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目的范文第1篇

一、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内涵及结构的研究

杨宝忠教授认为“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即家长所具有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而关颖研究员则从教育社会学视野出发,指家长教育素质是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的特殊素质”,包括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家长教育素质的统一体。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莫建秀在毕业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及其开发研究》中将母亲的教育素质分为教育品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四个方面。学者李俐心在其毕业论文《小学生家长素质对家校合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家长的教育素质分为动力系统、知识系统、操作系统三个方面。其中动力系统包括家长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和家长教育观念;知识系统包括家长对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法律常识的了解;操作系统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

二、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现状的研究

学者东子在《中国母亲教育批判》一文中指出母亲的教育素质存在的问题①不懂科学教子:忽略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不善给孩子制定成长计划;不让孩子做教务;忽视孩子的自尊需求;漠视孩子交友需要。②过度娇惯溺爱: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过度保护孩子;无原则满足孩子的需求。学者张庆守在2007年经调查认为家长素质问题体现在缺乏“角色知觉”;观念陈旧;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知识结构。王凌、熊梅等对昆明市1210名学生及家长的调查中得出以下基本认识:(l)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家长和学生在家庭教育目的、作用方面的认识有较大差异。(2)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普遍过高。(3)重视智育仍是主流,但素质教育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4)依然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但对品德教育的内涵的认识却在悄然转变。(5)劳动观念得到普遍认可,但劳动实践还有待于加强。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策略的理论研究

从成人教育的角度出发,莫建秀在其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的开发对策》中建议,母亲教育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从思想对母亲教育进行合理的定位,包括:对母亲教育的重要价值的肯定,将母亲教育纳入成人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从母亲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加强,具体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教育基地、权威的管理机构、专门的师资队伍、合适的教学材料、充足的经费投入。吕秋芬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在其毕业论文《0—3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提出了提高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的对策和建议:社会各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教育的提高;为农村幼儿母亲创造业余学习条件;农村幼儿母亲要积极提高育儿意识和相关素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母亲育儿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黄跃洪提出改善城乡中小学生父母教育素质的建议及对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普及改进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积极构建学习化社区,鼓励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借鉴国内外优秀家教经验,探求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四、影响母亲的教育素质的因素的研究

陶沙等人在1994年进行了“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等在《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通过实际调查得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母亲的职业、儿童的性别和母亲的教育具有显著性差异。

五、结语

综合以上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的所有成果,可以看出当前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出这几个特点:

1.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多混杂在家长教育素质和母亲素质的研究中,而专门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数量较少。

素质教育目的范文第2篇

英语课堂教学则以提高上述三方面素质为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语言文化品质和创新发展品质。

一、思想道德品质

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应该弘扬我国优良的文化道德观念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英语课堂教学时,应始终把这一目标贯穿其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如在实施语言点的教学中就可以以英雄人物作为例子:

Twenty?鄄two firefighters died gloriously when putting out the big fire in Hunan.

Yang Liwei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the moment he began boldly his space travel.

China doesn?蒺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weapons on the Taiwan issue.

此类例句都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爱国主义形成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此外,教师还应该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较强的幽默感,善于学习,团结协作等新时代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并以这种品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语言文化品质

语言是一种在语言社团中发生作用的交际工具,其对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当然是英语课堂的中心任务。在语言的学习中,学生要能够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习俗等,能够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阅读、写作、尤其是进行口头交流沟通。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运用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语言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写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因而并没有达到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便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和文化习俗等,从而更合理地进行交流沟通。如“dragon”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但在许多西方国家却表示脾气暴躁甚至邪恶。中国用很多与狗有关的词来形容一个人没骨气如“鹰犬”“走狗”“哈巴狗”,但西方文化里狗大都成了“忠心耿耿”的代名词。又如中国人用猪来形容人笨,但西方人却认为猪很聪明。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如果他们大清早或晚上很晚接到电话,则认为一定是有非常紧急的事。又如在有的国家点头并非表示“是”却表示“不”;英国人开车总在左边道路上等等,如果不在教学中利用合理的机会加以说明,难免会闹出许多笑话甚至麻烦。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更加注重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应花大力气,花更多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模仿和操练的机会。而不应该仍然停留在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上,也不应该停留在所谓的解题技巧的点拨上,而是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篮球、足球明星,了解更多的歌星、影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世界人文知识与文化,甚至创造机会让他们结识一些外国朋友尤其是笔友进行更直观的交流沟通。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自身做起,应拥有一口相当流利得体的英语口语并在教学中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帮助创设真实自然的英语语言交际环境,并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操练英语口语的机会。

