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学管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政府对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社会对物流管理的关注,物流人才的需求巨大,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数逐年增加,截止到 2009年达到了279所。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高校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及特色,物流实践环节匮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物流专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专业定位和学科设置混乱,教学方法的改革留于形式,物流人才教育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和谐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教育尚未形成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并存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组织的学位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物流教学中没有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准的教学过程,高职高专、研究性本科和应用性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多重叠部分,跨度也不大,教学方式也没形成差异。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人才培养的合作,没有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二)物流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物流管理专业是具有实践性较强的新兴专业,培养物流理论素养高、管理岗位职业素质和技能高的人才是物流人才培养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我国高校管理专业由于开设的时间不同,物流教学方面投入不同,教师队伍构成不同,导致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上也存在脱节。
(三)物流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较重视课堂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更谈不上创新。高校都缺乏市场需求具备何种素质的物流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这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专业教材建设落后,内容更新慢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而且出版的与物流相关的教材内容和质量也难以保证,更新速度也非常慢。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教材的缺乏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不能紧跟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缺乏战略人才培养方面相关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职业资格相关考试内容,培养不同领域最高经营者物流人才教育目的设计的课程。
物流专业教材的内容更新慢,没有及时反映出随着物流环境变化而采用的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的教学过程,没有明确区分,不同领域物流应用知识、技术、运营、管理、规划、战略等专业性内容。课程设计注重共同课程和盖伦为主,教学中通用的内容较多,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不适合产业不同、业务不同需求不同的专门人才的现实不符。
(五)物流教育手段传统、单一
传统教学中,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和启发。教师单项灌输。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缺乏参与,造成学生只会简单的模仿,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宜。
二、建构我国高校物流理论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和谐发展的对策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和总结,将其结合到我国物流教育实际中,进一步的促进和提高我国高校物流教学水平,通过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元化和谐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物流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一)建构适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其他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通晓本行业专业知识,又熟悉物流管理和运作的专业物流人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方面的人才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很难以满足需求,只有构建将高效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资格认证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才能提供合格人才。结合我国物流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与高校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二)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层次性的培养目标。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物流操作技能人才的培训方面。高校的物流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的优质的物流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智能型职业资格,不仅需要娴熟的动作技能,而且需要较为综合、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类资格的获得不仅需要长期的练习,而且还需要学习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智能型职业资格则比较复杂,既要看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获得能力的过程如何、深层次的专业素养如何。当然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传统也不可忽视。在如何处理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充分理解与认识两者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必须根据职业资格的属性特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资格与高校物流教育间的关系,任何不加区分地融合或排斥的做法都不利于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应用范围是普通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单位资源整合与和谐发展。
(四)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应细分现有的物流师考试制度,比如可以分为企业物流师、物流技术师、国际物流师等,这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物流职业层次多样性和物流岗位复合型的人才等物流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特征。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虽已起步,但较混乱。现有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合格以后就可以拿到资格证,现行制度是通过考试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者,但实质上他们在物流现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通过后,还应该要求笔试通过者参与一定时间的物流实践学习才能为其颁发资格证,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应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五)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
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性质以及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应涉及以下内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教育领域;物流信息领域;物流运营管理及运营领域。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内容及时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管理 对策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10
Abstract The task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provide relevant professional skills talents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allow students to have the corresponding professional skills, they need to be in the teaching link to the good.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is a major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mooth continuation of teaching work,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raining students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vocational college
1 高职院校的发展
