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预警工作机制

应急预警工作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急预警工作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急预警工作机制

应急预警工作机制范文第1篇

(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镇江 212009)

【摘要】根据《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要求,本文就企业如何与编制单位配合、环境风险能力评估、预案分类与编制、信息传递等方面,结合现有预案存在的问题,进行中肯合理的分析,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探讨

基金项目:2014年环保部监测司科研基金项目“镇江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张先宝(1973—),男,硕士,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环境应急专家,从事环境应急监测与管理工作。

编制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能够使企(事)业单位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制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事件产生的环境影响[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文件,《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都详细规定了编制准则和要求,笔者曾经多次参加急预案报告评审工作,在报告评审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总结分析供各位同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提出不同意见共同商榷。

1业主与编制单位有机结合充分沟通

《应急预案》编制主体是企(事)业单位本身,要求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类别,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应急预案》是企业在遇到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以自身能力如何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和降低损失的作业指导书。对于风险源辨别、程序格式、信息传递等《应急预案》专业性范畴,需请相关专家编制,两者应有机结合,及时充分沟通。

而实际操作过程中,业主单位往往认为既然委托给编制单位,就由编制单位全权负责,只提供项目基本情况、环评、安评等基本资料,其他工作不主动配合,编制单位调查不充分,赶进度求形式,模式化进行,同一编制单位编制不同企业应急预案类似,使得《应急预案》与实际出现偏差,具体到操作层面,指导性不强,对《应急预案》应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业主单位要与编制单位充分沟通,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

1.1风险评估与客观事实相吻合

风险物质环境影响的测算是环境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预判环境事件等级理论依据,但多数编制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时,风险物质环境影响评价真接引用环评报告书中环境风险评价内容;而企业生产、储存、运输等实际情况往往与理论上存在差异;周边环境与环评时相比也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编制应急预案时,应按生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物质统计和风险影响测算,结合气象、地形和区域分布,对敏感目标的影响进行评估,确保计算结果相对客观准确。环境事件与安全事件要分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往往由安全生产事故所引起,但并不是所有的安全事件都会引起环境事件,要考虑到发生事故后,对企业周边区域水、气、土壤、生态以及敏感目标是否产生影响。

有的报告根据重点风险源和风险物质最大可信事件选取重点分析,多数选前两三个,实际应先预算,要针对最大可能的情况下,出现事故时的影响范围来确定,只要能引起区域污染事件的,都要进行专门重点分析,否则会误导企业,认为此类事件不重要或不可能发生,而一但此类源和物质发生事故,企业在《应急预案》中找不到指导依据,失去应急储备功能,就会影响事故救援和处理效果。

1.2现场防护和救援设施与清单一致

现场防护设施是保护应急救援人员的必要设施,而救援设施是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保障。应急预案中现场防护和救援设施与清单,往往需要根据风险物质、事故特点、环境风险、现场应急成员来确定,而企业在实际配置中经常会存在防护和救援设施配备不全,物资过期,摆放位置不符要求等情况,因此编制单位应配合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核清防护和救援设施配备情况,并在应急预案中明确防护和救援设施使用规程,明确物资核查与更换周期,确保防护和救援设施常备有效,随时取用。

1.3现场处置制度措施细化具体

目前应急预案多数现场应急救援措施模式化程度较重,针对现场具体防护、防火、防爆、防漏办法,以及救助、救火、堵漏、防渗、防污染扩散待措施,基本能够描述,但均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现场应急制度措施是企业的作业指导书,防护救援应具体到人,应急处置应具体到工段。工作规程明确所有应急救援办法,明确现场应急组人员职责。危险源位置应细化到点,必要时竖立警示牌,防护处置工作责任到人,重点岗位职责上墙。要针对相应情况编制现场处置预案,强化演练,确保警钟长鸣,任务熟练,一有应急任务不急不慌,应急救援按要求进行,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和损失。

