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队 教师 专业发展

一、团队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团队合作产生于二十世纪管理学理论,所谓团队,是指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由知识、技能互补的人员组成的互相协作的正式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才开始应用到教育学领域。教师团队是指以所教学科为基础,自愿组合为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发展为共同愿景,彼此分享资源、交流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

在国外英美等发达国家,教师的团队工作是推进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团队教学,实行合作教学,以帮助学生达成有效学习。上个世纪70年以后,组建团队的做法被引用到美国各个高校。在传统的学科组织之外,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团队,如同事互助小组、任务小组、项目计划、课题组、讲座等等(刘保存,2007)。

而我国在90年代后期,一些高等学校才开始组建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团队实践。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其中典型的教师团队有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团队,浙江师大RICH课程改革实践团队,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团队等。这些团队组织形式多样,包括学术研究团队、教学团队、精品课团队等,其实践成果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了方向。

二、教师团队的特征

2.1自组织性

教师团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生活中,根据共同兴趣和意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和支持性的同事关系。这种合作是由教师自愿结成,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因此按照学者们的定义:如果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导致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有序的联合行动,就是自组织。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它是在兴趣和意愿的“相互默契”的规则中相互协作,逐渐走向自组织,而非由外力调节而形成的他组织。

2.2开放性

教师团队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开放性。首先是对内开放,在教师团队中允许多元文化的存在,进行彼此认同和接纳。团队成员虽然知识背景不同,但都能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共同学习,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成功的目标。其次是对外开放,教师团队与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物质、人才、信息的交流,不断地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为教师团队的有序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团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各成员之间由相对独立、竞争转变为相互联系、合作,使知识、经验能自由的交流。

2.3目标一致性

在教师团队中,成员具有共同兴趣、目标,有着共同的愿望,他们对团队高度认同。这种特性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能更好的支持他们的学习工作。在教师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共同追求共同体的目标。每一个教师不仅关注自己的教学,同时还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起交流合作,共同关注团队的发展。使教师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共同追求整个学习共同体的目标。

三、以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3.1促进教师专业知能发展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专业化和团队合作的首要条件。针对教师教育而言,在课程和实际做法上,教师专业知能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训练。由于教学改革对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能学习和提高成为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团队可以在组织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研修学习、同侪合作等活动的同时,利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学校网站、公共电子信箱、博客、网络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联合国内和国际教育专家,共同对教师团队成员进行各项专业知能训练。教师在自身获得专业知能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团队的整体发展,更为教师今后的专业化提供了持续动力。

3.2树立教师自主发展的理念

自主发展是团队合作的基础。教师不仅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影响着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更具有相对自。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材方面应充分发挥自主性,纳入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在教师团队中通过与不同教师的协作互动,针对教学问题和教学观点,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产生新的观念,使原有的教学思想更加科学和完善,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然而,教师自主发展的观念,并不是不需要同事、专家的外部指导和外部支持,教师必须学会将外部的积极影响转化为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自主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调控自己的认知状态,调整教学行为,积极利用学习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3构建教师团队合作的机制

专业制度指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对团队成员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外部保障是影响教师合作的支持性因素,即使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如果得不到外部条件的保障,教师团队合作也很难长久发展。要使教学团队顺利高效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构建教师团队合作机制,是团队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把维持教师团队正常运行的时间、经费、人力、技术等要素的保障机制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条件,把建立有效的团队运行和管理机制以及激励和监督评价机制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手段,深入探索和研究专业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团队管理机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和谐、奋进的团队文化氛围和积极有效的外在保障

参考文献:

[1]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5).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06)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双元双优;教学团队;模式;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06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路经。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团队“双元双优”。“双元”是指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双优”是指优秀教师职业人和优秀外贸职业人。优秀教师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校内专任教师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拥有较高的职教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校内专任教师得以构成优秀教师职业人队伍。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外兼职教师要深谙外贸业务操作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具有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外贸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意愿,具备这种主客观条件的校外兼职教师得以构成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

运行“全程双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共同开发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职业人。

一、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时,将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1.校内专任教师不懂职教理论,无法准确驾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目前,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都不是师范类专业科班出生,成为教师前都只学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皮毛,对于职教理论知之甚少,不了解职教规律和原理,因而很难准确实施高职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2.校内专任教师顶岗实践难,很难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内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各校强调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等客观原因,使得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机会和时间较少,无法使大量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3.行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行业兼职教师为辅。在数量上,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比例达不到1:1;在质量上,许多行业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

