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形成“素能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的根本特色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的。在借鉴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一种“素能本位”的新模式,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以“素质”和“能力”为本位,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结合,具体表现为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图发展四个方面。
所谓宽口径,就是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按大类专业招生,以小专业(专门化)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所谓强基础,就是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强化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所谓重实践,是指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要突破常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增加学科的技术含量,体现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所谓图发展,是指高职教育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按照国际高职教育惯例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具备自立的意识和跨行业、跨国界创业的能力,促成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①
提升办学层次,完善高职教育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5B”类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职)的内部构成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正逐渐向高层次延伸,如美国在1969年已有了首批获得职业技术学位的毕业生,我国台湾地区在1974年开办了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1979年开办了硕士层次的技术教育,1986年开办了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尚不够发达的历史时期,将高职定位在大专层次是符合国情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单一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将无法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对专科层次以上的人才需求更为强烈。虽然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出现高职由专科层次逐步向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延伸的现象,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都已开始招收高职本科生,但这还只是个别现象。因此,我国应尽快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从而完善高职教育体系,这不仅是国际上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也是我国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国未来比较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应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并且相互沟通、办学主体多样、学历层次齐全、办学功能完备,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本位的,开放式、高水平的立体高职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实行内部分工,拓展办学功能
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在百余年的发展中经历各方面的冲击而长盛不衰,无疑与其充满弹性的办学功能有极大的关系。其社区学院的主要功能有:(1)副学士学位和本科预备教育功能。经州立高等教育委员会认可,社区学院开设副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学满60个学分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完成副学士修业要求的学生可以进入四年制高等学校的三年级学习。(2)职业技术教育功能。(3)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功能。(4)社区服务功能。社区学院可为本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如开展科普活动,主办文体活动,进行咨询论证,召开各类会议等,成为本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心。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功能几乎没有。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工作岗位的内涵变化十分迅速,社会成员要适应这种发展,只接受一次性的终结教育——学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接受非学历教育,这就为高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可通过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为社区服务,扩大招生范围,赢得自身的发展,这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石伟平教授认为,我国的高职应实行内部分工,同时应拓展其办学功能。这种内部分工体现在:首先,将学术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实施技术本科、应用本科教育,并逐步发展为技术研究生、应用研究生教育,升格为本科后,大学二级学院的学制为两年,相当于大学的三、四年级,只以其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成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的教育机构。其次,独立设置的高职主要以大专教育为主,高职院校实行内部分工后,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可以美国社区学院为参考,拓展办学功能,实行办学功能多元化。具体为三大功能:(1)转学功能。大学二级学院升格为本科后,高职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已畅通,高职院校在办学功能上要做出迅速调整,设立转学课程,使其课程与大学二级学院的课程很好地衔接起来,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2)就业功能。对于不想继续升学的学生,则为他们准备就业课程,使其掌握熟练的技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②
强化创业教育,追求可持续发展
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在阐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在此基础上,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后来,Enterprise Education被译为“创业教育”。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我国正式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从此,中国的高校对创业教育这一时代召唤开始做出积极回应,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被逐步提上议事日程。由于高职具有“职业本位”的科学定位,面向地方、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办学特色以及高等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要求高职在创业教育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而且许多数据表明,虽然世界经济仍然在增长,但工作岗位的数量却呈递减趋势。根据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有关文件,现行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毕业生有50%将难以获得有稳定工资的就业岗位,他们不仅是求职者,更重要的是将成为创业者。实现毕业生的高度自我雇佣是我们在本世纪必将面临的新的挑战。
虽然我国的高职已逐步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并已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由于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意识还存在,在招生就业等制度方面还有一定的“错位现象”,所以很容易导致高职办学的“短期行为”,在高职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协调性等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保证高职的办学质量,发挥其特有的潜在优势,我国的高职教育应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又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有效保证。因此,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建构创业教育的有效内容是高职教育面向终身教育、面向大众、面向人文关怀的质量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使终身创业成为可能,高职教育整体性发展使终极关怀成为可能,高职教育协调性发展使保障创业质量成为可能,高职教育平等性发展使大众创业成为可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除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在每一万人口中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浙江省均列全国第一。全国每一万人口的法人单位为40.0个,浙江省是78.0个;全国每一万人口的产业活动单位为43.1个,浙江省是93.5个。这些数据表明,浙江省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如按人口平均计算,大致是全国的两倍。创业活动一般被看作是社会精英的专利,但在浙江省正在逐渐普及为一种大众经济行为。日本在1966年每万人有法人单位104个,到1996年也只有237个,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快速经济成长之中,浙江省目前按人口的平均法人单位数已达到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从精英创业到大众创业的巨大变化,典型地反映了浙江省民间创业活动的高度活跃,小老板多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浙江省一种全民性的经济行为。③浙江省的经验是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注释:
