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开展运营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存在问题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国际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目前,欧洲电信运营商对于软交换(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大体上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都是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试验和评估。2001年开始在国际网络进行软交换的试验,放置了一台软交换机和4个媒体网关开展IP网络提供语音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和VPN业务的试验,其软交换的标准采用SIP-T协议。英国电信则逐步地在长途网和本地网实现分组话音,本地网有5个节点开展了软交换实验,部分已经商用,并且试验规模在逐步扩展。在提供话音质量的保证方面,英国电信已在其承载网络内全面采用ATM技术。比利时电信认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较适当,但目前需注意跟踪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比利时电信的技术部门在NGN方面重点研究未来分组话音网络的体系架构和需求、开展NGN技术培训、建立NGN实验室,为开展现场试验进行技术准备。一些北美电信运营商也正在积极开展有利于软交换提供话音业务的试验,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商用业务。
2002年3月,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NGN)试验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启动。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中兴通讯、上海贝尔5厂家签订了下一代网络试验工程设备合同。合同涉及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签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NGN网络全国试验网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提供的业务量、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设备制造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电网络,其NGN产品为SUCCESSIoN(继往开来)解决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为止,在全球超过24个国家的40多个网络中得到试验或商用。其商用客户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国电信、香港宽频(HKBN)、新世界电信(NEWWorLDTEL)及铁通等。
SUCCESSIoN的应用类型包括了长途及汇接(C4)业务、本地接入(C5)及多媒体业务、无线汇接及3G核心网业务以及有线电视多网合一业务。目前几种解决方案已经在实际网络中运用。其中,VErIzoN的软交换本地汇接网络包含2个软交换节点及70多个媒体网关,每个节点每天处理超过1100万次呼叫。SPrINT作为全美第一个实现TDM端局以软交换替换的运营商,其第一期工程(350万线)全部采用北电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宽频应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个月时间内,已拥有16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网IAD接入的NGN网络,目前运营稳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北电网络列全球软交换市场份额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体网关市场份额第一。
2NGN提供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除了对现有PSTN话音业务实现全面的继承以外,还在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PSTN与因特网业务结合衍生的业务、用户个性化业务以及业务创新方面有着PSTN和因特网等单一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PSTN由于终端智能和带宽的限制,无法实现多种灵活的业务逻辑和多媒体业务。由于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PSTN内每个交换机上呈分散式节点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户数据由各自归属的交换机管理,导致某些业务(如广域CENTrEx)难以开展。PSTN的终端种类非常单一且没有智能,业务的智能完全由交换机实现,因此一直以来难以实现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终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种电话补充业务难以推广的问题。引入NGN则在业务实现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上有了本质改变。NGN的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等少量网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网实现业务部署和业务升级,NGN对广域CENTrEx的实现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对等性控制协议(SIP),使得终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SIP智能终端。