4.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聘请的行业兼职教师,往往都只是做一两个讲座或上一两次课,流于形式,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无法胜任职业人才培养职责。

5.学校相关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不配套,导致“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由于行业兼职教师一般都没有教学经验,且在时间和精力上要保证本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如果学校没有配套合理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建设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二、“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前述提到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一)构建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培养机制与遴选机制分别打造两支优秀职业人队伍。

1.培养校内专任教师。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掌握先进职教方法,组织参加职教能力测评的方式提升其职教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受客观因素制约无法大面积推广挂职锻炼时,通过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一对一、紧密的“朋友式”结对,使业务专家对专任教师业务能力的指导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诸多限制,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

2.遴选行业兼职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产生于专业用心建立的外贸职业人才库。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通过行业协会、学会及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广泛深入外贸行业,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逐渐积累外贸职业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从中遴选构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遴选原则从队伍整体来讲,要求数量稳定、结构合理、覆盖外贸行业相关岗位;从专家个体来讲,要求从业经验丰富、行业资源丰富,主观上愿意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二)运行机制

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外贸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阶段包括准职业人培养和合格职业人培养两个阶段,在准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等系列项目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在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使学生实现从准职业人向合格外贸职业人转变。

1.人才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在该阶段所进行的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为人才培养运行确定依据。

(1)开发职业岗位标准。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在我国尚无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因此,聘请一批对应岗位专家的行业兼职教师,组建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专家委员会,对这三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出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确立这三个外贸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标准的开发,为专业建设解决了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规格。

(2)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开发的这三个职业岗位标准基础上,按照以下思路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①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标准性规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②用职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适应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③主要用岗位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④融合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证书,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结合职业考证时间安排职业考证课程。其内容包括专业名称、人学要求、学习年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范围、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实训课程表、课程结构、教学进程表、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实训装备等l2项标准化内容。

(3)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单证操作”、“出口业务操作”、“出口跟单操作”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了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等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说明,使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的执行更加具体,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根据外贸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开发了项目活动载体,展现了项目课程改革思路,提高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2.准职业人培养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参与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备课、授课、命题等项目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1)共同编写立体化教材。“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研究、分析,确定有代表性的行业、产品、业务种类,并以该行业大型综合真实业务案例为蓝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确定工作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并以项目教材的编写为契机,完成项目活动载体、实习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料的积累与搜集工作,为教师施教提供支持;同时,建设课程网页提供电子课件、实习实训项目、习题集、案例集、试题库等材料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维学习空间。

(2)共同备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行业发展新变化、业务政策新调整和业务操作新方式,确定项目活动载体,使之融入行业发展新要素,符合业务发展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场所的不同特点将项目活动载体覆盖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具体、明确的工作项目,配之以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实现。“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将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形式设计都提到更高的水平。

(3)共同授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中,行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活动设计为载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职业素质提升,共同打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根据业务案例设计的项目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在教师进行操作示范的过程中,不仅将该工作任务覆盖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且还需要将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收益,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职业素质的提升。

(4)共同命题。“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完成共同授课后,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行业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业务案例,结合课程考核要求,设计考核案例,按照实际业务的表现形式来确定考核形式、分配考核点,形成考核试卷初稿,交由行业兼职教师进行业务把关,对业务案例描述、考核任务设计、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修订,由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双方共同完成共同命题任务。通过共同命题,使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与实际业务相吻合,使考核结果与岗位要求相吻合。

3.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完成学生白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1)工学交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合作过程中,除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料准备、备课、授课、命题环节的合作外,还将部分适合进行实战操作的项目的授课由校内实训室转移到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实行工学交替,行业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业务优势对学生工学交替进行指导,通过实战操作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应用水平。

(2)顶岗实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9门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掌握了外贸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三个岗位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获得了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相关外贸企业对应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即“持证上岗”。学生通过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职业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积累了外贸工作经验,转变成了合格职业人,实现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

(三)运行保障

为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1.“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强化校内专任教师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行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制定了《行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的有关规定》、《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朋友式”结对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