1.4企业环境应急能力评估到位

多数《应急预案》对企业自身环境应急能力没有分析,直接按导则要求制定相应的救援组织、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和保障制度等内容,实际上企业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从安全角度出发,自身是有一定的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只是现有的应急能力,能否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相结合,应急制度是否满足环境事件应急要求,应该认真分析与评估,根据评估的情况,结合企业原有的应急能力,优化、合并、扩展和完善,确保在强化原有应急能力的情况下,补充完善与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组织、制度、技术、物资、方案,要将企业所有的应急能力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并从环境事件应急的角度,对企业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2预案分类清晰,内容贯通一致

应急预案讲究可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根据企业大小、环境风险种类,区别对待。因此,为体现应急预案针对性、目的性和简洁性,预案分类要清晰。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由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和附件组成。

2.1综合环境应急预案概况全面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件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内容。综合环境应急预案概括性强,针对环境风险种类较多,适合于可能发生多种类型突发事件的企事业单位。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规定,《应急预案》有总则、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应急响应与措施、后期处置、应急培训和演练、奖惩、保障措施、预案的评审、备案、和更新、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附件16项内容。《应急预案》编制一般章节都不会少,但其中内容繁简不一,多数预案一点不拉的将每一个内容与小章节都列入《应急预案》中,没有实质性内容就将导致原则性原话生搬硬套,指导性不强,失去可操作性。企业与编制单位要根据相应企业的类型、生产工艺、风险源和风险物质特性,对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最大可信事件,如何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降低污染,制定相应措施,对导则规定每一部分要求,涉及到的详细描述,对不相关的可少写或省略,以免画蛇添足。因此,综合应急预案要求内容全面是指按导则要求将与企业相关的所有求描述完整,不是将导则上的要求全部照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能保证《应急预案》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专项环境应急预案详实具体

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主要污染物种类、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专项环境应急预案主要针对某一种类的环境风险,因此,应当针对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注重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事件的判断。

对一些大型企业,风险评估确定有两类以上的风险物质或风险源,为了突出重点,强化指导,需要有针对性的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专门的预防措施、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等。另外,对一些存在一类风险源或风险物质的小企业,可不编制综合预案,只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2.3现场处置预案责任到人

现场处置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主要针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注重预防应急措施,指导性强。

如果说《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处置救援的作业指导书,具体体现就落实在现场处置预案,应急现场应急预案制定一定要详细、明确、简洁,对于企业来说,一线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薄弱,一但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可能手足无措,不仅不会应急救援和处置,有时还会干扰和影响救援和处置,情况突出时还可能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伤害。因此,在现场应急预案编制,责任应该具体到工种和岗位(考虑到工人有到班和换岗),防护和操作规程用流程图形式,个人防护、救援和处置操作要求应该直接和命令式,确保现场人员简单培训就能参与《应急预案》的演习与实施。

2.4附件材料完整有效

附件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批复、文件、环境风险评价、制度、清单、合同、图件等资料,应注重收集应急救援行动、应急人员培训、演练和救援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和参考的相关资料,同时还要考虑在风险评价等相关计算分析时需要的资料,这些资料是预案的辅助与补充,因此,在《应急预案》实施期间,应规定对这些资料的查新计划和对救援物资的更新计划。

在《应急预案》中,现场处置预案是必须要有的内容,而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则视环境风险种类和企业大小而定。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和附件内容和特点要分清,各预案环境风险分析、应急分组、信息上报、救援责任要一致,附件收集信息尽可能完善。

3事件考虑周全,应急措施到位

《应急预案》往往涉及到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特别是一些从事过安全评价的人员,过多重视安全问题而忽略环境事件。对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是对上级区域环境应急预案的补充,也是本单位安全评价的延伸。

环境事件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1]。安全事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两者定义表明,环境事件考虑的影响因素多于安全事件,安全事件主要指造成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环境事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环境功能影响、生态破坏、社会不良影响。从管理的社会分工角度,公司内部因安全问题人员、设施等受到的影响,由安全部门管理。公司外部(区域级安全事故)影响由环保部门管理。因此,在环境应急预案中,重点要分析对外部影响的风险物质、风险源、影响方式、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对象。并重点规划一但此类事故发生后的内部应急救援、应急防护、应急储备;外部救援说清敏感目标、责任部门、疏散路线、联系清单和降低外部影响的配合方式。

