个角色关注其所在的价值平台的整体特性,通过平台撬动其它参与者的能力,使这一系统能够创造价值,并从中分享利益(摘自百度百科)。
新媒体以网站平台为中心,包括用户作者广告商在内的各个利益角色围绕着平台而生存发展,这个小小的系统无疑非常符合商业生态圈的定义。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媒体生态圈是如何形成和运转的:网站平台搭建起来之后,需要先向作者付出一定代价以便从他们那里筹得内容(一种资源形式);网站平台在有了内容之后,(付出一定代价)通过一系列推广手段来获取用户(消耗内容资源),用户从网站平台获取资讯内容的同时也想平台付出一定的代价(包含人气和资金等等各种资源形式);网站有了一定人气和影响力之后,广告商进入这个圈子,为其注入以资金为主的资源,同时获得流量人气资源的导入回报;网站再把资源收入中的一部分返还给作者,另一部分投入到新一轮的循环过程,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广告商加入这个圈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生态圈系统实际上就是资源的流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利益角色付出的资源都统一注入到网站平台,网站平台负责把所有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之后再进行公平分配,同时获得由加工资源而来的额外价值。
什么?你问为什么会有额外价值产生?那是因为:
资源是作为一种商品在圈子内进行流通的(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资源商品在各种形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会自然产生价值。说的更具象一点,网站平台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来从作者那里把内容资源拿过来,再耗费一定资源对内容经过整理加工,之后用这些内容来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这个过程中消费者需要为平台为整理加工内容所耗费的资源来买单,这样高于内容原始价值的多余价值就产生了(你想到能量守恒定律或者钢之炼金术师里面的等价交换设定了吗)。然后多余价值可以用来购买更多的资源,如此循环。
资源量的多少是衡量这个圈子是否繁荣的唯一标准,圈子的繁荣程度等同于圈子的影响力,资源总量也就等同于这个圈子所具备的影响力(影响力等同于公信力等同于媒体价值)。生态圈概念的精华在于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平衡状态,每个利益角色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需求,新媒体网站作为这个圈子的中心平台,它的作用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这个圈子的生态平衡,使之能够不断成长并且不致失控。终于绕回主题了,先喘口气。
什么?分析了半天,我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你先猜猜看。。好吧好吧,其实我是想通过上面的分析来寻找一个能够促进生态圈快速繁荣起来的突破口!
我认为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不管这个系统怎样庞大复杂,总会有一个基础因素能够影响到整个圈子的整体发展(越是基础因素就越是关键)。在真实的生态系统中,这个因素往往是气候环境。例如在非洲的稀树草原系统中,气候环境的更迭能够直接影响这个圈子的繁荣状态,这个系统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气候环境变化的“稳定性”,如果气候环境由于某种原因变得不再稳定,雨季迟迟不会到来,那么这个生态系统也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反过来说,如果这个系统的基础因素是稳定的,那么即使系统内的高级因素不稳定,也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太大的影响。
让我们回到媒体生态圈的问题上来,能够影响这个圈子繁荣与否的基础因素是什么?答案显然是内容质量。因为内容质量直接影响用户对这个平台的认可程度,而庞大的用户群体将为这个平台所注入的各种资源是支持这个平台运转资源总和当中的最庞大部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因素影响内容质量?答案当然是作者和包括编辑在内的媒体平台本身:作者会因为个人能力和状态的原因造成内容质量的浮动,然而由于新媒体网站是采用UGC组稿模式,导致它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采用直接拒绝的方式来应对“内容质量问题中的作者因素”,所以说媒体对于作者因素的控制能力是相对薄弱的;对于编辑和媒体自身来说,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内容质量的。例如编辑可以从主观上判定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需要大力推荐的,哪些内容的价值不大不需要耗费更多资源来做推广。媒体网站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优化自身的“优质内容呈现机制”,简单的如“本周热贴推荐功能”,复杂的如“区分热贴中水货和干货的算法”等等。
Q1:刘总您好,欢迎您来到十八创课堂,首先请您做个自我介绍吧!
