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制度建设意义和重要性

企业制度建设意义和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制度建设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制度建设意义和重要性

企业制度建设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现代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创新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

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改革中,企业财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重要问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财务行为。也就是必须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筹措资金、使用资金和分配收益,才能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建立企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内在需求

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金活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是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透过价值形态管理,达到实物形态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3)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建设财务管理制度

尽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已有多年,但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依旧是会计和财务不分、财务仅是作为会计的附庸而存在,其对象仅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已。因此,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筹集资金、用好资金起积极作用。

2、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

企业财务、会计分别设立机构是体制创新的思路,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其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管理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企业、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同,其财务管理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才具有可操作性。

(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的财富增加越多,越接近于企业的目标。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反映利润取得的时间,反映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反映受风险大小的影响。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

企业财务会计体制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中应当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讲求实效。要充分认清会计环境,遵循国家法令法规,体现效益原则和内部控制原则,有利于和国际企业财务制度衔接,还要考虑到改制中的便于操作。

(1)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企业的经营者及财务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同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

(2)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培训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学习班及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和会计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财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使广大财务人员自觉重视职业道德的修养,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做好本职工作。

(3)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

在现代企业中,公司的财务管理通常与公司的高层领导有关,如总裁、财务总监等,还有一些级别较低的部门主管。因此,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避免公司的管理出现漏洞,减少公司的经济损失。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强有利的保障。

总之,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以财务决策为中心,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因此,财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合理地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抓住发展机会,规避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军.新型财会管理体制模式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期- [2]杨银轩,张秀利.创新国企财会管理体制的思考[J].煤炭企业管理,2002.2期-

企业制度建设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建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意义、原则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将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一、建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原则

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企业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2、成本效益原则。3、相互制约的原则。有效适用性原则。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

(一)资金控制方法。随着集团整合化管理的要求,多数企业集团内部都设有财务结算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可以有效调节资金流向,合理控制集团资金的使用,协调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资金分配,盘活集团资金,防止资金闲置,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使用上的平均主义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集团可以有力地加强对各成员企业资金的监管,减少资金的风险。

(二)人事控制方法。财务总监代表股东打破了经理人员的权力的过度集中,能在日常工作中监控财务活动的全过程。

(三)制度控制方法。企业集团一般通过统一制定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来规范成员企业的财务行为;统一财务处理方法和程序,以实现对成员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控制系统主要由财务监督与内部审计两个方面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所属单位执行财经纪律、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内部监督,保证企业集团按照既定目标平稳运行与发展。

(四)预算控制方法。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过程中,预算管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管理水平良好的集团,预算常常用于判断各级管理人员的业绩,理想的预算制度既能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的完全一致,又能激励各级管理人员按照符合道德的方式去实现集团和个人的目标。

(五)业绩评价方法。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及评价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的数量应在八个以内为宜。不同的集团根据各自的预算指标、同行业平均指标、历史同期指标、国内或国际先进指标等有关数据,来确定成员企业的业绩,进行业绩评价兑现奖惩,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

(六) 授权与批准控制法。就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其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的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通知书除授权人持有外,还下达给企业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一律按授权范围严格执行。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要求每项经济业务活动都须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以防止内部员工随意处理、盗窃财产物资或歪曲记录。

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监督制约,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完善,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企业内部认识不到位。我国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还存有很多误解,他们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手册、文件和制度,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甚至对企业内部控制毫无概念。

(三)企业制度执行不规范。没有制度必将引起投资者、监管者的关注,相关各方会督促企业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而有制度不执行的欺骗性更大,更易造成严重后果,因为再好的内控制度不执行,也只能是形式主义。在财务内控体系中针对相应的权力明确相应的责任,并履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依据失职程度进行追查和惩罚。靠“问”的制度化来保证“权责对等”。

