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

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

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范文第1篇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进程中,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此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中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已将近50多个,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持续不断的扩招,使得高校中此类专业的学生规模出现超常规发展。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和核算方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将来能够在各类组织中从事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所就职的部门一般都是单位的财务部门。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能够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组织从事相关管理工作,所就职的部门一般是财务部门以外的其他职能管理部门,但是这些岗位虽不需要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却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因此,会计学课程是所有高等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并且是核心课程之一。根据教育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以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方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第一,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使学生在理解会计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了解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掌握会计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能够读懂有关财务报告,理解会计报表直接传递和间接隐含的信息等,培养的是懂会计、会使用会计的管理人才,而不是从事具体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人员。第二,基于未来管理者的角度,培养学生特有的会计思维方式,学会将会计知识和会计方法作为科学管理和有效决策的一种工具,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有效获取,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推进和优化企业的管理工作,以适应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为企业、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和满意度是检验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本文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为例,借助于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非会计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该校开设会计学课程的非会计专业有:金融学、保险学、统计学、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质量与可靠性工程、工业工程、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均作为必修课,共56个理论学时,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修读。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有9位,教授内容主要是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简单介绍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讨论方式为辅。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本调查采用纸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上文所述13个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已修读过会计学课程的学生。问卷内容设计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主要包括对该课程的兴趣及是否了解该课程与本学科的联系等,共设计“非常、一般、略微、没有”四级程度;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满意度,共设计“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级满意度,主要包括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的满意程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6份,回收率为92.67%。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556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运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如表1所示,在学习会计学课程之前,对会计有所了解的学生占比较少,其中非常了解的仅占5%,50%以上的学生学习该课程之前对会计没有任何了解。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72%的学生是有兴趣的,且有兴趣的学生中,对该课程非常感兴趣的人数占近50%。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8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且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该课程,但是仅有15%的学生了解会计学课程与本学科之间的联系,绝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该课程在本学科学习中的具体运用和能够给本学科学习带来的作用。2.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满意度。(1)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从表2可以看出,38%的学生对所选用的教材表示满意,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1%,50%以上的学生都对所使用的教材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对教材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理论性过强且教材中关于具体会计业务处理和具体会计核算的内容过多。(2)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从表3可以看出,将近40%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过于专业、难以理解,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习的内容与以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对就业的帮助较小。(3)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满意度。从表4可以看出,将近3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希望教师在讲授时能多结合案例讨论并多播放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将近80%的学生认为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并且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开设会计实践课程的必要。

三、管理者视角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未能服务于未来的管理者。目标是行动的引航灯,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方向,是教师编排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最重要的依据。教师只有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虽然教育部和学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存在模糊认识,未能服务于未来管理者的需要。一种认识是,非会计专业学生也应该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会进行会计核算,优秀的会计信息提供者自然能有效地使用和分析信息,继而服务于管理工作的需要,但直接把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照搬过来,会使得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专业化、复杂化,难以引起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在有限的课时内也很难完成。另一种认识是,非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很少有从事具体会计工作的,学生只需学会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就可以,但是如果仅仅介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而不讲授会计核算原理和企业业务活动的话,学生还是很难读懂财务报表,只能浅层次地对会计信息有所了解,不能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帮助学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教材编写未侧重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我国大多数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都编写了本学校的“会计学”基础教材,但这些教材都是通用教材,较少有专门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编写的教材,一般都是先介绍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再按照会计六大要素或企业的业务活动介绍业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方法。从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内容上来看,只是将会计专业学生所用的“会计学基础”和“财务会计学”教材进行简单的合并和删减,依然侧重于具体的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并未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和未来管理者的角度来设计编写,不能满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需要。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应更多侧重于介绍如何使用和分析会计信息、如何将会计作为管理工具,而不应仅仅介绍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

