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运营模式随着市场化发展也在变化,尤其在互联网+模式冲击下,其内部控制也要接受改革,需将内部控制和自身发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不断地更新、改进,才能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全面助推企业的经营质量。通常,企业的内部控制由单位领导和全体的员工共同来配合完成,内部控制体系不是一蹴而就,需长期持续的改进,不断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吻合。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的加强,有效地防范或化解生产运营中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可形成有效的内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内控制度就形同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由于企业内控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制度缺陷和流程漏洞影响企业的顺利发展和经营目标;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信息的质量,有效地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内控制度是建立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企业运营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可以有效地约束内部人员的职责和行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企业内人员的整体素养,避免员工犯错、犯罪的行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有着实际的意义。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老旧传统体系的影响,在现代化的改革中对于内控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全面,企业的管理者对经营风险认识不够深入,在经营管理上凭借着自身的权势、经验来约束员工,将员工排斥在内部控制的大环境之外。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很多企业对于内控处于表面状态,并没发挥其作用和效果。
2.队伍专业度偏低
企业内部控制缺乏约束机制,员工缺乏对于现代化管理的认识,专业队伍知识储备不足,人员结构层次不齐,内部控制专业度不够,难以满足内控体系建设和实施。很多员工还凭借着传统工作方式在进行管理,对于新技术、信息化的手段了解甚少,不能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还有一部分较传统的家族式企业,用人唯亲,阻碍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法满足新形式下内控要求的管理能力。
3.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执行难
企业内控制度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困难,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认识不够清晰,没有深入落实风险管理的关键节点,这也导致企业难以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纵然形成了较完善的内控制度,但由于管理者的疏忽或者不重视,也会造成执行不到位,对实际应用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以纸面形式或浮于表面执行,忽略了制度的控制和执行情况的深入分析,不能进一步落实制度合理修订。组织成员对内控的认识不足,懒散的工作状态,喜欢依照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对创新和改革变动,存在排斥和抵触的心理,直接导致内部控制执行力下降。不乏有一部分人,乐于寻找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从制度缺陷或漏洞中谋取不正当利益,实际工作中疏于严格执行,更无从谈及落实制度的健全或完善。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1.内部控制意识要提高
企业管理者是内控制度建设得以形成和执行的主要影响者,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要有对风险的认识和内控的意识,对于企业内部环境和控制制度的执行都要给予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质量,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出现。企业内部各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气息,领导层对内控的重视会逐渐的正面影响到各层员工,引导全员自觉遵守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提升整体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2.企业员工素质要提高
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取决于整体队伍素质,通过对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意义出发,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职业素养,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各个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地推进目标的实施与执行。通过专项培训和沟通,提高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有效地保障内控制度的顺利落地开展。同时,企业管理者更需要主动带领大家严格遵守、切实执行内控制度,有效地引导加强员工内部控制意识。采取不同的途径与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和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3.导入风险管理,全员共建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生产经营及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导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强化组织队伍风险管理意识,倡导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全员共建系统、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鼓励从流程和控制节点中寻找风险点,完善内部控制手段,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4.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可以提高大家对于内部控制的意识,在新的制度管理下,全员都需要切实的执行控制制度,企业的领导层更要以身作则地带动大家参与内控制度建设。定期组织内控制度的座谈与学习,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制度建设的热情;加强对内控制度的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督导,明确岗位责任分工,全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持跨部门互动协作,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组织体系相互制约、相互沟通、共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和执行还不够全面,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有限;而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我们不断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加强对于内部控制的实施。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自身特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桂兰.新形势下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1):35.