2.“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行业兼职教师助教制》、《行业兼职教师工作手册》、《共同备课实施细则》、《共同授课实施细则》、《共同命题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四)运行绩效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近3年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1.该模式入选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周年经典案例师资队伍案例之首;

2.培养了5名专业带头人,并人选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聘为全国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培训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了3本全国考证教材,参与制定了外贸考证标准。

3.14名校内专任教师均通过职教能力测评,均获得外贸职业考证培训师资格,其中8名还获得澳大利亚TAA培训师证书,培养了9名骨干教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

4.共聘用了外贸业务能力强、行业资源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40名行业兼职教师,覆盖各类外贸相关企业和各种外贸岗位,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1。

5.2008届毕业生取得了98%高就业率的优异人才培养绩效,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三、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建议

1.学校层面:拟订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团队建设有序运行

(1)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都要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在人事分配上,要明确行业兼职教师的报酬,对行业兼职教师结对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参加顶岗实践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3)在教学管理上,要制定行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对其管理和运行,如考虑到行业兼职教师有时不能在正常工作日来授课,允许其调到周末或晚上上课。

2.系部和专业层面:拟订团队运行的实施细则。有效构建和运行团队

(1)根据学院团队建设相关制度,结合系部和专业特点,拟订团队构建和运行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第3篇

一、专题收集

专题收集时分类收集的一个种类,是将所需资料按照不同的课题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实现对知识的正确梳理,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打下一些基础。按照专题进行收集能够将文件资料等安排地更加井井有条,为后续工作的开展以及新入成员的知识培训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专题收集与长期积累的策略是相互促进的。当新的资料和信息被收集起来时,应该尽快将其进行专题的分类并且归类进行储存。资料和信息的储存是一切工作向前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团队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信息的管理策略

在现代化的社会和商业活动当中,信息的管理与信息收集相对应,也是十分讲究策略的。信息的管理氛围首先涉及到信息的安全、外来信息的管理和内部信息的管理。1、信息的安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多地威胁,也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关心和关注。2014年7月份中石化大量内部信息泄露,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信息的安全是信息管理的首要任务。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很大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制定了严格的信息保密体系,通过制度的制定来保证自身信息和机密的安全。从这个层面来说,信息的安全是信息管理的首要策略。2、外来信息管理策略所谓的外来信息,指的是上文中提到的从外部网站、外部企业或者论坛等多方面收集来的与企业运转或者项目运行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管理,应当遵从分类整理保存的策略,将这些信息按照课题或者主题进行整理和不断补充完善,以便随时查阅和进行新入人员的培训。在这些外来信息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重新组合,是形成新思想新方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发展的过程中,随时将有用的信息补充进来,形成更加充分的支撑材料,并为项目更好的向前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3、对内部信息的管理策略内部信息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团队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务,一旦这些信息遭到泄露,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灭顶之灾。例如,一个投标项目的标书方案泄露,或者企业之间签订的秘密协议遭到窃取,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对于内部人员信息的管理,最好是由专业的信息管理团队进行管理,对不同的人员设置不同的查阅权限,以保证这些重要信息的安全。而对于项目运行的信息管理,主要应该按照项目进行分类整理数据并及时更新,在更新的过程中注重信息变更的原因和结果。一个项目的从策划到准备再到实施、后期操作及运行效果甚至到结束,能够形成一整套的信息,为新的项目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经验。

三、信息管理团队建设策略

团队建设是一切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信息的管理也是这样。随着队伍的扩大和项目的增多和发展,现代企业当中的信息管理团队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对于这个团队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策略来进行保障。首先,应该建立先进和严格的团队建设制度,对于信息泄露进行严厉的惩罚。其次是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收集到的信息和本团队的信息。最后,在团队建设的开始就积极引入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帮助整个团队建立专业化、制度化和高效运转的风格和气质。

四、总结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

目前,社会各界都开始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问题。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有关。因此,我们在探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时,需要结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转变思路,立足于学校层面进行团队建设,以克服院系工作团队的局限性,实现与院系团队的功能互补,探索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新途径,切实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内外部环境,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教育对象等诸多方面,辅导员都要面临很多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缓解辅导员工作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