(三)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核心,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授顺序和讲授内容基本都是依照教材,但是由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和所选用教材的缺陷,所教授的内容主要是会计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重点仍是会计核算,而不是会计信息的使用和分析,这样过于理论化和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会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甚至出现厌学等抵触情绪。另外,如果教学内容设计没有针对性,只是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而没有考虑各个专业学生专业背景的话,学生会觉得会计学课程与本学科知识关系不大,对以后的就业帮助较小,学习热情较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较单一。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目前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基本都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学生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单向地向学生传输知识,而较少接受学生的反馈。第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虽然非会计专业学生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具体信息的提供者,但是如果对于会计缺乏感性认识、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第三,缺乏鲜活的案例教学,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标就是学会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利用会计信息解决管理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缺乏案例的纯理论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四、管理者视角下提升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师生的课程认识。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授学生的专业背景及会计学课程与学生本学科的联系,在讲授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介绍该课程与学生本专业背景的联系,会计学知识在学生本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和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自发地认为只有掌握会计这一经营管理的工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重构教材框架。一方面,在编排思路上,应打破现有的“会计理论-会计业务-会计报表”的顺序。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成为优秀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实际上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能够读懂会计报表,了解会计报表中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账户、会计科目等会计专业术语的涵义,通过各个报表之间内在的平衡和勾稽关系理解借贷复式记账法、会计恒等式等会计核算原理,明白企业的会计人员是如何将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转化成会计语言、生成会计信息的,从而让学生知道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帮助自己进行管理和决策。因此,基于管理者视角,应以会计报表作为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以“会计报表-会计理论-会计业务-会计报表”的编排思路重构教材框架。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应祛除会计专业教材枯燥乏味的通病。非会计专业学生不需要掌握很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所以在教材内容中应删去过多枯燥的理论知识介绍,通过增加案例分析让学生切实体会在实际工作中该如何使用会计信息,并且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甚至是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来表达会计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优化教学内容。第一,在教学思路上,应依据重构的教材框架,以会计报表作为逻辑起点和终点,按照“会计报表-会计理论-会计业务-会计报表”来展开课程内容,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业务核算原理知识的介绍是为了读懂会计报表服务的。第二,内容设计上,应具有针对性。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修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有13个,虽然各专业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即成为优秀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会计知识侧重点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以后的就业方向,区分不同专业,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重点介绍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相关的会计知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重点讲解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和物流成本的控制方法等。

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范文第2篇

一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是21世纪的第一生产力,比尔盖茨也说过,未来要么是电子商务,要么没有商务。在信息时代无法掌握信息,将成为功能性管理文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严峻的课题。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目前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正在堕落为功能性文盲,与大企业集团相比,税务局的税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信息系统之外。大企业集团是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作支撑发展壮大起来的,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大企业集团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全球化的规模。比如沃尔玛实现了在深圳总部财务核算的体制,它给各个分支机构铺设专线进行信息化管理。大型企业集团都有专门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东风汽车公司及其分公司使用的ORCALE软件、神龙汽车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使用的SAP软件、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使用的是QAD软件,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随州车轮厂分别使用的是用友和EC。这些企业花重金定做管理软件,除了自身发展需要以外,也为规避税收预留了极大空间。既使是用友和EC这样相对简单的管理软件,在税务系统内部,由于管理体制和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问题,使得能够熟悉操作用友和EC的人员都非常缺乏,而对于相对复杂得多SAP软件和ORCALE软件,能够懂的人更少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大企业集团先进的操作软件,复杂的管理系统,将税务管理与企业管理隔成两个世界,从而使税务管理隔山看海,隔雾看花,鞭长莫及,被人牵着鼻子走,失去税收管理主动权,沦落为企业的办事员。在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税务局还存着巨大的政策设计缺陷和税收数据管理体制缺陷,我们法律规定要求企业上报的数据非常有限,与当前大企业海量的数据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必须明确界定大企业标准,重新规定大企业上报的数据表格,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外,大力改革当前税收管理数据高度分离相互封闭的税收管理数据体系,建立综合型的数据分析管理体制,这都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二是体制不适应问题。当前的税收属地管理原则、多级行政管理原则、分税种设内部机构原则、国地税分立原则、不分纳税人类别一刀切的税收管理原则,不仅完全不能适应大企业快速发展形势,而且与大企业要求集中管理的呼声是相背离的,从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效率,提高税收征管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来说,也是相背离的。我们了解到湖北电信、湖北人寿等公司都实现了省级财务集中核算,市州局分公司都是报账制单位,所有的会计核算凭证都集中到省公司。沃尔玛湖北公司以及华润苏果超市有限公司今年分别要求实现税务集中管理与稽查。随着大企业发展状大和对分支机构控制手段增强,总部经济特征明显突出。如果不改革现有大企业税收管理体制,因势而为,顺势而变,我们的税收管理工作将始终是被动的,无论从大企业税收管理角度,还是从提供纳税服务方面,都会与大企业的期望遥远。

