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投资基础知识

固定资产投资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投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固定资产投资基础知识

固定资产投资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我国交通部门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统计目的是了解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满通运输行业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以下是笔者从一名地级交通部门统计人员角度,谈谈如何提高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质量。

一、科学地确定每个项目投资统计的起止时间

交通项目一般都要经历前期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所经历的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不少基层统计人员在项目前期刚刚启动就开始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一直到项目不再产生建设投资为止。这种做法应当是不尽合理的。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应当从项目开工开始统计,到项目投产为止。事实上,目前有大部分交通项目都是在项目开工后,开始进行征地拆迁工作,大额投资开始产生,项目投产后,大额投资也基本终止。因此将项目开工和投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终点是比较科学的,至于项目前期工作所产生费用,额度较小,完全可以在项目开工后补充上报,而项目投产后所产生的零星的小额投资,可以按照项目的生产、养护费用上报,并不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二、加强对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的指导、监督

首先应当要求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上报统计数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是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由于从事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人员大都不是统计学专业毕业,对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法了解不多。因此应当保持基层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各统计人员都做到持证上岗,经常性地组织统计业务培训,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要求基层统计机构健全统计计量工作、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等制度和相关的责任制,保证统计资料的来源准确可靠。

其次,地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应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填报的统计报表标准化、规范化。由于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数量繁多,如果各单位填报的报表格式、表式、单位不统一,则下一步的数据整理工作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必要为基层统计人员提供标准化统计模板,并对需要填报的数据的逐条说明填报方式、方法;对于基层统计人员填报的不规范报表,应及时指出,并要求其及时整改。

最后,应当加强对县级交通部门统计工作的检查、监督。检查、监督的目的无疑是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和其他统计相比,更容易检查数据的真实性,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机选择部分项目,将完成投资额和工程形象进度作对比,大致可以判断数据的真实性。此外,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的原始记录、台账也应当定期检查。

三、运用多种手段验算统计数据,控制登记误差

统计调查资料是统计调查工作成果的反映。准确、可靠的统计调查资料,是统计分析、统计研究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也是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基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了取得准确的统计资料,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各种统计调查误差,把它缩小到最低限度。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由于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属全面调查,因此不存在代表性误差,以下谈谈如何减少登记误差。

首先,应当要求基层统计人员对填报的数据自检。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一般包括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完成情况统计、新增生产能力统计、资金到位情况统计等。各统计指标按照月份、年份来排列一般都可以构成一个时间序列或时点序列,基层统计人员应当按照各个数列的逻辑关系,对填报的数据自行校对,以减少登记误差。

其次,地级统计机构应当科学地梳理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上报的统计数据,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数据校核。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数量繁多,而且存在统计数据需要合并或分解的情况,如跨县(市、区)项目需要将相关县(市、区)数据合并,而养护工程、安保工程等项目为地市级管理的项目,但是在扶贫统计中又需要将贫困县单独拆解,因此应当科学地梳理各统计机构上报的数据,使之条理化。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可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科学地设计数据整理程序,每一期统计报表都应当按照分县(市、区)、分行业(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公路站场等)等各种不同的标准汇总各个数据指标,既可以用于数据自校,控制登记误差,也可以为下一步统计分析快速地提供各种汇总数据。

固定资产投资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随着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根据航天某军工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工作思路、具体做法、实现方式,以期深化和提升内部审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 ;军工科研 ; 内部审计 ; 实现路径

某航天军工科研院内部审计机构是顺应国务院1985年《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大中型企业建立审计监督制度而建立起来的,经过30余年长足发展,该军工科研院已基本形成了涵盖规定、办法、规范(细则)三个层面70多项制度的审计规范体系以及各类审计业务手册和审计工作底稿,指导审计业务的开展。面对经济新常态,该院内部审计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委托中介机构审计服务评价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管理办法》《审计整改管理办法》《总审计师业务考核评价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审计管理办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等30多项制度,加强了企业云网数据库建设,建立了审计典型案例库,通过完善审计制度、健全审计机制来进一步实现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在经济新常态下,军工科研单位的审计职能要由原来的监督、评价向确认、咨询服务转变;审计思路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向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风险和管理审计转变;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在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的基础上拓展增值审计业务,实现审计全覆盖转变;审计关口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审计资源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审计方法从传统的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在线审计相结合转变,实现对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全覆盖,有效服务于航天军工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一、经济新常态下航天军工科研单位加强内部审计的具体做法

