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引言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现阶段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很多,如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建立学生社团,形成学习小组,微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实践操作增进对知识的掌握等。
不可忽视的是,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技能竞赛,如果能摆脱现阶段的精英教育形式,进行大众普及教育,那么对提高教育质量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技能竞赛的本质
职业教育中的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形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技能竞赛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超越于平时授课项目的难度的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个考验。只有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操作技能上有所突破,才能很好地完成竞赛考核内容,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提升。
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检验教学内容是否和社会需求相一致。由于技能竞赛的试题是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定的,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因此,通过技能竞赛能很好地反映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被社会所接受。
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促进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技能竞赛和普通授课的形式不同,它更需要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设备作为技术支持。为了更好地开展竞赛项目,高职院校会更具竞赛标准,建设实验室项目。同时,这样的实验室可以用于平常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促进作用
现阶段国家所制定的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还是高于常规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通常意义上是指培养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国内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某些职业教育模式取自德国、日本的模式。但是由于政策、财税等方面的不完善,因此,要向发达国家那样全面实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还是有一些差距。国内职业教育更像脱离于本科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迄今为止,职业教育招生学生的层次落后于本科教育,从而形成“学生难教”的困境。
作为职业教育的补充形式,技能竞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
3.1技能竞赛影响专业的发展。专业建设中将考证制度和技能竞赛放在同等的位置,技能竞赛试题内容会关系到课程的设置与进程安排。竞赛中重点内容都会形成一门完整的课程,关联的内容也会用其他形式的课程作为补充。专业调研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关注哪些技能竞赛可以融入专业教学中,可以对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2技能竞赛影响课程改革。技能竞赛不能脱离于课程教学,课程是基础,竞赛是提升。只有立足于课程的竞赛,才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竞赛。竞赛引领者课程的方向,凸显的是课程重点。要搞好课程建设,将竞赛的知识点融入课程中,形成连贯性的逻辑关系。竞赛往往是项目,因此,设计符合竞赛要求的课程时,可以参照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将竞赛内容作为一个或几个项目,拆解成多个子项目,再演变成若干个实验。
3.3技能竞赛促进教师的学习。高职教师往往在授课中缺乏对经验的把握,由于缺乏企业的锻炼机会,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通常也会脱离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技能竞赛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辅导学生之前,务必需要深入透彻掌握竞赛知识与技能。因此,竞赛促进教师对职业需求与职业标准的把握,促使教师能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
3.4技能竞赛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技能竞赛改变了传统的“纸上谈兵”教学形式,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加深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的,可以说,技能竞赛实现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创新。
3.5技能竞赛能促进专业社团的培养。社团是专业人才培养中,社会服务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团是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组成,基本职责就是课余更好地接触专业上更深入的知识。社团成员往往就是竞赛选手,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接触竞赛题目,同时也将竞赛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竞赛除了项目的完成外,还有一部分的工作就故障排除,这些故障不是人为设置的,而是真实出现的,其出现的场合与概率和实际生产相差无几。因此,排除故障是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职业技能竞赛的建议
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技能竞赛有其优势,但是也关注它的缺点。技能竞赛收益的学生往往是寥寥几个,因此很难说这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形式。将普遍学生能力提高,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几个学生能力的提高。
要消除精英式教育的弊端,职业技能竞赛必须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但竞赛选手又不同于普通学生,因此要做好竞赛与教学很好的衔接,对高职教育一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认为,竞赛的宗旨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将竞赛的试题和标准略作修改。将试题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相关联,将考核标准和学生能力现状相联系,就能兼顾多个问题的解决。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授课中实践操作往往会多于知识的传授。这点和技能竞赛是不违背的,但技能竞赛会把知识的掌握放在同等的位置。知识是纲要,技能是体现。常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企业用人标准的能力,技能竞赛关注的是学生长期的发展。将技能竞赛内容适当调整,就可以达到吸取其优势的目的。
5.结语
本文围绕职业教育,对技能竞赛做了详细的论述。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重要形式,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安排好竞赛的阶段与内容,将竞赛的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中,对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职教育示范院校
一、引言: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业务规格的着眼点。特别是在目前各地高职院校争创国家示范性院校的评估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更显的尤为重要,结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高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二、课程结构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前提条件。这可从两个层面作探讨:
一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二是围绕专业能力子要素或子模块实现知识与能力渗透的构想,即各门课程的建设问题。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高职教育实施的是高中或中专后的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加强其基础文化,人文精神等诸方面的教育是必须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与人文融通。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要有别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它必须具有三项功能,即: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同时,必须具有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这就是专业课。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它以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但又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课程的模块化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课程优化的内在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可借鉴DACUM方法,将若干专项能力所需知识综合为一个模块,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必须认真研究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21世纪,世界将步入知识经济发展时期,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以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问题,为受教育者在理论体系上和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力求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的内部建设时,可依据专业人才业务规格所制订的专业能力要素表(DACUM表),及由此层层分解而成的一个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课程模块。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要求的深与浅、繁与简、宽与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模块课程具有实现单一功能或专项能力要素的独立性,也具有实现多项能力要素的综合性。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高职的课程有别于学科型的课程,其内容应具以下特点:
1.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
“实用”是高职专门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它不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样做”。因而在进行教学内容剪裁时,更多地应采用“黑箱”处理法,重点解决好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端口。例如,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高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内容处理上,可以相对淡化理论偏深的算法内容,侧重围绕数据结构的基本原理、指针等来组织教学。所谓内容的系统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们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但也不应刻意去打破,因为,过于零散破碎的知识结构不易被学习者掌握,也不利于开发智力,内容的取舍应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要有序可循又不繁琐;
二是指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机性和相融性,能够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彼此呼应的系统。
2.相对稳定又逐步发展
高职教学内容侧重于成熟技术,成熟技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且在社会已经推广或正在推广的技术。成熟技术并不排斥其先进性,如目前高职开设的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推广成熟技术时,应保持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其意义:
一是有利于深入消化技术,有利于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是任何一种技术更新均是在原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跃迁,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解决好技术的共性问题,即技术基础问题。教学内容又要具可变性,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我们应结合当前科技成果,适时地将先进技术引入。这种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正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
3.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进行高职课程理论研究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选择与组合知识,使学生最优化地掌握相关理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
二是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
三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忽视理论在开发人才智力,培养人才发展后劲的应有地位,这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应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慎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防止出现对实践教学认识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防止将专业技能培养视为培养能力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化;其次,要防止把技能培养误认为就是简单的技能操作或较低级的动手能力,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应用型人才规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再次,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均等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讲究需要与可行,要能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直接影响着课程效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时,应重视如下几方面工作:
1.教材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它不仅仅指纸质课本,还包括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试题库、素材库、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录像、课程网站等立体化教材。学生或教师从一门课程进入网络,可以找到很多相关教学资源和教案。教材要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新开设专业的教材只是技术书籍,不能做到以“学”者为本,语言复杂、理论化。
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其“动”、“静”特性。教材的“静态性”即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它是教材的主基调;所谓“动态性”是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十分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
2.师资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事高职课程教学的教师即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须是实践的示范者,因此必须具备“双师型”能力。在抓“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双师型”资格认定工作,对于确实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认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要多从社会上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3.教学方法
在教学组织中,首先,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因才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第三,要充分利于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第四,新教学技术手段,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应逐步推广应用。
4.教学基地
学校应大力争取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实行董事会制,聘请顾问或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促进专业和教学基地建设。
5.课程考核
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设定多项考核内容与方式,并提前告诉学生,师生共同检测教学效果。可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方式,使考核工作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
五、课程评估
开展课程评估是为了检查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是现代课程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其测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课程建设的六个方面,那就是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实验、一流的教学管理。
论文摘要:陕西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优势在于,以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通过不断深入工学结合,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陕西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全国及陕西高职教育发展和示范院校建设概况
近1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达12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7%,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06年,国家启动了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至少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并给予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单独招生等政策支持。2006年评了28所,2007年评了42所,2008年评了30所。陕西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名列其中。陕西省于2008年开始建设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有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9所。2010年,国家启动全国新增100所骨干高职学院建设计划,全国高职教育将形成以国家示范院校为引导,国家骨干高职学院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更加注重高职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创新,强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骨干院校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它反映着学校的管理层设计思想,体现着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也从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阻碍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症结所在。在“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上,一致通过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改革创新、合作共建、凸显特色、提高质量为发展思路。以上4个“合作”是高职学院今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努力方向。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优势
1.以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实现了高职教育的理念革新。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要力求让企业能深度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过程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渗透等合作工作,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紧密、互为依存。
示范院校在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为各高职院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省级示范院校的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行业、企业、社会用人标准及需求变化,及时改革和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该院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开门办学,探索出以“工学五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符合各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把教鞭指向生产一线,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此外,该院通过组建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等多种途径,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先后建立了150多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实现了学校培养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依托行业办学,校企深度合作特点突出。学院与长期合作的20多家企业组建了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念同新、目标同趋、任务同驱、资源同享、创新同步、质量同兴、和谐发展。学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以“四接轨”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学院利用地处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行业背景优势,积极创新“市企共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与用人企业密切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考评教学质量,促进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工学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根据学校自身或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的不同,工学结合的具体方式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项目驱动”、“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建设院校。该院于2007年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果园和蔬菜大棚,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去学习、去实践。在实践中,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了果树整形修剪、蔬菜选种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畜牧专业学生掌握了家畜育雏、养殖、常见病预防、饲料与营养等技术。“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实现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谋求新突破,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上谋求新突破,在建立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训体系上谋求新突破,三个新突破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为了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规定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要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学生还要有最少半年的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毕业生除具备毕业证外,还至少要有1-2个社会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院内也开设了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等多项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满足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此外,该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