四、内部财务控制建设对策

(一)建立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从制度的性质和作用来看,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复核审批制度、财产管理制度、预算和报告制度、监督考核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在建立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时,应考虑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制度并非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制度的选择和详细程度主要取决于控制环境和所要实现的控制目标。

(二)建立统一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内部财务控制效果。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管道,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管道。企业的会计系统为企业提供成本信息、营运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等。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系统及其他方面的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

(三)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职务分工等多种活动。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要寻找关键控制点。企业根据其经营活动的五大循环即采购循环、销售循环、对款循环、收款循环和理财循环等分别设计其控制活动。

(四)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培养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特别应不断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吸收借鉴国内外最新的财务内控理论,同时注意政府以法律或政策形式确定的规范对企业制度建设的推动作用。

小结: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对提高管理效率、保护资产、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问题博大精深,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必须确保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只有这样。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保证,财务信息才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企业制度建设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构建标准化制度体系的重要性

(1)制度标准化是管理机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要。在不同国家的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标准如何与国际惯例协调是所要面临一个重要课题,制度标准化是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然选择。(2)制度标准化是构建高效规范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制度是维系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企业的一切经济生产活动都应在其制度框架内进行,制度标准化是企业规范工作流程,减少推诿扯皮,落实责任的必然选择。(3)制度标准化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需要。通过自上而下将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经营、人事等各环节各项制度逐级标准化,形成制度的网络化、系统化,覆盖企业各个层级、各个环节,趋动企业各项机能保持高效有序运转,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企业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建设长期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一条规章十载不变,生产经营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制度却仍照施不误,这既不符合制度本身需要不断完善的原则,更不符合制度的效益原则。(2)制度与执行存在“两张皮”现象。制度执行不到位是造成的原因归结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本身可操作性太差;二是制度过于文字化或者意义含糊,而负责执行者又未进行清晰的制度解释;三是制度照搬照抄,层层翻版现象严重,未结合企业自身实际。(3)制度的系统性及关联性不强。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过多过杂,制度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规章制度的制定存在着部门化倾向。同时各职能部门制度自成体系,各个管理体系之间融合性较差。

三、构建标准化制度体系应完善制度管理机制

(1)完善制度奖惩机制是核心。在正常的日常工作制度体系中,围绕责权利的平衡分配,由日常工作职责、监督、考核、分配、激励制度组成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其核心就是合理集权与授权,分清责任,明确利益。严格的工作检查与考核奖惩是各项制度得以顺利落实的最关键因素。(2)完善制度监督机制是保障。制度管理部门需要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制度执行过程信息的及时沟通,强化制度过程的跟踪、评价、反馈、修订,发现制度存在缺陷及时修订优化,矫正因制度的不规范执行导致结果的偏差,保证制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3)完善制度考评机制是生命力。制度应该是一种活的机制,而不是一种死的机器,它理应内含着一种持久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即制度的考评。通过对制度考评机制,不断实现制度的自我创新与完善。

四、构建标准化制度体系过程中应强化的几个方面

(1)强化全体员工制度意识。俗话说,不知不为过。强化制度意识,关键是制度学习与教育,包括制度目的、标准、奖惩。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再拿出制度追究责任,制度需要放在一个员工能够知道和学习的地方,以防制度被“藏”起来的可能。企业的每一项制度出台后都要组织员工学习,让员工理解制度的可行之处和将会给企业及个人产生怎样的效益,知晓违反制度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通过强化制度意识充分发挥员工的自我管理潜能,不断增强制度“透明度”,起到预先警示作用。(2)强化制度设计与创新环节。要想管理好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好制度。最好的管理来自最好的制度,最好的制度来自最好的设计,将制度的设计目标与执行者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结合在一起,是制度相关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就像著名的分粥制度的案例: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3)强化制度建设的标准化。凡是精细的管理,一定是标准化的管理,一定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化的管理。制度标准化就是力图使每一个管理环节量化,操作流程细化到每个操作环节。这样的管理才是真正到位的管理,才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的管理,制度到位,规则到位,管理才能到位。

