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科技培训

新媒体科技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科技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科技培训

新媒体科技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普工作 问题 对策

科学普及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的基础环节中国科协完成的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近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人口在国民总人口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还仅为3.27%。[1]可见,我国的科普工作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中人民群众对科普知识的需要,需要在科普工作中创新服务理念,加大科普工作投入和工作力度,推动科普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一、创新服务理念对推动科普工作的意义

(一)创新服务理念是新时期推动科普工作的必然要求

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适合科技推广的科学知识也大量涌现,科技知识的快速增长给科普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创新服务理念,就不能很好的发挥科技馆的优势来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也只有创新服务理念,以科学合理的视角看待新时期的新变化,采取切实有效的科普工作方法,才能为科普推广注入不竭的活力和动力。

(二)创新服务理念是提高科普工作者能力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对科普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广大科普工作者对科普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呈现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及新情况认识不足,服务意识薄弱,受传统科普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影响较大,导致科普工作者的科技知识储备更新缓慢,自主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科普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以适应新时期的科普工作。广大的科普工作者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在科普推广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服务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尊重科学规律,注重对科学的学习和传播,它是指导科技馆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开展科普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科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时刻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第一要务,用科学发展观来检验各项工作,以是否推动全民的科学素养的进步为判断工作成败的标准,以不断推动群众的科学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为己任,进而发挥好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

二、科普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焦点问题关注度不够

在科普实践中,科普工作者主要针对一些大家都熟悉的,非常基础的科学知识进行普及,而对社会焦点问题关注度不够。当社会出现新的社会焦点问题时,这些问题的科学技术背景往往较一般问题更为复杂,因此也极易在群众中产生各种意见,在没有权威科普工作者的指导下,群众容易无所适从。而往往在这个时候,科普工作不能发挥应有的宣传渠道优势,表现的比较迟缓。

现有科普工作对焦点问题关注不够,不能够及时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也就不能及时帮助公众科学的看待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来分析问题。而核辐射中出现的抢盐风波,也正是群众没有及时的得到科普工作者的指导,盲目跟从而导致的。

(二)科普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

热情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源动力。科普工作人员承担着重要的科技普及任务,而随着工作的逐渐进行,很多工作者会丧失最初的新奇感,丧失工作热情,尤其是在重复地讲述相同内容的时候,容易在科普工作中产生疲劳心理。这样不仅仅会大大降低科普工作的效率,还会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媒体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科普工作是一项多主体参与的任务,在实际科普工作中需要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尤其是媒体资源共同推进社会科普活动的进行,而传统的科普工作对媒体资源利用度不够,导致宣传效率低下。而现在大多数省市的博物馆是免费的,这就导致许多公众还停留在对博物馆的认识和了解中。

三、推动科普工作发展的对策

(一)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

一方面,要重视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科学判断。科学专家的声音是群众的期待,科普专家应该及时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抢占舆论时机,用科学知识对各种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解释,然后进行科普宣传,让各种谣言在群众中没有可乘之机,从而对社会起到稳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科技专家应不断提高职业操守。在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水平的同时,为人民服务。这样,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面前,科技专家就不会沉默或逃避现状,而是有不惧流俗的勇气,敢于指出不合理的地方,敢于澄清一些科技认识误区。同时以科技专家工作为重点,带动整体科技馆形成一种尊重科学、宣传科学的良好风气,从而强化科技馆的服务能力。

(二)提高对科普工作的认识提升服务理念

一方面,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培训。培训内容上,要及时更新培训知识,让科普工作者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以利于做好讲解工作;培训频率上,要定期和不定期的举行,制定好相关的培训领导和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科技馆整体的素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完善科技工作者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完善考核内容和考核制度,对于在科普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工作者给予及时的表彰和奖励,形成模范带动作用;对不能履行科普工作的人员,应当给予恰当的处罚,使得他们认识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并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三)有效整合媒体资源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传统的科普工作要对各基层工作者进行培训,印制宣传手册,制作宣传栏,宣传速度较慢。而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具有即时快速传播的优势,通过建设专门的宣传网站纸质媒介,组建网络宣传团队,能够更好更快捷的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在媒体上进行加强宣传,与大众媒体进行广泛的合作,让各个媒体都有科学普及的知识,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方式来观察、思考,处理、解决各种问题,主动接受、乐于接受科普教育,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自觉成为科普工作的生力军。从而为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环境,从而引导群众正确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理解。