较之高等院校着重培养学术型的人才,高职院校则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导向。党的十七大就将职业教育确定为中国教育的战略重点。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当今中国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进而为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当然,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高职院校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政府提出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确立了高职教育中培养人才的相应目标。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人才培养需要兼顾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各个企业之间密切联系,扩展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规模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2 高职院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作为院校系统化的工作,主体在于教学观念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质量、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上述管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为此,从事教学管理的人们需要从宏观方面认识管理的意义。从理论层面而言,教学管理需要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适合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为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教学管理也需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管理与监督。然而在当前的管理中,高职院校大都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一些院校认为教学管理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在正常的教学中只要不出现什么意外就好,这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是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并通过教育获得其在职业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拓展的能力。然而,很多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并不清晰,很多地方只是照搬了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并未树立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观念,在办学中也背离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盲目指导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灵活性与能动性,难以改变教学中的落后现象,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工作的发展。
2.2 管理模式机械化
当今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教学模式仍旧是以行政机械化为指导的,学生与教师的参与度比较低。“学生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在实际中教师的一家之言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一些教学中的不合理计划导致了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教学管理者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反馈忽视,对于缺乏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这些都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管理模式大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即使有些时候做出了修改,但是也往往按照机械的流程执行。此外,在高职院校中一些管理者错误的以为教学管理仅仅是为学生安排教学课程,做好新生的报道、考试课时计划、教案的检查等等。
2.3 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教学管理队伍的架构年龄层次跨度比较大,存在着一代与一代之间教育品质的差异,有些是在工作岗位上十几二十年的老师,有些则是刚刚工作不久就被分配到管理岗位的老师。一些初到管理岗位的老师一般而言专业的理论知识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他们中的很多都尚未进行过全面的管理培训,故而对于教学管理并不是真正的熟悉了解。此外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尚未经过磨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商榷,他们对于管理岗位职责也并非是真正的了解,他们仅仅以为教学管理工作只是安排课表,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对于从事管理岗位的老师开的工作薪资并不高,老师们缺乏工作激情。相对于管理岗,有些老师更倾向于职称的评比,他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评比职称中,故而在进行学生管理组织方面的精力就少了,有些老师选择转岗,有些老师选择辞职,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育管理任务的进程。
2.4 教学中缺乏激励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老师的地位毋庸置疑,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与老师的教育与引导息息相关。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对教师激励机制的茫然,学校不知道如何激励教师,设置何种激励政策等相关问题。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老师的激励往往只是在政策层面,按照国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的建议进行学校政策的制定。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校管理部门尚未结合实际,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出发,学校将考核的侧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工作量上,而忽视了教学质量。而对于老师的激励也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物质层面的激励固然是一种吸引,但是这些仅仅只能满足一部分老师的要求,对于有些在教育中有所创新的老师而言,激励方式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做到精神与物质兼顾。
3 如何解决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问题
3.1 更新教学思维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创新的思维模式不仅运用在方式上,还需体现在意识层面上。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计划要求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要求保持统一,这个细节就与当前高职院校中重视实践的理念相背离,不能更好发挥高职院校的实践发展优势,也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高技能的人才目标。正如最近在视察中科大时所强调的:“创新居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要依靠创新,不断增加创新含量,把我国产业提升到中高端。”高职院校要想为社会、企业培养高中端人才,就要在学生培养模式中,将创新实践意识作为教学管理的目标。教师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并且针对不同的课程探索教学模式。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应当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及教案编纂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互动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现代化的管理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在高职化的教学管理中,现代化的管理包括技术设备、组织制度、管理信念。很多高职院校在技术设备中已经解决了计算机的网络管理,在教学管理中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在现代化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中,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强化校园的网络化建设。进而提高教学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应当重视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培训与管理,建立教学管理队伍的规范化与系统化,优化教学管理队伍中的专业结构以及学历结构,强化教学管理中的人员选拔以及学历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中需要吸纳具有现代化管理理论的知识素养,掌握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之成为教学骨干。在现阶段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中,提高学历层次,定期进行教学培训,举办学术管理的研讨会,帮助管理人员熟悉学校不同环节的管理工作,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管理中,应当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管理者的危机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外聘一些专家团队或者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进行团队管理,实现教学团队中的组织结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创新性。
3.3 提升管理者的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积极听取任教老师的意见,了解企业的需求,以及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点,并且将意见汇总,深入教师的上课环境。此外,管理者还需要走访学生,搜集学生对于教学进度以及老师评价的反映。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中的管理方法与管理途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教学管理者还应当阅读各个方面的书籍,与专业课的教师及时沟通,深层次地了解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实际,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在高职院校的激励政策方面,首先要为教师提供健康、良好的自然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其次是关注老师的心理健康。近年来的高职院校在不断地扩张,吸引了大量的老师,这些老师思想活跃,而学校在老师的培养中可能过多地重视了科研成果,使得教师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有些老师工作不够积极。学校应当重视老师的心理健康,疏导老师的心理问题,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得老师心情愉悦,相互之间互相尊重,促使身心发展。高职院校还应当建立以岗定薪的分配方法,完善合理合规的竞争机制,保证教师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谋求发展。此外,在教师的管理中应当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以及透明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达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相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新形势中,高职院校作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中确实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趋提升,中国制造已经更多由中国创造代替,在此番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意义愈发重要了。需要我们及时解决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进行改进提高,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秋明,赵丽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65-66.
