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育优势

高职教育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教育优势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第1篇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以人的弱点为取向,而被美国心理学誉为“优势研究之父”的唐纳德·克利夫顿教授却提出了一个关键而与众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研究人们的优势而不是缺点,结果将会怎样?”20世纪50年代,积极心理学家唐纳德·克利夫顿开始致力于优势探索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传统上我们强调弥补缺点,纠正不足,并以此来定义“进步”。但事实上,当我们把精力和时间都用于弥补缺点的时候,就无暇顾及发挥优势了,更何况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多,而且大部分的欠缺都是无法弥补的。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并将自己的生活、学习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自己的优势之上,他就会成功。优势泛指在某些方面超过同类的形势。优势探索(strengthsquest)是一个涉及高中生及大学生的发展方案,由唐纳德·克利夫顿教授提出,它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运用和加强这些优势,让他们学会扬长避短,从而在学业和生活中更易取得成功。

二、优势探索对于高职教育的意义

长期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家发现每个正常人都有其独特的才干即优势,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必定有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优势。如果把优势探索引入高职教育,就会让高职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比别人强的地方,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优势加强训练,让他们不断认识和认同自己的优势,从而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些优势,最终学会在各个领域扬长避短,获得他们优势所在领域的成功。把优势探索引入高职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首先,优势探索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试能力普遍较差,也正是学习上的一再打击,使得高职生自信心较弱。很多高职生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声中长大的,学习上的多次失败让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擅长的事情,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也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打击,从而对自己的优势缺乏关注。通过优势探索可以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从而通过扬长避短加强训练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其次,优势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优势探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学生就能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向。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把时间花费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学自己所擅长领域的知识,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而这个过程和结果都会是让人很愉快的。最后,优势探索还可以帮助学校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人尽其才。当老师知道一个学生的优势所在,就能有针对性地把他放在可以发挥他优势的学生部门,让他做可以发挥他优势的学生工作。而当学生了解了自身的优势时,他也会申请他所擅长的学生部门工作。在学生优势探索基础上的双向选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干部选拔的有效性,做到人尽其才。

三、高职教育下进行优势探索的思考

让学生做他们天生就擅长做的事情,这是唐纳德·克利夫顿教授优势探索的宗旨。优势探索方案就是让兔子去跑步,让鸭子去游泳,让小鸟去飞翔。高职教育环境下,帮助学生们发现自身的优势,为学生们搭建认同优势、运用优势、展示优势和强化优势的空间和平台,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扬长避短,就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基于此,我对高职教育下的优势探索有如下思考:

1.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对于学生优势的调查和认定,需要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结合。客观就是利用盖洛普公司的优势识别器2.0问卷对学生的五大优势进行调查,主观就是让熟悉学生的老师、同学、父母和朋友对问卷调查出的学生的五大优势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全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

2.帮助学生认同自身的优势。很多调查出来的优势是学生没有发现的,或者发现了但没有重视。而要使学生能时刻运用自己的优势,就要让学生先时刻记住自己的优势。老师需要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生共同分析通过问卷和别人评价的优势,使学生真正认同这些优势,并且对这些优势进行强化,比如每天早上起床都复述一遍自己的优势。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培养建议

有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不同学者已经在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诸如在学历、课程改革及在教学目标等等方面,但是有关师资培养方面研究的资料却为数不多,本文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就师资培养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作用及措施做了相关研究。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了实质性的提升,要实现这一更高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

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中高职教师个体素质要求的不尽相同。

对中职教育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来说,需要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即: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指导能力。

对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仅提“双师素质”的要求是不够的,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求教师除能够胜任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训之外,还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即:高职教师必须从“双师型”走向“三能型”。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

目前,很多院校的“双教能力”教师和“三能”教师建设有些不尽人意。由于学校发展较快,专业教师来源渠道略显单一,大多数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难以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也有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

三、有关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师资培养方面的建议

1.中高职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这个范畴内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要共同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没有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就无法落实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有着共同的使命,为了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系统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院要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的协同发展,共同提高,如同职能的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协同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2.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教师的学历水平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因此,教师队伍应该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群体。比如,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我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制定了有关的制度,对教师进修学习提供经济上的补偿。其次,开展教师培训。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锻炼、岗位培训、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

3.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

职业学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到对企业进行专业和工种生产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活动。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内容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

职业学院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同时,注重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三能”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为提升学院师资质量,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我院加大引进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级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并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兼课教师。只有通过多渠道引进“三能”教师,才能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另外,职业学院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应提供网上学习、网上备课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文涛.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47-49.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40-01

加强高职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思想层面对学生开展渗透性教育,对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过程中,若一味依靠课堂教育,难以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在专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方可将有限的资源充分融入无限的教育模式中。