科普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根据客观的情况来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加注重各种社会热点,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素质和能力,同时整合各种媒体资源,才能为科普工作注入长久发展的活力。

新媒体科技培训范文第2篇

(一)农业相关的实用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三十几年,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粮食增产稳定。与此同时,与农业相关的各项科学技术,如种子处理技术、效果良好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等,也得到了更好的推广,这加快了农作物产业的进步速度。

(二)技术教育的培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技能培训,使我国农村中出现了一批具备相应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素养的技术能手,那些经培训之后的学员成为了农业工作中的技术骨干,不仅具备相关的农业基础知识,也具备农业科技技术,使农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强。

(三)基层的培训机构的建设相对滞后

科技工作如需在农村工作中进行推广,则必须加强对基层培训机构的建设,这将是工作的关键。但是,目前由于各省市的各级农业方面的科技培训学校以及社区中的一些教育培训资源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长期的、系统的培训工作,在基层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大多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应该有的培训功能,有的话也仅仅是形式,因此农民科技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基层培训形式较少

基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以教室授课的方式进行,结合网络电视、多媒体等传播方式的比例较少,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还影响了农民们的听课积极性。

(五)具备培训水平的人才较少

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严重、年龄结构需要调整、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能适应现在科技程度较高的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较为缺乏,使得我国的农业工作进步速度提升不大、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发展。据调查,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人员基本存在学历低、学习水平较差等客观现象,加上培训人员知识逐渐老化,跟不上更新换代的速度,培训人员相应的待遇较低等都是培训人才队伍的不安定因素。

二、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重点

(一)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培训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如今的经济形势相比之前更加紧迫,我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阶段。在这平稳发展的市场经济阶段,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以及挑战,市场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等的出现,将会对传统的农村的经营规模及农户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农民对现行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了解。

(二)加强对农业相关标准等知识的培训学习

现如今,市场上已经颁布了约4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以及农药的安全生产技术,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这样就可以让这些标准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并建成一系列高水平的符合标准的生产基地、全面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无公害水品、从源头上加强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的环保意识,从而间接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途径

(一)使用多种形式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1.第一线课堂。通过让农民在田间地头所设的课堂进行学习,教育形式采用非正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与培训教师的互动性,在实践操作中加强每个参训学员的培训积极性,提升学员的课堂学习效率,并可以有效的激发参训学员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2.多媒体教学。除了在第一线课堂进行学习,将最新出现的各种与农业有关的科技成果带入到培训课堂中来还有另一个提高学员培训效果的方法,那就是在集中授课的时候采用多媒体的方式配合理论教学工作。

(二)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活动的宣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传媒也得以迅速壮大,这也就为农业科技培训的宣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科技人员不仅要对农业科技培训质量及数量进行加强,还需要加大在各种传媒上的广告量及宣传力度,如在网络、电视机、广播、微博、微信等。这样也可以让科技培训这一名词及有关基础内容更加为农民所熟知,也就间接的提升了农民参加类似培训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在如今农业科技的基础上,建议全国各市县的农村增设农业科技培训点,每个地区的农业科技培训统一管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将对本地区农民进行科技教育培训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协调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分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结语