[2] 曹晓静.浅谈高职院校管理工作[J].科学与财富,2015.7(12):235.
关键词:
新加坡;高职;骨干校;启示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9402
1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教育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职业技术教育,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和资金设备,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结合新加坡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制定出新加坡特有的双元制“教学工厂”,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关注研究国际新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动向,使高职始终走在生产和建设的前头,对实际工作发挥着超前指导作用。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加坡高职学院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企业的优秀人才,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极强的研发和教学能力,使得新加坡高职教育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和壮大,与国际接轨,鼓励并帮助教师不断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
2新加坡教学管理的特色
这次培训由于主要考察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文章就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分析新加坡教学管理的特色。
2.1组织文化:“无界化校园”的教学管理理念
“无界化校园”是南洋理工学院的组织管理理念,核心就是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旨在通过倡导和谐、合作的校园文化,打破学院内各学系之间、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的壁垒,强化团队精神,促进合作交流,实现建筑、教学、科研、项目无界化。通过“无界化”的管理,可以充分整合资源、有效使用教学资源,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南洋理工学院的各个系及科研中心,课室与实验室都组合在一起,使教学与科研、项目研究融合在一起;在项目开发中,各系、部门紧密合作,各学系教职员工积极参与,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组合,在完成企业项目的同时培养出来综合人才。如:在互动与数码媒体系,科技中心经理在负责完成某广告项目时,将数码媒体设计、动态图像与广播设计与数码视觉效果等专业学生组织在一起,建立项目组,共同讨论合作,协调高效地完成企业的广告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2创新理念:“教学工厂”理念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的核心特色。所谓“教学工厂”是指在教学环境中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实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努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理念中,项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院领导和教师都深刻体会到项目的重要,在教学的同时,投入精力寻找和洽谈各种有意义的项目。在三年的理工学院学习期间,项目有两种: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学期项目是在第一、第二学年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用15周的时间,综合运用该学期各课程所授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的较简单的模拟项目,例如工程专业的学期项目有:机加工技术、集成电路板焊接、机械故障排除、小型移动机器人等。毕业项目是在第三学年用12周或更长的时间,综合应用当下最新科技,由老师发起和引导完成的真实作业,项目成果可以供职场使用。毕业项目有的是来自于企业的,企业项目既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后续企业创新项目的签订创造良好的环境。科研创新项目是通过学习常年科技发展计划,分派给讲师开发的项目,学系讲师设计带领学生完成,如:机器人设计大赛。
2.3能力开发:教职员能力转型策略
能力转型是一个富有战略性、变革性的创新,是南洋理工学院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知识型时代中,全体教职员共同应对变迁挑战的重要策略。提倡员工终身学习,要求每个人要有危机意识,注重学习,不断进取,使教师永远与时俱进,紧跟时展脉搏。能力的转型使得每位教职员在工作中都能胜任各种岗位,从一个岗位到另一岗位工作,适应性特别强,有效地提高了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
2.4校企合作:源于企业、用于企业
在科技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今天,校企合作至关重要。南洋理工学院与新加坡3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和实习岗位,供学校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或设计开发项目和产品,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如:摩托罗拉的机壳设计;与航运合作,制作导航信号系统等。这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使得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真正做到“用最新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不断拓展与发展学校开发项目的能力,扩充教学与科研资源,推动科技应用与创新,为新加坡的不断前进提供原动力。
3新加坡高职特色对汽车专业建设与改革启示
