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方案

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方案

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矫正 社会力量 社会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骆群,2010,页126)。

根据实证犯罪学家菲利的犯罪饱和论,我们不可能消灭犯罪,只能预防犯罪。而在预防犯罪的选择中,社会法学派认为犯罪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决定的,对犯罪人所判刑罚是对其个人因素的评价,将其投入社会,运用社会力量进行矫正,则是对社会因素的评价(高铭暄,2011,页25)。社区矫正是以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基础,以社会环境为背景,以社会干预为手段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崔玉平,2002,页16),社区矫正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区的广泛参与。到目前为止,美国是世界上社区矫正实行比较早而且比较威功的国家,其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中美两国社区矫正的目标是相同的,即调动社会力量共同预防犯罪。帮助犯罪人回归社会的同时。节约司法成本。因此,美国较为成熟的社区矫正制度值得我们了解借鉴(刘强,2003年)。

二、美国社区矫正中社会力量的参与――以美国沃什特瑙县为例

1.个案介绍

本文以位于芝加哥和底特律之间的沃什特瑙县(Washtenaw)作为个案,主要是出于代表性考虑。底特律是老工业城市,随着硅谷新兴产业发展,底特律的失业率很高,社会问题相对突出。而芝加哥市区因属各种族居住区,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是社会治安敏感区。

沃什特瑙县位于密歇根州东南部,占地720平方英里,辖区内共27个城市。村庄和乡镇包括两所大型大学,总人口约32万。县警署的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矫正的管理工作。主要依据为1988年,密歇根州立法机关制定的应对监狱拥挤的511号公共法案,称为“社区矫正法”。社区矫正方案和服务可以在刑事司法程序的各个阶段实行,本文主要介绍其以社区为基础的监督方案,假释非住宿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的设计旨在对矫正对象提供不同程度的治疗,达到利用社会力量控制犯罪的目的。

2.经验与特点

“Crime is not just a law enfomement problem,it's a community problem”――犯罪不仅是一个法律强制的问题,更是一个社区的问题。这句话指导着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

(1)对犯罪人进行商业监控(Business Watch)。社会控制的主体是由本地区的商业组织和商人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如何防范自己的企业免遭犯罪侵扰。

(2)犯罪举报(Crime Stoppers)。由非营利组织运营,在发现违法行为之后,举报者可以通过匿名方式,将信息传导到组织,并得到相关报酬支付,而本组织的信息资源会有效反馈到行政司法部门,并得以相关处理。例如,2010年全年共收到举报案件4276起。追缴财物价值30257美元,起获价值1408542美元,奖励批准金额59150美元。

本组织的运营模式体现了美国社区的特点:社区参与结构与参与主体极为广泛。不仅有社区内的非营利机构和志愿者,还有社区内的企业。它们作为区域的成员,依据贡献大小区分为创始及金银铜四个层次的会员。在不同领域贡献着自己的服务。并且该组织作为中间联系者,已经将捐款纳入了程序化运行,配有专门的负责人员与联络方式。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自身的安全得以保障,社会声誉名誉得以树立。

(3)心理健康门诊及药物滥用治疗(Outpatient Mental Health/SubstanceAbuse Treatment)。社区矫正部门努力为替代性制裁的非暴力犯罪者提供适当的选择,因此常常和一些社会机构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与社会服务和药物滥用机构联合,符合条件的犯罪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组织获得居住安置和资金支持。最为典型的是项目外展服务(The Project OutreachTeam),由一个社区外展队的两个不同的综合服务队组成。其中一个服务队(HPORT)为本地区的无家可归者、精神病患者提供帮助。另一个服务队(JPORT)服务于涉嫌牵涉司法系统和需要心理健康援助的个人。服务对象来到这些组织,组织会满足他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如整体支持计划既包括物质方面:医疗援助、获取和维持福利、权利及保险、获取建房土地及其维护、职业康复和就业服务。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援助:综合精神服务,这是由社会上的心理健康专家共同组织的为犯罪人提供心理矫治的项目。还包括社会认同方面服务:以社区为基础的宣传,个案管理服务,有助于建立在社区内的自然支持关系,转介及协助与各社区的支援及服务,协助日常矫正工作的组织和规划社会活动,以支持社会化的复归,使矫正人员接受同步的教育与小组的治疗。其中积极参与是本组织采取方式最重要的特点。

