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高职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以“技术准备计划”为基础的课程衔接模式。美国通过实施“技术准备计划”实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联邦和州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完成了两大任务:一是把高中职业课程(2年)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二是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即“2+2”课程衔接。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广泛探索高中课程改革及高中阶段职业技术课程与高中后技术课程(2年)衔接的模式,不仅整合了高中和高中后职业教育,也保证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对话,减少了课程重复,强化了中高等职业教育间的内在衔接,提高了职业教育衔接的效率和质量。
2.以职业群为基础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群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目的,将职业按照其宽泛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多种性质相近的职业归纳成一组或一群以促使学生进行职业导向和职业探索。美国在各州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办公室和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者协会共同研究开发了16项职业群,开展一项或多项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项目。学生往往从9年级开始就选择好了职业群,学习相关课程并通过相应考核评估后,不断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等级,实现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累积及资格证书等级的提升,最终学生可以获得副学士学位(甚至学士学位)或者是行业承认的证书,并帮助学生寻求到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5]
1.“一贯制”衔接模式。“一贯制”衔接模式是我国最早倡导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五年一贯制”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全日制职业教育,通过实施三二分段教学,学生分段侧重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即前三年以公共课为主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后两年为以专业课为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生中职教育毕业参加考核合格即可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前后两阶段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升学考核是协议院校内部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基础的考核,针对性强,衔接成功率高。学生高职毕业同时拥有中职和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若中职毕业生没有升入高职院校,则可参加就业或是学习一段时间获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就业。
2.“分段式”衔接模式。“分段式”衔接模式是中高职教育分别在协议内中高职学校内分段完成的衔接模式,中职毕业生按照协议规定获得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对口招生”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中职毕业生通过中高职“对口”的“3+X”(“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考试,“X”指专业综合考试,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学校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题,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学校参加命题)招生考试后,可录取到协议内高职院校对口专业学习。“对口招生”主要有“3+2”或“2+3”衔接模式,无论那种模式高职院校招收的都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充分发挥了中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
3.“直通车”式衔接模式。“直通车”式衔接模式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基础上,以中职二年级学生中年满17周岁,且修满文化课程学分和愿意参加开放教育专科学习的学生为对象,实施中职学生注册申请开放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学生注册时需要验证毕业证书,为符合条件且愿意搭载“直通车”的中职二年级学生提前一年办理毕业证书。中职学生参加该项目后,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同时参加开放高职教育,学习年限一般为2.5~8年。“直通车”式衔接模式解决了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课程薄弱而不擅长升学考试的障碍,有助于开展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比较研究
1.增强普职教育融合发展观念。美国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广泛涉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并延伸至研究生教育。我国首先应集中精力突破中高职教育阶段限制,尽快落实副学士学位,使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学生有机会获得学位,提供普职教育的平等地位。其次,应大力提倡普职教育融合发展,促进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利用。
2.淡化中高职教育学制界线。中高等职业教育应逐步淡化学制界线,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入学制度,回归持续培养职业人才的轨道。只有淡化职业教育层级之间的学制界线,尝试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注册入学制度,才能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衔接模式。德国弱化入学考试,英国和澳大利亚以资格证书为基础的注册入学制度,都为我国改革职业教育入学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并促使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实现由外在区分向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人才成长内在规律的转变。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教育,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承担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21世纪的到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而来的变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致使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同时,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中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教育性又有区别,把握中高职教育的异同点,是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根本。下面,我们根据中高职教育的自身的特点,做了一个比较,如下: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是进行高中职业教育阶段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综合实际需要为主,结合生源情况、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招生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招生计划、收费等相关问题。通过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中高职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别,中职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
一、目前教育体制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单纯依靠中级技术人才难以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移。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共同发展,同时,可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中高职教育两者同属于职业教育,两者的衔接具有可行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具有前后的关系,因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如两者都强调职业性等。
(三)现代社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目标
1、新形势下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即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培养强大的人才支撑,因此,必须加快中高职教育衔接。
2.新形势下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3.目前,完善的职教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目标。职业教育仍处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必须完善中高职教育的教育体系,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现行教育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不是简单的两种教育模式的链接,而是两种教育模式在多种情况下要具备兼容性。经过近些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结出多种有效地衔接模式,目前,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口升学模式;2、五年一贯制模式;3、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其中,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
三、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中高职教育由于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在衔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连贯
1.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很多课程设置重复性强,课程的难易程度衔接不够合理。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学生基础差。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在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实践能力定位较低。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有些实践训练项目高职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定制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目前,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系统、完善,导致高职阶段无法很好的衔接。
四、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建议:
当前,必须重视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采取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
(二)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三)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层次化。
(四)中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系统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实践基地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44-02