三是信任不对接问题。一切的管理与服务问题,最终体为某种关系,这是潜在的核心问题,反映的是思维背后的灵魂平等与利益博弈问题,无论是“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管理宗旨,还是“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管理职能,最终还是体现为纳税人的信任与否。在最近的湖北省治庸问责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对我省税务局信任是有限度的,我想这不是湖北国税的个案,在全国应该都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对企业的不作为、乱作为、消极作为俯首皆是,从税务管理思想、税务管理体制到税务管理人员素质,全面体现了中国式的管理思维,写满了中国式的管理特征,如果不是对权力的畏惧,或者是蔑视,不会有人真正对这样的管理抱有实在的好感与真正的信心。我们只有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不对等的征纳管理思维,建立真正平等与信任的征纳关系,真正尊重企业,建立坦诚沟通关系,信息不对称问题与管理模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税企信任不对接问题其实深刻而微妙地反映了体制管理问题与思维方式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构大企业税收数据管理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必须从立法的角度重新规定大企业申报的各项报表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章第二十六条中明确要求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当如实填写纳税申报表,并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说明材料。而相应纳税申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分别体现在各个相关税种的管理条例中。也就是说,法律法规规定企业上报的数据具体体现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消费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以及财务会计报表,这构成了当前税收数据体系的基本框架。问题在于,法定上报的数据与企业实际的海量数据形成了巨大反差,当前大型企业集团组织架构错综复杂,核算体系庞杂,呈现出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家、跨文化、跨阶层、高专业、高科技、高战略、高集中、高筹划和高风险等复杂特征,仅纳税申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通行的税收风险管理要求相去甚远,从而全面地影响税收征管质量。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也发生质的改变,欧洲最有影响的商业思想家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Malik)指出,对企业的评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销售与盈利的评价,而个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即市场地位、创新业绩、生产力、人才吸引力、财力和盈利能力。沃尔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用十项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当前我国法定的数据采集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大企业集团不仅可以利用我国税制设计和管理体制的巨大缺陷,进行充分的税收筹划,税收调配也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在老鼠与猫的游戏中,我国税收管理者扮演的是现实版的被老鼠捉弄得狠狈不堪的猫的角色,基层税务局税收管理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税收管理差距遥远。因此,必须学习美国国内收入局的做法,明确界定大企业的标准,重新规定大企业纳税申报表的相关内容,全面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实现大企业集团数据管理体系的重构,从根本上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任何征管模式改革都将无功而返,现代化税收管理目标无法实现。(二)必须实现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软件与税务局电子申报软件的直接自动对接。目前大企业都实现了电子报税,电子申报软件取代纸质报表,提高了数据采集能力。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申报,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申报是大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管理软件与税务局的电子申报管理软件直接自动对接,企业每发生一笔业务,开具一张发票,记录一个会计凭证,税务局电子申报系统都会自动反映和记录,根本不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将企业数据经过人工工序录入到税务局的电子申报软件中。从本质上说,当前的电子申报仍然是手工申报的现代版,只不过在手工操作手段上从纸质进化到电子信息系统,企业申报数据调整空间仍然存在,数据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实现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软件与税务局的电子申报软件直接自动对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管税,这一点并非难以做到。今年五月份我带领湖北省国税局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赴四川省考察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时了解到,四川省国税局在税收综合绩效评估工作中使用无锡奇星公司开发的《国税评估软件》和《数据采集软件》,自动获取企业完整的核算账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2010年四川省税收征管质量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查补入库税收18.2亿元,很好地说明了获取真实数据并非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觉得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开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工具。(三)必须实现大企业税收数据集约化管理。当前的税收数据管理在法定上报内容和上报途径与方式上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如果能够综合利用这些数据,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事实上大企业税收数据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之中,高度分离且相互封闭,形成数据管理的孤岛,难以发挥综合效能。同时,在各层级之间,数据也呈相互封闭状态,以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为例,省局统计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而市州局统计的是年纳税50—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县区局则可能将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都包括在内,这样在各个管理层级之间,都有各自统计而其他层级并不知情的企业。此外,统计、商贸、财政、银行、地税、国库、海关等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有相关的涉税信息,但是国税部门取得第三方涉税信息渠道不通畅,有时靠部门协调解决不了问题,甚至需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才能获取。为了发挥数据的综合管理效能,迫切需要实现大企业税收数据集约化管理,税收征管模式变革必须以此为核心来构建,重新设置内设机构职责与税收管理层级与范围,并建立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的畅通渠道。

