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展望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1.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绩
首先从规模上来说,其规模越来越大。从八十年代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坐拥上千所高职院校,其规模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其次从类型上来说,院校种类越来越多。兴办之初高职院校都是国家一手操办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觉悟的提升,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也为政府分忧解难,纷纷出资兴办高职院校,因此除了政府兴办外还有很多不同兴办类型,甚至还有不少的中外合资的高职院校存在;[1]再次是从院校专攻方向上来说,其专攻方向更加符合我国的的经济发展现状;再次是从高职院校环境方面来说,其客观条件越来越好,各种学习相关的设施一应俱全,这表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很深;最后是从教师团队组建情况来说,师资力量越发强大了。这点可以在网上查阅到国家的统计数据,从数据中可以得知高职院校的教师整体水平比之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方也很重视聘请能力强的教师来任教。
2.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政策上的问题,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是为行业输送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很多单位共同努力,政府也应该针对各个环节出台相应的政策,但是现在相关政策有些缺失。[2]第二是政策实施问题,虽然与之相关的政策比较少,没有覆盖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但是已有的这些政策没有被很好的实施下去或者没有达到期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政策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政策内容过于死板,给各高职院校留下的发挥空间不大,因此效果不能达到期望。第三是教学内容问题,虽然高职院校主要的作用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但是也不能只教相关的知识,而忽略了一些更加有用的知识,这样虽然能让学生的专业水平更高,但是对学生专业外生活没有帮助。
二、对未来的展望
高职院校在寻求发展以及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将学生的地位抬高,将学生的发展放到最值得考虑的位置上去。其次要注意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是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希望学习。其二是多聘请一些优秀的教师到校任教,从根本上提升课堂质量。[3]其三是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不定时的将一些教师组织起来,请来教育专家为教师讲课,以提升其教学水平。另外可以和其它学校合作,让两校教师互相分享教学心得实现互补。其三是多利用互联网技术寻求突破,当前很多学校的优秀教师都在网上开设了在线课程,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这样的便利条件,也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学生也能在课余学到更多优秀教师的课程。其四是建立教学质量督查机构,通过设立听课小组以及课堂质量调研小组等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督查,促使其优化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基础课教师 困境 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Plight and Survival Development of Basic
Cours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UO Xuan
(Fundamental Department,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ji, Shaanxi 721013)
Abstract Basic cours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the reform, but the basic course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ideas in action seeking a way out for their ow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basic course teachers; plight; survival development
在众多职业院校中,基础课的边缘化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尽管一直存在不同的呼声,但基础课的逐渐被删减,基础课教师任课量逐步减少已经成为了事实。面对着僧多粥少的大趋势,基础课教师如何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基础课及基础课教师的困境
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高职院校基础课以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为代表,与学生的专业课相比较而存在。如果说,在小学、初高中阶段以上科目都颇受重视,那么在职业院校,这些课程则处境尴尬。由于基础课主要承担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培养任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本身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作用不能在短期内显现,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直接关系不大,因而基础课的教学建设不被重视。并且,由于高职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追求,在校内条件下,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比重,以凸显学生的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删减基础课,降低基础课在总体学习中的比重。原本开设一年的基础课改为开设一学期,开一学期的直接删掉等等。抑或将原有的课程设置全盘,换一套新的名目。如此一来,剩下的基础课要么面目全非,要么七零八落,让人不忍直视。应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基础课自然无可厚非,但教育者管理片面追求“职业性”而忽视“高等性”,抹杀基础课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必要性,一味地从量上去删减,而忽视质的平衡,着实让人遗憾。