(4)社区工作计划(community Work Program)。指由法院(少数由假释当局)决定的要求罪犯,必须在社区从事一定时间无报酬(少数州有低酬】劳动的刑罚方法。罪犯通过为社区的无偿或低偿的服务性劳动,作为自己的犯罪行为对社会侵害的一种补偿(赵波,2011,页159)。本计划是与监禁方案相互可以选择的项目,对于轻罪者是一种社区劳动替代。主要为当地的市政部门和其他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社区服务可以具体到从清除公路两旁的垃圾到帮助居民清理积雪。本计划的意图是实施替代监禁的方案以期能带来带来犯罪人的自信、公众的信任和社会公共安全。从而为纳税人、社区组织、犯罪司法系统以及犯罪人提供最大的收益。法院可以选择是否适用替代判刑、社区服务劳动则建立修复改善了社区和当地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监狱拥挤的状况,并且将监狱设施提供给重刑犯,对于犯罪人来说,他们有机会保持原有的雇佣关系、教育和家庭关系。

(5)社区居民享有知情权。居民在提供志愿帮助的同时,会享有自己的知情权,每天警署都会把近些天本区域的犯罪情况记录、矫正情况告知社区,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 Alert Sign up)和短信的形式获取这些信息,获取的渠道很方便,只需在官方网站上注册即可。这使得社区居民能快捷掌握区域内新犯罪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的动向状况,被称之为每日犯罪存档摘要(Daily Crime Summaries)。

政府与社区居民达成了合作关系,这一关系的基础在于官方认为犯罪

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强制的问题,更重要的根源在于社区。犯罪现象是社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只靠隔离不是最好的改造方法。社会问题导致的犯罪应在社会中修复。沃什特瑙县的机构、组织旨在为社区矫正服务者提供宣传和专业发展的机会,从而达到减少犯罪人重新犯罪的结果。

同时,社区有很强的自主性。州社区矫正法规定:允许地方咨询委员会设计、实施和评估对在州监狱或县监狱关押的符合条件的罪犯实施矫正方案。由地方咨询委员会制定全面且详细说明当地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计划的社区项目,包括沟通政策制定者和刑事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和广大市民以及提供网络人性化服务,并且由矫正部门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对该县社区矫正实践的考察,笔者认为,美国在汲取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弥补了社区矫正的相关漏洞,其广泛的社区参与也并不意味着社区矫正缺乏有效的惩罚性,也不代表缺乏政府的权威性,而是在矫正的各个阶段社区与政府两者并行不悖。这说明政府和社会哪一方都不是万能的,需要通力协作。

3.对我国社区矫正中社会力量参与的借鉴与启示

虽然我国与美国有着各自具体的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状况。但二者仍有诸多共通之处。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不到7年,尚处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之处。通过对美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经验介绍,笔者认为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1)结合我国法律文化,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我国古代也曾出现过社区矫正的思想。从周朝的改悔向反向制度到唐朝名例律中“复权”的规定,都闪现着社区矫正思想的火花。社区矫正制度虽是舶来品,但法律制度移植必须与相应的法律文化相匹配。因此我们在借鉴吸收国外成熟经验的同时,不能忽视我国本土宝贵资源的汲取。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认同社区矫正社会氛围。美国二元结构的社会是其社区矫正制度得以运转的社会基础。社区的广泛参与不可否认是与其深远的公民传统密不可分。相比之下,我国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范围则相对较低。中国调查网2005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的社区矫正工作社区参与意识调查中发现,市民们选择关注社区矫正的占47.7%。选择参与的则只占15.6%。

(3)构建社区参与制度框架,加强社区建设。形成社区广泛参与的格局,单纯的自助和社群意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赋权。不仅动员民众支持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与治理的社区参与模式,更应当让民众参与政治决策过程并形成监督与制约国家权力的能力。

一个强大的社区是医治社会疾病的基础。对于我国社区矫正方面而言,从建构论的视角出发,一方面,我国社区建设需要制度环境建设。应当根据城市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逐步健全社区行政和各项规范化的工作制度,促进社区工作法制化。按照参与管理的要求保障社区矫正参与人(诸如矫正对象、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公司企业)的知情权、决策权、自。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现有国情,社区建设可以考虑从城市社区开始。村庄社区化实现程度还相对较远。主要是因为城市在最近十年新起了许多社区,社区内的居民往往较老社区居民更加多样化、地缘因素也多于以往以单位为主的熟人社会,自主性更强一些。而村庄的村民中年轻人多在外谋职,留守的村民观念还较为强烈。同时,中美社区结构也是有区别的。美国随着上世纪郊区化发展,基本城区和郊区的差别不大,城镇人口构成比例相对协调。而中国乡村基本以年迈和年幼为两端,推行社区化的治理现实性受到质疑。

