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职能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亦应该发挥期主力军的作用,把终身教育理念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
1终身教育理念介绍
1.1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
保罗-朗格朗作为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者,于1965年首次提出了该理念,从此该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并发展。目前,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基础,它也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纲要》明确强调了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并要求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中体现该思想。2013年9月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会把教育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1.2终身教育理念的特点
终身教育包括人在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它围绕人的一生发展,把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甚至老年教育等从整体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横纵向畅通无阻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性。传统的教育形式只传授书本上的内容,忽略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而终身教育则提倡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传授德、智、体、美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通过丰富的学习内容,多种的学习场所,多样的教育形式,终身教育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二,广泛性。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受众群体多为学生,不能照顾到其他社会群体的学习需要,而终身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具有广泛性,不受年龄、种族、性别或是贫富的限制,人人都能接受教育。终身教育的广泛性间接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新时期教育应有的特性。第三,连续性。传统的教育方式将人受教育的历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便不能再接受教育,而终身教育却克服了这一点,提倡教育的“连续性”,涵盖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这是终身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它的教育突破了学校的框架,延伸到生命的各个阶段,把教育看成是生活中的不断学习过程,包括教育体系的每个阶段和各种形式。第四,灵活性。传统的教育方式大多采取封闭形式,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学生的学作为辅助,而终身教育则采取更为灵活和自由的方式,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并能够获得任何形式的教育。
2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高层次阵地。我国高职教育进入新的世纪,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培养技能人才、学生就业率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是成绩掩盖不了问题,我国的高职教育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2.1教育观念落后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大多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一种无奈之举,是无法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的无奈选择。人们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抬不起头”的教育。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同时老师和学生也受此观念影响,教师在备课、讲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所怠慢,这也影响教育效果。
2.2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不够明确,专业设置一味向热门行业或新兴产业靠拢,忽略了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高职院校的授课内容也偏重于书本知识,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2.3教学内容与方法过于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多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穿插课外实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很难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不能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很多青年教师由于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凸显职业教育“做中学”的本质。
2.4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由于国家长久以来对职业院校的政策扶持不够到位,资金投入更是严重不足,长久以来导致高职院校大多存在“缺钱少人”的问题。另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课堂的,缺少实践经历,那些行业能手却又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同时,教师的培训、下企业锻炼和继续学习的机会也比较少,不能体现知识的更新。
3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教育改革措施
3.1将人文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终身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术技能,更应该适应时展,体现较高的人文素养。所以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力争让学生打好基础,从而授人以渔。专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某个职业方面的能力,而人文教育实施的是“全人教育”,我们要让受教育者接受一种全面的教育,不能使高职教学成为一种工具性教育。现代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促使高职教育必须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多下功夫,要求高职课程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将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对职业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具有高尚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3.2探索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式和方法
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但要具备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从而为教学设计、实践指导等方面提供切实的指导,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长久以来人们认识的偏颇,导致高职教育政策措施不健全,政府资金支持不足,高职教师后续教育缺乏,教师的终身学习受到限制。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如对“双师”素质的教师,可优先参加技能培训、优先参与职称评审等,从而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再学习的平台,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并在合作企业中担任职务,通过一线的实践,进一步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结合本院校的实际进行创新和改进;教师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能力,制定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提升的过程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
3.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每个人要把学习贯穿到整个人生中,从而强调教育的继续性,高职院校如何在终身教育的视角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继续教育,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应重点考虑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教学改革,比如在专业建设方面、课程设置方面等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拓宽改革思路,促进继续教育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探索企业、行业、区域等重要途径,面向所有人举办多层次方式灵活的继续教育,还可以在社区和企业的基础上,探索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4以职教集团为基础,构建职教立交桥
高职院校注重构建内部融通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探索组建职教集团,使职业院校之间充分共享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教育的力量。中高职衔接是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重点,在衔接过程中,中职与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各自定位,办出特色,在专业设置上要从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和推进课程体系衔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以升级为本科,打通高职本科教育通道。3.5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校学习并不能满足人一生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掌握学习技巧,学会学习。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巧,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效的学习,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职业教育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加以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主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史国栋.高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3]张晨,马树超.“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辨[J].教育与职业,2007(16).
[4]李强.终身教育环境下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职业技术,2012(4).
[5]迟遇.高职院校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重要作用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5).