而从基础课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人员总体数量多少不一。一些高职院校是由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而成,倘若其中有师范学校,那么基础课教师的数量就相对较多。而这众多的基础课教师大多都具有相对较长的一线教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些院校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副教授及以上的职称人数比重较高。但由于基础课的大量流失,原本应该得到开发与利用的人才资源遭遇冷落。失去了所任课程的基础课教师就像一个垦荒者突然间被人夺去了耕耘已久的土地一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勤换来的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熟练工”,但瞬间的失去让心灵倍感痛楚。而心理的痛楚之余面临的则是直接而现实的生计问题。没有完成固定的工作量就无法拿到既有的工资,长此以往,生计将无从维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人另寻他途,有人苟延残喘。当我们在讨论“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时,一些教师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丧失了基础课的教师早已被剥夺了“服务”的资格,连基本的前提都不具备了,又何谈进一步的发展呢?那么,有课上的基础课教师是不是就毫无问题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基础课教师大多毕业于本科院校,耳濡目染的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而工作以后,虽然进入的是职业院校,但一些教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并不明朗,所从事的教学内容不过是对本科内容的删减与筛选。虽然教育不乏共性,但这些内容缺乏鲜明的职业特色,更缺少与专业的有效对接。某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分配不合理,理论讲授过多、实践太少。另一方面,理论的实践指导性、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学生从小学时便开始接触作文,但是直到大学,一些学生仍然不会写便条等,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我们的教育显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面对着“教学做”一体化、任务教学、模块教学等新趋势时,过去的教学模式似乎已经举步维艰、难以维济,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方法与手段却又呼而不出或是收效欠佳。
2 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的生存发展
2.1 转变观念,更新认识
人们对于改变的态度总是矛盾的,一方面,人们需要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会让我们懈怠并逐渐失去兴趣,我们需要生活中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变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害怕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原来的那一套不需要动脑也能说出来或是做出来的东西恐怕用不成了,我们又得花费同样或是更大的心思与精力重新来过。因此,每逢改变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陈的。可是,生活中有一些改变可以选择,选择变与不变,朝哪个方向变。而更多的改变是不可选的。不管是变与不变,或是改变的方向与力度都不可选择。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创新是职业院校必经的生存之道。倘若高职院校一味参考本科院校的办校原则与方法,那无异于“东施效颦”。高职院校必须办出与本科院校和一般培训学校的“异”来, 即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来。依笔者看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属于“高级技工人才”:既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偏重“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一般培训学校的“技工人才”。而这样的人才一方面具备扎实过硬、与社会市场需要相一致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又有着不错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前景。
因此,身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与其去幻想与本科院校的教师一样的“待遇”(其实他们也有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或是回想曾经拥有已然失去的过去的“辉煌”,抑或憧憬漂泊无定的未来的“美好”,还不如用一种适当的心态来面对和接受现实。在高职院校中,基础课教学只能是一种背景,而不大可能充当主角。但这背景的好与坏、大与小却是颇有讲究和经营的空间的。就像是一座摩天大厦的地基,虽然深藏于地下,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它的存在和重要性。
2.2 拓宽途径,寻找出路
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来设置基础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将传统的泛泛而谈的“大语文”细化为众多的子课程,这些子课程中既有鉴赏类课程,如“中外作品赏析”,也有工具(技能)类课程,如“常见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学习”等。各系部可依据专业需要从中选择所需的必修课,而基础课程的设置者甚至可以为相应系部和专业量身订做所需的基础课程。各专业学生也可根据自身需要和爱好选择相应的基础课选修学习,修满所选课程合格后获得学分。课程总目标不变,但子课程却可以根据实际随时增减。另外,可加强与相关系部和学生对课程需求及满意度的反馈与评估,及时调整相关内容。
其次,加快教材改革。当课程设置发生变化之后,原有的教材也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一线的基础课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课程所用的教材沿用多年而一成不变,教材上所讲的理论早已与本学科当前的学术发展相脱节甚至背道而驰,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和实例与时代要求严重脱节等。有的教材内容艰涩难懂,教师备课讲授困难,学生学习理解吃力。有的教材偏重理论而轻实践,实践指导和操作性不强。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组织本地区或本院校教师结合实际编纂出实用且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材才是最好的出路。
第三,发挥基础课教师的专长,深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高职学生的课程总体上并不多,学生的社团活动较为丰富。一方面学生有相应的需求,但却得不到专业的指导。而有专长且有余力的教师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可以在这两者间穿线搭桥,即为各专业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并根据基础课教师指导专业社团的实际工作成果记录工作量。一方面弥补了教师课时量少的缺口,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了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
2.3 增强能力,提升素质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想拥有一席之地,唯一的办法便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对于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来说,进修学习、提升学历是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尽管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但在当今中国社会,高学历的人受欢迎的程度还是相对更高。并且,暂时拥有一份工作并不应该成为不进修学习的借口。你暂时拥有这份工作并不意味着你会一直拥有它,你目前胜任某份工作也并不意味着你会一直胜任下去。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