4危害方式说清,保护目标说全

环境事件的产生有安全事件引发的,也有其他情况引发的,不仅对风险源可能产生爆炸、火灾、泄漏、环保设施故障等直接危害方式分析,还要对可能衍生的环境危害进行分析,特别对事故处置时可能产生的次生环境危害,事故处理后产生废水、危险固废的处理,保证这些物质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应急预案》要关注环境次生事件,要求企业做好与周边敏感人群沟通,做好宣传,以免一但出现突发生事故时出现群体性事件。

5环境应急预案应当承上启下,注重衔接和联动

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区域环境应急预案的基础,要注意与周边企业联动,预案编制过程中,不仅要参照预案编制导则和相关文件,还要注意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或园区管理部门等相关环境应急预案衔接,特别涉及到的救援物资和技术人员的应急储备,要在企业预案中作出说明,还要进行培训与演习。预案风险评价中影响范围涉及周边企业的要将可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告知对方,同时要针对附近企业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6应急监测方案要规范

多数报告编制人不清楚如何制定环境监测方案,要么与排污口环境监测混淆,要么超企业范围与能力。实际上,根据导则要求和环境监测责职范围,《应急预案》中环境监测应该分两部分,一是针对重点危险源监测监控进行的监测,二是在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监测。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重点危险源监测监控是企业自主行为,应急监测方案应建议定点监测点位,仪器设备,报警限值,流动监测方式,监测频次;应急监测记录;核查要求;数据上报和信息传递规定等内容。

事故发生后,区域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监测,由环保部门监测机构负责,但在《应急预案》也要规定企业配合方式,要求企业结合风险源监测监控情况,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事故位置、污染因子、大致排放量等基础信息,同时按《应急预案》模式,根据事故情况和气象条件,初步计算可能影响范围和污染程度,供环境监测相关部门参考,并由专人配合监测部门的后勤、联络和服务等工作。

7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评价审核,进行环境应急预的编制单位和人员,在业务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偶尔也会见到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值得称道的报告。本文中探讨的问题只是一家之言,希望与大家进行业务交流,共同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应急预警工作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企业;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前言

内部控制就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阶层与员工阶层以其具体工作内容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并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主要动力对整个工作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展开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影响的分析就十分必要。

二、基于财务会计背景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

财务会计环境是企业管理运行最重要的一种环境,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成效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财务会计控制也应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给予重点关注,以在财务会计背景中有效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减轻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产生的不利影响[1]。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主要包括:

首先,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产生着直接影响。财务会计是企业内部控制最主要的对象,企业在制定以及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都需要充分考虑财务人员的意见,内部控制工作也同样需要财务人员来执行。但在实际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之中,财务人员的作用却未充分发挥出来,极大的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落实。

其次,各项财务制度未落实到实处,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以及财务工作的实施都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做保障,但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工作之中,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制度都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制度本身的严肃性以及刚性,从而阻碍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2]。

再次,财务人员的会计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从而影响到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总体水平的提升。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但就目前财务会计的监督情况来看,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较为分散,财务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环境较差,财务会计人员之间的业务竞争不正当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开展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财务会计背景下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1.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进行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巨大影响,还与自身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有着直接的联系。企业只有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都积极有效的执行,从而确保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应做到有效、科学,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财务会计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预算控制体系、会计系统的控制体系、财产控制体系以及结算控制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方面的内容都进行不断完善,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2.明确企业内部人员的各项职责

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不管是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还是控制工作开展的目的,都和企业各项工作的效率紧密联系,只有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而要更好的达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效率的目的,就要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各项职责给予进一步明确,使每位员工都对自身的职责有明确的认识。企业管理者要对各项权利进行合理的协调,以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企业内部人员的各项职责就是要使员工对自身的岗位职责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并将自身的岗位职责积极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企业才能实现内部的有效控制,进而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3.提高财务会计人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及执行效果

财务会计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及执行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财务会计是企业产生经营的关键,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每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都通过财务会计体现出来。企业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审核能够较好的掌握自身的经营状,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控制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因为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能较好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4]。要提高财务会计人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及执行效果就要: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给予高度重视;根据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以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高效开展;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以督促财务人员较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财务会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会计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各个企业应从财务会计背景出发,有效分析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并在财务会计背景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水平,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魏微.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5(2):108-109.