A1:大家好,我是刘欣,满欣科技CEO,也算是个90后连续创业者,目前主要在做新媒体,运营一些新媒体大号。
Q2:江湖传闻,您曾有不花1分钱,从0做到数百万粉丝的辉煌战绩,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A2:其实我们之前也不是做微信运营的,而是做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其他一些东西。去年我们做了个H5,其实是很简单的H5,但可能因为微信里的朋友之前没接触过H5,我们就用二三十万的粉丝推广了一下,没想到两三天用户量就呈现了很大的增长。紧接着我们开始思考怎样将这H5上的流量沉淀下来,后来发现引流到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于是我们就在H5上挂了进入后者的引导,然后一下子就增长了大量的粉丝。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我们在微信上给大家一道很吸引人的题目,如果用户想要看到答案,就必须先把链接分享到朋友圈,再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进入公众号查看答案。我们原创的这种模式虽然很简单,但具有裂变的特性,它可以通过社交渠道短期裂变出大量的用户,最好的时候我们一天增长了将近100万粉丝!
Q3:听说通过百度贴吧也可以让微信涨粉,怎么操作的,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么?
A3:微信本身其实是涨粉的最佳平台,但是它的限制比较多,出台了很多规则,比如不允许诱导分享、互推等等微信不喜欢的推广方式。所以通过微信本身涨粉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我们就在思考怎样通过其他渠道给微信涨粉。
现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大量流量都集中在微信上,大多数创业者也只关注到了微信这一块,但其实还有一块很大的流量洼地大家没有注意到,比如:贴吧和其他一些不是特别吸引人关注的网站,这其中其实也有大量的流量可以被挖掘。
最近我们就在通过百度贴吧来给微信涨粉。这样的好处之一是,你在贴吧上发文案类引导的东西,微信管不到;之二是贴吧本身也可以有很多操作方法,比如之前说的“谜题诱导”,再比如日用户量10万的爱奇艺贴吧,它里面的用户都想获得免费的爱奇艺会员,那我们就可以在贴吧上发帖承诺给他们免费提供大量的会员账号,只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这样模式可能裂变的不是很快,但日增粉三五千还是没问题的。
贴吧发帖有很多技巧,如果用一般的账号发可能会被吞帖、秒删,但是用一些特定的账号,比如贴吧白名单、红尾巴的贴吧账号,这样就不会被系统删除。
另外要说的是,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流量洼地,除了百度贴吧还有大量的个人网站、QQ群。这些社群都有各自的管理者,个人网站有站长,贴吧有吧主,QQ群有群主,如果我们有办法搞定这些人,让他们来刚我们推广,那就可以获得很廉价的流量。比如很多个人网站的站长,其实他们的流量很大也很廉价,他们的网站拥有大量的流量后却不能变现赚钱,也很着急,这时候我们可以找他们商谈合作,让他们帮忙把流量引导到我门的微信号里,这样做对我们的价值很大,单个用户成本也会很低。
Q4:微信涨粉具体执行起来是很困难的,具体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呢?
A4:如上面讲到的,我们现在主要在做通过挖掘流量洼地引流的方式给微信涨粉的事情,效果不错,当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微信限制诱导分享的规则,虽然它没有说的很明确,但却会用很多方法去封你的页面。“道高一丈,魔高一丈”,那我们就采用具有营销运营思维的方法—换域名!比如说,当时我们的H5每分享一次就自动换一个二级域名,这样就不会被轻易封掉,但如果我们的顶级域名也被封掉了,就自动给它换一个顶级域名。我们要学会用一些技术上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拥有真正优秀的技术人员很重要,高手可以写出很好的程序,但真正的大牛不仅可以写出程序,还有解决问题的思维。
我们确实有一些很厉害的技术人员,其实我并不觉得他们写代码有什么厉害,倒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让我很欣赏。比如说,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他能把程序写得很流畅,但那个只能说是技术高手,而真正的技术大牛他能够有很好的思路,比如我们做产品时他能熟悉微信的规则,根据这个规则他能够以一个很简单的技术达到一个爆发点。所以说技术人员,他不一定要多牛逼,但他的思路一定要对,要懂得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说微信网页被封了之后,他能够找到系统的小漏洞或者不完善的地方,从技术上去利用,最终达到增长粉丝的目的。
Q5:您的团队运营了40几个微信公众号,忙得过来么?是怎么盈利的呢?
