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

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

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一、明确落实职责,完善中小学财务管理机制

按照部门职能,确定各自财务管理职责。财政部门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财务规章制度,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明确开支标准,审核批复预算,筹集义务教育经费,监管国有资产和财务活动,检查指导财务工作,组织指导中小学绩效考评;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配合财政部门制订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贯彻落实中小学财务制度,配合财政部门制订中小学开支标准,审核、编制预算,管理、监督中小学财务活动,建立中小学内部控制制度,审核、监督中小学重大项目的实施,分析中小学财务状况,加强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实施中小学绩效考评;中小学校主要职责是执行财务制度和办法,编制单位预算,办理各项财务收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定期分析各项财务活动,完成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交办的任务。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管学校为独立的一级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专职财务经办员,开展本区域和所属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乡镇中心学校所属中小学校可指定一名兼职财务经办员,具体办理本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管理工作。中小学校要建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办公用品以及其他教学设施的购置和领用台帐。要健全固定资产明细帐,凡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的物品都要进行入帐,建立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盈亏和报废制度。乡镇中心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所属中小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台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中小学校预算编制水平

科学规范编制中小学预算是加强中小学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并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各项收支都要统一编入财政预算。中小学预算要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教学点纳入其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编制,乡镇中心学校负责组织本区域内预算的汇总工作。中小学预算要清晰反映学校所有收支情况,所有支出项目如政策规定的教师工资、班主任津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制生活补助、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等都要列入预算,要做到内容完整,数字清楚,来源可靠,公开透明,不得在预算之外留有任何收支项目,县市区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要细化到中小学校,教育部门要将批复的预算及时批转到中小学校。加强中小学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财务人员开展培训,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三、规范收支,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各中小学校应建立财务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财务稽核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费管理制度等等。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政策规定的标准、范围和项目收取费用,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学校收取费用必须出据正规票据,及时入帐,属于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要及时缴入财政专户,严禁“坐支”和私设“小金库”。中小学的各项收入要严格按规定落实到校,不得挤占、挪用或截留,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平调学校收入,不得摊派各项费用。

要严格规范各项支出。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预算,预算一经批准既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财政部门不得办理无预算的拨款,学校不得办理无预算的支出。工资、奖金、福利补贴等个人方面的支出必须有政策依据,坚决制止不按规定乱发各种津补贴。公用经费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支出,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不得用于偿还债务。要严格公用支出的审批程序,各项公用支出必须有经办人、审核人和审批人签字,大额支出和项目支出必须向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批准后方可办理,专项经费必须按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得改变项目用途,不得挪作他用,确需变更用途的项目必须经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批准,属于政府采购规定的项目,必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否则,财政部门拒付资金。

要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定期进行资产清查。中小学校要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物品)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内部管理制度,学校资产的出租、出借、转让、变更、捐增、报废、报损等必须按程序报批。资产处置取得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位不得自行安排支出。中小学校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抵押、担保。

要加强中小学财务核算工作。财政部门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服务质量,本着“热情、方便、快捷、高效、规范”的原则,积极主动为中小学校搞好服务,设置专职岗位,指定专人核算,按要求提供各种财务报表。要建立备用金制度,根据学校规模和路途远近等情况,合理确定备用金限额,保证学校正常的资金周转。

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专项资金;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0-2012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又投入“示范性项目”1亿元,“中西部项目”10亿元,“幼师国培”5亿元。作为主要承担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根据培训任务书,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外,高校财务部门对如何管好用好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务管理,防范审计风险,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各高校应根据“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办法,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计划,制定适合自己的相应的制度和办发。如浙江师范大学制定了“浙江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办法中规定:二级学院应做好“国培计划” 经费预、决算工作,严格规范培训经费支出,对项目经费设定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做到账目明晰、支出合理、管理规范。成都师范学院制定了“成都师范学院2012“国培计划”实施管理办法”(成师院字[2012]25号)、西华师范大学制定了 “西华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西华师大校[2011]18号)。这些制度办法对国培项目的申报和立项、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使“国培计划”专项资金从申请立项、使用到效益分析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科学制定预算,强化财务事前控制

“国培计划”专项资金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基本用于中西部中小学教师培训。因此“国培计划” 经费到账后,要充分认识该专项资金的特殊性,了解有关培训的文件精神,结合“国培计划经费预算编制说明”,根据培训计划任务书和学院实际情况通过前期调研、讨论协商科学精细化的编制项目预算,合理分配各类支出,使预算既符合文件规定,有便于实际操作。

