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培训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98-01
一、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农广校作为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紧紧围绕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把提高培训质量和增强培训效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质量,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正能量作用。
1.以培训教学内容改革为抓手
设置按需施教为导向培训内容。按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为切入点,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方向。坚持以解决农牧民实际问题设置培训内容。在培训中,从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设置培训内容,开设培训专题讲座,引导学员掌握新的适应本地农业生产技术。设置提高农牧民素质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把培训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新时期要求农牧民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掌握的新技能充实到培训内容中来,体现实用、实效的培训特色。
2.探索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新模式
运用多向形思维方法,创造性地推进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使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从落后的培训模式走向开放良性循环的培训模式、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适应培训思维上来、专业技术授课与田间地头授课与时俱进。在针对不同工种性质与专业特点实行分类培训,突出培训重点,重点抓好种田大户、优秀创业青年、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加强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员在学习中思考、在生产中摸索、极好的效果让农牧民增产致富。
3.不断规范培训管理机制
针对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机制及监管措施不够健全,导致农牧民培训工作只见培训人数不见人的现象。专门制定学员管理制度。建立考勤、笔记、讨论发言和平时测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提高农牧民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立健全农牧民学员培训档案,将培训的效果,培训学员课堂纪律、培训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进行专门考核。
二、县级农牧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县级农广校农牧民科技教育离大规模培训农牧民的要求差距很大,切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培训内容老化实效性不强
由于农业教育工作者自身培训没有得到提高,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参加社会实践及深入田间地头实践少,导致教学中课堂理论面授多,直面田间实验操作少,不能适应农牧民认知规律和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不够丰富。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直观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效果。培训方式不够新颖。需改进培训方法,将教学与实践、听课与电教、本地外地培训结合,增强培训效果。
2.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制度上缺少对工学矛盾的解决办法。激励农牧民参加培训措施落实不够好。农牧民学习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形成了一种学好学坏、学与不学的怪圈现象。制度还不够健全,只停留在制度一般性要求上,强调自觉遵守纪律多、监督检查少,没有完整的关于农牧民学习培训的考核办法。
3.阵地建设不够完善
县级农广校计算机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没有完全网络化和便捷化。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切老龄化(平均年龄45岁以上)。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要,同时缺乏一支规模高效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如何加强农牧民培训工作
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1.转变培训理念
在培训中遵循“稳中求进、好中求优”的工作思路,突出为“三农”服务意识、突出学以致用、突出质量效益的原则做好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对资源进行整合为我所用,积极与县人事局、扶贫办、农业局、妇联等单位进行合作,扩大培训空间,扩充培训容量,实现优势互补。
2.转变教学方式
新形势下,针对农牧民培训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强化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培训。从传统教师授课为主转向教师学员双向互动交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专职教师。创造条件提升现有师资能力水平。拓宽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师资来源,完善兼职教师选聘和管理办法,为做好农牧民培训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四、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
1.完善农牧民教育培训机制
制订基层教师调训、参训、脱产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类别培训对象要求、岗位特征实行相应培训目标。进一步明确相应的保障措施。保证不同类别教师达到一定的调训率、参训率、脱产培训学时数的要求。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学用结合”、奖优罚劣等制度,激发教师调训、参训、脱产培训期间工作学习积极性,建立调训、参训、脱产培训教师档案。
2.完善培训管理机制
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营造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学习风气。健全《学员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质量。完善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制定规范化的评估办法,邀请学员对课堂教学质量、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内容进行评估,不断改进评估方法,提高评估效果的准确性。建立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登记制度,将农牧民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互动效果、学习成果作为学风评价的重要内容。完善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实用技能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3.强化培训阵地建设
农广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新任务,实现农广校培训工作新跨越的基础条件。农广校存在着“硬件不硬、软件不强”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努力积极争取县委政府支持改善目前办学条件,为今后规模培训奠定基础。二是加强软件建设,充实优秀专业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为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加强稳定兼职教师队伍。探索网络阵地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扩大培训工作覆盖面和培训质量。此外,认真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为教师和学员创造一流服务和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布尔津县2013年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2]陈德林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Http:// 论文选登
一、影响基层央企科技人才成长的原因分析
1.“官本位”思想误导科技人才成长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根深蒂固影响的一种不符时代的落后文化产物。“官本位”思想使科技工作带上了行政化的色彩,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科技人才在专业方面的发展。有专家认为,“技而优则仕”的做法使中国没有科学大师,过早给科技人才委以“官职”制约了科学大师的诞生。在科技界形成惯例的“封官”做法,使很多具有世界级科学大师潜质的年轻人都过早被埋没了。现在基层央企部分科技人才不愿在一线科研攻关,总想着去当什么“长”,或愿意到管理部门去。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一线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让科技人才找到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基层央企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2.激励制度不完善制约科技人才成长
