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探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反哺 基础教育
课 题: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高职专业课课堂拓展形式研究――以《汽车性能评价与选购》课程为例”(kg2015697)。
一、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定义
反哺,指幼鸟长大后,衔食喂食母鸟,取自《初学记・鸟赋》中“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笔者所讨论的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是指运用高职院校的人员、设备、条件和资源,通过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教育渗透。笔者对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方法与建议进行了探讨。
二、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要求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如图所示,高职院校的生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另一类是选择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的技校、中职学生。总的说来,小学、初中、高中在职业教育之前,属于基础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前教育阶段。
图 职业教育生源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输送大量的技能人才,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学历认可度低,职业教育往往成为不能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差生”的无奈选择,职业院校普遍面临招生难的困境,这也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造成上述矛盾局面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的惯性,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形成了天然的障碍,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衔接,体系间的沟通和融合十分困难。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有益于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正确处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三、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研究方面,课题组进行了探索,开展了职业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学生校外实践活动,赴小学、幼儿园、社区开展活动;另一类是组织中小学生走进高职院校学习体验。
1.大学生实践活动
依托社团(汽车创意协会),开展职业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活动,拓展汽车类专业服务社区、服务基础教育的路径,打造社团文化品牌,提升汽车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成功组织开展了“汽车遥控赛车亲子同乐会”“汽车是怎么来的”“汽车大世界”“大手牵小手”四个活动。
(1)汽车遥控赛车亲子同乐会。汽车创意协会“汽车遥控赛车亲子同乐会”活动在某社区举行,活动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参与,报名参加的家庭将场馆围得水泄不通。在活动过程中,协会成员耐心地指导家长与孩子正确、安全地使用赛车,并进行示范,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好评。
(2)汽车大世界。汽车大世界”活动分为模型车讲解、汽车发展史介绍、绘画汽车车标、手工拼装车、拍照留念五个环节。旨在让孩子通过学习拼装模型车学到汽车的相关知识,享受亲自动手制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完成作品,在合作中理解团队的意义。通过此次活动,大学生学会了如何和孩子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都有很大的提升。
(3)大手拉小手。汽车创意协会在某幼儿园开展了“大手拉小手”主题活动,活动分为认识模型车零件、手工拼装模型汽车、汽车试跑、“大手拉小手”欢乐舞蹈四个环节。
在模型车零件认识活动中,协会成员耐心仔细地为孩子们介绍各零件外观以及零件的作用,让孩子们触摸了汽车的每一个零件并记住各个零件的名字。在手工拼装汽车模型活动中,协会成员细心帮助不懂组装的孩子,共同完成车子的组装。在汽车试跑活动中,协会成员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启动试跑车子。在“大手拉小手”欢乐舞蹈活动中,协会成员和孩子们的手紧紧地牵在一起。活动圆满结束,幼教教师评价:这是个有生命力的课堂,并希望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协会成员们都感悟良多,这次活动使各位成员的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2.中小学生走进职业院校
汽车创意协会指导教师以“汽车是怎么来的”为题,在汽车整车实训室为某小学6年级的29名男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两位教师从汽车发展史、汽车技术发展、车辆构造等方面展开精彩阐述,不时提出有趣的问题,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并耐心细致地解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孩子们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车模拼装活动。此次活动增进了孩子们对汽车的了解,激发了孩子们对汽车的兴趣。
四、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建议
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兴趣,提高自信心和服务社会能力。在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上,能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课题组通过实践探索,对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面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反哺”活动。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为中等职业教育输送源源不断的生源;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充足的生源,这促进社会人才结构合理分布,意义十分重大。
二是开展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应加强高职院校与中小学长期共建,双方共同协商,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避免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三是开展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活动,应围绕职业教育这个中心目标,避免为活动而活动,避免停留在浅层次上。
参考文献:
[1]陈琳.新时期高等教育之“反哺”培育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
[2]张红梅.高等职业教育须实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
[3]郑建英.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1(14).
[4]辛阳.浅谈我国职业教育[J].才智,2015(8).
