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问题学生帮扶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问题学生” 成因 心理问题 培养习惯
在教育实践中,每个学校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滞于较低层次裹足不前、思想品德上存在较大缺陷、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这类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我们常常称其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探究这类学生的成因和心理问题,以塑造他们的心灵、转变他们的思想,正视他们身上存在的主观的、客观的、内在的、外在的诸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挖掘问题,对症下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1.“单亲家庭”因素。“单亲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这一因素在当今社会,尤为凸显。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形成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成为父母的累赘,在经济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诿。
2.“过失家庭”因素。指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生活作风不良,因犯罪而被判刑。这些家庭由于一方的服刑,会带来另一方的离异或离家出走。孩子被迫交予祖父母或成了孤儿,往往成为“问题学生”,沉默寡言,敌视社会,是非观混乱,远离同学。
3.“留守孩子”因素。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留守孩子没有良好的引导,也可能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性格表现出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的特点;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等性格弱点。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造成了“留守孩子”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
4.“不当家庭教育”因素。首先,家庭父母双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恳踏实,且有一番成绩,也看重孩子的成长。但长期以来,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过失,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在所难免,甚者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其次,父母“不当行为”暗示,如偷税漏税、行贿受贿、公车私用、蔑视老师等,使学生造成价值观错位。
二、“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问题学生”因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家里总感到抬不起头,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他同学的优点对比,心理失去平衡,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兴趣挫伤,产生恶性循环。这样的学生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僵滞,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入境,学习效率低。他们将精力转移到关注和谈论歌星、球星、网络游戏,与同学的交往或发型服饰等方面,来体现自我的存在。
2.戒备心理。“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歧视和冷遇,他们的一些优点也不被他人欣赏和重视,加之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看不起自己,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而且一旦他们出现误差,极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属于自己,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因此,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是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
3.逆反心理。教育者对“问题学生”靠权威压服或靠出了问题不教育,而拿处分压制,即使教育也是大道理或训斥,这造成学生形成畏惧、恐慌等不正常心态,导致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事,他们反而积极去做。
4.厌学心理。“问题学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拖堂,不满教师长期超负荷的作业、考试,怀恨老师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罚作业等。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使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厌恶学习,有的甚至因无法摆脱而悲观绝望,走上弃学、出走乃至轻生的道路。记得有位学生写道:“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后进生的厌学心理从中可略见一斑。
5.道德认识不明确。青年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期,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稳固的理想、道德和信念,缺乏道德评价能力,还不能真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容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形成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有意无意间做出违背道德的错事来,若对这些错误行为不及时纠正,可能诱发其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三、培养“问题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
1.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教师要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一,转变观念。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学生”,就不能转化“问题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措施就难以奏效。要消除对“优等生”和“问题学生”在认识上的差距,防止对“优等生”“问题学生”“同案”教育行为上的差距。犯同样的错误,有的教师对“优等生”给面子,教育方法是和风细雨式的,态度是宽容的,要求是恳切的;而对“问题学生”的批语是暴风骤雨式的,态度严厉而令人生畏,要求过于苛刻,不切实际。教师对所有学生,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应严与慈、师与友融为一体。
第二,转变角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角色转为与学生完全平等的知己式的辅导员和朋友角色。由对“问题学生”的单纯说教转化为“问题学生”工程的设计师,创造环境、条件,精心设计方案,全过程管理,以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重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培养“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固然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事实上,“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真正的主力军是任课教师,主阵地是课堂。一天6~8节课,学生绝大部分在校时间是与任课教师进行直接的教学活动、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少得多。必须充分认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作用。课内问题由任课教师负责,谁碰上问题谁负责,管教管导。
第四,处理好两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培养求知品质与求知能力的关系。对“问题学生”进行功课补习时,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求知品质培养,注重“志”教,激发“问题学生”的志向。二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学法指导的关系。不但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重视家长在“问题学生”转化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链条中最初和最基础的教育形式,具有启蒙性、导向性和直接性等特点。转化和矫正“问题学生”,必须重视家庭教育。
