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第1篇

跨境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学科,具有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多重特点,同时跨境电商产业链中涉及跨境电商平台综合运营、物流、报关、报检、保险、国际支付结算等多个环节,所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综合性人才要求较高。综合考虑来看,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人员需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外贸基本技能。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能熟练掌握外贸函电写作和外贸单证缮制技巧,熟悉报关报检、运输、保险、跟单、国际支付结算等外贸环节的基本流程等。

第二,跨境电商业务技能。熟悉跨境电商平台规则和主要业务流程,具有一定电子商务运营能力,懂得产品与优化、网络营销与推广,具有一定的客户服务能力,能处理客户的询盘与投诉,等等。

第三,跨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能力。目前,物流是跨境电商发展的短板。熟悉各种跨境物流模式的优缺点,针对不同种类的商品,能够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能整合境内外供应链资源,熟练处理大宗商品的跨境物流衔接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衔接小批量多批次商品配送的各个环节。

第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跨境电商本身就是实操性很强的工作,在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学以致用,注重实操技能的提高。

第五,外语技能。具备与国外客户熟练交流沟通的外语技能。

2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对跨境电商这个新兴行业人才需求的正确认知、英语水平较低、外贸基本技能不够扎实等多方面问题。针对学院国貿人才培养现状和跨境电商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做如下调整: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设立专门的跨境电商方向,在完善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等课程的同时,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理论、跨境电商实务、网络营销、图片处理、国际商务礼仪等课程。此外,本专业有留英回来的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师资力量,开设有针对性的英语课程,使学生在语言这方面更具竞争力。

第二,提高师资水平。首先,要想培养出跨境电商人才,教师需具备相应的能力。鼓励教师多参加跨境电商方面的培训、派遣教师到跨境电商企业挂职学习等,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组建。比如,联合相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提供跨境电商师资培训。其次,引进大量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作者,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向学生传授如何询盘回复、外国买家心理分析、报价技巧、客户跟进、线上营销等,真正立足于企业实际需求。

第三,实行“走出去”战略。打破区位劣势,“走出去”,寻求与跨境电商发展迅猛的地区企业合作,以其对这个新兴行业的超前认知来引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长足发展。比如,学院可以与相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合作,搭建学校与珠三角地区电商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校内订单班等。学生大一、大二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大三上学期时由相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集中进行岗前培训,大三下学期时学生须去对接好的企业上岗实习至少3个月。以此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更好地培养出能满足跨境电商企业所需的人才。

3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手段

3.1教学手段

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师面授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学环节主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演示完成学生校内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扩充;校内实训环节主要结合电商实训室,由科任老师带领进行实操性练习,课外结合相关企业平台进行实训,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跨境电商工作流程。跨境电商平台众多,国外主要平台包括亚马逊、eBay等,国内则有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敦煌网、兰亭集势、大龙网等。学校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在学生基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让学生参与企业电商活动,从中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日后企业的用人需求。

3.2岗位人才培养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状况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在第一年开设公共基础课,主要学习高职英语、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计算机基础、市场营销基础。在第二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学习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产品学、电子商务、商务沟通、网页设计、网络支付等。在第三年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如运营管理、客服、美工、业务员等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来选择符合自己的岗位模块课程,以较少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明确了职业方向,才能实现企业岗位与毕业生的无缝对接。

3.3增强实践能力

进行校企结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也能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随着速卖通、DX、兰亭集势、大龙网等B2B、B2C平台的迅速崛起,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便利,学生通过企业真实的业务实践,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在实训结束后,由实习单位评出优秀实习生,颁发证书,以激励更多的同学进行企业实践。

4结语

在新经济环境下,跨境电商已成为新的外贸行业,并逐渐显现出它的商务优势,同时也给应届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区电商发展情况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订,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完善学科内容,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师资,进行校企结合,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高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从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4):21-25.

[2]陈健.高职跨境电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6(4):47-48.

[3]朱理.新常态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5Z).