①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2):13.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机制;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一、办学机制转变的现实诉求
(一)学校教学脱离生产实际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换代”及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高职院校多年不变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安排、人才质量与企业行业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明显相脱离,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实际应用工作能力及专业能力不强,甚至还得企业二次培训,毕业生在一至三年内无法迅速达到“岗位要求”[1]。
(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现行的高职教育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弊端,部门、行业间存有“界限”,企校资源“不共享”,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对接”。特别是,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关系还不能够最优化地得到处理,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主体又隶属于教育系统,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存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等多方参与的倾向,这个倾向既影响了高职的发展活力,又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三)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但地方政府并未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条例,按照“职业法”的规定:“企业等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等机构组织的学生实习、学生实训及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还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等等”[2],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没有规定企业的社会义务,显然,以上关于“校企合作”的条文只是从法律层面上建立了有效的合作保障机制,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做法。“合作教育”的相关条文对院校、企业、行业合作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多方义务、权益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对各方的权利缺乏必要的监管和约束,例如“税收优惠”,这种“优惠”在目前也仅仅是一种政策,没有详细的操作方案及明确的实施准则,而且,法律、政策中存在的诸多与“合作”相关的问题,在制度中找不到答案,导致缺乏政策、法规配套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具体实施中操作性不强。
二、办学机制转变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一)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变趋势的日益加深,教育部门与企业界密切合作是高职社会化发展的方向,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带来的变化,办学机制转变视野下的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以下趋势:
1.“现代学徒制”多种形式的发展趋势。德国的“双元制”,其本质就是一种“学徒制”形式的教育,“学徒制”以技能的学习为中心,“边干边学”,体现了高职固有的“职业+教育”的特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高职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在吸取传统的“学徒制”教育的基础上,在许多新兴的行业、产业积极推行“现代化的学徒制”教育,如在“大众传媒”、“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培训教育,在欧盟各国建立“现代化学徒制培训”网络中心等,而且在“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上更多元化,“培训时间”上更人性化,企业在教育上享有更多、更灵活的“自”。
2.“高职教育”终身化,政府将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政府在高职教育的“主导作用”就是制定和实施法律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高职教育也将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也将在“高职教育”终身化中发挥更强大的主导作用。
在欧洲,如德国政府,对高职教育涉及到的“职业进修”、“培训条例”等内容不断进行完善,各州政府都为“高级技工”和“技术员”提供各种职业进修的机会。在亚洲,如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法律法规等形式来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如近年来颁布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法律条文,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等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使“高职教育”逐步走向终身化[3]。
3.“高职教育”国际化,行业企业参与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交流,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培养技能型的“国际人才”已成为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联合相关行业、跨国企业、跨国集团、国际组织开发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新课程和适应每个职业领域需要的新教材及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频繁,高职院校与跨国企业、跨国集团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加深。
(二)机制转变视野下国内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1.“高职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趋势。“高职教育”的发展既受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制约,又同时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教育的繁荣起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统筹安排”,通过“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措施,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因此,将呈现出“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趋势。
2.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的趋势。通过政府主导,政府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增加教学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其办学质量,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此外,更加突出“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明确和规范合作各方在合作中应承担的责、权、利,地方政府可根据实情,制定更加详细的、具体的实施规则,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贷款优惠、财政补贴、合作立项优先考虑与奖励”等措施,通过各类有效的法规来鼓励和激发企行各方主动地参与合作教育,行企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将逐步提高。
3.企业和高职院校呈现“双赢、共赢”的趋势。通过政府“主导”、统筹安排等措施,制定合作的“办学法规”,建立合作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外部保障机制”、“内部互动机制”,以及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拓展合作培养人才的“领域机制”等,贯通合作教育的绿色通道,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形成合作的良好局面,逐渐呈现出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共赢”的发展趋势。