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知识经济;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财务会计报告是随着复式簿记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财务会计报表的演变持续了近100年的时间,分别经历了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阶段、以损益表为中心的阶段和两表并重的阶段。由于现行的模式对表内报告有着苛刻的确认标准,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正酝酿着另一场深刻的革命。

一、财务会计报告改革的必要性

(一)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三)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四)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价格直线下跌。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五)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告改革的可行性

(一)会计记账方式的转变

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对会计最大的影响在与使之即将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转变。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是会计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会计记账方式的这种转变也为财务报告向更加系统性及时性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会计数据的载体的转变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三)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的转变

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计算机的使用,使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四)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的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五)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化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改进促使人们从以前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在工作生活之余也都会进行一些投资理财活动,因此越来越多不同的人群将成为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这也恰恰对企业财务报告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份财务报告要如何改进才能更好的为日益增多的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直接客观的资料已经成为未来财务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这种全面化发展又为财务报告的改革提供了客观因素。

三、财务报告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构内外部审计制度

包括我国上市公司在内的一系列公司会计报表造假行为,其根源不在于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也不能把责任全归咎于会计人员,其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当所导致的内外部审计的缺失。为此,必须痛下决心对公司治理结构重新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不能流通、“内部人控制”甚至“个别人控制”等问题,对经营者实施充分的激励

和有效的约束。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司审计委员会,健全内审机构,建立恰当的会计师事务所委托机制,杜绝公司“收买会计原则”现象的发生,从而夯实财务会计报告的现实基础。

(二)财务报告主体范围的拓展

会计主体的确立是传统财务会计体系建立的一个基本前提,但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结构正悄然发生网络化的改变,虚拟主体的出现使得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原有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主体的内涵与外延亟需拓展,主体资源需要重新计量与评价。另外,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同样存在受托责任及其解除的问题,这些组织同样存在财务会计报告的问题。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如何对这些组织进行合理的财务报告,不仅是我们研究工作的一个盲点,也是我们实际工作的一个盲区。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迫切需要编制一份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

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四)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

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不是对被审计单位未来生存能力或管理层经营效率、经营效果提供的保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加强注册会计师对市场经济的监督管理作用。

(五)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拓展审计范围

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六)充分揭示不符合传统货币计量属性的重要表外项目

正如葛家澍所言:“定性信息的相关性未必比定量性信息逊色,非货币信息未必不比货币信息重要,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其可靠性并不是绝对的。”首要的问题是,应把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能力采用多种方式充分予以揭示。如人力资源价值的恰当报告,将主要采取表外非货币计量的揭示形式。对于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报告,在不能采取货币化定量报告的情况下,也应采用非货币化定性揭示的形式。关键是,要把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性成功因素”突出予以报告。

