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鲁班精神;建筑类高职教育;意义;渗透
一、前言
建筑行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人才的储备要求上也有所转变,更加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其中包括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服务精神、职业品质等。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人才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思想更新,加强教育改革。将鲁班精神合理的融入到建筑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当中,让高职生拥有良好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品质,促使其在新时期的建筑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鲁班精神概述
鲁班精神,具体指一种优秀的工匠精神,代表着古代工匠在工艺制造方面所呈现的优秀品质[1]。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下,鲁班精神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服务精神、职业品质。这一精神品质正是当前建筑行业领域所欠缺的。尤其是随着建筑行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专业人才的鲁班精神,以及优秀的工匠品质塑造,更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三、鲁班精神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为传承传统文化助力
在建筑专业领域,高职院校合理渗透鲁班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众所周知,“鲁班精神”代表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了古代工匠优秀的品质。通过该精神内涵的渗透,能够让高职生正确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形成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为提升文化自信而提供助力。
(二)为培养职业观、价值观助力
鲁班精神所具有的文化十分丰富,蕴含着古代工匠的优秀品质。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建筑专业教学领域,能够让高职生对自身专业形成正确的认知,明确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动向,从而培养该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规范价值观的养成,从而为推动建筑行业实现和谐性、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
(三)为拓展就业机会助力
随着建筑行业宏观环境的变化,建筑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更加严格化。高职生若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职业品质等方面加强自我突破和提升。而鲁班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而提供助力。
四、鲁班精神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的渗透分析
(一)融合鲁班精神,树立个性教育观
在新时期的建筑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就建筑类人才的培养思想进行更新,重新树立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方向导向。首先,渗透鲁班精神,深入分析该精神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和品质。之后,将该精神与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素质培训。并以此为依据,优化课程规划和设计方案,构建良好的专业教学环境将鲁班精神,合理的贯彻到教学全过程当中,让学生在鲁班精神的文化引导下,自主、自觉的规范自身的专业品质,提升职业素养。
(二)整合市场资源,丰富知识储备
随着建筑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建筑市场的环境,以及建筑的类型和技术工艺,有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和更新。因此,为有效地弘扬鲁班精神,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构建完善性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健全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职业环境中的各类问题。首先,教师需要深入调研建筑市场环境,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以及市场调研的方式,了解当前建筑市场环境中比较新颖的建筑理念,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手段。然后将其合理的整合到课程当中,实现特色化课程体系有效构建。让学生通过接触广泛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思维基础,并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和创造,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
(三)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在针对建筑类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以鲁班精神为导向,就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更新。为学生创建优质的专业学习环境,让其更好地创新和实践,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鲁班精神。(1)贯彻情境教学法,渗透鲁班精神文化内涵。借助多媒体搜集与鲁班精神有关的传统文化、典故,以及现如今能够彰显鲁班文化的先进人物事迹等。(2)小组合作法。根据建筑课程学习目标,提出创新性问题,或者具体的探究任务。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寻创新的灵感和思路。(3)任务驱动法。明确课程目标,设计实践课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探索,如构建建筑模型、设计建筑工程图纸等,从而促使学生将建筑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资源,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鲁班精神。
(四)渗透德育教育,规范专业素养
新时期在针对建筑专业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在鲁班精神的支撑下合理的开展德育教育。首先,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分析素质教育思想内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积极落实专业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品质教学。其次,将德育教育与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2]。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理念。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施工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着认真、负责的工作准则,做好建筑工程现场环境的全面调研,保证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再比如说,教师需要结合招投标环节需要遵循的职业素养,为高职生开展德育教育。让其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以较强的法律意识参与招投标。同时,要专门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向学生渗透鲁班精神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品质。
(五)拓展实训渠道,培养实践精神
创新和实践精神,是鲁班精神中比较优秀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重视实训渠道和空间的拓展。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精神,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扎实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形成良好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者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首先,院校需要在内部建设实训基地,引进与建筑设计、施工有关的先进工艺和载体。以便学生可以在校园中获得良好的实训条件,实现专业实践技能的进一步巩固与内化。同时,积极贯彻校企合作思想理念,与相关的建筑企业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当前的建筑市场环境,同时也能够跟随建筑企业内部优秀人才,进行实践技能专业性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操作水平,真正实现鲁班精神的传承,丰富素质型、创新性的建筑人才储备。
五、鲁班精神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的渗透思考
(一)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在今后的建筑专业领域,高职院校为弘扬和发展鲁班精神,需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首先,结合当前的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引进专业型的教师人才。重点引进双师型队伍,将鲁班精神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构建完善性的课程体系。其次,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培训。针对新时期建筑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渗透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督促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为学生构建全新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品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鲁班精神为主导,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构建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思维,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活动当中,引导学生自主的规范自身的职业品质。从实际着手,分析如何弘扬鲁班文化,规范自身专业品质,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建设与提升。
(三)加强激励制评价体制建设
在今后的建筑专业领域,高职院校为了弘扬鲁班精神,需要积极构建激励评价体制。针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领域,以更加积极和自主的姿态,参与到创新和实践活动当中,提升学生在建筑领域的发展造诣。
六、结论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鉴定;职业资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13-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毕业生即将面临市场竞争的激烈。而高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职业技能鉴定是根据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者任职条件,然后在相关部分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中对就职者的职业综合素质进行公开、公正、公平以及科学性的认证与评价,并颁发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直观来讲是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就职者各方面能力的客观证明,更是劳动者追求职业生涯的主要凭证,同时也是用人大内招聘的根本依据。因此,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得到社会肯定的。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学校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资源,通过相关部门的核准,逐步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让高职专业教学与人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促进高职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职业技能鉴定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教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方向,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升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从最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分析,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不是很理想。