[2]邵永慧.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3(9):788-789.

应急预警工作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效竞合;合作伙伴;优质猪肉供应链;形成机理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家,但中国养猪业和猪肉生产在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质量安全状况未有相应的改善,直接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猪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实施供应链管理,组建由适度规模养猪场、大中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超市和中高收入理性消费者构成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改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提升国内消费者生活质量和猪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孙世民,2006)。

供应链管理强调合作伙伴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共赢思想。美国学者Nalebuff Barry和BrandenburgerAdam于1996年在《竞争合作》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竞争合作理论。他们认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竞合是指,合作把饼做大,竞争把饼分掉。国内学者钟胜(2006)进一步指出,合作创造竞争优势,以获取更大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供应链企业的竞合,先是通过合作创造相对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再是利用公平的分配制度合理地分配合作带来的整体利益。离开了合作,供应链管理难以成功;没有竞争,供应链也缺乏续存的活力。

竞争合作理论被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表性的研究有:王永平等(2004)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竞争合作机制的演进过程;焦志莹等(2005)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经济学模式、组织行为学模式和自组织模式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甘凯等(2006)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竞争合作程度系数的概念;张威等(2007)从生态演化的观点提出了企业竞合关系分析模式。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供应链企业竞合关系的一般分析,对竞争与合作的内在联系涉及较少。事实上,合作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过多的合作必然会减少竞争,活力不足;但过度竞争又会损害合作,优势不强。可见,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需要一个适度水平的竞争与合作,即有效竞合。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笔者将针对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特殊性和基本定位(孙世民等,2006),在论述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即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Pig Farm,Slaughterhouse,Supermarket,简称PFSS,全文同)有效竞合内涵的基础上,剖析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机理,旨在为加快我国优质猪肉供应链的建设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二、PFSS有效竞合的内涵

(一)有效竞合的概念

竞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现象。在经济学范畴中,竞争是指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以便获得最大利益的斗争。竞争一般是指利益的争夺,从而竞争双方或多方因利益的冲突而互相排斥,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和对抗性,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可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产生竞争活力。

合作是企业走向成熟的表现。合作是指企业之间和谐共处,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合作,充分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个别有限资源和能力,协同把“蛋糕”做大,实现整体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快速响应、质量改善、成本较低、高水平服务和柔性供给,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提高合作者的个体利益,从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这种来源于企业间合作的优势,笔者称其为合作优势。

竞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合是指在运作过程中,企业始终处于竞争和合作的氛围,不管是针对竞争对手还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都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或是一种合作性的竞争,这种竞合关系既有竞争活力又有合作优势,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源泉。可见,企业的竞合同时存在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中,即与竞争对手在进行竞争的同时,也有合作的可能性;对供应链合作伙伴而言,在进行合作时也必然包含着因利益分配导致的非零和竞争博弈。

有效竞合是企业竞合的一种理想形态。借鉴J,M.Clark(1940)关于有效竞争的概念,笔者提出企业有效竞合的观点,即企业竞争活力与合作优势相互促进的一种理想状态。结合Nalebuff Barry和Branden—burger Adam的竞合观点,供应链合作伙伴有效竞合就是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在核心业务上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供应链业绩,再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分配供应链整体利益,促进合作伙伴间的合作程度,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从而形成“合作一提高绩效一合理分配一促进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PFSS有效竞合的内涵

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有效竞合,即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之间的合作优势与竞争活力有效地协调起来,从而形成有利于优质猪肉供应链长期发展的竞合格局。

1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前提是能力及资源互补。传统的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之间由于缺乏合作而注重各自能力和资源结构的完整性,相互间互补性差。与此相反,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仅将有限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擅长业务和核心能力,因此必须在产品(主要是种猪、饲料、兽药、商品猪和分割包装肉)开发、系统(如生猪饲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库存决策等方面相互合作,才能形成并不断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所以,能力及资源的互补成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有效竞合的前提。