【关键词】就业;健全人格;技能培养;教学一体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用人单位要求高职毕业生一方面具有法纪操守、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或经历,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到了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能够用得上、留得住、而且干得好。在就业压力日趋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持续兴旺繁荣,以源源不断地为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秉承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尤为迫切。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高职院校在培养毕业生的过程中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岗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使毕业生不仅能及时就业,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其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强调社会中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强调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本质就是遵循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体需求于一体。其特点不在于以学科化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与就业岗位密切关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专业设置的超前性,不是跟风性,必须对国家政策的正确理解,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功性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支柱,同时又是促进受教育者就业、创业及职业生涯发展与个体自身完善发展的教育之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就是将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学生受教育的内容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教育程度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有能力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同时还包括获得在职业生涯各个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职毕业生在获得就业机会后还能因为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获得职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这样两点要求:一是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技能;二是突出培养学生作为不同职业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实现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中的能力匹配的目标。
(一)实施“健全人格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实现成功就业
高职学生首先是一个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缺憾实际在于对“人文素养”的忽略。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的关键是提高人文素质,并将素质作为一种内化的品质。
1.培养健全人格。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既是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又是能成功就业的保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应该放到首位。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爱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引导高职高专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受雇主欢迎的员工,要做到能够顺利就业,在人格教育中必须有以下三个方面:(1)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2)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3)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毕业生,不仅是社会所需,更是所有用人单位青睐的。
2.坚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培养核心是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五个方面。在就业视野中,要培养能直接对接岗位的职场人,必须要将学生的课堂教育和课后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有机地纳入就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我们也当以此为培养目标。
3.注重文化建设。对于处于成长和发展中的高职高专大学生,社会适应是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主题。高职高专大学生该如何去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有相当的高职高专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对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德育理念。在以学生为本的人格教育理念的大前提下,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德育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德育的过程中领会感恩、爱国、自强、自立等思政教育理念。
(二)高技能培养促进成功就业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共同愿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地方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1.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就业市场动向,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是提高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社会实际,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工作岗位对员工创新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掌握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两方面有机结合。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具备了进行专业实践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后,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中,学生有机会接受相关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既充分发挥了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潜能和作用,也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并通过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了解沟通,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2.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其原因之一就是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结合。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必须使教学内容紧贴市场需求,以学生上岗能力培养为基点,探索适合专业课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选择灵活化的教学制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打造就业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的教学制度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灵活的教学制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根据职场所需选择学习,另外一方面,可以在时间上有较大的余地接触和体验职场。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及时将劳动部门和相关行业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根据专业技能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除此之外,增强有效的实践环节和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改革的途径之一。实践环节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掌握以及就业能力的提升,加强实践环节和增加实验操作既是学生所需,也是现实所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提升就业力。技能培养体现在实习就业一体化,教师跟踪学生实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性指导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学习,了解新技术,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中实施小项目实践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意。
3.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在改革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把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实践和教学环节中,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根据职业性格与职业兴趣发展职业能力,建立导师、班主任制,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要把就业指导纳入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要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对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自身的综合条件有一个理性的定位。要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专业条件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综合考量。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指导。另外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服务社会中追求个人理想。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实践选择
当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教育应如何定位、改革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职教育持怎样的发展理念对其定位、改革与发展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发展理念或发展理念模糊,高职教育只能盲目发展;如果发展理念不科学或落后,高职教育只会走向衰落。所以唯有树立和践行科学、先进的高职教育发展理念,才能推动和保证高职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走向成功。
一、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高职教育发展理念
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所应持的理念’,指的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或实践工作者以高等教育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存在条件为基础,通过不断深入、日益全面的思想认识和观念把握所形成的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思想观念。”①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比如,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理念;主张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服务、并使之成为大学新的职能的“威斯康星理念”,等等。这些理念已成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改革和创新的核心理念。