1.适应学生重要发展阶段的需求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大多数在18~22岁之间,情感很丰富,但一般情感波动会较大,容易意气用事、情绪化;抽象思维发展迅速,但思考问题比较主观片面,不太会换位思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相应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一不小心就可能误入歧途;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但自我认知发展不足,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通过不同方式和手段的教育,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克服各种消极因素,培养学生理解和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适应学生工作复杂性的需求

辅导员工作,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到了很好的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育过程必然包含许多事务管理工作。但是,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繁多,而且往往涉及学校诸多部门,所以其工作的整个过程会因为不同部门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目标等的不同而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重结果轻过程、重解决轻预见、重共性轻特殊等问题。这种工作方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十分不利,也直接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同时还导致辅导员长时间低效重复地工作却很难出工作成效的状态。

3.适应学生工作广泛性的需求

学生工作的广泛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年龄、性别、所受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心理和认知的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思想行为多样性;从辅导员角度来说,其工作范围包括班级常规管理、班风学风建设、宿舍管理、奖助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青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单调繁杂的工作,在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前提下,怎样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规范的管理、贴心的服务是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需要加强团队建设,集思广益,整合资源,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激发创造潜力,通过团队协作创新,推动辅导员成为学生工作领域的专家。

二、以“‘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为例,浅谈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随着国际国内复杂环境的风云变幻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负面信息增多,生存压力增大,虚假信息充斥。由于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正处于发展时期,极易受到严重冲击,导致在该群体中负能量逐步增加。高校是高知识群体与思想智慧火花的集中之地,也是青年才俊不断成长之地,我们必须不断向当代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全学程的始终。我校一直致力于弘扬徐老“身教重于言教、不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德育为先、人师经师并重、劳力与劳心并进”的育人精神,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要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正能量。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探索辅导员团队工作新模式,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由此“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应运而生。

“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追求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团队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自我、服务学生为共同的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以及与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经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对辅导员团队的建设思路与对策做了深入的思考。

1.增强团队意识,营造团队建设的工作氛围

共同目标的建立可以极大地强化整个队伍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的强弱又直接决定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团队应该凭借有效的手段去统一成员的思想,使得协同合作关系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团队成员的认同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反之团队意识的谈化则必然会导致团队的瓦解。

要增强团队意识,首先,应该将团队成员的共同期望与团队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样团队成员才会更有归属感和凝聚力。辅导员团队应该通过共同的目标来营造协同合作的工作氛围,与此同时帮助每一位辅导员树立主人翁意识,让他们领略到协同合作的魅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其次,还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大家的沟通与交流积极搭建各类平台,通过充分的、全方位的有效沟通,实现对辅导员的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有效指导。这样做不仅提升了成员的个人综合素质,而且还加强了成员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团队交流合作的氛围。

2.创新工作模式,广泛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1)工作内容方面。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因此辅导员团队建设可以根据这些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工作团队,如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党团建设团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团队等,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规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以推动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研究,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2)工作形式方面。我们要积极转变辅导员的辅导模式,将以往的“一对多”或“一对一”模式转换为“多对一”或“多对多”的辅导模式,即以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辅导员对多个学生或一个学生进行辅导,而我们现在要积极探索多位辅导员针对同一个学生或同一个班级进行指导的辅导模式。这一辅导模式可以极大地发挥工作中的互补优势,改变以往辅导员单兵作战的状态。

(3)工作平台方面。为了加强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应制定相应的研讨交流制度,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辅导员一起交流研讨,营造一种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另外,还要积极创建网络交流平台,如辅导员团队的QQ群、BBS、博客等,通过网络能更加便利快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3.优化内部结构,实现共享互补的工作效应

为实现辅导员团队结构的内部优化,我们应大胆地尝试在学校层面实现辅导员团队的自由组合,挑选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担任团队负责人,在全校范围内根据团队需要和个人意愿配置团队成员。在专业结构方面,我们应该考虑至少有一至两个依托学科出身的成员,再考虑专业背景的多元化;在年龄结构方面,应该尽量考虑新老结合,以实现老带新的目的;在功能结构方面,应尽量考虑给专职辅导员安排与其专业特长相关的工作,而将大部分的事务性工作分流给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在运行结构方面,应该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通力合作,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和协商,共谋应对之策。

