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安全制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备安全监督;质量控制;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保证医疗设备安全、准确、有效的运行,将成为医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重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就是从设备的购进、验收、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这一过程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以保证医疗的安全,诊疗的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目前各大医院努力完善这项工作,并使设备部门朝着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内涵建设的方向发展。
1建立了健全的设备管理和技术保障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建立健全设备、设施论证、招标、采购、验收、入库、发放、保养、维修、报废、更新和应用分析制度及高值耗材的采购、领用等各项管理制度,并得到落实。在强化基础管理同时,加强制度、队伍和业务素质建设。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调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学习和专业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临床做好技术保障工作。我们已做了安排: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要求每人每年专业技术培训2-3次,并总结自己工作形成专业报告,在省内、市内专业会议以及院内、部门内部进行讲座交流,每月进行考核并予以奖励。同时建立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定期检查并评定优秀使用部门。
2加强查房、值班、例会、月报基本制度的执行
对维修技术服务人员重新分工注重专业及区域的覆盖及各项应急措施,包括停电应急办法等等,坚持预防性维护维修和医疗设备三级保养制度,健全大型设备(50万元以上)使用登记和保养登记制度,缩短维修时间,提高在用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保持待用状态,设立全院设备调剂中心应建立急调配机制。同时做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如供应室、血透中心规范,各科室吊塔的气源、电源等接口的统一等等方面),要尽快做好引进医疗仪器设备的研究消化工作,尽快完成设备的安装,及时解决备品配件的供应,使设备早日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3保证设备安全监督、质量控制
1.要将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贯穿制度建设始终
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后勤工作者作为后勤服务的执行者,只有服务意识强,服务态度好,才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将强化服务意识贯穿制度建设始终,只有在后勤制度的保障下,才能促使后勤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真正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才能促使后勤各部门、各环节工作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总目标的实现。
2.要将以服务学生为主体贯穿制度建设始终
后勤服务无可厚非就是为全校师生服务,尤其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是后勤服务对象的主体,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与后勤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衣、食、住、行、学都离不开后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后勤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后勤部门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还期待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不仅要求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与环境,而且期待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后勤承担着艰巨的后勤服务工作任务,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育人责任,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高校后勤要将以服务学生为主体贯穿制度建设始终,通过制度保证后勤服务工作者能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的需求真正变为满意的现实。
3.要将服务教学、科研、开发贯穿制度建设始终
教学、科研、开发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后勤就是要为教学、科研、开发提供优质高校的服务,为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消除教学、科研、开发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集中精力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因此,要将服务教学、科研、开发贯穿制度建设始终,通过制度保证有一支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队伍为教学、科研、开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开发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为学校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要将强化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贯穿制度建设始终
后勤工作无小事,安全工作是后勤服务工作的头等大事,尤其作为人口密集的高等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要将安全工作贯穿后勤制度建设的始终,通过严密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制度建设,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强化高校后勤安全意识,落实高校后勤安全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操作规程,杜绝安全事故发生。高校后勤既要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更要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高校后勤制度建设要紧密结合各自高校实际,突显“五性”
1.制度建设紧密结合高校后勤实际,增强针对性
制度的制定,既要符合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需要,做到切实可行;又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性质及工作要求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定,不能一概而论,泛泛制定。针对不同的后勤服务工作,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能促使每一项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按部就班的有序进行;能让管理者有效实施对工作的检查和员工的管理及监督,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制度建设紧密结合高校后勤实际,具有操作性
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规范,一种强制性的要求,高校后勤制度建设,首先要充分考虑员工适应制度的能力,要松紧有度,如果制度太严,多数人难以做到,就很难追究责任。如果制度太松,等于形同虚设,也就失去了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意义。再者,制度不能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摆设,有明文规定,就要有具体执行措施;有考核标准,就要有量化规定,这样才利于制度的执行操作。最后,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健全执行制度的监督保障机制,公正、公平的监督各部门制度执行情况,坚决杜绝不按制度办事、采取各种变通手段现象,导致各项制度流于形式。
3.制度建设要紧密结合各自高校后勤实际,重视传承性
高校后勤制度是在后勤改革管理工作中,紧密结合各自高校后勤实际,适应各自后勤事业发展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做法形成的。高校后勤制度是实现高校后勤保障和后勤服务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高校后勤在加强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现有制度的传承性,对现有利于后勤事业发展的制度就继续保留并贯彻执行。对有碍于后勤事业发展的制度要不断完善、创新,使之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
4.制度建设紧密结合高校后勤实际,体现创新性
高校后勤制度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要适应高校后勤发展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要按照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原则的要求,对单位现有制度进行完善,对空缺的相关制度及时创建,使单位各项工作和履职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体现创新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和行为规范。
5.制度建设紧密结合高校后勤实际,彰显文化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常见问题;对策探析
内控制度建设是事业单位会计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和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高效性。但是,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因此,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急需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来予以应对,从而为事业单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一)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进一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使用,可以保证国有资产高效的使用价值。目前,有些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数额比较模糊不清,账目上的资产记录也欠缺真实性,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因此,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可以有效遏制国有资产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会计部门的决策水平