3.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二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双轨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双向挂职”、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重身份”。
强调实践性是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同样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支撑平台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的框架内建立的“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 转贴于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该院在不断增强自身实践教学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原有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达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良好效果,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有了可靠保障。
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得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贯彻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相关专业领域内职业岗位上广受欢迎的实用人才。
三、示范校建设对推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1.示范建设院校招生就业“两旺”。学生报考示范建设院校十分踊跃,第一志愿报考率显著增加,录取分数大大提高。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平均达到170%,87%的学生超过三本录取分数线。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保持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的同时,不断加大跨省招生规模,2009年达到30%以上。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陕录取学生三本线以上占41.3%,2010年达到100%,新生的报考率录取率报到率再创新高。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均保持在200%以上,个别专业在400%以上,文理科最高录取分数均超过二本分数线,70%以上的学生录取分数超过三本线。2009年,全国已有3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开展独立招生,2010年单独招生院校的范围扩大到73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三所职业院校2010年首次实行单独招生。可见,示范建设高职院校已越来越受到考生及家长的青睐。
示范建设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大都在98%左右。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示范院校(84.3%)。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居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全国榜首(88.1%)。据相关统计,近3年陕西所有国家级、省级示范建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全部达到95%以上。
2.校企深度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示范建设院校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突出铁路工程,实践教学强化铁路技能,工学结合依托铁路企业。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该院依托铁路施工与维护企业,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高速铁路地基检测实训室、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专业机房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挥铁路特色优势和中心城市地域优势,构建了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校企合作网络。校企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多项成果得到广泛运用;校企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数量稳定、结构合理。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加强“校企合作”作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该院与多家企业联手打造示范高职校企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形成了“五环联动,工学六合,十种模式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很高的示范推广价值。
3.在扩大社会服务的同时实现校企合作发展。高职学院担负着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主要途径有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体包括:就业转岗培训、技术研发推广与服务、文化教育传播与辐射、社区需要学校有条件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
示范建设高职学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实施,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该院针对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完善和创新了基地示范型、专家大院型、科技包村型、技术服务型、企业带动型等五种产学合作模式,与千百个县、企“联姻”,“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建设中发挥学院“一个集团、四个基地”(学院是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铁道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全国地方铁路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西安市职业教育电子技术类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实施“千站百段”工程,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各站(点)段(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不断扩展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邢胜言.多层面构筑学生跨入职业生涯的“匹配性接口”——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创新纪实[N].中国教育报,2007-07-01(4).
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传输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的教育阶段,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着改革,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所以高职教育一定要更加强调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高等数学是高等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许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高等数学是百科之母,是科学之母,只有以数学为先,发展数学,才能引领科技发展,才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到底占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呢?高等数学为高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下文中,我们将一一阐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些都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正在进行改革,改革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适应这个社会,能够培养适应社会的高职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又有别于重视理论基础的普通高等教育,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属于职业教育,强调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
二、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中,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是许多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数学带有预备性和服务性,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完备知识体系,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
在很多科学家认为,数学是一把钥匙,只有通过这把钥匙,才能打开理解世界、理解世界发展的窗口,因为数学是百科之母,是科学之母。21世纪是科技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而发展科学,就必须以数学为先。
但是,人们长期将数学定位为抽象性学科,认为数学是只注重理论的纯理论学科,认为数学很枯燥、很无味。其实,数学应该联系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只有紧密联系数学和生活,才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才能学好数学,才能发散创新思维,才能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其他学科打好基础。
三、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1.社会科技进步要求高职教育重视高数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又要求科技不断发展,数学是科学之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所以,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数学。
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需要可靠的计算工具和论证方法,而数学正好提供了它们。反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工业革命之前,小农经济主导,手工业生产水平低下,不需要劳动者掌握过高的数学知识,工业革命以后,大工业生产替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水平不断发展,劳动者也需要掌握微积分等高等数学,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特色,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以适应为原则,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努力打造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虽然高职学生目前基本上可以做好技术和管理工作,不过,如果不在高职教育期间为他们打好基础,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将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很多学科都是依靠数学的进步来发展的,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既可以学会知识,又可以掌握学会知识的方法,还能进一步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所以,数学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继续接受教育的能力。只有在高职期间做好数学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才能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2.高等数学可以帮助训练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社会的需求也变了,社会不再只需要知识性人才,而更需要创造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时期,而当今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是技术型的人才,一定要具备学习新技术、开发新技术的研究能力,这更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教育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再应用于实际中的科学方法。这种抽象性的思维、这种数学的思想最能体现求实、求新、求异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教材,而数学精神对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最有启示。