根据以上原则,我校进行了有效尝试,鼓励辅导员突破院系限制,在全校范围内随机组成特色鲜明的辅导员团队。 “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共有 8 名成员,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形成了合理的年龄梯度,同时工作年限也有梯度,有利于工作的传帮带;学缘、学科结构合理,毕业于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辅导员在一起可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氛围,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建立。 团队8个成员来自6个不同的系部,有不同的工作经历、专业背景和学术专长,有利于学术创新并能最大化地服务于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学生。

4.完善制度保障,促进团队的有序高效运行

为确保辅导员团队的有机结合、有序运行,关键是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其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首先,为更好地限定和指导团队的各项工作,辅导员团队要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和当前的形势,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和制度。我校辅导员团队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建设方案》《“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建设制度》《“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建设实施细则》等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学校可以制定出有利于辅导员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发展滞后的团队予以解散或者合并,从而为辅导员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团队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通过明确团队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规范团队工作的开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团队的自我管理、控制和更新能力。通过目标管理、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 充分发挥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周邵生.用团队模式建设辅导员队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团队建设;资源整合;基础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16-02

当前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渐凸显。而基础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生长点,在高校建设中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尤其是基础教育,更是面临教学投入不足的瓶颈[1]。如何建设质量一流、布局合理,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学科,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2007年“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背景和总体要求下,“教学团队”的建设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教学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基础学科教学中更是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实现其长效发展。本文建立以团队精神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梯队、激励措施建设,即教学软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 团队建设的基础——精神建设

教学团队的优势就在于能以共同的目标和动力团结团队成员,从而增强团队的团结协作,形成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凝聚力[2],而精神建设可以说是整个团队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以“和谐”为前提进行团队精神引导,以“敬业”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以“求是”为立足点,“创新”为发展点,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合力,精诚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建立高效率的教学团队。此外,还要创造宽容的文化氛围,为教学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2 教学资源整合——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从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基础课程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个体教师或课题组的教师自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是非常有限的。通过搭建教学团队,发挥成员共同的智慧和协作,多方面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才能建立创新的机制源泉,取得良好的辐射效应。

其次,从教学研究方面来看,多学科交叉的大教学团队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运用各方资源,比如说物理教学与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化学教学,可以相互辅助,仪器共享,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机制保障和资金支持。同时,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基础学科可以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团队组织,搭建相应的团队合作机制,增加承担重大教学项目的机会。

3 教学梯队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团队创建的首要任务,制度健全、机制合理的梯队建设能够凝聚团队力量,提高团队效率,加强后备力量培养,发挥团队潜能。

3.1 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3]

教学团队是由知识结构、年龄、学缘、个性、职称各异的个体组成,其个体在授课方式、内容、深度上各有特色,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同。合理的团队结构,能够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互补,提高教学团队效率。在建立过程中,要求团队成员要有较强的互补性,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搭配得当,同时能够产生良好帮带作用的团体。

3.2 重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带动作用

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除了应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具有吸引、凝聚团队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而这种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机制的建立,除了团队内自发形成之外,还需要机制本身为其创造宽松良好的条件。团队在人员配备各方面要取长补短,合理发展。

3.3 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后备队伍的培养[4]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也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是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教学团队要竭尽全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平台。

1)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经验的传承需要老教师的无私与耐心,也需要合理的传承机制。以军械工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组为例,实行“主讲教师制”产生良好的效果,即老教员采取“一带一”的形式,对年轻教员言传身教,年轻教员跟随主讲教师同带教学班,老教师能够随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从而促使青年教员迅速成长。

2)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展示平台。青年教师羽翼未丰,尚显稚嫩,需要教学团队适当地为其创造学习展示机会,比如组织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为其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可组织青年教学比武等模式,为其提供展示机会;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也可适当政策倾斜,建立青年教师专项资金,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

3)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成长机会。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见多识广才能开拓创新;支持青年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为青年教师进修、深造、取经大开方便之门。

3.4 激励措施建设

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体系是调动团队积极性、检验其建设成果、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团队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要考察团队实现目标,根据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分类考核。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教师个体业绩实现及其在团队业绩实现中的贡献。此外还要看团队的竞争合作意识及能力,培养和谐竞争合作关系和良好的团队。最后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激励程度。

可以说以团队建设为平台的基础学科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从硬件、软件各方面发挥团结协作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激发科研潜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最大限度地加快教学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2]冯莉媚,胡小平.对高校以教学团队整合提升教学资源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