三、创新发展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而语言的创新则是通过对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处理,并根据具体的语用环境加以得体地运用。

而目前的英语学科的终结性评价过多的采用了客观题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更倾向于对学生解答客观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太注重甚至是忽略学生对主观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新性。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设置非选择型作业,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帮助并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开放性的课后练习,并充分开动脑筋,寻找更多能激发思维的学习方式。

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可以通过收集处理信息、复述课文、改编或续写故事等方面来实现。

(一)收集处理信息:当今信息集约化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具备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掌握信息,研究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用途的可行性,并最后对其进行再加工处理,为我所用。所以教育也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新教材的welcome to the unit其实就是为这一目标所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运用一切媒体如报刊,电视,网络等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进行后期制作如采访、写专栏、社会调查实践等,使其这一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在这些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因为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这一品质。

(二)复述课文:在学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变换人称、改变文体、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授The Acropolis now, The maple leaves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游,为游客作介绍: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Acropolis/Canada to a group of visitors.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的学习领会,更有利于学生重新利用已习得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真正把语言运用到具体的环境中去。

(三)改编或续写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把对话改编成故事或把故事改编成对话,对未完的故事则可让学生进行续写。如在教授完The Merchant of Venice 的第一部分后,可以让学生猜测故事将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并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写。这对学生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记忆单词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发散式记忆(如同根词),联想记忆(如多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对比记忆(如形似词,音似词)等记忆方法;再如对单项选择的处理,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所做题目的讲解上,更应为学生设置更多的情况假设,开拓其创新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开放型短文如配图说明,看图作文等。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既要完成英语语言教学的任务,又要实现让学生了解世界的目标;同时,还应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英语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语用”和“人本”原则,坚持科学务实原则,坚持素质教育原则,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找新路,中国的英语教学才有希望,中国的人才工程才有希望。

参考书目:

《英语教学法教程》 作者:王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素质教育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素质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92-0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按照他的理解,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善、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现如今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完全停留在考分这一概念上,应试教育使学校一切工作以应试为中心,师生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样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把学习之母变成凶狠的后娘”,“这样日复一日,就使学生逐渐变得懒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学校应大力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限,逐步明确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职能,让每个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基本教育观,也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素质教育首先应该使分数评估质量的模式转变为全面评估的模式。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衡量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所谓分数只是以书面知识的记忆量为主体的。这种评价必须彻底改革。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智力、品德、身体、劳动和情感等方面都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

二、确立正确的育人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书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面的光源,学校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工作育人。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校会、班会、课外活动等常规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工具”作用。同时,注意开发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信念”,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遵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进行教育。”

三、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劳动和劳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从教育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劳动是绝对不可分的”,“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他的论点,十分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体力劳动是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情神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指出:“劳动是道德之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充分发挥劳动的“自我教育”作用,我们从一年级起抓劳动教育,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自尊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喜悦、慰藉的心情,达到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点、信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正如他说的:“使每个学生去独立地阅读文艺作品,去思考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去思考自己人民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二是“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推动力”,课外阅读不仅使所学知识更深刻,更扎实,更牢固,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并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苏雷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在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中的作用比课堂教学还要大,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状况。三是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特长的发生发展,使学生“做他能做的事”,贯彻了“各尽所能”的原则。我们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把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五、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把优化校园环境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的智力、道德、审美、身体诸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其大量的活动都是在课外发生的――在校园里发生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他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等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对于校园环境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这个概念意义很广,方面很多。它既包括学生周围的事物,也包括成人的行为和教师的榜样,还包括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气氛(即关心人的思想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心,以诚相待等等。”这就明确指出了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盛行应试教育多年,教育体系也是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而形成。不论是学校、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教育结果以学生的考分来定夺。教育事业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很多老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是把孩子“聪明伶俐地送进学校,呆若木鸡地出来”。升学几乎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唯一追求,由此,应试教育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模式。学校里,课堂上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并不能按照校规上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自身素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被严重压抑,严重束缚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了把学生从这一桎梏中解放出来,广大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所谓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但每个学生都将成为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能只限于上大学、就业,根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的个人。这是人一生的基础,它有助于升学,也能促进就业,给社会提供创造型建设人才与合格公民,保证每个人因精神充实而感到幸福。所以,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原来的教育制度方针、教育方法措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政策都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彻底颠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状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要求,全面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有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人。”

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探讨已逐渐从对其定义、意义的思辩研究阶段转向了对其如何实施的实证研究阶段,这也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使学校的发展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是一个涉及到教育领域内每一个角落的系统工程,要想保证素质教育在我国顺利地开展,必须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国情,充分借鉴和吸取有益的经验,切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总的方针。我们应从理念上、操作手段上、评价标准上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良性合力,使我国素质教育走向正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范美.更新观念,成人为先――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1,(8).