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制度,企业的实践经验有效传承需要制度,企业各项机能有序进行,需要制度;制度决定成败与兴衰,制度决定宽度与高度。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度制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探索,制定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协调性,提升管理有效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刘涛.制度的刚性与人本的柔性.现代企业文化.2011(33)

企业制度建设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智慧; 建设; 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067- 02

智慧企业应该是一个前瞻性的,并具备迅速、灵活、准确解决问题能力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具备透明、协同、敏捷、精准、前瞻、创新和绿色七大基本素质。智慧企业的成功模式不是某一个员工或某一个部门组织所专有的,它是属于整个企业组织的。

1 智慧企业内涵

在新时期中,海量数据时代的来临已经毋庸置疑,所有的策略都是针对实时性和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来得出。海量数据在不断生成,企业管理者每年接受的数据在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70%~80%的企业都有信息化,却仍然对大量传统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产生束手无策,仍然不断有最传统、最简单而又最“笨”的问题困扰着企业。

在快速的市场变化情况下,企业除了通过透明的营运数据设法控制成本之外,如何快速敏捷地对企业内部与外部事件做出回应,寻求重要的成长契机,更是提升企业营运绩效的重要指针。敏捷是面向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对于智慧的企业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不论是设计、反应,还是报价、插单、补货,无一不体现着面向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战略。

一个智慧型企业不只是掌握现在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节奏,更需要在对未来的有限的认知之下具备前瞻跟预见的能力,在现有的经营技术里预测未来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状况。所以,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清楚地掌握整体利润状况、销售状况、毛利或者现金流是不是在规划内,这就意味着前瞻性地把产品的一系列管理变成产品经营管理的过程。

绿色IT技术会成为智慧企业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了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商业运营模式,企业在部署和运行动态IT架构时,更需要考虑如何针对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快速响应市场和需求变化,才能兼顾控制营运成本及提升响应速度这两大智慧企业的目标,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智慧企业建设中的问题

从企业建设的实践情况来看,企业在形成智慧企业的基础建设上有着不少的问题,在通过市场的调研中,我们通过一组数据进行了体现,如图1,这里根据企业信息化、企业人员、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进行问题分析。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企业的信息化有3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相当数量企业对实施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此类系统的主动性不强,系统实施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

(2) 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市场制度建设滞后;软件价格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相当数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软件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依赖于软件商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服务,但大多数软件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调查中,有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人才流失是制约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在另一份数据中,近半数的企业实施了办公自动化;近半数的企业信息安全手段主要依靠使用防火墙;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财务管理软件;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互联网,并拥有自己的网站,但更新不够及时,全面考虑安全的较少。

(4) 政府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系统、不够有力。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计委、经贸委、科技管理部门等都分别有自己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相互协调不够。

2.2 企业面临的重要因素

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对企业开发建设,将是企业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企业正面临着几个重要的因素:

(1) 企业对人才队伍缺乏信任、重用、激励机制;

(2) 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投入资本明显不足;

(3) 企业对人才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方式;

(4) 综合环境对人才吸引力度不强;

(5) 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载体不足。

2.3 随着企业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

企业的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综合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形势的变化,过去制定的部分制度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而在其中过程中又产生了几大问题:

(1) 制度的各类繁多;

(2) 部分制度与现实脱节;

(3) 制度与程序、目标、执行脱节;

(4) 制度与企业文化脱节;

(5) 制度的执行情况参差不齐。

2.4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企业文化理念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较短,近几年才逐渐被企业家、学者所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存在着盲目照搬硬套、形式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对此,应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通过企业文化本土化和加强企业家的素质等方面来努力解决。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轻视;

(2) 盲目地照搬硬套;

(3) 企业文化形式化、杂乱无章、华而不实、相互矛盾;