当今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时代主题。在高等教育日益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②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逐渐呈现出类型多样化、层次复杂化的特点,主要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基于理论和表达价值的理念,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教育民主化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国际化理念等。另一种是指向实践和重在操作的理念。③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针对世界高等教育的总体趋势及其所提出的全面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发展理念,概括起来就是:适切性、质量和国际化。④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基于理论和表达价值的理念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高度的一致性。⑤同时,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⑥笔者以为,其指向实践和重在操作的理念应修正为:适切性、质量和开放性。
二、适切性、质量和开放性——高职教育发展理念
适切性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前提,适切性指的是高职院校的作为与社会期望的符合程度。同样以教学为中心的高职院校的作为无疑同样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因而,适切性就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对称程度。人才对称程度决定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科学、符合社会需求,其人才对称程度就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就可以“顶岗”工作,无需再适应、再培训,实现“无缝链接”;反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不符合社会需求,人才对称程度就低,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无法直接上岗工作。某种意义上说,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上,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培养途径等的选择与确定。
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其生命线。其中包涵了两层含义:一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适切性;二是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标准的人才输出。前者是指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先进,是否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条件是否满足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培养途径是否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等等。后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达到设计标准,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开放性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将“国际性”修正为“开放性”主要是因为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高职教育来说,“开放性”更能反映其特色所在。高职教育本质上是极为开放的。第一,对一切需要受教育的对象开放,不分种族、性别、户籍、年龄、学历等,提供一切可能的职业教育。可能是高考青年,也可能是年长的劳务工,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职业提升、职业选择提供可能。第二,受教育过程开放,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时毕业;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学习工作穿行。第三,对所有受教育者开放所有教学设施,只要受教育者有兴趣,他(她)可以利用一切时间到各实训场所开展职业训练,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学生与员工之间的界限、课内与课外之间的界限。
三、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选择
1.加强高职教育适切性的实践选择。
突出培养目标的适切性: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技术型人才要求宽广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但对其理论深度不作太高要求,在实际应用能力中强调技能的培养。因此,技术型人才是由高职教育来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既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门技术,能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规范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的,为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并能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综合职业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
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教学内容应围绕如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着力识别和分解出那些从事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以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强化教学条件的适切性:高职教育教学条件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该具备教学、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四位一体的功能,承担实践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开展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生产与社会服务四项任务。它的建设必须遵循“职业性、技术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等四大原则,具体要求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科学分类、合理布局,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讲求实效、多方筹资。”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是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建立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其教育内容应包括认知性生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与创新研究、顶岗实习、多方位的素质教育等。⑧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高级工)、教师——会计师等复合方向发展。
完善培养途径的适切性:开展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也是高职教育培养途径适切性的体现。实践证明,高职教育只有深深扎根于产业之中,结合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及政府部门,开展了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合作,与社会各界建立了互动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2.加强高职教育质量的实践选择。
一方面要树立牢固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明确“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建立起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教学工作充满生机活力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设计,优化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建立和完善具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把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和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建立全面的、综合的、以教学质量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综合信息系统;根据社会评价理论,建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的主体及内容体系,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开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效率与效益。
3.加强高职教育开放性的实践选择。
对象开放。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领域、体系的束缚,教育对象由一个特定的年龄段转向更多人,转向全社会,不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短期培训等各种教育培训形式,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的,都应纳入其教育的范畴;同时高职教育也应为“全纳教育”。“全纳教育”,顾名思义,既然是“全部纳入”,指没有排斥,没有歧视,也没有分类,不考虑对象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性别差异,充分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过程开放。高职院校应根据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成长特点,改革“刚性”较强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弹性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创新。其本质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提前或延长修业年限,学生在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和选择学习方式上有较多的自主性。
设施开放。高职院校校内教学基地要建成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首先,它既能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又能让学生在这个“学习工厂”自主学习,完成实训 (验)项目,实现实训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其次,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合作,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包括与企业合作办学、为社会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推广新技术和直接完成某些服务项目。
注释:
①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2005年,第74页.
②卢晓中.走向“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发展理念简论,教育研究(北京),2002年第9期.
③同①,第80页.
④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5),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
卢晓中.9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⑤同①,第81—131页.
⑥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第1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⑦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113—126页.