[4]孙静,付丽丽,窦揽月.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评述[J].江苏商论,2016(15):187-188.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17-01

一、问题提出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从教十几年来已经送过四届毕业生,但是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寥寥无几,近年来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杂而不精,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标准相脱节。如何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是每位职教工作者都十分关注问题。

二、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对人才市场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认真调研,经过充分讨论,制定了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并于2010-2011学年度在计算机教学和实训工作中开始实施。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定位培养目标

当前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差,我们要培养出计算机专业的“白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二)确定职业岗位和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1.我们通过调查,目前社会上比较适合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计算机操作员(办公室文员、仓管、统计、收银等) ;单位内部局域网的操作维护;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宣传;计算机硬件维护、调试、软件安装;影视制作、多媒体加工制作;电脑广告设计等工作。

2.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①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维护方向: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操作、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人员;②网页制作方向:培养具有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网页设计师;③网络管理方向:培养负责维护公司计算机硬件、搭建与配备计算机网络、根据需求设计网络方案、与网络供应商配合维护和监控公司局域网,保证其正常运行的网络管理师;④多媒体技术方向:培养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制作、音视频系统开发和应用、网络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运营等工作的人才;⑤网络广告设计方向: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网络广告设计的人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专业素质化培养

“素质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潜力。我校除了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职业道德等文化课外,还开设了“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例如“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书法、广告设计、标志设计、音乐基础、摄影艺术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形成“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本专业必备的“艺术素质”,加设“专业修养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首要环节。

2.技能模块化培养

“模块化”课程是“专才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设置有“素质课程”、“项目实践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石。

3.工作项目实践化

“工作项目实践”重在“综合实践”。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从而逐步掌握课程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自学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课程,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手段。

4. 课程内容强调实用性

课程内容强调够用原则,教师从实际需要出发,把需要的知识讲透,让学生切实掌握。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及时掌握本课程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将来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和实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注重岗位实践

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把实训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让学生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实践。

在学生入校时我们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分组,分别跟学校的文印室、机房、网络管理室及校外的打字复印店、电脑公司、摄影楼、网络公司等进行挂钩。第一学期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这些挂钩的实验基地实地调查、打杂务,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各工作岗位职责以及岗位工作流程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在对岗位职责和人际关系熟悉后,学生就可以参与具体实务的操作。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零距离”岗位锻炼,使单调的课内学习得到了拓展与扩充,学生增强了行业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态度、服务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般都很薄弱,当他们走向社会遇到新的问题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自己去解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探究性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和改进课程设置、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这才是中职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第3篇

融媒时代,以媒介类别、广告运作流程为主要依据设计的培养体系和目标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广告专业教育逐步走向“泛广告”化。一是人才服务的行业领域的扩展。大众传媒时代的广告人才需求主体以广告公司、媒体机构为主。随着广告业文化产业属性的明确,其人才需求范围逐步扩展到出版、影视、动漫等文化创意传播机构,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本科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不同程度地写到“适合到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机构、创意文化产业部门等从事相关广告工作”。二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扩充。传统广告业对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围绕大众媒介传播流程,侧重于传播学、文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以调查策划、创意设计、广告经营等专业技能为主。如今整合营销传播、新媒体传播、数字传播成为广告业的主流,对专业人才的思维方式、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拓展至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理工类学科。于是一些高校开始调整专业准出标准,如暨南大学、汕头大学明确要求学生熟悉新媒体传播特性、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广告专业培养的共识和改革方向,如湖南大学、四川大学等。也有一些地方高校基于自身定位提出了“复合型、应用型”的双重定位,如安徽财经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但广告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较低,地区差异较大,尤其是很多二、三线市场,传统广告业务仍占较大比重,①对专业人才素质与技能的认识和需求还停留在“业务熟练、上手快”。对广告这个应用型专业来说,掌握娴熟专业技能的专才与具有广阔知识面的通才并不冲突。因此,广告专业应该秉承“手脑并重”的教育理念,“通才”与“专才”兼顾,使学生能顺利跨入职业大门,更能走得长远。