2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核心是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主流理论认为,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焦点是速度,但优质猪肉供应链追求的应是质量安全。这是因为:从供给角度看,生长周期引致的时间竞争局限性决定了优质猪肉供应链不能象制造业供应链那样追求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而应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从需求角度看,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用户主要是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他们更加关注猪肉的质量安全状况。从全球发展趋势看,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重点由原来的保证供货质量逐步转向保障质量安全,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今全球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黎继子等,2004)。因此,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核心是优质猪肉质量安全问题。

3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本质是公平与效率统一。有效竞合的两个决定变量是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合作优势在于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是PFSS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产物,表现为优质猪肉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提高;竞争活力的现实意义表现为PFSS之间通过协商解决利益分配中的争议、冲突和矛盾,合理分享合作带来的成果,体现了优质猪肉供应链的公平性。

4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标准是关于努力程度与收益之间的最佳配置。笔者认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有效竞合的标准是:齐心协力地创造集体利益,公平合理地分享个体利益,创造利益与分享利益良性互动发展。笔者(2004)的前期研究表明:在能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取决于PFSS的努力程度(表现为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整体利益的分配制度又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努力程度。因此,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有效竞合状态,是一种关于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的努力程度与收益之间的最佳配置。

5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理想状态是共生。共生是一个来自于生物学的概念,指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现已延伸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之间的共生是对竞合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强调PFSS三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共同进化;另一方面强调和而不同,与异质者共生,实现自我发展与对其他共生成员促进的统一。可见,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有效竞合应是这样一种状态:共同生存、共同盈利和共同发展,保存、延续与提升和谐统一、相互促进。

6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目标是优质猪肉的高质量与低成本间的平衡。供应链管理目标主要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成本之间的平衡,这无疑是合作伙伴间有效竞合的目标。对优质猪肉供应链而言,其用户服务水平表现为猪肉消费者的满意度。根据竞争理论权威专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消费者满意度提高表现为三方面,即价格不变价值提高、价值不变价格降低、‘价格稍有提高价值大幅度提高。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目标客户(中高收入理性消费者)决定了其满意度的侧重点,即在猪肉价格稍有提高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其质量安全水平。可见,PFSS间有效竞合的目标是追求优质猪肉高质量与低成本两者之间的平衡。进一步说,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增加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否则,合作没有成果,竞争没有活力。

三、PFSS有效竞合形成机理

(一)PFSS有效竞合形成机理模型

机理和机制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机理强调组成部分共同的本质属性及其决定的运动原理,说明事物是如何发生、变化和发展的。机制强调组成部分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耦和关系。机理决定和制约着机制,是基础和前提,机制是机理的具体实现形式。这里的形成机理,就是要试图回答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有效竞合是如何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它包含哪些机制?见图1。

由图1可见,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机理包含动力机制、传导机制、激励一约束机制、冲突一协调机制和实现机制等五个机制。它们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构成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一条主线和两条辅线,对应着一个内循环和两个外循环。其中,“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实现机制形成并增强有效竞合效应动力机制”这一主线构成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内循环;“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与发展有效竞合效应激励约束机制”附线和“冲突协调机制形成与发展有效竞合效应冲突协调机制”附线分别形成左右两个外循环。笔者将内循环中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实现机制称为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主导机制,将左循环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右循环中的冲突一协调机制称为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辅助机制。

(二)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主导机制

图1中,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实现机制之间的循环过程是:在不断提高猪肉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实现每个合作者的利益最大化,成为PFSS之间开展有效竞合的源动力;PFSS有效竞合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而合作优势表现为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竞争活力来源于合理分享合作成果带来的积极作用;对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的需求使PF-SS摒弃了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思想,产生了相互间关系由竞争-合作-竞合-共生演进的动机;这种动机引导着PFSS的行为,即相互间签订合同并彼此承诺,通过兑现承诺而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逐渐形成和谐共生的有效竞合长效机制。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可提高猪肉质量、降低猪肉产品成本、公平分配供应链整体利益,提高猪肉供求双方的满意度,进一步增强PFSS对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需求的愿望与程度。从系统科学的原理讲,这会增加负熵、减少正熵,形成并放大涨落,推动PFSS有效竞合的优化和升级。

