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创新

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根本性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形成与时展相适应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即社会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协调有序,良性发展。它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以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基础、为条件,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思想保证

思想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人们很好地调节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是和谐个体的主体,和谐个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个体和谐的程度,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其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其途径

和谐社会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中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所以,要以“两课”教育为阵地,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成为中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从而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道德现象,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面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现象,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它需要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改善生活、学习条件及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结合。

(五)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单靠高校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美德教育能使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所以,家庭既是美德教育的摇篮,又是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

(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生态道德教育相结合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校庆征文,定期出版学生报、举办革命歌曲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几气。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怎样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化?这要从剖析“素质”内涵谈起。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人们对人的素质给予广 义的界定:“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且在比较长时间内 起作用的基本品质。”〔2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素质”内涵中“稳固的”“在长时间内起作用”的要求。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品行呈现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那么所反映的品德就不能 说已成为该生的素质,也就是说其品德尚未素质化。只有学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顶得住环境变化的影响, 抵抗得了不良干扰和诱惑,始终能保持其良好的品行,才能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也就是说达到“品德 素质化”的程度。

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的内在属性。内在性,这是人的素质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品质的深 层底蕴,因而决定素质的形成必然是个内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 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比如道德准则是外部的东西,以此教育影响学生,如果学生真正认同这些准则,并且成为 自觉的要求,坚定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说是变成了个体内部的东西,实现了道德内化。

所以道德内化是思想品德素质化的基本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从事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就必须研究道 德内化的规律,探索道德内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内化的核心

通常我们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即“知、情、意、行”。“行”是外显的,“知、情、意”是内在 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较多地注重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这显然是不 够的。举个简单例子,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 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可 见,如果忽略了“知——情——意”这一内在中介系统区,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这核心恰 恰是道德内化的根本所在。

在研究“知——情——意”系统时,引入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概念——道德信念。所谓道德信念,“它不是 单一的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 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3〕

道德内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

当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输入时,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层次的发展:“知道”层次(懂得 应该怎样做)——“理解”层次(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认同”层次(由被动、外制式转为自觉 性,化为自觉要求)。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不断地丰富道德情感 ,良性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人的内在需要层次的升华,发展成精神上的道德需要,产生对道德的追求,而道德需 要实现的满足又反过来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随着道德需要的升华和道德情感的增浓,人对于非道德因素的干 扰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断增强,具备了顽强的道德意志。综合上述各种心理成分,也就是深刻的道德 认识、浓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外部的道德准则实现了内化。

由于道德内化是由外到内的过程,因此研究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就必须从优化外部作用的条件和激励自 身内部因素入手。对此,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二、优化外部条件 促使道德内化

外部条件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本文选取与“知——情——意”系统产生心理作用有关的方式作为分类标 准。

情动条件:动之以情,是教育的先导。情是开启学生信息接收系统大门的钥匙。以情激情,是激发道德情 感的好办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导(或演讲)必然使学生的情绪受到 感染,优秀作品,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理喻条件:晓之以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道德准则及其执行意义。教师要讲究说理的艺术,以理服人,“ 心服”就是“理”的内化,采用强制性的压服是不好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谈不上内化。在学科教学中渗 透德育,“文以载道”,寓理于学科教学之中,于无形中潜移默化。

榜样条件:榜样在促使道德内化方面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人类优秀分子身上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 他们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震撼。学生周围的好人好事都能构成学习的榜样。

环境氛围条件:除了硬环境外,要善于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例如升旗仪式,对场地、设施、队列、服装 、鼓号乐、歌声、演讲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庄严且富有爱国情感的氛围,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制约条件:我们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疏导方针,但丝毫也不能忽视制约机制的重要性。法制教育、 规章制度的管理从另一侧面强化对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对道德内化起了辅助作用。

评价条件:对学生行为予以评价,既可加深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同时又是一种导向和激励,其作用 不可低估。评价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接触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重视集体舆论的教育作用,应注意发现 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予表扬、鼓励。

促进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很多,这里无法一一枚举。

三、自我教育是道德内化的关键

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下面我们仍以 “知——情——意”系统和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为线索,探索自我教育的形式,研究教师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所应 发挥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在道德认知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 ”的层次。为此,采取“外铄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 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 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自省是经历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以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自 己的言行,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对好的自我肯定,错的自我否定。归因分析——找出产生行为的动因,总 结经验教训。自我强化——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 行为时,引起自疚的心理体验,对道德准则有了新的认识,痛下决心,改正错误。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级心理活动

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感、 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原来的决定,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 意义上看,自制是比自省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自制是外部控制信息(各种道德准则)经内化而成为自身内部系统的控制信息(即坚 定的道德信念),发挥导向、调控、维持的作用。而自省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反馈和重新调控,为以后 的行为输入(或强化)新的信息。所以自省和自控是主体系统自我控制在不同阶段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 ,循环交替进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念,就能不断地强化控制信息,不断地增强自制力。强化控制信息 还可以采取外界提示法,比如设座右铭、挂“制怒”牌、在公共场合设警戒标语(例如禁止吸烟)、在校园里 《守则》《规范》上墙等。