1 前言
中高职衔接是一种中高职院联合举办中高职同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上进行紧密衔接的教育模式。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两所院校共同进行毕业性质的考试或结业性质的考查,成绩合格者中职学校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学生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进入教育机构指定认可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修完专业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指定高职院校的毕业文凭。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但在学历层次上有差别,在其对接时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协调原则、共享原则,即两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设置要一体化,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培养目标要有层次、衔接和递进关系,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协调的核心工作;两所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专业教育资源,共同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和发展。
2 操作要点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研究技能型人才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两所院校体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区分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差异。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专业建设衔接是基础,课程体系衔接是核心。在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由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共同分析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按照职业等级分类要求,形成不同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操作中,首先找出两者共性的内容抽取出来,然后按照中、高级工的岗位标准形成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的一致,但又有着层次的差别。在培养目标的制定时应强调中高职教育的递进性和衔接性以及专业内涵的扩展性和提升性,使中高职教育在各方面有效衔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标准中对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中高职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分别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
2)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讲解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依据企业的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难易要求设置课程和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
首先,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根据对于职业标准的不同,教学内容模块进行细化分解。中高职学校将不同职业群共性的知识、技术和职业道德按照中、高级工的不同标准形成同一个教学内容模块。其次将教学模块的内容进行拆解,形成符合中、高级工标准的课程教学体系,最终根据学科的关联性构建成中高职的课程教学体系。注意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应综合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 岗位) 群的特点,实现分级教学衔接的目的,有效克服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避免中高职学习内容衔接程度不够和重复学习现象的出现,同时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就业与自身发展的需求。
3)在教学方法中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基地建设。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大量的实践性教学都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完成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室里是教不出来的,必须在实践基地里练出来;要有整体配套性,体现一个完整的生产、服务过程所必需的各个环节;还要有生产服务现场的真实性,形成一种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氛围。第二,在实施产教结合方法基础上,应不失时机地提升至产学研结合的层次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法从产教结合上升为产、学、研结合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研究探讨开发教学方法衔接落到实处。第三,产教结合还需要体制创新。要加强对学校之间、校企之间联姻的管理体制的建设,真正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结成战略同盟。
4)要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目标,为学生升入更高层次教育奠定基础。如果不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那么也就不具备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条件。同时,对职业资格证书应该采取大类管理,防止学生在升学时出现专业面过于狭窄而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出现。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中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高职教育应按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规格要求设定培训内容,以中职教育技能要求为基础,扩展提高。中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单项专业实践训练为主,高职教育阶段除了单项专业实践训练外,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
5)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性、有效性的必要体现。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关键在于学分制的贯彻执行。采用学分制通道,沟通中职与高职教育。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取得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教育阶段应得到认可,并折算成有效学分,相应课程可以免修,这样中职生源的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薄弱课程加强学习,均衡提高各科的知识水平。实现学分、课程互认,对学分进行有效折算,能更好地避免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学习现象。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小于中职生源。
3 衔接意义
实行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能使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周期延长,有利于形成高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进一步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2]匡英.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现状;衔接问题;成因和对策
一、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高职教育衔接分为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三二分段这两种衔接模式。所谓的五年一贯制又被称为“初中起点大专教育”。这种模式在1985年的时候正是投入到招生工作当中。五年一贯主要是通过中考来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学习时候,在毕业的时候可以获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而中高职三二分段则指的是中职与高职分成两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在完成了中职阶段的学习之后,还需要经历选拔才能进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在结束高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后,也可拿到高等教育专科文凭。
二、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
众所周知,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因此,在中高职教育当中,也会有相应的岗位群以保障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满足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内容设计与专业设置来看,已经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规划。但是,在中职教育当中却存在着专业设置过于杂乱,无法与高职教育进行系统的衔接,往往会导致中职毕业学生在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后无法找准自己对口的专业进行学习。而这样一来,必然也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产生影响。
(二)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当前我国中高职学校在办学主体以及办学l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导致目前中高职衔接还只停留在招生与就业上的衔接。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衔接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和计划中,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中高职在实际的衔接过程中脱节。
(三)教学内容
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在进行学生认知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上,中职和高职学校在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具有递进性的关系。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高职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重合的。这样一来,不仅会使得教学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受到阻碍。
三、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出现的成因
(一)落后的职业教育观念
虽然在我国,中高职教育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并且中高职的教育目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普通大众心中,对中高职教育存在较大的误区。社会大众认为中高职教育比起普通高等教育来说较为低劣,而会接受中高职教育的学生也是学生中较差的一批。这样一来,就给中高职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习惯都较为薄弱。因此就使得即便中职学生能够完成中职教育并且顺利毕业,但是却极少学生能够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导致社会对于中高职学生的认可度更低。
(二)缺乏积极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校对于中高职衔接模式都缺乏积极性。这是因为,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如果选择中高职衔接模式,那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升学,需要增加一年的办学成本,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学校的成本消耗,同时由于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一部分学生选择升学,也会加重学校的组织工作。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目前的高职学校所招生的学生依然是以普招为主,而选择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较少。而学校如果选择了中高职衔接模式,那么就需要为这很少一部分的学生投入大量的资源来保障教学的质量,这对于高职学校来说也会增加成本的投入。