第一,达成共识。“问题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当今一些家长认为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家长只要不让孩子冻着、饿着就行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家庭教育以社会为背景,以家长为教师,以孩子为主要对象。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是一种互教、互学、互为影响的过程,但家长始终是主要的方面。家长不仅是孩子的老师,还是长期深刻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的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对培养孩子的人格、品德、行为习惯占主导地位。《中国母亲》一书记载了一大批母亲把孩子培养成为革命先锋、国家栋梁的事例,十分感人。同样,社会生活中不乏家庭纵容、引诱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反面教材。事实充分说明,身教重于言教。
第二,加强指导。定期召开“问题学生”家长座谈会。讲道理、摆事实、找原因,寻差距、求方法、促提高,与家长签订育人责任书,明确家长职责。要求家长在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对行为规范的养成加强监督。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实践上、行动上,要督促子女在校、在家、在社会多做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事,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再实践,以养成良好习惯。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问题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把“问题学生”的转化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作为全校的希望工程来抓,学校成立转化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全校各类人员共同架设起转化的桥梁,齐抓共管,不留死角。落实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与“问题学生”结对帮扶,对重点“问题学生”组成帮教小组进行帮教。
第一,做好检查、督促、指导和总结工作。制订结对帮扶计划,计划要具体实在,包括“问题学生”现状、培养目标、帮教步骤、帮教措施与建议、帮教效果等,并由教导处存档。
第二,填写结对帮扶活动登记表。每周至少帮扶一次并做好记录,两周后把登记表交各年级组组长保存,年级组长做好具体督察工作。
第三,设立“问题学生”转化专项奖。每学期进行考核,考核以结对帮扶活动登记表为依据,结合“问题学生”平时表现做综合考核。发现典型,及时总结,对转化培养工作表现突出的结对帮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4.讲究方法,逐渐养成。让“问题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培养,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有一定的方法。
第一,期望法。就是教师真诚地期望“问题学生”改掉某种习惯,养成某种习惯,并使期望变成现实。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期望实质上就是一种爱,它被学生体验到,学生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并与老师达到一种默契。对“问题学生”的要求不宜太高,应面对现实,将榜样和竞赛对手区别开来。注重量变,因为只有量变才能有质变。培养良好的习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问题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不良习惯出现反复时不能失去信心。
第二,激励法。就是激发“问题学生”的动机,使“问题学生”产生一股内在动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要用两只眼睛看问题学生。一只“眼睛”看缺点,另一只“眼睛”看优点;一只眼睛戴着透视镜,透析学生存在的缺点深层的根源,另一只眼睛要载着“显微镜”,细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只“眼睛”要透着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学生”存在的缺点,不夸大、不缩小,另一只“眼睛”要充满热情,用全面发展眼光看待学生。从他们每个微小的“闪光点”中,挖掘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积极引导,使之扬长改过,一步一步养成良好习惯。多鼓励,少训斥。经常运用赞许、表扬、奖励等形式,及时肯定学生已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以促进其巩固。实践证明,激励能满足“问题学生”积极向上、追求成功和社会赞美的心理需要,在“问题学生”的心目中掀起感情“涟漪”,从而促使“问题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习惯。
第三,模仿法。就是给“问题学生”指定某种正确的操作程式,让其按照实施。在教育教学中,要长期坚持给“问题学生”指定每堂课、每天、每周应做的几件事,养成习惯。经过长期定式培养,就会形成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觉地做到这一切,包含着长期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不需要他人的指定、督促。行为活动成为一种近乎潜意识的行为,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
一、 学校在开展普法教育的做法和内容
(一)广泛宣传形成氛围
1、对教师进行宣传
召开教师例会,宣传普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了《青少年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交通法规》、《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使教师较深刻地掌握了与小学生相关的、或者关系较密切的法律,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效果的法制教育,更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学会一些劳动技能外,也必须掌握一些小学生应掌握的法律常识,让他们自小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这样提高了教师对学校法制教育的认识,促使教师产生进行法制教育为已任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搞好法制教育。
2、对学生进行宣传 1 2 3 4 5 6 7(3)学校特别重视学科教学中结合,渗透法制教育。因为在小学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蕴藏着法制教育的哲理和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机地,顺其自然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思品课更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最佳教材和最佳时机。
(二)活动扎实有效
1、开展远离,珍爱生命主题活动
12月7日,四年级各班响应学校“崇尚法制,追求和谐”的号召,开展了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同学们通过收集资料、问询家长,了解了很多有关的知识。主题队会上,大家纷纷上台发言交流,认识了什么是,有哪些种类,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给个人、社会、家庭带来的严重危害。一个个血淋淋的因吸食而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小故事,令学生震惊之余,都暗暗下定决心要远离,珍爱生命。队会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们就深圳市咳嗽水事件,悉心指导了学生许多有关的防范常识,但愿这些常识会确保孩子们永远不受的侵害
2、开展“乘安全之舟 扬生命之帆”主题队会活动
12月7日下午,利用班会课时间,按照少先队大队部的计划,我校各个年级围绕“安全”这一主题,开展了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其中,三年级同学在活动中,首先观看了有关安全的录像片,随后各中队辅导员以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从交通安全、人身安全、饮食安全、课间安全及网络安全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教育,宣传了加强安全防患意识的重要性,教给了同学们面对侵犯时如何正确防范;最后,同学们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畅谈身边的一些不安全的事例,讨论怎样关爱自己,也关爱别人,让彼此都能在一个“安全之舟”中学习、生活!
