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概况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平原中段,且辽河铁岭段河长占辽河干流的1/3,全市总人口达301.9万人,面积1.3万km2,境内湿地面积283km2。市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对整个辽河的水质和水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铁岭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5.59亿m3,人均水资源量847m3,2013年铁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9.7%,部分河流水质较差,如招苏台河仍为劣Ⅴ类,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仍然十分突出。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铁岭市建设发展中,遵循人水和谐理念,是保障区域经济、水资源及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2.1水网建设成效显著
铁岭新老城区西部为辽河,北部为柴河,南部为凡河,东部为山区。柴河河道紧邻老城区北穿城而过汇入辽河,上游有大型水库—柴河水库。凡河河道由新城区南穿城而过汇入辽河,上游有大型水库—榛子岭水库。新区建设时引凡河水入如意湖,如意湖经人工河道天水河和莲花湖相连接,莲花湖水下泄至凡河最终汇入辽河形成完善的新区水系。新、老城区间水系通过柴河灌区灌溉干渠相连,实现了辽河、柴河和凡河之间连通的格局,水网建设成效十分显著。
2.2防洪抗旱供水体系初步构建
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铁岭市以水利工程体系、防汛抗旱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体系、灾害防御保障体系四项体系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抗旱体系和稳定安全的供水格局。防洪抗旱工程体系日渐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50余条河流建有防洪工程,现有堤防总长度747.0km。供水格局稳定安全,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63处,解决了130.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2.3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近年来铁岭市政府围绕辽河污染治理,积极开展对违法排污企业清理整顿行动,关停了污染严重的稻草制浆造纸工段,7家糠醛生产企业工艺废水实现减排,取缔、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能耗、重污染、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的6家企业。2013年底,铁岭市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有明显下降,其中,COD排放总量为13.04万t,比2010年削减4.6%;氨氮排放总量为0.7万t,比2010年削减5.4%。
2.4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工作。严格执行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计划,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全力封闭自备井,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辽宁省水利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全省压采地下水计划的通知》,2013年全市总压采水量指标为2123万m3。
3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
根据辽宁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监测数据,2013年铁岭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2.9%,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2.3%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首先,外源污染威胁大。全市大、中河流的上游来水大多是域外来水,外源污染严重。其次内源压力不断增加。废污水总排放量由2008年的7500万t增加至2013年的8600万t。第三,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根据2013年《铁岭市环境状况公报》,铁岭市COD总排放量13万t,其中来源于农业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86%,氨氮总排放量0.7万t,其中来源于农业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56%。
3.2水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迹象
铁岭市水生态本底条件优越,水环境基础较好,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污染加剧,铁岭境内部分流域水生态系统总体生态质量出现退化迹象。凡河流域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涵养水源功能削弱,影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生态效能的发挥。此外,对铁岭主要河流的纵向连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除辽河干外,铁岭市主要河流的流纵向连通性较低。
3.3水资源管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不完善,饮水安全仍需加速推进。目前铁岭市区通过防洪工程改造,已将大部分河段防洪标准提升至50~100年一遇,但辽河干流、柴河、凡河河段仍有一部分未进行改造,铁岭市新、老城区段没有形成封闭、完整的防洪体系,一旦发生较大洪水,将直接威胁市区安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落实。近年来在规范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但面向以“最严格”为主题的新时期水资源管理需求,如何尽快建立起相应的严格管理与支撑保障体系是未来一段时间水管理领域的首要任务。市域水资源管理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多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4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对策
4.1以截污控源节水减排为手段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1)加强跨境断面水质监测,缓解外源污染加强跨境断面水质监测,加大与上游区域在水污染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协调,降低铁岭入境水环境压力,从而保证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各水期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2)推行清洁生产节水减排,降低污染源强度加大节水力度,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确保农业节水取得成效;加强对耗水量较大的火电、造纸、矿坑排水等行业管理,鼓励企业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大力推行中水回用;推进城市节水,加强节水宣传,全面推广节水器具;按区域水资源特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以水生态容量和水资源总量确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压缩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企业。(3)加强废污水收集和处理,减少入河污染负荷加强工业企业污水治理,提高工业污水治理效率和效果;制定并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规划,积极推动面源污染防治;推进辽河及其重要支流清河、柴河、凡河等河道的综合治理;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健全河湖管理制度,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4.2以山-河-湖为纽带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建设
严守辽河干流Ⅳ类水质红线,建设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带。以辽河干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对凡河、柴河、清河等其他重点支流生态建设,加快恢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推进辽河生态绿化工程,加快凡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莲花湖湿地公园建设。结合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区水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政策保障,选择典型水生态功能区-凡河和清河,进行生态保育、生态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等综合示范,提高河流生态连通性,恢复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监督、监测为重点,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4.3以防洪除涝城乡供水为主体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确保防洪安全全面提高铁岭市防洪排涝能力,按照现有河流的防洪标准,城市段河道至少达到20年一遇,农村段均达到10年一遇。加固辽河干流、柴河、凡河防洪堤防,使银州区、凡河新城等重点区达到50~100年一遇,形成完整、封闭的新老城区防洪体系。(2)加强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切实保障饮水安全建立水源地分级管理制度,以柴河水库、清河水库、南城子水库、诚信水库为重点,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保证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II类标准,二级保护区达到III类水质标准。保护饮用水源地地表和地下水安全,保证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0%,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5%,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3)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体规划,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以新打井、新建井房、安装配套设备及铺设供水管网为主,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在此基础上,解决部分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开展集中式饮水源地达标建设,对农村取水、治水、供水水质实施全过程监管,扩大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范围。