(4)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区参与体制”形成。“社区矫正需要更多地依赖社会的力量进行运作。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支持系统的发育状况决定了社区矫正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姚建龙,2006,页217)。其中,社区矫正志愿者和民间组织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重要载体之一。我国社区矫正中,虽然有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参与,但呈现出参与义务性、参与意识被动性的特点,参与力量的有限性带来参与的不稳定性。因此尚未形成参与的长效机制。

除此之外,社会组织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总体而言,对社区矫正参与较多的社会力量,更多体现为居(村)民委员会、服刑人员的家庭与单位,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明显较少,不能体现其社会服务的职能。

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一、总体目标

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精神疾病专业治疗机构为依托,覆盖全市城市区的社区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网络,初步发挥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优势,有效实现对精神疾病的综合干预,完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二、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

成立市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基妇科,任办公室主任。

(二)职责分工。

市卫生局负责工作目标的制定、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

市第五人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省第二荣康医院负责各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对精神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建立转诊绿色通道,接受各中心上转病人并将适合在社区康复的病人下转。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辖区内精神疾病患者基本情况调查,为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转诊服务,在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的指导下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在居民中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

三、工作内容

(一)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和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建立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二)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派出专人定期到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巡诊,原则上派出人员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三)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负责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人员的培训,安排中心相应人员到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轮训每人不少于一个月。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门诊,配备至少一名精神病专业或经过全科培训的执业医师,按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开展工作。

(五)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指导,为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使精神疾病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

四、工作安排

(一)年4月底前为动员阶段,由市卫生局确定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作关系。

(二)年5月,启动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业务用房、设备,设置心理咨询门诊。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为中心培训业务骨干,双方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三)年6月底前,各中心完成本辖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普查、登记工作。开展精神病门诊、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的转诊和社区康复规范管理等工作。

(四)年10月底,结合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评对社区精神卫生网络建设情况进行评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考勤考绩和定期讲评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注重相互之间、与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沟通及联系,切实做好该项工作。

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1.继续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按照《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项目实施方案》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3年版)要求,免费向辖区群众提供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面,提高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大力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档案建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工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项目执行效能。

2.深入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做好2013-2014年项目实施总结,完善新周期项目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住院分娩补助与新农合政策衔接,优化叶酸发放管理模式。开展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和项目督导,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项目执行能力。

贯彻两纲,全面推进妇幼保健事业健康发展

1.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做好公立医院改革的调研工作。继续开展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工作。做好2013年农村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专项及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沁阳市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省级复核工作。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契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宜的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突出强基层,建机制,加强妇幼保健体系网底建设。

2.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管理。

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河南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修订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建设。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将出生医学信息纳入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规划建设,逐步实现联网管理。

3.继续推进妇幼安康工程。

围绕危害妇女儿童健康的重大疾病,推动和指导各地深入实施妇幼安康工程。开展《母婴保健法》执法督查活动。为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和身体健康,规范终止妊娠与结扎手术,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妊娠行为,以确保母婴安全,提高产科质量。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保障母婴安全。探索、总结流动人口妇幼卫生服务模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全面改善妇幼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4.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各地逐步建立以妇女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内容为蓝本,以服务居民个人为中心,兼顾管理与决策需求的信息平台。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

促进社区卫生工作深入开展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建设进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落实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

2.推进社区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总结交流各地推进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经验,加强分类指导,完善不同举办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模式。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完善补偿机制。落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编定岗工作,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规范社区人员配置,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

规范、完善居民公共卫生档案

健康档案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以及所有的体检结果等,是一份连续而完整的记录。为了让我市人民能够逐步享受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更好地贯彻落实2013年《河南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我们力求做好完整详细的的妇女和儿童健康档案记录,现将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制定了《城乡妇女、儿童健康档案实施方案》:包括服务目标、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要求、考核指标等方面内容:(1)服务目标。在沁阳市辖区内的妇女和儿童进行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同时我们分析健康档案实施管理的经验及成果,使健康档案的实施早日进入立体化;(2)服务对象。以户为单位,建立妇女、儿童档案;(3)服务内容。建立孕产妇和0-7岁儿童健康档案,要包括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四个部分的相关记录。具体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7岁的儿童、孕产妇的健康管理记录。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以上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记录、会诊记录等。