终端智能的提高及媒体承载能力的加强(如支持话音、视频等)使得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并且已经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这一特性,用户可以对不同来话进行筛选性的监控,可以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来话实施不同的应答策略,应答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接听、转发、挂断等传统方式,而是包括了话音应答、问候音播放、语音信箱转接、电子邮件转接、网页推送等多种不同的应答方式。这种灵活性在传统PSTN上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NGN能够实现许多PSTN所无法实现的业务特性,一号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STN通过IN方式也可以实现一号通业务,然而NGN基于SIP协议可以轻松实现IN方式的一号通所无法实现的能力。如NGN的一号通业务可以实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设定对来话的振铃终端和振铃顺序,而这些策略可以依据来话者的不同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振铃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时的振铃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就给了用户最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保证可以有一种方式能联系到他,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业务特性是PSTN所无法实现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WEB800、点击传真等。
NGN不但在业务实现的简易性和灵活性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能实现许多PSTN无法实现的业务,而且具有业务的惟一性。NGN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继承PSTN传统话音业务(包括基本话音业务、电话补充业务、CENTrEx业务、ISDNPRI补充业务、IN类业务等);
B)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C)PSTN与因特网相结合的业务(即PINT业务,如点击拨号、点击传真、WEB800、ICW等);
D)用户可定制的个性化业务。3从事软交换研究的国际组织
NGN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在讨论的热点技术,也是国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和论坛(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组、信令传输工作组(SIGTrAN)、媒体网关控制工作组(MEGACo),ETSI的TIPHoN,国际软交换协会(ISC),3GPP,3GPP2,MPLS论坛,ATM论坛,DVB,DSL论坛,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点。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和IP研究组于2000年开始制定NGN网络的相关标准。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个成员,是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交流需求和动态的场合。国际上大多数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如阿尔卡特、朗讯、北方电讯、CISCo、西门子、富士通、诺基亚、爱立信等,另外有一些电信运营商如美国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为该协会成员。
软交换论坛包含5个工作组,负责网络架构、协议制定等技术工作。
业务应用工作组负责业务功能制定、协调以及API标准的应用。
网络结构工作组负责软交换网络功能架构的制定。
设备控制工作组负责软交换间以及软交换与其他网络设备间控制协议的制定和补充、增强,如MGCP、MGC和设备的兼容性等。
网络管理工作组负责网络管理的结构和协议制定。
SIP工作组负责SIP协议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和增强。
此外,ITU-T和IETF在相关协议的标准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H.248协议、BICC协议、SIP协议和SIGTrAN系列协议等。
4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不少厂家推出了软交换的解决方案,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试验,但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从目前厂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A)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采用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B)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C)API没有成熟的产品。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D)业务开发问题。标准、开放的API接口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这是软交换体系的一个优势所在,但目前厂家能够提供的业务多集中为基本语音业务及补充业务、IN类业务、PINT业务、多媒体终端之间的同步浏览、统一消息、多媒体会议等,究竟什么业务才是运营商手中的杀手业务,才能真正带来收益,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问题,目前并未出现使人眼前为之一亮的业务。
