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艺术心理学

声乐艺术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声乐艺术心理学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 教学 理念 建构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第2篇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语文教学的“专利”,数学教学也必须重视和加强新闻记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教材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学师为主导”的三为主原则: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打开数学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点心得:

一、设法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教学重讲练、轻阅读的现象已习以为常,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靠老师讲,学生练。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缺乏学习自主性,如何谈得上学生有阅读数学书的兴趣呢?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是我们必须考虑的焦点。我认为,培养阅读兴趣可以这样入手:(一)用榜样引路。激励学生读书,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在数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新知的基础上,用大量的时间广泛地阅读有关的数学资料,才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二)创设渴求阅读数学书的情境,变要学生阅读为学生要读。如有理数减法的数学,老师可创设“12-30”这一问题,提问:“够减吗?怎样计算?”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有理数减法则的推导过程,在使学生弄清有理数减法法则内容的基础上,对阅读产生兴趣。(三)及时表扬,增强兴趣。经常接触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的成功点滴,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有理数除法有内容时,有些学生理解了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有些学生悟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有些学生懂得有理数除法中的除数也不能为零道理,我都一一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终生受用不尽。阅读数学书,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盲目地读,我们应指导阅读方法。(一)课前预习读,读中生疑。即要求学生弄清下一节课讲什么内容,疑难之处用笔圈注,重点用着重线划上。(二)课中指导读,读中质疑,释疑。例如指导阅读“有理数的乘方”一节,首先提问:什么叫乘方?在乘方中什么叫底数?什么叫指数?什么叫幂?乘方运算法则是什么?学生边读边思考,或同桌、小组讨论,然后老师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难之处。(三)课后复习读,整理、强化知识,形成知识点。引导学生阅读,把阅读与动手、动脑、动口紧密结合起来。边读边想:新旧知识有何联系?把知识连成知识线。再将各知识线归纳、概括,形成知识面。例如学生学完初中几何“三角形”一章后,通过复习题,让学生明白该章有三角形的定义、类型、性质、定理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将这些点串接起来记忆理解,形成知识线。再总的归纳概括三角形的所有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整体印象,把知识线组成知识面。这样把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知识线组成知识面,能使学生领会新旧知识问的相互衔接和联系,在大脑中构建起有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提高阅读能力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性心理控制能力紧张情绪气息

在声乐演唱中,所谓的控制能力就是演唱的才能,它包含对声音力度、演唱速度、气息能量的控制,这些都属于声乐艺术心理学当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歌唱气息、紧张情绪的控制能力在演唱技巧、歌唱训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歌唱气息的控制

声乐演唱中气息的控制是演唱者在演唱技巧中需要应对的最本质问题,只有掌握了对气息的控制,才能使气、字、音结合为一体,形成高、中、低音区声音的统一。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学生深感气息不够用,致使一首歌曲唱的支离破碎,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吸入的气,不能控制使用。歌唱用气的主要原则应该是计划和节省使用,不能在每一句的第一小节就把气用尽,甚至干脆憋住僵持在两肋之间不用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们都不具有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在演唱过程中对气息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首先,吸气的控制,大部分初学者在吸气时,喉咙中的气管在吸气时会发出“咝咝”的响声,这说明没有对喉咙和气管进行打开控制,即没有使气畅通无阻的吸入肺里并给予饱满的控制,而是急急忙忙的吸入一点点气。正确的吸气控制应该是有意识的,或者是有意志力的,将喉咙和气管打开,这个动作是非常关键的吸气控制动作。与此同时,要使横膈膜下降,胸腔有扩张的感觉,从而为肺腾出足够的空间,这时的小腹稍稍扩张,概括来说,“开喉”、“扩腹”的动作就是正确的吸气控制动作。其次,气息的保持,这是气息控制的主要环节。很多人收腹起唱,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收腹意识可能会使横膈膜上移,致使肺部的气向外涌出。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使气息从气门“泄出”,而且还会使身体的支点从横膈膜转移到喉咙,从而使喉咙卡住,声音干瘪。要使气息保持住,就不能随便乱用和浪费掉气息,就应对吸入肺里的气采取有效的控制,具体的控制办法就是小腹不能收缩,而且有向外略扩的意识,这样就能将气息保持住。第三,呼气的调节,实际上是靠演唱者自身的调节,是自动化的供给,无需演唱者本身有意供给,直到乐句即将结束时,演唱者才有意识的收腹结束。这个有意动作一是使声音有效的进行,二是将肺内剩余的气息呼出,保证下一口气能够在肺内有足够的空间吸进。如果在呼气时出现收腹意识不但会使学生的气息运用的僵持,而且还会造成一种弓腰腆肚的不正确的演唱姿势,从而使气息不能通畅的贯穿整个身体。因此,气息的吸入、控制、呼出三个环节的控制,都是靠演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动作实现的。