1 PFSS有效竞合的根本动因在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从理论上讲,PFSS间之所以开展有效竞合,是因为满足了个人理性约束。即PFSS从有效竞合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非有效竞合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换句话说,PFSS间有效竞合可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从现实中看,笔者于2007年寒假组织了一次遍及山东、湖南、湖北、广西、浙江、贵州和陕西等7省份的规模养猪场和养猪专业户加盟优质猪肉供应链意愿的调查,534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规模养猪场和养猪专业户与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动机,排在前两位的是减少风险和增加收入。

2 PFSS之间的合作优势表现为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优质猪肉供应链中,优质猪肉是一个整体产品概念(孙世民,2003)。因此,PFSS的合作优势表现为:(1)大幅度改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包括猪肉的卫生、安全、营养和风味等要素,是消费者购买优质猪肉的真正目的;(2)大幅度改进形式产品。形式产品包括猪肉的品质、品种、品牌、包装、商标等要素,是消费者可感受到的产品实体;(3)大幅度改善延伸产品。延伸产品包括猪肉的质量承诺、食用说明、信息传递和冷链配送等要素,是消费者在使用形式产品中获得的有形产品以外的附加利益。

3 PFSS之间的竞争活力在于竞争内容的协商解决。尽管PFSS之间存在着战略伙伴关系,但他们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由于利益分配问题的存在,相互间不免会产生异议、矛盾甚至冲突,即竞争。由于在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这些竞争可通过内部协商友善地解决,因此解决竞争的同时促进了PFSS之间的沟通、理解、信任和协调,进而推动优质猪肉供应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企业文化契合度、增强相互信任水平,最终提升整体运作效率。

4 PFSS之间合作优势与竞争活力的有效协调需要承诺和信任。根据合同法,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间通过签订合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只有每一方都作出承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履行合同中规定的权利、责任和业务,才能有效竞合。信任,就是相信对方能兑现承诺。通常,合作一方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对另一方的信任。PFSS中的任一方只有信任其他方,相信他们的能力、可靠性和态度,自己才会兑现承诺并为其他方负责,相互间才能有效竞合。

(三)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辅助机制

1 激励一约束机制。激励和约束既对立又统一,激励-约束机制促进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与升级。

通过激励可调动PFSS各自的潜能,增强其合作的意愿与行动。激励途径主要有:(1)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主要是充当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利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方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选择养猪场和超市。这样做,避免了签约前的逆向选择和签约后的败德行为,同时也是对入选者综合能力的认可,使入选者产生成就感、自豪感和归宿感; (2)业务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提高PFSS的技能和效率,增强其对供应链整体的感激之情和回报之行; (3)绩效考核。根据强化理论,屠宰加工企业对生猪质量安全状况好的养猪场和猪肉消费者满意度高的超市进行正面奖励,可使其进一步改善生猪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相反,对表现不好的养猪场或超市进行适当的负面处罚,可使其放弃不良行为并向好的方向转变。

通过约束措施可规范和优化PFSS的行为:(1)外部监督。主要是屠宰加工企业对养猪场和超市履约行为的监督,如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养猪场的饲料和兽药使用、饲养环境、疫病防疫和驱虫消毒等基本情况,随机地化验生猪的尿样或肌体组织等;(2)内部自律。利用PFSS社会人假设的一面,依靠各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约束,向行为优良者看齐,自觉履行和约。

2 冲突-协调机制。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冲突客观存在,协调是对冲突的解决。从冲突到协调是一个从不相容目标到相容目标的过程。冲突一协调机制保障PFSS有效竞合的健康持续发展。

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之间彼此冲突的焦点在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公平分配。实际运作过程中,冲突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1)内部交易价格的确定。优质猪肉供应链内部交易价格,主要是指PF-SS之间在饲料、种猪、出栏生猪和分割包装猪肉等交易过程中的价格。(2)产品质量的定级。是指对饲料、种猪、出栏生猪和猪肉等质量等级的界定,受定级标准和方法的影响。(3)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通常,PFSS都努力寻求机会试图把自己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和决策方式等渗透到整条供应链中去,以便增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PFSS间冲突还有交易附加条件(如超市进店费)索取、关联业务(如公共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和客观风险承担等。

