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防科技职业

国防科技职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防科技职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防科技职业

国防科技职业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解析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实施的要点。

0引言

国军标gjb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发布,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Www.133229.Com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显著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新管理模式坚持与国家注册计量师制度接轨,国防计量师的要求涵盖国家注册计量师的要求,其中国防初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国防中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同时增加国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国防计量的特殊性,设置了国防高级计量师。这样就保证了取得国防初级计量师资格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师能力要求,取得国防中级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励国防系统的计量人员,特别是对国家开展服务的计量人员,积极考取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的计量人员,国防系统认同其计量基础知识能力,如果报考国防计量师,可以只考核基础知识之外的内容,考核合格后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2.2考核与培训分离

新模式坚持考核与培训分离,即凡是参与考试工作(包括考试试卷的命题、审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从而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国防计量人员责任重大,出具的测量数据关系到国防军工产品的质量,在标准里还是对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离的前提下,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把好关,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2.3突出国防计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首先,标准的管理对象是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人员;其次,由于国防计量人员所属单位都具有军工属性,同时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国家的要求,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国家注册计量师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中专以上;第三,标准中参照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的相关规定,在国防中级计量师和国防高级计量师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担武器装备型号工程相应计量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国防计量人员型号保障能力,适应型号工作的需要。

2.4高标准、严要求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防计量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计量人员,所以新模式对计量人员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如下:一是考试合格条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万岁,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体见标准);二是资格确认要求高,对于国防计量师证书有效期满准备延期的,除了提供相关证明外,还要参加资格确认考试,重点考核知识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对培训机构组织的取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都有最低要求,取证培训时间不少于60小时,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

3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新的管理模式下,计量人员的管理将由原来的两层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管理对象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计量人员。而各地区管理基础和计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开始运行前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3.1做好过渡工作

鉴于现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员特别是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人员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进程,同时保证国防计量工作的连续性,建议在新模式实施前有一个过渡过程,出台相关过渡办法,保证原来持证的计量检定人员继续开展工作,同时对于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计量人员开展认定工作,即经过资料评审后不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3.2规范管理,提高认证质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对计量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基础上,要尽快制定运行的配套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应根据国防计量师的能力要求,尽快制定不同级别的考试大纲,作为考生复习和指导考试的依据;应优化考试试题,提高试题质量,建立考试试题库;同时,强化能力考核内容,逐步解决“会考的不会做,会做的考不过”的问题。

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保证考试客观公正,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资格确认,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国防计量师制度的严肃性和国防计量的权威性。

3.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响到对计量人员的管理质量,我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国防计量人员考核手段已由纸质答卷形式逐渐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这样一方面使考试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方便了考生。下一步,应按照大区域的原则继续建立区域考试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大区域考试网络,将这种考试方式大力推广,在方便考生实时就近参加考试的同时,减少考生异地考试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费用。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是国防计量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条件有限,考试用的计量标准器具与实际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试又由于设备本身精度高,价格昂贵,实际操作只能“观摩”,影响了考核质量。下一步应积极研究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把实际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识模型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模拟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实现计量人员操作培训和考试的网络化、数字化,这样既达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4做好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国防计量师为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的学习。是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国防计量师资格确认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内外的很多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今后应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计量人员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计量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新规程宣贯班、学术研讨班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工作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与同行、同事、老师或国外技术人员的讨论、交流来提高自身素质。

国防科技职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现状

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变迁过程

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巩固了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军民结合”的萌芽阶段(1949—1977年)。1950年4月,中央在重工业部下面设立兵工办公室,国防工业从中央军委划归政务院管理,国防工业从军事系统走向国民经济大系统,这为国防工业走“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首开先河。第二阶段:初步建立起“军民结合”的管理模式(1978—1989年)。1978年以后,国防科技工业按照改革开放的方针,积极探索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新路子。但从总体上看,国防工业的基本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第三阶段:“军民结合”管理模式的调整阶段(1990—1997年)。该阶段中央军委提出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这些关系战略全局的科学决策,为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第四阶段:“军民结合”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阶段(1998年至今)。按照党的十五大做出的“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逐步更新武器装备”的战略部署,以1998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序幕掀起了国防科技工业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