[2]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3]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4]陈力群.让音乐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启示[J].福建艺术教育,2003,(3).

[5]左小文.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4).

[6]孙大君.手脑结合:新课程的选择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手脑结合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7]张桂霞.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思想与创造型教育[J].洛阳大学学报,2000,(3).

[8]陈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1999,(2).

[9]张金泉.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寻找学生的机灵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机灵点”的经验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10]刘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11]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素质教育目的范文第4篇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来说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全体社会公众都需要接受的普法教育,要求大学生对我国社会运行的法律有一个明确地认识。目前其实现途径主要是大学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二是相关专业法律教育。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对自己专业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有专业性地认识,以促使其在今后的职业过程中遵法守纪。这类法律课程主要设置在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会计法》、《税法》等法律课程。这些课程往往都是由专业教师来教授,本文暂且不论。本文更侧重于我国大学生都要接受的普法教育部分。

笔者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并分析得出我国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较为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仍较为感性,未形成法律的信仰,同时亦并未将法律视作社会规则的底线。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生适用法律的能力普遍提高,因其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故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处在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中[1]。

二、慕课在法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结合

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在美国兴起的,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慕课课程大规模性开发且具开放性,网络化分布,慕课视频资源的广泛应用可使想接受教育的人随时随地的获取知识,慕课不专为学生打造,其适用性能得到广泛好评,而且资源的不断补充、更新,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慕课教学形式由课程范围、授课形式和测验组成。课程范围涉猎多方面的科学学科,大体分为理科性和文科性。慕课倡导自主学习。授课形式以同一学科将布及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人员聚集在同一网络状态上,进行教学、讨论。同时以每一小节课后测验来进行测评。

我国法律类课程具有逻辑性、客观性、思维缜密性、内容可变性等的特点,法律课程法律类课程的特质就是将学习各类法规的具体内容,并了解其中的运行作用,再系统性地把所有法律法规关联起来,打造完整的法律体系关系图,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以法律逻辑性的思考,学会以法律思维行事而不被情感支配行为,有利于学生法律思维的构建。

法学课程的教育可借助于慕课这个媒介,我国复旦大学早在2013年就以慕课的教学形式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是我国高校的慕课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法学教育借助慕课达成在网络化资源形式上与多数学生在线探讨、钻研,实现传统法学缺少交流环节的补充。慕课与法学结合亦利于创新思维,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改进,会不断完善慕课的系统教育,在法学教育界中迈进一大步[2]。

三、当前大学生法学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学基础课程教学途径和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法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落后是造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问题的原因之一。虽然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是整个社会的共识,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实施途径较为单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开设在一年级是适合的。而法律基础内容的教学则较为吃力。大学生在这个时期对于我国法律尚无明确的认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应尽量做到在最少的课时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信仰。对他们的培养只能是作为一种具体法律知识教育来开展。同时,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针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手段也是侧重法律知识的考察。这实际上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有异的。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在教学评价时更侧重于法律知识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況,而忽视对大学生参与到法律素质教育实践能力的教学评价。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评价也没有将这一方面的内容列为评价标准之一。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环节在法学课程中不足够重视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中应着重于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我国目前基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的限制,更重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法学实践环节,常见的实践教学方法多为模拟法庭、案例分析、旁听庭审、法律诊所等,由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实践中往往受到忽视,较少真正得以开展。

(三)法学基础课程教学师资水平存在差异性

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师资质量水平是起重要性作用的。法学基础课程教育的师资质量也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不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研究领域大多数更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而导致其法学功底偏弱。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法学基础知识讲述难免吃力,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不具备专业教学水平的教师难以实现有效解决大学生法律基础教育现状的根本问题。

四、慕课教学模式下的解决对策

(一)通过慕课实现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途径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采用慕课方式教学,其开放式起到引导性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高校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存在一次性的弊端,导致听课者对一些知识点感到困惑,而慕课可多次学习单独某堂知识点繁杂的课,二者的结合,互利互补,扬长避短,慕课的扫盲点和课堂教学的提点引导,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慕课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在慕课课堂上先以要点提纲,教学要点作为开篇,再以播放10~20分钟的小视频来作为自学续篇,再接着以选择、判断题来作为测验,来考察學生掌握程度;另外,开设小考题库将不断完善更新,可设置多次随机重复训练,强化记忆,适当增加解析让同学深刻理解;还有,可借助在线平台采用探讨式教学,大学生随时随地可进行需求性研究和探讨学习。教师可根据其积极性、参与主动性、观点的准确性,角度的多样化,理解的深刻性等方面予以评价并给出教学评价成绩。