表一 XX省“国培计划(2013)”项目经费预算表

三、项目预算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控制

由于高校目前采用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教育事业费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科目和预算管理内容不能完全一致或一一对应,预算执行中只有通过会计科目来控制预算的执行,因此,在预算分配中除了下达预算总额外,还需根据各项目的支出费用预算直接分配至相对应的会计核算科目,由会计科目支出数来控制各类费用支出总额。预算一经确定,需要严格执行,要体现预算的刚性、严肃性。确需调整的,履行的手续要严格、规范。

预算执行流程:

表二 XX省“国培计划(2013)”预算控制表

四、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1.“国培计划”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各支出用途按照预算执行,专款专用。严禁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国培资金。费用报销实行授权审批制度,项目负责人为经费审批人,是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项目资金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间的不一致性,有关学院应安排自有资金,先行垫付有关支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专家劳务费包括讲课费、讲座费、专家咨询费等,严格按照培训课时计划、讲座海报、会议纪要等严格按照发放标准由财务部门统一实名发放至个人银行卡账户,学员伙食补助等须实名发放至学员银行卡,不得以以现金发放各类补贴。

3.财务人员要严格审核各类支出票据,确保票据内容真实完整,并注明用于“国培计划”项目。

4.学员住宿就餐应通过招标或协商委托指定宾馆和饭店,严格控制住宿和餐饮标准,培训场地设备一般租用培训学院所在学校场馆和设备。

5.学校财务部门应定期提供有关“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的收、支、余、支出进度情况,确保资金使用与项目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五、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绩效评价

学校财务和审计部门应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开支范围和标准、绩效管理、项目监督、奖惩措施等管理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学校财务、审计等部门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发放资金的行为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意见”(教师厅[2010]1号)对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精细化,项目资金的到位情况,经费支出进度、调整及合理性,财务制度是否健全、适用,财务管理措施是否到位,以及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财务资料的完整性等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了量化考核指标。“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单位要认真领会“意见”精神,对照指标,逐项落实。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来促进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评价来分析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绩效评价来审查和考核项目支出是否符合目标管理要求。

总之,“国培计划”是一个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进高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利国、利民、利校的好事,广大培训学校有义务管好、用好“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的每一分钱,发挥它的最大社会效益。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预算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中国财政部预计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2万亿元,将占国民生产总值预期指标4%以上,相当于整个公共财政资金的1/6。自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之后,政府财政投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最主要的来源。保障机制的改革,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规范了学校收费管理,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中小学作好预算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级财政合理安排资金、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在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预算管理和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指在管理中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也是对经济活动的收支计划的编制、审查、执行和结算等行使职能的过程。

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管理是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组织,以独立设置的义务教育学校为基本单位,将学校各项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的体制。

(一)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单位,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财务人员具体实施,成立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参加的预算编制小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共同研究预算年度学校收支计划建议,按预算编制原则编制预算。但在农村中小学编制预算时,仅由财务人员和个别人员参与,详细的预算收支内容没有公布,缺乏“规范透明的公开性原则”,尤其是中心学校所辖的完小根本未参与预算编制,只能被动接受中心学校下达的预算指标。

2、虚报学生人数骗取国家教育补助资金

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免费教科书、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资金是按在校学生数测算,由于财政年度与教育年度不一致,学生人数又是个变数,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在实际编制报表时,虚报学生人数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现象愈演愈烈。教育部2012年3月通报了安徽省界首市虚报2009年义务教育学生人数10498人,套取国家教育资金663.5万元;河南省驻马店汝南县仅乡镇中学2010-2011年虚报学生3547人,套取国家公用经费93.99万元。

3、对“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编制过于随意

由于学校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仅提出预算建议数,项目的确定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按“轻重缓急,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重点性原则”对各预算单位上报的项目支出预算建议数进行统筹安排,所以学校对项目支出及应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支出编制缺乏积极性,比较被动。

(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1、地方财政配套公用经费拨付不及时,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

我国对义务教育经费,是分区域、分项目、按比例进行拨付的,按照预算编制管理办法规定,每年年初,在年度预算批复以前,县级财政与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上年度预(决)算金额,对学校按月预拨经费,确保年初学校的基本运转。但在实际预算执行中,有的地方财政困难,不仅未在开学初期预拨,对中央和省级划拨的经费也拖延至期末一并核拨,导致学校无法按月执行预算,拖欠办公购置费、临时工工资等,造成学校信誉低下。教育基建经费拨款的程序也不规范,完全由领导个人掌握决定,随意性较大,造成有限的教育经费使用率下降。