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

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国防工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还明确提出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在十七大关于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构想指导下,国家决定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不再保留国防科工委和信息产业部,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建制下设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织协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大事项、保障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等职责以及原信息产业部军工电子管理职责划给国防科技工业局。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七大精神,国防科工局正在制定措施,落实“三定”方案,积极适应新的管理体制,按照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原则,边调整边建设,尽快建立符合武器装备建设规律、反映社会义市场经济要求、与新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国防工业实施管理职能,其管理对象也将从主要面向国防工业转变为面向全社会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所有企事业单位, 具体职责有:研究拟订国防工业和民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国防工业及行业管理规章;组织国防工业的结构布局、能力优化调整工作;组织国防工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研究制定国防工业的研发、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及外资利用的年度计划;组织协调国防工业的研发、生产与建设,以确保军备供应的需求;拟订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的生产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实施行业管理;负责组织管理国防工业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地方国防工业管理机构是国防工业两级政府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尽管多年来管理体制改革频繁进行,机构设置形式不断变化,管理职能及权限划分多次调整,但国防工业两级政府管理的体制始终没变。中央机构改革以后,大多数地方在机构改革中也以不同形式保留了国防工业管理机构,并对其职能加以调整。改革后的各地方国防工业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本地区国防工业经济的发展,协助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工作,为本地区国防工业企业单位改革发展服务。

三、我国现行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问题与矛盾

1、管理结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多头管理。军队、政府、集团公司对具体军工企事业单位、民口单位都有管理权,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总装备部受中央军委领导,根据部队装备需求,直接就军品采购科研生产计划、立项等方面对口具体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同时在业务上指导各军种装备部,而各军种装备部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对口具体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局受国务院领导,在业务上指导地方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同时在军品科研生产基础建设投资等方面对口各军工集团总公司。当然这种供需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在好的制度下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工作效能,但是如果两个管理部门存在的管理权限的交叉和管理职能的重叠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分担,那么这种管理模式则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最大效应。

二是政企不分。各军工集团公司对所属军工企事业单位实行全方位管理。各军工集团总公司资产所有权在国家国资委,干部管理权在中央组织部。地方国防科工委办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领导下,对辖区内地方军工单位、民口单位,以及在辖区内各军工集团公司所属单位进行行业指导和行业管理。

三是军民分立、行业分立、条块分立,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更缺少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和顶层设计。这种组织管理模式在进行单一或专门武器装备生产时有其特定的优势,但是这势必导致其在进行系统性武器研发和生产方面面临不足,特别是无法满足整个武器装备系统发展的需要。

2、管理职能配置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位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主体地位的大军工集团公司由于在“干部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国有军工集团公司“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权力仍然由多个部门分别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手段,因而事实上存在着指挥不灵、行政失效的问题。且军队(主要是总装备部和各军种装备部)与政府间、军工集团公司与政府间职责关系仍未理顺。比如,在军品投资与计划管理体制上,尚未完全摆脱计划按所属关系下达,任务按所属关系组织实施,条件保障建设实行所属关系投资的管理模式。国防经济主管部门从保密性和政治性的要求出发,往往习惯于用行政指导手段管理国防科技工业,不仅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管得过多过死,而且使国防建设系统成为一个对外对内封闭的系统。这种封闭状态既不利于进行高效的社会分工协作,也不利于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

自1978年明确军工企事业单位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以来,各地国防科技工业局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一直沿袭对所辖地区军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界定在“以部为主”的行业管理范畴,事实上只有“协调服务”的职责,却没有具体的行政行为,因而各地国防科技工业局的工作积极性都不高。这也是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迄今为止没有设置独立建制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的主要原因。

3、管理规则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目前我国对军品科研生产管理主要采取严格的“三证”制度,即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军工保密资格认证、质量保障体系认证。具体实施的管理制度有准入许可制度、保密制度、计量制度、标准化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技术状态管理制度、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制度、军代表验收制度、产品定型和鉴定制度等。在制度设计方面,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还没有明确规范军品市场如何对民口单位开放的制度,其各种管理规则实施主体尚未完全包括民口有关单位。这也是推进民、建立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的一大障碍。

4、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不同于欧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大专业领域组织形式,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是以行业划分的,形成了以航空、航天、船舶、核、兵器和电子军工集团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军品科研生产布局相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过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有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由于战线长和投入不足,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差,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不足,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很不适应新时期武器装备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这种行业布局模式对基础研究的统筹规划是极为不利的。例如,先进材料和电子装备几乎各大行业集团内部都在做,研发力量低水平重复,而且资料相互封锁,形成恶性竞争。鉴于此,本文认为国防基础性技术研发工作应该由国防部门统筹规划,而本行业特有的技术研发就放在集团内部的科研机构进行,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四、结论

纵观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原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求我们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军工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国防基础科研,提高国防科技研究设计、工艺制造、试验验证的基础保障能力,突破共性、基础性关键技术,增强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技术推进能力;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要求我们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正确定位、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形成涵盖特殊性管理要求的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在加快向公共管理型政府转变的进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甘志霞、吕海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3).