从自制的内容看,对“需要”的控制是最为根本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 、主导的地位。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因此有人主张“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需要”,学生能否控 制自己的行为,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能否控制自己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要认真地研究教育 对象的需要,支持和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转化他们不合理的需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 益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物 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

四、交往和实践的磨炼是思想道德素质化的必经途径

主体素质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体在生活中所参 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4 〕这就是说,素质的形成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道德准则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实践活 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即外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必经途径。

本文不打算在这方面作深入全面的探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践时,由于交往 的对象、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可能纯化,因而学生必然会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 的估计和准备。

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注意择友,尽量避免到不良的环境(例如“三厅二室”)去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社 团活动,开设活动课,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 。

其次,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动向,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关心学生活动情况,发现不良的苗头就及时 作出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防患于未然。

第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交往和实践活动。正如陶西平同志所分析的,“想通过隔绝学生与社会的 联系,进行封闭式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净土中健康成长只能是一种幻想”。所以,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去 锻炼,在纷繁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接受考验,在成功与挫折中去经受磨炼,才能使他们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才能使学生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形成。

注释:

〔1〕陶西平:《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2〕上海教委师资处:《中学素质教育研究专辑》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 道德素质 途径

一、道德素质内涵的界定

“道德”一词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曾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在中国古代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一词并不存在。“道”与“德”连用是在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自身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素质是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接受道德教育和自身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化为个人内心信念的道德品质。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要求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效果,不仅要求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真理的力量,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塑造和净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能引导受教育者朝着社会要求的道德方向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应该具备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即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首先,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及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包括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次,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其心里意识,行为活动的总和。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工作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工作要求具有特殊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属于难以量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工具是以教育者个人的个性品质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极其复杂精细的精神生产活动,他的劳动工具和手段主要是以自身的个性品质,如情感、意志、性格、品德、能力等等。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德才兼备和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会自发的产生和形成,它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人是一个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能动主体,他的思想行为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规划。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观教育

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但是都必须符合道德本身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主要有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习惯五个环节来进行教育。第一,提高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认识主要是帮助教育者正确了解自身对社会和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关于这种道德义务的理论、原则、规范、范畴、理想人格和品的内容。第二,陶冶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情感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改变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第三,锻炼道德意志。是否拥有顽强的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能不能养成这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只有具备顽强的道德意志才能克服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和阻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养

1.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坚持道德修养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无产阶级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就是坚持自身道德修养和实践相结合。之所以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是因为使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意志和品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个人的道德品质,都是在社会实践的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积极的思想争争和主观努力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是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际相符合,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2.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必要的外部因素和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最重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下逐步培养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和提高自身修养的自觉自性,就要刻苦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崇高的道德理想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开展继续教育的迫切性,不一定为每个馆员所认识,但决策者从实际工作发展考虑,急需提高工作者素质,从而认识其迫切性。

一、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冲击力,是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知识日新月异。在我国图书馆,每个馆员面对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冲击,都有一种适应变化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需要。继续教育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提供了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成为“弥合昨天和明天世界差距的桥梁”。

基于此,汉川市图书馆于1994年底,将馆员培训与继续教育提到关系全馆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地位,开展了以业余为主、上班为辅的馆员教育,坚持了3-5年,每年分两个阶段(学期)开展,力争馆员素质上一个台阶,作为一项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前提。

二、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实

观念

当前,继续教育应该是指对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重要目标的培训。

虽然继续教育是“弥合昨天和明天世界差距的桥梁”,开展馆员教育是迫切和有长远效益的,但教育观念在我国图书馆界并未深入人心。一些图书馆在决策层即馆领导中,对馆员教育的战略地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较多的图书馆在管理层即中层干部中,对馆员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认为科班出身的馆员学识已够丰富,足以应付业务的需要;或认为图书馆一般岗位工作简单重复,经过培训后,即可上岗完成任务。相当一部分馆员,对教育或逃避、或应付,甚至漠然处之。

对象

在我国,馆员继续教育是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学历和一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的教育。教育对象量大、面广且在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多层次性,因而开展教育必须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办学。

机构和管理人员

我国图书馆大多无专门继续教育或职工培训机构,也少有专职或专管的人员。较普遍的是,由图书馆人事部、馆长办公室、辅导部或业务部等负责馆员的教育管理,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

师资和教材

继续教育的师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师资以兼职为主,以图书馆内为主,主要来源于馆内业务岗位上的骨干,教学相长,又以此类教学活动作为这些骨干提高业务水平、开展自身教育的一种方式。