四、总结

新媒体科技培训范文第3篇

一、强化建设,加大软硬件投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推进农广校系统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新疆农广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手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按照“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现代信息化建设。2007年8月农业部援疆项目投资268万元,为全疆农广校系统及部分农业局建设了158个卫星小站;特别是从2011―2012年开始农广校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强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近两年来,自筹资金360多万元,完成了一个小型专业录音室建设,完成了新疆农民教育培训卫星直播分中心建设,为72个县市农广校配备媒体资源库、投影机、计算机各一套;建设了8个计算机实训基地,共投入电脑200台,电脑桌椅200 套。另外,还在筹备论证新疆农广校在线课堂建设方案。到目前为止,基本实现了基层农广校人手一台电脑,一校一台打印机。在增加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断推进软件建设,农广校近几年更新和调整文字教材近40种,翻译并出版维文教材25种,75000册;录制农村大喇叭广播节目185集,1200分钟;翻译“农村大喇叭”节目85集;新拍摄科教片10个。2010年为进一步推进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新疆农广校建立了“农广校系统远程教育QQ群”,极大地方便了上下联系,互动交流,改变了以前逐级上报下传的单一途径,实现了报送信息的多元化、工作安排的快捷化。

二、注重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将农广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真正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提高农民培训工作效率、质量和水平服务,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所在。新疆农广校高度重视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拓展对信息资源的应用,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果服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是利用新疆直播分中心卫星远程教育平台实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6期,培训6536人次,总体好评率达89%以上。据基层单位反映,举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非常好,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丰富新颖,通过培训学习了期货等许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培训手段先进,通过远程培训的方式,可以使更多学员聆听到高层次、高水平专家的讲课。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认为,培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从“被要求参加培训”到“积极主动参加培训”的转变,并表示要以此为契机,利用其他资源和多媒体手段,开展深入持续的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是与县市电视合创办农业专题栏目。目前有36个县市农广校与广播电视办节目,如库车县农广校与县电视合开设栏目《绿洲龟兹》及《龟兹田野》,与县广播站联合开办了《农民之友》节目,在农业生产季节有针对性的播出农牧科技节目;阜康市农广校积极行动,通过市委组织部、联合办学领导小组的协调,得到市广播电视局的大力支持,在广播电台开办专栏,在每天的“西部大开发”节目中,播出“致富早班车”录音节目;乌苏市农广校借助当地各个农业乡镇有线电视村村通的有利条件,同市电视台签定了共办《致富之路》栏目的协议,栏目开播后,受到了农民的欢迎;玛纳斯县农广校在县广播电台开办了“农牧天地”专栏节目,在县电视台开办了“农事顾问台”专栏,节目播出的效果也很好,农民来信说,白天听广播,晚上看电视,不出自家门,也知天下三农事。农广校开办的这些栏目为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也有效地提升了农广校的社会影响力。多年的实践证明基层校开办好电视、广播栏目不仅有社会效益,还能间接地带来经济效益。因为农民的欢迎、社会的认可和领导的重视能使农广校得到更多的工作任务和经费支持,对促进农广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全疆有60%以上的县(市)分校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农业部、自治区、以及当地的农民培训项目。

三是通过互联网QQ群打造学习的平台、沟通的平台、工作的平台、智慧的平台、监督的平台。2010年新疆农广校与全疆79个县市农广校建立QQ群,群内所有发言限定在学习、工作方面,除公文和事项外,群内成员对阶段性重点工作、疑难问题及有关建议都可通过QQ群开展讨论、深刻分析,集思广益,还可以下达工作任务、汇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收集意见建议,彼此相互监督,低成本高效率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推动工作的作用。以前一个事情要通知到县市农广校,工作人员要打100多个电话,费时费力,现在只需在QQ群里一,大家都知道了。外出考察学习,回来后就将形成的考察学习报告和图片发到QQ群,没有外出考察的同志也可以了解到考察情况,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新媒体科技培训范文第4篇

我国网络传播人才的进程

大体说来,我国高校网络传播人才培养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把网络技术引入网络传播教学,探索传播艺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传播人才培养方式。网络传播学虽然属于文科,但与其他文科不同的是。它既具有与实际业务结合的实践性,又具有运用先进设备和手段的技术性,是不折不扣的“文科里的工科”,是典型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因为如此,传播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很早就被纳入了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中1998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其制定目标就是要把学院建成为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科研基地。199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了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科院100个重点学科,很大程度上表明当时人们在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