1 2 3 4 5 6 73、开展“关爱生命 安全出行”班会活动。
各班利用思品或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同学们首先观看了《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的安全教育录像片,了解了道路交通事故情况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学习了行人的交通安全常识,骑自行车的交通安全常识,乘车的交通安全常识,发生交通事故后怎么办等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随后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身边的一些不遵守交通安全的事例,讨论出行时怎样关爱自己,也关爱别人,真正做到交通安全从我做起!
4、六年级举行法制宣传主题队会
“请听题: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多少周岁的未成年人?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这是从五(4)中队的中队长在向第一小队的同学出法制知识竞赛的必答题。
12 月14日,按照学校大队部的统一要求,五年级各中队举行法制宣传主题队会。各中队的中队干部们查阅资料,精心准备,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队会活动,有的是法制知识竞赛,有的是小品、案例分析,有的是法制故事会,五(3)中队还运用了多媒体,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活动氛围。此次队会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向同学们普及法律常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班会、红领巾广播台、板报、宣传栏,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故事会、趣味普法、法制展览、法制专题宣传等活动,以进一步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让同学们从活动中学会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1 2 3 4 5 6 7二、学校在开展普法教育的创新做法和特色内容
(一)建立制度健全组织
学校领导法制意识强,学校法制教育氛围浓厚。为切实加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有效推动学校的法制教育,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法制教育工作,策划法制教育活动,使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依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了教师基本工作条例、教师岗位职责、教师师德规范、教职工考核条例、学生行为规范评比条例、建立帮教网络、学生心理咨询室、心理疏导个案、行为偏差学生谈心等规章制度,使全校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依法从教。
“ 三不做,八不准”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师德规范,它明确提出了教师“三不做、八不准”的要求,学校教职员工人手一份,老师们生动地称之为育才二小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不做”,即不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不做违反教育法规的事;不做有损育才形象的事。 “八不准”,即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不准接受学生家长请吃请玩;不准带手机进课堂;不准在职教职工从事有偿家教;不准开低级趣味的玩笑;不准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进行非工作性的活动;不准在工作日内打牌。“三不做、八不准”成为育才二小向全体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公开承诺,接受公众监督。学校要求教师时时处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每个教师按照示范性学校的标准去要自己。
1 2 3 4 5 6 7(二)家庭社区密切配合
家庭教育有其独立性,因为家庭氛围不同于学校环境,孩子监护人的使命不同于孩子教师的职责,亲子关系不同于师生关系;因此,家庭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形态,各具个性,各有特色。
学校教育融入家庭、社区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联盟,是我校形成全方位法制教育体系的措施。本学期以来,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法制教育观念,使家长和学校有良好的沟通,同心协力的帮助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长。学校不仅让家长成为法制教育的有力同盟,还与社区形成法制教育统一战线,充分利用社区法制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参观访问,参观街道举办的《为了明天法制教育图片展览》,从交管局借来交通安全专题教育片,并利用午会时间播放,组织学生撰写观后感。学校努力挖掘法制教育资源,将法制教育专家请进学校,进行法制宣传讲座活动。不定期邀请公安、交警、消防、街道办等有关人员来校给学生传授自我保护、交通法规、防火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法制宣传月期间,根据活动方案的安排,学校还给家长一封温馨提示,教育孩子慎用止咳水。
(三)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思品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把问题学生作为品德教育中重点帮扶的对象。对问题学生的帮教工作,我们提出了以下的管理措施:
1、建立起问题学生的档案。我们对学校汇总起来的每一位问题学生建立了一份个案,在此个案中,分析了该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了帮教对象(一般为班主任老师),设计了具体的帮扶措施。
1 2 3 4 5 6 72、进行跟踪调查。我们要求帮教的老师,每月对帮扶的对象开展细致的调查,并根据具体的表现反复抓,抓反复。
3、召开帮教工作研讨会。为了让大家能互相切磋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由学校德育处组织,定期开展帮教研讨会,会上大家就自己的实际问题探究教育的新举措。
4、定期召开家长会。家校合力是教育孩子的有效办法,学校定期召开问题学生的家长会与他们共同商讨教育大计。
(四)开展别具特色的“礼仪教育”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如今,“礼”依然为当今社会所需要,而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提倡。为此,我校在抓好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一系列的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等宣传工具,引导学生都能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早上好”等话语已成为我校学生的普遍口头语,并使同学们都意识到“礼”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都能以诚待人,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养成优良品行。
(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开展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比赛、“祖国在我心中”征文评比、“革命烈士故事会”等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走访、探问老人,为老人做实事。向贫困学生献爱心、向雷锋学习、祭扫烈士墓、参观禁毒图片展等各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 2 3 4 5 6 7三、学校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虽然学校经常在学生中间开展“绿色上网”的教育活动,学生也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但形形的网络游戏依然吸引着部分学生。学校只能起到教育作用,而无法监控。
2、由于部分家长法制观念薄弱,因此产生了学校教育与家庭实际生活中学生行为出现矛盾。
【关键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引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1. 关爱留守儿童要充分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清楚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家长”。
2. 关爱留守儿童要加强对他们心理方面知识的教育 (1)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个性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
(2)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班主任也要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做工作。
3. 关爱留守儿童要利用活动,多鼓励他们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 关爱留守儿童要用心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班主任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 关爱留守儿童要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6. 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作为班主任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学刊,刘霞、赵景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2007,6:7-20.