结语

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二、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

从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入手,不断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试点。一是认真做好新农合医疗与服务。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搞好对参合人员的医疗服务,修订了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了报销比例。在全区开展了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截止目前,共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56120人。二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农合管理的规定》,区新农合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定点医疗机构择优劣汰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三是全面推行信息微机网络管理。多方筹集资金,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微机网络化建设与管理,将药品经营、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所有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安装管理软件,以街道、镇为单位设立局域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立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信息监管与汇总,并与区新农合管理网络连接。参合病人用药由微机自动审核报销,并将信息上传至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予以时时审核监控,防止了套取新农合基金现象的发生,切实管好用好了农民的救命钱。

四、妇幼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严格执法监督,强化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加大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监督执法力度,今年对辖区内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12家医疗单位进行严格考核、校验;对从事助产技术、结扎技术、终止妊娠手术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二是规范产科管理。加强了产科硬件设施的建设,配备必须的医疗设施和产科技术人员,全区4个定点接生单位均达到《山东省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标准》。三是积极开展妇幼三项保健工作。区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妇幼卫生“三期保健”工作,与区民政局、人口与计生局联合,将婚前医学检查率纳入考核年度工作考核。努力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前筛查及产前筛查工作,建立了产前筛查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不断提高妇幼系统化管理质量。

五、健康教育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推动“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向纵深发展。作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全面推动“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向纵深发展。制定了健康促进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了控烟工作力度。财源街道、岱庙街道通过了省级“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验收。二是抓好内涵建设,提升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特别注重实施计划的设计和效果的评价,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注重发挥和协调社会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种传播媒介的力量,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三是继续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和健康促进医院活动。针对学校健康教育的特点,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控制吸烟、环境保护、远离、预防艾滋病、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医院健康教育的特点,重点抓好门诊教育、病房教育和对院内职工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与促进贯穿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

六、农民健康档案逐步建立

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石景山区创建北京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悉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以及北京市卫生局、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整合卫生资源,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作用,不断满足辖区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使我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得到蓬勃发展。现将我区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体系建设

区位于北京西部地区,总面积84.38平方公里,常住及流动人口60.5万人,辖有个街道,个居委会。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较早成立了石景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展开,至今已走过近历程。截止目前,按照9个街道和服务人口需求以及“15分钟服务圈”的要求, 规划设置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际运行26个,有6个站仍在改造进行中),基本建成了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服务方便适宜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市中医管理局的要求,目前我区规划建成的9个中心均设置中医科,有中级职称中医医生坐诊,多数中心开展了中草药服务。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医师出诊。9个中心和已经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达到100%。

二、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区自特别是近三年以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区情,整合资源、健全体系,加快发展、逐步完善”思路和原则,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由主管区长挂帅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领导、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开始,就把社区卫生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折子工程,增加财政投入,加强考核评价。区卫生局作为主管部门,加大实施推进力度。在此基础上区卫生局成立了中医药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社管中心。

(二)落实政策,保障机制。我区注重落实政策,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区十一五规划,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印发了《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和《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及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施方案》,各部门各单位制定相应实施行动计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中心站点建设标准将中医项目逐一落实。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在经费安排方面统筹考虑社区中医药发展,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开展中医药所需的基本设备。-,财政投入社区卫生经费为万元,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支出(含中医经费)、中医基地建设、公用支出、机构运行成本、房屋修缮和房租、人员经费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贯彻落实医保政策,通过各相关部门间的配合,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单位,确保社区居民得到方便有效的社区中医服务。同时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使北京市中医药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三)夯实基础,保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网底,生在基层,立于功能。在规划设置社区服务中心时即规定必须设立中医科,提供中医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招聘时,增加中医类别医生所占的比例,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增强社区中医科研力量,带动我区社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落实北京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回归扎根”工程实施方案,对现有在岗的中医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利用现有区内专科中医资源,如区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加强医院与社区间的双向转诊、对口支援,以补充社区中医服务的不足。