4.4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规范化水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据水利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及辽宁省的有关规定,制订铁岭市各级政府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确保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理顺铁岭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整合各项涉水职能,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节水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城市生活和服务业节水;强化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确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非传统水源利用,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4.5以提升人居环境和培育水生态文明意识为重点的水文化体系建设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认识、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我县是国家生态示范县,探索和研究生态文化建设对推进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富裕、宜居、文明、和谐新**有重要意义。
一、 **县生态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在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过程中,**强调区域发展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经济活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常生活倡导绿色健康的文明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建设生态家园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从大环境来看,**在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从 小环境来看,广大农村居民在积极创建绿色村庄和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中,群众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已拥有6个“首都绿色村庄”,5个村委会大院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36个村迈入全国和市级文明村行列,4个乡镇被评为市级重点绿化小城镇,8个乡镇被评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首都绿化美化园林城镇。实践证明,生态文明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符合**的区域特点和历史积淀,生态文明在**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组织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义务植树造林、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环保举报电话等公众参与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的文明方式,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引导、鼓励广大消费者在生活中保护生态、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能源,在全社会初步形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可以说绿色健康的文明习惯蔚然成风。然而不可否认,社会上与生态文明相悖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处处可见,比如拉着狗随地大小便,公共场合尽情吞云吐雾,野外郊游采花折柳,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公益宣传栏上违法小广告一层压一层等等。在公安局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县办有狗证的狗15368条,试想每天早晚主人都会拉着狗到附近的公园或林荫小道遛弯,它们产下的粪便将会对县城的环境造成多坏的影响。在对100名成年吸烟人的调查中显示,100%都在公共场合吸过烟,而且认为无所谓,通过这一数据可以肯定地说享受香烟大部分是在公共场合,这大批量的香烟对环境的污染是可想而知的,也是触目惊心的。此外,通过对50名初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有100%的学生参与过生态实践活动,但仅有38%的学生知道我县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通过对50名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29%的人有及时关闭电视电源的习惯,13%的人有洗菜水冲厕所的习惯。通过对50名机关干部的调查显示,仅有16%的人有双面使用办公用纸的习惯,22%的人有不用电脑随时关闭主机的习惯。通过对50名农村居民的调查显示,90%的人没有参与过生态环保活动。分析数据表明,目前我县还有部分群众对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并不知晓,生态环保知识并不丰富,生态环保意识并不强,生态建设的热情并不高。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倡树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任重而道远。
二、**县生态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生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层面,即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文明的发展方式和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行为。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就是树立“爱惜自然、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坚持科学文明的发展方式,就是杜绝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坚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就是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文明进步的行为习惯,特别是美化净化、绿色环保、节约消费的生活方式。总之,生态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目前,我们围绕生态文化建设的专题研究不深入,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建设体系和思维实践体系。
(二)生态文化舆论引导不够强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程度。宣传思想工作承担着宣传人、教育人、引导人的重要职责,必须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目前,我县生态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需要强化。一是没有形成主流的文化舆论导向来大力宣传中 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干部群众没有充分认识到:善待自然、爱惜自然在我国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生态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觉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没有深入研究区别不同社会群体来突出宣传重点,缺乏针对性。针对各级领导干部,还没有设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系统的培训课程,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以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需要提高;针对青少年学生,各级各类学校没有开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课程,户外生态文化教育活动不足;针对社会公众,各公共场所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栏、教育长廊等设施建设不够,生态教育公益宣传力度不大。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好各种纪念日或活动日,特别是每年的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没有运用好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形成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科普知识,生态价值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三)生态文化实践没有形成品牌