就高职教育来讲,要坚持以就业为最终目标,从而将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因此,需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加强培养,让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与目标,重视加强高职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有助于提高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衔接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就职适应期限缩短,最终提升学生就业率。职业技能鉴定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导职业培训,加强职业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与就业能力,是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职业鉴定能力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职业鉴定的作用让学生能尽快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现代化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二、职业技能鉴定是高职教育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的战略方针,要求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必须针对目前社会需要的职业或者岗位群。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目前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所谓的毕业证基本上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接踵而来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的结合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向多证制进行转换。因此,高职教育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式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针对课程建设、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与职业技能鉴定进行接轨,打造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平台,利用此平台加强评价,从而提升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证书的能力,将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领域逐步扩大,让高职学生能拿到有利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多个相关证书,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三、职业技能鉴定是“多证书”制度的保障
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严格根据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者任职条件,对就职者职业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公开、公共以及科学系的评价,从而鉴定出来的结果,是就职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主要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是非常紧密的,反映出了特定职业的相关工作标准与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项职业所能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是最终培养目标,从而让学生能具备独立从事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多证书”制度的推出,是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上的综合体现与客观证明,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术特级证书是高职学校学生能顺利上岗的重要凭证。而“多证书”制度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创新出来的教育方式,该制度的推出能有效降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培训的相关成本,而且能最大限度将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期缩短,因此是目前各大用人单位非常支持与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高职教育本质教育意义的重要体现,是教育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高职学校应该积极根据各种专业岗位群的就业要求,让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让每一位高职学生都能拥有一种或者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总之,高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性,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能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衔接,能有效保障高职学生取得一种或者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从而缩短毕业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期,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 重要性 地位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语文地位日渐没落,语文教学作用缺失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管理、建设、服务、制造等具备高等职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社会上对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性、技术性的特点,高职院校纷纷加强了自身的专业教育和实践课程,却都忽视了语文教育这一基础性教育的作用。甚至有些学校认为专业课和实践课任务过重、而学习时间又不充足,以此为理由取消了语文课程,令其让位于其他课程。尽管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但是由于学校和社会的轻视,他们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挫伤。同时,由于高职教育中语文教材并不统一,教材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教材的内容、结构都不符合高职教育的需要,缺乏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教材,这些更加重了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缺失状况。
2.高职学生语文功底薄弱,存在较为突出的学习心理问题
与本科、专科等高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学校在校生的文化素质水平都普遍较低,其语文功底薄弱。而且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学,与中学时代教育都是以老师教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够适应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产生了较为突出的学习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加剧了对高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制约。
二、语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在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之一。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水平都普遍较为薄弱,对他们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提升其听说读写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倒可高职院校,任何专业学科都应如此。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且,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合作、创新等精神都离不开基本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是任何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所无法替代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水平、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创新、想象和发散能力,并对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等高尚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育的这些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使他们受益终生。另外,高职学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之上,不需要再附加额外的内容。
三、如何为高职语文教学定位
1.准确定位语文教育的地位,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
首先,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师必须准确定位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并要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教师需要明确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学生学学习的需要。而且,教师应当尽可能的突出语文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在语文教育中教给学生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这一点是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既需要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准,又需要他们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发挥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有着高职教育就是为了学习专业职能的片面认识,对语文教学不屑一顾。学校和教师必须引导他们修正这一片面观点,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教师要重新整合语文教材,准确定位课堂教学
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后。已经摆脱了此前学习过程中的“应试”压力。但是有调查显示。很多高职学校还沿用了中学或是一般高校的语文教育方式,没有意识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对象的需求。这样,在高职教育学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的语文教学既不能系统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又不能针对职业性特点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且,现在的高职教育往往过分依赖于课本,摆脱不了传统专业语文教材的影响,不适合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思想教育;重要性;导向作用
当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行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融合到全世界这个大市场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的市场也在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应该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企业输送更多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通过各大媒体、互联网的消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如何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呢,本人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对于就业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影响,才是学生就业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重视思想教育工作,不是空泛的喊口号。而是要将行动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从内心认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认识,抓住世界和中国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脉搏,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理念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该培养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专业中丰富头脑,用思想武装自己,将思想道德与专业技能融合在一起,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和学生的内心深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呢?