E)网络安全和网络Qos问题。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法来解决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只能通过要求TG、软交换等网络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用户账号、密码等用户数据的安全则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决。在网络Qos方面,IETF组织已经提出了多种服务模型和机制来满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综合业务模型(INTSErV)、区分业务模型(DIFFSErV)、MPLS技术、流量工程等,具体这些方案如何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关键词:PSTN;PES;IMS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8098-03
从目前网络发展现状来看,基于传统交换的固定语音网发展缓慢不前,固定语音业务不断下滑,但是传统PSTN用户在网络中仍然大量的存在,如何能够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从而解决固定语音网目前运营所面临的设备和人力成本高的现状,是运营商PSTN网络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运营商而言,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固定网络的演进,同时兼顾未来网络融合的发展需求,关注固定语音网络演进后的业务实现、功能架构以及网络发展问题,探索PSTN端局退网和网络演进的合理路线,是运营商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 固定网络现状
目前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固网业务运营方面这几年一直面临业务收入下跌的压力,对国内运营商来说,一方面,由于有着庞大陈旧的PSTN网络,很多传统的PSTN设备容量较小,集成度不高,占地面积大,功耗大,且设备混杂,数量很多,占用机房也较多,运营商需要运维人员付出大量的精力来维护和支持整个网络的日常运行,而且大量固定语音网PSTN端局交换机达到服务年限,国际上一些设备厂家逐步停止对设备的后续支持且不再提供维保,设备升级和维护困难,而且目前固网只有少量端局采用软交换设备,端局主要以TDM设备为主,部分设备老旧且有退网需求,运营商面临着需要为原有TDM用户继续提供服务的压力;另一方面,光进铜退和宽带提速步伐加大,宽带接入网的覆盖范围扩大,尤其城市新建小区、商务楼宇,及行政村实现宽带网络覆盖,高带宽也在影响着传统的PSTN网络的窄带业务。可以看出,目前运营商固定网络现在主要面临着宽带和窄带电话业务及各种多媒体应用的用户业务需求,如何满足各种需要,是网络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技术演进方式
虽然移动通信业务发展了很多年,业务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传统的固网用户数及其业务量仍然很大,在未来的网络中仍然会大量的存在,由于PSTN在现有电信网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大标准组织都在对PSTN网络的演进做着大量的研究制定工作。
在IMS标准化进程中,国际标准化组织各有分工,沿着各自不同的路线对IMS标准进行研究和推动。2006年9月,3GPP、3GPP2、TISPAN等组织共同讨论了各个标准组织对IMS的需求和现状,取得了需要一个统一的IMS(Common IMS)的共识。之后将Common IMS将3GPP2/TISPAN的IMS研究成果集中到3GPP的标准中,基于统一的Core IMS,同时包容所有相关的接入方式,固定接入、移动接入、Cable接入、无线宽带接入等。虽然IMS最早主要针对移动通信而提出的,但目前在网络融合的驱动下,已经将IMS扩展到固定通信领域,建立固定移动统一的控制,从标准进展来看,基于移动网络的IMS结构对于固定接入方式和固定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从目前来看,PSTN业务的仿真和模拟是业界的关注热点,对其研究的主要有两大标准组织TISPAN和ITU-T FGNGN,其中EISI TISPAN在研究NGN构架时,将IMS的概念引入到固网NGN构架中去,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3GPP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对PSTN的演进也做了标准定义,在其NGN构架中定义了基于IMS的PES方案(PSTN/ISDN Emulation Subsystem,PSTN/ISDN仿真子系统),实际上PES的大部分功能实体与IMS的功能实体基本一致,只有接入网关控制功能(AGCF)例外,它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来控制接入媒体网关,其中业务部分主要参考3GPP,架构和协议部分主要参考TISPAN。而ITU的FGNGN主要对基于软交换的PSTN演进方案进行了研究,对于基于IMS的方案它也基本认可TISPAN提出的方案,FGNGN对于PES的体系架构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软交换为主,主要考虑到目前已经有较具规模的固网软交换网络为前提的,它由于基于软交换,因此单从固网本身来说,其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