生态文化实践以浅层面的理念宣传、非系统活动为主,缺少深入全面的文化行为实践,缺少系统的行为支撑体系,缺少全面参与的切入点,缺少影响力较强生态文化品牌。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不够丰富,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公众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没有形成。全县还没有着力培育和形成有社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生态文化,必须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大、带动力强的生态文化品牌,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要把培植生态企业作为建设生态文化品牌的主体。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要大力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大力培植太阳能、体育器材、风能等绿色环保产业。特别要继续加大对太阳能的宣传推介力度,引导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的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理念。
(四)生态文化建设主体不够明确
为了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我县于20xx年成立了群众性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但是,在规划和指导推进群众性生态文明实践和生态文化建设工作中,办公室作用发挥远远不够。目前,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围绕生态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没有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没有明确责任主体。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不单是文化和宣传部门的工作,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参与建设。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就会出现“都在抓,抓不好”的结果。也正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生态文化建设责任主体,所以没有制定出台科学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没有形成清晰地生态文化体系,各部门的实践活动随意性强、盲目性强。
三、 **生态文化建设几点建议
(一)加强理论教育指导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要认真组织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掌握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还要掌握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生态科技、生态文艺等科学知识,打牢指导和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知识基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生态教育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要坚持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增强全县广大群众生态意识上升到提高民众素质的战略高度,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提倡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唤起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正义,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特别是要突出抓好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通过保护母亲河、青少年绿色家园等活动,以启发式、体验式等教育为主,培育青少年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情操,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储备后备人才。
(二)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宣传是提高人们认识、改变人们行为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等新兴媒体和方式,全面深入系统地传播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八个提倡”活动: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能以及风能等新型能源和节能技术;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二次使用;提倡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提倡使用生态建筑,用生态建材进行适度装修;提倡生态旅游;提倡食用绿色食品、再循环食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提倡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引导群众树立简朴和谐的消费观念。
(三)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既要做大做强山文化(松山、莲花山、玉渡山、九龙山等为主)、水文化(永宁上磨黑龙潭、妫水、等为主)、茶文化(四海茶、永宁山茶等)、花文化(四海、刘斌堡、八达岭、大榆树花卉基地等)、森林旅游()、森林休闲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努力发展生态文化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要鼓励各种投资者投资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结合我县功能定位和区域优势,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扩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种植,对生态农业在资金、土地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换代,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对环境无害的新产品,并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鼓励产品以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须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要建立生态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使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严格维护生态规划的权威地位,严肃建设程序和必要的审批制度,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甚至法律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要保证生态经济建设的连续性、长期性,使生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不因人事的变动而改变。二要建立生态建设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做出明确处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将生态文化建设的信息通过新闻媒体通报,大力宣传和报道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对有悖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使新闻媒体发挥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三要建立生态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生态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定期督导和考核,利用行政手段激励各级领导决策层推行环境友好、生态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式,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利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在战略规划中首先考虑环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选择清洁生产工艺。政策研究部门要加强调研和论证,为生态建设提供可行性论证,为领导提供科学化依据。
(五)提高生态保障能力
日前,交通运输部召开部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交通运输推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体系,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后,交通运输部又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理念,以“试点示范和专项行动”为主要推进方式,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根据《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覆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应用、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