1.教育价值观的嬗变。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确立的教育价值观对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基本上是社会本位价值观;后由于受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突出了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观都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其偏颇之处。前者忽视个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后者忽视社会价值,只顾个人利益,无视社会整体利益,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两种价值观的缺陷都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想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自身教育的价值取向,顺应时代的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的主体性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高职教育必须承认个人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重视学生的全面智能开发、人格塑造以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和促进学生职业岗位适应性的要求,突出学生认知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获得个性化发展,建立“人人可成才”的发展环境和成长路径。
2.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首先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致力于培养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把目标放在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双重培养上,但实际操作中“应试教育”的痕迹仍然处处可见。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初的“传统教育”学派的“班级授课制”和“三中心论”(以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教学模式。教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个性化最终为“成绩一刀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培养。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教学,并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都很缺乏。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定规矩、教学生、管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不是以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标准,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绩效的考核依据。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1.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时代的烙印,当今高职学生多是“90后”,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个性复杂多样,自我意识强烈;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接受新鲜事物快,凡事喜欢出新、出奇;地区差异和家庭差异使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强;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观察动手和创新开发能力较强,社会参与意识较高。新时代高职学生身上的气质特点为高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自身主体地位提供了主观可能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为个体发现自己的潜能提供机会,一旦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课程,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和强制性,有助于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快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潜力。
2“.大众化”教育的现实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这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招生人数增多和办学规模扩大,还表现在对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冲击。由于入学门槛的降低,一方面,学生本身的个性差异性更加突出和明显;另一方面,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这使得高校在生源上形成一定的压力和竞争。学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完全取决于其所开发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谋取职业,实现人生。高职院校的目标和责任在于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适销对路”专业,这使得原来一统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发生动摇,为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点
1.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是将主体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以实现自主管理,促进管理者自身成长和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活动。一方面作为自主管理的高职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转变原有的被管理者局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做到主动给学生放权,给学生自主管理的空间。高职教育管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明确教学计划;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将教学活动内化为自己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
2.教学方法的转变。高职教育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专业知识,因而工作过程占有逻辑主线地位,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为逻辑顺序。高职教学中要从“满堂灌”“一言堂”变为以启发式、探索式和研讨式为主的工作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基础,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提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内容的主体性建构,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除了要面面俱到地讲授外,要运用更多点到为止的归纳教学法,并有机结合各种教学手法。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使课堂向社会延伸。
3.管理体制的转变。高职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都较强,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优势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如鼓励学生组织并参与各种技能大赛,项目的设计、方案的制订到具体实施,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创新开发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班级和各种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建立运转正常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如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联席会、负责班级常规的纪监会,推进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化;注重学生自主性培养,在学习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尝试设“学生评议会”,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增强学生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高。高职文化建设可以为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提供相对宽松的氛围,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其中得以弘扬。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主体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5)0012-000042-02
在学校教育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中,教育方式方法向着多样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学生参与性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部分,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教育管理方面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传统的硬性管理办法,向着柔性管理过渡,把学生的主体性加入到教学和教育管理中。
一、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一)培养人才方式的变革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一直在探求和摸索适宜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方式。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慢慢在向高端性技术人才过渡,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开展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还可以一边实践,这样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才更具全面性,才能把知识转化成真实的工作能力。教师在传统教育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但现在,这种主体地位要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在学校和步入社会初期,让教师成为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引路人。就目前的高职教育来讲,教师要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做好教学设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对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职院校在主体式人才培养观念的促动下,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价值去向,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个相对比较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在教育管理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增加师生的互动性,以此来创新发展教育管理模式。培养学生主体性品质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求索、学习方法的把握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体责任意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主体意识方面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在行动上有较高的敏感度和感知度;另一种是在这种感知度和敏感度的支配下能够主动的用自我意识支配自我行动。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
教育方式方法的观念对学校的教育行为起支配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培养方向。当今社会发展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方式,那么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观需要跟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创新和变革。在传统的教育中,以社会为主体,进行教育,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一些西方的人本观念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这也对高职教育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影响,慢慢教育向着个人本位思想转变。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因此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压抑了学生本性的发挥,这样对培养创新人才是十分不利的。而过于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忽视对社会价值观的培养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因此,高职院校要衡量两种方式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教育观加以重新审视,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并且按照科学的、合理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以此来均衡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之间的利弊关系。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并且以这种差异为突破口,寻找教育管理方法,因材施教,打破原来打压学生个性的做法,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把学生的发展推向全面协调的道路上,满足多元化的学生发展需求,对于学生自身存在的兴趣和爱好要积极的进行挖掘,善于发展,顺应学生的爱好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寻求适应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这样才能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学到知识和技能。学校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人人皆可成为栋梁之材”的观念引入到教学管理中[2]。