摘 要 一直以来,高职体育教育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为了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严格遵循国家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体育教学。本文对当前高职体育教育现状入手,来探讨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职体育 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高职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行,新形势下高职体育教育如何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践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摆在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体育教育职业性特征不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亮点就是针对工作岗位设置专业,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针对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说,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很强。但是综观整个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很少有根据岗位对身体素质的需要来开展体育教学的,其实,每个岗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都是固定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完全可以和具体的工作岗位对员工身体素质的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
(二)高职体育教育的教材缺乏针对性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于体育课教材的要求不是很高,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所以造成体育教育教学用得教材资源很匮乏。其实,体育教育不是单纯的运动训练,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理论教育也很重要,没有理论基础,怎么能出色的进行实践。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应该加强教材建设,一线体育教育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来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体育教材。
(三)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教学不重视,导致体育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的情况,认为体育教育无非就是看着学生玩,体育教学内容无所谓,也影响不了学生的就业与升学,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重视,甚至在某些学校体育教师的课酬比其他教师低,因此授课的积极性不高,自然而然的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较低。
(四)体育课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在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依然很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还是采取老套的上课模式,即老师示范,学生训练然后自由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不是很浓,认为体育课还不如自己玩。另外,由于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很多学生喜欢的项目都无法进行,这样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浓,自然而然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较低。
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开发适合高职体育教育的课程资源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大部分采取的是“选项教学”,但是大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设定体育教育课程资源,因此,还需要开发新的体育教育课程资源。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体育教学现状,把体育课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三)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很明显。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基本功,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的示范性作用。因此,高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高职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倡导“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是未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流。终身体育是未来体育的主流,全面发展学生必须有坚实的身体基础,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一生过程来看,终身体育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在学校接受教育阶段和步入社会后阶段,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对人的身体心理,健康与否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进入学校必须接受体育教育,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最好时期,体育课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和习惯为主思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刻意的追求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其与体育产生浓厚的感情,对体育活动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欲望。这种结果能使学生对体育产生良好的反应,达到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近期阶段”效应。有了阶段效应,即使学生步入社会,从事了自己的职业,也面临几十年的工作时间,他们仍将一如既往把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终生。这样便导致了“长远阶段”效应。“长远阶段”的效应受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是“近期阶段效应”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因此“近期阶段效应”与“长远阶段效应”要有效结合,“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学校,产生长远的效益是校外。“快乐体育”是将运动中的内在乐趣作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运动价值在于从事运动本身,在于从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和喜悦的体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特别是对体育的综合性认识,这种意识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通过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引导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强烈心理欲望,使之在运动中追求和发展体格健壮和身心健康,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培养身体素质过硬的合格人才。
摘 要 鉴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结合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形势,提出在新形势、新理念下,当代高职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 高职 英语 发展趋势 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1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错位,高职教育的特点未能充分体现
培养目标不同:就业导向显性存在。课程内涵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定向性特点。这与本科培养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培养目标是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应该以职业技术岗位群为依据。培养方式是以着眼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实践以强化训练为特点。通过高职系统的专业学习能够适应工作过程复杂程度高的技术性人才。针对英语教学而言,高职英语教育包含了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导。
1.2高职英语课程标准过分注重基础,缺乏对英语在职业中运用的思考
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行业阶段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关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目的重考证、轻应用。高职英语A级统考一直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种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似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它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不能检验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更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在行业阶段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不能适应时展脚步,不能够与国际快速接轨。
2高职英语教育发展新趋势