首先,要明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其实,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通俗的说法就是“把握时代精神,转变观念思想。”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高速通道,日新月异的经济、科技发展,让人们不得不绷紧神经,努力学习。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和学生来说,不及时转变思想,仍然守旧,势必将被社会和国际的大市场所淘汰。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方向感,知道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世界。
其次,明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层出不穷,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但是教育质量与学生素质却也参差不齐。如果高职院校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自上而下重视其重要性,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使学校的知名度提高。
要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认清国际、国家、社会及企业的发展变化形式,加强学生就业的观念变革教育。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天之骄子”,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也不再是原来的高高再上,谁也不能再自命不凡。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变革,不能再用曾经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用曾经的辉煌来憧憬未来。要让团结、互助、合作、职业精神、敬业精神等先进理念不断深入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提供在校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实践机会,并且提供学生更多扩展知识面、更多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机会。使得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各个方面的需求。
第二、把握社会、企业的需求要求,加强学生就业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作为有需求的社会和企业,所能够选择的对象也越来越多。我们经常能看到或者听到,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找到工作后,不能一直坚持到最后,遭到企业的抛弃,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或者学习能力不行,而是职业道德不能符合社会或者企业的利益。他们往往以个人为中心,置社会与企业的利益于不顾,对所从事的行业、所处的企业缺乏忠诚。他们无法与企业共存亡。而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效益固然是追求的主要内容,但是,企业的信誉与品德所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是他们更加关注的。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企业的品牌也是由员工创造的,如果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员工不能从自身做起,那么企业的品牌如何建立,企业的形象如何保持,员工是企业的一颗螺丝钉,虽然每一个个体都微不足道,但是没有个体的支撑,无法完成整体的运行。所以,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要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位置,只有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才能使得企业对你更加青睐。
第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学生生态文明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人类生存的环境正在受到不同程度,并且不间断的破坏。不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种疾病的传播、物种的灭绝也越来越猖獗,生态环境岌岌可危。我国倡导发展和谐社会,看似很简单的概念,却包含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人类的生存想要和谐,就必须与环境取得和谐。不仅要从环境中收获人类发展的必须物质产品,也需要向环境提供一定的回报。
第四、转变思想,加深认识,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伴随社会和企业发展而来的,是社会竞争程度的加深。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时刻具有危机感与紧迫感。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夸张地说,每一天都要新的专业产生,每年都有新的院校产生。如何在众多的毕业生中求得自己的发展的一席之地,如何在同专业的学生中鹤立鸡群,这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所考虑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单单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每个人的智力发育与身体发育差别都不是很大,但是为什么毕业之后的发展却大相径庭呢,原因很简单。有的学生,每一天都在刻苦的学习,都在不断地丰富自己。而有的学生则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每天都活在对自己将来生活的无限畅想之中。而当毕业的时刻真正来临的时候。有准备的学生,能把握住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刻,将自己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无准备的学生,则望企兴叹,悔不当初。归根到底,就是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竞争意识。跟同校竞争、跟外校竞争、跟自己竞争。当你有足够的力量战胜一切时,就有本钱赢得社会与企业的眷顾。
总之,在当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教育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政治观念的意识。从就业观念、职业道德、生态文明观念、竞争意识等各个方面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作业学生个人也应该理解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将个人与学校的大环境联系在一起。只有学校、学生,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沟通、磨合、融合等一系列过程,将学校与个人的容忍,将社会、企业与个人发展的前途等,充分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有效和良好的就业。通过学生的就业才能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从而更加有利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雪妍.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0).
关键词:课程教学;德育;渗透;原则
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具有社会性的本质反映,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P.22)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高职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一、德育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是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职责。教师兼有教学者和育人者的双重职能,两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不少人,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与其他课程教育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他们认为,德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事,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其实德育对学校其他课程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德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应具有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素质,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其他学科的教育决定着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和才能。可以想象,一个学术水平高而没有良好的道德、法纪观念的人,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只有将德育和其他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可以说德育对其他学科的教育起着方向盘和引擎的作用。
高职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担负起教书育人职责,增强使命感、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施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相关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去。在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并适时地渗透到课堂中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自觉地加强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境界,以达到育人之目的。“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 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高职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是以德治教的要求
以德治教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育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建设者具有深刻影响。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心环节,要培养有道德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模范表率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教书的本领,而且要有育人的良好品德。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3]等问题,表明以德治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德治教需要高校教师共同协作、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自的课程教学全过程当中。这样,以德治教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确保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抵御各种诱惑和经受得起风浪考验,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志在国庆40周年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学问”与“道德”是培养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师要把德育教育、传授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应尽量挖掘各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结合任教学科的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变化、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样,学生就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抓住矛盾的变化发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必然与偶然、现实与未来等对立统一关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二、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接受外界信息,通过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矛盾,将外界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动机,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言行过程。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在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应该讲究方法,遵循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