(一)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一方面,针对该军工科研院审计人员少而审计项目多的特点,依据该院集团化的组织结构,加强该科研院内部审计资源的管理与整合,将30家下属单位的审计人员进行了整合,建立审计专家人才库,充分利用内部业务资源和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内部审计,实现企业内部专业人才的共享。另一方面,完善审计中介机构管理。组织开展审计中介机构招标选聘工作,开展中介机构质量评估,加强中介机构审计质量管理,建立中介机构淘汰机制,从而提升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服务质量,加强对外包审计业务的过程控制和后续评价。通过完善以上两方面来实现内部审计对企业重大决策、重要资金、重大项目、大额资金活动(即“三重一大”)、下属单位和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二)建立审计质量评估机制

一方面,建立了审计工作质量责任制,抓好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复核程序、审计档案归档整理工作。另一方面,适时开展审计质量评估。首先,二级各单位开展自评,严格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进行自我评估并逐渐形成持续评估和定期评估的机制;其次,该军工科研院对所属二级单位进行内部评估,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渐推开;最后,选择试点单位,邀请外部机构进行独立评估。

(三)深化审计整改“3+1”机制

“3+1”机制即“审计问题备案机制、审计问题通报机制、审计整改跟踪机制和严格审计整改归零标准”。一方面,制定审计问题整改标准、整改程序和完成时限的要求,要求从事项整改、举一反三整改和源头整改等三个层面对各级各类审计问题整改到位。另一方面,严格审计整改归零标准,跟踪每项审计问题整改全过程,做到“五个不放过”,即:问题不清、定位不准不放过;原因不清、根源不明不放过;解决问题措施不力、效果不显著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不完成不放过。定期对审计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分析和报告,对未按要求整改的单位加大通报和考核力度,形成审计整改工作的闭环管理机制。

(四)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将各类审计结果作为下属企业或主要业务部门任期考核奖惩、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除了上报人事部门,还要抄送纪检部门作为干部任免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党风廉政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作为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年度考核、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严格审计考核机制

根据《所属单位主要领导潜亏事项定责问责、总会计师和总审计师履职不当经济问责管理办法》规定,对在上级机关及军队组织的各类审计中出现内部审计未揭示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或者数据失真度达到10%的情形以及总审计师未组织督导完成审计整改、重大事项应报告未报告等履职不当行为进行问责。(六)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管理机制创新审计工作手段,结合智慧企业平台试点工作及ERP建设进度,组织开展审计管理系统及作业系统建设,购买11套单机版、1套网络版审计软件,按“透、监、控”三个步骤逐步实现对重要单位的在线审计,从现场审计为主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监控审计并重,要求各信息系统建设要预留审计监控接口,实现审计作业系统对重要经营指标和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

二、实现方式

(一)以风险为导向,实现股权投资项目全流程审计

近年来,航天军工研究院提出了完善战略布局,以军民融合为目的促进转型升级的思路,采取股权并购的手段达到做大做强,收购兼并了不少民营企业,甚至跨国收购。大额的资金投入增加了决策、并购过程等风险,一旦投资并购项目失败,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部门按照对“三重一大”项目全覆盖的要求,开展了以风险为导向的股权投资全过程审计。以风险为导向实施股权投资全流程审计(见图1),首先必须厘清投资并购项目业务流程,包括流程梳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制订审计工作计划,然后针对投资并购项目各流程中的风险制订具体审计方案。该院内部审计根据对投资全过程流程进行梳理,对不同阶段的风险排序结果确定全过程跟踪审计。通过股权投资全过程审计,该院审计部门共派出审计人员任公司监事,对全资子公司实时动态审计监管;定期召开审计例会,编制“股权投资审计项目报表”,分析与评价股权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及时要求进行整改。对成立满3年以上的子公司实施股权投资后评价审计,从投资项目管理、经营管控、经营绩效等方面,评价公司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对于总分≥90分,评价为优秀;80≤总分<90,评价为良好;60≤总分<80,评价为达标;总分<60,评价为未达标。