同时,提出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提升等五方面22条具体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开展试点示范、强化考核评价、培育绿色文化、深化交流合作等六条具体措施。
《指导意见》要求,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主动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突出政府主导作用;要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部省共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新机制,推进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深化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树立行业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到2020年,在保障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单位GDP碳排放目标前提下,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运行体系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生态保护得到全面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沅陵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68-03
沅陵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游,素以“湘西门户”之称,东与桃源县、安化县交界,南与溆浦县、辰溪县接壤,西与泸溪县、古丈县、永顺县相连,北与张家界市毗邻。全县辖23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50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65.4万人。
沅陵县是湖南省版图面积最大、森林资源丰富的林业大县,总面积50.03万hm2,林业用地面积45.80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38.33万hm2,森林蓄积量1 708万m3,森林覆盖率71.43%。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关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三大灾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的战略性措施,是维系生态安全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保障工作。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2005年沅陵县成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配备6名检疫员、29名乡镇兼职测报员,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防治、检疫和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近年来,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沅陵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主要种类有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松梢螟、松褐天牛、杉梢小卷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油茶象鼻虫、油茶尺蠖、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等10多种。2012年上半年,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松梢螟、松褐天牛等轻微发生面积233.33 hm2,油茶象鼻虫、油茶尺蠖、油茶炭疽病等轻微发生面积533.33 hm2,发生总面积766.67 hm2。目前,已采取人工手段等无公害防治766.67 hm2。几年来,沅陵县的有害生物发生率、防治率、无公害防治率、森林植物产地检疫率分别达到省市控制指标以内。
2 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现状
2.1 组织机构建设现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直各相关局局长、乡镇(场)负责人为成员的沅陵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县林业局和各乡镇(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县林业局还成立了工作班子、配备技术人员常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2 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项目建设现状
2009年沅陵县被列为湖南省张家界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建设工程县,项目投入建设资金866.2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73.51万元,地方配套78万元,其他14.76万元)。近3年,根据项目要求,结合沅陵县实际进行了检疫检查御灾、监测普查预警、应急救灾、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一是检疫检查御灾体系建设。按照项目设计已高标准完成了望城坡、筲箕湾、借母溪、官庄、两河、马底驿6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的站房建设;新建了检疫实验室和除害处理场,并配齐了检疫检查设备和检疫实验设备。二是监测普查预警体系建设。新建了1个监测站、1个数据采集站,在全县7万hm2马尾松林地建立了100个有害生物固定地面监测点,每块标准地设有永久标牌和界桩,面积666.7 m2,并配置了监测站、数据采集站、地面监测点设备及专用交通工具。三是应急救灾体系建设。新建物质储备库1间,并储备了应急救灾必备的药械。四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县先后选派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松材线虫病监测鉴定、除治、检疫、普查、建档及相关检疫仪器使用的技术培训班,参训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印制发放宣传册4 000册、宣传画4 000幅,并出动宣传车(船)经常深入乡村宣传《植物检疫条例》《湖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
2.3 生态建设现状
县委县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林业建设,既狠抓林业生态建设实施工程项目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又注重环境整理和湿地保护工作,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5年来,全县共完成工业原料、退耕还林后续工程、三边造林、油茶开发各项工程项目造林逾1.47万hm2;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4.15万hm2,已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12.43万hm2;已建立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1万hm2,建立凤凰山、夸父山、齐眉界省级森林公园3个,面积逾6 666.67 hm2,建立湖南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面积1.98万hm2。通过几年的努力,提升了林分质量,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了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生态优先的逐步转化。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不健全
目前,沅陵县的森防机构仅设1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6个界岩检查站,有16名检疫员,其中10人从事检疫检查工作,6人负责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乡、村未设森防机构,没有专人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而沅陵县有林地面积多达38.33万hm2,线长面广,现有的森防机构和工作人员已不能满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林业发展的需要。
3.2 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较弱
2005年沅陵县成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后,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开始得到加强,在近3年的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建设中,才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和监测点,测报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起点低,特别是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的仪器设备推广进展缓慢,测报技术方法落后,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3 科技力量不足,经费短缺,防控技术低,部门缺乏协调