馆员继续教育的教材一般难尽人意,有些内容已显成旧或是馆员已经掌握了的,有些教材理论和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时间

继续教育,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图书馆更难有时间保证。在汉川馆的教育实践中,只好以业余为主,上班为辅,实行时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业余学习;二是不在减免工作量和工作定额的情况下,上班时间学习。

经费

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以公费为主,主要来源于图书馆事业经费。但教育的效果是远期的,效益是潜在的和隐性的,而经费的付出是实际的、现时的。因此,经费压力较大。从汉川馆实践看,自费公助加奖金是现实和可行的一种方式。

三、建立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

从图书馆继续教育的现实看,其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管理一般无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师资多样化且以兼职为主,教材不尽人意,教育对象多层次,内容多样,办学多形式,时间和经费难以保证,而学习是主观努力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这样我国图书馆员教育难以采用严格、有效地行政管理模式。

馆员继续教育的目标靠人去实现,成绩有赖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馆员的学习动机和主观努力,不能完全由行政管理控制。但动机是由需求产生的,在教育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手段,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馆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通过对馆员不同需要的激励和满足,唤醒其开展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心态,激发其学习动机、欲望和觉悟,从而可达到教育的有效管理,实现教育的各项目标。

汉川馆从1995年开始尝试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图通过激励机制,建立馆员教育管理体系,达到教育的有效管理。这种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教育,其内涵是“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学以致用”。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馆员通过教育,更新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变化,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通过教育及其考评,将馆员素质同明确的量化指标、目标联系,将这些指标同岗位调动、晋职、晋级和职称评定等联用,作为聘用和晋级的主要依据,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更优配置和科学管理。这种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教育管理,包括观念转变、立法保证、规章制约,健全教育机构,控制教育内容以及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

观念转变

大力宣传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危机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让馆员从主观上认识到教育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主观上重视和自觉对开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立法保证和规章制约。

据报载,北京市人大通过一项地方性法规,从1995年10月1日起,该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受聘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者,需依法进行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72学时。这样采取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对馆员教育作出具体规定,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立法保证。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汉川馆在无相应法规提供立法保证的情况下,制订了有关继续教育的暂行办法,对教育的目的、内容、课程及师资、组织管理、激励机制作了具体规定。按规定,全馆业务技术人员需参加教育,每年不少于40学时。该办法成为全馆教育的制约性规章,使图书馆教育有章可循。

从笔者自身情况来看。1986年3月,派至孝感地区(今孝感市)图书馆,系统地受到了为期一月的“全区图书资料管理干部”培训。1988年9月参加电大图书馆学专业学习。1992年11月,参加由地区人事局、文化局联办的(全脱产)图书馆业务培训。1997年1月,参加汉川馆的业务培训。成绩合格,先后获得各级主管部门验印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健全机构

有了立法和规章,还须健全执行机构,以保证法律和规章的贯彻实施。汉川馆在继续教育管理实践中,确定馆员教育由分管业务的副馆长负责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每月双周五组织全体馆员进行业务培训,然后进行考核,考分进入人事档案。

内容控制

继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办学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使教育的内容控制成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中,汉川馆通过对课程、学时、学分等方面的控制和激励,将内容引导和制约到以下4个方面。

1)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包括行为修养、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人的素质比人的知识、智力对工作的促进作用更重要,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开展。

(3)图书情报现代化新技术和新知识教育,多以研讨和馆内外讲座的形式开展。

(4)语文课程学习,包括外语、古汉语和写作等。

建立考核评估体系

对继续教育效益进行评估,认定教育的成果,可以用事实向人们展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教育考核评估体系,是馆员教育激励机制的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教育及其激励机制,保证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的科学管理,促进教育的发展。

四、全面提高馆员思想职业道德素质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馆员的自身道德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志在致国际国联第62届大会的贺词中指出:“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在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高度的评价,无疑是对我们图书馆员神圣职责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更高要求。

馆员的思想职业道德,并非仅仅表现在“文明用语”、“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等具体行为上,确切地说,素质才是一种“实力”,拥有“实力”的馆员才能成功地适应读者的各种需求。素质也是一种潜力,有了它就可以在岗位上作出有价值的创新。道德是素质的充分再现,是道德的基础,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的,是人们内在的品质,包括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法制观念、文化程度、科学知识、审美趣味、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内涵。一个合格的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勇于冲破陈旧的思想禁锢、狭隘的思维方式,自足的心理障碍,求稳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懂得现代化管理知识。否则,何以谈接待社会各类层次的读者群。新晨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提高馆员的思想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而且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青年,更要注重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文化工作者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王东方等.第三世界图书馆员继续教育:2000年展望。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6):12-16

2、倪春发.谈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3):32-33

3、林九如.情报继续教育的类型内容与途径情报学刊,1993,14(6):47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