其次,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管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其素质要求与本科院校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实践与职业特色要求我们的教师也必须有更强的职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长期以来,一些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师并没有太多跟幼儿打交道和在幼儿园工作的经历,他们一直在依靠书本上的理论阐释和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在给学生上课。而我们还在一直沿用这种方式培养人才,这一点让人颇感遗憾。学生在校期间,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见习机会,而笔者建议,在给学生提供见习机会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向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也提出相应要求。譬如,定期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去幼儿园工作或与在岗幼儿园教师开展交流,充分了解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要求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应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等等。其他专业也可依此效仿。这样以来,教师会更明白学生未来的工作需要,教学会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3 小结
在高职院校的改革过程中,所有人都要经历“阵痛”,基础课与基础课教师并非唯一的痛点。基础课与基础课教师一方面要被动地随着高职院校在找寻“高等”与“职业”兼备的特色中左突右撞,另一方面更要主动地摆脱困境,打破壁垒,与专业相结合,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健体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个性化。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的整体素质在素质教育中便具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改善,教师几乎都具备硕、博士学位,应该说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过去的事实告诉我们,仅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只可以培养出专业能力较高的专才,培养不出整体素质较高的人才。要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还需要具备更加优秀的素质。我认为高校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科研素质外,还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在整个教师素质中占主导地位。它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强烈的事业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
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敬业爱岗精神。教师要用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无数事实证明,身教重于言教,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1],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教师的人格渗透于教师劳动的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使学生终身受益。
2.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的素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健康心理教育就成为应有之义,高校教师就是这一教育过程的主导。
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本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没有健康心理状态的教师,就教不出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拥有宽容的心态,克服心理偏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原谅学生的过错,很好地破译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也应有正确的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消极影响的方法,绝不将个人的不幸转嫁给学生,将自己的积怨发泄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事实上的不公也会牵扯到教师。这样,教师更应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始终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永远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每天都快快乐乐。比如我经常会在课间把自己感悟到具有哲理性的东西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当然我也会用一个恰当的角度把自己经历的挫折和面对的困难告诉学生,进而激励学生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提高自己的整体能力才会很好地战胜明天的困难。从学生回馈的信息来看,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理性思维的培养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人文科学和哲学素质
人文科学知识是理工科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方面。可能有人会觉得,对于搞理工科的,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这些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在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上具有指导性意义,是方法论、认识论上的功底,有时还是新思想和创新的源泉。历史上众多的科学家,不仅是本学科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大家”。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如此,他是两弹一星的总设计师,是大科学的战略家和组织家,熟知科学技术总体发展的规律,善于协调各方的关系,能合理地组织安排科学工程的各个环节。