A5:忙得过来啊,其实我们很多号做得还不是特别精,所以会使用一些工具批量管理,真正重点去做的号也就那么几个。那几个号倒是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人力、财力和各种资源去做。像我们团队现在重点运营的几个公众号,只有10个人不到的团队去做40多个公众号,那另外又有10个人的团队在做一两个公众号。擅长使用新工具很重要,新工具能代替很多人力成本,而且比人更加高效,不容易犯错。至于新媒体的新工具,其实有很多还是很好用的。像我们的号比较多,这些号的切换很麻烦,那我们有一个平台它一键就可以切换各种账号,使用非常方便。
Q6:现在微信里的订阅号非常多,请问怎样才能吸引读者,提高阅读量呢?
A6:订阅号就是新媒体的一种形式,而我认为新媒体的内容绝对不是传统的文章的感觉,像36氪、虎嗅,他们也是新媒体,但我觉得他们本质上不算是新媒体,因为他们呈现的东西还是和传统的杂志没有本质区别。
我们也做过新媒体类的APP,像我的团队以前做过一个星座APP,很传统,就是可以查每日、每周星座运势,虽然在APPstore上用户量也很大,但投资人就跟我说:你不要再做了,星座类的APP,就算你做到市场第一,也就1到2亿的市值。像同道大叔,他同样是做新媒体,他跟我们就不一样,无论从内容上、文案上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订阅号要往这个方向去做。假设我们做一个创业类的订阅号,就要跟36氪、虎嗅区别开来,要做一个和同道大叔类似的,这样就会很有意思。
Q7:作为90后,在你身上看不到90后的浮躁,是特别务实的那种,我想知道过往有什么经历,让你修炼出这样的秉性呢?
A7:我们团队确实是一个很踏实的团队,因为我们觉得没有必要搞得太浮躁、太高调。有太多的创业者起初招摇过市、风光无限,但长远来看,没有任何的意义,他们的行为在真正的成功者看来是很可笑的。在几年前也有很多的创业者很高调,喜欢在聚光灯下粉墨登场,但3到5年后再去看,他们早就淹没在人海之中。尤其是做新媒体、草根大号的群体,他们更加不应该浮躁。
现在很多人在做微信大号,其实以前也有类似的,比如微博大号、人人公众平台、腾讯开放平台,但是我们回头看那些人,他们中能真正走出来,成功转型为互联网创业者、互联网企业家的非常少。
我呢,其实是草根站长出身,草根站长就是要一个人运营大量的网站,几十个、几百个都有可能,那个时候就需要你是个很全能的人,什么你都要学,服务器域名、运维、程序设计、商业模式等等你都要学着去做。草根站长本身就是个很务实的群体,也走出了很多今天的互联网大牛,像蔡文胜。
而且像我们这么个做流量的团队,我一直认为互联网创业数据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数据,即使花费了很大的人力、财力做出了个看似是吊炸天的一个产品,但是没有人用,也没什么意思。我们还是应该低调、务实的先把数据做出来,只有有了数据,我们才能基于数据不断地去迭代产品。
Q8:从前你的团队在苏州创业,现在搬到了北京。你觉得两地创业环境有什么差别么?你觉得创业团队是否有必须进京的理由?
A8:我们在苏州时做的是PC端互联网的一些事情,也是靠着互联网本身赚钱,但到了北京后,我们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对资本、融资有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北京的创业环境还是很好的,因为大家都在这边,有很多创业的朋友可以沟通交流,并且很多行业里真正优秀的人也在这个城市里面。我们来到北京以后,成长得特别特别快。
但是不是创业团队必须来北京呢?其实也不一定。因为北京各方面的成本也很大,我们最近在上海开了家分公司,我的感觉就是中关村的房价实在太贵了!!!中关村这边的写字楼都要8块、9块、10块钱,而上海核心地段的写字楼也才要几块钱,比北京这边要便宜很多。
Q9:您有段时间似乎想涉足020领域的,后来为什么没做了?对于现在很热的020方向的创业,您有什么看法呢?