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国家提出100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在学校骨干校建设的背景下,我院汽车相关专业也要顺应建设和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提升汽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1“无界化校园”理念对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启发
现阶段,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撑下,全校各系部的硬件实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如何高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和设备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相比新加坡“无界化校园”理念和“双元制”的课程体系,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资源利用率不高。我们通常会看到教学管理中这样的现象:在第一学年的上、下两个学期,上学期安排A课程实训,下学期安排B课程实训,B课程所需的实训设备就会在上学期被闲置,从而大大降低了实习设备的利用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新加坡课程体系的特点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在汽车工程学院的改革与创新中,首先,应当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出发,推动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进一步改革;其次,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和规划,促进学院购入更多更先进的教学设备与仪器;最后,促进教师积极思考课程教学改革,结合汽车制造、维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服务生产一线。
3.2“教学工厂”对“校中厂—厂中校”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启发
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有利于就业导向、有利于企业需求、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教师授课、有利于能力培养、有利于素质养成、有利于技能鉴定、有利于职业发展。汽车工程学院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着眼于“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这些是过去、现在甚至未来我们要一直坚持的方向。“教学工厂”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环境中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使学生能够在较真实的平台中完成课程学习,这与汽车工程学院“校中厂—厂中校”和“理实一体化”的宗旨是相同的。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十分强调项目的开发,这就要求学院具有一定的专业开发能力,只有在不断的研发过程中学院的专业开发能力自然地得到提升。这就启发我们在未来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开发能力,增加教师到企业锻炼实习的机会,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逐渐积累经验,建立和企业良好的沟通平台,获取最先进的设备,为未来的进一步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教职员能力转型策略对教师培养的启发
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求他们拥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即要求他们成为“讲师+工程师”型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和学习,让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进行见习和毕业实习,以促进我们教师所授专业技术技巧能力的提高。
学院应有计划地对汽车专业课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让学生快乐的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吸引学生,就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还必须跟上本专业技术的动态,跟踪专业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及时给自己充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力求把最新的知识和理论渗透到教学当中。
4总结
经过这次培训,虽然许多问题涉足不太深,但收益颇多,不仅开阔了眼界,更见识了新加坡发达的职业教育,体会到了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后继力。我们相信在我们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院的汽车专业一定会越建越好,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郑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教学工厂”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与思考[J].文化教育,2011,(03).
[关键字]教学单位;教学档案;档案建设
一、教学档案的重要性
教学档案工作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授课能力的体现,主要涉及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等。首先:对教学单位而言,个人教学档案的建立和完善的教师教学档案是印证高效整体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省级先进教学单位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材料,也是高校各级领导,进行内部评选的最有力说服依据。对学校而言,加强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根据教师不同层次执教水平组建合理,高效教师团队,协调各相关职能机构,客观反映教学成果,充分激发教师创新性,积极性建设,打造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教师团队和优良教学资源。
