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林科技职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讯作者:韩宪宝
【摘要】 目的 观察苯克磷与生脉注射液联合应用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住院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苯克磷和生脉注射液,对照组只单纯应用传统治疗方法,即洗胃、气管插管、吸氧、给予呼吸兴奋剂、防治脑水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苯克磷; 生脉注射液; 有机磷中毒
有机磷农药是我国广大农村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农药,因此,该类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基层医院常见,为内科危急重症之一,毒性大,作用快,易造成多脏器损害,治疗稍有延误可迅速导致死亡。笔者2004年3月~2010年7月联合应用苯克磷与生脉注射液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6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为本院住院患者,均为口服敌敌畏、敌百虫、乐果等中毒,随机平均分成两组,AOPP的判断标准按《实用内科学》[1]进行确诊,诊断分级(轻、中、重)以临床表现为主,以胆碱酯酶(ChE)活性测定为参考。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6~42岁,平均23.6岁,就诊时间0.6~5 h,轻度中毒6例,中度中毒8例,重度中毒16例;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5~41岁,平均22.1岁。就诊时间0.6~6 h,轻度中毒8例,中度9例,重度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中毒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即洗胃、气管插管、吸氧、给予呼吸兴奋剂、防治脑水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剂等基础上,立即肌注苯克磷,首剂肌注:轻度者1~2 ml;中度2~4 ml;重度4~6 ml。若30 min~1.0 h后症状改善则加用1/2,病重者酌情加量。生脉注射液30~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 6~10 h 1次。对照组仅采用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剂治疗。
1.3 疗效评价 成功:呼衰纠正;失败:死亡。
2 结果
治疗组阿托品化时间(5.5±1.1) h,病程平均(6.7±1.2) d,28例治愈,2例死亡,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阿托品化时间(7.1±1.5) h,病程平均(8.8±2.1) d,26例治愈,4例死亡,总有效率为86.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表现复杂,从本组资料看出,女多于男,重度中毒者表现为口吐白沫、全身大汗、全身肌束震颤、昏迷、抽搐及呼吸、循环衰竭等。中毒原因以自杀者最多,其次为误服。处于昏睡、昏迷状态近73%,治疗应个体化。
3.2 彻底清除毒物 尽早彻底用洗胃机洗胃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前提,越早越彻底越好,原则是“反复洗胃,持续引流”。每次洗胃液量为500 ml左右,洗胃的同时,立即注射苯克磷。该药是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研制的中毒急救复方制剂,由苯甲托品、开马君及双复磷组成。前两者具有较强的中枢和外周抗胆碱作用。苯甲托品并有抗惊、抗组织胺、抗震颤、抗僵硬和局部麻醉作用。开马君对中枢镇静作用时间长,两药协同作用较好。苯克磷疗效显著、产生作用迅速;用药方便、减轻护理工作量;反跳率低,并发症少;既能对抗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毒蕈碱样症状,又能较好地减轻或消除有机磷农药引起的呼吸中枢抑制、惊厥和烦躁不安等;对神经中枢既镇静又兴奋,具有显著的协同抗毒作用;毒性低,作用持久,治愈率高。该药使用原则为早期、足量、反复给药,尽快达到阿托品化。同时要以胆碱酯酶复活率为治疗指标,ChE活力稳定在正常值的60%(全血纸片法)以上,且临床症状消失,可停药观察。首次剂量应根据毒物种类、服毒量、就诊时间和中毒轻度或个体差异决定用量。用药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掌握阿托品化的指征[2]。本院在应用苯克磷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适量配合生脉注射液静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生脉注射液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功效。药理实验证明可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细胞的耐氧能力,延缓毒素导致的休克,有明显抗休克作用,并可提高肝脏代谢功能[3]。因此,生脉注射液能加快毒素的排泄与分解,迅速有效改善休克状态,使机体对阿托品及其他解毒剂的敏感性增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总之,苯克磷与生脉注射液联合应用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其疗效高、不良反应小、死亡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2.
[2] 周艳,江新梅.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的研究.医学综述,2004,3(5):28.