基于标准组织对于PSTN业务的考虑, PES业务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 CS-Based PES方式和IMS-Based PES方式。这两种方式的主要来自两大标准组织,分别是前面提到的TISPAN和FGNGN,其中TISPAN提出了基于IMS的方案,即采用IMS作为PES仿真系统的核心结构,利用统一的IMS核心网网络来提供业务;FGNGN提出了基于呼叫控制的方案,也就是使用软交换作为PES仿真系统的核心网架构,PES业务实现上需要除支持传统POTS终端的接入,还需要为原有PSTN用户提供完全相同的业务体验,因此,PSTN网络的演进,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考虑。
3 存在问题和部署策略建议
PSTN网络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也面临的不同的问题,结合不同问题的考虑,有不同的发展建议:
1)现网业务继承性考虑
IMS在接入固网用户的同时,需要考虑到继承原有用户的业务,保证用户原有的一致性的体验,这部分业务可能包括基本语音业务、补充业务以及智能网业务等的考虑。
运营商转型的大趋势下,面临着用户全业务的用户需求,对于运营商来说,全业务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而言,网络演进主要是基于现有的PSTN网络来进行的,虽然软交换技术的出现促进了PSTN网络的发展演进,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软交换并没有真正满足运营商对于业务创新的要求,而IMS正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运营商来说,有以下两种演进的方式可以考虑:
第一种是基于CS域的PES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运营商主要考虑和面临的是PSTN的退网问题,前面也介绍了现在传统运营商PSTN网络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运营商来说,希望能够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完成PSTN网络的演进,固网运营商在最近几年中一直都在面临和承受着固网业务收入下跌的压力,而且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固网运营商都面临着该问题,那么如何寻找并增加收入,能够以较低的运营成本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希望尽量少或者不影响用户业务体验的情况下,完成对用户透明的网络更新,成为运营商关注的首要问题。
第二种是基于IMS域的PES解决方案
由于单纯的语音业务不会有收入上的增长,运营商的收入依赖于新业务的引入,对于IMS解决方案来看,其主要优势是不需要短期内有大规模的PSTN替换,运营商只需要部署一个IMS核心网,就可以开展传统的PSTN业务,同时也可以开展多媒体业务等新业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固定和移动融合的同时,可以跨越软交换的演进,减少设备的投资浪费,直接使得用户从PSTN到IMS演进,实现业务的平滑过渡和业务的收入增长。
基于IMS的解决方案考虑到IP领域的会话控制、业务提供、移动性管理、 QoS、固定移动融合等关键问题,是一种在IP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通信的可管可控的解决方案,IMS是网络演进的方向,目前基于IMS架构的固定移动融合网络架构是业界认可的最佳解决方案。
因此,考虑到联通现网固网软交换并不是很多,而且考虑到固网和移动融合趋势,在技术方案的选择上,基于IMS的PES方案是一种优选的方案。
2)松紧耦合处理
关于松紧耦合,在TISPAN规范ETSI TS 183 043 “IMS - based PSTN/ISDN Emulation”中,仅在附录中进行了定义,并没有推荐或强制要求采用何种方式。对于松紧耦合的情况,该场景的在POTS用户需要拍插簧等操作是发生,若整个PES的业务过程中无需终端参与操作,则没有松紧耦合场景的区分。在用户进行呼叫转接、呼叫保持、呼叫等待、三方通话等业务时才有松紧耦合的区分。
松耦合情况下:AGCF能力相对强一些,它分析用户的拍插簧行为,变成标准的SIP信令流程,从而能够决定是否收集按键号、如将一方保持,hold一方,呼叫另一方。
紧耦合情况下:该情况对PES服务器的要求较高,PES服务器被认为拥有服务的全部控制权,AGCF直接将用户的拍叉事件上报给PES服务器,由PES服务器来处理该拍叉事件。
关于松紧耦合的考虑,由于紧耦合将模拟网络和用户的功能引入到基于IP的SIP网络中,可能面临AGCF和AS之间的互通问题,但对AGCF的要求较高;而松耦合方式将涉及终端拍叉事件的情况映射为统一的PSS业务流程,使得PES AS真正与接入侧业务激活方式无关。因此,在不同方式的选择上,建议优先考虑采用松耦合的方式。
3)业务部署考虑
在实际的部署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省份的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阶段的进行部署,结合运营商的实际情况,考虑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部署初期,依据市场需求,根据公司IMS技术体制,以固网为切入点,结合TDM端局退网和光进铜退,统一规划,选取有代表性的省分进行IMS试商用部署,实现原有固网业务及面向企业和个人的融合ICT业务。这个时期,IMS与固定语音网(包括TDM网和软交换网)和2/3G网络是并存关系。
对于能够利用IMS技术实现的业务需求,原则上可以不再扩容固定软交换设备;本阶段固网软交换与IMS是并存和互通的关系,在没有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原则上不对现有软交换升级到IMS。
① 对于有退网需求的TDM端局,采用IMS AGCF/AGW或SIP GW方式进行替换,实现对原有PSTN业务的继承,SDC中部分用户数据割接到IMS HSS;结合光进铜退进展,对于新建小区、商务楼宇,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采用PON+IMS、SIP IAD或MSAN等方式接入IMS网络。
② 对于新增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主要以PON+IMS、SIP IAD等方式将用户接入IMS网络,以提供各种宽带多媒体业务为主。