(四)加强督导,鼓励创新。在每年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要进行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考核,其中包括中医设置、中医人才配备、中药的管理、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等项目,对考核项目评估后按时发放配套资金,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标准要求,为居民提供社区中医药服务。我区非常重视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应用,以此引导、督导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实。对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社区卫生机构采取日常考核与季度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社区卫生工作经费挂钩。这些强而有力的考评手段,保证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和持续发展。

三、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初步建成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结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于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我区在统一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配置服务设备、统一要求设置中医特色诊区(诊室),逐步建成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配置中医和康复理疗设施设备、设置中药房等要求。通过标准化建设,有效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健康教育和中医预防保健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在社区卫生中的强大生命力。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中医特色诊区建设,近三年我区共安排资金万元,其中用于中医特色诊区建设资金累计约为万元。 (二)不断完善拓展社区中医服务内涵建设。中医服务要改变原来“坐堂郎中”的形象,向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转变,需要有长效的机制和有效的载体。区努力实践、因地制宜,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并将中医药与社区基本医疗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紧密结合。

全面实行社区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做好社区药品零差率销售管理工作,区卫生局、区财政局联合下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社区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经费补助管理办法》,规范了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经费的合理使用,保障和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的健康发展。至10月,我区共销售零差率药品约为亿元,财政补助经费d万元。其中销售中成药万元,占销售零差率药品总额的32%。

推进中医适宜技术内涵建设。以社区四种慢性病综合防治为基础,以全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为契机,以脑卒中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为切入点,利用中西医方法,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社区康复、心理咨询等适宜技术,做好脑卒中人群的早期识别、健康教育、危险因素干预、双向转诊、社区康复等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评价指标、探索总结经验,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以中医药治疗手段为主的治疗规范,进而扩展应用到其他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中,实现对社区慢性病人群规范、有效、连续的健康管理。对行动不便或有特殊困难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中医出诊服务。

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针对5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的特点,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反应、沉着应对,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网底作用,并在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传统医学防治传染病的优势,把中医药纳入甲型h1n1流感防治体系中。各社区机构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并将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结合老人、儿童等不同人群特点,辨证施治,制定防治处方。卫生局成立防控专家领导小组,同时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纳入防控应急物资储备之列,为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中医药保障。发放甲流宣传材料10万余份,对重点人群监测累计达到人,密接人员居家医学观察累计人,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真正做到了科学预防、科学治疗、科学储备,充分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价值与优势。

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开展中医健教活动。根据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灵活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主动下社区宣教,并积极开展 “中医中药北京行”等主题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指导社区居民开展防病保健和养生益寿活动,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针对老年人、妇女、亚健康等重点人群,运用中医药理论制定养生保健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并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肯定。三年来共开展健康教育讲座875次44428人受益,开展健康促进活动1297次7799人次受益,健康咨询80170人。为推广使用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区卫生局组织力量精心策划内容,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作多种健康教育处方共计30万份。

(三)大力加强社区中医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是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中医药服务水平,我区通过培养骨干、专家带教、引进人员、返聘专家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技术过硬、扎根基层、长期稳定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2名以上中级职称以上中医执业医师坐诊。

落实社区“四个一批”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医人才建设。一是“下来一批”,我区的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医院承办,医院的中医医师、中药师能够定期到社区进行定向支援,比如首钢医院所属的四家医疗服务中心,除中医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外,中心的中草药服务也与医院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回来一批”,社区返聘专家中中医类别的专家是23%;三是“进来一批”,近三年我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引进25名中医硕士和博士,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才的服务能力。四是“出来一批”,通过北京市“扎根回归”工程对现有中医类别的全科医师进行岗位培训,近三年我区共送出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师8人,加强了社区中医人才培养。

(四)不断加强社区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十分适宜在社区开展,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大有益处。我区在开展全员培训中医适宜技术的基础上,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广和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6种以上,卫生服务站达4种以上),如针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导引等技术全面开展。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医药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了临床医师中医药服务水平,为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提供了人才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热忱、耐心、细致的医德医风和全方位的中医药服务,赢得了居民的广泛信任,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居民中得到普遍认可。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为人次,就诊人数较增长15%。其中中医服务量人次,占总服务量的36.22%。目前,我区已建成通过审批的北京市中医特色示范诊区4家,北京市中医慢病示范站1个,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李庆业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