其次,对教师个人而言;通过教学档案,体现各教师差异性教学,有利于年轻讲师向经验丰富教师汲取大量教学心得,完善个人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促进个人教学质量提升,通过教学档案建立,客观分析个人成长历程,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积累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二、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的现状
(1)目录分类不明确
现阶段各大高校出于严抓教学质量,讲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对教师档案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教学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组织机能职责不明确,导致在进行教师档案管理编写过程中不认真,甚至出现目录分类不明确现象,无法有效做到教师,系,院,学生等多层次文件档案分类,影响教师档案规范化进程。
(2)收集材料不完整
在日常教学中高校教学档案由于涉及院,系,教研室,教师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各有分工合作组织工作,实际工作中存在逐级松懈,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缺少关联性等缺点,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明,对档案管理意识的淡薄和专业管理人员的缺失致使在归纳,整理教学单位日常教学档案材料时造成缺失现象,收集材料不完整。
(3)没有对档案进行编目,检索
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已收集好的档案,教学单位仅做到保管,并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和教学档案提及内容进行有效编排,编目和检索,由于档案监管力度不够,档案收集材料不完整,档案目录分类不够明确的档案无法正常编目和检索,相关教学单位应加快教学档案数字化,规范化建设。
三、对教学档案现状进行指导
(1)严格参照学院文件规定的参考目录执行
在对相关管理者进行职业培训过程中,应教导人员紧密按照教学单位规章制度行使其管理职权,并在教学档案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学院有关文件制定的建设流程和参考目录对教学档案有效执行,保证工作效率和教学档案建设。
(2)要确保材料的完整性
教学单位教学档案涉及门类众多,涉及面宽广,工作量大,内容丰富,在确保材料完整性的同时,仅依靠单一部门和几人来收集,管理,整理,任务量大,专业知识不够,效率不高;因此,笔者建议,成立独立档案管理小组,合理下分教学档案各方面职责,通过协同各相关部门组织管理,对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职责分明,责任清晰,确保各部门教学材料完整性和严谨性。
(3)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编目整理
教学管理单位例如教务处应以: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研究指标体系的内涵,分别建立索引目录,院级两级管理,针对不同的教学部门设立不同的索引目录;以教师,学生,教研室、系部,各教学部门为单位,进行统一编目和统一管理,建立合理,醒目分类机制。
四、加强教学档案建设
(一)加强对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的激励制度
积极性是进行高效,秩序管理工作关键之一,在加强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激励制度过程中,设立奖金制度和评优评先制度对全体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各方面奖励,在最大程度上调动管理者,教师和全体员工对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的管理积极性。
(二)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档案建设关键之一。笔者认为,首先:落实责任到人的制度,即由各高校相关领导组建档案管理小组,对本单位教学档案建设进行专业管理。
(三)加强档案管理培训
阶段性进行教学档案建设方面培训,用教学单位科学发展理论传授教学档案管理要则,在每个学期中组织各教学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起培训学习,进行经验交流,怎么更高效的收集档案,以及电子档案材料的整理,怎样建立索引等,汲取和分享先进管理理念,树立榜样,在确保材料完整性同时带动教学档案建设向前有序发展。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伴随教学信息化和网络科学技术不断深入改革教学中,各教研室实现数字化。在湖南高等教育教学推行职教新干线,利用网络科技整合教学资源,由此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档案建设融入教师的空间建设,设立专门的后台管理人员,利用网络,收集原始的档案资料,再由后台小插件设计数据库入库,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整理归档电子文件,并建立目录,索引。
结束语
积极参与教学档案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借鉴索引和查询教学档案来创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为高职学院教学单位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必要性与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2]李汉邦,徐枞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检查方案的分析与评价[J].江苏高教,2004(5):67.
[3]胡明,等.高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途径探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3):77~79.