1 高职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必要性

1.1顺应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职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担当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逐步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方式,必须同高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融合职业道德、发展及社会交往等思政理论课教育,方可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其适应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

1.2增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理论课教材为统一指定的,同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学生所关注热点及切身利益的联系较少,同学生思想实际不贴合,因而在高职学生中不太受欢迎,再加上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了解自身所授课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对自身授课对象未来职业类型也不甚清楚,这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和理论课教学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1]。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专业教育巧妙融合,将会有效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教学过程也更加形象、深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有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枯燥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体、更生动,确保了教学效果。

2 高职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融合途径

2.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命,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作为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就将同教育范畴发生偏离。因此,必须加快理清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科研等的关系,明确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2]。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尽快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高职院校在这一转变的推进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这一使命,处理好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命,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奖惩激励、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出发,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

2.2加快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明确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其实现教学价值及目标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由于不同教师对教学、科研的偏好及擅长程度也不尽相同,不少教师认为应被要求搞好教学或科研工作,而非二者都做。研究显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非就一定可以提高其教学水平[3]。当前,教师利用科研工作代替教学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激励效果不佳。针对高校职能体系情况,应对教师教学、科研、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将教、研评价相统一,实现教研一体化,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又应体现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理论课中所发挥的作用,确保教师能够为推动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3提高专业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新形势下,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阶段,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学生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为了搞好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及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使教师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由于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质不同,因此,在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应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培训,让其充分了解思政教育的意义,以便专业教育中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教学效果。

2.4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教育优势

辅导员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而且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能够服务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应鼓励辅导员参与到高职专业知识教育中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应尽快完善教、学融合机制,营造良好的条件使辅导员能够参与到专业教学活动中,要求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专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应当注重方法和手段的结合。根据学生认知需求的不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殊性,发挥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彩芳.高职思想理论课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0):113-115.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韩语 高职高专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

旅游韩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韩语语言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旅游业务知识和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的韩语旅游应用型人才。新时期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需求也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旅游业人才。

二、选定教学内容

1.选择合适的教材。旅游行业用语具有普遍性,同时旅游行业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教学内容应广泛充实,注重普遍性和地域性的结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本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材。例如我们培养的旅游韩语人才主要在山东省就业,因此教学内容就应主要围绕山东的景观来进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山东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岳之尊”泰山,五镇之首“东镇沂山”,“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齐国故都临淄,“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世界风筝都”潍坊,江北水城聊城,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荣成“天尽头”,乳山“银滩”,“泉城”济南,黄河入海奇观,“仙山之祖”昆嵛山,有着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的峄山,以集聚水浒英雄而著名的史称“八百里水泊”的梁山泊,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沂水地下画廊、地下大峡谷等,这些都应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淄博职业学院目前使用的《旅游韩语》课程教材是《韩语山东导游》(山东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韩语导游人员参考用书),本教材注重实用,基本内容包括韩语导游标准化服务、模拟导游沿途讲解、山东概况、各地区的观光地等,其中各地区的观光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山东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导入中韩文化教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纳广博的中韩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中国文化的一个主题,如建筑、民俗、饮食文化等,使自己具有某方面的专长,同时要了解韩国文化,如价值取向、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以便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中能够更好的传播民族文化和进行导游服务。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旅游韩语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韩语师资队伍建设与现实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多数教师都是从韩语专业毕业,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旅游专业知识,更缺乏实践能力,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人文历史的深刻理解,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其适应专业发展要求成为旅游韩语专业的重要任务。

鉴于旅游韩语专业教师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两方面进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培养即派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专业进修,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鼓励教师定期的去相关旅游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和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服务能力;校外引进即从旅游企业中引进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会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

在旅游韩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单纯的“听”和进一步的“说”都不如身临其境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模拟仿真的旅游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角色”中去,用“当事人”的角度来组织语言和处理问题。作为“导演”的教师也要掌握全局,既要发现问题又要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维持好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得实践技能。

2.案例教学

收集旅游行业中的实际案例,通过整理归纳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从实际案例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业务能力。

五、进行校企合作

要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习实训计划,形成“教学―实践―反馈――提升”机制,促进课程改革,完善课程内涵。为了更好的贴近市场,为社会培养市场所需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与旅游行业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首先专业可以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课程内涵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缩短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其次,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可以摒弃教材中繁杂、陈旧的内容,克服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脱离的弊端。再次,学校可以邀请旅游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担任实训兼职教师,用专业人士的从业经验和实践技能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

目前,能够熟练应用韩语进行旅游行业服务的人才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主力军,旅游韩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这一类型的人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韩语包含了语言和旅游两方面的内涵,内容覆盖面广,语言能力要求高。因此旅游韩语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区域旅游业发展,不断的补充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挺,金锦花.高职高专旅游韩语教学改革初探[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1):239.