沅陵县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监测、防治、检疫的专职技术人员少,并且没有通过系统的森保专业知识培训;新技术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以往的测报、防治时,因无先进的监测设备、技术等,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和发生、暴发的时期;因缺乏森保专业知识无法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生活史及发生特点,不能在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而贻误防治最佳时机;因简单地喷洒化学农药导致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病虫抗药性增强,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所限不能推广。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甚至连造林规划设计也未认真考虑有害生物防治,预防机制差,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跟不上,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3.4 人工纯林、中幼林面积增加,生态公益林面积大,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趋势将越来越大,防治难度加大
5年来,全县营造树种、品种单一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马尾松、油茶林、杉木速丰林等逾1.33万hm2,2000年以来,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逾2万hm2,中幼林面积不断增加;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逾14.13万hm2。因缺乏资金,抚育、间伐等营林措施跟不上,这些林分的卫生状况差,必将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提供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和食物,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都将不断上升。一旦林业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防治的难度将加大。
3.5 松材线虫病等重大危险性病虫传入的险情增大
自2003年湖南省首次在郴州的北湖、苏仙区发现松材线虫病开始,全省不断发现松材线虫病,到2009年,疫情已扩散传播至13个疫点县(市、区),虽经努力防除,迄今仍有9个疫点县(市、区)。当前,靠近湖南省周边的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以及常德、益阳等地区均已发生疫情,对沅陵县形成了合围之势。沅陵县距最近疫区的直线距离只有约68 km。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加快,物流剧增而导致人为传播疫情的几率越来越大。对沅陵县的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林业植物检疫执法工作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当前沅陵县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3.6 气候异常,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增多,次要虫害变主要虫害
据调查,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沅陵县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有所增加,有的次要虫害已经变为主要虫害。如2008年出现冰雪灾害天气,近几年又出现久旱高温天气,致使松梢螟和松褐天牛由原来的次要虫害上升为近2年发生的主要虫害。
4 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联防联治机制,充实技术队伍
加强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稳定专业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联防联治机制,开展防治技术入户工程,充分发挥好县、乡、村三级群防群治作用。
4.2 加大宣传力度,依法防控
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湖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和“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用典型事例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切实落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双线”责任制。另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增强全民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的责任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1]。
4.3 强化监测预警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对造林集中分布区和重点地块要设立常年监测点,建立覆盖全县的测报网络,提高测报水平,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早控制”。建立应急反应体系,制订《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从容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有效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实现防治减灾[2]。
4.4 加强检疫检查
一是加强复检,坚持对新造林地跟踪检疫检查,对电力、通信、建设等部门使用木制品情况跟踪监管,发现疫情及时消灭,堵塞外部入侵渠道;二是加强规范报检、受理、调运检疫、证书签发、检疫检查的调运程序,切断内部扩散途径;三是抓好产地检疫,加快无检疫对象苗圃建设步伐,登清全县苗圃、木材加工厂底数,建立产地检疫台账,管住源头。严防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真正实现检疫御灾[3]。
4.5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改进防治手段
一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积极推广应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加大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普及力度。三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四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或近天然林经营模式,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探索和应用,选择、培育抗病虫树种、品种,提高林木自抗能力,使林业有害生物的被动防治转为主动防治[4]。
4.6 严格落实奖惩制度
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组织领导不力、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造成重大损失或未完成防治目标任务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对监测不力和漏报、瞒报、虚报疫情和灾情、贻误防治时机的,要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在检疫执法中违法违规、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对违法违规使用药剂,造成环境污染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4.7 建立多元化筹集资金机制,加大森防资金投入
一是对防治经费实行科学管理,严禁挤占、挪用,专款专用,并建立定期审计制度。二是鼓励和引导不同形式的组织和个人成立防治专业公司、森林医院等,开展技术咨询、承包防治等业务,形成多元化的防治格局[5]。三是县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综合保险制度,逐步增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财政资金,增加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投入。四是严格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转变等、靠、要思想,加大自筹资金比例,依法充分调动地方和林农防治的积极性,实现防治资金以地方及林主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6]。
5 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林业承担着重大使命,森林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承担着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重任,是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
5.1 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高森林经济和生态效益
现有林业有害生物广泛分布在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中,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7]。保护好“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森林丧失经济价值、景观价值的一大祸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已成为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5.2 保护生物多样性,巩固森林生态功能
把握并遵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防治方法,促进森林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巩固造林成果、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等生态功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肩负着艰巨的保障任务。
5.3 保证森林食品安全,保障林农利益及公众健康