一、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机制
党的十八人报告提出,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就是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引导农民就业和创业。农林高职教育承担着对将要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学生和部分农民的技术、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仅关系到能否向广大农村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也关系到能否将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格劳动者。农林高职院校应重视打造学生就业或创业的实现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提高农村劳动的就业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由于农林高职院校自身承担的主要是教育和培训的职能,并不直接负责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因此,就业创业机制的打造,还是只能从院校自身入手,形成和发展出一套新型的教育、培养机制。也就是说,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大力加强农村受教育对象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4]。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农林高职院校应建立起“四个结合”的教育、培养机制,即农林高职的院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长期的学制职业教育和短期的职业培训相结合;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林高职院校需要的是科学的办学体系与灵活的办学、教学模式,以订单式培养来推动教育运行机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林高职教育就业创业机制,应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来落实:第一,农林高职院校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农林高职院校要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5]。第二,农林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在校学生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工学结合、分层次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以实训车间、实训基地为重心的教育新路子。第三,农林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把科研成果转化和学生创业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既能服务新农村,又可以帮助学生创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并实现农民与学生共同创业、互惠互利。第四,农林高职院校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的咨询与信息服务。受长期的小农意识和传统农业产生方式的影响,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观念落后,农林高职院校应主动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知识科普、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二、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不管是农业发展、农村繁荣,还是工业化、城镇化,科技创新始终都是最直接的动力源。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农林高职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应不断在农业产业、农业经营方面实现创新,并将这些创新转化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竭动力。这需要农林高职院校打造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时将重要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于新农村的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源:二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化在上文已有论述,主要是尽力将农林高职院校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和科技成果传授给处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每一个人。农林高职院校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产业资源,这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重点工程。目前,各地农村科学技术应用水平远远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研又大多局限在相关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内,且转化为满足农民现实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成果又相对较少。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该直接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地方经济,切实解决企业和地方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7]。因此,农林高职院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要求,立足所在地农业,了解农民的真实需要,通过“农业、教学、科研”三合一,以所在地农村作为科研实验基地,研究并推广应用促进“二农”问题解决的农业技术。同时,积极寻求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与“联姻”,促成学校的技术、农村的资源和企业的资金的结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简言之,使农林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进农村、进企业,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农林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向产业资源的转化机制,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突出所在地农业产业特色,集产业、教学和科研及推广为一体,以科学实验研究、科技成果展示和集约化经营方式为主的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第二种是以农业、农村发展主要使用技术为重点,以普及相关技术和知识为主,依托重点农业科技项目而建立的科技成果示范型推广基地。第三种是由所在地政府或企业出资,农林高职院校提供技术,建立校企合作型科技示范基地或企业。第四种是有实力的农林高职院校依靠自身条件,在农村或运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创办校办工厂或企业,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推动农业的科技化和产业化,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农林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配套保障机制
关键词: 农林院校 毕业生 就业
中国是一个农林业大国,农林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农林业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从而大大增加了对农林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国农林院校发展迅速,农林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林学子就业,是农林院校发展的重大挑战。