二、课程体系“人文与科技融通”的多元化

当前媒介融合的态势已经渗透到内容、技术、组织结构、经营战略等各个方面,广告人既要掌握传统广告作业的基本技能,还要懂管理、擅经营,并熟悉媒体技术的发展变化。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与需求,广告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出现了两个二元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是通识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媒介融合更强调知识的跨学科整合。被称为“广告教育之父”的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桑德奇认为广告专业学生的课程中,广告类的课程比重不应该超过12%。②我国一些高校也已开始逐步加大通识类课程(不含政治理论、英语、体育等)的比重,如北京大学在140个总学分内直接与广告相关的必修课有28个学分,社会科学类平台课和素质教育通选课共28个学分,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等学科领域。二是计算机等科技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对此大致有两类观点:一类认为有必要开设,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工作所需,但应根据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能力设计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侧重应用性;第二类认为必要性不大,技术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发现和挖掘消费者需求,需要技术手段实现的可寻找专业人士合作。从多所高校广告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到,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已在逐步增加,广告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多元化已成事实。媒介融合的意识、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创新能力是融媒时代广告人才的基本素养,以“人文与科技融通”为基本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应为今后广告专业教育转型的方向。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社交化”与“实战化”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提出的“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如今微信和微博已成为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也为交往教学提供了更高效的实现方式。CMI校园营销研究所调查显示,在学生中通过网络查阅专业资料辅助学习的占68.1%,他们表示“网络可以带来更多全球性的、书本以外的专业资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③由此,师生关系重新定位,课堂和课外时间重新分配,教学的许多环节和内容都转移到了线上虚拟空间。广告专业教学借助微博、微信的“社交化”尝试也日渐增多,其基本模式为:1.建立微博/微信学习群(平台);2.互动:在课堂内外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师生搜集或分享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讨论;3.指导评价:分析点评学生的精彩观点,引导其进一步思考和完善,亦可设计针对性或扩展性学习。如今,“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导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广告营销环节可以说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广告产业规模达到1540亿元,占整体广告产业的28%。但“互联网+”时代广告营销的思维方式、运作模式都在探索之中,而广告专业教育又必须适应行业的发展。传统广告教学中“虚拟项目引导”、“情景教学”、“仿真流程体验”等教学方法,大多采取模拟的方式进行训练,这在以广告主为主的单项传播时代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但新媒体时代是开放、互动的,消费者不仅接收广告更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其间的突况和应对反应是无法模拟的,所以“实战化”无疑是广告教学跟进行业步伐的最佳选择。一方面,加强学生新媒体思维与技能的训练,鼓励和引导其将个体的自媒体日常传播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如运营微信平台、创建微店等;另一方面,加大与业界合作的广度与力度,共同建设新媒体实验室(实训平台),将项目引进校园,或与有新媒体业务的传媒公司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去,这些都是“实战化”的有效路径。广告专业教育在众多学者和业界的批评、呼吁和建议中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变革,为广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广告专业教育要适应全球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立足教育的本质和本土广告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行业持续良好发展。

注释:

①陈红刘磊《:陕西广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当代传播》,2012年第5期

②何平华李骅:《广告教育的“学”与“术”——从课程设置角度看我国高校广告教育的“术化”倾向》[J],《新闻界》,2013年第22期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MOOC 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47-02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自2008年在加拿大兴起至今,迅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在线教育实践的风向标。特别是2012年美国硅谷以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介入MOOC领域以来,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免费学习平台的开放,MOOC研究和实践热潮迅涌而至。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陆续加盟国际平台,果壳网的MOOC学院、网易云课堂等国内平台也逐步上线。一时间,似乎不谈MOOC就不算是教育。

一、“后MOOC”

MOOC对传统课堂的冲击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师讲课学生上课的方式,它以“微视频”的方式,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