(七)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观念更新

网络财务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下,利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原有财务系统引入网络技术。与我国传统的利用算盘、纸、笔“老三件”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差异。超越工业化时代的报告方式,实现网络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报告革命,关键在人才。会计人员必须更新观念,除了具有会计、财政、税收、金融、法律、审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外,还必须能熟练地利用网络财务实现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以及经营预测、决策,为企业提供及时可靠的经济信息,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八)强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针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局面,我国当前在制定会计准则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应考虑可靠性优先的原则。然而,从长远看,随着市场的充分发育和法治的逐步到位,用户需求观将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变革具有长期的导向作用。因此,强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完善的财务报告也是未来财务报告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九)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状况的实时公开披露提供了可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持下,一方面缩短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间隔尤其是缩短上市公司年报的报送时间,尽可能及时地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定期报告与实时报告并存的形式。在不断提升定期报告质量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审计的报告存储于因特网上,信息用户随时都可以联机上网,直接进入企业报告子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四、结论

当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与内容还相当的不完善,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从报告信息的披露方面、报告的结构与模式方面以及针对当前知识经济下网络财务报告的方面进行的。未来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财务报告改革,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A・温巴奇,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一势在必改,会计研究,1997,8

2 荆炜玮,改进财务报告,增强会计信息相关性,财经界(-F旬刊),2007,11

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同步审计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意义

上市公司是指依法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获得证券交易所审查批准后,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与一般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财务报告信息较全面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因而它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处于核心地位。财务报告信息不仅是资本市场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派生其他信息的源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资本市场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降低资本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完善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仅抑制了上市公司信息的造假行为,而且也打击了证券市场中的暗箱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市公司和某些机构利用上市公司信息进行人为的股价操纵。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是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为使证券市场在良好的秩序下运行,必须建立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运行机制,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能够保证信息使用者平等地获得必要的信息,进而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其他利益,使他们在作出相关决策时,能平等地获得必要的相关信息,以防止少数主体通过非正常渠道取得垄断信息而牟取不正当的利益。

3.落实公司经营管理责任。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一方面能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外部信息使用者关于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等数量化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资源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因此。通过公司披露的信息可以落实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责任,切实保护公司的资源安全无损,并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为股东和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

二、当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缺陷

财务报表在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市场的各种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当前的财务报告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批评的焦点是公司财务报告没能跟上时代快速变革的步伐,没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财务报表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具体而言,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确认与计量方面的缺陷

首先,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都是以某一主体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以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基础的传统会计难以在期末财务报表上公允地反映那些价值易于变化的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仅把重点放在存货、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性资产上,较少关注知识产权、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无形的资产。而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已愈加受到关注,然而这些信息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却不曾露面。随着高科技公司的大量涌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商誉和人力资本的计量与披露变得越来越重要。沃尔曼(1996)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他认为有相当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资产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

(二)在对损益的确定和信息披露上的缺陷

20世纪30年代以来,利润表一直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广泛关注,在财务报表中,没有其他任何数字能够像每股收益那样更吸引投资阶层的注意力。市盈率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反映出了它的显著性。利特尔顿(1989)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也多次强调了利润表的重要性。但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以报告,这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现行财务报告过于重视盈利的单一计量,在一个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世界里,任何单一的数据都不可能捕捉到企业每一个报告期间内影响财富变化的方方面面。现行利润表无法满足21世纪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在满足及时性要求方面的缺陷

财务报告的及时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信息的相关性。报告的及时性即何时披露财务报告最为恰当的问题。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要计算会计主体的利润实现情况,从理论上说,只有等到会计主体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时,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得以准确的计算。但此举实际上根本行不通,因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这样一来,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从何时开始到何时截止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按传统的做法,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一般需按年度、季度或月度等固定的时间基础进行编制,并定期公布。但时至今日,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动,尤其是资本市场业已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代,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能否继续满足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令人颇堪疑虑。由于用户对于企业的投资及信贷决策往往需要经过连续地分析与评估程序才能定夺,因此,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应对外提供更短的期间或时间以及更加灵活的财务报告。