2、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项目混乱适用,挤占预算指标

由于在预算执行、控制、调整等方面没有相应规范的制度和程序,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监控力度不够,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没有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所以农村中小学原有的预算项目经费经常被挤占。有的学校临时进行教学设施的改造、购置固定资产,挤占了正常经费开支。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允许文明学校发放文明奖。农村教师严重缺编,只能聘用代课人员或临时工,该部分支出大大占用了公用经费指标。

生均公用经费开支欠合理,各种摊派伸手学校,报刊费、网络费、管理费、摊派购置学校不需使用的大型固定资产等应有尽有;各类检查、评比不仅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而且增加学校招待费、办公费,使保运转的正常公用经费变得紧张。

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高

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要“体现公平,兼顾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的均衡性原则”,在新机制生均公用经费补助中,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村级小学办学点,几乎一村一校,按学生数编制的预算收入根本不够维持学校正常开支。编制办法还规定:“中心学校不得对所辖学校的资金统筹”,实际执行预算时,许多中心学校仍不同程度地向下属学校统筹经费、或采用财务报销的方式变相统筹经费。

(三)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和考核监督体系

学校的预算管理一直停留在制定预算和执行预算方面,对预算绩效评价重视不够,对预算的考核流于形式,仅限于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预算执行效果没有进行绩效考核。

二、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数据网络化

2010年云南省率先开发“中小学基础信息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管理系统”,为每所学校、每个教师、学生建立了电子台账,而且对所有学生实行实名制,确保学生信息真实准确。在完整收集相关基础数据基础上,该系统按照学生的人数及其变化等动态信息,进行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确保义务教育资金足额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同时,该系统在政务专网内运行,授权单位可以查询每一笔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情况,精细地知道每一笔专项资金拨付、使用和发放。有效地制止学校虚报学生数,套取公用经费的行为。

同时,推行资金预算工作承诺制度。学校负责人和编制人员要做出保证以确保各项收入预算的合法性、全面性,预算内供养人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终确保预算安排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制度

保障机制要求各地区实行“校财县管”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该制度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混乱的局面。会计核算中心在进行预算审核时,可以采用网络电算化审核和实际核对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相应的财务软件将全年预算指标按月进行分配控制,以确保财务预算申请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并根据申请单位的相关原始凭证和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核算和审批,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资金运作是否正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要求等问题,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一旦发生预算超支现象或改变预算项目等情况,会计核算中心应该向学校发出预警或拒绝受理其业务。

县教育部门要强化学校审计和监督,对学校公用经费、专项资金和其他收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办法,每半年审计一次,每学年进行综合审计,将审计结果作为校长升职、任用、奖惩的依据。

(三)完善预算管理考核体系

教育部门应当依据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对预算执行学校进行全面评价,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学校负责人的考核和奖惩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标准,建立一套规范的预算执行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例如,根据公用经费总额按年初预算设置开支比例:招待费和会议费合计不超过5%,用于改善办学经费不低于50%,其中教学设备购置不低于30%,人员奖金、福利支出不得超过1%,教师培训费不得低于5%,固定资产使用率达到80%以上,改变以往仅限于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预算执行效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的情况,对合理开支,经费节约的部门给予奖励,对超支的部门进行惩罚,并将考核结果建立一个考核资料库,结合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校长任用、升职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四)集中办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对学生数过低的小规模学校进行调整,做好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资金分配使用要向小规模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算预案

对预算外增加的收入和突发事件产生的预算外支出应建立应急预案,对预算外收入要上缴财政专户,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杜绝“小金库”等违规行为,对自然灾害等破坏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校舍进行新建或改造产生的经费支出,应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按突发事件编制临时预算,划拨至学校的改造资金也应视同预算内资金纳入预算绩效考核范围,杜绝因突发事件管理混乱而产生等行为。

(六)建立一套有效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

第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公示制度,让学生、家长、教师等广泛参与评价和监督学校预算管理工作。第二、建立第三方的监督机构。人员构成应包括地方离退休老干部、人大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对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有权定期、不定期对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不合理开支、乱开支等情况有权披露、质询。

参考文献:

[1]《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编制管理办法》

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 公用经费 问题 对策

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学生体检、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通讯、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中小学公用经费对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性作用,但在对学校审计、财务检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在公用经费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公用经费使用效益,不利于学校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提高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成为我们迫切考虑的问题。

一、 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不到位

一是预算编制不到位。学校对预算管理没有高度重视,缺少严格的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很随意,没有科学性和计划性;二是预算执行不到位。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校长对经费支配较随意,影响预算的严肃性。三是预算分析和绩效评价不到位。学校没有建立中小学公用经费合理使用的分析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影响公用经费的使用效果。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一是会计核算混淆经济科目,表现在使用的明细科目不准确,将招待费、福利费、差旅费等支出随意在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中列支,计提信息技术费却用于电教费的支出等。二是年终随意计提公用经费支出,将公用经费结余转为往来款核算。三是许多会计人员不熟悉财务软件的使用,不知道如何编制义务教育支出明细表,编制的个别会计报表数据不平衡,不便于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三)支出结构不合理