[2] 荣明杰、闵功灵:试论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1(6).

[3] 王丽军、缪蕾: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实施转化现状透析[J].国防科技工业,2003(2).

[4] 王金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刍议[J].军事经济研究,2006(1).

[5] 熊光楷:论世界新军事变革趋势和中国新军事变革[J].外交学院学报,2004(6).

[6] 尤琳:关于产权理论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研究[J].特区经济,2008(12).

[7] 袁和平:坚定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之路[J].国防科技工业,2008(10).

[8] 游光荣、孙霞: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防科技,2007(9).

国防科技职业范文第3篇

强强联手智造品牌竞争力

作为我国职业装领域的龙头企业,宜禾股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职业装的研发和生产,他们与国内外职业装方面的前沿科研院所和国际设计大师长期合作,并建有自己的职业装研究所和职业装博览馆,在提升职业装防护功能方面的研发成果丰硕。

此次宜禾投入3000万元专项科研基金,和东华大学最强势专业牵手合作成立的研发中心,主要致力于防辐射、防火阻燃、防静电、耐高温、耐腐蚀、抗紫外、抗菌等功能纤维及其高端职业装系列的开发与应用。

东华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现代纺织为特色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他们在国内最早建立化学纤维专业,拥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在纤维新材料研究和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和开发成果。

此次产学研合作项目科研方由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朱美芳教授率领的研发团队担纲。朱美芳教授作为东华大学纤维新材料研究的国内权威,在纤维行业里钻研了20多年,在通用纤维差别化和功能化、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源纤维开发与应用等高新技术纤维方面具有突出的工作基础和技术优势。从建筑材料到牙模器具,再到宇航材料,近几年来她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在新闻会上,宜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芳表示,和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功能纤维方面展开研究,是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国内职业装的防护功能,让高档职业装的品质成为国际一流。

她说,研发中心建成后,合作双方将在产学研上深度合作,以协同创新为抓手,材料制备、工艺研究和装备开发相结合,建立知识产权明晰、研究和开发任务明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配机制合理的中心运行新机制,在推进高校创新技术资本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朱美芳教授则表示,研发中心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和技术产品开发任务。研究方向主要是在新型高科技特种功能纤维材料、以及相应的高端职业装系列开发方面进行拓展,为企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和新产品开发,以实现产业集成与品牌升级。

高品质冲锋衣扬威民族品牌

继江苏服装节之后,宜禾再次亮相第六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作为亚洲地区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专业性最强的国际性技术交流展示活动,展会现场到处可以看到与信息化科技相关的各类产品。

“宜禾已连续数届参展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每次的参展效果都很好。”马金芳介绍说,此次宜禾带来的是一系列自有品牌高档冲锋衣。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和安全意识的增强,户外运动的盛行,冲锋衣以其具有全天候的防风、防雨、保暖、防紫外线、速干、吸汗等特殊功效,越来越受到户外运动者的青睐。但中国户外运动者普遍反映,市场上的冲锋衣品牌良莠不齐,真正让消费者放心的高品质冲锋衣几乎均为国外品牌垄断。

而宜禾凭借自有品牌、自主研发的竞争优势,依托中国首家职业装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将高科技引入到职业装防护领域,将尖端技术转化为简单的应用技术,着重于航空、航海、冶金、电力、石化等特殊领域职业服装的研究开发,现已成功地为国内多家企业设计职业工装,满足了耐高温、耐酸碱、防火、防辐射、防静电等特殊防护需求。高品质的冲锋衣正是宜禾近年来着力研发的成果之一。

宜禾冲锋衣采用了世界首创的Gore-tex面料,它突破防水与透气不能兼容的矛盾,通过密封性达到防水效果,并通过化学置换反应达到透气效果,在欧美被誉为“世纪之布”。据悉,从2010年下半年投放市场至今,宜禾冲锋衣上市虽只有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但由于从款式设计到面料采用,再到生产制作,都走的是高端路线,因此其卓越的品质受到了高端市场的青睐,很快便以良好的口碑撬动了目标市场。目前,冲锋衣的产值销售量迅速攀升,已占到宜禾公司职业装销售的30%以上。