[4]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修订稿).湘教发[2011]60号.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机制;实践;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06-03
一、背景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而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职业学校本身无法独立完成。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在政府推动下,我国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组建职教集团,成立理事会、董事会,建立职教联盟等[2]。但总体看来,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探索与实践的阶段。因此,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长久的,有效的,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成为高职院校特别是骨干建设院校的重要课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提出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思路,并以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为契机,成立了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牵头的,校企共建的熊猫光电学院,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合作模式[2,3]。文献[3]将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
1.“学年分段”,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
2.“阶梯分段”,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
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工学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
4.“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
5.“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
6.“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及作品与产品合一。
7.“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
8.“行业主导”,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
9.“职教集团”,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不管哪种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职业院校处于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而行业和企业则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相对被动的配合地位。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法获得长远的利益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缺乏内在动力,因此,校企合作当中,提高企业的主体性是校企合作成功并走向深化的保障[4]。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合作必须有合作基础,即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如果共同的目标与利益是长久的、稳定的、多赢的,则这种合作就存在牢固的基础。同时合作方也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这些目标和利益可能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则是合作能否稳定发展的根本[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牵涉参与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共同目标是“资源共享,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符合型人才”;这样目标的达成,对于政府而言,实现职业教育基本目标,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能够得到急需的人才;对于学校,达到了实用人才培养的目的,提高了学校的声望;对于学生,能使其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各个主体又有不同的利益。政府希望各参与主体以发展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核心,实现各自的教育和培训功能。行业和企业则希望自己负担的培训和教育的功能越少越好,学生对生产发挥的作用越大越好。学校则希望,政府给学校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企业能够承担培训和教育学生的职责。而学生则希望学校代表自己的利益,能在企业学到东西,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寻求共同利益。政府应该出台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5,6];这种政策必须基于各个主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真正地让各参与方,尤其是企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对企业发展有利。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者,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在设计时,必须仔细考虑合作的行业和企业,寻求那些有长久的共同利益合作伙伴,并能逐步形成实际可行的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被忽略;学生不能是被动的参与者,应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保证学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地位与权益。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做过大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和与尝试。但很多校企合作的层次比较浅,主要模式包括“学年分段”、“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这些合作关系比较单一,最终学校提供学生,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和企业缺乏其他交集,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目标。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没有过渡,从角色转换上有明显的割裂感,对学校和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也不适应管理培训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普遍不高。而学校又缺乏协调的组织和机制,不能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各方面的想法和利益不能及时充分地交流和协调。因此这样简单的合作很难稳定和持久,很多合作难以为继,最后不了了之。为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走向深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研究了校企合作实践和理论机制,吸取以前校企合作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具体包括如下几项。
(一)寻求政府的支持
国家已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尤其是国家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获得很多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在2012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在骨干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建设方案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支持。这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二)寻求合作企业
微电子学院在寻求企业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1.学校专业与产业密切相关,这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基础。
2.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行业中有影响力。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才具备丰富的资源,才能将校企合作看成一种资源,并能加以整合和利用,实现企业自身利益。这样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体现企业主体性地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配合。
3.在地理上很近。学校和企业距离近,可以有效地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范围,提高合作的层次。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处于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双方有类似的发展要求,处于发展期的企业更有活力,更愿意合作。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体
一般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偶然性、短期性,合作层次浅,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负责与管理。为了实现长效的、稳定的、系统的校企合作,微电子学院与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熊猫光电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实体,其作用包括如下几点。
1.协调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方,凸显各个主体的主体性,整合各种资源,使校企合作能够形成合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熊猫光电学院订立熊猫光电学院章程,成立了熊猫光电学院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校企合作的各个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理事会的成立为以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协调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2.组织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务和活动。事务和活动包括工学结合,企业员工培训,行业协会的活动,行业技能竞赛等。以工学结合为例,我们定期举办中电熊猫校企合作班,已经完成了两届学生的培训;培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完成。培训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知识相融合,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过渡,为今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熊猫班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迅速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技能。
3.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熊猫光电学院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对学校而言不仅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仅仅是实习学生,而是扩展到了学校、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校企合作,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层面的培养,同时也是师资的培训、领导的培训。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了学生,通过混编师资团队建设,培养了教师,通过理事会的运作培训了领导。使得企业元素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在熊猫光电学院的框架下,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这样的机构是所有参与方都需要的。在这样的机构下可以放大和扩充自己的资源,所有主体均能在这个框架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利益,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五、校企合作的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7]。然而校企合作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1.校企合作本身是一种资源积聚和整合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具有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因此,搞清楚校企合作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
2.根据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际,寻求最合适的合作方,并理清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和相对利益。寻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建立利益平衡的机制是校企合作存在并发展的保障。
3.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实体,这样的实体可以实现校企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是各方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
4.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必须走向深入,必须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功能和作用。校企合作既要成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要成为行业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最终成为校企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整合关键纽带,校企合作才真正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云霞.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27-128.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3]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0-82.
[4]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5]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68-73.
[6]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