(四)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渠道与介质方面的缺陷

信息披露的渠道与介质,即应通过何种方式提供财务报告信息的问题。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在信息需求上的差别和在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则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倾向于使用定性信息,有的则倾向于使用定量信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这四种信息类型的重新组合又可能产生不同的偏好。此外,有的使用者喜用文字及数字式描述的信息,有的则喜用诸如图表、图像等直观的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的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改进的思路和对策

(一)提高财务报告计量基础的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在传统中作为计量基础的历史成本信息不再是唯一的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践中将得到广泛使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现行准则的制定中,都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公允价值概念,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也逐渐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这一计量属性。因此,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应是历史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重,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作为历史计价信息的补充同时提供。

(二)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及有用性,拓展财务报告信息范围

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这不仅包括披露企业现有的内部财务信息,还增加披露和企业相关的外部信息,如对企业决策有影响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市场信息、行业信息、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等;不仅披露与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还披露与企业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资产质量、不良资产状况、成本水平、企业规模、偿债记录等;不仅披露企业的事后性信息,还增加前瞻性信息披露,如企业前景、盈利预测、企业管理当局前景规划等;不仅披露确定性信息,还披露一些不确定信息及加强对风险性信息的披露。同时,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方面还会增加对相对值信息的披露,因为相对值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更能满足决策的需要。

(三)拓展财务报告的披露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未来财务报告将提供实时报告。实时报告的显著特征是在任何时间,信息使用者都可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这种适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使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将大大增强。同时财务报告将不再拘泥于以一种形式提供,仍然以报表、文字为主,但可以辅之以图形、影像声音等更为生动的形式,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使信息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从而在各个角度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另外交互式报告也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主流。报告公司与信息使用者通过计算机网络紧密相连,一方面,报告公司在网上公布其提供的各种会计报告与信息,供使用者选用;另一方面,财务报告用户也可通过网络主动提出信息需求,促进报告公司对财务报告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这样通过交互式联系,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财务报告,使之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四)完善财务报告的内容体系

未来财务报告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将需要增加以下内容:全面衡量企业在价值创造中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增值表,以便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信息;为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为不同使用者提供时间和内容上有差别的差别会计报表;为适应股份制改革的日趋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提供的股东权益变动表等。

参考文献:

[1]王华.财务会计研究前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边德生.基于报表使用者构建新的财务报告体系[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价值导向 预算报表 企业价值 产品价值 部门价值

预算功能可以概括为决策与控制。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佟成生等,2011)。为了有效实现预算功能,必须构建合理预算报表体系,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以利于企业管理层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并进行业绩考核。

从企业现有预算实践来看,企业预算报表体系主要遵循了会计核算逻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但是,按照统一企业会计准则编报的预算表,是否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在分析企业现有预算报表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价值导向的预算报表体系。

一、预算报表体系实践现状

(一)预算报表体系构成现状

从企业的预算管理报表编制现状来看,目前的预算报表体系无论是从构成要素上来看,还是从编制方法与逻辑上来看,均带有会计准则体系的铬印。

从预算报表体系构成来看,企业的预算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预算表、利润预算表与现金流量预算表。以上三张报表要通过对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资金预算和财务预算的编制综合得出。经营预算表,涵盖主营业务收支预算表及其他业务收支预算表;资本性支出预算表(固定资产预算表、长期股权投资预算表、无形资产预算表);资金预算表(债务融资预算表、权益融资预算表、资金预算);财务预算表(政府补助预算表、投资收益预算表、费用预算表、税费预算表)。 对于研发项目比较重要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支出预算表是比较重要的预算表。

从预算报表的编制逻辑来看,目前的预算报表体系基本是按照会计核算逻辑编制完成。预算报表科目体系的设置基本上也是按会计科目体系设置,对于一些决策相关信息,由于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确认要求,因而未能在预算科目体系中反映。例如,企业会按照会计准则要求,确认收入,归集费用,完成预算报表编制。企业基于销售产品的类别,预测预算年度产品的销售数量及销售单价,并由此判定预算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发生额,完成利润表上“主营业务收入”项目的编制。同时,企业会基于销售估计本期可以收回的现金流,再加上收回款项,完成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编制。