⑧同⑦,第144—162页.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本化理念 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上,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已经从控制型逐渐向服务性转变,而服务型管理体制主要以人本化理念为管理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尊重“人”在管理中的价值,从而满足现代学校的发展要求。
一.重视教师在管理中的地位
教学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活动内容,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在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前,学生的专业知识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今后发展方向,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教师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指导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学生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特点对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给出合理化的指导和建议,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本化管理教育理念下,对于教师的管理高职院校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高职院校要尊重和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实现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管理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关心和配置以及福利待遇,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对教师的重视和依赖,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学校师资队伍的投资,这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本化理念管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提升师资力量的过程中,要强化对教师专业水平的管理,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以及在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高质量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高职院校要让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给予教师一定的权利。高职院校中学生是主要的管理和教育对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最了解和清楚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动态,让教师参与到管理中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地位
1.重视对学生的尊重和平等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是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管理机制的人本化,高职院校要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贯穿到高职佳教育管理机制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学生和教师地位的平等。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况和学习需求不同。因此,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是实行人本化管理教育机制的基础。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并根据这种不同进行指导和教学,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引导,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学生充满耐心和关爱,适当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构建一个平等、自主、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
2.尊重学生的权利
在高职院校的人本化管理教育体制中,高职院校要充好尊重学生的权利,重视学生发言权的保护,从而充分体现出人本化理念下的管理教育体制。学生是学校进行管理和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发言权,在学校进行重大学生管理决策前,可以先了解学生对这这件事情的看法和反应,对于好的建议学校要适当予以采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言权,重视学生自我观点的表达,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还可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这种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活动内容,为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高职院校的人本化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今后职业的选择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本化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根据学生这两种需求进行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管理教育制度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 高职会计教学 职业习惯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人的素质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而提高的,但其素质的高低,后天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内化”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传统的知识传授,变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后天塑造过程。学生则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理性投资、一种素质塑造的内在需要,主张带着疑问,进行批判式、探索式、实践式学习。目前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如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机制、内容和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潜移默化、训练体验、实践升华,促成学生成功素质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应遵循成功素质教育的原理,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以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为主,以职业道德教育、执业习惯培养为辅,将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教育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
1. 因旧知新,抛砖引玉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分析、演绎、归纳,从而获得新知识。即是孔子所说的“|温故知新”。成本会计教学中直接人工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的分配方法,可以通过对直接材料费用分配方法这个旧知识的点化、归纳,举一反三,轻而易举地被学生理解掌握并牢记。还有,停工损失的核算可以从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中得到启示和结论。这样不仅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2. 情趣性教学,善用“糖衣”
这是一种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它的特点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故事,生活原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基础会计授课中,以生动而浅显的包子铺的建设运营为例,讲授什么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什么是收入、费用、利润,并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式,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印象十分深刻。
二、探求新知识,人人参与,个个精英
要使学生大胆参与,教师应首先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活跃“分子”,并且态度和蔼,感情真挚,一视同仁,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参与热情。
1. 组织讨论或展开辩论赛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并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在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展知识面。新的会计准则取消了存货发出的“后进先出法”,在讲授此处时候,我组织了关于取消该法合理与否的辩论赛,使学生真正成为思考者、知识的主动接受者。
2. 质疑问难,你的认识可靠吗?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有疑。在教学中不断发难质疑,一方面让学生反省已知的,找寻认识盲点,纠正偏差;一方面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增加学习劲头。可学生疑,教师解、同学解或同学讨论研究;教师也可主动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活动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可课前、课中、课后,只要有疑问,或需要质疑,就应展开质疑。教师通过学生的问题,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巧施良策,明理释疑,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实践表明,让学生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备课和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参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三、运用新知识,勤动手,理论联系实践
1. 步步为营,金字塔式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唱“独角戏”,虽不乏精彩之处,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造成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始终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的原则,精心设计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练习题的金字塔:基础部分,难度适宜,考察学生总体的理解和运用;拔高部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挑战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挑战自我的勇气。比如在会计技能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一步步以本班级最快水平,本专业最快水平,本学校最快水平,所教授学生历史最快水平,甚至是世界吉尼斯记录保持者的最快水平来激发学生不断练习,挑战个人极限。学生练得有兴致,从练习中体会知识的“源”和“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组织各种技能测试、企业实习或模拟实践。
培养高技能人才始终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因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必须时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点钞、珠算、小键盘比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在荣誉的取得中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热情。技能测试和真正的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自身存在的差距,找到努力方向,为将来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1. 注重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责任为重”的道德情操
增设会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方面的必修课。教学中,通过各种案例渗透会计工作职责,减少责任感无意缺失情况的发生。教授学生在会计业务操作时,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不为金钱和权力所动。高职院校作为会计工作人员的生产基地,必须把好“产品”质量第一关,培养出技术过硬,遵纪守法,有强烈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的会计人员。
2. 细心谨慎,井井有条,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