第二阶段是网络传播理论和应用研究阶段。网络媒体是新型媒体,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也面临着传统媒体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很多教学和科研机构相继把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列入科研课题。以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所开始了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际节目与交换理论研究、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传播理论方面给网络传播的人才培养和业务实践以指导。

第三阶段是探索出与实践相结合、与业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国内著名的新闻传播学院系纷纷迈出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网络新闻人才的关键一步。2002年9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明确地提出了“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紧随其后,由天津市政府信息办、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北方网三方共同投资创办了网络新闻教育机构――天津科技大学北方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3年12月29日,由南京大学和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

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已经认识到不能仅靠创办一个网站或实验室来培养网络传播人才了。他们更多依赖已有的新闻网站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华网合作,将新华网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

与此同时,新闻网站本身也建立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和人才培养,如千龙网成立国内第一家网络媒体的企业研究机构――千龙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五大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就联合培养新型网络媒体人才、合作建设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实践基地签署了合作意向。新闻网站除了与高校联合,进行储备人才的培养外,还积极对现有网络新闻工作者进行在职培训,主要是培训和提高互联网技能。

网络传播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现状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高校网络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与网络媒体的实际需求在素质上和技能上有差距。而网络媒体更看重从业人员在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更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能够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能使用常用的网络语言和编程语言制作出简单的信息系统,能够具有良好的美术编辑功底并可以制作出精美网页的工作人员。而这方面的课程不仅需要文理兼通、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而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在我国严格学科划分的高校里面通常很难开出这样的综合课程。

其次是网络媒体尚未建立完善的员工自我培养机制,媒体业务只能靠员工自己摸索,相互学习。现在大多数网络媒体还没有建立起适合本行业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不能向员工提供系统的网络传播方面的知识培训,也没有建立起这种学习制度。新员工到岗之后,主要靠老员工带和自己学习,素质提高比较慢,知识结构不完整,也不系统。

还有是社会力量主办的网络传播专业技能培训欠缺。现在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还不是由国家和网络媒体主导的职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高校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数量有限,所以整个网络传播人才供给状况不太好。由政府和网络媒体主导培训机构培养了来的网络传播人才具有系统化,专业化、周期短,实践性强的特点,但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不足以改变网络传播人才队伍供给现状。

今后的网络传播人才培养必然要走多渠道培养,与实践相结合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道路。高校培养方式应该由“新闻传播学+网络技术+经营管理学”的学院培养模式转向“课堂教学+实验室培训+新闻网站学习”的学院与网络媒体联合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会列加贴近网络媒体的实际需要。

新媒体科技培训范文第5篇

坚持一个中心---农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农民教育工作艰巨而繁重。以山东省为例,农民教育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任务重。农村人口数量巨大,目前全省总人口9180万人,农村人口5187万人,占总人口的56%,其中农村劳动力3754.2万人。基于现实人口基数,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二是素质差。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据山东省统计局统计,截至到*年末,全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9%,小学文化程度占21.5%,初中文化程度占53.5%,高中文化程度占18.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9%。三是标准高。新型农民的内涵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培养新型农民必须要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入手,必须在文化、技术、经营等多方面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对教育培训的条件、师资、时间具有更高的要求。四是需求广。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更加宽泛,教育培训内容要求更加丰富、教育培训层次、手段和形式要求更加多样。五是压力大。随着全社会对农民教育重视和关注程度的提高,各种力量势必会不断地参与到农民教育中来,这对于促进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是非常好的势态,但是各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农广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也将逐步增大。

面对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和激烈的竞争,农广校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定信心,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大力发展农民科技教育事业为中心确保农广校健康持续发展。