[2]宗凤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构想[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4):52-53.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信息质量;健康发展;建议;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小企业快速的发展起来。小企业数量多,业务广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加强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规范
由于各个单位的规模、业务、组织机构以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差别,规范对会计机构的设置并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是做出了原则性要求。即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选择设置会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或委托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的中介机构记账。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具备设置会计机构的条件,但为了简化信息,偷逃税款等种种原因,干脆就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小企业业主往往凌驾于会计机构之上。
(2)制度执行标准混乱,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相对偏低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可以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二者只能选其一。但许多小企业财会人员在进行会计事项的处理中,其执行标准,往往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制度。这就造成了许多小企业两个会计制度并用的现象。这就使得小企业财务人员在账务处理中的随意性很大,导致会计基础工作失去其规范性,会计信息失真。再者,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纠其原因,主要是小企业主普遍不重视会计工作,聘用会计人员,仅仅停留在报税的要求上,所以这些小企业主不愿提供较高的报酬吸引高水平的会计人员。使得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远不如大中型企业。
(3)建账不规范,会计操作存在诸多违规问题
依法建账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除依法批准可以不设置账簿或暂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除外)。到目前为止,在建立会计账册方面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小企业根本没有帐,有的仅有原始单据,形成所谓的“捆捆帐”、“包包帐”;有的小企业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一部分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人为操纵利润,从而达到偷逃国家税款,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失
小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授权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会计控制制度,总的来说参差不全,即使制定了,也只是书面制度而已,在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目前我国小企业的形式大多是有限责任公司,许多小企业仍处于小生产阶段。企业的负责人往往既是经营者,也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经营权与所有权权限不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互相占用的情况,造成企业会计核算混乱,加大会计工作的难度。加之小企业决策大多数都是小企业业主一人说了算,造成小企业业主往往凌驾于会计制度之上,会计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员工数量不多,业务量不大,一人兼数职情况很多,造成了职位交叉重叠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混乱,职责不明,内部会计制度的严重缺失。
3.缺乏有力的监督体制
根据规定,小企业会计制度自2005年1月1日施行,但没有明确没有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或同时兼用、滥用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会处以怎样的处罚。有关部门(如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忽视了对小企业的会计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如税务部门只是根据小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税收管理,依据太单一,那么许多小企业在财务报告上大做文章,达到少缴税的目的。而财政部门着重于对大中型企业的会计监督,忽视了对小企业的会计监督。监督体制执行的乏力,是目前小企业会计制度虚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混乱、小企业会计会计信息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建议、措施
1.加强对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于小企业主普遍不重视会计工作,导致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整体较低。因此,必须加强对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职业道德的培训。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质量。即使一名会计人员专业水准再高,但道德低下,那么其会计工作质量也是令人质疑的。我们必须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遵纪守法。二是专业业务培训。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或专业教师)对小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制度、税法等知识的培训,为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及时了解会计人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再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质量。对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
2.建立起适合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由于小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小企业应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许多小企业共同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重点控制。如小企业内部牵制不强、职位交叉重叠严重、职能越权现象屡屡发生等,应建立起内部牵制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授权批准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规定操作过程和处理手续,做到各司其职、办事有标准,使权有所属,责有所归,利有所享,使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3.加强对小企业会计工作的指导监督
(1)明确会计制度的选择
各地政府部门(财政局、税务部门、工商等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内的小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逐一把把脉,明确每个小企业是选择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如果小企业以后在制度的执行中,还存在制度混用现象,各地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保证会计制度实施的单一性。
(2)组织专业水准高的会计人员到小企业进行进行工作指导
有些小企业会计专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各地财政部门可以组织专业水准高的会计人员(如各大专业院校的财会教师、会计中介机构的会计师、税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定期到小企业进行业务指导,针对小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小企业设计合理的会计记录程序和适合本部门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提高小企业的业务水平。
(3)加强会计监督,严格执行《会计法》
各地财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财税、工商、银行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对小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严格审查小企业是否依法建账、会计人员上岗是否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操作是否规范、账目是否混乱、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有无偷逃税款情况、小企业的信贷是否应获得金融支持等。对于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摘要: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规范性运作,而想要保证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建设,并明确其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性。管理制度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维护企业内部秩序的核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规范管理的依据。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制度建设,就会导致企业各个部门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说,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评估、立项、起草、颁布、实施、修订的过程,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现状;措施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与职能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规章制度,由此构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包括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标准及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管理制度通常就是“规章制度”,由企业内部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公司章程、部门制度、员工守则等,用于规范企业的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技术、业务流程等活动。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根本职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以环境或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是内容标准化,不能违背企业管理任何对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过程规范化,包括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所有工作人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都可以实现规范化,否则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过程中起着核心纽带和基础作用,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各级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中实施,从最高领导层到从事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不能突破企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原则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服务的,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首先管理制度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在建设制度之前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生产经营规律特点,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使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其次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规的,企业管理者要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制度的建设。此外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企业的管理者要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管理制度中既要体现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定性要求也要体现定量要求,为后续的执行和考核提供准确的依据。最后管理制度是面向所有的企业员工的,因此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需要清晰明了,方便企业员工了解掌握和遵照执行。