A9:因为我们公司就在中关村,每天我离开公司的时候,在电梯上就能看到大量O2O的广告,一出门全都是扫码送东西,送一个杯子、送Q币、送水果。在这种环境下,对一个互联网创业者触动是很大的。你总感觉趋势是这样的,你应该做一些和趋势相关的事情,但大家说到O2O,第一反应总是烧钱,O2O是个大生意,是风口上的事,我们也想过做一些O2O方面的项目,但是想来想去,首先不能说O2O这件事不靠谱,但考虑到我们作为90后,做O2O的话能力和经验都有所欠缺,在很多方面我们还太嫩了,所以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务实地把眼前新媒体的事情先做好,以后我们还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做更大的事情。
问答环节
Q1:微信是现在唯一的红利平台吗?还有什么有潜质的平台值得关注?@魏珍
A1:其实现在微信流量上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我们是一个在流量红利期收益很多的团队,但是现在很多引流的方法在微信上很难去做,我们也发现内容可能是下一个红利期,像最近“罗辑思维”成功融资,也能代表优质内容、优质IP的红利期已经到来。所以我们也要做一些精准的公众号,做一些原创内容、原创IP、一些有意思的新媒体。“一二”是就是我们目前重点运营的号之一。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做,单从人力上我们就调用了10多个人做这么一个号。
当然其实除了微信以外,我们还有很多的平台可以去做。比如今日头条、优酷土豆、搜狐新媒体平台等等。
Q2:您对自媒体+社群的看法?@孔庆勋
A2:自媒体和社群是一个相对比较弱的关系。比如说假如我的微信号有100万粉丝,我不可能和100万人交流,但我可以转化1000个非常喜欢我的粉丝,然后组成一个社群,这个其实就很有价值,这1000个人可以结合在一起做很多事,一起搞很多活动,反过来又能帮你的自媒体背书。
Q3:请问企业公众号怎么运营?@阿一叫我魏小逗
A3:我觉得这要看企业老板愿意在公众号上投入多少资源,如果他不愿意投入很多,其实这事就没必要做了,因为这本身也是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你可能花了一些时间做了但对你的业务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但如果你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源,那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情况不一样,很难笼统地说,企业公众号到底怎么做。
Q4:请问个人或小团队开微信号,是注册企业号,还是个人号好呢?@独行的小晒
A4:建议所有要做订阅号的朋友,以企业的名义去开,因为企业可以认证,而个人号不太好认证。但以个人名义注册自媒体也有一些打赏功能。
Q5:专业领域的新媒体订阅号,想精准定位用户群,现阶段投广告有意义吗?@捏捏
A5:投广告肯定是有意义的。那要看你投什么样的广告,对于创业者要投一些效果类的广告,它是按照用户的成本计算的广告。而在电视上、电梯上投放的广告获取不到太多用户,那是品牌营销类的广告。这不是创业阶段该做的事情。
对创业者说(小编总结)
一、创业要简单直接,不要搞太麻烦的事情。
有产品A和B,技术服务水平相当,A的用户比B多,营业收入也高于B,但众多评论者却一致看好B,这件事情是否透着些诡异?
微博和微信的情况就是如此:至少到目前为止,新浪微博的用户数(超过4亿)远远超过微信(不足3亿);今年三季度,新浪微博广告收入约2000万美元,而腾讯微信的收入则未见诸公开资料,但考虑到其发展阶段,相信不会达到千万人民币级别。然而却已经有很多媒体开始谈论“微信何时干掉微博”。
为什么会这样?二者差距在哪里?我想,答案就是商业模式。
微博脱胎于传统互联网,赚的是网络广告的钱;而微信则是一个纯粹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拥有赚钱的无限种可能,甚至是从电信巨头口中“抢食”。用《天下网商·经理人》执行主编许维的话说:“微信当然做不了微博的很多事,但它是更有效的营销,是梦幻般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工具”。
赚钱的困惑
关于微博的商业模式,在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曹国伟提到了六种可能: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
据记者了解,目前微博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广告。然而,当新浪套用传统的门户广告模式时,却遇到了困难——同一广告主很难为新浪掏两次钱——目前微博广告仅占新浪广告收入的16%。曹国伟本人也承认:“门户业务和微博存在争夺客户现象。”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微博的症结在于缺少合乎商业价值的产品设计理念。在新浪的产品中,从门户到博客,媒体属性一向很突出,但信息变现能力一直受到怀疑。2011年4月,新浪推出基于位置服务的产品“微领地”,推广效果欠佳;2012年7月,新浪微博推出“智能排序”,试图打破“时间排序”方式优化用户的信息管理,效果也未达预期。