(二)以问题为导向,对军工项目开展综合审计

1.针对军工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审计。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审计案例库,总结了近三年来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体制、制度等方面分析科研经费管理中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例如,由于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脱节而产生的预算不准确是造成“科研项目单项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较大”、“超批复范围列支科研经费”的原因之一,科研项目管理的粗放化是造成“内部控制不完善”、“合同签订管理不规范”的原因之一。根据军工科研项目审计发现的问题,改变以往科研经费审计基本以事后审计为主,只在科研项目结束时介入,缺乏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的缺点,开展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全流程的综合审计模式,实行科研经费全流程审计,审计范围涵盖研制经费使用过程的自始至终,审计内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费收支审计,还包括科研经费预算、内部控制、经费使用和管理、结题审计等内容。(1)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开展审计咨询服务。针对预算不准确的问题,在科研项目编制预算(计划)时对财务部门、科研部门开展审计咨询,通过审计咨询服务使财务人员了解科研项目管理的内容,掌握项目各阶段及年度安排的各项经济交易与事项。科研人员了解财务核算的基础知识,根据任务需要按照直接费用明细项目进行数量和金额测算,总项目单位牵头组织各分研究所按承担任务进行预算(计划)编制,要求依据各单位、各部门实际需要分别进行测算,自下而上再进行汇总,使预算(计划)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从而保证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实际可操作性。(2)开展科研项目内部控制专项审计。针对科研项目管理粗放的问题,注重审核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包括审计科研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项目研制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执行是否合规、是否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研制进度和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科研经费管理机构设置、部门职责(主要包括科研部门、项目承担部门、财务部门、物资部门等)和各业务控制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等内容。关注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和执行情况,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性、合同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合作单位的法人资质是否合规;查阅关联单位承担任务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在研制单位之间进行不必要的相互协作等。(3)开展研制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审计。首先,关注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是否按规定的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并结合经费预算审核票据、报销费用。其次,关注经费管理情况包括科研项目经费计划下达和经费到位情况、分承包付款的管理情况;审核经费使用和审批程序的合规性,以达到对各项支出规范和有效的约束,避免违法、违规、超范围、超标准的支出发生。再次,通过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建立项目管理及执行监控信息反馈体系。最后,建立定期报告制度,通过季报、年报掌握科研经费使用进度,督促和平衡预算完成,发现经费执行与预算(计划)差距较大的情况,及时通报科研项目负责人,分析原因,及时调整计划,保证预算(计划)执行进度。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科研经费实施在线审计。(4)开展科研经费项目结题审计。在科研项目即将结题(验收)时,采取“两自一报告”的审计模式,自查、自审同时开展并编制科研项目经费决算报告。财务部门组织开展科研经费自查工作,编制结题决算报告,将发现的问题形成书面文件报告审计部门。审计部门组织自审,关注经费预算相一致,是否达到项目预期研制目标,不仅关注技术和成果的验收,而且关注经费使用的绩效,提示自查未发现的违规问题及存在的风险,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反馈给科研项目负责人,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其及时整改。

2.针对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展综合审计。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从立项到验收全过程,同时又是一项综合业务,内容涉及设备采购、基建、财务、档案等多个业务,业务之间接口众多。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对固定资产投资全过程流程进行梳理,对不同阶段的风险排序结果确定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重点。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该院审计部门每月召开一次跟踪审计例会,编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月报表”,分析与评价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监控项目进度,把握工程造价,进行风险提示,实时监控过程中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合规、投资及付款控制、竣工结(决)算等过程,并及时要求进行整改。

作者:张红宇 周巍巍 杨东琦 李莲 倪莉莉 蔡捷敏 王桂英 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三所

参考文献

辜雅莉.新常态下国家审计职能实现路径探究[J].审计和理财,2015(4):19-21

刘君.新常态下实现审计事业的新突破[J].审计论坛,2015(4):P37-39

刘新.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价值的提升[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33-35

徐志培.从新内部审计准则思考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J].中国内部审计,2015(4):22-24

固定资产投资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深入吃透县情。云阳是移民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资源大县,区位优、政策优,但基础较差、产业空虚。因三峡工程兴建,全县动迁人口超过17万,综合实物淹没指标占全市的1/8。全县有总人口131万,农业人口占87.5%。县内特色资源比较丰富,如粉石英矿品质全国第一、储量位居全国第四;云阳桐油的质量标准被定为世界标准,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桐油之乡”;全县山羊饲养量近80万只,是全国山羊生产基地县;全县有水果品种70多种、中药材品种1100多种。从区位看,云万(云阳至万州)高速公路即将贯通,县城离万州机场只有半小时路程,到重庆主城区只需3个多小时,加上紧靠长江黄金水道,云阳的区位优势将越来越突出。尽管具有诸多优势,但因为种种原因,云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差,产业空虚比较严重,如2007年全县经济总量仅有5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4亿元。