四、我国企业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各项制度间的关联性
在企业对制度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制度,但是制度建设过程较为复杂,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关联性。毫无疑问,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导致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不具备较强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在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企业的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没能够对现实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仅仅是借鉴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制度,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企业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当制度与生产出现脱节的情况时,就会导致制度建设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根本无法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严谨性。
企业在制度建设中由于制度起草或审核把关不严,会导致个别制度前后条款自相矛盾,反映出制度内容的不严谨,给制度的执行造成困难,给企业的管理造成漏洞。制度起草部门在起草过程中大量套用同行业或其他相关业务企业的类似制度,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治理结构不符,导致管理制度的适用性欠缺,与工作实际脱节,无法起到指导生产经营工作的作用。制度管理部门在制度过程中审查审核不严谨、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审核、评价、的程序,最后导致制度效力不够达不到管理制度的标准。以制度管理要求规范时不被认可,会给企业治理造成一定影响。
(三)企业对风险防范的差异性
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风险的影响因素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其带来了机遇,同时还加重了风险因素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从目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情况进行分析,部分企业存在了严重的风险防范机制漏洞,各部门成员未能意识到风险问题对于自身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对风险的评估效果不足的问题。在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活动,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及时对风险问题进行应对、处理和防范。
(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可靠性
为有效实施内部管理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在经济基础稳定情况下,保证公司管理层与决策人员了解公司现状,完成企业实现决定目标,把那个对外界公开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能力遵循法律法规具有可靠性,加强人员管理的严谨意识。在实施企业管理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首要工作便是防止会计工作的信息准确性,控制工作信息出现失真性,由此可看出现今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企业能在市场环境中运行完好的状态下,实现企业定下的战略和经营目标。
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企业制度体系
企业想要更好地建设制度体系,就必须要了解现实情况才能够完善制度体系。企业制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改才能具备合理性。除此之外,企业处于不断发展和运行的状态,所以企业的具体制度也会经历从适应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地管理,保证管理的合理性。管理的合理性体现在对企业制度全方位的管理方面。对外部环境的管理包括明确国家出台政策的情况、了解法律法规的情况、理解行业发展特点、发展前景等等。再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自身存在着的特点还是企业对战略的选择、对企业文化的选择都需要包括在其中。由于制度建设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次,所以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着眼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进行处理。
(二)优化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根据部分企业内部存在的严重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阻碍了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企业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整理,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强调法人的作用以及监督权,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在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进行运营的同时,体现法人以及监督权的主体地位,为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奠定基础,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另外法人还需要对治理结构进行改善,实现权责分明制度。例如制度的完善,能够避免部门超越权限开展业务现象的发生,保证其能够在正常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工作,确保权力的稳定。通过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可加强上下级沟通,避免权力与职位不对等的情况产生。
(三)加强重视提高执行自觉性
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对管理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关注管理制度建设成果,保证管理制度的时效性和全面性。严格要求具体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掌握有效在用管理制度整体动态。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培训,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可以开设讲座、培训班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内部专题会、网络宣传、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熟悉制度内容,掌握制度实质,牢固树立按章办事的理念,增强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管理者和制度制定部门要带头执行制度,将制度管理要求和规范落实到日常管理和业务当中。可以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不执行制度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对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的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四)坚持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
首先是坚持合规性建设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管理制度的要求,不得与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度相违背;要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实际,体现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实用性及合规性。在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得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性。在制度建设完善及修订时,要保持全局观念,系统化的考虑问题,保障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性。其次是管理制度建设要在分析现状,充分讨论分析存在的不足及缺项,按照程序开展梳理、修订、评审及,才能确保制度的严谨性、合规性及适用性。再次是树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管理制度是经过严格程序、严谨思想、严肃修订的用于构建企业运行机制的根本,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约束力,一旦形成,不得随意修改和违犯; 所有生产经营运转、工作落实均需按此制度办理,否则无法保证其权威性。同时,这种权威性是相对的,当现行制度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时,又需要及时修订。
(五)提高管理制度可操作性
内部管理制度的文本应当是简单准确的,使企业员工可以快速明白制度所要表达的内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内容要注意不可过杂,根据企业的规模确定体系的细致程度,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体系可以较为简化。针对企业的主要业务以及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活动,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当作为重点,一些经营生产中涉及较少的部分可以较为简略。管理者在构建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先将较为紧急的制度内容确定出来,后续再进行不断的完善。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制度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确保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明确划分员工工作职责
职责工作分工控制通常解释为:对不同员工所分属不同职业进行分离控制工作,若发生某人主要责任工作出现错误行为与舞弊行为,并且可能通过职位便捷性掩盖这一事实的职务,通常情况下称为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的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对业务展开经办工作,授权批准并实施监督与检查工作。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工作中,不相容职务可以大概率的避免发生工作舞弊行为。对不相容职业实施分离工作是展开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措施,基于此类原因,许多企业在进行设立与建设管理制度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划分员工之间的工作职责。企业总体运行的职责需要分段划分清楚,在做到不留死角的同时,还要做到分配责任后人员之间不产生冲突,在员工充分理解自己的权职范围后,了解自己的工作要求有哪些,使员工在工作时所涉及到的职务不产生交叉行为,在制度中明确授权单位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与职责,两者之间不允许跨越权限工作。并且应在公司管理中制定奖惩规定,在员工完成工作后加强检查考核力度,保证工作质量与效果。
六、结论
总的来讲,实现企业内控制度,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完善,规范的制度能够促使企业内外环境的稳定,同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洁.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20).