(4) 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

(5) 企业家、企业管理层的因素。

3 智慧企业建设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所谓的智慧型企业,他应该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制度。这里根据上述企业信息化、企业人员、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进行对策的分析。

3.1 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平台

企业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在企业推广应用深度与广度的增加,便是企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紧密配合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2) 坚持效益与务实的发展思路,找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突破点,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3) 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信息人才培养;

(4) 通过IT供应商为企业量身订做适合自己的信息系统,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3.2 建立企业人才梯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人才是一个企业中最灵活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构建指挥型企业首先要从人的角度着手。构建智慧型企业要让员工具有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员工具有全局意识才不至于存在本位主义,也才能够从公司整体角度考虑提出好的建议。员工要有协作意识,企业的策略和制度才能够得到完全的贯彻实施。

目前,国内员工流动比例大,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流动性高是目前存在于许多企业的普遍现象。企业在留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有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科学选拔手段。作为一个智慧型企业,留住优秀员工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企业应该用机制留人、用事业留人、靠政策留人、用感情留人、建立学习型企业。

3.3 制定企业科学制度

从企业管理实践来看,企业制度建设是形成智慧企业的基础。企业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价值。一项制度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价值,即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效,是否科学。具体要体现3个特性:

(1) 针对性。制定原则要符合企业实际,不能脱离实际空对空,既要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和行为准则制定成规章制度加以遵守,又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和防控,要将国家法律法规、上级政策精神和企业管理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融入条款。

(2) 有效性。制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3个方面:① 可操作,要按照企业实际,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来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② 起作用,要注意制度执行的效果,真正能够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作用;③ 要保持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能够得到广大职工认同,防止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3) 公正性。主管部门在制定制度时,必须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不能只考虑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坚决防止和杜绝权力部门化、权力个人化。制度制定要能够严格地执行和落实,只有严格执行和落实,才能发挥出制度应有的作用。制度在执行落实时要做到普遍性、权威性、率先性。最后还要做到制度的完善性,只有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和企业发展要求,真正发挥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成为真正的智慧企业。具体体现3个方面:① 要及时废止过时制度,淡化其在企业中的影响; ② 要修订完善现行制度,强化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影响;③ 要适时制定新的制度,提升其在企业建设中的影响。

3.4 宣传企业先进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战略选择,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促进企业永续经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它是一种智慧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智慧管理思想。

(1) 新时代智慧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参与企业活动的人群与其文化传统相互作用与融合的过程,企业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①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②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2)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企业文化建设是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一门科学,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很广泛:①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② 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

(3)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抓好企业文化的同时,要抓好品牌建设。对于企业发展、塑造良好形象有其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为企业的永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斌. 略论企业文化管理的构建与意义[J]. 理论月刊,2008(4).

[2] 丁军. 发展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管理[J]. 中国市场,2009(5).

企业制度建设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针对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1、知识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信息革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僧长财富的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竞争环境中,其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还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非排他消费性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给现代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企业所面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伍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非常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影响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

因为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保证,因而,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丧失发展良机。随着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活跃,信息的流动频率大大加快,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3、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但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个人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同事分享和交流,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往往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企业文化十分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个人化,个人资源独享化,给企业的经营安全带来的很大隐患。

三、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1、创建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新型企业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紧与企业结为一体,鼓励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存储,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使涉及工作流程和方法的知识公开化,如通过网上办公、建立信息平台等,使企业员工能够在内部网络上获取、共享和交流新知识。总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2、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给企业带来大量信息,创造无限商机,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海量电子商务。同时,注重建立企业信息部。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管理,加速企业的信息转化和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并拓展其功能,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局域网,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3、建立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企业丈化

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即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管理。知识生成和获取的方式是学习,企业应当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广大员工的学习目标,鼓励员工通过自我学习丰富个人的业务知识,进而增加组织的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顺畅的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两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结构.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软环境的营造主要是要创找出一种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