该阶段以固网应用为主,重点部署的业务有两类,一类是对原有窄带业务的继承,一类是面向个人的多媒体电话业务和面向企业的融合ICT业务。
① 为PSTN网改用户、PON+IMS、SIP IAD、MSAN等接入的用户提供PES业务,实现对原有窄带语音及补充业务的继承。
② 对于使用SIP Phone和PC软终端的宽带接入用户提供包括多媒体电话、即时消息、呈现、共享等业务;
③ 为企业客户提供融合的ICT业务,包括多媒体电话、统一Centrex、多媒体会议、一号通、即时消息等。
第二阶段部署中期,在移动网分组域叠加IMS网络以提供面向个人的业务,同时根据第一阶段的情况,开始IMS在固网的规模部署,大力发展基于IMS的集团客户业务。
第三阶段部署后期,随着LTE的部署,固定和移动核心网开始向IMS演进,基于IMS实现固定移动网络的融合。
4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用户带来也良好的业务体验,基于IMS核心网的新一代网络架构是网络演进的一个趋势,在PSTN网络演进发展中,基于IMS的网络演进策略在PSTN替换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优化网络,完成固定和移动良好融合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的固定网络运营商的PSTN网络可以完成到IMS的演进,窄带语音业务最终将被IMS提供的多媒体业务替代,固定语音网可根据网络结构和业务开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向IMS发展,使得全业务运营商的现有网络能够向着一个固定移动融合的网络发展演进,在完成网络演进的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这些PSTN用户的潜力,给运营商带来更多收入是我们后续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ETSI TS 183 043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ing (TISPAN); IMS-based PSTN/ISDN Emulation; Stage 3 specification[S].2009.
[2] 屠嘉顺,杨维,高毅.固网软交换向IMS演进方案[J].中兴通讯技术,2007(1).
[3] 周怡.下一代网络中的PSTN/ISDN仿真系统[J].电信网技术,2006(4).
两年仍未一张网 国网提“CHINA模式”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成立两年以来,距离其“全国一张网”的目标仍然很遥远,网络的互联互通遇到不少挑战。在CCBN2016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国际峰会上,国网公司副总经理曾庆军坦言:“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各省仍然自成一体。”
而在CCBN2016上的现场,多位来自设备商的人士向《通信产业报》(网)表示,目前他们的市场主攻目标还是各省和地市的有线电信网络运营商,和国网公司很少有接触。
针对这些现状,曾庆军也再次发声:“互联互通、全国一网势在必行。”
“传统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体系封闭,造成创新业务落地困难。打破如DVB CA技术的固有封闭技术壁垒,运营标准化的IP技术等重构有线电视网络,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他表示,通过互联互通,深挖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带宽资源、频点资源、内容资源、家庭用户资源等特有的核心资源价值,是有线电视网络重新崛起的有力保障。
那么,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Comcast的多维度互联互通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呢?“答案是肯定的。”曾庆军表示,我们必须构建契合国网公司自身特点与定位的先进发展模式,不做盲目的舶来试验品。
为此,国网公司新颖地提出“国网CHINA模式”。曾庆军表示,可以简单理解为“Comcast+Hulu+Internet+Netflix+Amazon”。他讲道,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视频流量增长趋势来看,谁能够掌握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里的视频流量,谁就掌握了互联网的流量。所以,在有线电视行业,特别是广播电视行业,如何把频点和视频流量变成流量,把有线电视网变成生产流量的网络,是广电能够破局的唯一出路。
“国网CHINA模式实际是能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从物理网络、多媒体内容、创新业务、用户终端等多个维度连通互联网的路径。”曾庆军表示,为了推进这一模式,国网提出了九大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建设骨干网络、云平台等。
“手持电视”成历史 从此不见CMMB
3月24日,CCBN开展第一天,记者苦苦寻找中广传播的展位,未果。经与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得知,虽然中广传播已交由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管理,但是相关业务并未完成接洽,因此关于清盘中广传播运营的CCMB业务的相关情况也并无法向记者透露。
2016年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文,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划归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管理,不再列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单位。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业界广泛评论,为何投资100多亿元的项目,最后竟然是关门大吉呢?