“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科技创新是宜禾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信念和目标。”马金芳表示,宜禾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每年确保将销售额的2%以上作为研发资金和成果奖励基金。在坚持自主研发,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的同时,借力著名高校、权威研究机构,不断加大新品种、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使宜禾职业装和专业防护产品不仅在面料款式,而且在功能性上始终走在国产同类产品的前面。以宜禾冲锋衣为例,其面料、裁剪和设计,都是采用的国际一流的先进标准。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引起了包括美国、日本等跨国企业的关注,有关合作项目已正式启动。

国防科技职业范文第4篇

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近年来,专业委员会为政府职业病防治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专业技术优势。

2004年,专业委员会根据协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安全小康”的宏观战略目标,以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素质为目标,组织专家开展了《安全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职业卫生项目研究》和《中国职业卫生发展战略及目标研究》,对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国外职业卫生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国职业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进行了分析,结合协会“安全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研究”,在充分研究论证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小康”职业卫生战略目标、事实策略及保证措施。之后,还配合协会开展了矿山与非煤矿山尘肺病发病情况调查。

2010年国家职业卫生监管职能调整以来,专业委员会根据协会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规划》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与安全评价、环境评价及职业卫生有关的文献,采用现场调研、数据分析和座谈等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基本掌握了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和不同区域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需求,以科学规划、规模控制、合理布局、资源共享为目的,研究和探讨我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的总体思路、模式和规模。专业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规划意见研究报告》,受到协会领导的好评。专业委员会还按照协会要求,组织专家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职业卫生专家库管理、职业卫生培训等工作,提供了相关建议和技术支持。

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高危粉尘作业、高毒作业、放射性作业实施特殊管理。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组织专家开展了高危粉尘作业、高毒作业、放射性作业特殊管理的研究,通过收集文献、分析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管理经验,结合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实际,起草了《从事高危粉尘作业的特殊管理研究报告》《从事高毒作业的特殊管理研究报告》《从事放射性作业的特殊管理研究报告》。

这些研究工作,为政府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发挥了专业委员会的专业技术优势。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协会是广大知识分子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和推动学术交流是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换届以来,专业委员会积极配合协会开展学术交流。2007年,协会、专业委员会与美国工业卫生协会联合举办“2007中美职业卫生研讨会”。会议对于促进中美两国职业卫生交流与合作,探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卫生管理、职业卫生服务、职业卫生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促进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和职业卫生科学技术的进步,共同应对职业卫生领域的挑战,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2年4月,受台湾职业卫生学会邀请,职业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涛,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职业卫生学术交流会并作了主题报告,介绍了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研究现状,增进了台湾对大陆职业卫生研究领域的了解,促进了学术科技交流。

2013年3月1日,在全国第十四个“爱耳日”到来之际,协会与3M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工作场所噪声危害及个人听力防护高峰论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涛做了主题报告,介绍了我国噪声性耳聋发病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从落实责任、加强源头控制,科学防控、综合治理,落实制度、注重实效3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噪声危害控制,增进劳动者健康质量,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专业委员会按照协会的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参加协会组织的学会、年会,同时召开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为广大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学术交流会上,专业委员会组织与会代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交流最新科研成果,沟通学术研究信息,交流的内容涵盖职业卫生监测、评价与防护、职业病诊断与职业健康监护、职业流行病与职业病监测及职业卫生标准与职业卫生管理等。参加学术交流会的代表来自各级疾病预防控中心、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企业及行业协会、大专院校、军队及科研院所等,每年参会人数均超过60人。会议还为主题发言及交流优秀论文的作者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编辑学术年会论文集。

国防科技职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国防教育法》;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这是美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法令,它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赢得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促进本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过程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进入了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和与前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新阶段。进入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实用科技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但由于多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职业教育投入偏少,导致美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使得各地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难以满足美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事业的要求。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强烈地刺激了美国国人,他们对美国教育制度进行全面反思,美国教育的落后与弊端招致美国军方与产业界及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强烈要求美国联邦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干预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958年9月2日,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适应而冷战时期与前苏联争霸的形势,满足美国国防事业和社会各界对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国防教育法》共10编,在总则中明确提出了颁布该法令的目标和要求。该法案指出:“国家的安全需要最充分地开发全国男女青年的脑力资源和技术技能。……本国的国防有赖于掌握由复杂的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有赖于发现和发展新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2]“国会确认这一原则,即州和地方应当承担对公共教育的统治和主要责任。不过,国会认为,联邦政府对国防服务的教育给予援助是必要的。”“本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方案的扩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2]p117