[2]宋雪寒.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手段;企业制度建设
众所周知,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主要关注的是业务,只有业务上来了,才会有收入,才能通过盈利来维持企业生存。当企业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要想越做越大,永续发展,就必须要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是确保科学高效管理的基础工作。
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解决“有”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要开发、制定一系列用于指导或约束企业人员各种活动的制度和规范,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第二个阶段主要解决“执行”的问题,也就是要保证各项制度和规范能够得以切实执行,发挥作用,使企业高效可控运作,而不是仅仅停在纸面上,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第三个阶段主要解决“持续改进”的问题,因为世界上决没有完美的制度,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制度,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总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本来适用的制度和规范也会慢慢地跟不上形势,不但不能起到促进企业良好运作的作用,反而会变成一种束缚,成为企业前进的绊脚石。因此,必需适时的对制度和规范进行修订和调整,使之不断的完善,适合企业当下的经营需要。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持续改进”是始终伴随的企业的发展而进行的,套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语就是“制度的持续改进永远在路上”。
在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当下,在互联网上几乎能找到你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和资料。对很多企业来说,管理制度的建设似乎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以往要通过冥思苦想、字斟句酌,一字一句撰写,花费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开发完毕一套管理制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只需打开电脑,连接互联网,轻点鼠标,眨眼之间一整套包罗万象的管理制度就下载到了你的电脑里,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营销管理制度等等应有尽有,稍加修改整理就能为我所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大功告成!但情况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制度有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能执行到位,更谈不上持续改进了。很多企业制度一大堆,但能够落地执行的却寥寥无几,最后导致看上去挺美的制度体系最终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首先,没有意识到制度的建设应该是一个量体裁衣的过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获得的那些制度、规范虽然都有“完善”“可行”的注脚,但别忘记了,制度是否有效是有前提条件和环境要求的。在一个企业“完善”“可行”的“好制度”,到了另一个企业很可能就变成了不合理、没有操作性的“坏制度”,因为后者没有前者所具备的制度实施的土壤和条件。因此,在奉行制度建设的“拿来主义”的同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企业文化、业务特点和执行能力来选择合适的自己的制度。比如说,一个企业的制度应该是契合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应该对应什么样的制度,在推崇刚性文化的企业中,制度应该是严厉而强调原则性的,而在奉行柔性文化的企业中,制度则应该灵活而具有人情味。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建设 思考
内部控制就像是企业自身的免疫系统和修复系统,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包括两个层次的控制,即管理者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和所有者等外部利益关系人对管理者实施的控制,本文主要讨论是管理者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
一、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程
内部控制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其后,由于企业内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促
进和推动了对内部控制各种方法和措施的全面研究和总结。内部控制的演进主要表现为控制目标、控制对象和控制手段的变化。按照现在通行的概括,内部控制的演进遵循着“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轨迹。
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开始有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划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并且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进入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后,内部控制强调效率和效果、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三项目标和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内控制度还很不健全,许多企业虽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究其主要原因是:领导观念淡薄,滥用职权,不按照内控制度办事,再加上相关人员责任感不强,有章不循,致使内控制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制不健全,以权代法现象很普遍,排斥内部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二是虽然也建立起一系列有关业务处理办法、业务流程等内部控制度,由于人员素质偏低,有章难循,形同虚设;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虽建立健全了制度,也规定了要照章办事,但实际执行情况却没有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约束机制,它是一种制度建设,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标准,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必须符合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使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法制化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使企业从开始成立时就能做到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为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为此,应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有关部门对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上加以培训和指导,使企业在创设之时,就在诸如开设银行账户,货币资金收支,税务登记、购置发票收据等各方面都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以后每年接受年检前,必须视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进行必要修订,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
2.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当体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科学合理,便于操作执行,有利于控制和检查
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达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的目的。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做起:
(1)控制人员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各种控制措施都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人员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太低,再好的内部控制措施都会失效。
(2)控制内部环境。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应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施全方位的控制,明确控制的关键点。内部控制环境是管理当局及所有执行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及其胜任的能力。
(3)控制业务程序。是指企业内部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按一定的程序有效运行而规定的业务处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环节及其经历顺序。它是组织控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控制业务程序的具体措施是将每一项业务程序都划分为互相衔接的几个环节,即按授权、主办、执行、记录和复核的顺序进行运作。
(4)控制信息质量。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保证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全面、及时、公允和可靠。会计信息是企业中最主要的信息,因此,建立和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即完善会计制度设计,是信息质量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
(5)控制资产保护。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的作用,这在内部控制目标中已反映出来。
(6)控制好预算。预算是以数量、金额来体现预算期内企业工作方针和经营决策的综合性经营计划。控制好预算的措施包括:明确预算目标,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编制和审定,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预算的最终执行。
3.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加强对内部执法人员的培训,这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贯彻实施的有效保证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以后,必须注重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因此,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必须对执法人员包括会计工作人员在内的相关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全面系统的培训,并建立上岗考核制度。
4.实行国家政府部门监督、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监督和单位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