其实,早在2012年中广传播的CMMB业务运营体系以及整个产业链便处于休克状态。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它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MP、PND(GPS)、数码相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2006年10月2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决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CMMB。
早在2009年3月,中国移动和中广传播便签订了排他性的“TD+CMMB”捆绑营销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规定3年内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制式手机将不能介入CMMB领域。这一合作模式给CMMB带来了一时的辉煌,资料显示,到2010年底,中广传播已经与全国31个省级广电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成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省级运营主体――中广传播省级分公司,各省分公司下面的地市级子公司也相继建立起来。而2011年8月,CMMB信号已覆盖全国881个县市区,到2011年年底,CMMB更是迎来了发展顶峰。
TD和CMMB的捆绑看似成功,然而与中国移动的独家合作,切断了中广传播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联系。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如果与三大运营商全面深入合作,有效利用所有的用户资源,CMMB或许真能形成规模化市场效应。然而一切都只是猜测,随着与中国移动合作的终止,CMMB便注定成为过去。
“广电+VR”将颠覆视频产业格局
VR到底会火到什么程度?从目前这一领域的玩家名单足以给市场以信心。
近年来,除了谷歌、微软、三星、苹果、索尼等国外巨头,腾讯、华为等国内龙头企业也纷纷进入VR领域,更有无数的创业公司投身VR产业,VR应用也不断向游戏、社交、影视、教育、医疗等领域渗透。
在3月24日开展的CCBN2016上,VR成为这一行业盛会的新热点。辽宁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车凯强在CCBN2016主题报告会上讲到:“传统节目VR化无论在制作、播出还是观看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广电拥有无可比拟的传输优势,广电+VR的制胜点在于内容!”
车凯强认为,VR是人类IT历史上又一次革命性的巨变,而2016年将是VR的爆发元年。
如今,VR技术已被消费者真切地体验到,但是上升到行业层面,VR仍处于成长期,特别是面临内容缺乏、标准不一、各类VR设备之间无法互联互通等问题。那么在这一前提下,传统节目VR化可行吗?
车凯强认为,传统节目VR化的可行性可以从三点呈现:
其一,制作方面。传统节目拥有内容上的优势,可以将大量素材分类,根据不同节目内容,进行拓展制作,如镜头拓展、新媒体拓展、情节拓展等。
其二,播出方面。可以利用专门的伴播服务器在互联网上播出,不需要专门的全国线路,用IP传输到用户的智能手机上,并和传统节目严格同步。
其三,观看方面。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专门的APP,使用VR眼镜就可以观看,且支持多人同时观看。
目前,VR内容生成与制作、VR内容编码、VR交互、VR内容存储、VR内容分发和VR显示等关键技术都需要相关的行业标准。车凯强认为,这些都是广电可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事。而针对VR内容数据量庞大,给实时网络传输带来新挑战,他认为,带宽是限制VR直播的最大阻碍,广电天然拥有带宽大的优势,解决了VR发展的最大难题。因此,车凯强认为:“广电+VR,赢在内容!需要重点打造VR演播室和VR产业基地,根据用户的焦点和喜好,持续经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杜百川则认为,虽然虚拟现实在游戏、教学、医疗、建筑和模拟驾驶等方面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应用,近年来在广电的节目制作和大型晚会节目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正在向个人应用扩展。但是,由于VR基本上都要附加头盔,仍然存在与3D类似的不适,总体而言,VR和电视的结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云计算提升广电IT生产力
“云聚全媒体,智汇新视听”,2016CCBN直接将云计算融入主题。
当国内云计算市场的热点正从互联网行业逐渐向传统行业和企业级市场扩散,在市场需求和积极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广电行业对云服务的需求热情日益高涨。从3月23日CCBN主题报告会,到广电云计算论坛,不难看出,云计算已经被公认能够为广电行业提供新IT能力,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于传统业务,协助传统业务的转型并实现新的增长。