《国防教育法》在第八编专门谈及职业教育。法案规定:(1)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美国国会授权联邦政府拨款在各州设立隶属于联邦职业教育署的地区职业教育分支机构,协助各州职业教育委员会开展职业教育训练;联邦政府从1959年度开始到1965年度为各州发展中等与中等以上的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年度拨款,年度拨款数额不少于1500万美元;(2)各州需将联邦政府提供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年度拨款用于实施地区职业教育计划,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年满16周岁的学生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为那些已经离开学校,不能胜任自己本身工作的当地居民开办职业技术训练课程;加强与美国国防事业有关领域的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国防部门的在职员工进行技术培训。(3)各州若要获得联邦政府提供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年度拨款,必须提供同等数额的匹配资金,并要定期接受联邦政府部门的监督审查。

二、《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对战后美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一)它有力地推进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扩充

美国是一个崇尚实用的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了这个国度的人们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长期以来,由于联邦政府对美国各州职业技术教育的资助力度有限,各州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偏少,这就使得各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缓慢,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少,收费不菲,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数偏少,造成美国职业技术人才长期匮乏。在《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推动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都大幅增加,仅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和各州的匹配资金每年就超过了3000万美元,这使得各州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职业教育机构办学经费充足,收费低廉,并把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从中学生扩展到当地社区民众,使得更多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美国青年和当地社区民众获得了宝贵的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和参与职业技术训练的人数迅速增加,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据统计,1958年到1963年,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慷慨资助下,进入美国综合中学职业科和攻读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副学士学位的人数达数百万,参加地区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达606310人。

在《国防教育法》的推动下,联邦政府的巨额资助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各州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这为各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推动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美国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它有力地促进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战以前,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局限于中等教育机构,即主要由各州的综合中学职业教育科和职业技术学校来实施,由于多种原因不少,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存在长期这普遍重视实践,忽视理论讲授的弊端,这严重影响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声誉。《1958年国防教育法》是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促进美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法律,不仅强调资助数学、科学和外国语等学科的发展,也把实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放在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在《1958国防教育法》的刺激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呼吁下,美国各州综合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领导人开始改变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忽视文化知识课程教学的做法,逐步增加数学、科学和外国语等课程的教学时数,使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朝着融合与渗透的方向变革。

(三)它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速度明显加快,对各级各类实用职业技术人才的数量要求急剧增加,对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仅仅通过综合中学的职业科或职业技术学校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显然是无法满足美国产业界要求的,这就为美国各州社区学院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推动下,联邦政府和各州加大了对社区学院的资助力度,使社区学院的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1958国防教育法》的推动下,美国各州社区学院迅速转变成了集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也成了美国各州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在美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正如美国社区学院未来委员会负责人所指出的:“如果没有社区学院的活力,美国20世纪的教育将大为逊色。”“社区学院对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的活力已经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它将对我国的生活起更加重大的作用。”

三、几点有益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美国联邦政府颁布《1958年国防教育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实用职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充分说明,不断加大对本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本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为本国经济建设提供急需的实用职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的关键所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历程也充分证明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关怀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应当看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实用职业技术人才缺乏,劳动者队伍整体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素养偏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并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也是造成我国产业界生产的产品科学技术含量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致命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职业教育的决定》,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各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要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国家运用立法和拨款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是确保各州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多年来,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加快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颁布了许多政策、法令,提出了不少解决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措施,但这些政策法令和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法令和拨款是分离的,国家颁布的职业技术教育法令并没有明确中央人民政府对各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没有解决各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所急需的经费问题,因而这些法令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执行,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当借鉴美国颁布职业技术教育法令的经验,加大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可操作性,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中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用立法的手段解决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经费和办学的师资、设施等重大问题,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要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

(三)要尽早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修订机制

任何一部法律都有特定的时效性,过了一定的时限,则很难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作用。《1958年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案,该法案之所以能够有力推动美国各级教育改革与发展,就在于美国政府能够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变化对该法进行及时的修订,从1958年到2008年先后修订了8次,这正是《国防教育法》能够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我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已经快20年了,当时制定的不少法律条款已经无法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亟待修订完善。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步伐大大加快,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公平问题成为亿万民众异常关心的问题。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教育基本国策”、i“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ii“大力促进教育公平”iii等一系列主张,这为我国新世纪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尽早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规的修订机制,把我国政府制定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等观念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法规的修订中去,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的要求对高等教育法规进行及时的修订,使之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8.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