(二)预算报表体系实践现状原因

企业预算报表体系之所以仍未脱离会计准则的约束,原因主要有三点:

1.国资委等上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的要求。我国企业预算的发展带有政府主导的色彩,国资委等上级主管机关的要求对于企业预算编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站在国资委的立场,由于会计准则已经为报表的编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且具有公信力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以,以此为基础来对企业预算编制水平、执行水平等进行评价,其评价结论是可比的,且可以为企业所认可的。

2.企业自身会计核算惯性使然。预算管理机构的办公室常设在财务部门,从实践来看,虽然很多企业号称是全面预算管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预算工作最终被落实到财务人员身上。财务会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企业财务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熟悉程度远超过对管理会计的熟悉程度。会计准则给定了操作标准,而无需会计人员过多的操作技能与经验。所以,从预算编制的实操性来看,按照会计准则编报预算报表似乎是更可行的。对于单设预算管理部的企业而言,预算的管理功能倾向性更强。

3.与会计核算数据对比分析的需要。对于预算而言,执行监控是其重要的流程。执行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用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情况,监控预算执行进度。会计系统作为实际数据的核算与记录的最重要系统,与其进行比对无疑是判定预算执行进度的最重要手段。

二、现有预算报表体系缺陷

会计准则体系,是基于诸多企业信息可比、可靠、相关的信息需求,并不能考虑到某一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制度体系、业务类型,甚至于领导风格、员工个人特征都会有所不同,以统一的标准及口径去编报预算管理报表,必然不能反映企业的管理需求。现有预算体系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管理层级维度测度不足

在会计核算时,会计主体是其四个基本前提之一。依据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体系,是以企业作为核算主体的。预算报表体系沿用会计准则的做法,编报预算报表体系,反映企业主体预算年度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这样的预算报表体系反映的仍然是企业层面的信息,而非企业管理层级方面的信息。预算的功能包括业务规划、目标沟通、资源配置及业绩评估功能,基于会计准则体系编报的预算报表只能反映企业整体业绩,而很难评估某一部门或管理单位的业绩。同时,预算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有限的资源分配至最有效率的部门(单位)。基于会计准则的预算报表体系无法合理评估各部门(单位)的效率,因而就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二)未能合理测评企业的战略业绩

会计分期也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财务会计基于核算的需要,人为将持续经营期间划分为各个会计期间,并核算每个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但是,从企业持续经营的管理需要上来看,企业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不能完全着眼于当期的业绩,而应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业绩管理与评估。基于会计准则的预算报表体系却重在衡量当期业绩,未能引导企业各个部门(单位)按照企业整体战略的需要在各个持续经营的期间配置资源,核算战略业绩。

(三)未能反映全面的管理信息

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只有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才可以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如果以同样的准则体系来编报预算报表,必然使得部分不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未能纳入预算报表体系。

会计准则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诸如谨慎性原则,以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预算的下级在编制预算时,本来就有高估费用的倾向,如果再基于谨慎性原则去编报预算报表,必然会加大预算松驰的现象。

再如,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这一方面体现了及时性原则,但也包含着已实现原则。同时,会计准则的已实现原则如果照搬至预算报表编制过程中,尽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预算年度的未来已实现与已发生,但不是所有的管理决策信息都是实际已发生的,例如企业决策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不会发生,但必须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企业在编报投资预算表时,不能合理分析估计投资的机会成本,则无法提供预算年度投资计划的合理性。