关键词:中职; 经济;政治;社会教学;现状;解决
一、导言
经济政治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开设这门课程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机制都需要解决好,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 中职学生课堂表现分析
我校中职学生多来自云南边远山区,大多是初中分流未考起高中那一部分同学,这部分同学的特点是底子薄、基础差、学习能力偏弱。加之各地的民族风俗及文化差异、有的家庭父母有矛盾没有处理好家庭关系影响孩子身心发展、有的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关爱太少,爱的教育缺失等等。这些问题传导到课堂上硌生表现为没有学习热情、被动接受、学习效率低、不关心集体、没有集体荣誉感、同学关系不融洽等现象。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是德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三、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德育工作是一项持久、复杂的系统工程,紧靠有限的课堂教育很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难帮助学生养成懂得感恩、爱国、爱家、乐于奉献的好品质。德育工作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循序渐进,我认为教材只是一个栾本,教学内容当然不能偏离教材主线,其实在教材框架内完全可以设立一些专题的德育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尽量切合合学生所学专业,这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的运用待完善
中职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多同学一堂45分钟的课,只能集中到上课前的半小时时间,往后的15分钟大多都会分心,相比之下中职学生拥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男生,男生的思维方式多是直线思维,动手实践从实践中学的更加直观、明了。目前的教学多为课堂教学而课外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则是少之又少,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太少了。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可能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现在的家庭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会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学校也同样会有顾虑。带学生到要校外实践会承担许多未知的风险,而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对这方面没有作出详细的规定,对责任的划分太过笼统,这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风险,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各级政府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学校当然会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来考虑,这就制约了校外实践课的开展。
3.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考核方式仍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居多,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体现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符合德育的发展和评价规律。实际上评判一个学生的品质是优秀还是合格,不能仅靠一张笔试的试卷,而应该是多方位、全面的考查。班主任、辅导员对他的了解、同学对他的看法、学生平时的一些行为表现、还有参与老师安排的德育课程的表现如何。这都应该体现在考评里边。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合理评价学生的德育表现。
四、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1.立足学生实际多措并举
杜威说:“教育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德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应该形成一个多方联动、相互配合的机制。专职班主任和思政教师应该形成联动机制合力开展德育工作,一堂课只有45分钟,德育课教师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经历了些什么以及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真正了解学生需要花很多时间做调查研究,对个别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对问题学生要建档立案个别帮扶。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德育教育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收到成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联合行动。再者,班主任和德育教师承担的管理和教学任务偏重,也很难抽出时间去对每个学生做调查研究。教育部门应当设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设立奖项,从制度上激励德育工作者努力做好中职学生德育教育,鼓励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爱的关怀与教育。问题学生要给予特别关爱,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引领学生向善、积极进取。
2.教学内容应因专业不同有所调整
一堂教学设计不可能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适用,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应根据相关的专业进行适当串联,学生对自己学的专业方面的内容会很感兴趣,德育课程内容同样可以和不同的专业串联起来,再者德育课程是一门时事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引进最近发生的时政、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对一些在学生中间传播较左的言论进行剖析,引领学生学会辨别,形成独立的思想,不偏听偏信,不盲目跟随,能够辨别是非曲直。如果能做到实例化教学、案例化教学会避免空洞,会更具有说服力。
3.完善教学手段
除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外,中职学生更容易从动手、实践中学到真知,课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应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离校不宜太远,要综合考虑学生在校外的生活、交通等成本。也可通过参与社团的方式来完成德育的实践,比如参加志愿者学会,或者其他社团。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执行、总结经验。要让学校、老师放心的带学生到校外实践,还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和支撑。
4.完善考评方式
试卷考核加上校外实践考核、活动策划、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多方面对学生接受德育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方式可分比例,期中试卷考核占10%,实践考核占50%,期末活动策划方案考核占30%,平时表现占10%。
五、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院校在培养祖国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搞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到对策才能提高德育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学校教育;留守儿童;特色活动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成了农村中小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当,将不仅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现象,还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农村中小学如何发挥教育功能,开展好有关特色教育活动,关注留守儿童?