利益协调的两个关键是利益分配和利益补偿。针对冲突内容,优质猪肉供应链的利益协调机制是,PFSS相互间进行平等地协商产品质量等级和内部交易价格的确定标准与方法,科学准确地评估每一合作伙伴对关联业务的贡献和客观风险带来的个体损失,并根据贡献和损失大小给予合理补偿。

应急预警工作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国际环境合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度科研课题《非政府组织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SK201530)的研究成果。

X321

“国际环境合作,就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对国际社会有共同影的环境问题和对全球环境有损害或潜在危害的活动,国际社会有关国家以谋求共同利益,本着全球伙伴和合作精神,采取必要的共同行动和措施加以解决。”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政府间的环境合作是该区域环境治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该区域环境治理机制最核心的内容。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促使该区域各国政府加快了国际环境合作的步伐,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国际环境合作中来,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境合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跨环境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方面,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增强,这也正式国际环境合作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前提。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保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环境活动和环境项目,大大提高了该区域民众的环境意识,增强了在该区域进行投资贸易活动的跨国公司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而区域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增强使该区域的民众、企业和各种组织机构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环境合作中来,这就使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环境合作的社会参与程度得到了扩大。

另一方面,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山川相连,其自然资源多具有跨境性质,该区域各国政府对这些跨境自然资源的利用就容易产生很多跨境环境问题。由于各国的利益有所不同,在处理这些跨境环境问题上,各国之间经常会产生许多矛盾甚至冲突。而环保非政府组织或通过对各国政府施加环保压力,或开展大量与之相关的环境活动和环境项目,大力推动了各国政府解决这些跨境环境问题的步伐。

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际环境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机制内各国深化环境合作的基本标志。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境合作机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湄公河委员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而环保非政府组织则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影响着这些环境合作机制的发展:

一是为这些环境合作机制提供大量环境信息。而在环境合作形成之前,国家对某一环境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愿意为之采取某些行动是形成环境合作的关键。非政府组织为环境合作机制提供某一环境问题的大量信息的做法就会促使该问题被列入国际环境合作谈判的议题,从而推动环境合作的形成

二是在关于建立环境合作机制的相关各国谈判中,环保非政府组织会利用自己作为观察员或参会者的身份,寻找机会积极游说参与谈判的各国政府代表或代表团,提供相关的环境信息,并平行召开与环境谈判有关的非政府组织论坛,积极关注谈判进度,将环境谈判的进度、环境谈判中各国的立场和主张、环境谈判中出现的问题和利益冲突等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作为独家消息刊登在自己的网站或刊物上,或是及时通过各种现代媒体论坛的讨论结果,以期引起参与环境谈判各国政府的注意并对谈判代表产生影响。如果谈判不顺利或停滞不前,谈判代表难以协调一致,非政府组织还会通过动员群众进行联合签名、抗议、游行示威等给谈判代表施加压力。

三是当环境合作机制形成之后,环保非政府组织常常会通过发挥其监督作用,关注相关环境条约的履行情况和相关环境项目的执行情况。此外,随着环境问题涉及面越来越广,环境问题的成因和结果越来越复杂,要求现存的环境机制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而环境条约也需要进行定期的修改。环保非政府组织积极关注各种环境事件,根据环境问题的新状况各种最新报告或为此努力游说各国政府应采取进一步行动以完善环境条约。

三、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环境外交是一国推行其环境外交政策、维护其环境权益、促进其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基础是国际环境关系,即国与国之间在环境保护方面形成的关系。而环保非政府组织通过给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施加压力,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际环境关系和区域一体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一方面推动了该区域各国之间环境外交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有些非政府组织基于急待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或受到某些发达国家和财团的操控,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具有片面性,往往会夸大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相关国家的国际环保形象造成了极大不利影响,给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际关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例如,目前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国成为了该区域很多环保非政府组织聚焦的对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云南省位于大湄公河等国际河流的上游,中国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上游进行的水电开发便遭到了这些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诸多阻挠,甚至试图将中国企业的水电开发扩展到国际外交领域,以期通过某些国家的环境外交来给中国政府施压。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环境合作的影响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增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各行为体的环境意识,扩大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环境合作的社会参与程度,还能推动环境合作的形成,促使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加快解决跨境环境问题的步伐,并对环境合作机制进行及时的监督。但在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所施加的环保压力会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中国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积极应对非政府组织的这些利弊影响:一是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与非政府组织交流的信息平台,从而加大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相关政府机构部门、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与交流。二是加强对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和政策宣传,使之成为中国政府与活跃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非政府组织的对话“桥梁”和“纽带”。三是健全和完善中国在环境方面,特别是关于投资时保护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使中国投资企业完善自身的环保意识,加强自身的环保责任。