在高职教育中重视高等数学,既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更能让学生将数学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而且,在高等数学的教育中,引导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只有掌握好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才能得到锻炼。
3.高等数学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数学的世界里,一个正负号或者是一个小数点都能够带来很大的改变,所以,学习数学能够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细心耐心的工作习惯,同时,数学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应变能力,不断地做数学习题,能够帮助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能够从表面看到实质,从混乱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都决定了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中坚力量,起到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而是否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决定了毕业生是否能够担当这份重任。所以,在高职中注重高等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完成高职的教学目标。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创造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服务性质的高等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社会科学进步要求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而高等数学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思维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之,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高等数学的作用都决定了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不可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宗灵,高等数学应传授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J],希望月报,2007(01)
[2]李杨,略论高等数学及其思想、方法与技巧[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关键词】语文 高职教育 作用
语文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很强,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横向联系各科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拥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学科价值非常突出。然而,近年来语文逐渐变为部分高职院校增加实训和实习课时的工具,使语文逐渐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使语文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一、语文课程的作用
1.语文具有美感作用。
学好语文对学生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某些偏差,学生学习只为升学,部分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升职和谋求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利益上。而语文的真正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人生感悟。同时,语文课程的学习还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使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捷,从而使学生对事物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表象转换与扩展的能动性得到不断地增强,认识活动的想象力得到较大地延伸。不少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长期缺乏,会导致学生将原本丑陋的事物当作美好的事物去对待。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培养学生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责任重大,其必须通过不断培养使所有学生都学会欣赏美,欣赏艺术。
2.语文具有认识作用。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与现象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律。文学是语文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世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包含在其中。学生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长各类知识,使视野更加开阔,提高对人生的认识,还能提高其对生活的观察,对现实的理解能力。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该书有“百科全书”之称,其中的诗词韵文、典故引语、陈设器用、官制礼仪、生物医药、名句俗谚、地理经济、风俗游戏、园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哲学等内容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于封建社会的各种知识均包含其中。有学者曾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表示如果能将这本书中所包含的知识全部掌握,就能超过一般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拥有的知识。
3.语文具有美育功能。
语文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将消极的人生态度转变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理想与人类进步的目标而不断奋斗。鲁迅说过,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国民精神前进的指路明灯,是革命时期宣传的重要工具。然而,当今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将物质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沉醉于物质生活的表象,因此对世界的人文关怀不断丧失。内心感到彷徨无措,孤立无援。如果能正确发挥语文的作用,就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
4.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更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经过学校三年的培养后走入社会时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影响社会对整个高职院校的评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本质是对为人处世价值观、人生哲学和德性的一种体现,开展好语文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5.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些年,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职工的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人际交际、心理健康、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学习语文是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解、阅读、观察、写作、分析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6.语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从不忽视。如果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仅仅掌握了专业知识,那么将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为自己融入社会增加了筹码,学生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渠道。语文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例如对于思考得出的项目思路,需通过文字功底将其整理成文,还需要充分利用语言表达能力让领导接受你的观点。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各种总结、拟写公文,如果学好语文,拥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工作将便变得非常简单。另外,人际交往能力在工作中也非常重要,想要拥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学会对各种事情进行协调和沟通,只有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胜任每一份工作。语文课程的设置便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利武器。
二、实现语文作用的方法
1.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目标。
要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作用,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地方。中学设置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读写与运用能力,教学内容以认识生词生字、分析课文、归纳课文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进行相关写作等为主。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教师讲解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中外文学的相关发展历程和文学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形象进行相关分析,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艺术进行深入分析,达到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公文写作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给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做好教材编排工作。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编排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选取的内容不仅要使人文性和文学性得到充分体现、更要注重对学生工具性、知识性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文体为主,文学史为辅。教材中大部分篇章多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也直接影响了课堂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出合适的教材。教材编写应该以积极向上为主要精神体现,教材内容应充分体现高尚的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另外,教材编排时应该着重观察社会生活,将社会生活溶于教材内容中,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加入适当的与社会有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了解,从而掌握一些适用于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也是因为这种教学理念,导致某些高职院校过度追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11):101-103.
[2]王红霞,殷铭良.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03):147.
[3]毛元金.试论《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J].思想战线,2015(S1):100-103.
[4]熊志华,杨江科杰.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