四、针对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支持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职和高职学校所归属的主管部门不同,导致政策上的支持也有所不同。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国家政府或者是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套统一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同时还可以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加强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的对话,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
(二)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想更好的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那么就需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所包含的内容应当有培养目标、能力体系以及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等。除此之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应当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偏好,找准社会和市场的脉搏,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中高职的教育衔接当中,要想确保教育衔接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须要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明确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岗位群的特点作为参考依据,并且还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从而搭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结束语
职业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帮助。因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以及教育工作人员也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和了解,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这样一来才能让中高职教育充分的发挥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理念从学术角度讲可称之为“理想”,是抽象概括的,但对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的运行管理而言,它是具体形象的,能够向所有教改人员表明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运行管理方向和目标。本项目在吸收其它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运行管理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合作共享,交融发展”的运行理念。
(1)合作共享。
合作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开放的目的。合作共享是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在运行管理上的目标方向,它要求集团内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中高职院校等成员单位在人力、物力(含科技)、财力等方面彼此相互开放,共享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合作共享有利于中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内部诸要素(人、财、物、时、地等)的合力,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统筹规划中高职教育的续接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与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两种教育水融深度衔接。
(2)交融发展。
交融发展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是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在运行管理上的价值要求。它要求中高职学校在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与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交互协调,通力融合,合作发展。交融发展是实现中高职教育水融深度衔接根本保证。在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中高职教育交融发展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同属一个职教集团,有丰富的共享资源(人、财、物、时、地等),有便捷的研讨渠道,有共同的发展愿景等。
2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管理运作的机制
在“合作共享,交融发展”的管理运行理念的指导下,本项目试图构建“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联动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
(1)统一管理。
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要在一个健全完善的衔接组织体系下,统一部署,系统规划,科学安排。加强中高职教育的交融式衔接,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交融式衔接组织体系。健全完善的交融式衔接组织体系是交融式衔接的组织保障,能统一且有效调配集团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效益最大化。借助集团化办学的“合力”,统一管理,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推动中职、高职、行业和企业等各方面之间的互动合作,集中调研,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中高职续接专业、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
(2)分级负责。
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管理按职责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成员或个人。具体而言,集团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一般是市政府、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及相关行政部门及负责人组成)负责统一人事管理制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规条例等政策层面的宏观工作;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会(即职教集团理事会,集团常务组织)负责统一调配集团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各种教育资源,负责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中高职续接专业等中观方面的工作;专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般是各专业产学合作分会的人员,主要由中高职相应专业的教师和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组成)负责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微观方面的工作。
(3)联动协作。
其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集团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会和专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三方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二是中职学校、高职学校校际之间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三是校企(中职、高职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前两者是指组织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第三者是个体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在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管理过程中,需要多方互相协调,合作处理专业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需要各方协作处理的问题。如试点专业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条件的改善、师资互派等方面的工作虽有相关归属部门负责,但也需要各方(包括个人)协作,互相商讨与研究确定。
(4)完善共享制度。
以互利为原则,实现集团师资、设备、场地等各种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中高教育有机衔接,协调发展。
3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管理运作的方法
3.1规范化
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运行管理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规范性文件或标准作指导协调衔接教育的正常运行,使方方面面融合为一个整体,并彼此协调照应。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衔接过程中不稳定性、突发性和异外因素经常存在,为此必须加强集团内行业、企业、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互动,制订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过程调控,保证教育交融式衔接过程的规范化。一是专业设置规范化。校企统一制订中高职教育续接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五年制职业教育交融式衔接实施办法等文件,确保专业设置的规范化。二是层级目标规范化。行业、企业、中职和高职院校等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协商、研讨,共同编制中高职教育续接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工学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文案,促进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各层级目标的顺利实现。三是教学管理规范化。校企联合制订五年制中高职教学管理及学籍衔接实施办法、毕业综合实践工作规范、课程编排与动态调整的若干规定、学分制柔性管理规定、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确保教学过程规范化。
3.2制度化
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依规治理,主张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的理性和权威对集团成员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性实行管理。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规范运行的有效约束与得力保障。为此,必须以交融为目标,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促进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一是完善人事制度。在集团中运行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单位之间人事体制的限制,在集团内各单位统一人才认定、评价、奖励标准,使人才聘任、交流更加便捷。尤其应完善人员聘任、职称评审和员工考核制度,将教师下企锻炼和工程师或技师等从事职业教育作为岗位考核与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二是完善培训制度。加强教师的实战能力培养和工程师、技师等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提升其参与交融衔接教育改革的能力。三是完善责任制度。明确集团内行业、企业、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进行交融衔接教育的责、权、利,调动各方推进中高职教育交融衔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3.3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