(二)高职院校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它的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服务型高端技能人才,这样就需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双管齐下才能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试卷理论为主,那么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可见。在上个世纪,高校教育主要倾向于班级授课制或者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习,代表学生成绩的只是试卷和分数,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个体差异,缺少对学生个性化的了解和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教育,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在感情上教师也疏忽了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沟通。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教育,轻视指导;重视管理,轻视服务。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循规蹈矩,而教师忽视了学生参与教育的管理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培养。
三、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主体式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在今天的高职院校,一些学生都是被冠以追求个性的“90后”“00后”,他们头脑中有很多奇异的想法,思维创新性强,个性突出并且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同地区的学生也拥有不同特点,喜欢推陈出新,擅长对新事物的研究,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在新时期,学生的这些特点更加促进了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可行性的发挥。也为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能动性提供了可能。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需要对学生个性发挥和主体意识的提高提供机会,例如,设置一些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的课程,倾向学生的主体兴趣,在课程选择上改变传统的盲目性和强制性特点,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力[3]。
(二)“大众化”教育的现实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
我国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大众化教育的称号,这样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所谓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数量增大,那么相应的就需要扩大办学模式。其次,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冲突性。高职院校在入学要求方面标准比较低,学生个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差异性,另外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的竞争压力比较大。基于此种现实情况,高职院校需要正视自己面临的现实问题,想要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获得有利地位,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管理模糊制度,培养的人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才能更加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高职院校,他们的社会责任是开发出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式管理模式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学生主体教育特点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之教育理念的转变
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是把学生的主体样式放入到教育管理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自控能力,从而实现自主管理,也能促进管理者管理经验的增加,实现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高职院校中要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所认识,这样有利于在生活和学习中改变被动局面,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实现自我管理。另外,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也要积极的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把自己的管理权利移交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管理空间。确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管理要用发展的眼光,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去设置学校课程,例如,一些学生喜欢音乐、一些喜欢美术,那么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程时要积极寻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做好课程规划。还要根据在成长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结果,最后由教师来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内外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间差异性的存在。例如,在具体课程上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特点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进行主题辩论赛,在辩论中让学生们了解对方小组的想法,做到相互学习,相互渗透。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之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职教育要以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为基础,通过实践性操作找出工作中的逻辑主线,并且把学生学习和实践成功加以汇总,整理出完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能够启发学生思路和引领学生进行探索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积极,培养健全的创新的思维模式。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对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对于这种要求,要积极主动构建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展现出足够出众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的寻找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武装课堂教学,引进多媒体教学形式,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短片,如果是汽车专业,那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汽车出现的故障,怎么开展维修技术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知识和技术。
(三)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之管理体制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偏小,因此头脑灵活,新特想法比较多,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学校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开展设计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在比赛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还要发挥班集体、团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自我管理,例如,设置自律委员,评价小组、班级活动监察小组等,这样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管理位置,便会促进其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学生还可以成立监督委员会,对教师的行为和教学水准进行监督,为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做法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要监督教师的教学,首先自己要学会相关知识,这种评估方式对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实际的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要转变评价方式,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监督评价体制,完善高职院校的评价模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主体地位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工作,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对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成长有重要作用。另外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也是注重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本篇文章对学生主体式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进步,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瑞莉.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3):171-172.
[2]吴桂华,刘承良.高职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188-188,189.
关键词:校企合作探索;高职;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3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重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才能使高职院校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动,才能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成效不明显,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需要。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比如,合作内容总是局限于冠名班、订单培养等方面,内容宽度和深度不够,没有良好的互动平台。如果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不能正确的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不能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对方的发展带来利益,双方都会逐渐失去热情和动力,更加无法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校企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双方合作理念不清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把校企合作当做是完成学生顶岗实习及学校各种评估的手段,没有很好地顾及企业的需要和利益。而大多数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学校的资源尽心尽力的培养行业和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企业没有体会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是一种社会责任。
2.校企合作形式表面化。校企合作目前大部分是签订实质内容不强的合作协议,然后企业接受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几乎很少涉及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如何达到预定培养目标的具体细节。这种校企合作其实质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它导致企业常以自己的利润为核心来安排学生的实习。经常发生个别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从事枯燥乏味,重复单一的劳动。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学校往往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来安排实践实训,丢失了产学结合的结构合理性,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教学本质。校企合作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高职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职业技术学院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而企业害怕推行“双元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短缺,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大价钱培训员工。
4.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而许多的合作成果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肯定,已成为评价学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没有完善的保障体制。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有效监控,没有足够的保障措施。使校企合作无法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甚至使一些地方的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