学校缺少完整的公用经费支出计划,使用上随意性很大,支出结构很不合理,表现在办公费、招待费、交通费支出占比较大,有的学校招待费占比超过公用经费的10%;教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支出偏高,甚至挤占学校公用经费,而教师培训、学生体检和实验实习的费用没有达到标准;实习材料费、图书购置费占比较低,达不到开齐开足规定课程的实际需要;零星维修支出偏少,学校维修普遍依赖专项拨款。

(四)支出手续不完整

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手续上不完整:一是支出票据上,经办人、验收人、证明人、审批人不全,物资采购没有验收人签字。二是支出凭证的附件资料不全,主要表现有:(1)招待费支出仅以一张或者几张大额发票报销,没有用餐记录,没有相关菜单酒水明细作附件,报支手续过于简单随意;(2)维修费只有劳务发票或人员工资,而没有具体的维修明细和劳务用工明细记录;(3)租车费只有发票没有租车事由,没有学校的派车单;(4)培训考察费只有发票,缺少培训通知或批复;(5)会议费只有发票,没有会议方案、参会人员签到表。

(五)支出内容不合规

中小学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房屋大修理支出、偿还基建债务等方面的开支,不得用于校舍建设、车辆购置、专项设备购置等形成固定资产的资本性项目支出。但一些学校依然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班主任津贴、教职工补贴、补课费等人员支出。个别学校违反规定,以支付租金的方式变相使用公用经费购买小汽车,甚至有些学校制造虚假业务,如虚列参观考察费,维修费,招待费等支出,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

二、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增强领导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意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这就界定了校长必须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及结果负责。学校主要领导是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对公用经费的管理意识提高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这要求校长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本单位涉及的常规财务管理知识并熟悉相应法律法规,自觉增强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思想意识。

(二)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首先,确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原则。中小学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其次,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分析财务决算,建立公用经费使用的分析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再次,制定学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科学确定公用经费支出结构,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严格控制管理性支出。 最后,规范实物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物品采购、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三)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

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关键要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学校财会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分批轮训在岗的财会人员,规定学习内容,建立考核制度,使其树立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迫切性,树立竞争意识,增强从业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进取心,促进其职业道德,工作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财经法规学习,严格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对中小学公用经费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合理区分办公费、招等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济科目的核算内容,准确反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状况。

(四)加强对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凭证的审核

审核支出凭证是否合法、真实。支出凭证必须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符合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发票不得超出使用期限、所列内容不得超出单位的经济业务范围。严禁使用“白条”报支费用,严禁使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审核支出凭证填写是否规范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发票要有供货单位财务公章、货物名称、单价、数量等基本要素,商品名称使用“办公用品、食品、维修”等模糊词语的发票,需附盖有销售单位印章的清单。每笔会计业务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人员的经办、验收、证明、审核、审批等环节,支出凭证的附件资料必须齐全。

(五)优化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结构

严格规范各种支出行为,优化公用经费支出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加大管理力度,从严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招待费,交通费实行总额控制,招待费最高不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4%。除“招待费”科目支出外,其他科目一律不得列支招待费用。交通费和差旅费最多不得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8%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5%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专用材料等购置;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10%的比例安排中小学的零星维修以及在校舍防雷、校舍检测等方面的开支并根据相关规定上报审定后组织实施。按规定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信息技术费,用于教学资源和软件的购置以及网络信息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其他支出,相关支出按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用于与教学教研无关的外出考察等方面的开支。

(六)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监督检查

一是外部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教育局作为主管部门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校负责人及财务人员要从思想上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财政、教育、审计、教育督导室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未按规定使用公用经费,挤占、挪用公用经费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学校外部监督部门对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每年至少要1至 2次,最好对公用经费的监管进行前移,采用事前、事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部用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

二是学校内部组织加强监督。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要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增强学校财务工作透明度。学校应建立由行政、工会、教职工代表组成的财务审查小组,对学校公用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查;学校应建立年度公用经费使用的公示制度,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接受教职工的监督。

中小学公用经费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方面发挥了重要性作用。学校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核算,强化监督,规范和加强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业务的顺利完成,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