二、紧张情绪的控制

声乐大师卡鲁索曾说“所有的艺术家都会有舞台紧张的表现”。它是每一位歌唱者必须要训练的最基本的问题。所谓演唱者的紧张情绪,笼统的来说分为演唱前和演唱中的紧张情绪。

(一)演唱前的紧张情绪控制

唱前总是感觉嗓子不适,咳痰、喉咙发干或有分泌物等;心情不安、情绪烦躁、失眠、心神不定;由于唱前的动机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反应;与演唱无关的杂念干扰而分散了注意力等。我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对于控制这些唱前的紧张情绪,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与大家一同来分享。

首先,充分准备。准备的不充分,必然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要做到:第一,有足够的试练时间,熟悉乐谱、注意音准、节奏、速度。第二,熟背歌词,必须达到无意识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就不必担心忘词、错词。第三,多合伴奏,找出伴奏中的难点,节奏型,并找亲临舞台的感觉。第四,选择适合自己音域的歌曲,并且能够最佳的表现自己的音色,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第五,公开练习,为了锻炼自己,平时多请自己的同学、朋友、听自己的演唱,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第六,在上场前,小声静过一遍,无论歌曲的生熟,还是紧张与否,都要静过一遍,这会减少紧张度。其次,建立信心。演唱者在表演之前,不知道自己能否发挥正常,不知道自己能否自如的演唱,也不知道能否把高音演唱的圆润悦耳,这些“未知”正说明了演唱者没有成功的信念。演唱者一定要树立“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能获胜!”的信心。树立成功的映像,在演唱之前要幻想自己演唱成功的映像,以轻捷潇洒的步子,大方而热情的面容出场,笑容可掬的向伴奏致意开始;去想象自己优美的歌声,令人感动的歌曲形象与情感,并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想象中,从而消除恐惧,放松意念,激起兴奋演唱的欲望。之后做做扩胸运动、伸展运动,走一走,静静的深呼吸,准备出场。

(二)演唱中的紧张情绪控制

首先,放松演唱第一口气、第一个字。当前奏结束时,要从容不迫的张开嘴,打开喉咙,放松两肩,放松小腹深吸气,把第一个字像说话一样唱出来,这是第一口气、第一个字的放松技巧。其次,集中注意力。注意能使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方向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注意力的集中性是使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他活动产生抑制性的影响。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把注意集中到歌词的情感表现上,不能又注意速度,又注意节奏,又注意伴奏,抓不住注意的集中点,导致作品演唱失败。

最后,坚强的意志是驱除恐惧心理的最有力的法宝。表演实践证明,意志坚强、勇敢泼辣的人与意志薄弱、胆小如鼠的人登台演唱所表现出来的紧张度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能自觉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过程是意志过程。而演唱的意志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演唱者对于对作品的音高、音强、时值、节奏的控制,以及放松心理都需要意志的调节。据心理学研究调查表明,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人的意志特征表现不是惊慌失措、犹豫不定,而是勇敢坚强、镇定果断。因此,演唱者的意志力是战胜演唱者恐惧、惊慌失措情绪的最有利武器。个性心理特征是声乐艺术心理学中歌唱者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们是与歌唱者的心理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声乐;表演教学;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43-01

歌唱艺术又称为声乐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直接以音乐和语言来舒畅地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而歌唱心理是脑的机能对客观现象的反应。歌唱艺术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这些内在心理导向的艺术发挥,正是情的依托与抒发,两者既是统一具体的,又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演唱方面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还可以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此来帮助学生培养歌唱的乐趣和树立信心。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放松心情,这是保持信心的基础。在演唱时要有“破釜沉舟”的想法,在情绪上要积极兴奋,还要保持相对冷静的心理,满怀信心,不受外界任何的影响和干扰,完全投入到歌曲演唱当中。

歌曲中,最能抒发感情的地方也是最没底、最令人担忧,甚至恐惧慌乱的焦点,也就是歌曲中的高音区。所以,心理上的运用和调控是歌曲进行的基础,怎样调整好心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此时,只要进入到歌唱的角色之中,调节好气息,毫不犹豫地唱出来,恐惧感自然会消失。这样长此以往,唱高音时不仅不会害怕,还会有一定的把握。

二、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和歌唱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兴趣,让他们了解音乐的魅力。人的情绪和兴趣不够高涨、精神不愉快,就会力不从心,认知效果就不好,甚至产生心理障碍,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可见,在教学之中,用美好的事物激绪,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积极的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起到主要引导作用的音乐教师,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演唱好歌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兴趣。科研与教学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讲唱结合,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努力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研究、探索,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歌唱的信心和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失败到成功,得到锻炼,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并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