基于理念和改革视角的不同,MOOC可分为cMOOC和xMOOC。cMOOC是基于网络分布式环境,提出了适合数字时代认知过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xMOOC则是引入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其运行的模式不再是高等学府,而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新兴互联网公司,这种模式突破了数百年来高等教育坚固的“知识产业链”。[1]在xMOOC模式的驱动下,国内众多高校抵受不住国际在线教育形式的急剧变化和MOOC运营商的“爆炸式”接触,MOOC被提上日程。

在MOOC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MOOC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在MOOC模式下,课程过分强调大规模,更多地介入商业化元素,运营保障团队良莠不齐,而简单的视频传播,仅仅只是传统课堂的延伸。其实,MOOC仅是在线教育方兴未艾的一种现象,其有效性和价值有待商榷。

MOOC以知识点为单位,充分应用了现有的多媒体加工技术,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方便随时获取,而且微视频的时间充分考虑人体精神聚集的时间长度。可以说它的产生,自有其必然,但我们应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其优势服务于教学,这才是应有之道。

二、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一)当前实践教学基本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梯度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主要分为以下三大梯度:第一个梯度是以专业基础实验为主的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着重对基础知识的简单验证或略微创新,学生按教师给出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第二个阶段是开放性程度较强的专业能力训练阶段,该阶段着重塑造学生的实践创造力和学科意识,以项目实践驱动,引导学生为真正项目做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CDIO是被众多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推崇的一种工程教育方式。它强调以项目驱动为导向,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模式。

(二)存在问题

1.创新性不足。纵观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本学科甚至是某门具体的课程上,无论是基本的技能训练还是专业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范本都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形式。有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师给出的“实践参考答案”不惜耗费大量精力。笔者认为,参考答案是中国教育的通病。

2.学科或课程之间未能真正无缝衔接。边缘学科的兴起,说明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紧俏,用人单位更喜欢招“什么都会干的人才”。然而,学校的教育无法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宽度决定着眼界。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重要的是宽度的把握,深度的探讨该是研究生阶段的任务。

现有的实践教学系统,关注自身学科的独立性、连贯性,在相近学科之间并没有形成链接桥梁。国外通行的工程教育是大类教育,相近的学科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相互之间的界限其实不是特别明显。

三、“后MOOC”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后MOOC”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后MOOC”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在当前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MOOC对高等教育的积极意义,创造性地提出引入实践的MOOCP和注重获取 / 向导的GCDIO,对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MOOCP

充分利用MOOC的优势,将其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构造MOOCP模式,MOOCP只在基本技能训练中的基础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中执行。P即是Practice,MOOCP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实践。MOOCP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开展,如图3所示。

图3 MOOCP模式的流程

MOOCP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MOOC平台的实践型课程的视频教程打基础,使学生熟悉实践环境和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特点,以知识点为主题的趣味性游戏为开篇,实践视频为辅助;第二阶段,使用在线虚拟实验室做模拟练习,或是在学校开放的实验室里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和操作;第三阶段是教师点评。这部分也是在课下进行,以提交作业或实验报告的形式。当然,如果学生通过前两部还无法独立完成实验的话,那教师就需要讲解。

在MOOCP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自身获取的知识储备进行创造性实验,教师不给具体的实践项目,由学生自己定题,自己设计,最后自己实现,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极大地锻炼。

(二)相近学科构建一体化MOOC平台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构建跨学科的一体化MOOC平台,如图4所示。学生可通过此平台,完成自身学科的知识宽度积累。教师为学生定期分配学习任务,如一个月完成相近学科至少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并做相应记录,以此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图4 跨学科MOOC一体化平台

此一体化平台对整个实践体系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它的作用可以在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任意阶段中体现出来。

(三)GCDIO模式

CDIO是被实践证实的适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模式。基于上述三阶段分析,在专业能力训练阶段,除了一般所讲的CDIO之外,还要多加一个G(get获取),合起来就是GCDIO,其强调获取,这也是MOOC一体化平台的渗透。知识的获取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年代,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在不抹杀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使学生不至于在大量信息中迷失方向。其实,G更贴切的含义应该是guide,即引导。