来到展馆现场,从展区分布图就直观地感受到云计算和大数据在此次展会的突出地位,涵盖广电云数据中心、融合媒体云平台、多屏融合的内容服务云平台、内容生产统一云平台等各个环节的云服务解决方案在各个展馆内处处可见。
记者发现,围绕新媒体与新视听,各大厂商的解决方案更多聚焦于平台建设、内容创作、用户服务三大领域,其中,助力全媒体融合以及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成为重点。
总体来看,电信领域优秀的IT厂商在实践积累方面略胜一筹,产品和解决方案也更为完整,此次纷纷将其对广电云的探索全面地展示出来。例如联想展出的视听云解决方案,包括服务端的云存储、专用服务器、SDDC、媒体存储等产品,视听终端的媒体工作站、机顶盒云化服务平台等解决方案,管理端的全景监控、数据中心管理解决方案,共同组成了广电“云+端”的完整解决方案。
内容集成管理系统由内容采集、内容收录、内容审核、内容编辑、内容转码、内容分发、内容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子系统构成,提供从内容采集、入库、审核、加工,到分发的完整内容管理流程。
业务运营管理系统以互动媒体业务为中心,集合了采集、编排、分发、展现、订购、计费、统计、分析功能的一体化运营支撑平台,可以实现对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业务的运营管理和支撑,支持直播、点播、轮播、时移、回看、录播、广告等业务类型,同时又为多终端间的增值和互动业务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支撑。
云媒体管理系统在互动媒体平台应用层标准功能基础上,为适应当前业界“架构云化、业务云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云媒体应用设计的业务管理系统。云媒体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互动媒体运营商实现PB级别大容量的互动媒体内容存储、管理和服务,同时实现面向机顶盒、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的跨屏融合业务。
内容分发及承载系统架构在IP基础网络之上的叠加网络,通过将内容从内容中心到网络的边缘节点,实现内容网络的分布式就近服务,其工作原理是在网络各节点放置内容缓存和各类服务引擎服务器,由中心控制系统实时地根据网络流量和各节点的连接、负载状况以及到用户的距离等信息,将用户的请求导向到最佳的服务节点上,根据用户的访问终端信息,提供符合终端服务要求的内容,并提供支持多种协议的内容访问服务。
应用客户端利用网络获取数据服务,在机顶盒终端、手机终端和PC上,为用户提供媒体内容的接收、展现服务,提供音视频内容直播、点播、下载形式等服务,并提供广告、资讯等增值服务。通过统一的客户端界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业务体验。
两次转型找准业务方向
王之栋介绍,思华科技公司虽然也做了两三次转型,但是一直在做软件。2000年成立的时候,主要是想做类似移动梦网、移动增值业务的管理平台,因为公司董事长是从亚信出来的,对移动比较熟悉。然而公司成立两个月以后,卓望科技成立了,他们把中国移动整个平台市场给包掉了,等于思华科技的目标市场没有了。
第一次转型是因为发现,广电的运营商在做宽带接入业务。“公司的创始人是做计费系统出身的,觉得这是比较好的机会,杭州广电当时要做宽带业务,后来上了一套思华的宽带认证计费系统,成为公司第一个客户。思华最早的业务类似于BOSS,后来这条产品线一直延伸,从做宽带的认证计费,到做广电数字电视的BOSS,像杭州、江苏、新疆都是我们的客户。”2007年的时候,思华把这一块业务剥离独立成立一家公司,在2010年卖给了亚信。
思华科技第二次大的转型是在2003年。思华科技收购了两家比较小的创业公司,开始往流媒体和广电互动媒体方面去转型。“2004年开始做电信和老网通的PC流媒体CDN系统,之后随着手机的普及和IPTV市场的兴起,将重心转移到手机视频和广电的互动电视领域,一直持续至今。可以说2003年的转型,使思华有了更为雄厚的技术储备,并且为后来思华快速成长为行业领先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十三年的不断技术研发和积累,思华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互动媒体平台软件行业的领先企业,荣获包括“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2011年中国软件和技术服务业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品牌”、“2010年度上海市明星软件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在内的数十项荣誉。