(二)为大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载体

慕课在法学基础课程教学应用中教学理念中变革,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训练其协作互助能力。同时利用课后教学还可以减少课时的占用。慕课教学过程可采用两到三种展示教学,例如视频教学、文本展示、案例分析等。慕课可设置模拟法庭、对抗庭审等专栏,掌握基本法律实务技能,在慕课网络上实现课程实践,慕课技术可将其设置留言探讨,留给实践者一些经验,但也要经过精炼筛选,避免被错误性的观点蒙蔽新手,避免留下盲目跟风的误导性留言。同时慕课可以结合国家法律时事,参考国外案例,拓展视野,借鉴前人丰富经验,介绍各种好的资源。激起同学的探究好奇心,突出法学实践教学重点;慕课还可设置动画情境探究平台,即制作动画情境动态案例,让同学自己作为第三方位置独立思考,并可和众多人谈论研究,培养同学们在情境中具有代人感,思考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慕课通过结合传统讲授教学法,利用课外时间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法等法学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的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改进,总会不断完善慕课的系统教育,在教育界中迈进一大步[3]。

(三)通过慕课教学模式降低师资水平不同造成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学效果不统一的影响

素质教育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素质教育;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全面认识的过程。素质教育目标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结构认识而不断演进。

素质教育没有不变的模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茁壮成长。从开始注重科学技术素质,发展到全面关心人的整体素质,再提高到注重品德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崇高精神的追求;从注重人才的培养,发展到普遍关心人的培养,提高到更加关心个性的发展、主体性的提高,使学校教育真正转入能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这样一来,素质教育便以其丰富的时代内涵、特有的功能在社会上得到了共识。

二、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学校必须找准着力点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确立素质教育观念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里,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理论学习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 , 党员教师带头 , 带头学,带头转变观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通过学习,逐步树立“三个观念”,做到“三个坚持”。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二是树立全面的人才观 ,三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学生的主动发展。

2.以落实课程计划为切入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要增强法规意识 ,坚持按教学计划开课 , 按教学大纲教学 ,坚持克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状态。不得随意增减课时。音体美“小三门”和劳技劳动课、活动课、微机课、音乐欣赏课、写字课都必须全面开设。

3.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是加强教学常规工作。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环节 , 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减负”的根本性措施。备、教、批、辅、考核、总结, 步步都要到位,实现全过程优化。

二是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把课题实验和成果推广结合起来,把优秀的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改革课堂教学的方法,坚决废止满堂灌和注人式,积极推广“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以不断完善, 优化教育教学设施,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4.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在“成人”与“成才”的问题上,“成人”是最起码的前提,是第一位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抓三个方面 ,一是爱国主义意识 ,二是公民意识, 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具有社会责任感,三是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关系时,坚持以德育来统帅和指导智育、体育等方面。智育活动中要坚持育人目标、渗透德育内容。体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和体魄,加强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继续加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工作,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的德育工作体制,充分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作用。

5.以教师资格认定和继续教育为契机 , 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 , 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 提出更高的工作目标。重点是加强青年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经常开展青年教师各科教学 竞赛和评选优质课活动。特别是要重视培养、配齐音、体、美、劳技、心理卫生课教师。

6.以目标管理为动力,全方位推进各项工作

管理的问题重在落实。落实了才能出权威,出效益。各级部门的领导 ,一定要深人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督促检查。素质教育是我们基础教育选择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模式 , 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任务历史地落到我们教育工作者 的肩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进,持之以恒 ,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把我校素质教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成年累月的惯性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转变中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改革的直接实践者,我想就此谈一些切身体会。

1.由育转向个体教育

应试教育中,教育者不管学生的情况如何,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定、统一要求的办法来管理教育学生,这是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生是未成年人,有着独特的心理世界,所以教师不可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做到十全十美,要承认其个性差异。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英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

2.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能力

课堂改革要求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也就是说,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让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3.由“导师”转向“学友”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4.由“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把课本知识传给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求知才是“授人以渔”。学生发展潜力大,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潜能。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发学生无限发掘自身的潜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这种思想来教学: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搞好教学研究,抓住教育这个主渠道,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