瞄准发展目标。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云阳县打造为库区开放型生态经济强县,并明确了今后的经济发展目标:一是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确保到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8亿元,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年均增长12.4%。二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08年,争取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利用内资7亿元;2012年,争取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利用内资15亿元。

科学谋划发展。为了打造库区开放型生态经济强县,云阳将着力抓好五件大事。

一是狠抓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三大主导产业,包括以硅盐特色矿产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骨干的资源加工业,以服装、玩具等加工为主的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劳动密集型都市楼宇工业,以汽摩、船舶为骨干的机械制造业。为了力争到2011年工业产值翻两番,县委、县政府把引进和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转移作为第一仗,今年将修建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设立专门的办事处,定点定人引进项目。

二是狠抓城市建设管理。按照建设库区最佳宜居县城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标准管理,实施畅通工程、新区工程、文化工程、绿化工程和亮化工程。

三是抓狠新农村建设。将新农村建设、移民新村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结合起来,集中建设两三个试验区。

固定资产投资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固定资产投资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成本;成本控制;对策

一、企业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成本控制是指在经营过程中,企业按照事先确定的成本对其成品进行适当的分配和调节,以便企业能够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及时缩小成本的不利偏差,扩大有利的差异,以便使企业的成本能够被控制在确定的范围之内。

成本控制的结果应当是成本被控制在企业既定的范围之内,为了使成本不超过既定的范围,企业应当采取恰当的成本管理方法对成本进行控制。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水平,防止资源过度消耗。

成本控制的范围十分广泛,这并不是说企业应当控制所以的成本,而是指企业应当对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慎重地区分和对待,不同的环节所需控制的程度和内容不尽相同。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并不能只注重减少成本而忽略了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活动,甚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产品质量。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既定的成本范围,通过计算对产品成本进行分配,从而通过严格的监督帮助企业能够及时纠正成本控制中的不利差异,使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既定的区域。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最低的成本来完成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质和量,完成企业自身的目标。

在当期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尤其对于我们的从事后勤服务的集团型企业来说,在保证产品、服务质量而每年的预算补贴都下降得情况下,做好成本控制是唯一的出路,因此也是每年经济管理的重点工作。企业的成本控制和企业的各个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在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时,不能只片面地思考单一环节的成本控制,应该对所有环节进行综合考量之后进行全面地成本控制。

三、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过去,成本控制仅仅是指企业进行成本节约的过程,仅仅强调了企业减少支出,节约成本,而忽略了对市场竞争环境的思考,导致原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存在了许多的问题。因为,在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面临的的内外部环境,在不影响企业产品正常生产和创新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成本。

2.缺乏清晰的成本控制的管理界面。 缺乏清晰的成本管控的管理界面,将会导致有些成本项目无人负责,有些则多个人负责,或者有些成本项目的负责人不是该项成本发生的决策者,以上原因都终将导致成本管控失效,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如固定资产折旧,是产品成本中一项重要的构成部分,而能决定折旧成本因素的是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者,因此科学、有效的划分成本控制的管理界面,以及客观、科学的明确成本控制的责任人尤为关键。

3.缺乏先进的管理方法。目前,我国企业的成本控制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未形成一个科学和完善的成本控制方法。在企业的成本控制过程中,一般都是先通过确定既定的成本范围,在将总成本划分到各个环节,但是成本控制的重心目前一直都在生产环节,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急需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法能够灵活地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

4.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的成本控制环节不仅需要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还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其进行操作。当前,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因而员工的素质也就决定了企业成本核算水平无法提升。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其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的核算方法,也就致使企业无法及时地进行成本分配,造成企业信息不实而形成错误决策。

四、企业成本控制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企业成本控制机制。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进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成本控制机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因而在其进行中,要准确计算产品成本。准确的成本计算是成本控制进行的基础。进行成本控制时,应当注意以下环节:企业权应当权责分明,人员的配置应当合理,成本审核应当较为明确,成本预测等应当更为清晰。

2.采取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极为繁多,企业在选择方法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环境等方面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进行选择并更改。企业应当在考虑了自身的环境、内部结构和文化等基础上,再融合原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形成对企业有利的科学有效地方法。

如,以某个基地服务型的集团单位为例,该企业将产品服务的成本按照成本性质层层分解,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相对容易控制。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间接成本的控制,如管理费用。为了提高全体员工整体降成本的意识,让管理人员全员参加,如把部门费用分解成每个细项,如办公用品的消耗、水电的使用,办公用品的修理费等等,制定相应标准。年终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费用总额比较,如有异常,找出原因。这种成本控制的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节约了单位的管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