应急预警工作机制范文第5篇

一、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一)健全风险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认真落实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登记、监控和治理制度,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和动态监控体系,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方案“五落实”,切实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特别要针对森林火灾、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和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病险水库、交通事故多发区、危险品仓库等,各镇(办事处)、各相关部门要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重大隐患的,要限期整改治理,消除隐患。

(二)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加强气象、水文、地质等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工作。要建立包括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村(居)委会人员、村(社区)中心户、地灾点监测员、水库管理人员、网格信息员等在内的预警信息重点对象联系方式信息库。接到应急指挥机构预警信息要求后,各镇(办事处)、各相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工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子屏、短信平台等媒介和技术手段,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第一时间向特定群体预警信息,并及早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三)健全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按照“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发挥优势、协同应对”的原则,建立应急处置工作信息互通、协调会商和协同处置制度,健全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在信息共享、组织指挥、行动方式、应对保障等方面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各专项应急预案主责单位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至少召开1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建立常态情况下的沟通协调与非常态情况下的配合联动机制,确保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高效运作。要健全快速反应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镇(办事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速控制现场局面,及时妥善处置。

(四)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总结制度。要及时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分析评估,建立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档案。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为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可能再次发生的突发事件提供经验。

二、积极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一)抓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按照《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列部门应急预案目录,凡近三年来未修编的部门预案,各责任单位要完成修编和报备工作。进一步推动基层应急预案全覆盖,抓好镇(办事处)、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能源、交通等重点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举行大型会展、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应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办和有关部门备案。

(二)加大应急预案演练力度。要高度重视预案演练工作,认真落实年度应急演练计划(见附件),重点在自然灾害易发区,重要基础设施和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经营管理单位,矿山、易燃易爆品、危险化学品等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各责任单位要召集预案成员单位,科学制订演练方案,周密设计演练脚本。各镇(办事处)要结合实际制订演练计划,组织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的应急演练。各演练牵头单位要认真开展演练总结评估,对发现的问题要落实整改措施,并在演练结束后10日内,将演练图片、演练总结、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

三、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有效保障应急值守、队伍建设、应急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预案演练、科普宣教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二)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应急值守工作的统一要求,落实至少1名党政主职在属地守土履责、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夯实工作责任。要加大值班电话抽查、传真抽查、现场抽查力度,增加通报频率,确保应急值守工作质量。要进一步健全信息报送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市突发事件信息应急处置暂行办法》(当政办发〔2012〕59号),按照“按标准报告、逐级报告、准确及时报告、连续完整报告、稳妥谨慎报告”的原则,实行“条”与“块”相结合的信息报告制度,强化属地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确保“情况准、信息快”。严格落实《市重大信息报送及研判机制实施办法》,敏感信息不拘泥于报送标准,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报告。

(三)抓好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要合理规划建设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及时补充和更新生活救助、公共卫生、抢险救灾等应急物资储备及专业救援装备。民政部门牵头负责生活用品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建设,交通部门牵头负责运输能力的储备建设,公安、消防、安监、住建、卫计、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做好自身的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和装备建设。要强化应急物资的登记、核实和管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做到应急物资尽早储备、及时更新、随时调用,逐步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动态管理和共享,努力提高物资装备保障能力。

(四)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镇(办事处)和民政、科技(地震)部门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维护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逐步使之规范化,落实应急物资、医疗、供电、通讯、供水、应急厕所、垃圾处理等应急保障工作。要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实际编制相应应急预案(内容包括疏散路线、安置区域、指挥人员责任范围划分等)、《居民应急避难宣传手册》,并适时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四、全力抓好应急宣教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