随着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小学校资金流动更加频繁,但由于各地学校数量多、财政投入分配到各校的教育经费还是十分有限,因此每个学校只有合理地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实处才能实现节约办学成本、高效办学目的。学校要实现增收节支这一财务管理需要校领导及各科室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它是学校每一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和执行的依据,涉及学校各项活动经费。探寻中小学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对学校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

部分中小学校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不够重视,错误地认为学校预算管理实质是预算编制,就是根据财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预算目标编制一套预算报表后即完成预算编制任务了。此外,部分中小学校认为预算目标从其确定,到编制及评价全都需由财务完成,预算管理与其他科室无关,只是财务部应做的事。但实际上各个科室都是预算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靠学校领导和财务部是无法做好预算管理,预算的执行将会出现一些问题。部分学校出于自身考虑存在一些预算外收入,这些收入并没有纳入学校预算导致预算不能真实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由于学校间存在利益差别导致其相互争夺经费现象,而经费支出效益低,常常是一方经费紧张与另一方乱花钱的现象并存。

2.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学校在编制各项经费预算时缺乏科学的费用标准,其编制方法单一,主要是根据以往情况、参考上年实际发生数作为依据,简单加减本年预计增加和减少的项目金额来确定预算支出规模,并未按学校当年发展目标与任务的相关标准、定额来编制。其次,预算编制缺少必要弹性,同时又对各项细微的支出制定出繁琐的规定导致各部门缺乏自主性从而影响其工作效率。由于这种编制方法既没有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联系,也不能适应外部经济环境,从而使编制出来的预算与实际发生情况差异大,使预算执行达不到原有目的,失去有效性。

3.预算控制缺乏力度。

预算管理中,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使得预算执行中缺乏必要的约束控制,导致预算管理部门无法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造成预算执行变化做出及时反映、采取应对措施。有些学校领导未严格按预算安排的资金加以使用,或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考虑学校实际财务状况随意扩大开支范围,甚至提高开支标准、对可能超支的项目不加控制致使预算控制形同虚设。此外,一些学校由于没有建立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分析与评价制度,因此无法对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作出准确的分析评价,从而不利于调动教职工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中小学校财务预算的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通过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依法科学地开展理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学校的预算管理水平。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学校预算管理。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预算管理。

为了能够真正发挥预算管理功能,需要学校领导的顶力支持及各个科室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应对预算管理相关知识及政策进行普及、宣传,把预算执行结果作为学校运行机制相结合,作为一项评价因素,促使转变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编制的预算工作、其编制不与学校的发展计划紧密结合,其执行结果不与奖罚机制进行挂钩的错误观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财务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变革中。在预算管理方面要打破原有陈旧的管理观念和模式,对预算的概念及内涵加以明确,制订统一、切实可行的预算编制原则与方法,并把全部收支作为学校预算管理的对象进行综合财务预算,对于已经核定的预算学校必须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认识如果还停留在“平衡依靠财政、开支不问效益”的消极被动状态下势必贻误工作。因此,学校的相关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转变认识,积极主动地把预算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2.科学合理地选择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的编制是整个学校预算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节,预算执行是否存在重大偏差及资金是否高效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预算编制的质量高低所决定。而要编制出高质量的预算需要大量准确完整、及时的基础信息。因此,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出高质量的预算,在编制前需要收集整理各种与预算有关的数据信息。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打破预算支出不均和预算基数只增不减的问题,全面推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来编制预算,对各项支出均不以上年预算为基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所有支出项目逐一进行审核和评估,在优先确保教学科研支出前提下,压缩一般事务性开支以便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合理性,解决各科室经费分配不合理问题,使预算管理细化并逐步规范。

3.加强预算分析与控制。

学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后期就是对预算执行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实际支出与预算数的比较、相关因素变化分析及合理的建议等,它是对预算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价。通过分析可以实现取长补短,发现预算管理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同时,学校要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就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要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财务规章制度,如审批流程权限规定、收费管理制度、物业、维修管理、差旅、招待费用报销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牵制制度使大家做到有章可循,并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4.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

预算执行中要坚持其刚性,这样才能维护学校在预算管理中的权威、严肃性。对于已经确定的预算方案就须严格执行,强化刚性预算,对专项支出应按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对超限额的项目要进行预警,并报相关领导审批,如需要调整预算则应通过既定程序进行。

5.建立预算考核机制。

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预算管理考核办法,将预算执行与工作业绩、科室资金分配挂钩。对于预算执行效果不佳的科室可减少下一年度资金分配额度,反之则相应增加资金分配额度。通过考核与奖罚结合可以调动内部各方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为预算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预算管理作为学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内部各方积极参与,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预算各环节的管理,实现预算管理规范高效。

李艾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