如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林院校毕业生更是成为就业难的一个团体。农林学子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以农林院校毕业生自身性格特点,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农林院校毕业生也有自身的就业优势,他们的专长是社会所需,因此,挖掘农林院校学子专长,是促进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农林院校毕业生性格特点与就业表现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农林院校学生正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林学子生源地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学生自身存在朴实、稳重、不骄不躁的性格优势,但也存在自卑、消极等不良心态,如何挖掘性格中的优势,弥补性格中的劣势是当前农林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自身性格优势。
农林学子出身贫寒,从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养成了他们朴实、稳重的性格优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较早地为家庭出力。在学习时,认真刻苦,能考取大学是他们不懈努力的成果。在就业时,他们不怕吃苦,愿意走向基层,踏实专注,学习能力强,且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性格,这些都将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石。
(二)自身性格缺陷。
然而,也有部分农林院校学生性格中存在孤僻、不善与人交际等缺陷。他们受生活的环境的影响,缺乏与人交际的场合。就业时,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产生自卑、怯弱、焦虑等不良情绪。
另外,农林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择业认知有误区,盲目跟风,缺乏自我规划,空想大于实际,只求眼前利益而不看长远发展,期望值过高,从而对就业产生影响。
(三)受家庭观念影响显著。
家庭的期望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林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因而,父母都对子女有较高期望,希望他们从事安稳、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行业,这些期望会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择业时往往依据家庭的意愿,而忽视了自身的喜好和选择。
二、发挥农林院校学子专长,扬长避短走好就业竞争路
农林院校学子较普通高校学子而言,具有独特优势,一定程度上将成为农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因而,挖掘优势,扬长避短是农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
(一)发挥基层优势,培养基层观念。
中国是一个农林业大国,农林业产业蕴涵着巨大潜力,而这种潜力的开发,需要大量合格、高素质的农林业专长人才。在目前农林业产业还未完全开发,农林业市场建立尚不完善导致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下,社会各界都有责任给予农林院校毕业生更多关注和关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基层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发展潜力巨大,为了能获取更多就业机会,许多人转向选择到基层就业。“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所需人才主要来自农林院校,因而农林院校学子到基层就业具有显著优势,应该充分鼓励农林院校毕业生走到基层,充分发挥农林学子专长,实现自我价值。
(二)抓住实习机会,深入学习本领。
实习能很好地弥补农林院校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帮助农林院校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专业技能,为其提供进入社会前的最终淬火加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缩短岗位的磨合期,使学生在毕业时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为例,为提高农林学子毕业求职竞争力,学院努力探索构建起以“暑期职场体验计划”为补充的职场职业培训体系,每年争取到15家左右的企业提供100多个暑期实习岗位。“职场体验”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不同的社会角色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必然会产生一些思想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企业方面,除开展日常的理论学习之外,还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习活动更加充实,针对性更强。学校方面,积极动员,开展相关企业座谈会和暑假实习安全交流会,确保顶岗实习的学生思想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通过交流座谈等多种途径和专题活动,有利于双方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
(三)珍惜资助环境,不忘坚持初衷。
用人单位在高校对应学院、专业设立企业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林高校学子,奖学金条件中要求:有企业实习经历的学子优先,有意进入企业工作的学子优先。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择业时,相应企业成了大家的首选。
2015年动物科技学院,全年共认定贫困生437人,占学生总数的43.22%;发放奖助学金200.7万元,受资助学生616人次,受助覆盖率达到60.93%;全年共发放企业奖助学金32.3万元,资助学生118人次。
(四)认清社会变革,实现自我规划。
刚入高校,很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茫然不知所措。这时,需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所要遵守的准则,从而让规划合理可行,符合自身实际。如今,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职业也不断产生。所以在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最重要的是,目光要长远,能够预测未来行业或者职业的发展方向,并由此作出选择。
三、总结与体会
在我国,“农”就意味着“脏”、“累”、“苦”,这种偏见根深蒂固,这是农林科类毕业生不愿去基层的一个客观原因。更有部分农科类学生,是入学时因为分数不高被调剂过来的,或者是错误理解了专业而选择了农林科类。因此,不少同学就以就业为契机,为自己换一个领域,而不愿意从事与“农”相关的工作。
事实上,农林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较为全面。在校时,应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妥善规划,培养“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品质,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时,农科类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知,避免从众心理和攀比现象。要从职业的需要、自身的优势和性格具体分析,找准自身职业定位,这样才能准确抓住自己想要的职位,很多适合基层锻炼的同学才不会错失机遇。同时,农林院校学子的所学贴近基层,充分发挥专长,实现基层就业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目前,各大高校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毕业生定位不准确,对工作地点及待遇要求较高,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坚持一次就业定终身,不敢接受先就业再择业和勇敢创业的观念。有些毕业生对行业有偏见,对业务员等职位存在明显的歧视情绪。另外,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勇气和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较少。
综上所述,挖掘农林学子专长,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优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克服就业期望过高、观望等待、被动依赖的现象。全面了解就业工作程序,促进毕业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总之,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应充分发挥挖掘农林院校学子的专长,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挑战,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屈婉婷,林恒进.发挥农林高校专长,提高涉农领域就业率[J].时代教育,2015(21).