基层央企的职位体系及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人才的发展和晋升。部分企业的薪酬制度是按职位高低划分薪酬标准,各专业序列的职工只有通过职位的晋升才能获得薪酬的晋升。这也造成了部分科技人员心目中觉得只有通过职位晋升,才能提高薪酬福利水平,才能彰显职业发展的成功。在这样的制度和环境下,企业为留住人才,满足职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只能把部分优秀科技人才提拔到中高级职位。同时,由于中高级职位职数有限,只有少数科技人才经培养后才能晋升到中高级职位,如同“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落桥者甚众”,这样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重使用、轻培养”观念延缓科技人才成长
“重使用、轻培养”的人才观念依然存在,可持续性培养机制不完善也是目前阻碍基层央企科技人才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首先是面对日趋精细甚至严厉的绩效考核机制,部分基层央企领导关注任期的效益多一些,宁愿拿出高薪招聘现成科技人才,却很难投入足够资金、花费较长时间来培养各级科技人才。其次是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系统,具有可持续性的培养培训机制,组织短期性、临时性的培养培训项目相对积极,但面向科技人才不同成长阶段具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开发不足,难以及时跟进科技人才成长对培养培训的需求,延缓了科技人才的成长速度。
二、畅通科技人才发展通道、促进科技人才健康、快速、连续成长
1.打破“官本位”思想,引导科技人才健康成长
一是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强化企业中级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增加企业决策的透明度,接受员工的监督,实现企业民主管理。强化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大力倡导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强化岗位意识,打破员工的身份界限,淡化身份观念。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大力倡导人才是先进生产力、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创新机制、使用为本。大力营造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企业文化,关心人才、爱护人才、信任人才,全面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2.完善人才资源基础管理制度,激励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一是要建立完善以企业战略目标为牵引,以员工职业阶梯为载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打通科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积极引导科技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鼓励科技人才立足本岗、求专求精。二是要建立以绩效考核体系为评价手段,以分层分类专业序列薪酬制度为基本工具的激励约束体系。通过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序列薪酬制度,引导员工沿着自身专业方向有序发展,大力提高科技人员的成才率。三是要在加强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对科技人才的精神激励,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社会价值,切实形成“惜才、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
2009年,我省开始实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旨在通过理顺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培养科技示范户、建设科技示范基地、遴选与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等措施,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2011年,我省有33个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农技推广示范县。
项目实施两年来,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示范县普遍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逐步建立起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农民主动参与的农技推广机制。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农技推广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要继续以满足农民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理顺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科技示范基地、遴选与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等措施,推进示范县构建职能、机构健全、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农技推广责任、人员聘用、绩效考评制和知识更新等制度;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
今年我省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重点完成四项任务:一是加强农技推广制度和条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和多元推广制度,并重点抓好20个县60个乡镇站建设试点。二是开展进村入户的科技服务。各示范县要普遍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明确基层农技人员的推广责任,每名农技指导员在指导1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同时,还要包保1~2个村,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围绕粮食及特产业生产农民增收,开展1~2次示范性活动。三是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各示范县要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2~3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四是探索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和现代通讯技术等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构建农业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提高农民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吴晓光副主任强调,各示范县要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要强化对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要加强资金管理、项目日常管理及绩效考核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典型,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落实各项措施
(一)抓组织、健全工作体系
乡上成立了由乡政府乡长任组长,乡政府分管科技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站所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日常工作。
(二)抓制度、规范工作机制
研究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台帐管理制度、音像资料管理制度、领导小组定期督查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并将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在全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此项工作有人管事,有章理事。
(三)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我乡今年召开劳务座谈会、动员会等各种会议20多场(次),发放劳务用工信息300余册,宣传材料20余份。及时总结归纳各村好的经验和作法,挖掘典型事迹和人物。
二、培养两支队伍
(一)培养外出务工人员队伍
充分发挥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创业本领和依法维权意识。截至日前,我乡劳务输出人员达到200人次。
(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把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发放科技宣传材料与观看电教片相结合,专题培训与组织传帮带相结合,本地培训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增强了培训的趣味性、导向性、针对性。使农民群众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发展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科技人才。至目前,全乡新增掌握1-2门农业新技术的劳动力10余人。
三、培育特色产业
论文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为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公司建立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设立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通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晋升、工资、福利、带薪学习、休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