制定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准确性,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较不健全,阻碍了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三)有利于发挥事业单位的财务价值
有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较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比较低,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正常进行。因此,要想最大程度地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发挥财务管理的潜能与价值,就必须利用良好的内控制度来予以保障。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较低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资产维护以及职责分工等等方面。其中,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内控制度的建设水平。但是,我国内控制度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而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涉及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大,涉及的内容比^多。因此,在预算管理编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内控制度思想较为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更好地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内控人员要对内控制度予以高度的重视,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落实到实处,树立良好的内控观念是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一些人员尚未能意识到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同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并没有将内控制度工作纳入到事业单位的工作管理的重点。
此外,会计部门自身欠缺严重的权责意识,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管理的活动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审查,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受到威胁和损失。
(三)尚未制定切实可行的联动机制
内控制度需要对个部门的大力配合方能正常运转,不是独立运作的体系模式,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不断地协调与联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人编制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因素比较大,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大多是一人多岗制[1],也就是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中要担任多种职责,使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受到威胁,从而造成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质量较为低下。例如:对于国有资产内控制度建设来说,需要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配合、协调,才能促进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事业单位欠缺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可以使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有效识别、判断出内部控制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而给予相应的风险措施,而且在风险控制时期要进行一定的跟踪与审查工作。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起风险评估程序,而且缺少内控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使事业单位缺少应对风险的能力,无法正确处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五)财务人员缺少较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
一些事业单位的内控人员对自身内控制度建设认知严重不足,甚至并不明确具体的建设措施与目标。一些财务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正规的业务培训,尚未能清晰判断出内控建设中出现的违规行为。
此外,内部控制人员在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中,通常都在充当“仓储员”,缺乏高度的重视,对于国有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能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进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很难正常进行下去。
三、提高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
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体系,将国有资产、财务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等等内控制度建设一并纳入到体系建设中,提升认知程度。同时,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事业单位的业绩考核点,并且与年终考核相挂钩,不断提升内控制度的建设水平。
此外,事业单位可以制定内控制度评价小组,有效评价内控制度建设工作,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事业单位内控评价体系的作用与优势。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协调联动
电子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事业单位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沟通机制,明确员工自身的工作职能,加强权责观念,同时也可以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对于拉近事业单位员工之间的感情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进而有效提升决策信息的传递效率,保证决策信息的清晰度、透明度。
同时,还要加强协调与联动机制,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工作必须需要不同岗位与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运作,进而促进事业单位协调联动机制发挥最好发挥。
(三)强化对事业单位预算部门的管理
1.事业单位要建立起科学、系统、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将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一并纳入到预算管理范围中。预算管理一旦制定完成后,就绝不允许其他人随意、主观地进行改动。事业单位人员要做好相关立项工作,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此外,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不符合预算管理行为的发生,加大预算项目的执行力度,只有达到预算项目的要求,才能进入工程招标、投标以及投资采购等工程[2]。
2.制定预算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以自上而下的顺序具体到具体的岗位或部门。而且要树立起相应的责任意识,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进行执行和操作,进而有效避免事业单位人员出现的现象。
(四)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明确岗位职责,利用制度的约束力来管理人员。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能范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格局,不断实现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以通^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鼓励财务、会计人员积极参与到培训指导活动,拓展和丰富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加强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设,优化岗位晋升机制,完善内控奖惩体系。可以将业务水平高、工作态度认真的人员进行岗位晋升,发挥其奉献与创造价值,致力于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五)严格规范内部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必须明确不同岗位之间的职能范围,科学、合理、高效的展开内部控制活动。还要不断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流程[3],对风险评估活动做出全面的防范。因此,要严格规范内部控制活动,严格执行,更好地趋利避害、防范风险,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使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要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刚工作原则,将内控制度建设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对于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予以科学准确的解决方式,立足现实,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海涛.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和内审监督[J].财会学习,2016(01):198+200.