三、加强舞台实践

因为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所以,歌唱者不但需要掌握科学而系统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更需要加强舞台实践经验,积极地参加一些演出活动和比赛,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增强舞台感觉和自信心,通过舞台锻炼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环境转换能力,这对于缺乏舞台经验的歌唱者是非常有益的。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教学与学习中很重要的部分。心理学与歌唱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水平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与控制,同时良好的心理又可促进歌唱水平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歌曲作品的感情、美好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方式,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及内涵,歌唱者都要清楚明确地了解并准确把握,并迅速投入到歌曲之中,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歌唱者才能声情并茂地演唱并深深地感染观众,更好地完成歌曲作品。而这一切,都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歌唱不仅是简单的发声,也是整个身体的运用。歌唱艺术的能力就是顺利完成歌曲演唱活动的心理表现。同时,歌唱与心理也是紧密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演唱者除了要具浞岣坏囊衾种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表演才能外,还需要具备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只有扫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和控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情自心生。所以,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与学习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是一样重要的,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三环出版社,1989.

[4]薛亮.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作者简介: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注意性格想象

声乐心理是指与声乐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作出反应的音响效果。一个歌唱演员的声乐心理对其演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从心理学角度透析声乐心理,分析声乐心理的产生及作用、存在与影响,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使歌者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声乐作为音乐的重要分支,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声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既人声的音乐。正是由于音乐与人类主观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声乐心理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声乐心理中的哪些因素与歌唱有关,又是怎样影响歌唱效果的呢?现作逐下分析。

一、注意因素

根据注意时有无自觉目的的意识努力,心理学上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和无意注意三种类型。其中有意注意是指实现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无须一直努力的注意。也就是说,当歌者演唱时的注意发生转移或分散、又或出现过分注意而紧张时,如果歌者能自然恢复放松状态就是有意后注意在发挥其调节和监督功能;反之,如果必须有意克服则是有意注意在起作用。影响声乐心理的注意是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二者的结合。那么,歌者怎样通过调节注意因素来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呢?现具体做以下分析:

首先,应尽量设法去排除干扰。虽然有意注意并不太受外界或其他因素干扰,但干扰毕竟不利于有意音乐注意的保持。为了排除干扰,歌者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在出场前将自己想象成特定的人物,把舞台、灯光等想象成自己特定的活动环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环境或演出对象的生疏感,排除客观环境的干扰,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其次,要不断加深对音乐任务意义的理解,理解的越深,完成任务的欲望越强烈,信心也越坚定;音乐活动目标越清楚,为完成这种音乐任务所必须的各方面越能引起音乐的注意。所以歌者必须忠于艺术,踏实地去表现歌曲内容,不要把演出中的个人得失看的太重,心理压力不要太大,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将每一次登台看作一次锻炼的机会。并且平时要勤于练习,演出之前作好充分准备,这也是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第三,舞台实践有利于音乐注意的保持。大凡优秀表演者他们都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所以,无论学生还是演员都要争取尽可能多的参加演出,多熟悉各种各样的观众和演出场所,对于初次登台者最好选择规模较小的演出机会,例如慰问演出之类的,在频繁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以很好的克服怯场心理。

二、性格因素

“性格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那么,性格因素与歌唱有什么样的关系?又是怎样影响人的声乐演唱的呢?

首先,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从结构上说它由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构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直接间接地影响歌者的发声、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并且与歌曲本身所要求或表达的意境产生冲突,也就是不能进入角色时,会严重影响到演唱水平。因此,歌唱时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歌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更好的与观众交流,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则适得其反,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由于紧张等心理因素,会使唱出来的声音大打折扣,不能用歌声很好的与观众进行交流,有时甚至中场打壳,失败而归。因此,性格中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歌唱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按性格的不同特征来划分,性格可分为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情开朗、活泼、善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歌唱者在舞台或课堂上都能自如、放松的演唱,竞技状态会较好,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而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重视主观世界,比较拘谨和害羞,比较重视外界的评价,因此在演唱时紧张度较高,这样一来,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自身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明白了这一点,歌者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要过分计较自己得失,要专注于音乐作品的表达,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紧张、怯场心理,使自己的演唱水平取得较大提高,更加有信心上台演出,为观众献上更多美妙、优美的歌曲。

三、想象因素

所谓想象是大脑在感知觉及条件刺激的基础上,通过记忆所保存的表象为材料,经过分析综合与提炼,创造出来曾知觉过的或未曾存在的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声乐艺术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例如歌唱中声音的形象、色彩、共鸣、位置、运动感;歌词表现的情境、人物形象;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等都离不开歌唱者的想象。

想象使声乐艺术充满活力,歌唱者通过视觉想象、听觉想象、更重要的是情感想象,从而使演唱更为生动。因此,想象是声乐心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了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歌者可以通过以下做法来促进和提高歌唱想象与联想的发展。首先,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因此要加强对歌唱感知的认识;其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用心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周围的一切现象,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歌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声乐.声乐学术委员会组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