四、体系构建中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该体系构建中考虑了当今教育MOOC的积极因素,但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首先是MOOC的执行率问题,低完成率是MOOC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2]其次是平台建设问题,平台需要最大限度协同各方面条件。最后是评价问题,其对本科实践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尚需论证。

本文认为应当理性看待MOOC现象,在分析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利用MOOC优势,对建立“后MOOC”的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讨,此体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01-02

职业教育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从招生规模到市场的需要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呢?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定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具体体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从而导致招生困难。究其原因,有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主要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学生存在着"不软不硬、不上不下"、"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等缺陷,具体表现在:

1.1 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要脱节。目前,一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呈现出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及手段相对滞后等现象,造成了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差,通过自学或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1.2 发展后劲不足。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培养手段相对落后,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近几年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中职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能够独挡一面的极少,多数只能担当基础性或维护性工作。

1.3 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课程没有形成针对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有效课程体系,课程门类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目标偏离人才培养方向,课程功能低下。同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科教程结构,即使对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也只是按照专业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筛选,依然按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组织课程。

俗话说:出口畅,入口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应如何走向市场,从而让更多的计算机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呢?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中职课程设置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2.1 课程理论适度化。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既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又要兼顾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需求来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

2.2 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原则。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自然也就是学以致用。鉴于许多用人单位或报考公务员等要求掌握一种语言可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考一门语言,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Visual FoxPro或是Access等数据库语言,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通过率。

2.3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中职教育要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要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2.4 开设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2.5 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操作单元、一个专业工种都可为一个模块。它是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定位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同于电子、机械专业,既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也不是批量生产的车间,其岗位技能具有较强的行业相关性。因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能是同规格的"批量生产",必须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

考虑到当前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现状,要培养计算机软件的"白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是完全做得到的,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维护方向: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操作、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人员。

(2)网页制作:培养从事网页设计的专业性人才,培养具有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网页设计师。

(3)网络管理方向:培养负责维护公司计算机硬件、搭建与配备计算机网络、根据需求设计网络方案、与网络供应商配合维护和监控公司局域网,保证其正常运行的人才。

(4)多媒体技术方向:培养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制作、音视频系统开发和应用、网络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运营等工作的人才。

(5)网络广告设计方向: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网络广告设计的人才。

4.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

由于计算机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而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三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的安排课程呢?

4.1 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化”培养。“通”和“专”是辩证的,"素质化"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潜力。除了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职业道德等文化课外,"素质化"还应包括"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比如"网络广告设计"专业,其课程还应包括素描、色彩、书法、广告设计、标志设计、音乐基础、摄影艺术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形成"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本专业必备的"艺术素质",加设"专业修养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首要环节。

4.2 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模块化培养。“素质化”课程旨在积累深厚根基,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模块化"课程旨在"专才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素质课程(包含文化课和专业修养课)"、"项目实践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石。

4.3 课程设置要体现工作项目实践化。以前中职学校所说的"实践"其实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操作",仅指计算机本专业的东西而已。这里的实践,专指"工作项目实践","行业化"的课程设置与普通中职课程设置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工作项目实践"重在"综合实践",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从而逐步掌握课程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课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手段。

4.4 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中职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要以项目(或模块) 为单位,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例如"网络组建"模块,可以某种局域网为项目,通过讲授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协议;掌握在不同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各种线材的设计、安装及铺设的原则与方法;学会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如何配置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选用与安装;了解网络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具备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这样,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从而能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所以中职计算机课程内容要突出"学以致用",避免"大而全", 即从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哪些知识就讲解、讲透、让学生切实掌握。此外,课程内容还要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日后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5.结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决策者深思熟虑。中职学校为了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要经常性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定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工作,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课程设置。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的人才才会符合社会的需求,才会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真正做到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熊以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2] 蔡妍.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方向定位与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