[2]季如菊.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5(33):51-52.
[关键词]医院;经济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5.41.098
1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标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保证业务活动有效进行与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防止了资产流失以及舞弊现象,其中涉及医院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了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药品管理等[1]。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主要有:促进维护医院的资产安全完整、促进现实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给国家法律法规提供有效的遵循方向。
2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各项经济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对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清楚划分财务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各项分工,明确职责权利,从而形成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完整与合法。真实完整和正确无误的会计资料是了解真实情况、做出科学决策的依据。一份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可帮助医院领导准确把握医院的经济运营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不仅能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而且能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执行,可以有效改变医院人治重于法治、以权代法的现象。可以加强各环节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经纪律进行严格的审查,及时发现诸如贪污、盗窃、损失浪费等不法行为,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使医院的各项业务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
3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通过审计和财务专项检查,发现个别医疗单位财务管理混乱,医院资产流失严重,会计报表不实;个别人员利用采购药品、医用耗材、医疗设备以及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业务损公肥私,收受回扣,中饱私囊,钻制度不健全、不严密的空子,谋取个人私利,经济犯罪时有发生;以上这些反映出一些公立医疗单位财务管理不完善,特别是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现状比较突出。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医院必须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保证医院经济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是针对某一固定范围展开,这样就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全面,无法将医院的基本业务全部涵盖。这样的现象也与大部分医院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有关。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重视会影响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实施达不到标准要求。内部控制度的不科学合理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乡镇级别的医院内,受到人员、规模等方面的影响,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十分简单、漏洞百出、缺乏科学性,这样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上有着很多障碍,内部控制制度形如虚设[2]。
医院财务人员素质问题同样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在医院经营的过程中,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应当是全员参与的,这就需要参与人员良好的专业素质作为基本保证,然而很多的医院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显然没有达到基本要求,新的规章制度不能有效地发挥在每个人员身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执行。
4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提高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
4.1 高度重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领导必须重视,要明确单位领导应负的责任,医院领导班子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主要责任,只有领导重视了,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了医院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医院发展战略。同时,要建立必要的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约束。
4.2 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医院内部控制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来支撑。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到医院全部的经济活动当中,实现全过程控制和覆盖。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岗位设置,如在风险控制方面重点加大对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等。明确各个岗位的权利与职责,并且在不同的部门员工之间的业务办理进行验证工作,从而实现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对医院的各部门、科室职责的动态调整,从而提高医院部门之间的监督力度,比如在医院内设置资产管理科与采购科,明确采购项目与采购职责,保证操作的真实性。
4.3 努力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依法审计是提高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及规范化。积极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特别是对资产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重大合同管理等情况加大控制管理力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4.4 加强医院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的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对会计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账户,按规定的程序取得、填制、传递会计凭证;明确凭证的装订及保管手续责任,及时编制、报送和保管财务会计报告。
4.5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
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将对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任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总之,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制定医院内控制度建设中,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合法性、全面性,让医院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之间有着良好的相互监督、制约关系,从而达到维护国家资产安全与完整、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目的。
5 结 论
对于医院的经济管理来说,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有着重要切实的意义,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则需要医院所有内部人员的积极配合。本文通过对医院经济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展开探讨,分析了关于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实施所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希望对今后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必须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环境保护自身特点与规律,必须遵循法治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国情和省情的差异性决定了环境保护道路的多样性,为此,__省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要从国情、省情出发,要遵循生态演变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把发挥政府的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与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中把握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与框架构建
(一)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
从制度的属性来分,环境保护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组成。从制度的实施手段来分,环境保护制度分为强制性手段、选择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种。从制度的责任主体来看,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针对政府环境管理主体的环境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环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制度和针对公众环境监督主体的环境监督制度3类。