2.1职业性是高职英语课程的方向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都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以工学结合模式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那么英语教学也应该顺应高职院校的发展方针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包括专业、方法和社会三能力,及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六要素。高职教育的课程应该有和本科教育根本区别的职业特色。《基本要求》的修订首要任务是反应高职公共英语的职业特色,可以从课程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等方面体现:课程设置为基础英语、职场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四个基本阶段,课程组织以工作流。
2.2实践性是高职英语课程的实现方式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工作人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能解决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的实际交际需求。根据深职院在众多企业中所调查了解的情况,以及对毕业生的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社会要求,目前以阅读为主的公共英语教学也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应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即在保证一定的阅读、翻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听、说、写的能力、一定的英语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将学习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英语工学结合的内涵主要有三点:实践、反映工作、工作结合。通过课程设置、内容组织使实践性在高职英语课程中得以体现。
3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
要有良好的外语可持续学习能力。创业创新型社会必然是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因此,要求高职高专的学生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进入企业后能结合专业和岗位自主学习。拥有一定的听、说技能。能与外商进行简单的口头与书面交流。要有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一线的高级技工需要懂得诸如“注意事项、操作步骤、仪器说明、参考资料”等方面外文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等人专门翻译。企业要求的以上三种能力,是高职高专的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4完善评估体系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保障
目前高职公共外语教学遭受批评最多的地方之一是应试教育和考试以考语言知识而不是语言能力为主。完善评估体系,包括日常教学评估和水平考试。日常的评估应以终结性评估为主转变为形成性评估为主,适当融入真实性评估的元素。水平考试一定要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在测试内容上则要改测试语言知识为主为测试语言能力为主。
5信息技术及教学模式是高职英语教学新的手段
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广大学生日常交际的一部分(邮件、QQ、微信等),也是广大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之一(各专业必须使用的软件),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新的《基本要求》中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目前高职整体师资水平还比较低,为了实现新《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有必要筛选基本的教学模式供参考,包括“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多媒体光盘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实现由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向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转化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合适的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涉外交际技能,从而提高语用能力,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探索中逐步发展,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高度重视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发展,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构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以保障职业与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
突出学生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指向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科技高技能人才,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强调未来的劳动者必须有对全人类负责的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
3、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急需的专业
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新特点”,如智能机器人技术、无人机操作、可挖硅集成、电子商务的应用等,在今天的职业教育中已广泛接触。充分认识到,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a力的速度加快,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急需设置新的专业。
4、教学方式和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当代的高等职业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室和实训内容。这些实验室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与教授的研究课题、项目密切相关,突出了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设置既适应了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高校要与产业界的合作非常广泛,非常多的大中型企业同大学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方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调整相关专业和学科以适应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招生规模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自行决定,学校通过市场所传达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调整招生规模,从而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所设专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等资源浪费现象。
2、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使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部门和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状况紧密联系,使之成为主要从事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在教学内容上,因为高职教育的起点和归属是应用,所以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高等职业教育要拓宽其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于为国家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这样一个大思路上。在战略上要有总体规划,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认真分析规划好专业结构,在高等职业教育上走出一条新路。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4、注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办出特色高职教育的重要条件。应大力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使企事业单位参与专业设置、课程的开发,企业还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础,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合作中为自己选拔合适的人才,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为自身发展服务。产学研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
5、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①邀请外国著名教育专家来我国访问。介绍外国职业教育发展概况和外国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讲授外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评估制度,帮助和指导我国高职院校的老师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
②选派、组织专业课教师赴国外有关院校实地考察。采取与有关教师座谈、跟班上课等形式,考察、学习外国职业教育如何实施教学方法,如何对教师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估,推广国外职业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