摘 要:产学研结合开发农业的基本情况:涌现了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示范企业;产学研结合初显成效;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多、成效显著。存在的问题:产教没有深度融合;农民职业培训流于形式;农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亟待规范。对策建议:政府设立产学研合作激励基金;探索有效的产学研运作模式;产教融合开发农业;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关键词:产学研;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5
2015年暑假芜湖机械工程学校农林专业课题组就繁昌县产学研结合开发农业作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1 农业行业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情况
1.1 涌现了一批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企业
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企业主要有: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旺龙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滨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芜湖金蓝子蔬菜有限公司、繁昌县繁华生态r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芜湖金佰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安徽亚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芜湖格林美提子生态园有限公司、繁昌县芳香葡萄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中国粥品研究院、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科研场共同致力于粥类产品创新。目前公司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3项。2009年5月以来,芜湖旺龙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开始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开展了中华绒螯蟹育肥技术研发和示范、三角帆蚌内脏团大型有核珍珠培育技术研究、中华塘鳢人工繁殖研发和示范养殖、中华绒螯蟹红膏蟹选育育种及示范养殖等项目。安徽省滨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重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发农业,如2013年滨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园艺所合作,完成省科技成果鉴定1件,该公司还与安徽师范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1.2 产学研结合初显成效
2014年同福公司与安徽工程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 “大米主食加工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果蔬碗粥加工关键技术与节能减排研究”,这些项目的开发提升了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同福公司依托安徽工程大学开展“大米主食工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通过蒸煮、干燥、膨化、风味物质回收以及杀菌等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的自主创新,重点解决了方便米饭淀粉回生、复水性、风味、米饭结团、杀菌等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浸泡、蒸煮、干燥、膨化、杀菌等工序,生产食用方便,且能保持米饭应有的色泽、组织状态和风味新型大米方便主食。该项目的建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果蔬碗粥加工关键技术与节能减排研究项目由同福公司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研发,依据碗粥反压杀菌技术的创新、热烫果蔬冷却系统的技术创新2大核心技术,促进了3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芜湖旺龙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了中华绒螯蟹育肥技术攻关,该科研项目获得了省级科技成果奖,安徽省滨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公司建有蔬菜基地66.67hm2,设施蔬菜13.33hm2,是芜湖市蔬菜标准园、省农委西瓜悬吊栽培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承担单位,也是安徽师范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2011年芜湖金蓝子蔬菜有限公司建设蔬菜基地66.67hm2,设施蔬菜达13.33hm2,列入市级蔬菜标准园。芜湖格林美提子生态园有限公司在繁阳范马建成连栋大棚13.33hm2的提子园,已见成效。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多、成效显著
繁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覆盖和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内在功能不断拓展、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态势,截止2014年6月底,繁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3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3家,市级18家。专业合作社的营销策略是“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网络营销”。平铺镇龙岗西瓜合作社引进无籽西瓜和精细蔬菜品种,注册了“繁星”牌西瓜商标,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00多人,带动300户农民种植无籽西瓜66.667hm2;五华麻黄鸡专业合作社繁育的五华鸡已成为芜湖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畜禽地方良种,央视二套《生财有道》栏目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光明粮食合作社还成为浙江古越龙山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原料供应基地,这些合作发挥了示范效应。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教没有深度融合
2007年繁昌县职教资源整合后,全县仅有一所全日制中职学校承担职业教育培训任务,自2010年起,繁昌县职教中心恢复设置农林专业,但招生人数寥若星辰,且繁昌县农业部门、林业部门与职业教育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很少。繁昌县中职学校农林专业的设置是教育部门单方面的行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岗位需求有效对接,课程标准不能与行业标准有效对接,这既造成职教资源的浪费,也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
2.2 职业农民培训流于形式
繁昌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偏重理论,忽视技能操作,职业农民培训没有实质性的技能操作。
2.3 农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例如繁昌县现有7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这些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吸纳了多少中职毕业生就业。乡村分管农业的村级干部又有多少是中职毕业生。由于职业教育类型单一,缺乏多样化、多层次的技术人才,难以满足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再加上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受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的影响,其结果是家长重普高,轻职高,农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2.4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亟待规范
目前繁昌县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发展资金不足;缺乏人才;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中的农业技能型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3 对策建议
3.1 政府设立产学研合作激励基金
针对政府科研投入不足、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淡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设立产学研合作激励基金,支持产学研合作。至于该基金具体如何操作,如何加强基金的审计监督,如何增强基金的自我“造血”功能,需要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