改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式和防治技术,推行无公害药剂防治,避免森林食品、水源遭受污染,从源头上保证森林食品安全[8]。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已成为有效保障广大林农切身利益及公众健康、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6 结语
沅陵县“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旅游富县”。发展定位为:“全国生态宜居山水名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先导区,湖南文化旅游经济强县,大湘西新兴经济增长极”。生态文明建设位列建设沅陵、发展沅陵的十分重要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林业可持续发展又必须有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作保障。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监测预警、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实行“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9],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积极开展生物灾害预防,大力推进无公害防治,强化依法防治,专群结合,联防联治,标本兼治,坚决遏制林业生物灾害高发势头,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推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沅陵县又是大湘西的重要生态屏障,因此实现沅陵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推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沅陵,而且对保护张家界世界遗产,乃至对推进整个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7 参考文献
[1] 郑英荣,屈年华.辽宁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12(1):16-18.
[2] 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N].中国绿色时报,2000-02-28.
[3] 叶建仁.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6):1-5.
[4] 丁茂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9(12):41.
[5] 关生.牡丹江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1(6):101-103.
[6] 蔡晓明.福州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与防控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11(2):45-47.
[7] 程凤芝,何洪学,赵,等.平罗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8):20-21.
[关键词]现代林业 林业生产 林业保护
中图分类号:V271.3+1 文献标识码:V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50201
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都需要规范市场行为,为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正、公平、公开和诚信的市场环境。主要是建立建全林地、林木流转和评估制度、私有林经营权益保护制度、国有林经营管理制度、森林采伐监督制度、林权变更登记公示制度、外资造林保护制度、造林工程招投标制度、林业工程规划、施工、监理队伍的资质制度、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利用制度、森林旅游服务市场管理制度、森林认证制度、森林林木林地抵押贷款制度等。
要规范政府行为,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建设现代法治政府。以贯彻《宪法》和《行政许可法》为重点,按照有利于林业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要求,从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法律实施的主体、程序、职权范围及其责任义务,规范林业主管部门的公共管理行为。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莺价值为目标,以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前提,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建立“和谐林业”为最高境界。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保护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简言之,生态保护就是要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林业生产是林业保护的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林业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履行着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职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全球已出现的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气候变暖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十大生态危机,有危机主要靠林业来治理。林业不仅要担当起生态建设的重任,还要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不仅要创造大量的生态成果和物质成呆,还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努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林业保护在林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林业既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同时也要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先锋。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在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中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二是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有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改革林业生产方式,体现在林业产业方面的发展。四是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五是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三、生态文明是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的最高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林业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是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的过程,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过程,更是从基本国情出发、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用现代林业科技全面支撑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建设和保护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水平。发挥林业大工程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构筑北方生态防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四、现代林业生产离不开林业保护,林业保护为现代林业生产提供切实的保障,在具体做法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好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
首先,要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通过立法、完善法规,做到以法治林。
其次,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完善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同时建立林地林权、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源监测,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
第三,要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严格“三总量”控制。
第四,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强化管理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第五,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第六,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重预防战略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自身抗御林业有害生物功能,提高预防和消灭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重点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艳平. 林业生态发展战略中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 北京农业.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