人文知识、哲学思想对搞大科学很重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很重要。在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实验设计和数我就给学生渗透一些哲学思想,让学生知道不仅在做事情时要抓主要矛盾,在科学分析推导中也要抓住主要矛盾。为了加深这种思维理念,我又给学生引申了一个问题:如果让大家给土豆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怎么考虑土豆的成分?很多学生都知道土豆中含有多种成分,感觉到给土豆建立数学模型很难。我提示学生土豆中虽然物质成分很多,但大约70%的成分是水后,很快就有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把土豆的成分看成水,建立统一的数学模型,这其实也是一个矛盾的主要性问题在科学中的应用。这两个问题由简到深,由课内到课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哲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除了要传播专业知识外,同时也要管理好课堂秩序。科学地管理好课堂秩序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面对违纪现象,既不能不管,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严厉地批评,而是应该给学生们灌输一些正确的人生理念,以理服人,让学生明白,老师维护课堂纪律是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让学生知道他们也是“职业运动员”,自觉学习是他们的职业。比如面对众多迟到现象,学生的理由都很充分,夏天因为太热,晚上睡不着;冬天因为太冷,早上起不来。我告诉学生,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结果,那他一定会成功,如果只喜欢找原因,那他就不可能成功。从道理上说服学生,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进而养成按时上课的好习惯。
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术功底是根本,人文修养是灵魂,再加上适当的教学方法来铺垫,专业课程就会含有丰满的人文精神。
4.教学艺术化素质
高校教师必须懂得教育学理论,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应该尽力成为一名教育学专家。否则,就会出现满肚子的知识不知如何教给学生的尴尬局面。
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很多学生都感觉理工科的课程很枯燥,都是一些定理、公式和实验。面对这个问题,我告诉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定理、公式和实验。一首流行歌曲、一件时装大家都会喜欢,因为它美,其实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美,是无法与那些定理、公式和实验相比的。试想,一个定理的发现,一个公式的证明,一个实验的设计,都可能是一个科学家或几个科学家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的成果,甚至是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包含了伟大的智慧、深层次的美,必须用欣赏的眼光、积极的态度来学习。学生都很认同这个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来比拟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让问题简单化。比如在RC电路的暂态分析中,RC电路在换路前处于一种稳态,换路后电路也会趋于另一种稳态,两种稳态之间有一个过渡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换路瞬间就能完成的,因为电容是储能元件,而能量是不能跃变的,这个过渡过程的时间是与时间常数τ(τ=RC)有关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可以举一个学生很熟悉的例子。下课是一种稳态,学生可以自由活动,谈笑风生;上课是另一种稳态,学生安静地听老师讲课,上课铃声一响,教室的学生就会由下课的稳态变成上课的稳态,这两种稳态之间是有一定过渡时间的,当然希望这个时间越短越好,影响这个时间的因素很多(这里认为学生都很自觉),但最主要的是与学生的人数有关。这个例子虽然不是十分恰当,但通过它却很容易让学生明白RC电路过渡过程的问题。其实世界上很多问题从本质层面上看都有相似性,很多复杂的科学问题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比拟,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刻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准备一些“包袱”,设计一些“陷阱”,一节课让学生开心一两次,减轻学生的听课疲劳,延长学生的兴奋时间,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能力。这样,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复杂事物就会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问题的难度,加大感官刺激,从而提高参与程度。
5.创新素质
创新性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2]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3]时任德国总理赫尔佐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反复强调:“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未来市场上的位置,取决于其人才素质和如何有效地推进创新。”[4]目前,我国在整体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创新人才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富于创造性,敢于开拓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重复,一年又一年地上课、复习和考试。新世纪的教师,人人都应努力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想“为什么”,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这个定理、这个公式是怎么想出来的,我能否独立想出来?这个定理或公式有什么用处,能否找到新的应用?这个定理和公式有什么缺点,应该怎样改进?引导学生猜想、思考、创新,使整个课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出;鼓励学生发言,鼓励课堂上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也可以留下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分成小组来自行解决,然后将解决答案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难点、收获和体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又可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的正确与错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神圣使命,所以,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在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里,教师接受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知识,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梁诸英.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2.
[2]周远清,季羡林等.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龚花萍,杨选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J].科技广场,2006,(10):77-79.
[4]许倩,白林,朱艳.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J].求实,2003,(6):262-263.