(二)环境管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一是创立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增强环境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二是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三是延伸环保机构“触角”,完善基层环境管理体制。四是完善环境管理机关的内部行政体制。
2.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机制
一是要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环境标准制订。三是要创新有效的环境政策。四是要不断完善__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3.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强化外部监管,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三)环境治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强制性制度建设
企业(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要通过完善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监督企业(排污者)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并转嫁给社会或其他治理主体。从预防性强制制度来看,预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从浓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制止性强制制度来看,主要包括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强制淘汰制度、重点监管区制度等。
2.激励性制度建设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则,制订一套以环境经济政策为主、非正式约束制度为辅的激励机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过设立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对企业实行环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结合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绿色金融、环境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化进程,保障环境治理主体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真正体现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等。非
正式约束制度是企业(排污者)自我规范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约束制度方面,还应注重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标准,逐步建立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强化媒体监督功能,促进和激励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3.惩罚性制度建设
惩罚性制度应包括宏观的环境政策调控和微观的具体环境侵权行为的惩罚。要从宏观角度形成全社会推进节能减排行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微观角度打击违法企业(排污者)故意对他人或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的环境侵权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效防止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
(四)环境监督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公开性制度建设
环境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将信息公开的途径、形式和程序做出详细规定,使社会公众参与既名正言顺又有章可循。
2.参与性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的内部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3.监督性制度建设
要加强社会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性制度建设,对环境管理主体的不作为或作为显失公正的行为,对环境治理主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危及环境安全等行为进行社会公众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荣,破坏和污染环境为耻”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四个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环保规划工作
要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统筹发展规划;二是实施空间区划;三是推进专项规划;四是制订区域规划。
(二)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与管 理
要根据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权限,从__省的环境特征、产业特点和环保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及重点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主要包括:积极编制__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提出__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计划,建立项目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确定20__~20__年__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目录。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一是环境质量标准建设;二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三是其他环境保护标准建设。
(三)完善和创新环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二是科学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三是严格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四是完善污染减排制度;五是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六是强化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七是继续推进重点监管区制度;八是积极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2.改革和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规范和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环境财税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绿色系列政策。
3.推进和落实环境技术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筛选适合__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一批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鼓励或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健全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引导机制。推广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加强引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四)完善和强化环保法规体系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通过立足__省省情与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相结合,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规规章相结合,进一步完善__省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一是要重视环境法制基础和空白领域环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层次推进人大环保立法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规章的制订。
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六大执行体系
(一)组织保障体系
要形成环境管理既统一监管又分工协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落实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环保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局内各部门的制度建设任务,做到各负其责。
(二)监测预警体系
近期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急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等,做到数据准确、传输及时、方法科学;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使环境管理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工作新格局,确保环境安全。
(三)技术支持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环境战略研究、环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环境应用科技和环境标准研究等方面,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__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__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智囊团,为__省环境规划、标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四)设施支撑体系
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规划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进程。
(五)执法监管体系
应重点针对__省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健全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维护环境保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境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