思华实施过的项目南至海南北至黑龙江,几乎遍及全国。在上海、北京和杭州设有研发中心,在北京、广州、杭州设有分公司。与华数集团、东方有线、陕西广电网络、重庆广电、河北广电、广东有线、天威视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众多行业领先的广电运营商和大型通信运营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思华更是多次受邀参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及核心客户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公司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认可。
扎根上海浦东软件园
思华科技是2000年成立的,在张江注册。2010年之前,思华科技是在浦西办公,换过很多地方,最早是民防大厦,后来在静安寺,再后来搬到天地软件园。2010年~2012年在陆家嘴的未来资产大厦,2013年年初搬到上海浦东软件园。
思华科技是一家软件公司,主要依托良好的人才队伍开展业务。为了招揽好的人才,公司必须在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最好是在繁华地带,所以思华科技最开始都是在市中心办公。出于吸引人才的考虑,思华科技2010年搬到了陆家嘴。但陆家嘴主要以金融为主,租金上涨比较厉害,对软件公司来讲难以承受,另外一方面,也是觉得整体氛围不太好,都是金融企业,做软件的几乎没有。
王之栋表示,思华科技最终选择将公司总部搬迁到上海浦东软件园。主要原因是张江汇集大量的软件公司,政府非常高效,积极为企业服务,在税收、基金支持、人才政策方面给予了非常好的条件,非常有利于我们这种软件公司的发展。园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设施完整、生活便利、服务周到,有利于公司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到张江后,管委会、税务和园区等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相关的问题,解除了我们的一些后顾之忧,对公司帮助很大。
链接
思华科技:专注互动媒体14年
上海思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在上海成立,是一家长期专注于互动媒体平台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实施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总部位于上海张江,并在北京、杭州、广州、成都、西安、南京、济南、沈阳设有营销和技术服务中心。
公司目前拥有200多人的技术团队,78.9%为本科以上学历。
应对重组难题
根据5月24日相关部门的电信重组通告,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GSM网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形成了三大运营商全业务、并齐驱的格局。
在如此重大的重组形式下,整合成为电信运营商首先面临的问题,这包括业务的整合、架构的整合、人事的整合等等,其中IT整合更是运营商业务融合最先要面临的考验。
中国惠普技术咨询部行业售前总经理李立在演讲中逐一分析了各大运营商所面临的IT方面的挑战。以中国电信为例,并购了CDMA网络,固然将拥有开展移动业务的法宝,但如何在以往相对完善的固网支撑平台上,提供移动业务支撑,并将CDMA的计费、CRM和网管系统进行很好的整合,实现固网、移动的融合,打造整合的业务支撑系统,都成为IT必须面对的直接挑战。
“未来,运营商IT支撑系统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计费系统、网管系统、CRM系统上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对用户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身份识别。” 李立说。要在业务层面真正实现固定与移动的融合,让客户能够享受到“一台清”――固网、移动、数据业务在同一个柜台可全部办理,进行统一账单结算。在IT层面,必须做到将原来各自独立的网络的客户信息统一起来,对来自任何业务领域的客户,都能及时、快速地定位客户的身份,找到业务对象和绑定的业务; 而对于网管,必须实现多网的融合,做到统一管理和部署。
惠普亚太区电信经理Huan Boon Kean认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在重组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为了促进中日韩三国运营商的交流,惠普还计划在北京奥运会后组织一次北亚解决方案演变论坛,邀请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运营商,同中国的运营商进行交流。
助力电信整合
“我们比电信厂商更了解IT,比IT厂商更了解电信。” 李立向媒体记者阐述惠普在这次电信运营方面的优势。据了解,惠普可以从应用、支撑、IT基础设施三个层面全方位助力运营商业务融合、支撑系统融合和IT的融合。
李立说,随着电信运营商的重组,中国惠普不仅在软硬件产品上提供支持,也会全面跟进运营商的重组过程。在网络、业务融合方面,提供演进策略和方法。同时,还愿意帮助运营商做适合全业务运营的理想的IT架构咨询、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