关键词:德育 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
0 引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其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不管以后将来都不可轻视。麻痹了,轻视了,都会出现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代改革和开放,促进和谐与发展创建文明校园,确保安全与稳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局面。
体育教学,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情感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探讨话题。
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
①自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交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③辩证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④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⑤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和谐友爱。
⑥文明道德教育:尊重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⑦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
⑧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器材,积极搬放回收器材,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2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 教学内容渗透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弱的学生常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常能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锻炼。体育教学的规范化要求高,操作必须掌控一定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示范、讲解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行为规范教育。体育教学大多去室外进行,使用器材教具面广,在组织学生搬放,使用运动器材的过程中,能直观而自然地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
体育与军事教育,保健教学,心理教学,运动教学,德育教学等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联系性,教师通过团结,严肃,活泼,互助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就能取得明显的集体主义教育之功效。体育教材可以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教学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达到身体锻炼情操的目的。
下面举两则范例:
例一:
在队列队形练习中,通过学生集合,站队,立整,稍息,看齐,齐步走,跑步走等内容的队列队形教学,就能体现集体主义军事化的训练特点,以此激励学生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的精神。
例二:
在“跨栏”中,往往有不少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是作为教师及时采用低栏前面加上海绵垫子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跨栏”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制,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体育老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时机。
2.2 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交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求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又比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型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江报、评比”式的俩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德育渗透。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武术、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游戏和球类,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最好的捷径之一。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染力给学生讲解的故事,进行红色革命教育,激励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培养了学生站队快,而又整齐。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2.3 教师形象和语言渗透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严于律己。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正上课迟到早退,学生有时就会说老师您迟到啦!老师听起来脸就会发烧,感觉很不自在,对学生就严肃不起来,会对学生纪律产生消极影响。树立威信就会降低。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术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理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示范规范—动作标准正确,熟练优美。
教案规范—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仪表规范—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环境规范—场地设计合理优美,教具摆放有序。
行为规范—举止大方,处事得体。
2.4 寓情于教.以情感人的教学渗透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间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
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的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斗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2.5 教学中用评价鼓励,启发式的渗透
表扬赞美有如学生打了兴奋剂,批评挖苦便可丧失信心,经受挫折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没有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使表现不错的学生更加勤奋的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突出特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与启发。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和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的很好的效果。
例如:
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的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五种激励法和批评三原则:
五激励法
①兴趣激励法;
②信心激励法;
③自我激励法;
④语言激励法;
⑤榜样激励法;
批评三原则
①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
②言行不粗暴;
③就事论事,不以学生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2.6 事件中的处理渗透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的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予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使他们接受批评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3 结束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意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交学生身体的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以及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和谐校园建设稳定校园安全打下坚定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特殊类型,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要改革和发展,就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学生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就探讨一下做好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重视思政理论课与“潜课程”
1.1 重视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就是经常到课的同学,许多也是迫于主讲老师点名的缘故。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内容的一贯性和空洞性,缺乏针对性,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部分同学的功利性。他们认为有时间的话,不如学一些专业课,自己将来不搞政治,考前的临时突击,也能顺利过关,说不定还能拿高分。
老师的说教性。部分老师的照本宣科,使相当一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产生了还不如自己看一遍的念头。
因此,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渴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同学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到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上来,得到更多的收获,让同学们思想道德修养得到真正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真正的“四有”接班人。
1.2 发挥“潜课程”的育人作用
潜课程也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效果。潜课程是指那些非计划的学习活动,主要由学生在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等因素组成。
潜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大学阶段,学生们离开父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到大学校园,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不断地改变或矫正着旧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大学阶段,师生之间的接触虽然少于中小学阶段,但大学生们也还是留意着教师出版的著作和论文,注意着教师的生活琐事,主动一些的学生甚至登门拜访。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交往,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等潜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具有一种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熏陶;它具有一种促进力,能使大学生积极进取。潜课程没有明确的“教育”标记,大学生往往是“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往往容易忽视它的教育功能。
如何在重视正式课程的同时重视潜课程的建设,让大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是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2.依靠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协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他们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实践上的标兵作用。
学生党员是凝聚学生的核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抓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要求党员不仅要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支持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工作。
系团总支、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又是学校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丰富的活动内容既能自我教育,又培养了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团总支、学生会承办和组织多样的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加才干,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
3.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健立和完善一系列辅导员管理制度并付诸实践,使辅导员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建立辅导员岗位职责、考勤制度、深入宿舍和教室查岗制度、例会制度、辅导员与家长保持联系制度、听课制度、主题班会制度和经验交流及科研制度等。使辅导员工作起来有章可循,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
3.2 建立健全学生档案和家长联系制度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是作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校园网,进行学生电子档案管理,分专业班级建立学生基本情况登记档案。有的还在每学期末用书面信涵的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对于差生则用电话方式直接与家长沟通信息,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3 加强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培训学习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榜样和旗帜。定期召开干部会议,统一思想,交流经验,通报情况,查漏补缺。党支委一班人亲临干部大会进行指导,明确他们的职责和权利,教给他们如何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在关心群众生活与学习的同时,要讲究工作方法和效果。使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培养,组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具有多种实施途径和多种操作方法。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优势互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形成综合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任运康,伍安春.论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师.2005,06.
[2] 林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