二、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的开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加强双方的责任心。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激发企业、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关键。职业院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合作,不但有效的保证了学生的实训,而且确保了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因生产发展添置的设备可以缓解学校在设备更新不足和匮乏的现状,实行资源共享。目前国内“用工荒”已从沿海一带蔓延到西北部,特别是技术工人的缺口非常巨大。招工难,找技术工人更加难,这对企业的生产和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企业应该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储备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企业应该将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而院校充分认识保证职教特色和质量必须让企业深层次的参与教学过程。努力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益。
2.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断增强自身办学实力,深入探索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要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无论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还是实训基地的建设、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管理、以及“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工学结合”。培养体系中还要融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相关知识,紧紧联系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脱出学生的针对性、通用性和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岗位素质,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推进校企合作向全方位、深层次发展,力求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
3.努力推进集团化办学,适应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的职责是服务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组建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专业为纽带、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的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为一体的互惠互赢的职教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集团内的企业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工需要,对成员院校提出人才培养意见。而从促使院校及时调整各项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优势专业,发展新兴专业,重组交叉专业。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职教集团,可以集聚专业力量,探索设备、技术资源共享、联合科研、生产的运行机制,院校可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建立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建立保障机构,以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校企合作需要保障机构,以保证各种网络有效运行。政府、院校,企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优势。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规和措施保证校企合作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管理校企合作广泛深入的开展。学院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管理机构,在指导和管理该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和发展,统一协调解决双方合作过程中的问题,整合学院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人事部门要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士要组建校企合作指导机构,除了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外,要积极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实践中。
三、总结
关键词:商检技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5.12.020
我院的商检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商检测试专业技能人才,能从事纺织品检测、食品检测、质量分析、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工作。通过对国内同类院校商检技术专业的调研,依据行业企业对商检技术人才整体素质的要求,对商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商品检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拓展实训基地的建设。[1]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行业企业的调研情况及科技的发展变化,每年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优化和调整,通过专业指导会议,使商检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更加符合检验检测相关企业需求,专业方向特色更加明显。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商检测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商检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完善,专业建设内涵的提升提供经验和指导。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学院在商检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基于“合作共培”的联合培养模式。商检技术专业与商检测试企业、行业以互惠共赢为基础,从检验检测的岗位需求出发,学校、合作企业等有关各方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制定岗位职业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企业需求的检验测试课程,并且在教学中引用企业技术人员,在学生实训中模拟实际工作现场,通过现场化的学习掌握工作必须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发挥校企联培的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岗位化和企业化;[2]实现课堂与工作岗位的紧密结合;缩短学生在工作岗位适应期,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术人才。我院商检技术专业根据合作检验检测企业的要求开设了《纺织品检验技术》、《化学检验工实训》、《食品检验技术》、《仪器分析实训》等专业课程等,这些商检技术专业课程,均是由学校、商检测试企业及相关单位共同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授课计划、方案。学校提供主要教师、实验室及实训室;一些合作商检测试企业也为教学配备一定的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并提供企业场地作为实训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也会根据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及时进行指导、协调。
二、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
1.课程体系建设
我院商检技术专业整体上根据纺织品、食品检验检测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课程的职业化和岗位化为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商品检验检测实践环节教学,加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商检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职业素质与专业素养相结合。做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熟悉职业技术应用内容,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1)学时分配优化,重视实践教学近3年商检技术专业不断优化课程结构,通过教学园地调整理论课程,规范商检专业技能课程,完善修改了理论与实践课在总课时中比例,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2)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商检技术专业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通过纺织品、食品检验检测岗位能力及应用能力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及职业,实践教学中实现理论课程一体化,实践课程岗位化的教学模式。实践实训项目安排尽量贴近实际应用,增设一些常用的检验测试内容,提高实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形成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并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之中,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商检技术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方式下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商检技术专业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上,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不断加强以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含仪器操作、检验测试技能、数据分析处理等)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其中既有提高学生人文、科学修养的人文素质、科学技术选修课等显性课程,如《商检法律法规》等。也有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实训教学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社会交际能力等隐形课程,如《社交礼仪》等课程。教学中加入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4)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商检技术专业在对纺织品、食品检验检测岗位关键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对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模式进行分解,初步建立了职业化的实训教学体系。商检技术专业引入校内商检技术实训实践基地,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检验测试企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同时,和商品检验测试相关企业合作,在企业中建立教学与培训基地,建立联合培养的教学制度,将部分课程内容授课地点放在企业场所,进一步满足学生职业化的实训教学需要。今后我院将在商检技术专业职校企实践项目课程的合作开发方面继续研究实践。
2.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改革根据苏州企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以更好地适应苏州及长三角地区对本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需求的变化。商检技术专业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特点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思路,开设多项校企合作课程。如《纺织品检验》、《食品检验与分析》等课程。今后将继续加强有关商检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课程开发建设,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准确对接,鼓励校企授课人员共同根据商检技术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发项目任务驱动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
3.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专业建设体系
商检技术专业成立了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并可通过这样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场所。商检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与苏州十多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将商品检验测试行业、企业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商检测试相关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专业活动,同时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教学的场所,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同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也能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协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因此,专业委员会的产学结合模式对商检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有较大的助推作用的,这种模式使得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更加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徐思成.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商检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8):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