[2]徐婷.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08,(1):87-90.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教育功能优化

[作者简介]纪慧蓉(1980- ),女,江苏泰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 南京 2111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11-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已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匮乏,从而导致实用技术型人才资源供给相对不足,进而制约了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一是实用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一线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情况较为严重。区域产业中的低端人才富余而高端人才匮乏的劳动力结构,影响了新技术成果在区域产业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二是地方政府在短期政绩的压力下,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不足,使得高职院校更新教学设施、设备的时间延长,影响了高职院校将新技术、新知识引入高职教育体系的进程,导致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高职教育低投资的现状,使企业招聘的技术工人难以适应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从而影响了整个区域经济体的产业技术升级进程,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被长期禁锢在高耗能与低产出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中。脱离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教育功能定位,使得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短板,抑制了区域经济的活力。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重新定位高职教育功能,并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支撑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高职教育功能解析

(一)优化高职人才结构功能,缓解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缺口

高职院校应当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目标来重构其功能定位,将核心教学资源投放于产业升级所需的紧缺型专业人才培养上。

1.高职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之根源在于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高职教育系统为我国实体产业培育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被置于更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粗放式工业化发展阶段向集约化后工业发展阶段升级的历史关键期,在人才供给总量平衡的基础上,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高职人才供给出现结构化矛盾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管理层和决策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失误,为此,高职院校应当从传统的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意志为导向的教育决策模式向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所需人才为导向的教育资源投放决策模式转变。激发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放决策新模式的内在活力,既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也有助于将大量接受良好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输送到企业,迅速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平均素质和企业的整体劳动生产效率,最终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2.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推动区域产业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为区域产业的持续性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呈现波浪式升级态势。当前社会化大分工体系的劳动分工类型趋于细致,各类新型岗位和职业随之产生,墨守成规的传统专业设置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化大分工体系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设置新专业的方式,确保新专业与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高职院校可立足“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专业建设的工学一体化,使得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保持一致。

(二)优化高职技术供给功能,增强区域经济的技术升级动力

1.高职院校可增强技术供给功能,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产业向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第三次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根据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来适当进行调整,并针对新兴职业来设置新专业,以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劳动与资本流动速率的加快,并促进传统农业与工业部门生成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高职院校应当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新专业门类,逐步取代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专业创新空间,对此,高职教育应加强科研实力,通过增强自身的技术供给能力来适应全球化与信息化革新对人才的新需求。

2.高职教育应增强技术供给能力,为我国宏观社会与经济转型提供实用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以过度耗费不可再生资源和利用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随着不可再生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日渐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凸显。为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弊端,教育界有必要将传统的精英型高教模式转变为面向大众的社会化高职教育模式,并以就业为导向来重构高职院校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结构,从而普遍提高普通工人的技术水平,为我国区域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奠定基础。为适应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的转型,高职教育应加强实训设备投资,并通过开拓产学合作新路径的方式将企业新型设备和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为提升人才培养的技术含量提供技术保障。

(三)优化高职教育创新功能,强化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升级能力

1.高职院校应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激励学生积极创新,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的,在于彻底改变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依附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而依靠科技创新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各地区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之间的竞争。高职教育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重要渠道,主要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快先进技术在生产力方面的转化。高职教育不仅应当承担继承、传播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功能,还应当担负起启发创意思想、激励创新活动的功能。作为国家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纳入其工作中心,通过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形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2.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创新型教育制度的建设。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当前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将教育制度创新的工作重心放在对既有职教体系和制度的修补、完善上。立法机关应当积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推动与我国职教事业相适应的本土化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教制度体系的创新奠定法律基础。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与先进职教法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以职教服务为本,以学生就业为纲”的职教制度生态体系。高职教育创新型制度建设工作要结合省情、县情来推进,确保高职教育制度的制定过程科学化、制度执行规范化、制度运行高效化。高职院校应在制度的落实环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高效的制度实践来保障制度的价值实现,这要求高职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善于协调组织间的冲突问题,积极化解组织内各利益团体的矛盾,实现监督制度、激励制度和惩处制度的“三位一体”。

三、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化策略探析

(一)重塑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促进区域产业的持续升级

1.重塑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强化协同办学理念。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相衔接的桥梁,应当回归到依托企事业单位来开展基于生产实践的务实教育的道路,并吸纳热心职教事业的私人资本参与职教事业。这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寻找企事业合作伙伴,依靠企业的生产设施与设备来开展实训教学,并基于企业的技术与操作规范准则来制订教学方案;企业则应根据生产状况来有序安排高职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当以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建构坚实的合作平台,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献计献策。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重点体现教育合作、育人合作及就业合作等方面,通过系统设计校企合作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各层次合作组织相互交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赢。