另一方面,今日用户需求与当年微博初起之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微博用户中,已经有72%在使用移动端登录(包括移动端与PC兼用)。但新浪微博在开发移动产品方面,还没有值得一提的业绩。其收入,无论是广告、游戏分成,还是会员付费,主要来自PC互联网。
实际上,微博更趋近于一个富媒体的广告平台,而非单一广告媒介——尽管新浪已开始试图利用这一点。今年4月,新浪推出新的展示广告系统,基于社交和兴趣图谱推荐引擎,将品牌内容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表现得更加社交化和多元化。
另据新浪内部人士透露,按照计划,新浪近期即将推出自助广告系统,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此外,新浪微博年内还将建立支付系统、信用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等基础设施。
尽管如此,新浪微博此时的“变现”途径仍只实现了曹国伟六大蓝图中的一小部分。
“微微信”还是“威信”
相比之下,微信似乎更会赚钱。尽管商业运营起步晚,但比微博更明晰,也更具移动互联网特色。
最开始微信主推业务为“微生活会员卡”,并应用于腾讯总部周边——商家推出自己的二维码,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商家会员资格,享受打折和优惠。腾讯则通过与商家的提成获得收益。据了解,截至12月16日18时,全国160个城市已经有136.35万个商家加入,26254家参与了优惠活动。
这也给沉睡中的二维码带来了新的生机。张小龙甚至设计了这样的未来:最终,微信不光连接人,还可以连接能上网的机器,每个机器都有个二维码作为设备ID,在微信里可以和设备对话来控制设备。
在推出公众账号、开放平台、会员卡、二维码,并将于近期整合财付通之后,微信平台已聚合了用户端与商户端两端的资源,并能通过二维码将二者信息串联,具备了让一名用户与本地商户建立完整消费流程的O2O(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闭环,可以由客户自己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而这,是新浪微博一直未能做到的。
然而,微信发展顺风顺水之际,潜在的风险也露出头来。12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一期专题“别让微信变‘危信’”,提醒人们在使用微信时一定要慎重,并引用网友说法“微信微信,只能微微信”。这一报道,加上央视的地位,引发人们对有关部门将加强微信监管的猜测。
实际上,早在11月29日,意识到微信上的信息突然增多,营销味过重。张小龙团队已经自发加强了监管:无数草根微号、微信导航站灰飞烟灭,通过互推活动关注的粉丝全部清除。这也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为了规避风险,同时也为了保证用户体验,微信宁愿暂时减缓商业化的步伐。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另有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张小龙此举表面上有损于微信的商业扩张,但这些收入也许根本就没被腾讯看在眼里:“在商业世界里,所有靠广告、靠帮人发信息赚得的钱都是小钱,所有靠这些钱活着的公司,都是苦哈哈的公司。在腾讯微信的背后,还潜藏一块更大的蛋糕。”不妨先分析一下微信用户都用它干什么。
相当大一部分用户主要用微信来发送语音通话、语音短信以及群聊。焦点访谈在昆明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互联网人士李善明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夏天在泰国,看到旅行社和国内对接也采用微信时,我开始佩服这个团队。”而这些国际、国内通话费用,一直是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
实际上,就在12月5日和6日,国内两大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总经理李跃与陆益民已先后向腾讯隔空喊话。李跃指出:“OTT企业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这些业务使得运营商原来的短信、话音、甚至包括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了很大挑战”。“OTT”既Over The Top,指移动互联网企业利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发展自己的业务,使运营商沦为“传输管道”,李跃甚至点了腾讯的名。陆益民则承认“微信确实给运营商业务带来严峻挑战”。
而一向谦恭的马化腾则一反常态在12月15日给出了公开回应,称运营商与腾讯应该共赢,就像商业地产和商店的关系,商店经营得好,地产也会升值。
据艾瑞咨询根据eMarketer的数据估算,2011全中国媒体广告总收入为383亿美元,这些钱需要被成千上万的大小媒体分食;而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全国主营电信业务收入9880亿元,拿到这些钱的就是三家电信运营商。孰多孰少,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