3.2 探索有效的产学研运作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技术转让模式;技术开发模式;共建经济实体模式;共建实验室模式;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共享资源模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
3.3 产教融合开发农业
县政府应扶持中职农林专业毕业生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把农林专业毕业生创建的示范园作为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县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法引导农林专业毕业生构建集生产、教学、科研、技能竞赛、职业农民培训、技能鉴定、农业技术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实训基地,通过产教融通,在全社会树立大职教的思想,在全县真正实行劳动预备制,让中职农林毕业生干事有舞台,以此增强农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4 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3.4.1 寻求规模效益
围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专业合作社,把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加合作社数量,壮大合作社规模,提高现代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3.4.2 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合作社
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大力发展生产资料供应、植保、农业机械作业等二三产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开展联合,鼓励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在劳动、技术、产品、资本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
3.4.3 加强标准化生产
合作社要建立健全投入品登记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开展粮油示范基地、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4.4 推进实体化经营
支持具备一定基础的合作社逐步实现实体经营和联合经营,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合作社围绕本社发展的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兴办各类经销、服务实体,开展实体化经营,鼓励合作社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4.5 加强营销体系建设
关键词:江浙;台湾;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19-04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充足高质的人力资源对确保食品的营养、健康与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相关专门人才的培养与造就早已进入教育序列。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的任务。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人才素质的构成,并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台湾不断调整其食品类专业的结构与布局以更好地适应需求,或许台湾的今天,就是江浙的明天,本文尝试分析了台湾食品相关技职科系所的设置与分布,以期为江浙相关高校此类专业的规划布局提供参照。
基本情况
(一)江浙
本文论及的江浙是指由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泰州、扬州、嘉兴、湖州、舟山、绍兴等15市及其所管区县组成的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10 166.32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内地高职高专教育起步较晚,其通常举办的是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的2年或3年制高职,也招收职高、中专、技校的毕业生;1984年江苏在内地率先进行5年制高职教育,浙江和上海紧随其后,其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目前,专科毕业后尚无高职层次本科供学生深造,只能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教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的本科,即所谓的“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专科毕业满2年后也可以报考研究生。
(二)台湾
台湾地区人口约2 320.56万(2011年9月统计月报),技职教育较为成熟,有专科(五专、二专)、本科(四技、二技)、研究生等层次,专科招收初中、高级职校等的毕业生,专科毕业后可续读本科,接着还可报考研究生,各层次还能与普通高等教育相通,被郭福春评价为是一个渠道多样,体制完整,交叉互通,具有畅通升学进路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贯体系。
相关学科与系所设置
丁宏伟调研发现,当前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尤以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合乎时展趋势和国家或地区发展目标要求的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江浙
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桥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4754-2011),我国食品工业包含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和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等四大类。根据内地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食品相关专业摘列见表1。
另有目录外专业,如在5101农林技术类中,还有510113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510114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510131食药用菌等。在6103食品类中,还有610308食品卫生检验,610309营养与配餐,610310食品分析与检验,610311食品加工及管理,610312食品检测及管理,610313酿酒技术,610314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610315乳品工艺,610316发酵技术,610317食品工艺与检测,610318营养与食品卫生,610320食品工艺技术,610321畜产品加工与检测,610322马铃薯生产加工,610323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610324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610346肉品加工与检测,610347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610348黄酒酿造,610349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二)台湾
按照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大学校院系所代码》和《专科学校科系代码》等两个目录,相关所系科整理见表2。
由表1可知,内地批准可以开设的食品类高职专业(含目录外)共计39个,涉及农林牧渔、生化与药品、轻纺食品、医药卫生、旅游等五个学科大类。由表2可知,台湾公布的食品相关技职类所系38个(本科和研究所),专科20个,涉及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民生等三个专业门类。从分类上看内地的食品类专业多属于轻工类,而台湾的则多属于农业类,但实质上均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
台湾无论专业数还是教育层次上都较江浙要多且全。为解决内地高职教育层次太窄的问题,有的内地省份曾在普通高校中试行过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另有省份在高教自学考试中开出了属于较高层次技术教育的应用本科;今年,包括江苏在内的一些省份还试点招收高职本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内地持续增设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有与食品相关的专业,如0852工程硕士中的085231食品工程以及0951农业推广硕士中的095113食品加工与安全。江浙就有很多高校招收这两种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但因其在分类上还隶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研究生阶段,故本文在此不加赘述。鉴于内地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推出的这一系列举措,有理由相信未来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一定能够向上延伸。