明确二个主体

1、明确新型农民的培训主体—农广校。

经过25年的建设与发展,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办学体系和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全国广大农村,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是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民情、农情,艰苦创业发展农民教育的路子。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始终坚持了“三个面向,四个服务”的办学宗旨;二是形成了资源共享的体系化远距离办学格局;三是充分发挥远程办学的手段优势。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堂搬到了乡镇、村屯、田间、炕头,既为农村解决了办学缺师资无教材的状况,也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广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这种远程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广覆盖的优势,是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的农民教育,是实现大规模开展、大范围普及的农民职业教育。这种农民职业教育形式,面向农村、贴近农民、手段先进、送教下乡、花钱少、见效快,是小机构,大体系,小投入,大效益,政府满意,群众欢迎,缓解了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是农民教育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实施农民终身教育,构建农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农广校是名副其实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是当仁不让的农民教育培训主体。

2、明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投资主体—政府。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可以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钱,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钱,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钱,相对差距是3.22:1;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之初相比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年的时候,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钱,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钱,绝对差距是209元钱,相对差距是1:2.57。除了经济收入差距之外,农民享受到的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比如教育、卫生、文化等等,和城市差距也非常大,甚至有些方面的差距超过了收入方面的差距。如农村中学生的数量是城市的4倍,而教育经费占比只有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是22∶1,人均社会保障费比例为24∶1。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理所应当的成为农民教育的投资主体。

抓住三个环节

1、号准农民教育的需求脉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进行教育既不能畏难发愁、无所适从,也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既考虑共性因素,又考虑个性因素,将身份各式各样的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因情施教。按照这一思路,要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2、备足农民教育的各类资源。

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致富、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需求,加强面向多种对象层次、多种学习领域、多种媒体形式、多种传播途径的教学资源建设,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一是强化选题,满足农民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农民能得到需要的内容,学到想学的知识和技术。

二是精心设计,满足农民对媒体形式的需求。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使各种媒体的教学资源互相配合,互为补充。认真研究各种媒体的特性,将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制作成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体资源,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扩大数量,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广泛需求。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选题内容,加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方面的媒体资源建设,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健全农民教育的服务网络。

一是建立完善市、县(市)、乡、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通过开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建设科技书屋、开展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送科技下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技讲座以及建设示范基地,组织科技培训经验交流会、技术推广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实用技能。

二是要组织科技教育培训讲师团,采取定点包片、分区负责的方式,定期送科技下乡,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进行现场指导和现场咨询;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对带动能力强的种养殖专业大户实行跟踪指导服务。

三是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充分利用有线电视覆盖面广的优势,开设电视课堂,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利用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将第一手农业新技术资料和信息直接传递给农民;开通咨询热线电话,设立专家门诊,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练好四项内功

1、找准发展定位,拓展发展空间,在结合上下功夫。

要把农广校工作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工作中去把握,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2、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在本色上下功夫。

农广校的中心任务是农民教育工作。农民教育是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农广校的工作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必须用实际行动去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使农广校的工作能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摆到领导的桌面上。这就要求农广校必须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围绕联合办学单位的热点、重点问题开展工作。

3、争取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在手段上下功夫。

农广校要以中央、省级农民科

技培训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以市、县两级农民科技培训平台为重点,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建立天网(广播、电视、卫星网络)、地网(教育培训基地、农民科技书屋、互联网络)、人网(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队伍、组织网络)三网合一的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手段先进,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容丰富,快捷高效”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4、强化工作管理,增强发展后劲,在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要在农广校系统内部逐步形成各分校既相对独立,又能上下结合、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合作的格局。

二是要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要规范岗位职责,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行全员竞争、择优录取的用人机制。

三是建立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估;建立教学督导制度,认真督查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和教学效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学员职业技能;推行培训转移就业承诺制,切实提高学员的就业能力。

培养五支队伍

1、培养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主要是通过培养深受农民拥护、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干部,使多数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

2、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岗位人才队伍。通过培养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中高等实用型服务人才,打造一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人才队伍。诸如:农村环境保护员、动物卫生防疫员、农村发展信息管理员、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员、农村会计员、农村法律咨询员等等。

3、培养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骨干队伍。主要是以村为基础、以户为单位,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且扎根农村的青壮年农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通过“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科技入户工程”等,使他们掌握农业基本知识,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和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