一、实行留守学生普查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
笔者认为,有关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在开学时各班主任收集整理“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以便全面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动态和跟踪管理,为今后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另外,由学校德育处牵头,整合网络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保管室的优势资源组建成“留守儿童活动室”,如:室内配有电脑,图书,体育器材若干,于中午和放学后向“留守学生”开放。辅导教师主要由电脑教师、图书管理员、体育教师组成,并视情况聘请派出所民警、老党员、老教师及志愿者担任临时志愿辅导员。活动室除了组织“留守学生”阅读好书,健康上网和快乐运动之外,应不定期地请派出所民警到场举办法制讲座,对留守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请老党员、老教师和志愿者们到场开展各种教育帮扶活动,力求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二、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给留守孩子一片天空
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有针对性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特色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德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做,不仅给全体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更给留守孩子一片自我展示的天空。同时,对留守儿童,学校(班级)还可以考虑如下的主题活动方案:
(一)校级活动(分为两类)
一类是定期举行的活动,包括:(1)开学典礼,每学期开学时举行。(2)三月份“学雷锋,树新风”和服务敬老院活动,每年举行。各班开展“好人好事”活动、老人服务月等活动,全员参与。(3)“五四”和“六一”庆祝活动,五月四日前后和六月一日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庆祝务求方式多样,全员参与。(4)六月份进行“珍爱生命,远离”的宣誓签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参观戒毒所,观看禁烟禁毒影片和图片展,进行全校全区的禁毒征文和演讲比赛。(5)秋季田径运动会,每年十月举行,特别注意吸纳有体育特长的“留守学生”参与,同时,必须保留集体比赛项目,如接力赛等,以最大可能地调动“留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6)定期举办元旦艺术节。既要完成参加市区艺术节作品节目的遴选目标,更要完成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目标。(7)每周一升国旗活动,力求升旗、护旗和在国旗下的讲话让更多的“留守学生”参与进来。等等。
另一类为不定期举行的活动,包括各种主题的文艺、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实际,主要有以下内容:(1)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培养文明之苗,展开礼仪之花”活动、“读书之星”评选、“守法小公民”评选、“爱我家乡颂我家乡”系列活动。学校还根据需要,开展各种社会调查,组织各种慰问,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等,在各种活动中,特别关注“留守学生”,实行“留守学生”活动优先安排的优先教育制度。如:让留守学生优先到交警大队参加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和实训、优先让留守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等,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优待,从而向集体靠拢。(2)团、队活动,学校团支部,每个学期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各种活动,同样以“留守学生”教育优先制度规定,优先关注“留守学生”。如:让留守儿童优先参加党史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
(二)班级活动(分为两类)
定期性:学校根据“留守学生”实际,规定班级每个学期必须定期举行以下活动。
(1)“情暖‘留守学生’”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传达非“留守学生”和老师对“留守学生”的关爱,以真情换取他们的感动和温暖。
(2)“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通过演讲,培养“留守学生”作为“留守学生”的自豪感,崇高感和责任感。
(3)“母亲节,我为母亲献歌”朗诵比赛和贺卡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培养“留守学生”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美德。
(4)“我向爸爸妈妈作汇报”书信写作,通过书信往来,和父母加强沟通,汇报成长和进步,培养自信。等等。
不定期性:可以参考以下活动:
(1)给“留守学生”过生日活动。对留守学生进行建档管理,生日档案是重要的档案,各班在“留守学生”生日,为该生举行过生日活动,目的是让他(她)能够体味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
(2)“雏鹰一起飞”手拉手互助活动。非“留守学生”和“留守学生”建立起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关系,把“留守学生”带回家,让自己的父母给“留守学生”当临时家长,让他(她)感受家的温暖。
(3)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各学科兴趣活动,提升学科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吸引“留守学生”的注意力于健康的活动中。
(4)学习互助小组活动。同学间互留电话,学习中遇到什么难题,可以电话解决。等等。
为了让针对“留守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能落到实处,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留守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优先制度》,用“活动上优先安排”来保障“留守学生”最大化地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郑雪主编《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