院所学校布局
(一)江浙
开设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有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的为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开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有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桐乡综合中专(5年制,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等。
开设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学校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设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3年制的有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5年制的有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设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的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设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设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的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设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的有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商学院。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开设黄酒酿造专业(5年制,挂靠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开设医学营养专业的有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卫生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
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3年制的有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年制的有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挂靠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
(二)台湾
研究生 开设食品科学硕士班的有元培科技大学和澎湖科技大学,设食品科技硕士班的有弘光科技大学、科技大学、大任科技大学等,另高雄餐旅大学设有台湾饮食文化产业和餐饮创新研发硕士学位学程。
本科 设食品科学系的有中华科技大学、元培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澎湖科技大学等。设食品科技系的有弘光科技大学、科技大学、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大任科技大学、东方设计学院等。弘光科技大学还设有营养系。设食品营养系的有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和美和科技大学。设保健营养系的有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辅英科技大学、长庚技术学院、中州技术学院等。开设餐饮(厨艺)系的有台南科技大学、中州技术学院、德霖技术学院等。设餐饮管理系的有高雄餐旅大学、中华科技大学、台湾观光学院等。高雄餐旅大学还设中餐厨艺系、西餐厨艺系、烘焙管理系及国际厨艺学士学位学程等。另万能科技大学化妆品应用与管理系下设机能保健品开发与检验、高雄海洋科技大学设水产食品科学系、台北海洋技术学院设食品科技与行销系、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设食品保健系、亚太创意技术学院设保健营养生技学系。
专科 设食品科技科的有台东专科学校与东方设计学院。设餐饮厨艺科的有高雄餐旅大学与中州技术学院。设餐饮管理科的有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与台湾观光学院,其中,台湾观光学院分设中餐组和西餐组。另中州技术学院设保健营养科、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设食品科学科、崇仁医护管理专科学校设烘焙科。
江浙高校的教学招生必须依照专业目录进行,只允许部分示范或骨干院校设置目录外专业。据统计江浙开设有食品相关专业的学校达33所,开出专业数达11个(目录外4个),占目录数的28.2%;台湾则有26所学校开设,包括7个所(研究生),33个系(本科),9个科(专科),教育层次呈橄榄状分布。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设置应贴近社会需要。台湾高校的食品类专业布局比较均匀,说明经过一系列的整合后,台湾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步入理性化阶段。内地高职教育除了存在过分追求“服务地方”和“创建自身特色”等问题外,还有诸如争设热门专业及专业设置趋同化等现象,譬如江浙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校多达13所院校,与此同时,却有多达28个专业没有学校开出,所以有学者才指出应明确职业教育的特性,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及时减停人才过剩的所谓热门专业,增列前景看好的冷门专业。
启示
江浙人口是台湾的4.38倍,人口量与食品专业布点数的比值是台湾的4.49倍(江浙211万∶1,台湾47万∶1),然而开设食品专业的学校数量却只是台湾的1.27倍,从这个角度看,扩大区内食品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应该是可以的,且本区为内地高职教育的高地,培养的人才并不会全部留本地发展,有一大部分毕业后会到外地谋职。当然教育不仅要有规模,还要有质量和竞争力,现台湾各高校的教育质量大多是借助于大学自治权来保证的,很显然大学自治可以减弱外力对专业设置的过度介入。按规定除博士班、法律和医学类专业、与师资培养相关的专业等之外,台湾各校均得依据学校特色及发展方向自行增删及调整专业。按规定内地高校也可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如何依法,如何自主,却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办学自的落实。内地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自与选择权还需要进一步彰显,以利于学校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等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
台湾的经济和科技较为发达,且已经历食品类专业的布局和调整的过程。江浙是内地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科技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食品产业的重要布局地(《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江浙高校如能前瞻性地学习台湾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长处,按照国家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不断推进本区内食品类专业的恰当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理选择课程和配置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引进,完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则一定可以搭建出高效的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郭福春.大陆与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70-72.
[2]丁宏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树立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观[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46-49.
[3]张雄,马旋.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52-56.
[4]王一群.基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的思考[J].高职论丛,2011(2):56-59.
[5]高松,石.关于职业教育特性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12):52-55.
[6]黄建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南洋问题研究,2010(1):77-85.
[7]张宝蓉.从严格控制到总量管制: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政策走向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3):76-81.
[8]兰利琼,李茂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中的权力制衡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