二、预算报表体系的重构

基于前文所述现有预算报表体系缺陷,有必要重新构建预算报表体系。预算报表体系的目标是预算体系构建的起点。

(一)预算报表体系的构建目标

预算体系的目标是价值管理,价值管理是预算体系构建的起点。在构建预算体系时,应能合理帮助企业决策机构判断某一部门、某一单位、某一产品的价值所在,这样企业决策者方能判断预算年度分配给该部门、该单位、该产品的资源是否有效,预算的功能才能有效实现。尽管关于预算编制起点,众说纷纭,但是正如于增彪等(2002)所指出,各类预算起点究其本质而言,均源于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为了实现预算体系的价值管理目标,必须寻找在企业整体运营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它决定了企业整体运营能力,在具体编制预算时,应以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制约因素作为编制起点。例如企业供应链涵盖采购、生产与销售等环节。对于单一产品,如果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小于产品的产能,而且企业采购环节及生产时间都足以保证产品会被生产出来,则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即是企业运营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此时销售预算是预算编制的起点,销售的数量决定了生产数量及原材料采购。如果产品的市场预测大于产品的产能,而产能囿于生产线成本而不能即时增加,则此时产品的产能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企业应根据生产线的产能来编制销售与采购预算,此时,生产预算是预算编制的起点,应基于生产预算编制销售预算与采购预算。

企业预算体系在确定预算编制起点时应考虑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重要的限制要素,但不同企业生产运营的约束因素会有所不同,因而预算体系的编制起点会有所不同。

(二)价值导向预算报表体系构成

价值导向预算报表体系包括三个维度:企业价值预算表、产品价值预算表及部门价值预算表。企业价值预算表是指对企业层面价值进行预算的报表,而部门与产品价值预算表分别指基于产品维度与部门维度判断各自为企业贡献价值的预算表。

1.企业价值预算表。企业价值预算表可在会计利润表的基础上调整而来,企业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对成本费用进行调整,以得出企业所需的管理利润指标。同时,在价值预算表里增加非经济利润指标。例如,对于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均遵循已实现原则,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类似“累计折旧”这种沉没成本,是无需在当期决策中予以考虑的。在做出购置固定资产决策后,累计折旧在企业既定会计政策下就已确定,而非当期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同样的,机会成本虽不会在会计核算报表体系中反映,但却是管理决策的重要因素,也需在企业价值预算表中反映。

2.产品价值预算表。产品价值预算表是用来管理某一类产品业绩的预算表,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产品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该类产品的成本,产品间接成本是指将与几类产品共同负担的管理、筹资相关的成本按一定标准分配至该产品的成本。关于分配标准,可能不同企业有不同做法,只要企业能保证不同期间的可比性,分配标准就是可行的。产品利润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对于制造业而言,在会计核算时,产品成本只是将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与间接生产成本(如制造费用)进行分配,但是在产品价值预算表中,不仅涵盖会计核算上成本的分配,还包括对期间费用等管理层认为对决策有用信息的分配调整。尽管传统意义上,期间费用之所以成为期间费用,是因为无法按产品类别归集,但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分产品核算产品的盈余与价值,是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产品价值的计算有助于管理层对产品的取舍,对产品的未来规划做出判断与决策。对价值低的产品,企业必须及时进行清理,将有效的资源用于价值较高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部门价值预算表。企业的部门可以分为两大类:核心业务部门及职能支撑部门。对于销售部门等可以直接取得收入的部门而言,部门收入即为该收入,但该部门对应的成本费用应考虑内部转移价格。因为就算是销售部门直接对外销售产品,其对应的成本应考虑内部其他部门在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储运及生产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付出成本。对于另外一些核心业务部门,由于不直接对外取得收入,可以在企业内部制定转移价格,以此作为收入。但是部分企业可能不能合理制定转移价格,此时可以用企业为该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水平作为标杆,部门成本高于目标成本水平视为亏损,而低于目标成本水平视为利润。对于职能支撑部门而言,它们承担着对企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的职责,因而职能部门的价值在于对其他部门创造价值的支撑。从经济利润的角度来看,这些部门会发生费用,通过与企业核定的费用标准来评估部门费用水平,同时,应基于职能部门的部门职责建立对职能部门的非经济利润指标体系,与部门费用水平结合,核定部门价值等级。部门价值等级应是一个定性指标,可以分A、B、C、D、E五个等级,企业也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设定相应等级。Z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