2.高职教育应确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式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体系要求高职教育体系打破体制壁垒和学制约束,建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开放式高职教育体系,以灵活务实的学制安排来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终身教育要求高职教育体系面向区域经济内企事业单位开放其投资与建设资质,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支持人们对终身教育的诉求。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设计应能满足具体工作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广泛地适应其生活和职业转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个体和各经济主体提供服务,保障各主体的利益。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不仅应当包含社会个体与组织对高职教育经济领域的教学要求,还应当包含对环境保护、生活体验、精神追求等文化领域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安静祥和的心灵港湾,为其积极进取的行动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灵活的高职教育体系则要求高职院校应当针对区域经济特点来改革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以提高高职教育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区域经济环境的能力。

(二)以产业技术演进为导向来变革高职教学方法与技术,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着知识更迭速度加快的挑战,这要求高职教育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变革既有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对高职学科体系、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教法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新的高职教育外部环境的要求。

1.高职院校应当探索以项目型职业教育替代专业型职业教育的职教模式升级路径,以有效保障高职教育的教学进程与产业技术演化进程的步调一致。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使得传统单一化、专业型的职业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产业技术快速升级的需求,为此,高职教育部门可以探索项目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强化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项目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以项目为载体,运用工学一体化方式,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知识型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基于项目载体来安排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使高职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综合知识,并提高自己综合、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可引入教学新方法以消弭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系统间的技术代差。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变革,以切实满足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成果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服务于区域特色产业,根据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主流企业的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内容。高职院校应当在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特征,形成特色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新方法。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研发领域的创新速度和技术应用领域的更迭速度较快,以课程为教学活动建设单位的传统教育教学变革节奏已不适应新技术的变革节奏,为此,高职教育应主动担当并构架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应用型课程,培养一批能够为高新技术服务的人才,有力促进地方经济转型的进程。我国高职教育系统应当强力推进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教学模式在各地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的落实。MES教学模式对传统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细分化改造,形成以知识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新模式,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严格界限,建立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系列教学单元,并在内容设计上为学生未来接受终身教育提供知识接口,从而有效提升高职教育系统的教学效能。高职院校亦可综合比较诸如CDIO模式、CBE模式等教育模式对本土职教活动的适应性,从中选择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的有效的高职教学模式。

(三)利用政企力量来引导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高职教育系统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关系,充分激活高职院校的内在社会经济功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1.高职教育系统应当优化政府与高职院校的关系。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接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后者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制定高职教育事业远景规划,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指导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活动。政府主管部门要联合制定区域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区域教育目标,努力实现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动态平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2.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制度激励措施来鼓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展开产学合作活动,并对与高职院校进行产学合作的行业企业提供财政与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应当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和隐性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展开产学合作的隐性促进作用体现在高职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高职教育价值将通过金融资金和资源循环系统惠及到区域经济体内的各领域。

3.高职教育系统应当推进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改革,充分激活市场机制的活力,广泛吸纳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社会闲散资金。高职教育系统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可吸纳社会组织的闲置设施与设备来投入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有效提升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高职院校的多元化投资改革可将高职后勤等职教配套服务设施的社会化改革作为试点,并按投资额比例分配收益的原则来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高职教育系统建立市场导向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人才需求方的切实需求,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产业各个投资方的收益最优化。

(四)借力国际合作机制来促进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1.高职院校应秉承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与国际组织展开高职教育合作。我国高职教育的封闭式办学理念根深蒂固,缺乏与各类国际组织展开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内在动力。当前世界各国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国际高职教师交流,并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国际型人才,进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欧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分别启动“伊拉斯谟计划”和“苏格拉底计划”,试图通过在欧盟体内进行跨国高职教育交流来促使欧盟统一的技术型人才市场的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职业教育战略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世界多所高职院校的普遍支持。获取类似国际性组织对高职教育活动的支持,对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国际组织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精英的汇聚节点,它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知。与国际化组织携手展开高职教育领域的合作,可以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把握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获取来自国际组织的支持,贯彻和执行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2.高职院校可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之间建立高职院校战略联盟关系,以高职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合作为平台来促进区域经济间的跨国交流与合作。与核心院校对各成员院校进行产权控制的职教集团模式不同,高职战略联盟内部成员间并无产权控制要求,且成员间以资源整合为纽带来形成高职战略联盟的凝聚力。高职院校国际战略联盟关系是各国高职院校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集中的方式来实现各国高职事业的共同战略利益,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在全球化人才市场中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系统在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操经验,这些理论与经验是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所在,难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轻易获得。我国职业院校应当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展开战略层面的专业化合作,通过长期交流与深层次互动的方式认识并学习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基于高职院校间的国际化战略联盟关系,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深刻认识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体制特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要义,切实掌握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隐性知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